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廢水知識 > 蓬溪到官升鎮污水處理廠

蓬溪到官升鎮污水處理廠

發布時間:2021-01-03 13:14:13

Ⅰ 四川省蓬溪縣鳴鳳鎮翔鳳鄉馮家鎮子

余東自明洪武八年(1375)鳳城建造後,「無徽不商」的安徽人首先鑽進了余東,接著江、浙、皖等各地商賈人士亦紛至沓來在此設攤擺點與開店。到正統年間(1436—1449)城內店房已鱗次櫛比,市場日趨昌盛,城中還發展了新街;到清代(1644)城南又發展了東西大街和城南街;城北除發展了城北街外也增添了一條東西大街。至民初(1911)二里路長的南北大街和城南城北的兩條東西大街上大大小小的店面一家挨著一家,真是三百六十行,行行都不缺。
余東最大的店,當數紹興人吳四開的信昌號了,在通東也名聞遐邇。四大間門面首屈一指,平日購貨人川流不息,其門如市。店內好站上百人。其次是安徽人程少梅家的太和齋以及李同順、恆昌、姜大順、張永泰、恆泰、公大、葉大昌、大豐、乾昌源、江永利、東天吉、梁萬利、宋利春、永泰昌等南北雜貨京廣貨店等。要做好衣衫,既價廉又物美的可到宋裕源、宋裕昶、震豐恆、乾豐泰、群益、張復茂等綢布莊,土布可到陳慶泰、孫裕泰衣庄;有幾爿老店在明代就幫余東場出口「芙蓉衫、巾」到東南亞各國;抗戰時,他們敢於抵制日貨,大賣「雪恥布」。茶葉店要數安徽人洪培章上代開的洪新順、方錦生上代開的方義興了。茶葉大都從老家安徽進來,貨真價實,甚得群眾信任。他們同時還經營草席,尤其結婚用的和合席都是自己精心製作的,這是余東自創的獨行,後普及了。余東的茶樓、酒肆遍及街頭街尾街中心,品泉居、李義和、崔家茶社都有知名度,鳴鳳樓、春生閣、老慶源、裕新樓、中華園、廣福園、廣居園都是老牌子,更有衛生和、周裕昌、王永茂、三義茂、江廣懋、厚生昌等百年老店,和立本、桂生、陳家等酒店,大都生意興隆,賓朋滿座。尤其三義茂李連生燒的紅燒羊肉線粉更是通東一絕,大冷天四鄉八鎮也有人趕來吃一碗。米行就有南三泰、北三泰、張天吉、江隆興、張元吉、張隆茂、丁達豐等,服務態度好,一升二升照賣,一斗兩斗送貨上門;余東的大店還有王福隆、范福泰、同成泰、趙大順、福順成等磚瓦石灰行和同成泰、江海記、張福和等花行,李同順糟房。更有江家開的鹽店,方家開的大咸官鹽棧以及施家開的同興泰桐油寶號。
余東的茶食業亦很興旺。江炳洪的手藝最好,廣豐也是叫得響的茶食店,宋鼎大、陳萬春都較有名,特別是李福興號絞兒是明嘉靖帝吃過的茶點,飲譽大江南北。湖廣老大張永生的餛飩皮薄餡實香味四溢、張福福的餛飩又別有一番風味;俞、殷、陳、許、江、王、趙家的大餅店中要數江海成家祖傳的擦酥餅最好,既酥不醉又軟服、甜咸入味又夾香。現在八十多歲的江海成仍在堅持干,上海、南通等遠路來客都帶點回去吃,更有六甲、包場、四甲等地顧客三天兩頭來光顧。還有老錢記的糖粥、江桂生家的桂花圓子、「城隍娘娘」的焐酥豆、江廣懋的炒田螺、蔡家的烘山芋……等應時小吃令人陶醉。北德昌粉坊又兼米行,她家茶干最有名,沈祥豐家的豆腐更是最出色,丁家的線粉粗細均勻長而不斷,梁召岐、王進生、張懷清等幾家是專門磨粉磨米見子的干磨坊,每到年底前加工乾麵的,以及上邊幾家加工豆腐的都忙得不亦樂乎。
余東醬油店有范福盛、范福泰、王福興、王聚興等多家,何達通、何信通、袁四海的舊貨糖坊與高家兩爿糖坊(作)都是余東的名店,更有邱之和、陳隆興、江同興、錢永鑫號染坊分布老街四面,最有名的曹裕泰染坊在清朝中期就遷往二甲鎮,成了二甲鎮企業的開辟者。余東的鐵店,清末余東場官馬文炳在斷案時用一句俗語就概括了,「奚萬興的斧鑿、華太和的刀、庄寶記的釘耙、馮萬和的鍬」。莊家就有:香(寶)、招(寶,後改名庄水桃)、財(寶)(後去麒麟鎮開店)、進(寶)、榮(寶)五爿,還有張萬興與江家鐵店,陳瑞琪、馬武等幾家銅匠(修理)店,馮志元、馮志良、王洪山、張聖九、高漢桃等錫匠店手藝非凡,除做祭祀用品外,每年為姑娘作嫁妝的錫器都出自他們的手。馮殿元、馮開元的上代來余東最早,蔡洪發、蔡洪昌從興化鹽城逃難到余東也已經200多年,七八代了。郭利茂、何永茂、宋利源、王永興等銀樓銀鋪豎在櫃台上的金字招牌比任何人家的都高,都是幾百年的老店。吉太昌、王和豐、葛蘭明、姜乾泰等絲線作坊都有從蠶繭抽絲起直到成線、染色一條龍到底的本事。劉寶如、何海山等幾家畫鋪除了畫紫薇星、關帝、觀音菩薩中堂外,還畫三代圖與五代圖;曹家的祥記書鋪,潘家的守方德記等都是學生用品的文具店,瞿家的青春理發店,許家的正容、陸家的華容,仇家的和氣理發社等都是做頭上功夫的大師。張家幼岩、小岩兄弟倆是蘇派刻字,而江毓則是通派刻章好手。陸家寶洪、曹家益清與江家毓記印刷廠和東街碼紙店以及石港搬來的韓姓石印店都為余東文化添色裝美。張正大是余東的惟一鞋帽店,劉、梁、庄等緔鞋匠人分布在鎮的四面八方。張八斤、俞和記、王章培幾家水果店,江和泰、江永盛、江永興等鮮魚行還兼營海八鮮,徐合順、陳義興等幾爿肉台店,江六斤、蔡桃元、張狀金等幾家糖店糖擔與糖攤都是小朋友的獵食對象。瑞成、逢春等皮貨行不但收購羊毛、黃鼠狼皮還收獾子野兔皮等,雖然只收一個冬季,可足夠一年的開支還有盈餘。
余東的葯店全街遍布,順壽堂、延齡堂、延壽堂、順德堂、益壽堂、廣和堂、三餘堂、萬歲堂,還有南仁壽、北仁壽堂等十多家,中葯材齊全,有幾爿大葯店還專門有醫師坐堂。余東的醫師先後有程濟曾,他是南通地區內著名老中醫,專治各種疑難雜症,其徒陶厚庵醫師在海門境內亦是赫赫有名;張海涵、陸吉桃、王士豪等中醫都各有特長;尤其原在北洋軍閥內的軍醫姜逢漢在余東開了爿「逢德醫院」名震四鄉八鎮,黃火青同志(後任中顧委委員)一次從上海到通東來領導工農紅十四軍革命時,不幸中彈,全靠姜逢漢的外科手術進行救治。余東還有張津記,王其明與宋、庄、江等好幾家鑲牙店和小手工業店,如林鏡記、金利源、金裕記、姜福昌、庄福順、王福興等竹廠和孫明壽家籮飾店,丁、楊幾份小車行和(吳)鴻飛車行。婚喪喜慶方面的店家就有高桂山家的轎行、蔡桃元家的黃包車和高萬新燈籠店,褚家的吹鼓手,黃達豐鞭炮作坊,恆裕昌、童福順、義生利等寶號。除了(江)維新、(瞿)元大、(陳)福記等木行外,還有兩家四門店(即棺材店)。余東的神香業要數嚴裕隆、江隆春、張永茂等香店大,還有朱鼎豐、毛家等十幾爿亦有一定規模。余東還有利民(江)、明星(潘)、光明(江)、芝記及王家照相館。余東的泰安客棧、東洲旅館、張義記、李福記旅館都在旅客中有較高的信譽。福業旅館因有妓女賣淫所以很少有人光顧。余東還有沈、何、張、朱等幾家大煙燈,有好多闊少就敗在這幾根槍桿子上。與此相反的唐、王、崔、曹幾家老虎灶卻門庭若市。

余東,原名余慶,是通東的鹽業中心。自唐開元四年(716)即建鹽亭場,在開元十年(722)時又設余慶寨《文獻通考》到北宋年間(960-)始設余東場(元豐《九城志》),十七年後的太平興國通東又只有餘慶場一個。在宋天聖年間(1023-)方增設了呂四場(《太平寰宇記》)至元代(1271-)余中沙形成,由於土地拓展,鹽產增多,官方將余慶場一分為三設余西(宋時無余西)、余中、余東三場(《萬曆通州志》)。直至明洪武八年(1375)建鳳城於余東場的中期(1368-1396)方見到有餘東場署大使(即場官)張仕能、副使程徽建今制大門南向照壁牆一座,東、西牌樓入而儀門,門東為土地祠,西財神祠,內為科房,東西各三楹大堂內廂房四楹,二堂西出為賓廟、為書室,又西涼廳三楹,前後荷花池,最後三堂,西為住宅,東為廂(附圖《兩淮鹽法志》)。清雍正十三年(1735)余東場大使王馨重建余東場署和清乾隆四年(1739)余東場大使王嘉俊重建舊場署(《光緒通州志》)。
綜觀余東建場,自唐至清以來的場官都由皇上賜封了不知多少。單清代的278年之間即換了58人。他們大都為吏員(八品)13人、貢生(八品)8人、舉人(九品,下同)7人,監生6人、附貢2人,其他皆恩貢、拔貢、生監、蔭監者,大都來自全國各地,其中直隸州9人,浙江8人,順天府與江西的各4人,其餘皆為山西、陝西、河南、河北及湖南、湖北、廣東等地的人,無一本地人。這些場官平日固守衙內,出門即乘6人大轎(九品者乘4人大轎),前有鳴鑼者開道,隨之就是高舉「迴避」、「肅靜」與「余東場運判大使」(即場官)的掮牌,緊跟著在轎四周的差役前擁後護,一路上威風凜凜,路人見之即讓道,跪在一旁恭候他的過去……若有不識時務擋道者便被撳下就打20大板。
這些場官既管灶地、錢糧和鹽務,又兼顧民事訴訟,常以興修水利、建築道路等名目敲詐勒索百姓,真正為民辦事的卻很少很少。像順天府宛平人吳均自清乾隆五十八年至嘉慶八年(1803-1823),還有接任他的徐慶威直到咸豐元年(1828-1851)二人算長達二十四五年。十年八年的為數不多,一般都只二三年,尤其光緒廿六年(1900)一年中就換了袁國藩、賴豐烈二人,更有光緒三十年(1904)一年就有婁賜書、邊承榮、唐雨功三人做了「短命官」。特別是同治二年(1863)的李余慶因與角斜、廟灣、草堰場等場官與知府及通州分司……等將賑災、護堤款撈入自己的腰包,導致范公堤決堤而淹死數萬人,被民眾狀告到京城,皇上下旨將這些貪官全部革職以示懲戒。民國初年,對原清代場官仍留職,直到民國六年(1917)才將他們趕出這歷史舞台。
民國十八年(1929)余東民眾在紅十四軍的帶領下火燒了衙門內的錢糧賬本的棧房。抗日戰爭時期的1941年,民眾憤怒地拆去了這座官府衙門,將它運送到要壩,堵塞運鹽河水道使四甲的日寇不能由水路東侵。余東衙門自此才從人民的視線中與封建王朝同時消失。
(余東衙門東臨護城河在鎮海樓側,南隔芙蓉池與東岳廟為鄰,西隔廟河與城隍廟相望,北枕城隍廟河水路交通。)

法光寺前身為道觀東岳廟,建於明萬曆年間,是海門現存的唯一名代古跡。1986年被列為「海門縣文物保護單位」,加以修繕。1987年成為「海門縣余東佛教活動點」。1992年升格為法光禪寺。寺後花園有小橋流水,假山,金魚池等景觀.


余東法光寺

東岳廟香萬曆中,海門今勝古山風。
法光寺聳神威武,自在禪昭定信誠。
流水一方張慧海,堆山半院啟真空。
風塵忘卻無煩惱,漫視花園楓葉紅。

Ⅱ 四川省蓬溪縣的名人有哪些

席書(1461~1527),明代賢相,字文同,號元山,遂寧吉祥鄉(今屬蓬溪縣)人。1489年中進士,歷任工部尚書、左副都御史、禮部尚書等職,死後贈太傅,謚文襄。他為官頗有建樹,在開墾農田、興修水利、興辦教育、平定叛亂等方面政績顯著。力主改革,上表獻新政十二事,嘉靖帝頗為贊許,詔令逐條執行,深得皇帝的器重,被「倚為重臣」。
張鵬翮(1649~1725),清代名臣,字運清,號寬宇,遂寧黑柏溝(今蓬溪縣翰林村)人。從22歲中進士起,為官50餘年,歷任總督、三部(刑、戶、禮)尚書等,幾乎從事過清王朝從統一走向鼎盛時期內政、外交的各種重要工作。他是為官清廉、政績卓著、膽識過人的外交家、政治家。1688年,他奉命隨使團出使俄國,抱以「願效張騫,以身許國」的決心,終不辱使命,使這次出使為第二年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創造了條件。他還是治理河道的專家,提出「開海口、塞六壩」等治河主張,經過近十年努力,在黃淮水繫上修建了一系列工程,使狂野不羈的黃淮和運河順軌安瀾數十年,黃淮災區呈現出連年豐收的景象。他將治河經驗寫成《治河書》十卷,《中國水利史》對此列專章介紹,給予高度評價。康熙帝將其樹為名臣楷模。生前康熙評價他「天下廉吏無出其右」,死後雍正帝贊譽他是「卓然一代完人」。
張問安(1757—1815),字悅祖,號亥白,祖籍蓬溪縣金橋鄉兩河口,張鵬翮玄孫、張船山之兄。乾隆五十三年(1788)舉人,例授教職不就,遂遍游名山勝水。後家居奉母,以圖史自娛。曾主講華陽、溫江書院,多所成就。亥白與弟船山,皆一時之傑,以詩名世,號稱「二難」。清詩人王學浩評亥白詩雲:「讀之但覺其語淡而味腴,節短而韻長,蓋將韋孟之外,另闢一徑,以與唐人爭席也」。著有《亥白詩草》8卷,存詩840餘首。胡傳淮選注的《張問安詩選》、編著的《清詩人張問安年譜》,對研讀張問安有重要作用。
張問陶(1764—1814),字仲冶,號船山,清代名相張鵬翮玄孫。乾隆五十三年(1788)舉人,五十五年(1790)三甲第55名進士。五十八年(1793),任翰林院檢討;嘉慶五年(1800),任順天鄉試同考官;十年(1805),任江南道監察御史,巡視南城;十四年(1809),擢吏部郎中;十五年(1810),出任山東萊州知府;十七年(1812),稱病辭官;嘉慶十九年(1814)三月初四,病逝於蘇州,歸葬蜀中故里蓬溪縣金橋鄉兩河口。張船山一生致力於詩書畫創作,著有《船山詩草》及《補遺》,共26卷。張船山是清代乾嘉詩壇大家,不單是清代蜀中詩冠,也是清代第一流的詩人和著名詩學理論家,為性靈派後期的主將和代表人物。胡傳淮所著《張問陶年譜》對了解張問陶的生平事跡可資借鑒。
張問彤(1768—1832),字受之,號飲杜,與張問安、問陶為從兄弟。少負雋才,工古文詞,兼冥心理學。乾隆五十七年(1792)舉鄉試第一。嘉慶元年(1796)薦孝廉方正,補什邡教諭,日以講學為事。晚授山西和順縣知縣,山西巡撫欲留其在省垣以備顧問,以知州升用,未果,病卒。問彤精音韻學,又工詩,與問安、問陶時有唱酬,然獨主少陵,故名其詩集曰《飲杜詩集》。
程孟宗《蓬溪縣志•孝行•古跡》、《四川通志•節孝》、《蜀檮杌》等文獻均記載:程崇,又名程崇雅,字孟宗,五代後蜀蓬溪縣人,性純孝。母老病篤,冬忽思筍,崇雅無計可得,乃往林中抱竹哭泣。須臾地裂,出筍數莖,亟待歸以進。母食畢,即愈。蜀主孟昶於廣政二十年(957)十二月旌其門,於冬筍溝築「孝義台」以彰。
馮楫(1075—1152),字濟川,號不動居士,宋代遂寧府蓬溪縣人。徽宗政和八年(1118)進士,歷官秘書省正字,蜀州教授,尚書司勛員外郎、巴州知州、利州路提點刑獄公事、劍州知州、涪州知州。紹興八年(1138)任國信計議副使;紹興九年正月,任宗正少卿權尚書禮部侍郎;紹興十三年九月,任瀘南沿邊安撫使知瀘州,成為宋朝的邊陲大員。紹興十九年,升為敷文閣直學士(從三品)。紹興二十二年六月卒。撰有《時議錄》《諫議錄》等著作。今存《中興永安橋記》《凈嚴和尚塔記》《密印寺鍾樓記》《大中祥符院大悲像並閣記》《南禪寺記》等文。
張令問,自號天國山人。唐末蓬溪人。博學善詩,不屑仕進,以隱居閑適為樂。嘗贈杜光庭詩雲:「試問朝中為宰相,何如林下作神仙?一壺美酒一爐葯,飽聽松風白晝眠」。可見其志趣。《全唐詩》錄其詩一首。《四川通志》《四川歷代文化名人辭典》載其事跡。
謝金,字子真,宋代蓬溪人。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進士。司馬池(司馬光之父)知小溪縣,重其人而與之訂交。嘗居五龍山(今天福鎮五龍盤),以詩自娛。其詩平淡,有韋(應物)柳(宗元)之遺風。著有《五龍山居詩》2卷,今佚。《四川通志》《四川歷代文化名人辭典》有傳。
張贊(1415—1489),字邦翊,號靖翁,明代遂寧黑柏溝(今蓬溪縣任隆鎮黑柏溝村)人,清代名相張鵬翮系其昆孫。明景泰五年(1454),張贊中三甲第167名進士,歷官禮部主事、員外郎、郎中。因其志行深純,明習典故,智略可任邊事,遂於天順八年(1464)出任雲南省姚安府知府。張贊到任後安輯地方,拊循人民,躬節儉以勵其俗,登詩書以施其教,威德並行,吏民服從其化,使姚安府民安耕鑿,士知禮義,惠政卓著,吏民稱頌。《雲南通志》《姚安縣志》,載其事跡。
席春(1472—1535),字仁同,號虛山,席書仲弟。明代正德十二年(1517)三甲第161名進士。歷官翰林院庶吉士、河南道監察御史、雲貴巡撫、翰林院侍講學士、禮部侍郎、吏部侍郎。詩文雄深,著有《虛山文集》。
席彖(1476—1521),字材同,號梅山,席書三弟。明正德九年(1514)三甲第52名進士,官戶科給事中。正德十四年(1519),武宗欲幸金陵,席彖勸阻,被貶謫為夷陵(今湖北宜昌市)判官。十五年(1520)秋,席書任湖廣巡撫,席春出按雲貴,俱相繼取道還家,與席彖聯床故廬。十五年(1520)冬,席彖赴夷陵,席書、席春送至潼南大佛寺而別,各作詩記之。世宗繼位,復席彖原職,而席彖已卒,贈光祿少卿。
張庠,明代蓬溪人。正德甲戌(1514)年,三甲第133名進士。嘉靖十年(1531)官至貴州兵備副使。因都勻苗民反叛,張庠上任,整飭兵馬,直搗其巢,執首領,釋放協從者,苗人畏服。十一年(1532),楊恆又倡亂,庠率兵剿破,聲名大震,去任之時,士民卧轍攀留。《貴州通志》有載。
譚纘,字元孝,明代蓬溪人。正德丁丑(1517)年,三甲第180名進士。初授行人,外升江西道監察御史,議大禮,引帝怒,杖於廷。又參劾權貴強奪民田事,幾致奇禍。繼而又彈劾翰林院學士、吏部尚書汪釒宏,先以揭貼呈堂,汪讀之,面發紅,雲:「吾亦至此乎」?譚纘怒而對曰:「御史無狀,據以聞,絲毫不敢隱」。聞者吐舌,暗稱好一個鐵面御史。嘉靖十一年(1532)升河南副使,撫治信陽兵備,致仕卒。著有《寶梵寺修造記》。
譚誾,明正德辛巳(1521)年,三甲第105名進士,歷官陝西副使,兵備固原,始議修邊牆以御外患,因邊有鐵鑄泉,番人數飲馬於此,譚分兵駐守,番民不敢近境。邊境安寧,大建邊功,聞於朝,受上賞。
譚維,明嘉靖十七年(1538),二甲第53名進士。官主簿、戶部主事。人稱至孝,居鄉恥逢迎。譚纘、譚誾、譚維是三兄弟,他們是蓬溪歷史上,繼宋代趙溥、趙炳、趙球「一門父子三進士」之後,又出現的一個「一門兄弟三進士」。縣人曾在學宮側為他們建立「兄弟進士坊」,以資表彰。
王庭,明代蓬溪人。隆慶辛未(1571)年,三甲第20名進士。性至孝,中進士後,不就銓選,回鄉歸養三親。躬耕數畝,出入閭巷,布袍草鞋, 不乘車馬,與樵夫野老為伍。著有《陳情乞歸養表》《重修學宮記》。
楊作楫,明末蓬溪人。萬曆丁未(1607)年三甲第181名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後升編修。萬曆三十七至三十九年(1609—1611)外任山西聞喜縣知縣,以政績卓異,升山西提督學政,轉調任河南布政使。萬曆四十三年(1615)任江西布政使。崇禎初年,擢河南巡撫。李自成、張獻忠領導的農民起義勢如破竹之際,楊作楫督兵剿捕,使起義軍大受挫折。崇禎末年,卸任歸里,家無余資,田舍仍舊,唯存書史而已。著有《修建石魚山書院記》《重修明月寺碑記》《重修學宮記》等詩文。
楊艹仰 ,號竹泉,明末蓬溪人。崇禎諸生,以詩名於時,《明蜀詩》載有其詩。
楊廷極,楊艹仰,之子,字青石,明崇禎九年(1636)舉人,有詩集,今佚。《劍閣芳華集》載有其詩。
蒲拱辰,字居北。清代蓬溪縣鳴鳳鎮大儒溝人。幼家貧,研讀經史不廢。順治十四年(1657)舉人。自甘淡泊,以教授生徒自娛。執教善誘,從學者眾。楊兆龍、王許、梁再灝等名士皆出其門下。蓬溪本荒僻之地,清代振興文教者,實自拱辰始。《四川通志》有傳。
張懋誠(1667—1737),字孟一,號存庵,張鵬翮長子、張船山曾祖。性忠直,有氣節。讀書時即不趨奉豪貴。惟事諸大家書籍,手口誦作不輟。康熙二十六年(1687)中舉人,出任安徽懷寧知縣十年,抑豪強,處衙蠹,救窮民,愛寒士,開運河,護城池,作養斯文,文教大興;治懷實政,民深感戴。任期內,張懋誠續修《懷寧縣志》並作序,今存。他還重修大觀亭,今已成為古城安慶的一大景觀。康熙五十四至五十八年(1715—1719)任奉天遼陽知州,處死妖惡。特放科道,疏流民,糾保舉。巡東城,稱鐵面御史。後升通政使司通政使,不避宰相私人,行必參奏。署工部右侍郎,一清積案,官吏肅然,有古良吏風。著有《通政詩集》一卷。
張勤望(1694—1757),字孚嘉,號後齋,又號蓮洲,張懋誠子、張船山祖父。天資敏悟,約已嗜學。康熙五十二年(1713)以恩蔭,補順天糧馬通判。後隨祖父張鵬翮治黃河,實心辦事,京察一等,升戶部員外郎、郎中,命往江南署安徽寧國府知府。會有徽宦與民訟爭墳山,案積二十餘年,上官以其賢能,專委勘讞。張勤望至徽,按冊清查,而界址立分,悉以地歸諸民,旁觀數千人贊雲:「不愧天下清官張相國之孫,二十年塵案,片言決矣!」乾隆十一年(1746),先署山東萊州府篆,旋署登萊青道,題補登州府知府。至登州(今山東省蓬萊市),勸課農桑,獎善懲惡,作育英才,政聲遠播。乾隆十三年(1748),張勤望對登州蓮洲書院重修,改名為瀛洲書院,今為山東蓬萊市城區歷史名勝,遺址在蓬萊一中大門附近。其墓位於今四川省蓬溪縣金橋鄉翰林村,今存,素碑無飾雕。
張顧鑒(1721—1797),字鏡千,號耐舫、冰亭,張勤望子、張船山之父。乾隆六年(1741)中順天鄉試副榜,得教習,考滿,分發河南,署遂平知縣。後補安陽知縣,除奸剔弊,積習一空,蔡以台修撰贊美雲:「西門豹、梁彥光之風,其復見於今日乎?」乾隆十七年(1752),調任嵩縣知縣,興建伊川書院。二十二年(1757),丁父憂。服除,改補山東館陶縣知縣,兼署冠縣知縣,承辦郯子花園行宮。升湖北均州知州,調任荊門知州,還署黃州通判,升漢陽同知,再升雲南省開化府知府。以荊門州失出案,被議離任。工詩善書,著有《擷芳集》《曉窗集》《近花集》行世。卒葬蓬溪縣金橋鄉翰林村。
楊兆龍,清代蓬溪縣赤城鎮葫蘆壩人。康熙十一年(1672)解元,授涪州學正。為官廉潔持正,不為毀譽所動。出王士禎門下,其詩頗為王士禎贊賞,著有《楊兆龍詩集》行世。《四川通志》《四川歷代文化名人辭典》有傳。
奚繼徽(1741—1821),字慎典,號琴軒,清代蓬溪縣人。少家貧,潔身自強,出則勤耕,入則勤讀。乾隆三十五年(1770)舉人,授直隸曲周縣令。為官十餘年,除積弊,輕徭役,明決善斷,惠民為先。去官日,士民繪「攀轅圖」以送。年七十八卒於家。著有《琴軒詩草》《鶴鳴草堂文集》行世。
蒲心豫,字則立,號有亭。清代蓬溪人,乾隆甲子(1744)年四川鄉試解元;乙丑(1745)年,三甲第112名進士。幼聰穎絕人,凡書史之文,過目則能背誦。中進士後,出任山東觀城縣知縣。二十一至二十四年(1756—1759),任湖南麻陽縣知縣,廉潔自守,所至卓有循聲。任滿歸里,囊無余錢,行李蕭然,人皆嘆仰。著有《歸林詩集》行世。
王旭齡,字東升,號書山。清代蓬溪人,乾隆甲子年(1744)舉人,辛末(1751)年,三甲第123名進士。乾隆十七至二十年(1752—1755),任湖北房縣知縣。二十五至二十七年(1760—1762),任鄖陽縣知縣。有惠政,廉潔自持,卒於官,貧不能治喪事,士民感其德,集資撫櫬歸里,聞者皆嘆其有清德。
蒲文甲,字震東,清代蓬溪縣人,嘉慶戊午(1798)年舉人,辛酉(1801)年,三甲第76名進士,授內閣中書,歷充方略館協修、大清實錄館分校、文淵閣檢閱官、稽察六部事務,後為軍機處行走,俱能稱職。性倜儻不羈,工詩,凡所閱歷之事,必以詩記之。時雲、貴、川三省白蓮教起義,蒲文甲深感時局動亂,政局不穩,遂離任而歸,不久病逝,年僅38歲,世人尤感可惜。著有《清平詩集》。
奚大壯(1775—1829),字安止,號雨谷。清代蓬溪縣人,清嘉慶戊午年(1798)舉人,乙丑(1805)年,二甲第89名進士。丙寅(1806)年授湖北應城縣知縣,卓有政聲,尤以拿獲天主教匪徒,名震湖廣,被皇上垂詢接見。己巳(1809)年親往雲南辦銅,所歷山川風物,民習社風,皆行於詩。第二年回應城縣時,「從前父老攀留處,又見兒童竹馬迎」。甲戌(1814)年應城遇奇旱,縣境大飢,流民塞道,遷徙他方。奚大壯親奏,請緩征稅,上憫其為事誠,百姓苦,准於減免。次年,再遇飢荒,倡議官紳、胥吏出俸賑濟災民,州境內流民安養,各圖生計,得以民情穩定。二十二年(1817)升興國州知州,四充湖北、雲南鄉試同考官,所拔多知名人士,民仰之如神。道光元年(1821)春得其父家書,言身染重病,奚大壯即請終養,離任回籍。後應聘掌教成都墨池書院。道光九年(1829)病逝,年54歲。奚大壯為清代蜀中詩人,著作有《雨谷詩集》《雨谷文集》《應城縣志》《紀行草》《辦銅管見》《重修常樂寺記》等。清《國朝全蜀詩鈔》錄其詩10首。
杜思柔,字容谷,更名宇昕,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舉人,官溫江、昭化教諭,擢河南封邱縣知縣。有《試院煎茶》等詩留於後世。
陳鴻翥,字羽儀,號逵亭,清代蓬溪縣隆盛場(今大英縣隆盛鎮)人。嘉慶年間庠生,歷任什邡、夾江、珙縣教諭。振德行於庠序,資單寒以膏火。晚致仕歸,喜印《文昌孝經圖注》以贈人。工書,遺跡今有存。有什邡《游慧劍寺》等詩留存後世。
陳鼐,字南村。清代蓬溪詩人。曾任江西峽江知縣,歷官德化、瑞金、興國、星子、新城、石城、都昌及義寧知州。工詩書,為官清正。著有《出塞吟》《南村詩集》等,清代顧也樵《詩緣正編》錄有其詩。
鍾瑞廷(1805—1884),字微垣,號梅花瘦人,清代蓬溪石板灘場(今大英縣象山鎮)人。咸豐九年(1859)舉人,授中書科中書。由於時局動盪,遂決意不求仕進,著書自娛。曾主講蓬萊、蓬山、象山、經義書院。著有《龍溪詩草》2卷。
楊樹之,名希淦,字樹之,號荷溪,清代蓬溪荷葉溪(今荷葉鄉)人。道光甲午(1834)年舉人,官四川仁壽縣教諭、浙江石堰場鹽大使。著有《味鷗山房詩集》4卷。
龐際超(1807—1861),字希元,清代蓬溪縣赤城鎮水磨嘴村人。清咸豐二年(1852)恩貢,喜為詩,著有《綠秀山房詩草》。
胥仁禧,號春生,清代蓬溪赤城鎮周家店村胥家灣人,道光八年(1828)舉人,官九姓土司訓導、巴縣教諭。有《寄龐際超四首》等詩留於後世。
王袞,字補之,清代蓬溪布衣詩人,譽為蓬溪「詩人之傑」,終身貧困,常絕食,不食嗟來之食,性高潔。著有《匏庵志異》2卷、《抱牘山房詩集》2卷。
張秉謙,號虛船,清代蓬溪縣河邊場(今大英縣河邊鎮)人,同治六年(1867)歲貢生,著有《孽海慈航》《南宋忠義錄》等。主講蓬山書院,多所成就。及卒,四川按察使牛樹梅為之作傳,刻入《聞善錄》中。
鍾永定,號止安,清代蓬溪縣石板灘(今大英縣象山鎮)人,鍾瑞廷第三子。同治十二年(1873)拔貢。曾任江蘇按察使李鴻裔(中江人)幕僚,後回川主講中江、三台、蓬溪諸書院,任廣安州訓導,皆精心育才。年八十八歲卒於家。著有《龍溪詩草後集》4卷、《龍溪駢文》1卷。
何兆熊(1845—1906),字雲帆,清末蓬溪縣旌忠鄉人。同治十三年(1874)三甲第53名進士,歷官禮部主事、總理各國衙門章京、掌印郎中、海關道道尹。端品立行,辦事練達。光緒三十二年(1906)卒於任上,歸葬蓬溪縣旌忠鄉。有詩《永聖祠題壁》等留存於世。
何中權,號秋坪,清代蓬溪增生。性聰敏,博通書史,長於詞章之學。大竹江國霖,以探花及第,過縣境,與江莘野先生敘宗族,盤桓有日,提倡詞章之學。何中權從學於江氏,尤得奧秘。所著詩賦,俱足傳誦。
楊應祥,清代蓬溪人。光緒七年(1884)歲貢生。著有《倚竹窗詩草》4卷。《巴蜀古詩選解》錄有其詩。
梁仲舒(1845—1908),字虛谷,清代蓬溪縣高坪鎮樟樹坡村人。光緒十四年(1888)舉人,後任蓬溪縣勸學所視學,調任資陽訓導、南川縣教諭。光緒三十四年(1908)卒於官,年六十四。著有《樨香館詩草》《英靈集》。
龐仲瑤(1853— ?),名瓊科,蓬溪縣赤城鎮禹城村大頭溝人。清末秀才,民國時私塾教師。善詩、工書畫。
曾世禮(1867—1928),字修五,蓬溪縣石板灘(今大英縣象山鎮)人。工詩善文,光緒三十二年(1906)優貢,與射洪李雨生、鄔建侯並稱「涪江三名士」。曾任湖南湘鄉知縣。參加編輯有《蓬溪續志》《蓬溪近志》,著有《容園詩存》等。
廖嶷,字雲泉,蓬溪縣新勝鄉人,善詩文,工書畫,山水師王石谷,後拜清末著名書畫僧竹禪為師,筆力雄渾,畫虎尤為所長。民國二十五(1936),客成都,與李瑞峰、傅雙無、岩沛友善。性嗜酒,郊行輒醉而歸。1938年2月,新都寶光寺方丈貫一和尚題廖嶷山水畫雲:「遠望煙雲鎖翠巒,虎溪笑意對誰談?漁翁指顧雲何渡,一篙春水過江南」。今新都寶光寺尚存其書畫。
胡祖虞(1855—1915),字俊之,蓬溪縣康家渡(今紅江鎮)人。早年留學日本,回國後任梁山中學教員。民國初年,袁世凱欲稱帝,他寫下了感時絕句:「閑來無事數鳴豚,冬日圍爐懶出門。休怪先生無遠志,滿天風雨近黃昏」。可見其對國事的感傷。
李凡丞(1887—1953),名先干,四川蓬溪縣新勝鄉人。1905年考入上海新華藝術大學學習國畫,工花卉、翎毛,尤善繪鷹鷂,人稱「李鷂子」。1928年後,先後在隆昌、遂寧、南充、蓬溪等地任中學國文和國畫教員。建國後,選為蓬溪縣各界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段虛谷(1904—1977),四川蓬溪赤城鎮人。1924年考入上海新華藝術大學。畢業後,執教於四川美專、蓬溪中學。1956年,調至西南師范學院,專攻山水畫,人稱「段山水」。其詩也富有雅趣。
席徵庸(1905—1990),蓬溪縣上東鄉人。民國時期供職於國立編譯館,主編小學語文教材。抗日戰爭初期,著有《太行烈士》《抗戰送糧歌》《死守寶山城》等詩文。建國後,任國家出版總署(今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

Ⅲ 蓬溪的民俗特色!!!!!!!!!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拜託了!!謝謝!!!!

中國革命老區——蓬溪縣是一個以種養業為主的農業大縣。畜牧業是全縣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為了加快現代畜牧業發展步伐,大力推進以廣大農戶標准化養殖與適度規模發展同步,提高先進適用技術的轉化率,實現家庭經營與現代化大生產的緊密結合。蓬溪縣從2007年以來根據發展實際,大力推行一種全新的畜禽發展模式——「畜禽寄養制」。這一模式的推廣得到了全縣廣大農戶和養殖企業業主的積極支持和參與。「畜禽寄養制」推廣以來,從生豬產業開始發展到牛、羊、兔產業。從而推進了蓬溪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發展方向轉變,更重要的是農戶與企業實現了雙贏。 第一種是「業主發展模式」。即由業主自帶資金、技術,租賃土地發展水果生產。如重慶科正花果苗木有限公司帶資金、帶技術,投資1000多萬元在大石烏木嘴村租賃土地已栽植雜柑100畝,租期20年;朱仁國投資100萬元在蓬南新民村租賃土地55畝,租期20年,已栽植矮晚柚55畝;永紅矮晚柚公司計劃投資近千萬元,在赤城鎮任家橋村租賃土地500畝,租期50年,建立蓬溪縣紅心矮晚柚示範園及矮晚柚育苗基地;吳湘嵐在黃泥民力村租賃土地120畝栽植仙桃,今年已投產60畝,收入現金6萬多元。

第二種是「寄種模式」。即業主與農戶簽訂寄種協議,由業主統一提供種苗、肥料、防病治蟲及栽培技術等;農戶只負責日常管理及協助收獲的勞務。如永紅矮晚柚公司與農民共同投資發展矮晚柚,公司與農戶二八分成,在三鳳、蓬南等5個村已發展矮晚柚5000畝。

第三種是「代管模式」。外出打工和無勞務、缺技術的農戶將栽植的柑桔委託給有技術、有經營能力的業主負責管理,銷售水果,業主與農戶簽訂代管協議書,收益分配自行協商。如群利鎮鮮花村石顯范代管了150畝柑桔。

第四種是「承包管護模式」。為確保柑桔產業健康發展,解決不懂技術,達到栽植一片,管好一處,見效一片的目的,由鄉鎮政府出資解決肥料、勞務費和管理人員報酬。如回水鄉鄉政府確定了一名懂技術、有威信的管理人員鄧軍修簽訂了惠林村500畝柑桔管理責任書,一定3年,包成活率,包面積,包施肥、除草、修枝、病蟲防治等工作,由政府分段檢查驗收,兌現報酬,果樹投產後交還給農戶。由於管理工作落實,500畝雜柑普遍長勢良好,今年已試花結 、農村建房的上樑儀式

在農村修房造屋是一件大事,在修建的材料(人、財、物)准備好之後,擇定良日,聘請工匠,舉行隆重的立房子上樑儀式。
立房子的頭一天須做基腳、排扇,以及須上的中梁,必要的抬杠、大繩等工具。晚上,主人家要給各位工匠發一個「紅包」(喜錢),組織好人員。第二天一大早一般都會吃一碗湯元(喻意圓圓滿滿),擇良辰立房。在房屋的架子立好之後,就要舉行上樑儀式。堂屋正中,放有一張方桌,桌上放有掌盤或米篩,裡面裝有各行領工的祭梁禮信「紅包」。另裝有包子或小饅頭、餅干、糖果、花生、核桃。米、酒、香、蠟、紙錢等放在桌上。公雞一隻捆好腳放在地下,中梁橫放在「木馬」上,必須是頭(樹兜)朝東,尾向西,(不論房屋坐向什麼方位,人面對堂屋,右手方為東,左手方為西)。梁的正中畫有「※」字,俗稱五花墨。正中貼有大紅紙或紅布立排正楷書寫「紫微高照」四個大字。梁的兩頭定有撮子用連環套將繩子拴牢,由石、木、泥各掌墨師洗手敬神。先天地、後東西。點香蠟、燒紙錢,敬神後開始祭梁。
祭 梁
石匠用酒、雞血祭梁,先是梁頭,後梁中,最後梁尾為序。每祭點一次,必須說些祝賀的吉祥話語,石匠祭畢,由木匠掌墨依次祭梁,先要說梁的來歷。
說 梁
孟子見梁惠王,主家請我來上樑。
叫我匠人把話講,此木生長在何方?
誰人看見生?土公土母看見生!
何人看見長?日月二公看見長!
此木到處不曾見,昆侖山上把影藏;
張良打馬過山崗,聞得此木甚是香;
當時魯班抬頭望,此木原是一棟梁;
張良看見不敢摸,李郎走路甚是忙;
魯班師傅法力大,騎馬提斧上山崗;
舉目抬頭一觀望,彎彎木頭做棟梁;
大的砍了千千萬,小的砍了萬萬千;
請了抬腳八十三,抬回家中上馬桿;
齊了頭去了尖,不要兩頭要中間;
老的懸絲來吊墨,少的一旁看鬧熱;
錛鋤兩把是鴛鴦,刨子兩把象鳳凰;
砍的砍來錛的錛,鳳凰口內出先生;
雲芽細榫做齊整,大吉良辰祭梁身。
梁的來歷說了以後,開始拿酒祭梁。

說 酒
弟子手拿一打瓶,不是金來不是銀,
本是鄭州錫一塊,南京匠人來打成;
上面打個寶吉蓋,中間打個鳳凰身,
前面打個鸚歌嘴,後面打個抱耳形;
不知里頭裝何物,原是菩薩酒一瓶。
不說酒來猶小可,說起酒來有根生,
此酒又是何人造,杜康仙師來造成;
杜康杜康真杜康,杜康造酒有葯方,
杜康造下神仙酒,萬古傳流到如今;
婚喪嫁娶都要酒,交朋結友把酒斟,
特別沽來更有名,主家一不敢先吃,
弟子二不敢先嘗,此酒拿來有何用?
拿與主家點福梁,左點狀元、右點諸侯;
一點梁頭(倒酒少許在梁頭),恭賀主家子孫為王侯;
二點梁腰(倒酒少許在梁腰),恭賀主家子孫著紫袍;
三點梁腳(倒酒少許在梁腳),恭賀主家子孫為朝閣;
自從今日點梁後,榮華富貴不用愁。
酒祭過後,再提公雞祭梁,將雞冠掐破,點雞血於梁頭,貼上一匹雞毛。
說 雞
弟子提出一支雞,生得頭齊又尾齊,
頭戴紅花朵朵現,身穿五色花花衣。
從前世上無雞叫,而今世上有雞啼;
唐僧西天去取經,背包栳傘是沙僧,
騎著龍馬是唐僧,西天代蛋取回經,
代回三雙蛋六個,放在袈裟裡面存。
昆侖山上抱雞子,鳳凰窩內出雞兒,
寅年出個寅雞子,卯年出過卯雞兒;
大哥飛在天上,去了頭換了衣,
取名就叫鳳凰雞。二哥飛在海上,
去了頭換了衣,取名就叫海鷗雞,
三哥飛在山中去,去了頭,換了衣,
取名就叫是錦雞。四哥飛在林中去,
去了頭,換了衣,取名就叫是野雞;
五哥飛在田中去,去了頭、換了衣,
取名就叫是秧雞;唯有六歌飛得好,
飛在弟子手中來,此雞就是祭梁雞;
一祭梁頭,元帥府來都督樓;
二祭梁中,將軍府來狀元宮;
三祭梁尾,狀元府走龍擺尾;
祭了這頭祭那頭,中間祭過太極圖;
祭了這邊祭那邊,祭得牡丹朵朵鮮。
梁的兩頭釘上撮子,將繩子用連環套拴牢,升梁時以免下翻張揚。

說 繩
主家修造費艱辛,又將繩索說根生;
手拿金繩軟如棉,拿在黃龍背上纏;
左纏三轉生貴子,右纏三轉點狀元。
祭梁後請修造主家拜梁。

拜 梁
新造華居四角方,四根柱頭頂中梁;
大梁本是沉香木,二梁本是木沉香;
只有中梁未曾上,有請主家來拜梁。
一拜榮華富貴,二拜金玉滿堂,
三拜三元及弟,四拜四季發財。
主家拜梁過後,准備升梁。

起 梁
弟子手提一把錘,魯班賜我是金錘。
金錘一響驚動天,天神土地到南天;
金錘二響驚動地,地脈龍神得安位;
金錘三響驚動山,山神土地到南崖;
山神土地得安位,請到空中去安身。
有壇歸壇、無壇歸殿,無壇無殿各自散去;
天煞歸天、地煞歸地,年煞、月煞、日煞、時煞;
一百二十凶神惡煞,弟子一錘打你萬丈深淵,永不發邪。
伏以天開黃道,值此紫微高照;
主家擇就良辰吉日,年利、月利、日利、時利;
一不早來二不遲,正是主家上樑時;
說起就起,說升就升。
升梁時,兩邊木工將梁緩上提、平穩緩緩上升,並放鞭炮,當梁升至一川時停下,主家會拿些禮信錢,每升一川都停一下,也有不停一直拉梁到位的,說升川。

升 川
一上樑就說梁,主家今日上中梁;
梁升一川,恭賀主家兒孫作高官;
問:主人家好不好?主答:好(給利市);
梁升二川,恭賀主家兒孫點狀元;
梁升三川,恭賀主家兒孫福無邊(梁升到位)。
眾位仙子四角等,仙子送梁到脊頂;
仙子本在天上坐,送與主家作兒孫;
自從今日上樑後,永遠發達萬年春。
梁安放好以後,就要拋梁,木匠掌墨師去桌上端掌盤,把上樑的紅包分發給各行負責人,持盤走上東邊樓梯邊上樓梯邊說喜話,說時,主家會把禮信零錢放在桌上,基本上是說喜話就放一次錢,放錢多少不拘,憑主家大方,圖個喜慶。

賀樑上梯
腳踏雲梯步步高,手把雲梯摘仙桃。
眾百客不要笑,細聽木匠說根苗。
腳踏雲梯第一步,恭喜主家大發富;
腳踏雲梯第二步,恭賀主家添壽富;
腳踏雲梯第三步,恭賀主家福祿富;
腳踏雲梯第四步,恭賀主家四方富;
腳踏雲梯第五步,恭賀主家五子登科路;
腳踏雲梯第六步,恭賀主家鹿鶴同春路;
腳踏雲梯第七步,恭賀主家七子聯芳富;
腳踏雲梯第八步,恭賀主家八方富;
腳踏雲梯第九步,恭賀主家長久富;
腳踏雲梯第十步,恭賀十全十美富;
上了乙川、上二川,上了二川,上三川;恭賀主家子孫作高官。
餘下擇吉利說話,無一定之規,隨心所欲,例如:
新造華居色色新,上樑恰遇紫微星。彭祖壽星八百壽,恭賀主家萬年春。新造華居亮堂堂,堂中必有福壽王。親戚朋友來賀喜,年年月月福禎祥。主家今日喜洋洋,手拿利市進華堂。利市封封來封起,恭喜你來道謝你。主家今日把錢摸,拿得多來發得多。
恭賀祝福的話後,就要拋撒包子和糖果,就說包子的製作過程和經歷。

說包子
一張桌子四角方,禮信放在桌兒上;
你走東來我走西,請看木匠在雲梯;
手把雲梯摘仙桃,有顏有色是仙桃;
筋筋吊吊是葡萄,無顏無色是毛桃;
捶捶打打是核桃,顏色鮮紅是櫻桃。
世間果木難說盡,又把麥子說根生;
說麥就說麥,說到九、十月;
九、十月麥下土,冬臘月麥長青;
等到來年立夏節,請過人,到街上;
趕場上街會鐵匠,張鐵匠、李鐵匠;
打把鐮刀象月亮,拿回家中來割麥;
千擔扛在肩頭上,篾條放在土中央;
小的砍了十二捆,大的砍了十二雙;
麥子擔進曬壩去,連架打來風車揚;
風車車了用斗量,麥子交與李三娘;
白天挑水三百擔,夜晚推磨到天光;
一副磨兒十六瓣,麥下磨兒一齊爛;
羅櫃篩來是灰面,頭道灰面白如銀;
二道灰面白如霜,灰面交與李伙房;
大包做了五十個,小包做了五十雙;
蒸好不吃不敢嘗,拿與主家來拋梁;
文官去了武官來,恭喜主家來進財。
包子說過後(餅干也是麥子做的,說法一樣),先與主家進財,主家早就穿上長衣或捆上圍腰,由掌墨師撒與主家的包子(餅干)等叫「進財」,撒一次,說一次。
主人家,站攏來,一進寶來二進財;
三進三元及第,四進四季發財;
五進五子登科,六進鹿鶴同春;
七進七子聯芳,八進八方納財;
九進久長壽喜,十進富貴雙全;
十一十二我不給敬,留與主家自安排。
主家接財後離開,將所剩餘的包子、糖果向來恭賀的親朋好友撒下,眾人哄撿、皆大歡喜,主歡客樂。
第一把撒東方,東方升起紅太陽;太陽照得前程亮,新造華居幸福長;撒了東,再撒南,新造華居保安全;勤儉持家傳家寶,安居樂業萬萬年。撒了南方又撒西,主人勞心我勞力。高樓萬丈平地起,主家樂業又安居。撒了西方又撒北,主人興家又立業,一年更比一年好,英雄榜上美名標。最後一把撒中央,宅前屋居放金光,糧食豐收六畜旺,堆金積玉糧滿倉。
將所有東西拋完,眾人撿畢,掌墨師說恭喜發財,走下樓梯,儀式結束。中午要晏請工匠和親友,進餐時,各行匠人都要向主家敬酒祝賀。

上樑晏
上樑後,主家要宴請工匠和客人。在新立的中堂中安放桌凳,主家全家都在堂屋首先入座,造主居上方首席,各行工匠的掌墨師陪造主家同桌,一般工匠隨便入座。晏中、各行掌墨師都必須向主家敬酒,(即進財之意),順序多以石、木、泥為序,斟酒後說恭賀吉言,各抒已見,無一定之規。一般說:恭賀主家新造華居,值此吉日良辰與主家進財進寶,賀主家:「人興財發,富貴雙全。」「添人進口、事業興旺」、「日進斗金,金玉滿堂」、「兒賢媳孝,子貴孫賢」、「豬羊滿圈,糧食滿倉」……。主家也不推辭,待各行掌墨師敬酒以後,主家也回敬行掌墨師同飲。

廚師賀
在祭梁時,向主家裁不宰雞(也有不宰雞的),如要宰雞的,則用撮子宰斷雞咽喉後說:「此雞生得乖,而今把你宰,甩出府門去,進寶又進財。」廚師將整雞煮好,不砍成塊,在公雞口中放一節蔥子(去頭去尖,尖頭向口內)端上後,由掌墨師在掌盤中放上紅包,想吃菜就在雞的口中放什麼,要吃肉就在雞口中放上肉,廚師就要添一份肉,如不想再添菜了(也不再拿紅包了),就將蔥子轉一個頭放在雞口中,廚師便不再添菜了。紅包是廚師得了。午宴後,立房了上樑的儀式就結束了。

二、新房釘大門儀式
釘大門時說:
此日此時逢良辰,手提斧頭釘大門。
主家今後財源盛,門大黃金滾進門。
吉日喜把財門釘,百事順心又太平。

開大門
新大門中逢上貼有「開門大吉」的紅紙條幅,木匠掌墨師先將兩門中合縫的開門大吉條幅破開,然後進堂屋將大門打開,凡是看了期開大門的,都有一個開門紅包,匠人必須按時完成大門安裝任務。開大門說:
一不早來二不遲,正是主家開門時。
左手開門金雞叫,右手開門鳳凰升。
金雞叫鳳凰升,左邊一根搖錢樹,
右邊一個聚寶盆,財門大打開,
元寶滾進來,元寶滾進屋。
滾進不滾出,主人家請座。

Ⅳ 四川省蓬溪縣蓬南鎮有哪些快遞公司

匯通 ,申通, 宅急送,天天, 優速

Ⅳ 遂寧市蓬溪縣寶樊鎮陽春服裝廠規模

廣安歷史記錄的文明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宋開包年「寬得土安系列涵義廣安軍廣安因此而得名。1993年7月設置的區域和撤出在1998年7月到一個城市,一個地級市,重慶最近在四川,四川三峽經濟區的東大門,是大三峽旅遊的重要節點。王康的歷史遺跡。記載的文明史可追溯到三千年前,巴蜀文化是非常深刻的。春秋,在這里巴基斯坦的領土。AD 969(2的宋開葆,),採取「寬得土安系列」的意義廣安軍,廣安由此得名。從2宋開抱至共和國,中國歷代王朝廣安軍,國家,政府建立了944年的歷史。

重,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有志之士:龐漢雄,著名的將軍,公安有很長的歷史民部尚書王成品宋·陸游C,劉邦部紀律信三書平「,是晚清著名的李准,他們留在歷史的民間傳說。現代四川鐵路保路運動領袖浦李培英,黃花崗72烈士的秦兵,數學家何魯,「紅岩」楊益的話,前主編,主編的「紅旗」雜志的熊復雜豐富的鐵,版畫家,著名表演藝術家吳劉曠,薛.......代廣安的孩子在中國歷史上,引領潮流,被稱為世界著名的「華鎣山武裝起義發生在這片紅色的土地,小說」紅岩「許雲峰,老婦女兩支槍「的原型是出生在四川省廣安市。
1993年,2009年7月2日,國務院批准設立廣安地區7月30日,1998年,成立了由國務院批准廣廣安市在廣安市廣安,岳池,武勝,領海,華英區五縣(市),佔地面積?6343.6平方公里的,總人口為4271100。
a>
廣安市是資源豐富,主要礦藏有煤,鐵,鹽,硫磺,裝機容量為240千瓦的廣安電廠已投入生產。廣安白市柚,黃龍貢米,鄰水臍橙,華英洞茶的美味佳餚本土眾所周知的。

廣安市,交通便利。襄渝鐵路北到南,廣州 - 重慶高速公路和廣泛的高等級公路建設,廣南,鄰鄰墊高速公路將很快開始在境內的路由可達至236公里的嘉陵江渠江,重慶,南充廣安兩個主要機場關閉。

廣安地理,春季和秋季是巴基斯坦,秦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宕渠縣,「至漢晉丹曲縣西南的地面的情況下,綜合」(清代四川廣安州志「)。
南朝梁武帝普通年從三年(公元522年)宕渠分出部分的地理年初縣,治所在安城開始,是一個北宕渠縣。皇明吳成的第一年(AD559年)的,北宕渠縣改為流流江縣江縣,縣。
隋文帝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開始安城宗(未來的托尼字)城市古代遺留下來的,更名為宗(宗下貝字)縣。分配部分地區其他家庭豐樂縣唐高祖武德第一年(618年),開始安全的康復。 8年(公元605年)廢豐樂縣,其地面建築群。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開始的曲江縣縣。
二開寶三年(公元969年),主要集中在曲江縣秀屏山(也被稱為復仇者,銀頂山)擬採取「寬得土安系列」,命名為洄鎮集軍事一,廣安軍。廣安,那麼這樣的情況。理宗淳佑三年(1243年),蒙古兵軍事治所移至四川大良城。寶佑六年(1258年)嚴重的情況下咸淳二年(1266年),大良市宋兩次蒙古兵佔領,兩次痊癒。許憲春兩年後收回,改變了廣安軍事寧西軍。恭帝德佑元年(公元1276年),傳統搬回到濃洄鎮。元世祖忽必烈至元10年(公元1276年),寧西軍和其管轄的元數據。十五年(1278年),縣,順慶政府的主持下。二十年(1283年),順慶政府推動順慶區路家,廣安政府。
明洪武年間(1371年),明太祖的帝國,並於同年改名為廣安州。
清朝初期,國家環境已經占據了張獻忠,李自成,姚黃(姚天,黃龍)及明甘涼塵部委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分類清領土,但周星馳仍遠遠數據傳統的來蘇爾陣營。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竹山寨。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濃洄鎮,領有牌照的岳池縣領海,渠縣,大竹四縣。嘉慶年間實施地,州北道順慶政府。
宣統二年十月1,2003(11月21,公元1911年),中國四川北路軍佔領州城,廣安狀態從清政府宣布,的四川北路軍政府的直屬。共和國(1912 AD)在7月的第一年,軍政府的四川北路。明廢府,州直屬於省。次年的復甦之路,廣安狀態改為廣安縣,下的??川東路。三年來,川東道,而不是嘉陵道,縣的司法管轄區。八至十二年,四川軍閥紛爭,廣安縣陝西千軍的江防從十三歲到24歲的軍事數據,先後羅則軸,楊森管轄下的。傳政府24年的四川省高級委員會,警察位於大竹第十行政督察,回歸後的31年12月8日不變。
1949廣安解放後,,下川東人民行政公署大竹辦公室。 1953年3月,委員會吊銷的變化南充人權事務高級專員大竹。 1968年9月南充地區,而不是南充變化是沿縣。根據廣安市廣安區成立於1993年7月廣安縣。 1998年11月廣安變化廣安市,廣安縣改縣設區。

[民俗文化]
公元前11世紀,移動向西川東,地緣政治關系的部落聯盟,部落指揮官的地位,建立巴基斯坦,巴勒斯坦人生活在湖北鄔中驪山資本江州(重慶)。巴勒斯坦人板楯蠻族沿嘉陵江,渠河道上游擴張。在浩瀚的短缺河流兩岸勤勞勇敢的板楯蠻逐水而居過著狩獵和捕魚,和原來的生活,農業,最早開發的廣安市,這是一個熱點。
班敦相當的七姓:羅,朴,昝,湖北,度,夕,龔,他們受益於嘉陵江,渠江州河的地理優勢,成為最強大的之一巴勒斯坦人民。 「華陽國志」記載:「丹曲覆蓋至臻的國家,這從城市,這仍然是」聰市廣安區,說:「板楯蠻的的性質Piaohan勇猛異常在惡劣的自然環境,造就了「公交車首歌曲代表自己的個性和民間,」巴渝舞「。周武王以來兵伐紂,聯合巴勒斯坦人聯手,在河南牧野,紂王戰爭的血統。板楯蠻手持木製盾牌護身,馬歌軍樂助威,罷工,奮勇沖殺,打敗紂王,使他們的「前徒倒戈,Xueliupiaochu,板楯蠻漢,更名為」從人。
板楯蠻負責任的人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它的原始舞蹈粗獷,厚味古老,雄偉壯觀的傳染性。漢「酒吧的歌曲,」巴渝舞「不僅為節日,婚禮,葬禮,儀式,也可用於戰爭的。回顧掩映在板楯蠻」漢前鋒,陷陣銳氣善舞。皇帝的話,說:「這武王伐紂的歌曲」。巴渝舞「,流傳於四川廣安,渠縣,華英」雲童舞「,仍然保留了以前的韻。
從周朝到清朝初期,近2000家,我們的祖先與整合各族人民,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創造了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秦滅巴,中國移秦龍10000入蜀,帶來了先進的華夏文化。明初,湖北,湖南,四川大量清朝的最初幾年,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江西,福建,中國的大量四川(湖北,湖南,四川),帶來了先進文化,農業,手工業,極大地改變了民族的移民。廣安結構,促進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鄰水縣塘灣山漢代岩墓葬,武勝縣匡家壩漢代磚瓦窯組,不僅規模大,但有較高的建築藝術水平,並提供有價值的信息,為研究漢文化。漢麻織物,蠶叢稱為「巴布」精緻的代。的快速發展唐代,四川養蠶,岳池,廣安市,武勝縣(區)重要的是,原產地為四川蠶桑。據考證,佛教在唐朝後裔,廣安市,華鎣山成為著名的佛教聖地,和「川東峨眉」之美譽影響華鎣山周邊縣(區)已建成鄰水千佛崖大佛寺,黃陵廟,延伸寺,武勝江嶺寺,寺,東寺,龍寺,光明寺岳池,廣安市崇寺,興國寺湘山寺,岳池千佛崖佛教建築。到了清代,一個佛教寺廟的城市達717。這些建築,建造長虹,人才,華鎣山廟宇集中體現了民間工藝的廣安市,三英尺長的鐵瓦,四英尺長的鐵象,體重超過70磅的青銅鼎,「大十圍,5英尺深水容量的30公擔「可行的萬僧侶鍋鍋沿。
廣安境內的摩崖石刻100多部,是四川廣安市的又一象徵,其深厚的文化內涵。真的很安靜書岩,海桃紀念碑,紀念碑渡輪都肋桫親愛的莫言石流杯池石刻造像,翔鳳山石材,石頭蘭亭筆力,不僅情緒,優良的雕刻和反射各種廣安的歷史進程。
文物和考古發現的唐代陶瓷碗,雙耳罐,清代陶器的陶燈和印刷宋代青瓷高足杯,青瓷碗,青釉瓷盤,青瓷高足碗億年,黑瓷的瞳孔杯和花明代,元代青瓷碗,碗等文物都是稀世珍寶的世界,向人們展示了獨特的廣安人民的技術水平。
廣的山川風光,人力資源和文化資源,古往今來,吸引了大量的文人廣安旅遊,留下了膾炙人口的作品。元稹唐代詩人李白,宋代詩人陸游,范成大,明代建文帝是油墨留在廣安。
唐代詩人李白離開廣安市南陽寺(今方坪鄉境內)詩:
珍惜今年秋天的夕陽,喜歡這寒潭明確。
西惠水,岩石海濱徘徊的愛情。
空樂曲頭望明月,明代的歌最寬松的長。
李白代表的大詩人元稹看著滾滾渠河永有一個「密封水」(密封排水江的),堪稱一絕:
曲江亮清潔峽魏繞組船命名海灘拉晚。
櫓動搖,巴基斯坦同方夢指著,笑讀詩歌。
我的地方小麥黃山腹,背流浪的白水美。
確定貧困的心臟莫恨這條線時,你是獨自一人。

Ⅵ 想知道:遂寧市 從遂寧市到官升鎮怎麼坐公交

方案1:遂寧市---射洪縣城---官升鎮
方案2:遂寧市---蓬溪縣常樂鎮------官升鎮

閱讀全文

與蓬溪到官升鎮污水處理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樹脂發光字製作的流程 瀏覽:339
污水提升泵是怎麼工作的 瀏覽:48
油田回注水處理國家標准 瀏覽:934
提升泵浮球閥電路圖 瀏覽:588
EDI回收率低原因 瀏覽:693
超濾膜耐酸使用范圍 瀏覽:779
井水裡水垢多 瀏覽:631
10寸pp濾芯能過多少噸 瀏覽:840
水簾機廢水的危廢代碼 瀏覽:55
凈水處理廠的工藝 瀏覽:719
略陽有多少污水處理廠 瀏覽:393
mvr濃縮廢水如何處理 瀏覽:648
沁園凈水機燈不亮濾芯什麼時候換 瀏覽:628
先進凈水器哪個牌子好 瀏覽:114
污水滲透政府怎麼辦 瀏覽:112
樹脂氯超標是因為什麼原因 瀏覽:60
聚醯亞胺樹脂到羧基數量 瀏覽:520
賓館凈水器安裝在哪裡 瀏覽:428
蒸餾分餾干餾是石油中的嗎 瀏覽:128
污水藍色是什麼成分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