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桂林的簡介。
桂林,中國的重點風景旅遊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她擁有得天獨厚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被譽為世界最美麗的城市之一輩子,是閃爍在祖國南方、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的一顆璀璨名珠。市轄象山、秀峰、(高新)七星、疊彩、雁山五城區及陽朔、臨桂、靈川、興安、全州、荔浦、恭城、資源、永福、龍勝、灌陽、平樂十二個縣,佔地面積27809平方公里。
桂林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寶積山、甑皮岩、轎子岩、釋迦岩、丹桂岩、穿山下岩等處,先後現古人類遺跡遺物。民國29年(1940)元月廣西省會設在桂林市,解放後,省會遷至南寧,桂林為直轄市,98年9月經國務院正式批准,桂林市和桂林地區正式合並,組建成新的桂林市。
桂林是一個多民族的地區,有壯、瑤、回、苗、侗等幾十個民族,市區現有人476萬人。
桂林「三冬少雪」「四季常春」,年平均氣溫在19℃左右。冬季的桂林,桂花盛開,滿城飄香,平均氣溫在15℃左右,最低也超不過8℃,所以在這個季節出行,您只需身著春、秋裝,帶上一兩件禦寒的冬衣(以內衣防寒服等輕便冬裝為最佳),就可應付自如。桂林的春冬雨季劃分不是很明顯,因此氣溫差異也不大,著春裝即可。
夏季,是桂林的雨季,雨量充沛大多集中在5、6月,有「雨桂林」之說。倘若您選擇此時遠游,切勿忘了帶「晴雨傘」以備不時之需。而這時您身著一般的夏裝就可以了。夏季空氣溫度高,對於北方遊客而言較難適應,出行時,應盡可能准備些防中暑葯物,及防蚊蟲葯物,以備不時之需。
桂林市有高等植物1000多種,包括銀杉、銀杏等名貴樹種,自然植被以馬尾松為主,市區主要以桂花樹為主,桂花是桂林市的市花。桂林的動物種類繁多,陸棲脊椎動物有400多種,其中有雲豹、黃腹角雉、穿山甲、果子狸等。水生物有144種,有珍貴的娃娃魚、鱖、鰻鱺等。桂林礦產主要有赤鐵礦、黃鐵礦、鉛、鋅礦、滑石礦和優質大理石等。
桂林的土特產品主要有:桂林「三寶」:三花酒、豆腐乳、辣椒醬;沙田柚、羅漢果、白果、荔浦圩、馬蹄、腐竹、桂林米粉、荷花魚等。
城市特色:桂林是一個風景文化名城。灕江、蘆笛岩是享譽全球的名牌產品。歷代在桂林留下了燦爛的文化遺產,如桂海碑林、八路軍桂林辦事處舊址、靖江王陵、興安靈渠、恭城文廟等。市區有文化古跡552處,被列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121處。這些文物古跡都有很高的文學、歷史、藝術價值和欣賞價值。
公路:桂林公路四通八達,有桂黃一級公路,桂林至陽朔二級公路以及桂林--柳州--南寧--北海的高速公路,國道321、322、323線穿境而過,其中市境內322線已發展成高等級公路,並實現了100%鄉鎮和87%行政村通公路。
鐵路:新建成的桂林火車客運始發站佔地40公頃,大廳可容納1.5萬人,年呑吐量為100萬人。鐵路北接京廣線,南接黔桂、枝柳動脈,湘桂鐵路縱貫湘桂走廊,火車可直到國內主要城市。
航空:桂林兩江國際機場佔地4.06平方公里,建築面積17萬平方米,候機樓5萬多平方米。飛行區等級為4D,跑道長2800米。設計年飛行量4.2萬架,旅客年吞吐量500萬人次。目前國際國內航線44條,21家航空公司飛行桂林機場,可通航29個國內城市和香港、澳門、台灣及日本福岡、韓國濟州、泰國曼谷。
水路:有湘江和灕江,沿灕江經梧州與珠江相聯,可直達成廣州、香港和澳門。
郵電:本地電信電力網全部建成,市縣程式控制電話普及並全部開通了行動電話、無能尋呼、計算機互聯網業務。開設國內郵政儲蓄網點,與世界150個國家、國內200多個城市開辦了郵遞特書快業務。
能源:桂林網區已建成總容量達40.3KW的供電系統,市區用電最高負荷達35KW。石油、液化氣和煤炭的儲備,供應充足。
給排水:桂林現有大中型水廠4個,日供水能力達34萬噸,完全可以滿足社會生產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全市現有污水處理廠4座,日處理污水能力達17.85萬噸,污水處理率在全國處於領先水平。
桂林是新興的工業城市,目前已逐步形成了以醫葯、食品、汽車、電子為支柱,產品、產業結構較為合
桂林市形成了以人民銀行為領導、各專業銀行為主體,非銀行金融機構並存的多形式多層次的金融體系。保險業務也有了較好的發展。
科教:擁有科研院所有14個,縣以上政府部門科研開發機構30多個,在光電子技術應用、新材料、生物技術、精細化工等領域處於國內先進水平。此外,已有400多家中外企業在國家級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投資。
我市的普通高等院校有13所,各類中等專業技術學校62個,中小學校2105所。
文化:公共圖書館13個,館藏信息已上網進入信息高速公路。市美術館是區文化設施精品工程。全市有文化館10個,藝術表演團體15個。
衛生:全市擁有人民醫院、醫學院附院、解放軍第一八一醫院、南溪山醫院、第二人民醫院、婦幼保健院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849個,病床1.22萬張,衛生技術人員1.283萬人。
體育:我市是自治區命名的體操城。先後為國家和自治區輸送優秀運動員600名,其中有王維儉、顏偉霞、莫慧蘭、唐林生、肖建剛世界著名運動員。全市擁有體育場地1000多個,業余體校10餘所,可舉行多種國際國內單項比賽。
桂林是中國重點旅遊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自改革開放以來,旅遊業得到了迅猛的發展。每年接待入境旅客人數達幾十萬人,國內旅客數百萬人以上。先後有幾十個國家的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到桂游覽,留下了許多贊美之辭。
全市共有旅遊星級飯店27家,其中五星級二家,四星級三家,三星級十一家,共有客房6600多間,床位13000多張;國際旅行社18家,國內旅行社62家;旅遊涉外定點車船企業25家,涉外車輛700餘輛,涉外遊船67艘。無論是綜合接待能力、產業規模、行業服務質量還是基礎設施、配套條件、產業聯動功能都達到了國內較高的水平和檔次。為使桂林成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特成立了桂林旅遊咨詢服務中心,推行套票和游覽信譽卡制度,保護旅遊者的合法權益,強化旅遊監查力度,端正行風。
桂林旅遊資源豐富。其特點和優勢:一是山川秀麗獨特。典型的岩溶地貌賦予桂林「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山水風光,素有「甲天下」的盛譽。二是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渾然一體。有各具特色的灕江、蘆笛岩、堯山等桂林市景區和以花坪、秦堤、靈渠、貓兒山青獅潭水庫為主的外環景區。灕江景區已被列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興安靈渠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是城市與景區交融,推窗、出門就能見景,且景觀分布適當,旅遊可達性好。四是景觀分布的空間層次多,且各具特色,便於多種旅遊線路的組合與分期分區開發。五是多數景區有城鎮做依託,部分景區已有一定的開展基礎,適宜開展多功能、多層次、多種形式的旅遊活動,增加可游性。
⑵ 界首市的來歷
界首概況
界首市是安徽西北大門,位於京九經濟帶和歐亞大陸橋經濟帶交匯處,面向以上海為中心的華東經濟圈,背靠中原腹地,是東西進出的重要門戶,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全市總面積667.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2萬畝,人口73萬,轄18個鄉、鎮、辦事處。為省直轄市,省托阜陽市代管。界首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東漢時王莽、劉秀逐鹿於此,留下「王莽追劉秀」的千古史話,光武鎮成為全國唯一以皇帝謚號命名的城鎮。南宋名將劉琦大敗金兀術,在劃此溝為界。元末紅巾軍領袖界首人劉福通,在家鄉首舉反元義旗,為建立明朝奠定了基礎。抗戰時期,界首由於特殊的地理優勢,未受日軍侵犯,上海、南京等城市商人紛紛遷往界首,一度人口劇增,商賈雲集,貿易興旺,有「小上海」之美譽。
界首氣候適宜,物產豐富。是全國優質小麥、優質棉花、優質山羊、優質黃牛生產基地,是安徽省糧、棉、油、肉主產區。小麥平均單產連續多年居全省首位。牛行街牲畜交易市場日交易牲畜1000多頭,陶廟山羊市場日交易、屠宰山羊1萬只。黃牛、山羊具有肉質細嫩、營養豐富、皮質細膩彈性好等特點,為國內外市場緊俏的畜產品之一。潁南馬鈴薯基地種植面積10萬畝,城郊雙孢菇種植面積5000畝。紅薯、大豆、蔬菜、雙孢菇四大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通過省級認定。「呂長明」牛肉、「宏亮」熏雞、清真牛肉乾等地方特產享譽省內外。農副產品深加工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前景廣闊。
界首工業結構合理,門類齊全。全市已形成20多個行業、2000多個品種的生產體系,國家級、省級名牌產品32個。以華信葯業、華源廣生葯業為主的醫葯,以天安集團為龍頭的塑料化工,以三寶線業、友源鞋業為主的紡織製鞋,以沙河王為龍頭的食品釀造,以雲龍機械、東亞照明為主的機械製造,以田營鉛冶煉為主的金屬冶煉六大支柱產業優勢明顯。「沙河王」系列白酒、「富硒康」口服液、「芬格欣」口服液、「奇安特」運動鞋、「雲龍」糧食機械、「錦泉」漁具等知名產品享譽全國。工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40%以上,對財政經濟的貢獻率達70%左右。
界首園區經濟發展迅速,潛力巨大。市工業園位於該市城區東部,面積8平方公里,北鄰漯阜鐵路和寧洛高速,省道308線橫穿其間,園區「四橫」、「四縱」網狀道路格局基本形成,對外交通十分便捷。園區毗鄰市行政服務中心、市第二水廠、市污水處理廠、市郵政大樓、廣電中心等重點單位,距商業中心2公里,東城35KV變電所坐落在園內,醫院、學校、通訊、商貿、郵政、金融、停車場、加油站、儲配站、消防站等公共設施和配套設施正在建設。園區總體布局分農副產品加工區、機械配件加工區、電子信息產品加工區、環保產品加工區、食品工業區、醫葯產品加工區。《界首市工業園區投資優惠政策若干規定》、《界首市工業園區管理暫行辦法》等優惠政策和「一站式」、「一條龍」、「保姆式」服務模式,為外來投資提供了極大便利。入園企業需辦理的相關手續,均由園區辦公室牽頭,市行政服務中心承辦,一次性辦結。目前已有20多家企業入駐園區。園區以引進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將成為對外開放的窗口、產業升級的基地。
田營鉛冶煉加工區位於城區東南8公里陶庄湖,一期工程佔地面積100公頃。園區順應國際有色金屬產業的發展趨勢,遵循國家發展循環經濟的產業政策,通過了省環保局環保檢查驗收,成為國內再生鉛最大生產在地,並被授權制定國家再生鉛行業標准。2004年,園區企業年產再生鉛15萬噸,實現產值15億元。我們精心制定了園區發展規劃,聘請有關專家編制了清潔生產工藝流程,組建了緊密型的華鑫鉛業集團公司,集團公司下轄11個子公司,採取股份制的形式,使公司從家族式管理向現代企業制度建設邁出了重要的一步,為集約發展奠定了基礎。我們不斷改進生產工藝,積極發展精深加工,力爭做成全國規模最大、檔次最高、產品最先進、經濟和社會效益最好的再生鉛生產基地。
光武塑料加工區位於城區西北15公里處,緊靠界臨鄲公路,地理位置優越,面積約100公頃。光武廢舊塑料回收加工市場起源於20世紀80年代,發展於90年代,興盛於2002年以後,輻射西城、靳寨、新馬集等鄉鎮,縱深10多公里,現有初級加工企業900多家,從業人員1萬多人,主要生產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聚對苯顆粒等,年產量30萬噸,已有台灣捷遠塑化公司等6家深加工企業入戶園區。
鴨王經濟開發區位於城區東北5公里處,1996年建成,佔地面積500畝。園區集科、工、貿一體化,設施完善,功能齊全。區內現有韓國、天津、江蘇、福建和本地企業22家,主要生產、經銷尼龍繩、尼龍網、塑料彩條布等,產品暢銷國內外,是全國最大的繩網市場,發展前景廣闊。
界首市場活躍,商業繁榮。光武小百貨市場、陶廟山羊市場、潁南馬鈴薯市場、鴨王繩網市場、東城塑料製品市場、泉陽三粉市場等專業市場功能完善,具有較強的輻射力。近年來,我們進一步加強這些專業市場的基礎設施建設,千方百計吸引民營企業和個體經營大戶進市場經營,發揮能人效應建市場,形成「一個能人帶一串,一個專業興一片」的市場發展格局,不斷擴大經營規模,提高服務水平,增強市場的影響力、輻射力和吸引力。
界首社會和諧,文明進步,是全國擁軍優屬模範城市、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縣市、全國科技興市百強縣市、全國體育先進縣市、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市、全國計劃生育服務先進縣市、全國民間剪紙藝術之鄉、安徽省衛生城市,各項社會事業健康發展,為外商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環境。
界首交通便利,設施完善。潁河橫貫城市,可常年通航1500噸級拖船。漯阜鐵路穿境而過,與京廣、京九線相連。界阜蚌高速公路、臨界鄲一級公路、省道204線和308線經過界首,通向全國。市區距阜陽機場60公里。污水處理廠日處理污水5萬噸,電力、通訊事業發達,水資源供給充足。
界首人力資源充足,勞動力綜合素質較高,用工成本約為發達地區的一半,水、電、土地、房產、消費等要素價格較低,綜合成本很有競爭優勢,是有遠見的企業家理想的投資寶地。可以說,只要到界首,商機處處有。
界首人民勤勞朴實,重情重義;界首蓄勢待發,充滿商機,充滿希望,有很多資源正待開發。我們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更加務實的舉措,更加優質高效的服務,積極實施全方位、多層次的對外開放,大力營造親商、安商、和商、富商的良好氛圍,努力使所有來界首投資興業的客商賓至如歸,盡情施展才華和抱負。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界首市轄3個街道辦事處、12個鎮、3個鄉:東城街道辦事處、西城街道辦事處、潁南街道辦事處、光武鎮、泉陽鎮、蘆村鎮、新馬集鎮、大黃鎮、田營鎮、陶廟鎮、王集鎮、磚集鎮、顧集鎮、戴橋鎮、舒庄鎮、邴集鄉、靳寨鄉、任寨鄉。
[編輯本段]界首市的誕生
界首城歷史悠久。據史書記載,北宋初年,境內有一溝(現已不存),為潁州與陳州的分界溝,遂置界溝鎮,設界溝驛。元代改設界溝站。明洪武年間,於此設界溝關。明末,因界溝為潁州府邊緣首集,始名為界首集。這個過路店形式的小集鎮,一直延續了幾百年。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徐州、蚌埠、開封、商邱等商埠為日軍佔領。國民黨御敵無策,為阻止日軍前進,扒開花園口,造成黃水泛濫,形成大片黃泛區,交通受阻,人民塗炭。而界首因水陸交通便利,成為從前方到後方,從敵占區通往陝、甘、川、黔、滇等省區的要道,因而迅速發展起來。幾年間,界首集萬商雲集,貨積如山,貿事繁雜,街道縱橫;集西的皂廟原本曠野荒冢,也猛增許多街道,交易蜂起;隔河相望的劉興集,鹽糧業發達,運輸便利,熱鬧非凡。這就是初步形成的界首三鎮。同時國民黨也看好了這個地方,在界首派駐許多部隊,設置黨、政、警、特等重要機關,企圖把界首建成一個蘇魯豫皖地區的穩固的統治中心。界首遂成為達官貴人的聚集之地,商貿人士的發財場所,貧甘難民的謀生地方。這時的界首人口達20多萬 ,被譽為「小上海」。時隔不久,抗日戰爭勝利,國民黨的黨政軍機關忙著去淪陷區大中城市接管「勝利果實」,富商大賈及流離難民都紛紛返回故里,界首一度蕭條下來,城市人口下降到7萬 餘人。 1946年11月,中共中央派吳芝圃、張國華來到睢(縣)杞(縣)太(康)地區,組建中共豫皖蘇區黨委和豫皖蘇軍區。12月12日,在睢縣平崗召開誓師大會,宣布豫皖蘇邊區的成立,邊區轄三個分區,一個獨立旅,一個特務團,並提出「堅持豫皖蘇,保衛豫皖蘇,擴大豫皖蘇,鞏固豫皖蘇,為解放全中國做出貢獻」的口號。會後,豫皖蘇軍區部隊遠程奔襲,縱橫馳騁,很快打開了局面。1947年初,豫皖蘇二分區在鄲城集宣告成立,決定在新開辟的淮陽縣、鹿邑縣和淮太西縣的基礎上,再開辟沈(邱)鹿(邑)淮(陽)縣,並配備幹部,組織縣區武裝,以鄲城區為依託,向沙河沿岸出擊,打擊和消滅國民黨反動地方武裝和土頑的有生力量,以鞏固和擴大沈鹿淮縣。
鑒於界首是沈鹿淮縣境的較大城鎮,人口集中,商貿繁雜,水陸交通均甚便利,能為財政提供較好收入,為此,解放界首,建立界首市民主政府是豫皖蘇部隊的重要任務之一。1947年4月14日,軍區副司令員兼二分區司令員魏鳳樓率部出擊到沙河沿岸,一舉打跑了國民黨的聯防區武裝,第一次解放界首城。為了追擊並消滅敵之有生力量,經安撫群眾,穩定民心和詢查匪蹤之後,魏鳳樓部即撤離界首,西進剿匪。5月18日,豫皖蘇軍區獨立旅在二分區部隊的配合下,從秋渠出發,於當夜由新安集偷渡沙河,進抵界首以南,經過夜間的激烈戰斗,消滅國民黨潢川保安團2個中隊,沈邱保安團3個中隊,擊斃國民黨臨泉縣保安大隊長李澄波,活捉國民黨界首鎮商會會長饒紹周。時在界首的國民黨臨泉縣長裴代志和劉舉鎮商會會長戴偕五聞風喪膽,連夜潛渡沙河向東逃竄。19日晨第二次解放界首城,遂即成立以副專員董敬齋為首的市政府,上街宣傳黨的政策,沒收土豪劣紳惡霸地主財產,發放救濟物資,邊撫群眾,穩定社會秩序。數日後又撤離界首,在廣大區域內尋殲國民黨的武裝力量。界首又處於國民黨聯防區和土頑的控制之下。 1947年6月30日,劉鄧大軍突破黃河大塹,揭開了全國戰略反攻的序幕。「圍剿」豫皖蘇邊區的國民黨正規軍,大部愴惶北調,留下的只是各縣保安團和土頑武裝,沙河流域形勢隨即好轉。豫皖蘇二分區武裝和沈鹿淮縣大隊越過黃泛區,出擊沙河兩岸,發動群眾,建立基層政權。8月中旬,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經沈鹿淮縣順利通過沙河,更增長了解放軍的神威,國民黨地方武裝望風披靡,四處逃竄。二分區部隊主動襲擊保安團和土頑,打了許多小勝仗,解放了廣大鄉村。鑒於光武、黃橋、界首等地區原屬太和縣境,二分區決定將沈鹿淮縣改名為沈(丘)太(和)鹿(邑)縣。並於9月18日,任命喬道三為界首市長,待機進軍界首城。9月下旬,陳粟大軍挺進豫皖蘇,開展掃盪戰,不僅牽制了大批敵正規部隊,而且大量地消滅了敵地方武裝和土頑勢力,為黃淮平原革命形勢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10月1日,華野六縱十六師擊潰了以郭松濤(國民黨沙北指揮部主任)為頭子的聯防區土頑,第三次解放界首城。二分區根據豫皖蘇區黨委的指示,在華野的支持幫助下,成立了界首市民主市政府,市長喬道三於當日隨軍進入界首城,積極開展市政府工作。
喬道三到界首後,在短期內著重做了三件大事。第一是會同各路來的幹部,組成市政府機構。由沈太鹿縣大隊副政委齊士欽任政府秘書,巴集區委書記羅克任市財糧科長,二分區幹部戴鴻烈任市工商稅務局局長,華野幹部潘曉光任市公安局局長,為保衛新生政權,組建市大隊,由二分區幹部李遂成任隊長,同時華野還派一些骨幹加強市屬劉興區和黃橋區的武裝力量和政權機構。在界首作短暫逗留的陳毅司令員,派人送來一批武器彈葯,表示對市政府和市大隊的支持和厚望。當時市政府設在民主街北首街西一幢房子里,門前掛著「豫皖蘇邊區界首市民主市政府」的木製牌子。
第二是張貼進城布告,宣傳黨的政策。布告的主要內容是:(1)對廣大人民群眾,政府予以保護;對漢奸偽軍,在自首登記,交出武器後,政府給以寬大待遇;任何人都必須遵守民主革命秩序,不得隱藏漢奸偽軍,不得轉讓武器,不得破壞搗亂。否則以破壞秩序論罪。(2)取消苛捐雜稅,救濟難民,減輕人民負擔,保護人民生命財產。(3)鼓勵工商業開工營業,平穩物價,公買公賣;以冀鈔為本位,法幣暫時流通,限期使用。(4)政府保護公共建築,包括房屋、營監、公所、醫院、學校、民教館等,還保護古墓、文庫、標本、儀器等文化資料。
第三是發放救濟物資,穩定社會秩序。界首一帶難民很多,市政府為解救人民疾苦,在華野六縱的支持下,實行「開倉濟貧」,即把一部分生活日用品,如米面、煤油、衣服、傢俱等,有組織有秩序地分發給貧苦居民,這一舉措深受人民群眾的擁護,幾十里以外的人都來領取,界首渡口擁護異常。受益群眾感謝共產黨和解放軍,決心以實際行動支援解放戰爭,對穩定社會秩序,爭取人民群眾,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就這樣,界首市在當時的急風暴雨的革命斗爭中,勝利誕生了。此後,市政府址幾經遷徙:先遷至玉平街,再遷至生產街南口,最後遷至新華街臧公館。
界首市的興起與發展及其城區的變遷
界首是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勝的故鄉①。陳勝起義失敗,被叛徒殺害,其將呂臣再次起拴新陽(今界首市北境尹城子),恢復了起義政權。元末紅巾軍領袖劉福通與韓林兒、杜遵道等起義於此②。
界首城的興起可以追逆到春秋時期,名為養城,後訛為陽城,但只是作為居邑。由於其城頻臨潁水,地處中原通往江南的水上交通要道,至北宋時期日漸興盛,形成了界溝鎮,為潁州境內縣以下十一大商業城鎮之一③。宋代凡「諸鎮置於管下人煙繁盛處,設監鎮,管火禁或兼酒稅之事④。」界溝鎮當時政府設在監鎮官,負責徵收商稅,熙寧間界溝鎮商稅收入一度達836貫⑤。不過就當時整個潁州范圍而言,界溝鎮貿易並不發達,不僅落後於潁州所領汝陰、萬 壽、沈丘、潁上4縣縣城,而且在萬壽縣所屬斤溝、潁上縣所屬正陽、沈丘縣所屬永安諸鎮之下;城區范圍亦十分狹小,方圓不到一里,東依連家寨,至原市政府所在舊臧公館(今市供銷社家屬院);東至今新華街、信義街口;南至今大義街中段,逼近潁水;北至至公街、吉甫街南側。城內縱橫街道共有4條:大義街、花布街、笆子街和大關帝廟巷。
為了方便交通,元代設界溝站。明初隨著山西、山東移民大量遷入,界溝鎮商業日趨活躍。至明代中葉,城區向東沿今迎祥街擴展至今文昌巷一線,原來的連家寨被圈入城內。明末始又稱界首集。清代繼續發展,咸豐五年(1855年)重築寨牆,西寨牆擴展至今解放一、二、三大街東側,北寨牆擴展至原玉皇街北首今新開路和前進巷一線,東寨牆大體沿今前進巷向南止於今迎祥街中段而與文昌巷原東寨牆相接;與此同時潁水南岸的劉興鎮亦修築了寨牆,范圍僅相當界首集的三分之一。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入發展,界首市經濟、文體建設更是突飛猛進,特別是漯阜鐵路的建成和通車,大大便利了界首城市對外的聯系,界首已發展成為現代化的輕工業城市,擁有食品、釀造、塑料、鞋業、葯業、化工、機械、造紙、紡織、製革十大骨幹支柱產業,其中大中型企業13家,集團公司6家。隨著工業經濟與文化的發展,界首城區因而突破了原來的范圍耐 是一步擴大;城南陸續開辟了福通路和大橋南路,城北先後開辟了中原路、新陽路,城東增闢了大橋北踽 、昌盛路、東升路、人民東路及東順河街等。這樣,原處城郊的大郭寨、賈庄、尚庄、程庄等全部劃入市區。舊城區街道亦不斷得到改造,原來的寨牆早已拆除。現在,界首市正以一個嶄新的城市不斷發展壯大,進入21世紀。
附:解放前的界首三鎮
界首地處潁河中游,抗日戰爭以前,是隸屬安徽太和縣名不見經傳的農村集市,經濟、文化落後。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蔣介石御敵無策,悍然炸開黃河花園口,一時黃水肆虐。界首因其便利水運成為淪陷區進入內地的第一門戶,平、津、寧、滬的貨運亦賴由此輸入內地,商旅麋集,災民大量擁入,畸形發展,遂與其毗鄰的臨泉縣所屬劉興,河南沈丘縣所屬皂廟形成鼎足而立的界首三鎮。
1943年,界首全城分布大小街道70餘條,並辟有商場2處,貨物齊全,生意興隆,全年貿易額接當時偽幣計算達8.8億元,商稅改入達1億元常住與流動人口不下10萬人,其中商人佔40%以上。設有各類工廠和手工業工廠78家,造船廠14家,商行667家,銀行2家,電話電報和郵局各1所,中學3所,小學4所,兒童教養院1所,醫院和診所21家,戲樓10座,游藝場1處;城內潁水之上商船密聚,桅桿如林,城區西自劉灣,東至夏庄,綿延10餘里。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又有新的發展,達到鼎盛時期,常住人口與流動人口一度超過25萬人以上。其繁華程度可與上海的公共租界媲美,被譽為「小上海」。
界首的迅速發展,引起了國民黨的重視,他們以界首為其政治基地,推行「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政策,在界首設立了許多軍政行務機關。界首先後駐集了國民黨第三十一訪集團軍、第九十二軍、暫編第九軍,霍守義的第十二軍、何柱國的騎二軍也以駐軍名義盤踞界首。1941年春,湯恩伯任魯蘇豫皖邊區總司令兼黨政分會主任,他們以界首為「重建區」為名,要控制界首。桂系李品仙以界首屬於安徽要搶占界首,除此,還有山東、江蘇的軍政機關以及形形色色的挺進縱隊、訓練班和戴笠的軍統、陳立夫的中統特務機關混擾其間。當時界首三鎮的地方行政機構有太和縣界首鎮所轄15保,150甲,鎮長哈秀峰(回民);沈丘縣皂廟鎮所轄8保,80甲,鎮長李成治;臨泉縣劉興鎮所大包軍麥等。在界首設立的軍政機構有沙河警備司令部,警備司令先後由徐長熙、安俊才、唐興、李銑、王君培、劉國憲擔任,下設參謀處、副官處、軍法處、軍需處、軍警督查處、船舶管理處、秘書處(機要室)、財務整理委員會等。
鑒於界首北面屬我豫皖蘇解放區,是與河南省委聯系的必經之地,也是新四軍四師與五師聯系的重要通道,我黨於1940年建立中共界首特支,特支書記由豫東沈丘縣委書記丁兆一兼任,同時開辦了「益友花布行」、「文化村」、「渡口」等秘密辦公點和聯系點來搜集報,散發傳單,宣傳抗日,團結進步人士,掩護來往同志,開展黨的地下斗爭工作。
當時雖處在國共兩黨合作期間,而實際上彼此間的斗爭在這里表現的異常激烈復雜。國民黨大力製造白色恐怖,自封「中原王」的湯恩伯向4省邊區人民抓兵、征糧、要餉、囤集實力,陰謀進犯蘇北解放區,給人民造成了深重災難。軍統頭子戴笠與湯色結,盤桓界首,大幹其不可造人的勾當。他們通過控制反共工具,擴大特務反共組織等活動,尋查共產黨人行蹤,發現線索立即逮捕,嚴刑拷打,逮捕了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達80多人。
國民黨民政人士在製造白色恐怖之餘,為加強對周邊各地的控制和所在駐軍的聯絡修築了眾多公路,並設置驛運,形成了以界首為中心通往各地的陸路交通網,滬、寧、京、津貨運得以以徐州、蚌埠逆淮潁而上,至此由水陸轉運內地洛陽、西安、南陽、襄樊。他們也以此便利,大肆經商。在界首經商者,有國民黨軍政要員,也在地方富商財主;既有外地大商巨賈,也有本地歷代商人和鄉間農民進城經商,使界首三鎮成為消費城市,其中官商以湯恩伯、何柱國、饒紹周、戴偕五為代表,他們分別開設商行、煙廠、鹽糧行,並建立經濟大隊,以物資交換為名,販運桐油、鴉片、海洛因等物資,送往敵區,以物資敵,中飽私囊。商行、商販因懼官兵盤查,多請他們參加「股東」,坐分乾股,唯圖庇護。外地商多為行商,他們以雄厚的資金從外地運來大宗商品,進行批發,其中數四川、湖北人經營京廣雜貨的「川漢商行」最大。中層商戶擁有資金、房屋、人力,以前店後坊的形式做此手工業生產,自產自銷。
⑶ 桂林的資料
桂林(著名旅遊城市)[guì lín]
。
桂林[1] ,世界著名的風景游覽城市和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譽。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亞太旅遊協會旅遊趨勢與展望國際論壇永久舉辦地。「世界最美賽事」的世界女子九球錦標賽於2014年在桂林舉辦。中國首個以城市為單位建設的國家旅遊綜合改革試驗區。並於2012年桂林國際旅遊勝地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
桂林地處廣西東北部,是桂東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中心。「兩鐵」建成後,與長沙、南寧、貴陽、廣州等距3小時經濟圈,將成為連接湘、桂、黔、粵4省區乃至西南、中南、華南地區的交通樞紐。
桂林北接湖南貴州,西面與南面與柳州市相連,東面與賀州市毗鄰,區位條件非常優越。桂林市屬山地丘陵地區,為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遍布全市的石灰岩經億萬年的風化浸蝕,形成了千峰環立,一水抱城,洞奇石美的獨特景觀。桂林市屬亞熱帶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為1900毫米,全年無霜期300天左右,年平均日照1550小時以上,平均溫度19°C,冬無嚴寒,夏無酷暑。[2]
快速導航
旅遊預測
中文名稱
桂林市
外文名稱
Guilin, Гуйлинь, 계림,กุ้ยหลิน,
別 名
風水寶地
行政區類別
地級市
所屬地區
華南地區
下轄地區
6區、9縣、2自治縣
政府駐地
臨桂區西城中路69號
電話區號
0773
郵政區碼
541000
地理位置
廣西東北部
面 積
2.78萬平方公里
人 口
520.21萬(2012年)
方 言
西南官話-桂柳片 桂林話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桂林灕江、桂林獨秀峰、桂林象鼻山
機 場
桂林兩江國際機場
火車站
桂林站、桂林北站、桂林西站、五通站
車牌代碼
桂C
GDP
1657.90億元(2013年)
美 譽
山水甲天下
市 花
桂花
著名學府
廣西師范大學 電子科大 桂林理工
行政代碼
450300
目錄
1建制沿革
2行政區劃
3地理環境
▪ 位置
▪ 地形
▪ 氣候
▪ 土壤
4資源狀況
▪ 礦產資源
▪ 水利資源
▪ 動植物資源
5人口
6社會
▪ 文化事業
▪ 醫療衛生
▪ 體育
▪ 環境
7城市建設
▪ 概述
▪ 支柱產業
▪ 農業
▪ 工業
▪ 建築業
▪ 商業
8教育
▪ 科技
▪ 學校
9交通
▪ 公路
▪ 鐵路
▪ 航空
▪ 水運
▪ 郵電
10文化
▪ 文化名片
▪ 文化遺產
11旅遊
▪ 時間
▪ 著名景點
▪ 旅遊產業
▪ 桂林高鐵
▪ 餐飲
▪ 民俗風情
▪ 桂林特色
▪ 名人評價
12政治
13歷史大事
14城市榮譽
▪ 國內榮譽
▪ 國際榮譽
15著名人物
1建制沿革編輯
秦始皇公元前214年置桂林、象、南海三郡,這是「桂林」名稱的最早起源。[3] 在距今約一萬年前,根據市區寶積岩和甑皮岩洞穴發現的遺物考證,甑皮岩人已進入母系氏族社會階段。夏商周時期 這里是「百越」人的居住地。
秦始皇(前214年)置桂林,象郡,南海三郡,這是「桂林」名稱的最早起源,但
桂林象鼻山
郡治不在今天的桂林市。當時的桂林郡治在布山,位於今天的桂平市西南。漢元鼎六年(前111年,一說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 在這里設始安縣,隸屬荊州零陵郡。
東漢改屬始安侯國。三國先屬蜀,後歸吳。甘露元年(265年) 置始安郡始安縣,郡縣治所都在今之桂林。
南朝改為桂州。隋唐時屬嶺南桂州總管府。唐武德四年(621年) 李靖修城於獨秀峰南。貞觀八年(634年) 改名臨桂縣,屬桂州始安郡。光化三年(900年) 屬靜江節度。
唐初地方設州、縣。嶺南45州分屬廣州、桂州、容州、邕州、安南5個都督府(又稱嶺南五管)。655年以後,5府皆隸於廣州,長官稱為五府(管)經略使,由廣州刺史兼任。756年(肅宗至德六年),升五府經略使為嶺南節度使。862年(懿宗咸通三年),嶺南道劃分為東、西道,東道治廣州,西道治邕州,是兩廣分為東西的開始[4] 。
五代十國先後屬楚和南漢的桂州。宋時,前屬廣南西路桂州,後屬靜江府。
宋代地方行政制度分路、州(府、軍)、縣三級。997年(宋太宗至道三年),廣南路分為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東路治所在廣州,西路治所在桂州[4] 。
元屬於湖廣行省,後屬廣西行中書省靜江路。明、清均屬廣西省桂林府。
1911年為廣西省會。1914年(一說1912年) 改名桂林縣。1940年始設桂林市。1944年11月-1945年7月 為日寇佔領。光復後為廣西省轄市。
1958年 改稱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轄桂林城區和郊區。1981年7月1日、1983年10月8日,陽朔、臨桂劃歸桂林市管轄。1990年2月3日,撤銷恭城縣,設立恭城瑤族自治縣。
1996年12月22日,桂林市委、市政府按國務院,自治區批復的方案,實行區劃調整,將郊區更名為雁山區。1998年9月8日,經國務院批准,桂林市和桂林地區合並,組建新的桂林市。
2013年1月18日,撤銷臨桂縣,設立桂林市臨桂區。[5-6]
2行政區劃編輯
桂林市是世界著名的風景游覽城市和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是廣西東北部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中
© 2014 Bai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
桂林電子地圖
心。桂林市現轄6個市轄區、9個縣、2個自治縣,市民通稱「五城區,十一縣」,即秀峰、疊彩、七星(高新)、象山、雁山、臨桂區和靈川、興安、全州、灌陽、資源、永福、陽朔、荔浦、平樂縣和龍勝各族自治縣、恭城瑤族自治縣。鄉級行政區有165個。市人民政府駐臨桂區。1995年起資源縣為自治縣待遇縣。[5]
桂林市中心
主城區
象山區
秀峰區
七星區
疊彩區
臨桂新區
郊區
原臨桂縣城外其他鄉鎮以及雁山區
市轄區:秀峰區、疊彩區、象山區、七星區、雁山區、臨桂區
縣:陽朔縣、靈川縣、全州縣、興安縣、永福縣、灌陽縣、資源縣、平樂縣、荔浦縣
自治縣:龍勝各族自治縣、恭城瑤族自治縣
區劃代碼
區劃名稱
面積
(平方公里)
政府駐地
郵政編碼
450300
桂林市
27809
臨桂區
541000
450302
秀峰區
54
麗君街道
541000
450303
疊彩區
52
北門街道
541000
450304
象山區
88
南門街道
541000
450305
七星區
83
漓東街道
541000
450311
雁山區
288
雁山街道
541100
450312
臨桂區
2202
臨桂鎮
541199
450321
陽朔縣
1428
陽朔鎮
541900
450323
靈川縣
2287
靈川鎮
541200
450324
全州縣
4021
全州鎮
541500
450325
興安縣
2344
興安鎮
541300
450326
永福縣
2806
永福鎮
541800
450327
灌陽縣
1837
灌陽鎮
541600
450328
龍勝各族自治縣
2538
龍勝鎮
541700
450329
資源縣
1954
資源鎮
541400
450330
平樂縣
1919
平樂鎮
542400
450331
荔浦縣
1759
荔城鎮
546600
450332
恭城瑤族自治縣
2149
恭城鎮
542500
3地理環境編輯
位置
桂林地處南嶺山系西南部,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湘桂走廊南端。東北與湖南省相鄰。湘桂鐵路與灕江縱貫,在建的貴廣高速鐵路橫穿全境,有 321 、322 、323三條國道穿過。東經109°36′至111°29′、北緯24°15′至26°23′,平均海拔150米,北、東北面與湖南省交界,西、西南面與柳州市、來賓市相連,南、東南面與梧州市、賀州市相連。[7]
地形
桂林市地處南嶺山系的西南部,為中、低山地形,有喀斯特山地、丘陵和台地。桂林為典型的岩溶地貌,兩側高,中部低,處在自西北向東南延伸的喀斯特(岩溶)盆地中。[5]
氣候
桂林地處低緯,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境內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光照充足,熱量豐富,夏長冬短,四季分明且雨熱基本同季,氣候條件十分優越。年平均氣溫為19.3℃。7月最熱,月平均氣溫為28℃,1月最冷,月平均氣溫7.9℃。年平均無霜期309天,年平均降雨量1949.5毫米。平均蒸發量1490~1905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3~79%。全年風向以偏北風為主,平均風速為2.2~2.7米/秒。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670小時。平均氣壓為994.9百帕。[8]
土壤
桂林地處南嶺山系的西南部,屬紅壤土帶,以紅壤為主。酸鹼度為4.5~6.5。依其成土的母質可分為紅壤土、石灰土、紫色土、沖擊土、水稻土等5個土類,14個亞類,36個土屬,89個品種。河流沖積母質砂壤土和水稻土,土層深厚,耕作性良好,是水稻和蔬菜高產區。中色石灰土和黑色石灰土,宜旱地作物和林業生產。[9]
4資源狀況編輯
礦產資源
桂林礦產資源豐富,礦種主要有赤鐵礦、黃鐵礦、褐鐵礦、鉛、鋅、錫、鎢、鋁、鈮、鉭、錳、滑石、重晶石、螢石、花崗石、石灰石、大理石等40多種,其中探明有一定儲量的有30多種,在廣西位於全國前列的36種礦產中,桂林佔17種,其中大理石、花崗石、石灰石、滑石分布廣,儲量大,品質優,易開采,前景廣闊。[9]
水利資源
桂林境內河流密布,有灕江、湘江、洛清江、潯江、資江5條江,另有集雨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65條,桂林市多年平均總水量為403.81億立方米,河流落差大,水利資源豐富。水能理論蘊藏量約270萬千瓦,可開發量為107萬千瓦,開發潛力巨大,已建成亞洲第一座超千米高水頭電站──全州天湖水電站等一批水電站。[9]
動植物資源
動物資源:桂林市的動物種類繁多,有 1593 種,隸屬 60 目 295 科。陸棲脊椎動物有 400 多種,其中有雲豹、黃腹角稚、穿山甲、果子狸等;水生物有 144 種,有珍貴的娃娃魚、鰻鱺等。
植物資源:桂林市有高等植物1000多種,包括銀杉、銀杏等名貴樹種;自然植被以馬尾松為主,市區以桂花樹為主,桂花是桂林市的市花。林業主產杉木和毛竹,桂林市森林面積121.56萬公頃,森林儲蓄量3774.42萬立方米,每年可提供木材40餘萬立方米、毛竹1600多萬根。[9]
5人口編輯
桂林市總人口474萬人。總面積2.78萬平方公里,其中市轄區面積2785平方公里,市轄區人口140萬人。桂林有壯、瑤、回、苗等十幾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達73.47萬。[5]
桂林市各區(縣)人口數據
區劃名稱
常住人口(2010年11月)
戶籍人口
(2010年末)
比重
(%)
每平方公里
人口密度
總計
桂林市
4747963
100
170.73
5189562
秀峰區
156504
3.30
2898.22
109558
疊彩區
170628
3.59
3281.31
138569
象山區
275284
5.80
3128.23
234509
七星區
297029
6.26
3578.66
197595
雁山區
76193
1.60
264.56
76996
陽朔縣
272223
5.73
190.63
314745
臨桂區
443994
9.35
201.63
489420
靈川縣
350832
7.39
153.40
377027
全州縣
633174
13.34
157.47
817664
興安縣
329507
6.94
140.57
379458
永福縣
233504
4.92
83.22
283902
灌陽縣
233598
4.92
127.16
291095
龍勝各族自治縣
154889
3.26
61.03
176864
資源縣
146824
3.09
75.14
173004
平樂縣
370455
7.80
193.05
445865
荔浦縣
352472
7.42
200.38
384816
恭城瑤族自治縣
250853
5.28
116.73
298475
6社會編輯
文化事業
2011年擁有藝術表演團體15個,文化館10個,文化站119個,公共圖書館13個,市圖書館館藏信息已上網進入信息高速公路。廣播電波覆蓋率95%,電視覆蓋率20%。[10]
醫療衛生
2011年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849個,病床1.22萬張,衛生技術人員1.283萬人。衛生防疫、防治機構16個,衛生技術人員619人。擁有全身CT、超聲波儀等一批先進設備。[10]
體育
桂林市的體育運動水平較高。技巧、體操、舉重、跳水等項目,歷年來為國家和自治區輸送優秀運動員600名,其中有王維儉、顏偉霞、莫慧蘭、李婷等世界著名運動員。1994年被自治區命名為體操城。桂林市擁有體育場地1000餘個,業余體校10餘所,可舉行多種國際國內單項比賽。在各類體育比賽中, 桂林籍運動員先後獲5個世界冠軍,54個國際(亞洲)冠軍,168個全國冠軍。[11]
環境
城市環境質量在全國46個重點城市綜合考評中連續五年名列第一。2011年,桂林市森林覆蓋率69.05%,市區環境空氣質量達到或優於國家二級標准,是全國空氣質量最好的內陸城市。空氣質量優良率、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城市水域功能區水質達標率始終保持100%,垃圾無害化處理率近幾年來也保持100%,污水處理率名列全國前茅。桂林市在中國城市生活質量排行榜第15位,在中國十大最有幸福感城市榜單中,桂林排名第六。[9]
大規模改造後的桂林市,城市基礎設施日臻完善。有大中型水廠5座,自來水年供水9038萬平方米。至2003年底,桂林市有污水處理廠4座,年處理污水能力達6515萬噸。桂林市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1.68%、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1.44平方米,整個城市為世人展現了「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景交融」的獨特風貌。
7城市建設編輯
2004年開始,市政府把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綠化、美化城市環境的觸角延伸到小街小巷和社區。已完成165條小街小巷的改造,僅2005年,改造道路總長度約30公里,面積約45萬平方米。[5]
桂林城市建設的主要特色是「顯山露水、連江結湖、開牆通景、增綠減塵」。「兩江四湖」工程,連接灕江、桃花江、溝通榕湖、杉湖、桂湖、木龍湖構成環城水系,引水入湖,修建了十八座名橋,再現「千峰環野立,一水抱城流」的景觀,水上市區游的夢想成為現實。桂林城市基本完成了主、次幹道改造和立面「穿衣戴帽」工程,建立了比較先進的路燈控制網路和夜景燈光系統。
桂林市城區防洪堤長度達到42.2公里,後陸續建造的虞山排澇泵站、篦子園排澇泵站等4個泵站和多處攔洪閘,都是按20年一遇的防洪標准設計的,為解決桂林城區的外洪內澇、抵制"洪水猛獸"的侵襲、保護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樹起了道道堅固盾牌。灕江上游准備建三個水庫,使得桂林的防洪工程提高到百年一遇的標准。
概述
初步核算,地區生產總值1657.90億元,增長11%;組織財政收入180.37億元,增長10.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90.32億元,增長25.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601.99億元,增長18.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04.03億元,增長12.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5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361元,分別增長10.1%、14.1%;居民消費價格漲幅2.5%。
2012年全年組織財政收入163.56億元,比上年增長15.2%。其中,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06.01億元,增長31.3%;上劃中央收入42.72億元,下降6.8%。在組織財政收入中,稅收收入116.88億元,增長2.6%。公共財政預算支出261.35億元,增長11.8%。[12]
支柱產業
⑷ 詔安是一個什麼樣的城市
詔安縣九侯山花瓶石詔安縣,福建省漳州市轄縣,地處福建省最南端,是海西對接珠三角的「橋頭堡」,是著名的「中國青梅之鄉」和「書畫藝術之鄉」,也是著名的僑鄉和台胞祖籍地,素有「福建南大門」、「閩南大溫室」之稱。
經濟概況
2008全年詔安縣實現生產總值58.6億元,增長14.2%;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37.2∶30.5∶32.3。財政總收入2.21億元,增長30.3%,其中地方級財政收入1.64億元,增長34.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3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227元,分別增長10.7%和10.7%。
工業經濟
2008年,詔安縣工業總產值57.7億元,增長27.7%,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7.9%;實現工業稅收6431萬元,增長16.8%。全縣凈增規模工業企業13家,總數達到124家,實現產值39.3億元,增長59.2%;其中年產值超億元的工業企業有5家,凈增4家。全縣規模以上食品、紡織服裝工業企業65家,實現產值24.8億元,佔全部規模工業產值的63.1%。外貿出口總額7176萬美元,增長140%。
農業經濟
2008全年詔安縣農業總產值38.24億元,增長6.7%,其中青梅產業產值達2億元,創6年來增收新高;水產品總量21.86萬噸。農業龍頭企業帶動作用進一步明顯,全縣共有省級農業龍頭企業2家,市級6家,縣級22家,其中,綠源食品有限公司的黃蜜梅等4個青梅系列產品入選北京奧運會推薦果品,四海食品有限公司率先製成青梅餡月餅,鰻魚、南美白對蝦2個品種3個基地取得無公害產地和無公害產品認證,東瀚實業有限公司烤鰻產品在第九屆花博會上榮獲「最佳銷售獎」。
項目投資
2008全年詔安縣落實成果對接項目59個,新增儲備項目40個,儲備項目總數達到375個;徵集企業需求項目36個,項目總投資7.8億元,其中3個項目被列為「6·18」扶持項目,1個項目獲「小發明、小創造」項目扶持;全年新批外資項目23個,注冊合同外資4632萬美元,成功引進了福建動力寶電源科技、福建鴻鷹船舶修造、詔安縣南山造船廠等6個投資上億元重大工業項目。固定資產投資持續增長,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7.36億元,增長20.9%,其中城鎮以上固定資產投資13.86億元,增長28%。25個縣級重點項目共完成投資5.8億元,其中8個市級重點項目完成投資2.51億元,完成年度投資任務的118%。全縣在建與新投產工業項目124個,完成投資11.34億元;城鎮以上新開工項目總數達到82個,完成投資10.9億元,增長28.8%;房地產完成投資2.97億元,增長25.1%。[6]
【社會事業】2008年,詔安縣加大支農力度,全年財政投入支農資金1993萬元,增長23%;加強農民就業和培訓工作,全年共培訓農村勞動力5689人次,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1.37萬人。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六千」水利工程建設完成投資985.3萬元,全年修復各類水毀工程102處,恢復灌溉面積2480公頃,新增灌溉面積566.67公頃,東溪水壩和亞湖水庫除險加固工程(第四標段)相繼完工投入使用;完成農業綜合開發項目中低產田改造486.67公頃、節水示範片建設666.67公頃,治理水土流失2086.67公頃。
2008年,詔安縣進一步完善城市功能規劃,修編完善了縣城總體規劃和縣域城鎮體系規劃,城區規劃面積從原來的33平方千米擴大到100平方千米,基本形成「一城四區」發展格局(即中心縣城,詔安工業園區、金都工業園、梅嶺臨港工業園和火車站物流園區)。城市建設步伐加快,新西區第二通道、文峰西路拓通改造工程等一批項目順利竣工。城區環境更加優化,圍繞開展創建省級園林縣城和迎接「創衛」三年復查驗收,完成國道324線新大橋至分水關12千米路段的亮化工作和市民廣場紅綠燈改造工程,維修破損市區路面1000多平方米,新增城區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平方米。
2008年,詔安縣科技工作順利通過「全國科技進步考核」,申報實施省級、市級科技項目10個,新增省高新技術企業1家。全面落實農村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政策,高考上線萬人比比上年提高2.2個百分點;教育工作順利通過省、市教育督導評估驗收。改善農民就醫條件,全面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農民參合率達到76.4%,全年兌現醫療費補助742萬元;農村「家園清潔行動」和「創建綠色家園」活動順利通過省級驗收,4個重點治理鎮和40個整治村的衛生環境明顯改觀。在全國率先成功掛牌出讓海域使用權。平安建設通過省級「平安縣」驗收。[6]
[編輯本段]【名勝古跡】
九侯山:位於詔安縣東北部,山上有天開門、九侯禪寺、五儒書室、棋盤石、香爐石、風動石、雲根石、天然橋、牛眠石、鯉魚石、觀音石、三寶石、飛來佛、羅漢洞、松澗泉、瀑布泉、花瓶石、福勝岩等二十四個景點,是著名的旅遊勝地。
梅嶺:位於詔安灣的西北岸、詔安縣東南的半島上,三面環海,既是福建省古文化遺址之一,又是宋元以來著名外貿口岸和海防重地,還是詔安灣內的著名風景區。[7]
烏山自然風景區:距紅星鄉政府北部9公里處,主峰海拔1050.6米,四周陡峭險要,地質為燕山期間露出地表的晶潤崗岩、流紋岩構成。並為閩粵邊主要的革命聖地。[8]
詔安明代石牌坊群:從城關的縣前街到東門中街,連綿700多米的古建築民居群中,坐落著7座恢宏華麗、氣宇軒昂的古牌坊,按照建造時間順序排列,依次是奪錦坊、卿典坊、百歲坊、天寵重褒坊、父子進士坊、誥敕申坊、關帝坊。[9]
詔安土樓:主要分布在秀篆、官陂、霞葛、太平、紅星等鄉鎮。土樓大小不一,形狀各異,有圓的、有方的、有八角的,還有大樓套小樓的。
其中較大的較出名的有官陂大邊村的在田樓、新坎村的溪口樓、秀篆陳龍村的龍潭樓、寨坪村的大坪半月樓等。[10]
詔安宋明寺廟:城隍廟址在南詔鎮縣前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由門樓、前廳、拜亭、大殿組成。[11]
【著名人物】吳燕聰:2000年和2004年兩屆殘奧會金牌得主。[12]
許蘇清:女,詔安南詔鎮石獅巷人,廈門大學海洋系海洋化學博士,學術研究項目為極地遙感。2004年第21次中國南極考察隊隊員。
沈福文:沈福文(1906.2—2000)福建詔安人,系我國著名美術教育家,傑出的漆藝實踐家、創作家、新漆藝創作者。
胡玉明:經濟學(會計學)博士,暨南大學會計學系財務與會計研究所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