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污水處理中的A池和O池是什麼意思
A池一般是厭氧池,但有時是缺氧池,O池是好氧池。
Ⅱ 污水處理系統中,化糞池、初沉池、二沉池、調節池、厭氧池,分別都是什麼用途相互之間都是什麼關系
1、化糞池
化糞池(huàfènchí)指處理糞便並加以過濾沉澱的設備。其原理是固化物在池底分解,上層的水化物體,進入管道流走,防止了管道堵塞,給固化物體(糞便等垃圾)有充足的時間水解。 化糞池(septic tank)指的是將生活污水分格沉澱,及對污泥進行厭氧消化的小型處理構築物。
2、初沉池
污水處理中用於去除可沉物和漂浮物的構築物。廢水經初沉後,約可去除可沉物、油脂和漂浮物的50%、BOD的20%,按去除單位質量BOD或固體物計算,初沉池是經濟上最為節省的凈化步驟,對於生活污水和懸浮物較高的工業污水均易採用初沉池預處理。
3、二沉池
通常把生物處理後的沉澱池稱為二沉池或最終沉澱池(終沉池)。二沉池的作用是泥水分離,使混合液澄消、污泥濃縮並將分離的污泥迴流到生物處理段。
4、調節池
指的是用以調節進、出水流量的構築物。 在水電站上,是指具有一定的調節容積以適應水電站負荷變化的水池;在污水處理廠上,為了使管渠和構築物正常工作,不受廢水高峰流量或濃度變化的影響,需在廢水處理設施之前設置的水池。
用以調節進、出水流量的構築物。主要起對水量和水質的調節作用,以及對污水pH值、水溫,有預曝氣的調節作用,還可用作事故排水。
5、厭氧池
厭氧反應器,原污水與從沉澱池排出的含磷迴流污泥同步進入,本反應器主要功能是釋放磷,同時部分有機物進行氨化。
關系
經過砂水分離的污水進入初次沉澱池,以上為一級處理(即物理處理),初沉池的出水進入生物處理設備,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其中活性污泥法的反應器有曝氣池,氧化溝等,生物膜法包括生物濾池、生物轉盤、生物接觸氧化法和生物流化床),生物處理設備的出水進入二次沉澱池,
二沉池的出水經過消毒排放或者進入三級處理,一級處理結束到此為二級處理,三級處理包括生物脫氮除磷法,混凝沉澱法,砂濾法,活性炭吸附法,離子交換法和電滲析法。二沉池的污泥一部分迴流至初次沉澱池或者生物處理設備,一部分進入污泥濃縮池,之後進入污泥消化池,經過脫水和乾燥設備後,污泥被最後利用。
(2)污水處理中不同池子的區別擴展閱讀
按污水來源分類,污水處理一般分為生產污水處理和生活污水處理。生產污水包括工業污水、農業污水以及醫療污水等,而生活污水就是日常生活產生的污水,是指各種形式的無機物和有機物的復雜混合物,包括:漂浮和懸浮的大小固體顆粒;膠狀和凝膠狀擴散物;純溶液。
按水污的質性來分,水的污染有兩類:一類是自然污染;另一類是人為污染,當前對水體危害較大的是人為污染。水污染可根據污染雜質的不同而主要分為化學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類。污染物主要有:
未經處理而排放的工業廢水;未經處理而排放的生活污水;大量使用化肥、農葯、除草劑的農田污水;堆放在河邊的工業廢棄物和生活垃圾;水土流失;礦山污水。
Ⅲ 曝氣池,沉澱池,濾池的區別
曝氣池是利用活性污泥法進行污水處理的構築物。池內提供一定污水停留時間,滿足好氧微生物所需要的氧量以及污水與活性污泥充分接觸的混合條件。
曝氣池主要由池體、曝氣系統和進出水口三個部分組成。池體一般用鋼筋混凝土築成,平面形狀有長方形、方形和圓形等。
沉澱池是應用沉澱作用去除水中懸浮物的一種構築物。沉澱池在廢水處理中廣為使用。它的型式很多,按池內水流方向可分為平流式、豎流式和輻流式三種。可以用作初次沉澱池,也可以用作二次沉澱池。
濾池的作用,有的用來去除水中的懸浮物,以獲得濁度更低的水;有的是用來去掉污泥中的水,以獲得含水量較低的污泥。
污水廠施工圖設計時,一般流程是粗格柵、總泵站、細格柵、初次沉澱池、曝氣池、二次沉澱池、消毒接觸池,主反應段是曝氣池。現在曝氣生物濾池應用也相當普遍,把曝氣池改為曝氣生物濾池後可以省去二次沉澱池。
Ⅳ 化糞池與沉澱池的區別
化糞池是處理糞便並加以過濾沉澱的設備。其原理是固化物在池底分解,上層的水化物體,進入管道流走,防止了管道堵塞,給固化物體(糞便等垃圾)有充足的時間水解。 化糞池指的是將生活污水分格沉澱,及對污泥進行厭氧消化的小型處理構築物。
沉澱池是應用沉澱作用去除水中懸浮物的一種構築物,凈化水質的設備。利用水的自然沉澱或混凝沉澱的作用來除去水中的懸浮物。沉澱池按水流方向分為水平沉澱池和垂直沉澱池。沉澱效果決定於沉澱池中水的流速和水在池中的停留時間。為了提高沉澱效果,減少用地面積,目前多採用蜂窩斜管異向流沉澱池、加速澄清池、脈沖澄清池等。
拓展資料:
化糞池的作用:
保障生活社區的環境衛生,避免生活污水及污染物在居住環境的擴散。
在化糞池厭氧腐化的工作環境中,殺滅蚊蠅蟲卵。
臨時性儲存污泥,有機污泥進行厭氧腐化,熟化的有機污泥可作為農用肥料。
生活污水的預處理(一級處理),沉澱雜質,並使大分子有機物水解,成為酸、醇等小分子有機物,改善後續的污水處理。
沉澱池的作用:
沉澱池一般是在生化前或生化後泥水分離的構築物,多為分離顆粒較細的污泥。在生化之前的稱為初沉池,沉澱的污泥無機成分較多,污泥含水率相對於二沉池污泥低些。位於生化之後的沉澱池一般稱為二沉池,多為有機污泥,污泥含水率較高。
化糞池-網路沉澱池-網路
Ⅳ 廢水處理中的初沉池與二沉池有什麼區別,設計計算上有什麼不同
廢水處理中的初沉池與二沉池的區別:
1、處理對象不同
初沉池處理對象主要是懸浮物,部分有機物。二沉池處理對象是活性污泥混合液,它具有濃度高、有絮凝性、質輕、沉速較慢等特點。
2、處理作用不同
初沉池的作用是去除可沉物和漂浮物,減輕後續處理設施的負荷;使細小的固體絮凝成較大的顆粒,強化了固液分離效果;對膠體物質具有一定的吸附去除作用。
而二次沉澱池的作用是澄清(固液分離),保證出水水質;污泥濃縮,使迴流污泥的含水率降低,保證迴流污泥的。
3、處理原理不同
初沉池原理是自由沉澱、顆粒在沉澱過程中互不幹擾,其形狀、尺寸、質量均不改變,下沉速度也不改變。而二沉池原理是沉降利用成層沉降與壓縮沉澱原理沉澱過程中絮凝的懸浮物形成層狀物,呈整體沉澱狀,形成較明顯的固液界面。
(5)污水處理中不同池子的區別擴展閱讀:
初沉池主要作用:
1、 去除可沉物和漂浮物,減輕後續處理設施的負荷。
2、使細小的固體絮凝成較大的顆粒,強化了固液分離效果。
3、對膠體物質具有一定的吸附去除作用。
4、 一定程度上,初沉池可起到調節池的作用,對水質起到一定程度的均質效果。減緩水質變化對後續生化系統的沖擊。
5、有些廢水處理工藝系統將部分二沉池污泥迴流至初沉池,發揮二沉池污泥的生物絮凝作用,可吸附更多的溶解性和膠體態有機物,提高初沉池的去除效率。
6、還可在初沉池前投加含鐵混凝劑,強化除磷效果。含鐵的初沉池污泥進入污泥消化系統後,還可提高產甲烷細菌的活性,降低沼氣中硫化的含量,從而既可增加沼氣產量,又可節省沼氣脫硫成本。
Ⅵ 污水廠集水池與調節池的區別
集水池和調節池都有匯集、儲存和均衡廢水的水質水量的作用.細分的話,集水池更嫌答橡傾向於匯集、儲存的作用,主要應用於污水廠二級以下的泵站(進水量變化較大);調節池更傾向於調節的作用,一般應用芹旁於污水廠的總進水段,以應對水質水量的突然變化.從結構上來說,集水池一般是單近單出,調節池是多進舉兆單出
Ⅶ 污水處理中兼氧池和缺氧池有什麼區別
污水處理一般講,好氧,缺氧,厭氧。好氧池裡面是好氧微生物,就是曝氣氧氣充版足,厭氧池(又名權水解酸化池)裡面是厭氧微生物,就是完全沒有氧氣,缺氧池內生活的是兼氧微生物,溶解氧一般控制在0.2mg/L左右,一般也說兼氧池。
Ⅷ 污水處理系統中,化糞池、初沉池、二沉池、調節池、厭氧池,分別都是什麼用途相互之間都是什麼關系
化糞池和初沉池不搭嘎,化糞池是用來收集廁所水的;初沉池用來初次沉澱廢水中大顆粒雜質,用在處理系統最前面;下面就要是調節,均勻水質;厭氧池是處理有機物的,讓大分子變成小分子,利於後續的生化反應;二沉池也是沉澱用,基本是出水之前再次沉澱一下水中雜質
Ⅸ 化糞池二級三級的區別是什麼
1、清理效果不同
三級化糞池比二級化糞池的清理效果更好。
2、池內物質來源不同
二級池內的物質由一級池流入。
三級池內的物質由二級池流入。
3、它們的內容物干凈程度不同
三級池的內容物是二級池凈化之後流入的,三級池內容物較干凈。
二級池內容物不幹凈。
第一,通過便器直接流入池中進行一次消化,這池就叫一級池。
第二,由一級池中部通過管道上彎轉入下一級池中進行二次凈化。
第三,再由二次凈化後的糞水再導入下一級再次凈化,這樣經過三次浄化後就己全部化盡為水,方可流入下水道引至污水處理廠,最後流入江河。
三級化糞池由相聯的三個池子組成,中間由過糞管聯通,主要是利用厭氧發酵、中層過糞和寄生蟲卵比重大於一般混合液比重而易於沉澱的原理,糞便在池內經過30天以上的發酵分解,中層糞液依次由1池流至3池,以達到沉澱或殺滅糞便中寄生蟲卵和腸道致病菌的目的,第3池糞液成為優質化肥。
化糞池其原理是固化物在池底分解,上層的水化物體,進入管道流走,防止了管道堵塞,給固化物體(糞便等垃圾)有充足的時間水解。
化糞池指的是將生活污水分格沉澱,及對污泥進行厭氧消化的小型處理構築物。
(9)污水處理中不同池子的區別擴展閱讀:
化糞池的作用
化糞池是基本的污泥處理設施,同時也是生活污水的預處理設施,它的作用表現在:
1、 保障生活社區的環境衛生,避免生活污水及污染物在居住環境的擴散。
2、 在化糞池厭氧腐化的工作環境中,殺滅蚊蠅蟲卵。
3、 臨時性儲存污泥,有機污泥進行厭氧腐化,熟化的有機污泥可作為農用肥料。
4、 生活污水的預處理(一級處理),沉澱雜質,並使大分子有機物水解,成為酸、醇等小分子有機物,改善後續的污水處理。
化糞池的技術類型
1、泥水混合
傳統化糞池的應用已經有一百多年歷史,技術路線是污水和污泥接觸的模式,沉積的污泥消化降解產生沼氣、二氧化碳、硫化氫等消化氣,消化氣的上浮作用對污泥產生擾動。
消化氣對污泥的擾動作用能夠讓污泥與生物菌群的混合更充分,有助於消化降解。但底部污泥隨消化氣上升,氣泡逸出後,污泥又重新向下沉澱,這些上升和沉澱的污泥又重新污染污水。
在化糞池污水與污泥接觸混合的技術模式下,影響化糞池的沉澱及出水水質,需要延長污水停留時間來改善沉澱效果及出水水質,污水停留時間一般為12-24小時。
2、三相分離
三相分離化糞池技術是在傳統化糞池的基礎上,保留了化糞池中泥水混合的優點,增加了「污水、污泥、消化氣」三相分離的技術。
在化糞池的出水端設置三相分離裝置,使出水端的污泥、消化氣與污水處理過程分離,避免氣浮現象對污水處理的干擾。出水端的沉澱槽參照平流沉澱池技術標准,污水沉澱時間2小時之內。
3、技術對比
化糞池的容積由污水容積和污泥容積構成,三相分離化糞池中污水停留時間4-6小時,相對於泥水混合化糞池中污水停留時間12-24小時,通過縮短污水停留時間而節省了有效容積,所節省有效容積能夠存儲更多的污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