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脫氣池是不是在水裡曝氣的氣浮裝置
在廢水處理過程中,水中COD被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水中融入許多二氧化碳,不利於後續的沉降處理,通過曝氣的方式將水中的二氧化碳帶出來。而氣浮池是一種去除水中固體顆粒物的方法,與沉降相反,它是通過微氣泡將水中不溶性物質帶出水面,然後通過刮渣機進行收集。雖然兩者都有利用空氣(曝氣)的作用,但目的不一樣,在設計上也有區別。
❷ 水處理中脫氣設備有那些
您所指的水處理脫氣是指像電廠水處理中脫氧、脫碳設備。具體名稱應該是除氧器和除碳器。我不知道自己理解的對不對,所以沒有展開來介紹這些設備。
❸ 脫氣塔在高鹽廢水中的作用是什麼
去除原水中的二氧化碳、氨氮、硫化氫、等有毒有害氣體。脫氣塔在高鹽廢水中的作用是去除原水中的二氧化碳、氨氮、硫化氫、等有毒有害氣體。脫氣填料塔可用於原油穩定、海水淡化,氣體解吸等方面的脫氣填料塔,其內部主要構造是液體噴灑裝置、液體分布器、脫氣填料和防泡裝置。
❹ 酒廠廢水處理
白酒廢水調研報告
一、 概述
白酒是一種含有較高酒精濃度的無色透明的飲料酒,是利用澱粉質原料和糖質原料經過發酵、蒸餾而製成,根據原料和工藝的不同,具有各自獨特的風味,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白酒的需求量增大,全國各大酒廠紛紛擴建,增加產量,以滿足市場的需求,白酒生產過程中排出大量有機廢水,如直接排放將對環境造成污染。
二、 白酒生產工藝
我國白酒生產大多數以高梁、小麥、玉米等作為原輔料,經過四道基本工序釀制而成,即原料的預處理、糖化發酵、蒸餾出酒、裝瓶。白酒的生產工藝有固態發酵法、半固態發酵法和液態發酵法,下圖是典型的固態發酵法:
三、 廢水的來源
白酒廢水是指從生產到貯存陳化過程中所產生的工業廢水,各個廠生產工藝有所不同,但都是屬於間歇式排放,廢水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釀造車間的冷卻水、蒸餾操作工具的沖洗水、蒸餾鍋底水、蒸餾工段地面沖洗水以及發酵池滲瀝水、地下酒庫滲漏水、發酵池盲溝水、灌裝車間酒瓶清洗水、「下沙」和「糙沙」工藝工程中原料沖洗、浸泡排放水等。
四、 白酒廢水的水質水量
白酒廢水按污染程度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高濃度廢水,所含有機物濃度非常高如蒸餾鍋底水、發酵池盲溝水、蒸餾工段地面沖洗水、地下酒庫滲漏水、「下沙」和「糙沙」工藝工程中原料沖洗、浸泡排放水等,其COD高達100000mg/l左右,BOD高達44000 mg/l,pH呈酸性,但這部分廢水量很小,占廢水總量不到5%,其他屬於低濃度廢水,污染物濃度遠遠低於國家排放標准,可直接排放,一般高低濃度廢水分開排放。以下是某酒廠排放的廢水水質表,該廠以高梁為原料釀酒。
釀酒車間及酒庫排放廢水水質
廢水類別 pH COD(g/l) BOD(g/l) TN(g/l) TP(mg/l) SS
(g/l)
冷卻水 7.3~7.9 0.011~0.025
蒸餾鍋底水 3.7~3.8 10~100 5.8~66 0.3~1.1 31.4~664 1.35~31
發酵池盲溝水 4.0~4.8 43~130 21~67 1.0 703 0.2~6.0
蒸餾工段地面沖洗水 4.5~5.8 4~17 1.6~8.1 0.2~1.0 158~597 2.5~6.3
地下酒庫滲水 5.7~6.0 61 31 0.15 0.3 0.4
下沙、糙沙工藝廢水水質
廢水類別 水溫 水色 pH COD(mg/l) BOD(mg/l)
高梁沖洗水 40 紅褐色渾 4.8 1781
高梁浸泡水 33 紅色 3.7 7192 2700
蒸餾鍋底水 80 灰黑色渾 6.5 7809 2665
五、 高濃度白酒廢水常見處理工藝
設計參數一覽表
厭氧反應池 容積負荷:3.0~6.0kgCOD/m3.d,
BOD去除率:80%,
接觸氧化池 容積負荷:1.0~1.5kgBOD5/m3.d,
BOD去除率:95%,
產泥量:0.3~0.5 kg/ kgBOD5
六、 工程實例
常德市武陵酒廠日排放廢水量2000噸,工程設計採取了清污分流制,高濃度廢水採用「厭氧-好氧-物化」三級處理工藝,見下圖:
高濃度廢水匯合後,水質情況如下:COD=17700mg/L,BOD=8900 mg/L,SS=5500 mg/L,pH=3.8~5.0,厭氧採用厭氧流化床反應器,該反應器以砂為載體,有機負荷為15kgCOD/m3.d,COD、BOD去除率為80%,厭氧出水經生物濾池、接觸氧化、氣浮池後,COD降至70.8 mg/L,BOD降至53.4 mg/L,全流程COD、BOD的總去除率分別為99.5%、99.4%,處理效果比較好。
本工程要求處理的酒精廢液,是一種高懸浮物、高濃度的有機廢液,對於這種生產廢液實際工程中有採用全糟處理工藝也有採用半糟處理工藝的成功實例。所謂全糟處理工藝是指生產廢液不經固液分離全部的酒糟都進入厭氧發酵系統。半糟處理工藝是指酒精糟液先經固液分離,粗渣作飼料,剩餘濾液(半糟)進厭氧處理工藝。
全糟處理工藝不產生可回用作飼料的粗渣,但沼氣產量遠高於半糟處理工藝。全糟處理工藝由於節省了固液分離機械設備,具有投資省、運行費用低的優點。但由於全部糟液都厭氧發酵,造成厭氧發酵反應器較大,整個工程佔地面積大。
由於該廠酒精生產原料採用木薯,木薯為原料產生的粗糟回用作飼料原料市場銷路不好,粗糟如果不能及時銷售出去,不但不能給公司帶來效益,而且勢必造成嚴重的二次污染。相反,甲方對沼氣需求量較大(甲方計劃將廢液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沼氣回用作鍋爐燃料),全糟厭氧工藝產生的所有沼氣都能吸納,從而很大程度上減少了煤的用量,為公司帶來經濟效益。綜合以上分析,本方案選擇全糟厭氧處理工藝。
經過厭氧發酵處理後的廢水有機污染物濃度還較高,可生化性較好,需進一步進行好氧生化處理才能達到《污水綜合排放標准》GB8978-96中一級排放標准。
3.1厭氧工藝選擇
目前在廢水處理工程中,採用的厭氧處理工藝較多,如普通厭氧消化池、厭氧接觸工藝、厭氧生物濾器、上流式厭氧污泥床(UASB)和厭氧折流板反應器等。從容積負荷、去除效率來進行比較分析,目前應用較為廣泛的是UASB反應器。但是,UASB反應器抗懸浮物沖擊性能較差,當廢水中懸浮物含量太高時,顆粒污泥很難形成,而絮狀污泥的沉降性能較差,三相分離器很難保證厭氧污泥的濃度,無法實現UASB反應器高容積負荷的特點。考慮到酒精廢液高懸浮物、高濃度有機物的特點,本方案採用兩級厭氧處理工藝,第一級厭氧工藝採用適應懸浮物濃度高的厭氧接觸工藝。
厭氧接觸工藝出水經過脫氣沉澱後出水再進後續的UASB厭氧反應器進行進一步的有機物降解,使好氧生化段進水有機物濃度更低,減少能耗。
結合本工程的特點,下面對這兩種工藝介紹如下:
厭氧接觸工藝
厭氧接觸工藝是普通消化池改進的一種工藝,它包含消化池、脫氣池、沉澱池三部分。消化池是厭氧接觸工藝的反應主體,酒糟廢液從消化池上部進入池內,經與池中原有的厭氧微生物混合、接觸後,通過厭氧微生物的吸附、吸收和生物降解作用,使廢水中的有機物轉化為甲烷、 二氧化碳為主的氣體(俗稱沼氣)。消化池排出的混合液先經脫氣池脫除未分離干凈的氣體,再進沉澱池進行泥水分離。沉澱池出水進入下一級處理,沉澱池污泥迴流至消化池。
為了保證消化池厭氧微生物與有機物的充分接觸,池內溫度、水質的均勻,同時防止形成浮渣層(形成浮渣層會阻礙沼氣的及時排出),消化池需設攪拌裝置。攪拌方式較多,本方案採用泵加水射器的攪拌方式,主要居於如下考慮。由於酒糟廢液pH較低,僅僅為4~5,而厭氧微生物特別是產甲烷菌對系統內泥水的pH非常敏感,其最佳要求為6.8~7.2,因此為了保證厭氧系統的處理效果,需要對來水pH進行調節,這樣必將消耗大量的葯劑,增加了整個污水處理系統的運行成本,而厭氧系統出水pH相對較高,鹼度含量較大,卻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通過消化池出水迴流,不但能減少鹼的投加量,而且經水射器釋放,還有很好的攪拌作用。
UASB工藝
升流式厭氧污泥床(UASB)反應器是荷蘭學者Lettinga等人於20世紀70年代初開發的。由於這種反應器結構簡單,不用填料,沒有懸浮物堵塞等問題,因此一出現便立即引起了廣大廢水處理工作者的極大興趣,並很快被廣泛應用到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的處理中。UASB反應器在處理各種有機廢水時,反應器內一般情況下均能形成厭氧顆粒污泥,而厭氧顆粒污泥不僅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而且有較高的比產甲烷活性。由於UASB反應器設有三相分離器,使得反應器內的污泥不易流失,所以反應器內能維持很高的生物量,平均濃度能達到80gSS/L左右。同時,反應器的STR很大,HRT很小,這使反應器有很高的容積負荷率和處理效率以及運行穩定性。
待處理的廢水被引入UASB反應器的底部,向上流過由絮狀或顆粒狀污泥組成的污泥床。隨著污水與污泥相接觸而發生厭氧反應,產生沼氣(氣體是甲烷和二氧化碳)引起污泥床擾動。在污泥床產生的氣體中有一部分附著在污泥顆粒上,自由氣泡和附著在污泥顆粒上的氣泡上升至反應器的頂部。污泥顆粒上升撞擊到脫氣擋板的底部,這引起附著的氣泡釋放;脫氣的污泥顆粒沉澱回到污泥床的表面。自由氣體和從污泥顆粒釋放的氣體被收集在反應器頂部的集氣室內。液體中包含一些剩餘的固體和生物顆粒進入到沉澱室內,剩餘固體和生物顆粒從液體中分離並通過反射板落回到污泥層的上面。分離氣體、固體後的液體繼續上升,最後從出水堰溢流,經集水槽排出。沼氣聚集於三相分離器頂部,通過氣管排出。
高濃度有機生產廢水經過兩級厭氧反應器預處理後,有機物得到大量去除,但出水還含有一定有機污染物,本方案選用好氧系統進行後續處理。
3.2好氧工藝選擇
好氧生化處理工藝主要包含兩種形式: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活性污泥法常用工藝普通活性污泥法、SBR及各類變形工藝如CASS、DAT-IAT等、氧化溝、A/O、A2/O等。生物膜法常用工藝有生物濾池、生物轉盤、生物接觸氧化池和曝氣生物濾池,代表工藝為生物接觸氧化工藝。
下面就本工程的特點對以上幾種工藝進行比選,確定出最適宜的工藝。
普通活性污泥法
普通活性污泥法又稱普曝法,是採用普通曝氣池為主體構築物,對污水進行生化處理的方法。廢水及迴流污泥從曝氣池首端進入,沿池長方向推流式前進,需氧量首端高,末端低,利用好氧微生物對廢水中有機物進行降解,達到凈化廢水的目的。其工藝比較簡單,運行經驗成熟,此工藝對COD,BOD,SS的去除率均可達到預期效果,但該工藝BOD負荷低,抗擊負荷的能力較弱,佔地面積大。
SBR工藝
SBR法是間歇式活性污泥法(Sequence Batch Reactor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縮寫為SBR),又稱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其特點是集生化反應池和沉澱池於一體,不需設初沉池和二沉池,亦避免迴流污泥泵房等裝置。基本操作為進水,反應,沉澱,出水等過程組成。從廢水流入開始到出水排泥結束為一個周期。在周期內一切過程都在一個設有曝氣裝置的反應池中依次進行。該法不易產生污泥膨脹,處理構築物簡單,同時對運行參數調整後可有效進行生物脫氮除磷。但由於其運行的周期性,一般要設置多池,池體內有效利用率低,佔地面積較大,運行控制較復雜。
接觸氧化工藝
生物接觸氧化是一種好氧生物膜法工藝,池內設有填料,部分微生物以生物膜的形式固著生長在填料表面,部分則是絮狀懸浮生長於水中。該工藝兼有活性污泥法與生物膜法二者的特點,其優點有:
容積負荷高,處理時間短;
生物活性高;
污泥產量低,無需污泥迴流;
出水水質好且穩定;
不存在污泥膨脹問題;
該工藝成熟穩定,佔地面積省,設備國產化,在小規模廢水處理工程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對於水量較大時,存在填料用量大、安裝、維護復雜,填料費用高等不利因數。
各種工藝的綜合比較見下表:
幾種好氧技術或工藝在工業廢水處理應用的比較
序號 工藝或技術 普通活性污泥法 生物接觸氧化法 SBR
1 BOD負荷 低 較高 較低
2 抗沖擊負荷 較差 一般 好
3 抗絲狀膨脹 較差 好 較好
4 投資 大 較大 一般
5 佔地面積 大 較小 小
6 運行控制 一般 簡單 復雜
7 自控要求 簡單 簡單 復雜
8 設備維修 一般 一般 復雜
9 運行費用 較高 一般 一般
綜合比較以上工藝,對於本工程日處理水量3500噸採用SBR工藝較合理。因此,在本方案中,好氧段我們採用SBR工藝對廢水進行處理。
好氧處理系統出水各項污染物指標都有很大程度的降低,基本能夠保證出水達到《污水綜合排放標准》GB8978-96中一級排放標准。考慮到一定沖擊負荷,為了確保出水水質的達標,SBR出水再經絮凝過濾處理後排放,如果SBR出水長期穩定達標,可以超越絮凝過濾裝置,SBR出水直接排放。
❺ 污水處理廠缺氧池的作用是什麼求告知
污水處理一體化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溶解氧控制在0.2-0.5mg/l之間的生化系統。主要作用是;厭氧處理,脫氮。
❻ 污水處理池有什麼用
減少向環境排放污染物,減緩環境惡化,造福後代
污水處理池按污水來源分類,污水處理一般分為生產污水處理和生活污水處理。生產污水包括工業污水、農業污水以及醫療污水等,而生活污水就是日常生活產生的污水,是指各種形式的無機物和有機物的復雜混合物,包括:①漂浮和懸浮的大小固體顆粒;②膠狀和凝膠狀擴散物;③純溶液。按水污的質性來分,水的污染有兩類:一類是自然污染;另一類是人為污染。當前對水體危害較大的是人為污染。水污染可根據污染雜質的不同而主要分為化學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類。污染物主要有:⑴未經處理而排放的工業廢水;⑵未經處理而排放的生活污水;⑶大量使用化肥、農葯、除草劑的農田污水;⑷堆放在河邊的工業廢棄物和生活垃圾;⑸水土流失;⑹礦山污水。處理污水的方法很多,一般可歸納為物理法、化學法和生物法等。
污水處理廠:有人調查100多座大處理廠,一半曬太陽呢,還有資金不足成本高效率低的,普遍效率不足70%,低的只有40%。
污水處理成本能耗情況:基本都是高能耗低效率。目前城市生活污水排放已是中國城市水的主要污染源,城市生活污水處理是當前和今後城市節水和城市水環境保護工作的重中之重,這就要求我們要把處理生活污水設施的建設作為城市基礎設施的重要內容來抓,而且是急不可待的事情。污水現在直接利用情況: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污水的直接利用已成為可能,使用污水源熱泵系統對城市原生污水進行利用。所謂原生污水就城市直接排放未經處理的生活或者是工業廢水,現階段的利用發放是原生污水直接進入污水源熱泵系統進行換熱,在消耗少量電力的情況下為城市建築物室內製冷供暖。污水再利用有幾個技術難點需要克服:堵塞,腐蝕,換熱效率。
污水源熱泵系統是有污水換熱器和污水源熱泵兩部分構成。城市原生污水直接進入污水換熱器進行換熱後,換取的熱量由污水源熱泵內部的熱泵做功傳遞到室內。
對城市原生污水再利用,優點是:節能環保,無污染。
查看原帖>>
❼ 污水處理化糞池的作用是什麼
化糞池(huàfènchí)是處理糞便並加以過濾沉澱的設備。其原理是固化物在池底分解,上層的水化物體,進入管道流走,防止了管道堵塞,給固化物體(糞便等垃圾)有充足的時間水解。 化糞池(septic tank)指的是將生活污水分格沉澱,及對污泥進行厭氧消化的小型處理構築物。
工藝原理:
化糞池是一種利用沉澱和厭氧發酵的絕拿原理,去除生活污水中懸浮性有機物的處理設施, 屬於初級的過渡性生活處理構築物。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糞便、紙屑、病原蟲...懸浮物固體濃度為 100~350mg/L,有機物濃度CODCr 在100~400mg/L之間,其中懸浮性的有機物濃度BOD5為50~200mg/L。污水進入化糞池經過12~24h的沉澱,可去除50%~60%的懸浮物。沉澱下來的污泥經過3個月以上的厭氧發酵分解,使污泥中的有機物分解成穩定的無機物,易腐敗的生污泥轉化為穩定的熟污泥,改變了污泥的結構,降低了污泥的含水率。定期將污泥清掏外運,填埋或用作肥料。要求:化糞池 的沉澱部分和腐化部分的計算容積,應按《建築給水排水設計規范》(GB50015-2003)第4.8.4~4.8.7條確定。污水在化糞池中停留時間宜採用12h~24h。對於無污泥處置的污水處理系統,化糞池容積還應包括貯存污泥的容積。
類型
泥水混合
傳統化糞池的應用已經有一百多年歷史,技術路線是污水和污泥接觸的模式,沉積的污泥消化降解產生沼氣、二氧化碳、硫化氫等消化氣,消化氣粗宏野的岩喊上浮作用對污泥產生擾動,消化氣對污泥的擾動作用能夠讓污泥與生物菌群的混合更充分,有助於消化降解。但底部污泥隨消化氣上升,氣泡逸出後,污泥又重新向下沉澱,這些上升和沉澱的污泥又重新污染污水。
在化糞池污水與污泥接觸混合的技術模式下,影響化糞池的沉澱及出水水質,需要延長污水停留時間來改善沉澱效果及出水水質,污水停留時間一般為12-24小時。
三相分離
三相分離化糞池技術是在傳統化糞池的基礎上,保留了化糞池中泥水混合的優點,增加了「污水、污泥、消化氣」三相分離的技術,在化糞池的出水端設置三相分離裝置,使出水端的污泥、消化氣與污水處理過程分離,避免氣浮現象對污水處理的干擾。出水端的沉澱槽參照平流沉澱池技術標准,污水沉澱時間2小時之內。
技術對比
化糞池的容積由污水容積和污泥容積構成,三相分離化糞池中污水停留時間4-6小時,相對於泥水混合化糞池中污水停留時間12-24小時,通過縮短污水停留時間而節省了有效容積,所節省有效容積能夠存儲更多的污泥。
❽ 污水處理中預脫硝池是什麼,有什麼作用,原理是
脫硫脫硝的工作原理是指將生成的NOX還原成N2,從而脫除煙氣中的NOX,按處理工藝可分為濕法脫硝和干法脫硝。主要包括:酸吸收法、鹼吸收法、選擇性催化還原法、非選擇性催化還原法、吸附法、離子體活化法等,國內外一些研究人員也開發了一種用微生物處理氮氧化物廢氣的方法。
脫硫脫硝簡單來說就是用鹼中和酸的過程,脫硫就是通過:缺貨的手段去除鍋爐煙氣中所含的二氧化硫,去除鍋爐煙氣中所含的氮氧化物。脫硫是一個鹼性脫硫劑(如石灰石、氧化鈣、氫氧化鈉等)的過程。)製成漿液,與鍋爐煙氣混合,二氧化硫遇水變成酸,與鹼性脫硫劑反應生成硫酸鈣(硫酸鈣)等脫硫終產物。脫硝的原理和脫硫類似,就是用氨或尿素代替脫硝劑。
❾ 氣浮池的運行原理可以處理哪些污水
氣浮工藝的原理氣浮工藝是一項從水及廢水中分離固體顆粒高效快速的方法。
它的工作原理是處理過的部分廢水循環流入溶氣罐,在加壓空氣狀態下,空氣過飽和溶解,然後在氣浮池的入口處與加入絮凝劑的原水混合,由於壓力減小,過飽和的空氣釋放出來,形成了微小氣泡,迅速附著在懸浮物上,將它提升至氣浮池的表面。
從而形成了很容易去除的污泥浮層,較重的固體物質沉澱在池底,也被去除。
氣浮池已廣泛應用於原水濁度低、藻類多、溫度低、色度高、溶解氧低的供水凈化處理上,同時亦廣泛應用於煉油、造紙、印染等多種行業的廢水處理上。
(9)污水處理的脫氣池有什麼作用擴展閱讀
從外形上區分,主要分兩大類氣浮池:圓形氣浮池和長方形氣浮池;
圓形氣浮池稱為超效淺層氣浮,是市場上最先進的氣浮機,主要是是運用了淺池理論和零速度原理,及高效運用了國際先進的微氧化技術和高密度的離子氣泡技術,改變了水的表面張力,大規模的提升了水中的溶解氧,大量的吸附了水中的短鏈有機物分子和有色基團,取得了生化和物化都難以降解的COD的技術突破。
而長方形氣浮池是傳統的氣浮工藝,只是運用在水中注入大量氣泡,使水中顆粒狀懸浮物上浮,在運行過程中達不到靜態上浮效果,一般出水穩定性較差。
氣浮池構成
氣浮池一般由絮凝室、氣泡接觸室、分離室三部分組成。分別具有完成水中絮拉的形成與成長,微氣泡對絮粒的黏附、捕集,帶氣絮粒與水的分究等功能。除氣浮池本身外,尚需有其他附屬設施與之相組合,如壓力落氣氣浮池,需配以壓力洛氣罐以及溶氣釋放器等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