A. 引水和提水的區別
引水和提水的導水途徑是不同的,引水是從河道中自流引水的;而提水是利用揚水站從河道直接取水的。
引水工程分為無壩引水、有壩引水,當小城鎮或農業灌區附近的河流水位、流量在一定的設計保證率條件下,能夠滿足用水要求時,即可選擇適宜的位置作為引水口,直接從河道側面引水, 這種引水方式就是無壩引水。
當天然河道的水位、流量不能滿足自流引水要求時,須在河道上修建壅水建築物(壩或閘), 抬高水位,以便自流引水,保證所需的水量,這種取水形式就是有壩引水。
而提水工程就是利用機電提水設備(水泵)等,將水位較低水體中的水提到較高處,滿足引水需要。
引水工程的意義
引水工程不僅對工程上下游產生一定影響,對河口也會產生相當的影響。河口是徑流與潮流作用相互抗衡的地區。如徑流與潮流的相互關系發生了變化,河口地區將必然作出調整以適應這一變化。
隨著河流開發利用程度的提高,河流從源頭到河口就是不斷匯流到不斷分流(包括引水灌溉等造成的分流)的過程。沿程匯流使河流流量不斷增大,引水分流使河流流量不斷減小。
伴隨流量的增減,河流輸沙與河床演變或多或少地發生變化,了解匯流與分流及其對輸沙與河床演變的影響特性,不僅對河流動力學是一個重要的補充,而且還有更重要的實際意義。
B. 什麼是引黃工程
萬家寨引黃工程是山西省2002年建成的大型調水工程,工程艱巨,技術難度高,被世界銀行專家稱為「具有挑戰性的世界級工程」。
工程從黃河大北幹流萬家寨水庫取水,經偏關、平魯、神池、寧武、靜樂、婁煩、古交,到太原呼延村。工程由萬家寨水利樞紐、總干線、南干線、聯接段和北干線組成。
山西省萬家寨引黃工程是解決山西省太原市、大同市、朔州市工業及生活用水的一 項大型引水工程。
引黃工程由總干線(萬家寨大壩向東至偏關縣下土寨分水閘)、北干線(下土寨分水 閘向東和向東北至大同市趙家小水庫)、南干線 (下土寨分水閘向南至寧武縣頭馬營)和聯接段(頭馬營向南至太原呼延凈水廠)組成。
總干線引水總量12億立方米,其中由南干線向太原市供水6.4億立方米,由北干線向大同市、朔州市供水5.6億立方米。
C. 黃河已成懸河,為什麼不用挖泥船把泥沙挖走讓黃河整體下移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要了解黃河下游的幾個現狀:
其一,黃河下游已成懸河,危害很大;
其二,自小浪底工程以後,黃河下游斷流已得到緩解,河水已清澈;
其三,小浪底是綜合樞紐,效果很好,但近些年也有點兒力不從心了,我們不能太盲目自信;
其四,黃河每年產生16億噸泥沙,其中12億噸入海,4億噸留在黃河下游,加重懸河;
其五,黃河下游總落差達90多米,遠大於長江下游,有束水沖沙的勢能;
其六,黃河下游,河道寬闊,達幾公里,達4000多平方公里;
其七,黃河懸河的河沙,是禍害,也是寶,是 歷史 的龐大積累;
其八,以目前黃河下游的狀態,下切(挖)20米,若干年後也會恢復;
其九,黃河下游,公開的「盜采」十分嚴重,太短視,已忘了黃河水的兇狠。
那麼,為什麼不用挖沙船把泥沙挖走讓黃河整體下移?
其一,黃河的含沙量實在太高,河道疏浚是一項看不到希望的工程,4000多平方公里,好幾米深,工程量太大,沒法挖。
其二,今天的黃河水清澈了,但 歷史 沉澱太深(厚)了,疏浚作業雖是機械化,使用那個吹沙造島神器,難度不大,但耗費卻是天文數字,這個成本太嚇人,起碼需要上萬億,好幾十年。
其三,今天的黃河水清澈了,是由於加大了水庫建設,而不是全流域的植被與森林覆蓋率有了保證(重視水土保持),是平時的含沙量減少,但洪水來了,泥沙照舊,等於白乾,很快淤積。
其四,黃河的下游地勢太平緩了,海撥實在太低,挖深河道對泄洪意義不大,渤海水倒灌倒有可能;黃河懸河要挖沙,入海口的三角洲更得先挖,還得不斷挖,否則就會淤塞。
其五,黃河的下游早已是地上「懸河」,如果疏浚河道,破壞河道與堤壩的動態平衡,恐怕會引起潰堤;要知道,疏浚河道會影響河勢穩定,河道與河床是在長期演變中形成的,是動態平衡的,外力的作用,會影響河勢穩定;要讓河床下切,只能依靠自然的力量,束水沖沙,逐漸的下切才安全。
其六,江砂是寶,如果允許 社會 力量挖沙,挖沙越來越「黑」,更加逐利,有失控失序的危險,無序采砂形成的無數深坑,會改變「水勢」,既威脅河堤的安全,也會形成漩渦,對游泳的人或路過的小船形成威脅。
其七,「天鯨號」挖沙,除了巨額費用,也需要大量河水,而黃河下游卻水量不足。
其八,疏浚河道會引發潛在的 健康 風險與疏浚土二次污染,將黃河底部千萬年積累的危險元素(如重金屬,黃河流域人類開發較早)捅上陸地或河水中,危害太大,得不償失。
其九,還有一個問題,這幾千平方公里,20米深的泥沙,挖出來,堆在哪兒;如果要洗沙去泥,需要多少河水,更多的泥土怎麼處置。
其十,至於個別地段公開的盜采泛濫,他們壓根兒被近三四十年黃河的「溫順」騙了,失去了對千年一遇的警惕,或是盲目信任小浪底的作用,更多的是對眼前暴利的追逐。
總的來講,黃河河道疏浚,用挖沙船挖沙,不是辦不到,而是不值得!
小本認為,黃河的水含沙重,自古有之,就讓它的泥沙順其自然吧,黃土高原的泥沙,本來就來自中亞的沙塵暴,流向渤海灣,沖出三角洲(物盡其用),也不是壞事兒;至於下游的懸河,可以考慮把黃河河道分為三條,旱季只用一條,水多時用兩條,汛期三條都用,堅持束水沖沙,逐漸降低懸河的河床高度,最終用「自然」的手段消滅懸河,成本更低,也更安全。。。
「一碗水半碗沙」,說的就是黃河。黃河下游,有一段河流,800千米,都成了懸河,有的地方河床已高出地面10米。那麼,為何不將沉積下來的沙挖出來呢?
懸河指的是河床比兩岸還高的河流,也就是說,河流容水的地方比地面還要高。那麼,黃河怎麼就列入了懸河的范疇呢?
在黃河的下游,河床每年都在升高,因為上游、中游大概有4億噸泥沙在這里堆積起來,排不出去。河床高出地面4米左右,高的10米。
黃河河南鄭州這一段,是懸河的開端;黃河河南開封這一段,是懸河最高的地方,一般就出7到8米。在河南封丘縣的曹崗,竟然高出10米。
黃河流域懸河河段的特點:
1.缺乏支流;
2.流域面積小,黃河流域總面積79.5萬平方公里,下游只有2.3萬平方千米,佔全流域面積的3%;
3.水流平緩,落差低,泥沙容易在這里堆積;
4.容易決堤和斷流。
黃河的源頭是青藏高原,全程是5464公里,是我國的第二大河流,流經青海、四川、山東等9個省。起先,黃河就像一條小溪一樣,流速不快,但水卻很清澈。後來水流慢慢湍急起來,特別是在穿過峽谷的時候。如果保持那樣一直流下來,那麼黃河就不會再黃了。
可是溪流中間是流經黃土高原地區,黃土高原地質疏鬆,植被被破壞嚴重,特別是在雨季,很多泥沙就會流進黃河,黃土高原的泥沙經過河水的沖刷,河水的顏色也變成了黃色了。
黃河的泥沙就是這樣來。據相關估測,黃河每年流往下游的泥沙有16億噸,其中12億噸流向入海口,4億噸是堆積在下游。所以黃河下游有的地方,每年河床會提高七八厘米。黃河「懸河」的現象就是這樣形成。
1.首先是怎麼挖?
我們來舉個例子,位於開封市北10千米處黃河南岸的柳園口,河面寬8公里,大堤高15米。黃河的水深一般是2到3米,淺的也有1到2米,這里如果採用挖泥船,怎麼挖呢?
如果水流平穩的話,那在河中進行挖沙作業,還容易些。可如果水流稍微湍急一點,那麼所挖的河沙可能會被沖走,作業難度高。
有朋友說,那就等到黃河斷流的時候再來挖走泥沙。那麼黃河什麼時候會斷流呢?據了解,1972年到1999年,黃河先後斷流22次,也就是說,平均4年就斷流3次。1999年以後,到現在,黃河再也沒有斷流過。當然,我們是希望黃河不要斷流。
所以,有的人想通過黃河斷流的時候來挖泥沙,那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2. 技術和費用怎麼解決?
在河流中挖沙的技術對我們現在來說,是沒問題。因為像我們現在很多建築用的沙子也是在河流中挖的。但是又在黃河中挖沙,如果只是單獨的挖沙,那也是沒問題的。關鍵是我們現在挖沙的目的是要使黃河下遊河床整體下沉。
問題就來了:黃河下游,懸河部分大概有800公里長。河面最寬的有些是15公里,甚至也有20公里。
這里是一邊挖沙,但是從中游黃土高原沖刷下來的泥沙又不斷地流到下游來,怎麼挖得完啊。何況原來黃河下游沉積下來的泥沙數量就夠大,單單每年就有4億噸啊。黃河的水流量是2571立方米/秒,挖沙速度甚至還跟不上水流的速度。前一秒剛挖了,後一秒就又被泥沙填上了。循環往復,技術問題怎麼解決?
如果投入的設備過多,那人工費用、設備費用是否與挖沙目的成正比呢?
3.挖出來的沙子如何運輸?有何價值?
運輸是一個問題,那麼多的沙子,挖出來,也不能乾巴巴地堆放在岸上啊。這些沙子也可以利用來建房子,但必須進行適當的過濾掉泥土。
運到哪裡建房子、修路、建橋呢?放在周邊城市裡,運輸成本還低些,可周邊城市也不一定需求這么大,何況他們還有其他更好的渠道啊!
把這么多的沙子運走,還得考慮到另一個問題:這么多的大泥土車,對黃河堤壩及周邊道路的損害有多大啊。
4. 改變黃河的水文環境。
黃河水經過這么多年的沉澱,雖然是渾濁不清,但它也有屬於自己的穩定的生態系統,而且是平衡固定。
過度的挖掘黃河的泥沙,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黃河的水文環境。因為黃河下游泥沙的堆積,老百姓就不斷地加固加高堤壩,現在如果把泥沙挖出來,如果遇到洪水泛濫,那麼,強大的沖力會不會從底部將這些本來就很脆弱的堤壩沖垮、沖掉呢?
這是其一。
其二是黃河下游的泥沙,如果真的全被挖走了。這也會造成上中游沖刷下來的泥沙的重新分布,對已建成的水庫水電站等也造成不可預料的沖擊和影響。
這其中我們還要考慮到,把泥沙挖走,對黃河下游水中生物,以及對航道等的影響大不大。
所以,從這4個角度來說,採用挖泥船挖走黃河懸河河段的泥沙,想法是好的,但實際上是很不現實。當然,適當的挖掘,應該還是問題不大。
其中一個是小浪底水利樞紐,除發電功能外,它還有另外的一個作用,就是通過放水,以極強的沖擊力,來沖刷下遊河道中的泥沙,減少黃河泥沙。
還有三門峽水庫,它也對治理河沙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當然,還有建設在黃河中上游的很多水庫,它們聯合起來,就能夠達到排沙治沙的一定效果。
黃土高原的生態環境,這么多年也引起了重視,也在不斷地想辦法,不斷地行動,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寫在最後:
想通過挖泥船來挖黃河泥沙,挖泥船有多大?能挖多少嗎?挖出來的河沙又得不到有效、科學的處理。
這不是治本的做法。
治本的做法還應該是從泥沙的源頭——黃土高原著手,一定要把黃土高原的生態環境治理、改善好了,讓上游下來的黃河水沖刷不出黃土高原中的泥沙,那時的黃河就會慢慢的清澈起來。
不然,你在下游挖泥沙,而上中游的泥沙又源源不斷地沖下來,挖也挖不完。
當然黃土高原生態環境這個問題,其實從幾千年前春秋時期就開始有了。也許我們不能徹底地改變黃河水的渾濁,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努力,一點點改善。
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保護好母親河,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責任!
自古以來,皇帝老兒解決不了三個頭疼要命的大事,關繫到帝國的存亡,一是帝國一天比一天腐朽,二是土地被官員士紳地主兼並,三就是這個黃河成懸河,而且一天比一天高,只能年年花錢加固加高大堤,更頭疼的問題就是,越是加高大堤,黃河越是危險,來年還要花更多的錢加高加固,簡直是無解死題,皇帝生氣了,放棄了,不管了,哪好!真好!黃河要是堤壩塌了,後果很嚴重,幾個省遭殃,幾千萬人民無家可歸,他們除了造反還只能造反!皇帝大喊不要不要決堤,我出錢就是了,你們幾千萬人不能造反,太嚇人了,可是,可是?這個懸河太高了,古代皇帝解決辦法就是黃河改道,花國庫十幾年的收入成本改道,黃河每次改道都是 歷史 大事件,大傷國庫,國家變窮,古代解決黃河的問題,就是加高繼續加高再加高然後改道。 歷史 到了現在,現在解決黃河問題,夢想開花,想從源頭解決,想方設法黃河變清,手段種種,比如,種樹固沙土,小浪低水庫工程留沙走水,加速黃河水流沖走泥沙,目前效果治標不治本,總之比古代人強,起碼黃河不需要改道。至於想挖走黃河河底泥沙,想法是好的,年年加高大堤改成年年挖河床,理想豐滿,現實打臉,自己去查一查書本,黃河每年沙流量是以多少萬億噸為單位!看好了不是萬噸也不是億噸是萬億噸!然後你自己計算數字,卡車能拉十噸,輪船能拉千噸,超級大輪船最多能拉萬噸,自己想想,需要多少趟的 汽車 輪船能拉完萬億噸沙子,還需要多少台挖土機挖沙子,還需要多少人工,算盤打下來,國家每年收入都真負擔不起!挖沙的事行不通!
不懂水利,不過有個天真的想法:既然現在黃河已高出地面幾十米,為防止堤塌水淹,不如直接徵用土地重新給黃河下遊人工造一條水道,將原來的黃河河道變成一邊的大堤,在另一邊再造個堤壩,然後建一條新河。古有世代修長城,今有南水北調,以後有個再造黃河。我們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在。
挖沙是傻瓜行為,還不如沿著黃河開挖一條新的備用河道;設立閘口,每隔幾年讓黃河水流在兩條河道輪流過水;利用閑置河道的無水期來整理河道泥沙不是更好嗎?!
其實黃河懸河泥沙淤積的問題,一直有人提出建議,但遺憾的是可行性都比較差。之前就有人提出過用國之重器的挖沙船「天鯤號」將黃河的淤泥排到兩岸,這樣既肥沃了沿岸,又解決了地上懸河的危險,甚至可以通航。想法很好,但很難實現。
我們知道天鯤號這樣的國之重器,在國際上都是享譽盛名的,天鯤號不僅強大,而且智能,有著「造島神器」和「清淤神器」的稱號,在全世界清淤都是排名第一的大傢伙。但即便如此強大的天鯤號,在面對黃河的泥沙也是望塵莫及,黃河的帶沙量非常可怕,否則「大禹治水」也不會說宜疏不宜堵了。
黃河地上懸河最高點在開封段,黃河的河沙日積月累淤積在這里,形成了一個河底都比開封市高出7米,最高的達到10米的超級大懸河。這里的懸河河面寬8公里,大堤高約15米,並且每年還在不斷加高。而這僅僅是開封段的懸河現狀,整個黃河的泥沙淤積嚴重程度可想而知。
另外從桃花峪到入海口,按照流程768千米來算,每年有近4億噸泥沙淤積在黃河下遊河道內,如此龐大的河沙淤積,想依靠挖沙船將泥沙挖走,而使黃河整體下移,幾乎不可能完成。
還以世界第一的挖沙船「天鯤號」為例,用它清理黃河淤積的河沙,光資金的花銷都是一筆天文數字,況且這樣龐然大物的挖沙船能否進入黃河懸河內都是個未知數。
黃河懸河問題早就成為一個 歷史 性問題,以及自然性問題,想用挖沙船將淤泥挖走的想法只能說有點「天馬行空」,缺乏實操性。
文/李阿冰
因為這樣做不可行,或者說是弊大於利。
首先,黃河內的泥沙主要是來自於黃土高原,如果將黃河下游的泥沙挖走的話,黃土高原將會有更多泥沙被黃河帶走,對黃土高原的破壞性更大。這個道理應該每個人都懂吧,挖走黃河底部的泥沙讓黃河整體下移,黃河的落差會加大,水流速度加快,對黃土高原的沖涮力度加強,帶走的泥沙會更多。而黃土高原的水土保持似乎是個大難題,解決難度很大,但這才是根源。否則挖黃河底部的泥沙治標不治本,且得不償失。
其次,黃河向東注入渤海灣,如果挖走河底泥沙讓其整體下移的話,會造成海水倒灌,甚至會威脅我國第二大油田勝利油田的安全。位於黃河入海口的東營市,有很大一塊土地面積就是由黃河內的泥沙沖積而成,並且它的面積還在不斷擴大。如果要挖走黃河河底的泥沙的話,那麼這塊沖積平原是不是也需要挖走呢?否則是否會影響黃河水注入渤海灣呢?
所以國家只是對黃河採取過調水調沙試驗,而不是用挖泥船挖走黃河底部的泥沙,這肯定是有道理的。
黃河采沙弊端太多
1,國際沙資源越來越稀缺,而黃河沙資源卻極為豐厚,且再生迅速。如果允許采沙,將造就一批超級富豪,加大貧富不均現象。
2,黃河采沙會造成河床下移,蓄水能力增加,不利於洪水形成,且附近城市(比如鄭州)難以被淹,對於獲取國際同情心非常不利,也少了一個測試明星大腕愛國心的渠道。
3,河床下移,造成不像往年一樣經常改道,肯定有人會打小算盤,比如搞養殖,搞風景開發什麼的,貧窮和災害沒有了,就無法向國家索要補貼了。
4,采沙之後,寬闊地會由泛濫區變成蓄水湖,肯定有不老實的人要在下游建水電站,對我國的火電及光伏等產業造成沖擊。
黃河采沙還有很多弊端,比如跟淮河離婚,會招來各種巨型船隻等,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正是因為有這些弊端,我國對黃河采沙的打擊極為嚴格,幾十年來不遺餘力,報紙上經常刊登對盜采者處罰的消息。我們一定要保衛黃河,保持黃河高高在上的地位,保護好這一 歷史 遺跡。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從來都是應對問題的最佳方法,但這句話用在黃河下游泥沙上根本行不通,這里借用食品添加劑行業常用的一句話「拋開劑量談危害,都是耍流氓」,同樣,用在黃河泥沙治理上「拋開工程量談方法也是耍流氓」。題主想到的這個方法,「黃河委」早都想到了,甚至每一個關心黃河的普通人也早就想到了,但為什麼從來沒有付諸於行動呢,因為題主忽略了一個現實問題:黃河下游泥沙的含量。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根據黃土高原地質研究可以推算出,黃河變黃的時間至少已經一萬年了,或許黃河最開始往下游帶去的泥沙並沒有當前這么多,但一萬年時間積累的泥沙量絕對是一個恐怖數字,豈是隨隨便便用挖泥船就能挖萬的。當前黃河年輸沙量是16億噸,我們只取一半8億噸,那一萬年時間積累的量也要超過八萬億噸,當前市面上常見的挖沙船挖沙速度是可以達到每小時近1000噸,24小時不停作業可挖兩萬四千噸,一年可挖八百萬噸,單艘一百萬年可挖完,一千艘同時開挖1000年可挖完,一萬艘同時開挖也要100年時間,挖沙船數量再多就過分了。
再一個,黃河泥沙根本沒辦法與正經河沙相提並論,黃河泥沙大部分是泥,砂子(沙子)含量太低了,根本沒辦法用於日常建築,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經常能看到長江非法采砂的新聞,而看不到黃河非法采砂事件的原因。其實從黃土高原的土質分析就能得到最佳答案,黃河泥沙大部分來自黃土高原,而黃土高原的土層雖然動輒幾十米厚,但卻連樹木都無法成活,這樣的「黃泥」挖出來干什麼,沒有價值又要往哪裡堆放呢?
最後,挖泥船挖沙的速度能否拼得過黃河輸沙速度,除非將黃河攜帶泥沙的情況徹底治理,否則下游挖泥沙的同時,上游還在繼續輸送泥沙,說是萬年工程都不為過。所以,黃河泥沙治理還是應該從植樹造林開始,先將上游水土流失鞏固,至於下游開挖泥沙只能留給子孫後代了。
黃河形成的6000多萬年前地質變化形成的,黃河源頭上游其實河水非常的清澈,只是在中游經過黃土高原的時候,由於黃土高原地質鬆散,大量的泥沙被河水帶走,形成了中下游的渾濁的水質,其實黃河之所以黃,原因還是因為地理環境造成的,其實由於氣候的原因,黃河沿岸的雨水其實是很少的,這也導致了這些地方植被很難大規模的生長。
黃河其實流量並不大,平均每秒流量不到2600立方,而且在中下游平原地帶,黃河的水深其實平均就是兩三米的深度,下面淤泥的厚度遠遠超過黃河本身的水深度,每一年黃河攜帶的泥沙其實達到16億噸,其中12億噸流入大海,剩下的4億噸沉積下來形成了平原以及河床,這也是 歷史 以來黃河治理的難點,黃河水患其實就是泥沙沉積過大造成的。
不斷抬高的河床,已經讓黃河下游不少地區的河段抬高到超過了地面的高度, 歷史 上黃河形成多次潰壩多次改道,每一次其實原因都一樣,過多的泥沙沉澱太高河床,一到汛期就形成潰壩的風險, 歷史 上的治理其實基本上都是以修復大壩和開挖河道為主,這些其實都是治標不治本的方式,淤泥過多造成了沒辦法根治, 歷史 上的朝代都花費大量的財力去治理黃河,其實效果最多隻是保一時而已。
有人說既然知道是泥沙過量沉澱造成的,為什麼不清理泥沙呢,其實這個並不是沒有想過,但是卻不現實,因為想要的投入太大,根本不是小錢能搞定的,而且每一年增加的量都在4億噸以上,一年清理能清理那麼多嗎,根本做不到一年清理數億噸的泥沙,再者這些泥沙的作用並不大,不適合做建築物的材料,所以清理起來也非常的難處理。
其實不要說什麼挖泥船了,挖的速度其實遠沒有沉澱的速度快,沒有經濟作用,其實如果說黃河的泥沙能夠用做建造材料的話,那黃河的泥沙清理就會好很多,可惜的是這些泥沙其實除了做沉積地使用外,基本上沒有多大的作用,如果這些泥沙有經濟效益那就好了,整體清理泥沙讓河床下降其實是不可能的,唯一的方式就是減少泥沙的流入,然後再去進行河道清理,這些是大工程,需要幾十上百年的時間,不是短期能完成的。
D. 河南多地引黃河水打造人工湖,用的卻是引黃灌流的水,這背後有什麼玄機
河南省是我國重要的農業大省,引黃灌溉對黃河流域農業生產意義重大。但近期有群眾反映,投建了8年的鄭州市中牟縣三劉寨引黃灌溉工程至今仍無法正常使用。
引黃灌溉工程要保障黃河長久安瀾,必須緊緊抓住水沙關系調節這個「牛鼻子」。要完善水沙調控機制,解決九龍治水、分頭管理問題,實施河道和灘區綜合提升治理工程,減緩黃河下游淤積,確保黃河沿岸安全。
黃河水資源量就這么多,搞生態建設要用水,發展經濟、吃飯過日子也離不開水,不能把水當作無限供給的資源。「有多少湯泡多少饃」。
要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合理規劃人口、城市和產業發展,堅決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大力發展節水產業和技術,大力推進農業節水,實施全社會節水行動,推動用水方式由粗放向節約集約轉變。
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要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守好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