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水處理系統的方案簡介
1.細格柵:自己製作為細網狀或直接向廠家定做
2.調節池一般設計為1.5-2.0h的水力停留時間,並向其內曝氣(為了減輕調節池發生厭氧反應而產生的異味),一般採用水下曝氣機。池底設有放空管,池頂設有溢流孔。
3.沉澱池一般設計為0.5-0.8h的水力停留時間,池子以斗形為宜,池底設有放空管或設一流量較小的排污泵亦可,池頂設有溢流孔,調節池與沉澱池的污水經過地下排污溝排到排污池經排污泵排入市政管網。
4.毛發過濾器,以小孔徑的毛發過濾器為宜,截留原水中的毛發等大的顆粒物,為保護後續膜設備而設,其自設反洗管管路,可設計為每天反洗一次,每次10分鍾。
5.加壓泵為一備一用而設(本工藝採用流量為16m3/h,揚程80m,功率5.5Kw,南方泵業CDL16-100)為後續系統增壓而設。
6.消毒設備(本工藝消毒設備為專利技術,市場很難買到,其主要作用是去除原水中的有害微生物、細菌等對人體有害菌)可採用臭氧強氧化劑。
7.膜處理系統,主要採用中空纖維膜(本工藝中採用8根Φ200的中空纖維膜,其進水流量維持在12 m3/h,出水維持在10 m3/h左右,本系統原設計為每天反洗一次,但實際運行2個月後,效果不理想,改為每小時反洗10分鍾,保護中空纖維膜),以後設計在前期設計的水要經過十分精細的過濾,這樣不會使膜堵塞,保持系統的正常運行。其運行壓力為0.1-0.3MPa。
8.活性炭吸附,由膜出來的水經過活性炭吸附,去臭、去味還可吸附水中的膠體物質(如果活性炭吸附系統前置在膜系統之前則1公斤活性炭處理水量8-12噸,活性炭的壽命會很短,很快更換活性炭,而其後置則為前置的20倍左右,提高活性炭的使用壽命,活性炭後置脫氯1公斤活性炭處理水量30噸左右,做直飲水時亦如此)本工藝活性炭罐設計為每天反洗一次,每次10分鍾,罐體設計為Φ1600,有效高度為2000,凈高2800,實際裝填量為75%。
9.中水回用池設計為3小時的水力停留時間,在中水回用池底設有放空管,頂部設有溢流孔,中水回用池上部設有自來水補給管道。
10.提升泵,本工藝供給4座辦公樓沖廁用水,有高層和低層,故選用南方泵業型號為CDL4-60與CDL4-140(立式泵)並選用CDL4-140一台做為前面的幾個系統的反洗泵。
『貳』 中水回用的設計原則是什麼
在中水處理站的總體工藝方案確定中,遵循以下原則:
處理效果穩定可靠
工藝控制調節靈活
工程實施切實可行
運行維護管理方便
投資運行費用節省
整體工藝協調優化
『叄』 建築給排水中節水技術及中水系統設計
我國污染嚴重,又是一個人均擁有水資源貧乏的國家,環境保護、水污染防治、依據當地水資源及經濟情況合理進行污廢水利用已成當務之急。建設中水系統,不但可以節約用水,並且可以一定程度防止水體污染。
近年來我國城市生活用水量呈足年遞增趨勢,而水源水質卻呈逐年遞減趨勢,這無疑給給水治理帶來沉重的負擔。因此我們應該充分在節水上做文章。一滴水微不足道,但是不停的滴起來,數量就很可觀了。據測定滴水在一小時可以集到3.6公斤水;一個月可集到2.6噸水。這些水量足可以供給一個人的生活所需。至於連續成線的小水流每小時可集水17公斤,每月可集12噸;嘩嘩響的「大水流」每小時可集670公斤,每月可集482噸。所以,節水的潛力是很大的。特別是城市生活用水其損耗是相當驚人的,城市生活用水的用水過程絕大部分是在建築中完成的,因此要節約城市生活用水必須挖掘節水技術在建築給水中的應用。
1防止給水系統超壓出流造成水量浪費應採取的措施
1.1合理限定配水點的水壓由於超壓出流造成的「隱形」水量浪費並未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因此在我國現行的《建築給排水設計規范》中雖對給水配件和入戶支管的最大壓力做出了一定的限制規定,但這只是從防止給水承壓過高會導致損壞的角度考慮的,並未從防止超壓出流角度考慮。因此壓力要求過於寬松,對限制超壓出流基本沒有作用。所以應根據建築給水系統超壓出流實際情況,對給水系統的壓力作出合理限定。
1.2採取減壓措施在給水系統中合理配置減壓裝置是將水壓控制在限值要求內,減少限壓出流技術保障。
1.2.1減壓閥。減壓閥是一種很好的減壓裝置。可分為比例式和直接動作型。前者是根據面積的比值來確定減壓的比例,後者可以根據事先設定的壓力減壓,當用水端停止用水時,也可以控制住被減壓的管內水壓不升高,既能實現動減壓也能實現靜減壓。
1.2.2減壓孔板和節流塞。減壓孔板相對於減壓閥來說,系統比較簡單,投資較少,管理方便。一些單位的實踐表明,節水效果相當明顯。節流塞的作用及優缺點與減壓板基本相同,適用於在小管徑及配件中安裝使用。
1.2.3採用節水龍頭。有實驗表明,陶瓷閥節水龍頭和普通鑄鐵水龍頭在全開狀態下。前者的出流量小於後者的出流量,即在同一壓力下,節水龍頭具有良好的節水效果,節水量在20%~30%之間,靜壓越高普通水龍頭出水量越大的地方,節水龍頭的節水量也越大。因此應在建築中(尤其在水壓超標的配水點)安裝使用節水水龍頭可以減少水量浪費。
2減少熱水系統的無效冷水量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建築功能的完善,建築熱水供應已逐漸成為建築供水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據調查各種熱水供應系統。大多存在著嚴重的水量浪費現象,比如:我們家在開啟熱水配置裝置後,也就是浪費的水量,無效冷水的產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應想辦法從建築熱水系統的各個環節抓起,減少無效冷水的排放。也可以有意識的將這部分收集起來用於廁所的沖洗。
2.1選用支管或立管循環方式熱水系統的循環方式直接決定了無效冷水是否存在及冷水量的相對大小,目前我國現行的《建築給排水設計規范》中提出了三種熱水循環方式:干管循環—立管循環—支管循環。同時允許熱水供應系統較小使用要求不高的定時供應系統。有調查表明支管循環方式最節水,立管循環方式的節水量雖比支管循環少,但投資回收期較短,具有明顯的經濟優勢。而干管循環方式無論從節水角度還是從工程成本回收的角度看均無優勢。無循環系統會產生大量的無效冷水量,不符合節水要求,同時也給人們的使用帶來不便。綜合上述分析並結合我國國情新建建築熱水系統不應在採取干管循環和無循環方式,而應根據建築物的具體情況選用支管循環或立管循環。
2.2對現有的無循環熱水供應系統進行限期改造目前,我國絕大部分公共浴室採用的是無循環定時熱水供應系統,每天洗澡前要排出大量的無效冷水。由於無循環系統管線較簡單,故改造工程投資少,收效快,較易實施。
2.3減少調溫造成的水量浪費為了減少調溫造成的水量浪費,公共浴室應採用單管熱水系統,溫控裝置是控制其水溫度關鍵部件。在生活中我們可以發現現有溫控裝置是不夠靈敏的,洗浴水忽冷忽熱。因此應積極開發性能穩定-靈敏度單管水溫控制設備。目前,我國建築雙管熱水系統冷熱水的混合方式大多採用混合龍頭式和雙閥門調節式,每次開啟配水裝置時,為獲得適宜溫度的水都需要反復調節,因此應逐步採用帶恆溫裝置的冷熱水混合龍頭快速得到符合溫度要求的熱水,減少由於調溫時間過長造成的水量浪費。
3防止二次造成的水量浪費
二次污染事故的發生,使得建築給水系統不能正常工作,造成用戶用水困難,同時受到污染的水將會被排出。對供水系統的清洗處理也需耗費大量的自來水,因此防止建築給水系統二次污染,對節約用水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3.1在高層建築給水中採用變頻調速泵供水水池—水泵—高位水箱加壓供水方式是目前高層建築中使用廣泛的供水方式。
3.2新建建築的生活用水與消防水池分開設置
4建築給排水中水系統設計
4.1系統選擇中水處理及回用需按市政條件分三種情況考慮:
4.1.1有市政中水管網,有市政排水管網:小區內排水採用污廢合流(雨水系統單獨考慮),排水經化糞池簡單處理後排入市政污水管網。中水系統水源為市政中水。
4.1.2無市政中水管網,有市政排水管網:小區內排水採用污廢分流。污水經化糞池處理後排入市政污水管網,廢水經小區廢水管網收集至小區中水處理站,處理達到回用。中水系統原水為小區回收的雜排水。
4.1.3無市政管網,小區內排水採用污廢合流。排水經化糞池處理後經小區污水管網收集至小區污水處理站,處理達到回用標准後回用。中水系統原水為小區內回收的排水。
4.2中水回用范圍合理設計中水回用系統,需要根據小區內用水情況,結合中水供應量,合理確定中水的回用范圍。
4.3水量平衡因原水和中水用水每小時都不是均勻的,而處理設備需在均勻水量符合的條件下運行,水量平衡措施就成了控制資源和能源浪費的關鍵。
4.3.1儲存調節:原水調節池應按中水原水量及處理量的逐時變化曲線求得,中水池-存池應按處理量及中水用水量的逐時變化曲線求算。原水變化曲線及中水用水曲線可根據排水建築的性質-使用情況參照同地區類似建築的資料擬定。
4.3.2運行調節:利用信號控制處理設備自動運行,並合理調整運行班次,可有效的調節水量平衡。
4.4處理工藝由於中水原水多採用優質雜排水,含有較低的有機污染濃度,宜採用以生物接觸氧化法為主的快速一段生物處理工藝:原水——格柵——調節池——生物接觸氧化——沉澱——過濾—— 消毒——中水。
節水最關鍵的不是建築節水技術,而是人們的節水意識,人們的用水習慣。據調查,目前這種觀念尚未真正有效樹立,所以倡導人們將淡水資源當作一種珍惜資源節制使用,呼籲全民節水勢在必行。只要採取一項措施或幾項措施兼用,其節水效果都將是顯著的。堅持開發與節約並舉,不節約放在首位。在遵循生態規律、經濟規律、社會發展規律等的前提下,在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范圍內,在完善的法律體系框架內,以政府為主導綜合運用行政、法律、管理、經濟、宣傳教育及科技的手段和措施,統一管理,科學配置,不僅能取得顯著的經濟效益,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城市用水供需矛盾,解決高峰期缺水問題。還能減少污水排放量,保護環境,取得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建立節水型的社會。
更多關於工程/服務/采購類的標書代寫製作,提升中標率,您可以點擊底部官網客服免費咨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肆』 某居民小區生活污水處理工藝設計
小區生活污水處理中水工程工藝設計方案
第一章 工程概況一、設計依據: 1、業主提供資料; 2、國家污水綜合排放標准GB8978—1996; 3、生活污水處理工程設計規定DBJ08-71-98; 4、室外排水設計規范GBJ14—87及相關專業設計規范; 5、市區域環境雜訊標准GB3096—93。 二、原水來源、水量及中水用途:1、原水來源:小區住戶生活污水。2、水量:小區住戶1024戶,按每戶平均3.5人,合計大約3584人。鑒於房產公司尚未提供人均用水量,參照我國南方小城市(<20萬人),居民人均住宅用水148.5L/(人.d),並參照高級住宅和別墅人均生活用水300~400L/(人.d),,兩者取平均數為250L/(人.d),暫時作為本項目核算水量的依據,那麼,本項目設計處理水量=3584人×250L/(人.d)×1.10(未預見水量)=985.6m3/d,取生活排水量與生活用水量相同(DBJ08-71-98)。新建中水處理站設計規模為985.6 m3/d,平均小時處理量為41m3/h。3、中水用途:小區綠化澆水、景觀補充水。通過處理後中水主要回用於沖廁、綠化、洗車等方面,因此要求達到CJ25.1—89《生活雜用水水質標准》要求。主要指標為:COD≤50 mg/L;BOD5≤10 mg/L ;懸浮固體≤10 mg/L;濁度≤10度;PH:6.5-9.0;油類≤3 mg/L;總大腸菌群≤3個/L;嗅:無不快感覺;游離余氯:管網末端不少於0.2 mg/L。4、中水回用比例≥80%,其餘污水經處理達標排放。污水進水和達標排放主要水質指標如表一所示: 表一:污水進水、達標出水主要水質指標 CODcrmg/L BOD5mg/L SSmg/L 動植物油mg/L NH3--Nmg/L PH
進水水質 350-450 180-250 200-300 ≤40 35-40 6--9
排水水質 50 10 10 10 15 6--9
註:處理後的出水要求達到國家污水綜合排放標准《GB8978-1996》中的一級標准。 第二章 工藝設計方案一、設計原則: 1、嚴格執行環境保護方面的有關規定,確保處理後尾水的各項水質指標皆符合本方案設計依據中的標准和要求。 2、採用成熟的,功能穩定的污水處理工藝技術,並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可調節性以及應急排放措施。 3、整套污水處理系統,盡可能佔地面積小,投資省和運行費用低。4、主體設施採用玻璃鋼結構,使用壽命長;選用的設備、儀表、配件、材料,均為質量可靠,運行穩定,便於維修。 5、充分考慮處理過程中二次污染(雜訊、臭氣、污泥處理)的防治。6、本設計的范圍為接入污水處理站集水井至排放池為止的污水處理工藝、電氣各專業設計。
二、處理方法:
本工程擬採用調節池—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過濾—消毒的工藝流程
。、
污水經格柵截留大顆粒污物後流入調節池,調節池採用曝氣式,以均衡水質水量,並通過曝氣攪拌避免污物沉澱。調節池後部設缺氧池,
。
好氧處理採用兩級生物接觸氧化。生物接觸氧化是處理流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大量有機物在這里被細菌好氧降解。採用多級分段式接觸氧化,形成逐級負荷遞減系統,使接觸氧化在去除率、抗沖擊負荷、出水水質等方面更具優勢和可靠性。
生物接觸氧化出水再經過過濾、消毒,即可完成深度處理中水回用。
三、工藝流程:
(圖略)
按上圖所示的處理工藝方案流程,各構築的作用和說明如下:
為了達到排放要求,處理工藝採用以生化處理A/O法為主處理的二級處理法,本處理系統由集水井、調節池、A段缺氧池、O段生化池、沉澱池、排放池、中水池、污泥池、機房(風機、水泵和電控櫃)等構築物組成。
四、主要構築物:
1、土建(本鋼筋砼設備為地埋式,頂部復土0.3米可綠化環境。)
序 號 名 稱 規格(m) 數量(座) 備 注
1 集水井 1.5×6.5×4.5 1 地下式玻璃鋼結構
2 調節池 12.5×6.5×4.5 1 同上
3 接觸氧化池 12.5×3.5×4.5 2 同上
4 沉澱池 9×3×4.5 1 同上
5 污泥池 9×3×4.5 1 同上
6 排放水池 4×4×4.5 1 同上
7 中水池 9×6×4.5 1 同上
8 機房 4×3.5×2.6 2 設在地面上
五、主要設備:
序號 名 稱 型號規格 單 位 數 量 備注
1 人工格柵 台 1
2 一級提升泵 台 2 一用一備
3 羅茨風機 台 3
4 二級提升泵 台 2 一用一備
5 石英砂過濾器 台 1
6 電磁流量計 台 1
7 消毒劑投加裝置 套 1
8 活性炭過濾器 台 1
9 污泥泵 台 2 一用一備
10 組合填料 套 1
11 管道及法蘭彎頭 套 1
12 閥門器材 套 1
13 人孔及閥門蓋 套 1
14 填料支架 套 1
15 防腐材料 套 1
16 電器控制系統 套 1
17 配電器材 套 1
18 聚丙稀蜂窩斜板 套 1
19 液面控制器 套 1
注1:該污水處理系統總電機功率55kw, 運行功率35kw。
注2:設施佔地面積大約350-400 m2 。
注3:上述構築物參數或設備配套會因設計時做適當更改,以施工圖為准
2.2 常用流程
根據小區廢水處理的原則,應選擇處理效果穩定、產泥少、節能的處理方法。小區系統中的各類建築物一般均建有化糞池,所以化糞池應與污水處理方法相結合。常用的工藝流程有:
①污水→格柵→調節池→提升泵→接觸氧化池→沉澱池 →出水。
②污水→格柵→調節池→提升泵→ 曝氣池 → 沉澱池 污泥迴流 →出水。
③污水→格柵→調節池→提升泵→SBR池或CASS池→出水。
④污水→格柵→調節池→提升泵→混凝沉澱(加葯)→過濾→出水(物化方法)。
⑤污水→格柵→調節池→提升泵→接觸氧化池→混凝過濾(加葯)→出水。
國內小區污水處理設計中組合式處理廠曾風靡一時,組合式處理指裝配好的或易於組裝的定型設備,其主要優點是施工快,不佔綠地。但實際應用表明,存在不少問題。如設備的維修管理困難,對運行情況考核不便,單機處理水量有限,使用壽命等均有待時間驗證。根據工程設計及實際運行經驗,建議日處理能力1000m3以上的污水處理廠宜採用地上式。在水量不大,場地十分緊張時可考慮用埋地設備。
『伍』 地埋式污水處理站的設計
下面是中達咨詢給大家帶來關於地埋式污水處理站的設計相關內容,以供參考。
一、主要工藝的確定
污水處理站一般設計原則:(1)保證出水水質排放要求;(2)採用功能齊全、運行穩定、靈活性高、管理方便的處理工藝;(3)採用自動操作控制以減輕維護管理人員工作量;(4)處理好尾氣排放、污泥處理及雜訊瞎凳控制,盡量避免可能產生的二次污染;(5)在保證運行穩定、出水水質達標的前提下,盡量採用新產品、新設備以降低工程造價及運行成本,減輕管理工作量。另外針對地埋式污水站還有以下要求:一是此類污水排放具有很強的不定性,必須具備調節單元;二是處理站在保證處理效果的同時應盡量節省佔地。生物接觸氧化法和SBR法是使用較多的地埋式污水處理工藝。生物接觸氧化法主要工藝特點:(1)生物活性高,其好氧速率比普通活性污鍵迅泥法高1.8倍;(2)出水水質較磨亮旅為穩定;(3)由於接觸法屬於生物膜法的一種,其不需進行污泥迴流;(4)污泥產量較低;(5)由於填料固定不易產生污泥膨脹。SBR法主要工藝特點:一是SBR在不同的時段完成進水、反應、沉澱、出水、待機,這些過程均在同一個反應池內,節省佔地面積;二是SBR法可以輕易的改變反應時間、沉澱時間,相當於改變裝置的規模,因此非常適合負荷經常變動的污水;三是可在污水進入初期維持厭氧狀態,降低污泥指數,不易產生污泥膨脹;四是自動化要求非常高,較為復雜。這兩種工藝可具體可根據進水水質,水量來進行選擇。
二、總體布局與構築物設計
地埋式污水處理站的構築物一般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由於要完全埋入地下,因此應採用矩形結構的單元組合反應池。從安全方面考慮,應設置兩個人員進出口。各構築物之間使用隔牆間隔,連接處使用閥門或水堰。頂部使用混凝土蓋板,覆蓋20~40CM覆土並種植花草,每個處理單元上方留有檢查人孔,覆土後頂部標高與地面齊平,各單元底部標高一致。各處理單元設計應與總體布置相結合,由於沉澱池水力條件要求較嚴格,一般先確定沉澱池尺寸,並且為了組合方便一般使用方形結構;SBR法反應和沉澱位於同一池,所以直接先計算反應池,然後再根據平面布置要求,計算其它單元尺寸。
使用生物接觸氧化法的地埋式污水處理站的典型處理單元包括:(1)粗格柵:主要用於去除進水中較大顆粒的懸浮物。採用不銹鋼制手動粗格柵框。(2)調節池:用於進行水量調節,均衡進水,使每日排污水均勻通過處理設施。調節池有效容積一般按不小於設施8小時處理能力設計,調節池設預曝氣(大孔)攪拌系統,以防止污泥在調節池沉降。(3)自動細格柵:用於進一步去除進水中較大顆粒的懸浮物,保護水泵等設施正常運行。(4)缺氧池:通過水解、吸附及氧化分解作用預處理進水中有機污染物,具有初沉池、水解池等功能。進水經調節池水量調節後提升並經自動細格柵進入該池。缺氧池總停留時間按3小時設計。缺氧池沉澱污泥通過潛污泵提升排入污泥池。(5)生物接觸氧化池:該池一般設計為串聯運行的三級,按流程採用高、中、低不同的有機負荷以產生不同生物相,達到不同的處理效果。池內採用新型彈性立體填料,具有放射狀彈性絲的立體構造形式,其實際使用比表面積大,能切割及吸附氣泡,提高氧的轉移速率。彈性絲表面有微毛刺,具有易於掛膜等優點。生物接觸氧化池總停留時間按不小於8小時設計。(6)沉澱池:用於沉澱去除經生物接觸氧化池處理後污水中的可沉懸浮物。沉澱池設計成豎流式,中央導流筒進水,四周溢流堰溢流出水。沉澱污泥通過設於污泥斗底部的污泥泵提升排入污泥池。沉澱池表面負荷按不大於1.0m3/m2・hr設計,污水在池內水力停留時間按不小於1.8小時設計。(7)污泥池:缺氧池內會產生大量的初沉污泥,同時生活污水處理設施也產生一定的剩餘污泥及脫落的生物膜,這些污泥在污泥池匯集得以濃縮和消化減容,可減少污泥產量。
使用SBR法的地埋式污水處理站的典型處理單元與生物接觸氧化法主要不同在於:SBR法將缺氧池,氧化池和沉澱池合三為一,且傳統SBR法沒有在池中設有填料,另外增加了潷水器。反應池的形狀以方形和矩形為准,池寬池長比大致為1:1至1:2。其餘單元的設計與生物接觸氧化法並無兩樣。如果需要回收出水用於灌溉,沖洗等,即中水回用。則需在處理工藝後加上消毒和過濾單元,並加設一清水池用與儲存中水。雖然這增加了工程費用,但在水資源越來越珍貴的今天,這樣的代價值得付出。
地埋式污水處理站往往位於稍偏僻地區,缺少專業技術人員的長期值守,這就要求在該污水處理站設計時盡量採用自動化程度高,運行穩定有效的常用成熟工藝。在具體構築物設計時應綜合考慮處理效果、美觀、經濟、安全、環境效益等方面。
更多關於工程/服務/采購類的標書代寫製作,提升中標率,您可以點擊底部官網客服免費咨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陸』 中水系統的工藝流程
中水處理流程應根據中水原水的水質、水量及回用對水質的要求進行選擇。進行方案比較時還應考慮場地狀況、環境要求、投資條件、缺水背景、管理水平等因素,經過綜合經濟 技術比較確定。
由於中水處理范圍多為小區和單獨建築物分散設置類型,在流程選擇上不宜過於復雜,宜按下列要求進行:
(1)盡量選用定型成套的綜合處理設備。這樣可以做到簡化設計,布置緊湊、節省佔地、使用可靠、減少投資。
(2)對於中小型規模的中水處理站,不可能配置較多的運行操作人員。為了便於管理和維護,在處理工藝的選擇上,宜採用既可靠又簡便的流程,以減少運行人員。
(3)中水處理設施一般設在人員較為集中的生活區(如居住小區、建築物內部),在設置地點的選擇上要考慮臭味、雜訊等對周圍環境的影響。故一般中水處理站多設在地下室、自成獨立的建築物或採用地埋式處理設備。
(4)中水處理工程的投資效益是普遍關注的問題。使用不夠廣泛的主要原因除了節水意識較差以外,主要是初期投資和處理成本較高。因此,原水水源選擇,可以根據回用要求,盡量選擇優質雜排水或雜排水,以便簡化流程減少一次投資,降低處理成本。另外還要考慮處理後的回用水能夠充分利用以避免無效投資。
『柒』 建築中水處理工藝及展望
建築中水回用技術是解決當前某些缺水城市水資源危機的重要途徑。本文在簡要介紹建築中水概念及水源的基礎上,通過分析前人試驗和已建中水回用系統,從處理工藝的技術可行性和經濟性可行性等方面出發,對建築可用中水處理工藝進行了介紹,同時還對建築中水回用存在的困難和發展趨勢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 建築中水;中水回用;中水處理工藝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人口的增加,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用水量和污水排放量不斷增加。我國年排放污水800多億m3,城鎮日排污水約為1.37億m3,污水處理率僅為6%。大量的污水未經處理或部分處理後排放江河湖海,造成水體污染。全國七大水系、主要湖泊、近岸海域及部分運鎮地區地下水,75%以上的湖泊水域、52%的城市河段、90%以上的城市水域以及50%的城市地下水,不同程度遭到污染,進一步加劇水資源短缺,使本已嚴重的水資源供需失衡的矛盾顯得更加突出。
目前,全國已有300多個城市缺水,有29%的人在飲用不良水,其中有7000萬人正在飲用高氟水。每年因缺水而造成的經濟損失達100多億元,因水污染而造成的經濟損失更達400多億元。
根據「國際人口行動」提出的「可持續水-人口和可更新水的供給前景」報告採用的人均水資源評價標准:少於1700m3/人/年為用水緊張國家,少於1000m3/人/年為缺水國家,少於500m3/人/年為嚴重缺水國家,對我國水資源進行總體評價;到21世紀中葉我國人口達到16億高峰旁者粗時,人均水資源量將下降到1760m3,全國將接近用水緊張國家的邊緣。
江澤民總指出:「水是人類生存的生命線,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生命線,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再一次強調了解決我國水的問題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為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如何優化配置水資源,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就比以往任何時候顯得更為緊迫,促使人們從管理上、技術上積極採取措施。因此,中水回用在這種形勢下再次得到了高度的重視。
1中水的概念
所謂中水是相對於上水(自來水)和下水(污水)而言的,是指生活污水經處理後,達到規定的水質標准,可在一定范圍內重復使用的非飲用水。如廁所沖洗、綠地澆灌、景觀河湖、環境用水、農業用水、工廠冷卻用水、洗車用水等。
中水系統大致可分三類:一是城市污水處理廠出水處理回用的城市中水系統;二是若干建築群生活污水集中處理回用的小區中水系統;三是單棟的建築物生活污水處理回用的建築中水系統。本文著重討論後兩種。
2 中水水源
中水的水源較廣,但對建築中水而言,其水源一般包括盥洗排水、沐浴排水、洗衣排水、廚房排水和廁所排水等。若考慮到處理費用和處理的難易程度,對其選用的先後順序一般為:沐浴排水→盥洗排水→洗衣排水→廚房排水→廁所排水。
在進行建築中水系統的設計時,應根據實際情況,集流一種或多種排水作為中水水源,常見組合有以下幾種情況:①空調系統排水、盥洗排水和沐浴排水等,其污染程度較輕,稱為優質雜排水,在設計時應優先選擇其作為中水水源;②沖廁以外的生活排水組合,其污染程度中等,稱為雜排水;③所有生活排水的總稱,其污染程度最重,稱為生活污水,由於其處理費用較高,且難處理,所以在設計時應盡量不採用其作為中水水源。
就目前情況來看,我國現有嫌州的建築中水回用系統採用的水源幾乎都是優質雜排水或雜排水。
3 中水處理工藝
3.1 常用的中水處理工藝及其流程
目前應用較多的中水處理工藝主要有混凝、沉澱、過濾、生物處理和活性炭吸附等。
處理工藝需根據原水水質的不同而採用某一工藝或某些工藝的組合,常見的中水處理工藝流程有以下這些:
(1)對於優質雜排水,其處理工藝流程一般有:
①原水→毛發聚集器→調節池→微絮凝→過濾→消毒→中水;
②原水→毛發聚集器→調節池→混凝沉澱→消毒→出水;
③原水→毛發聚集器→調節池→微絮凝-過濾→微濾-超濾→消毒→出水。
(2)對於雜排水,其處理工藝流程一般有:
①原水→篩濾→調節池→微絮凝-過濾→活性炭吸附→微濾-過濾→消毒→出水;
②原水→篩濾→調節池→生物接觸氧化或生物轉盤→沉澱→過濾→消毒→出水。
(3)對於生活污水,其處理工藝流程一般有:
①原水→篩濾→調節池→水解酸化→生物接觸氧化→沉澱→過濾→消毒→出水;
②原水→篩濾→調節池→生物接觸氧化→沉澱→生物接觸氧化→過濾→消毒→出水;
③原水→篩濾→調節池→生物接觸氧化→沉澱→微絮凝-過濾→活性炭吸附→消毒→出水。
3.2 處理工藝的技術可行性
中水處理在技術上是可行的,很多人的研究也已經無數次證明了這一點,特別是隨著近幾年工程技術人員對處理技術和處理設備開發,使中水處理技術又有了很大的發展。
杜茂安等採用混凝-沉澱-過濾-消毒工藝處理洗浴排水,在水溫為10℃時,主要控制指標濁度、COD、BOD5和ABS的平均去除率分別為98.1%,95.2%,93.3%和68.2%,出水水質完全滿足中水控制指標要求[7];劉中平等研究序批式活性污泥工藝(SBR)處理學校洗浴廢水的工程實例得出,該工藝對洗浴廢水中的COD、BOD5、SS和LAS有較高的去除率,處理後的出水水質符合《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城市雜用水水質標准》(GB/T18920-2002),且該工藝設備簡單,佔地少,運行方便[8];大連香格里拉大飯店中水回用工程採用膜生物反應器(MBR)工藝,其設計規模為60m3/d,自2001年10月投產運行以來,其平均出水水質為COD=6.16mg/L,BOD=0.57 mg/L,SS=0 mg/L,這完全達到生活雜用水水質標准,實踐證明,MBR是一種簡單、高效的中水處理技術;北京華融大廈總建築面積4.6萬m2,中水原水為洗浴排水,水量為7.5m3/h,採用接觸氧化-砂濾工藝,2000年9月經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測定,進水BOD、COD、SS和LAS分別由22mg/L、68 mg/L、14 mg/L和3.29 mg/L降低到2 mg/L、10 mg/L、5 mg/L和0.14 mg/L。
3.3 處理工藝的經濟可行性
莫慧等對3種居住區中水回用方案即經二級處理後回用、經三級處理後回用和經MBR處理後回用進行了經濟分析,其運行費用分別為2.82元/m3、2.63元/m3和2.67元/m3;張捍民等採用MBR工藝處理大連香格里拉大飯店的污水並達到生活雜用水水質標准,其運行成本僅為1.665元/m3。
通過以上的試驗分析可知,如果中水回用工程運行管理得當,其在經濟上是可行的,並且隨著水資源供需矛盾的進一步激化,自來水價格勢必會升高,而隨著處理技術的發展,中水處理費用卻會降低,這更增加了中水回用的經濟可行性。
3.4 處理工藝的選擇
中水處理工藝的選擇依據主要是根據進水水質和經濟技術比較,選用在技術上可靠,經濟上可行,且據有穩定出水水質的處理工藝,同時還要考慮其管理和維護及其對周圍環境的影響等。
4 中水回用存在的困難
一是資源意識缺乏。「水,天上地下都有,該用就用,毫不吝惜」,這似乎成了人們的固有意識。用水不講節約,跑冒滴漏隨處可見,河流庫塘沒水就用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了再打深水井。殊不知,資源有限,採取應有度。
二是水價仍偏低。盡管水價已普遍上調,然而所有資源中仍屬水資源價格最為低廉。「一立方米水價還不足一支冰棍價格」的狀況依舊。
三是投入問題突出。資金短缺是污水處理和中水回用的主要問題。如果將污水處理至可回用標准,每立方米水處理設施建設和運行投入至少需要5~6元人民幣。投入不足,大大限制了中水回用發展的速度。
根據有關規定,建築面積在2萬平方米以上的賓館、飯店、商店、公寓、綜合性服務樓及高層住宅,建築面積在3萬平方米以上的機關、科研單位、大專院校和大型綜合性文化體育設施,規劃居住3萬人口以上的住宅小區,都要強制性建設中水回用設施。而在現實中,多數地方並沒有做到。
中水回用是國際公認的「城市第二水源」。據有關資料顯示,美國20世紀80年代利用回用水量達9.37億立方米,德國、奧地利、以色列等國的污水處理回用量也都很高。中水回用是實現污水資源化的有效途徑,運作得好,可實現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及資源效益四豐收。希望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採用行政和經濟手段加快中水回用設施建設步伐,合理確定和調整回用水價格,建立污水排放和集中處理及中水回用運行機制,以點帶面,盡快實現污水資源化。
5展望
中水回用具有極高的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它一方面可以減少環境排污量,減少環境污染;另一方面它又能減少對水資源的開采,對我國長遠的國民經濟發展具有深刻的意義[16]。並且,根據水利部《21世紀中國水供求》分析,2010年後中等乾旱年的缺水量將達318億m3,到2030年我國將缺水400~500億m3,開發和應用投資省、見效快、運行成本低的中水回用處理技術已經凸現為確保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課題,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政策的正確引導下,合理的調整城市給水和中水的價格關系,中水回用技術將會有越來越廣闊的應用前景,為城市節水作出貢獻。
更多關於工程/服務/采購類的標書代寫製作,提升中標率,您可以點擊底部官網客服免費咨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捌』 什麼是中水站
中水站是一來個可以把廢水回源收再利用的一套設施,中水站採用了生物處理工藝。
基本流程為:
污水由污水控制口進入調節池中,經提升泵提升至厭氧池進行反應,依次進入缺氧池→兩級氧化池→二次沉澱池→中間水池。
再經過濾增壓泵加壓至過濾罐中,經石英砂(二氧化硅)和活性炭吸附,再經消毒之後進入中水池,這樣就得到了中水。
(8)怎麼設計中水處理站擴展閱讀:
中水的作用:
中水是生活污水經過適當的處理後,達到一定的水質指標,可以進行有益使用的水。中水的利用相對於雨水和海水,具有水量大、水質穩定、受季節和氣候影響小,處理成本低等多種優點。
中水可以廣泛應用於地下水回灌用水,工業用水,農、林、牧業用水,城市非飲用水,景觀環境用水等低質用水,是解決城市水資源短缺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