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廢水知識 > 污水處理ebpr系統

污水處理ebpr系統

發布時間:2023-05-28 07:41:35

1. [高溫度工業廢水強化生物除磷工藝研究] 除磷工藝

高溫度工業廢水強化生物除磷工藝研究 強化生物除磷(EBPR)是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生物除磷工藝. 該工藝利用聚磷菌(PAO)在厭氧條件下將儲存於體內的聚磷酸鹽(Poly-P)水解獲取能量, 用以吸收水中的揮發性脂肪酸(VFA), 並以聚羥基烷酸酯(PHAs)的形式儲存在細胞內; 在好氧條件下PAO 以儲存於細胞內的PHAs 作為碳源和能源, 吸收水中的磷並將其合成為Poly-P 進行細胞增殖, 最終通過排除富磷污泥達到污水除磷的目的. 在EBPR 系統中, 還存在與PAO 代謝機制相知岩似的聚糖菌(GAO), 在厭氧條件下GAO 與PAO 競爭基質(VFA), 但在好氧條件下並不攝取磷, 因此, 如何提高PAO 的活性和強化其與GAO 對基質的競爭能力是保證EBPR 工藝穩定運行的重要內容. 有研究表明, 影響EBPR 系統穩定運行的因素主要有碳源、pH 、溫度、DO 等, 其中, 溫度的影響一直存在爭議. 一般認為, 當溫度低於20℃時, 有利於PAO 的競爭, 從而提升EBPR 系統的性能; 當溫度高於20℃時, GAO 占據競爭優勢, 導致污泥中PAO 的份額逐漸減少, 除磷效率逐漸降低, 甚至EBPR 系統的崩潰. 然而, 最新的研究表明, EBPR系統在高溫條件下仍可高效除磷. Freitas等在SBR 中採用短期循環(厭氧20 min, 好氧10 min, 靜置1 min) 實現了30℃高溫條件下EBPR 的穩定運行. Winkler等利用PAO 顆粒污泥與GAO 顆粒污泥密度的差異, 通過排除污泥床上部密度較小的GAO, 在USB 反應器內富集可以適應高溫的PAO, 在30℃條件下實現了較好的除磷效果. Ong 等研究表明, 在28~32℃的條件下, 長期運行的EBPR 反應器可以實現95%的磷的去除率, qPCR 檢測結果表明污泥中的PAO 為Accumulibacter 的亞種Clade IIF. 但是目前關於溫度對EBPR 系統中PAO 的活性以及與GAO 關於基質的競爭能力的影響尚無定論, 因此需要開展相同試驗條件下不同溫度對PAO 與GAO 之間的競爭影響研究, 尤其是高溫條件下對其競爭過程的具體研究顯得更加重要.

為了更好地理解高溫廳搜條件下EBPR 系統中PAOHT 的活性及基質競爭的影響, 本研究以實驗室中30℃高溫條件下長期運行的具有較好除磷功能的SBR 反應器中的污泥為對象, 結合FISH 技術, 探討15~30℃(基於南方全搭伏御年污水溫度范圍約為10~30℃) 溫度條件下高溫聚磷菌(PAOHT)的釋磷、吸磷以及乙酸吸收速率, 以期為溫度變化幅度較大的地區和接收較高溫度工業廢水的生物除磷系統的穩定運行提供依據.

1 材料與方法1.1 污泥來源

試驗污泥取自實驗室30℃高溫條件下長期運行(430 d)的SBR 反應器[15].該反應器採用A/O方式運行, 每天6個周期, 每個周期為4 h, 其中, 進水7 min, 厭氧1 h, 好氧2 h, 沉澱40 min, 排水10 min, 閑置3 min. 控制水力停留時間(HRT)為8 h, 污泥停留時間(SRT)為8 d. 反應器溫度一直維持在30℃. 進水COD(乙酸) 濃度為300 mg ·L-1, 磷(PO43--P)濃度10 mg·L-1, 而出水磷(PO43--P)始終小於0.1 mg·L-1, 磷的去除率高達99%以上. 反應器中的懸浮固體(SS)和揮發性懸浮固體(VSS)濃度分別穩定在2.36 g ·L-1和1.63 g ·L-1, 運行高效穩定.

1.2 活性污泥釋磷吸磷速率測定

活性污泥釋磷吸磷速率測定採用間歇試驗法. 試驗裝置見圖 1.試驗開始前, 先採用經脫氧處理的自來水對污泥進行陶洗, 然後將其倒入反應瓶中, 加入配製好的基質溶液(與SBR 反應器進水水質保持一致), 反應瓶底部置有磁力轉子保證完全混合狀態, 反應過程中

的溫度利用水浴槽進行控制. 在厭氧階段, 通入氮氣隔絕空氣, 確保反應瓶處於厭氧狀態; 在好氧階段, 以60 L·h-1的速率通入空氣, 保證混合液中的溶解氧(DO)大於2 mg·L-1. 在不同反應時間點取樣, 測定相應的磷及乙酸濃度, 試驗結束時測定混合液的SS 和VSS, 用於計算厭氧釋磷速率[以P/VSS計, mg·(g·h)-1, 下同]、好氧吸磷速率[以P/VSS計, mg ·(g·h)-1, 下同]和乙酸吸收速率[以HAc/VSS計, mg·(g·h)-1, 下同].

1. 氮氣瓶; 2. 曝氣機; 3. 進水管; 4. 取樣管; 5. 排氣管; 6. 磁力攪拌器; 7. 轉子; 8. 反應瓶;

9. 溫度計; 10.水浴槽

圖 1 間歇試驗裝置示意

1.3 分析方法

磷(PO43--P)採用鉬銻抗分光光度法; 懸浮固體(SS)和揮發性懸浮固體(VSS)採用重量法; 化學需氧量(COD)採用重鉻酸鉀法; pH採用玻璃電極法. 揮發性脂肪酸(VFAs)採用氣相色譜法(型號:安捷倫6890N), 檢測器為氫火焰離子(FID)檢測器, 色譜柱型號為DB-FFAP.

1.4 FISH分析方法

樣品預處理:取好氧末污泥混合液離去上清液, 加入1 mL 的1×PBS 緩沖溶液重懸, 重復操作兩次後, 加入1 mL的4%的多聚甲醛溶液重懸, 置於4℃條件下固定2 h, 然後離去上清液, 加入1×PBS 緩沖溶液離心, 重復3次, 以洗去多餘的多聚甲醛溶液, 分別加入0.5 mL的1×PBS 緩沖溶液和無水乙醇, 搖勻置於-20℃下保存.

脫水和雜交:將塗好的載玻片放置於培養箱中乾燥, 乾燥好的載玻片依次放於75%、95%、100%的乙醇溶液中脫水3 min, 取出後風干. 將事先配好的雜交緩沖液和探針使用液以體積比8:1的比例混合, 避光, 塗於載玻片的樣品上, 將載玻片迅速移回到雜交管中, 於46℃條件下雜交2~4 h, 雜交完成後取出載玻片進行洗脫處理並立即風干封片.

樣品觀測及分析方法:採用激光共聚焦顯微鏡(德國萊卡SP8) 觀察樣品和圖像採集, 用Image-ProPlus 6.0軟體對所採集的圖像進行統計分析, 從而確定樣品中PAO 、GAO 和EUB 所佔比例.

有關熒光探針和雜交的詳細操作參見文獻.

2 結果與討論2.1 試驗污泥的活性

圖 2為試驗污泥在30℃下的活性測定結果. 該污泥在厭氧段的最大釋磷速率為239.46 mg ·(g·h)-1, 好氧段的最大吸磷速率為79.90 mg·(g·h)-1, 厭氧段的乙酸吸收速率為357.47 mg·(g·h)-1, 對應的吸收單位乙酸釋磷量(ΔP/ΔHAc) 為0.628. 說明該污泥中的聚磷菌在高溫下具有較好的釋磷、吸磷以及對基質的吸收能力.

圖 2 試驗污泥30℃時厭氧釋磷、乙酸吸收及好氧吸磷的變化

Brdjanovic 等關於溫度對生物除磷的影響性研究表明, 在30℃時其污泥最大釋磷速率為68 mg ·(g·h)-1, 好氧最大吸磷速率為57 mg ·(g·h)-1, 乙酸吸收速率為180 mg ·(g·h)-1, ΔP/ΔHAc 為0.376. 相較之下, 本研究的試驗污泥在30℃高溫條件下運行長達一年多, 有更好的釋磷和吸磷能力, 屬於已經適應高溫的PAO, ΔP/ΔHAc 的值達到了0.628, 即每吸收1 mol 的乙酸, 釋放0.628 mol 的磷, 這也就進一步表明了PAO 為試驗污泥中的優勢菌群, 且具有更強的基質競爭能力.

2.2 試驗污泥中聚磷菌及其份額

圖 3為利用目前普遍採用的PAOMIX 探針對試驗活性污泥的FISH 檢測結果. 從中可見, 試驗污泥中的聚磷菌屬於Accumulibacter. He 等採用宏基因分析對12個具有除磷功能的城市污水處理廠污泥種群結構進行測定, 結果表明Accumulibacter 下存在5個亞種, 分別為clade Ⅰ、ⅡA 、ⅡB 、ⅡC 和ⅡD, 不同的污水處理廠由於水質和運行條件不同存在著不同種屬的PAO. Ong等[14]研究了高溫條件下(28~32℃) 以乙酸為基質的EBPR 系統除磷效率, 結果表明, 即使溫度高達32℃, EBPR仍獲得了較好的處理效果, 利用qPCR 技術分析得出, 污泥中聚磷菌的優勢菌屬為Accumulibacter 的亞種clade IIF.而Peterson 等發現

Accumulibacter 的不同亞種具有不同的生態生理學特性. 由此說明本系統出現的適應高溫的聚磷菌為Accumulibacter 的亞種.

圖 3 試驗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群落結構

2. 微生物在污水處理中的應用論文我郵箱是[email protected]謝謝

微生物在污水處理中的應用
摘要:本文主要闡述了各種微生物在不同種類污水中的應用,以及它們不同的應用機理。
關鍵詞:微生物 生活污水 工業污水 農業污水 重金屬 農葯
1.世界水資源現狀
環境保護是我國的基本國策。世界經濟發展的實踐證明,為實現經濟的持續穩定的發展,必須解決好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
全球水資源狀況迅速惡化,「水危機」日趨嚴重。據水文地理學家的估算,地球上的水資源總量約為13.8億立方公里,其中97.5%是海水(13.45億立方公里)。淡水只佔2.5%,其中絕大部分為極地冰雪冰川和地下水,適宜人類享用的僅為0.01%.
20世紀50年代以後,全球人口急劇增長,工業發展迅速。一方面,人類對水資源的需求以驚人的速度擴大;另一方面,日益嚴重的水污染蠶食大量可供消費的水資源。本屆世界水論壇提供的聯合國水資源世界評估報告顯示,全世界每天約有200噸垃圾倒進河流、湖泊和小溪,每升廢水會污染8升淡水;所有流經亞洲城市的河流均被污染;美國40%的水資源流域被加工食品廢料、金屬、肥料和殺蟲劑污染;歐洲55條河流中僅有5條水質差強人意。
20世紀,世界人口增加了兩倍,而人類用水增加了5倍。世界上許多國家正面臨水資源危機:12億人用水短缺,30億人缺乏用水衛生設施,每年有300萬到400萬人死於和水有關的疾病。到2025年,水危機將蔓延到48個國家,35億人為水所困。水資源危機帶來的生態系統惡化和生物多樣性破壞,也將嚴重威脅人類生存。
水資源危機既阻礙世界可持續發展,也威脅著世界和平。過去50年中,由水引發的沖突共507起,其中37起有暴力性質,21起演變為軍事沖突。專家警告說,隨著水資源日益緊缺,水的爭奪戰將愈演愈烈。
2.污水處理方法分類
2.1物理法
利用物理作用分離廢水中呈懸浮狀態的污染物質。主要有沉澱法,過濾法,離心分離法,吸附法等。
2.2化學法
利用化學反應原理及方法來分離,回收廢水中的污染物,或改變污染物的性質,使它從有害變為無害的處理法。主要有化學凝聚法,中和法,氧化還原法,離子交換法。
2.3生物法
主要利用微生物的生命活動過程,對廢水中的污染物質進行轉移和轉化的作用,從而是污水得到凈化的方法。
2.4.微生物簡介
微生物是肉眼看不見或看不清的生物的總稱。包括原核生物(細菌,放線菌和藍細菌),真核生物(真菌和微型藻類),非細胞生物(病毒類)。微生物具有體積小、表面積大、繁殖力驚人等特點,能不斷與周圍環境快速進行物質交換。污水具備微生物生長繁殖的條件,因而微生物能從污水中獲取養分,同時降解和利用有害物質,從而使污水得到凈化。因此微生物可在污水凈化和治理中得到廣泛應用,造福人類。
微生物能降解和轉化污染物主要是因為微生物具有以下幾個特點:個體微小,比表面積大,代謝速率快;種類繁多,分布廣泛,代謝類型多樣;具有多種降解酶;繁殖快,易變異,適應性強;共代謝作用等。
3.原理
利用微生物處理污水實際就是通過微生物的新陳代謝活動,將污水中的有機物分解,從而達到凈化污水的目的.微生物能從污水中攝取糖,蛋白質,脂肪,澱粉及其它低分子化合物。微生物新陳代謝類型有需氧型和厭氧型兩種,因此,凈化方法分為好氧凈化和厭氧凈化.
3.1.好氧凈化
氧存在條件下,許多好氧微生物通過分解代謝、合成代謝和物質礦物化,在把有機物氧化分解成CO2和H2O等過程中,獲尋C源、N源、P源、S和能量。污水的微生物好氧凈化就是模擬上述原理,把微生物置於一定的構築物內通氣培養,高效率凈化污水的方法。
3.2厭氧凈化
微生物在嚴格厭氧條件下,有機物發酵或消化過程中,大部分有機物被解生成H2、CO2、H2S和CH4等氣體。污水的生物厭氧凈化就是根據污水經厭氧發酵後既到凈化,又獲得了生物能源CH4的原理。微物細胞能量轉移的電子受體,由好氧條件下分子氧改變為厭氧條件下的有機物。在厭氧件下,不溶於水而難分解的大分子有機污物,被微生物的胞外酶降解為可溶性物質,再由產甲烷厭氧細菌和產氫細菌降解成低分子有酸類和醇類、並放出H2和CO2;有機酸類和類經產甲烷菌降解成H2、CO2和CH4。甲烷菌還可利用H2還原CO2,形成CH4。
微生物凈化過程:
Ⅰ.有機污染物的濃度由高變低
Ⅱ.異養細菌迅速氧化分解有機污染物而大量繁殖,然後是以細菌為食料的原生動物出現數量高峰,再後是由於有機物礦化,利於藻類的生長,而出現藻類的生長高峰。
Ⅲ.溶解氧濃度隨著有機物被微生物氧化分解而大量消耗,很快降到最低點,隨後,由於有機物的無機化和藻類的光合作用及其他好氧微生物數量的下降,溶解氧又恢復到原來水平。
這樣,在離開污染源相當的距離之後,水中的微生物數量,有機物,無機物的含量,也都下降到最低點。於是,水體恢復到原來的狀態。
微生物處理優點:微生物具有來源廣,易培養,繁殖快,對環境適應性強,易變異的特徵在生產上較容易的採集菌種進行培養繁殖,並在特定條件下進行馴化,使之適應不同的水質條件,從而通過微生物的新陳代謝使有機物無機化。加之微生物的生存條件溫和,新陳代謝時不需要高溫高壓,它是不需要投加催化劑的.生物法具有廢水處理量大、處理范圍廣、運行費用相對較低,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比其他方法要少的多。在污水生物處理的人工生態系統中,物質的遷移轉化效率之高是任何天然的或農業生態系統所不能比擬的。
4.污水處理中重要的微生物種群
4.1 絲狀細菌
絲狀細菌(Filamentous bacteria)能顯著影響絮狀活性污泥的沉降性(污泥膨脹)或引起生物量變化和泡沫形成(污泥發泡),從而嚴重影響活性污泥的處理效率.傳統上,絲狀細菌是通過光學顯微鏡學進行分析鑒定的,如革蘭氏和Neisser染色反應、典型的形態學特徵等.但應用full—cycle rRNA技術發現,傳統形態學鑒定方法不能發現污水廠活性污泥中的許多絲狀細菌 。
系統發生樹部分提供了絲狀菌的系統發生親緣關系,但有些絲狀類型如Eikelboom 1863或Nostocoidalimicola等則是放置在完全無關的類群中.現在利用rRNA目標寡聚核苷酸探針能迅速地鑒定大多數絲狀菌,證明在活性污泥中有些絲狀菌呈現多態性現象.Kanagawa等(2000)從活性污泥中分離出15種絲狀菌,根據形態被分類為Eikelboom 21 N,利用16S rDNA序列分析表明都同變形桿菌亞綱的Thiothrix絲狀菌形成單系群(monophyletic group).Thiothrix絲狀菌在污水中通常表現出生理多能性,在異養、兼性營養和化能自養情況下,它們都能同標記的乙酸鹽或碳酸氫鹽結合。在厭氧狀況下(無論有無硝酸鹽),Thiothrix絲狀菌都很活躍,它通過吸收硫代硫酸鹽和乙酸鹽來形成胞內硫粒。
利用絲狀菌的FISH探針,Mircothrix parvicella被發現有特殊的脂消費,在厭氧情況下專門吸收長鏈脂肪酸(而不是短鏈脂肪酸和葡萄糖),隨後當硝酸鹽或氧可用作電子受體時它們則使用貯存完成生長.不過,在厭氧情況下,M.parvicella不能吸收磷,不適合那些有除磷要求的生物反應器.利用FISH技術對絲狀菌進行系統分類發現,大多數未描述的絲狀菌屬於綠色非硫細菌(Chloroflexi),也可能是污水生物處理系統中豐度最高的絲狀菌。Liao等(2004)發展一種定量FISH,對實驗室和污水廠反應器中的絲狀菌進行了研究,以增加Sphaerotilus natans的方式來刺激污泥膨脹,結果發現是Eikelboom 1851菌叢(而不是試驗的S.natans菌)同活性污泥容積指數(volume index)極度相關,其可延伸的菌絲長度約為6×10。la,m/mL。
4.2 生物除磷的重要細菌
生物除磷可以在EBPR的微生物途徑中由完成,該過程通過循環活性污泥進行交替的厭氧、需氧為特徵。基於微生物的純培養技術,變形桿菌綱г亞綱的不動桿菌屬(Acinetobacter)長期被認為是唯一的PAO(Polyphosphate—accumulating organism).但實際上,雖然不動桿菌能積累多聚磷酸鹽,卻沒有PAO的典型代謝方式.Wanger等(1994)用rRNA目的探針測試後認為,主要的PAO應該為口亞綱中的Rhoclocyclus群,其次為 亞綱中的Planctomycete群及屈撓桿菌屬(Flexibacter)、CFB群(Cytophaga—Flavobacterium—Bacteroides)等.利用螢光抗體染色、呼吸醌檢測和屬特異探針的FISH等非培養方法,證明在EBPR系統中,由於培養偏差顯然高估了不動桿菌的相對豐度,表明其對EBPR系統實際上不是最重要的,而另外一些分離出的細菌才是PAO的候選者。不過,有7個Acinembacter新種從活性污泥中分離到,可望進一步闡釋該屬在脫磷中扮演的角色和意義。
積磷小月菌(Microlunatus phosphovorus)是一個高G+C含量的革蘭氏陽性菌,被認為是專性好氧菌,可以通過EMP途徑發酵葡萄糖為乙酸,而不能夠在厭氧情況下生長.有明顯吸收葡萄糖、分泌乙酸的轉化,導致胞內乙酸積累;產生的乙酸在隨後的好氧階段消耗掉.phosphovorus表現出卓越的吸收和釋放磷的能力,磷釋放率和吸收率可分別高達3.34 mmol g/cell•h和1.56 mmol g/cell•h,比Lampropedia spp.和Acinetobacterspp.要高1個數量級,特異探針證明其在EB—PR工廠里可占總細菌的2.7%。
俊片菌屬(Lampropedia)也擁有聚磷菌的基本代謝特徵,但比EBPR模型預言的吸收乙酸鹽釋放磷酸鹽的比率要低很多.那些被建議名為「Candidatus Ac—cumulibacter phosphates」已被證實顯著存在於EBPR系統中.Saunders等(2003) 在對6個運行污水廠進行了檢測後認為,很可能「無關緊要」的「CandidatusAccumulibacter phosphates」正是重要的PAO.另外還有顯微鏡原位觀察顯示,酵母菌很可能涉及在生物除磷中,許多「聚磷菌」很可能是酵母菌的孢子,但其作用機理顯然還需要進一步探討.
4.3 硝化細菌
氮循環是高度依賴微生物活性和轉化的一個過程.這類微生物在污水處理、農業等領域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成為近年來世界研究的熱點,變形桿菌的β亞綱幾乎已經成為微生物生態學的模式系統 .Kindaichi等(2004)對自養硝化生物膜進行了FISH分析表明,膜上有50%屬於硝化細菌,其餘50%為異養細菌,分布為變形桿菌α亞綱23% ,г亞綱13% ,綠色非硫細菌9% ,CFB群2%,未定類群3%.該結果表明,硝化細菌通過可溶性產物的產生支持了異養菌,異養菌也從代謝多樣性等方面確保了生物膜的生態穩定性 .從培養角度來說,硝化細菌生長極慢;由於硝化細菌的分布同pH、溫度等敏感,所以污水廠的硝化作用常有崩潰的情況發生.
4.3.1 氨氧化茵
基於16S rDNA序列分析,已經分離和描述過的氨氧化細菌都分屬於變形桿菌綱的2個單系群中.Ni-trosococcusoceanus和N.halophilus屬於Proteobacteria的β亞綱,包括亞硝化單胞菌屬(Nitrosomonas)、亞硝化螺菌屬(Nitrosospira)、亞硝化弧菌屬(Nitrosovibrio)和亞硝化葉菌屬(Nitrosolobus),後3個屬關系密切;而Nitrosococcus mobilis(實際是Nitrosomonas的一個成員)則在β亞綱組成緊密相關的集合.
4.3.2 亞硝酸氧化茵
基於超微特性,已培養出的亞硝酸氧化菌(Nitrite.oxidizing bacteria,NOB)被分為4個已知屬,硝化桿菌屬(Nitrobacter),硝化刺菌屬(Nitrospina),硝化球菌屬(Nitrococcus)和硝化螺菌屬(Nhrospira).16S rDNA序列比較分析表明,硝化桿菌屬及其3個種都屬於變形桿菌的α一亞綱;Nitrospina和Nitrococcus各有一個種,分屬於變形桿菌的δ和г一亞綱;Nitrospira屬包含有moscoviensis和Ⅳ.rrtarin.在傳統上,Nitrobacter一直被認為是最重要的亞硝酸鹽氧化菌.然而,在硝化污水廠內用目的探針的FISH法和定量斑點雜交(Quantitative dot blot)等發現,檢測不到Nitrobacter或者數目很低,因此凸現了非Nitrobacter的NOB在硝化過程中的重要性.Egli等(2003)用不同污泥接種反應器,利用定量FISH和RFLP(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方法對穩定的硝化作用反應器進行檢測,發現有活性的都屬於Nitrospira屬 J.以Nitrospira序列發展的特定16S rRNA探針,對活性污泥進行FISH查後表明,未培養的類硝化螺菌(Nitrospira—like)以顯著性數目(總菌數的9%)存在,其對亞硝酸鹽氧化的重要性已由反應器富集研究所證實.Nhrospira能固定CO:,也能利用丙酮酸混合營養生長,而不利用乙酸鹽、丁酸鹽和丙酸鹽。
4.4 反硝化細菌
反硝化細菌(Denitrifying bacteria)的大多數鑒定和計數都是依賴培養法.很多屬的成員,如產鹼桿菌屬(Alcaligenes)、假單胞菌屬(Pseudomonas)、甲基桿菌屬(Methylobacteriurn),副球菌屬(Paracoccus)和生絲微菌屬(Hyphornicrobiurrt)等,都從污水廠中作為脫氮微生物群分離出來過,但這些細菌屬在污水廠中是否具有原位脫氮的活性卻很少被知道.在一個補充以甲醇作為還原碳化物的脫氮沙濾中,使用特異FISH探針監測到有大量數目的P.spp和H.spp;而在沒有附加甲醇的非脫氮沙濾中,兩屬存在的數目都低於總細胞0.1% ,這間接證明了在脫氮過程中有兩屬的活性參與。
5.水污染物的類型及處理
5.1生活污水
生活污水是一大污染源。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無機物,有機物。無機物如氯化物,硫酸鹽,磷酸鹽和鈉,鉀,鈣,鐵等碳酸鹽,有機物有纖維素,澱粉,脂肪,蛋白質和尿素等。排放入環境中促使浮游植物生長和大量繁殖,形成赤潮和水華。
生活污水的處理主要是其中有機物的分解,其主要方法有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AB法。
5.1.1活性污泥法
活性污泥法是以活性污泥為主體的廢水生物處理的主要方法。活性污泥法是向廢水中連續通入空氣,經一定時間後因好氧性微生物繁殖而形成的污泥狀絮凝物。其上棲息著以菌膠團為主的微生物群,具有很強的吸附與氧化有機物的能力。
5.1.2生物膜法
生物膜法是利用附著生長於某些固體物表面的微生物(即生物膜)進行有機污水處理的方法。生物膜是由高度密集的好氧菌、厭氧菌、兼性菌、真菌、原生動物以及藻類等組成的生態系統,其附著的固體介質稱為濾料或載體。生物膜自濾料向外可分為慶氣層、好氣層、附著水層、運動水層。生物膜法的原理是,生物膜首先吸附附著水層有機物,由好氣層的好氣菌將其分解,再進入厭氣層進行厭氣分解,流動水層則將老化的生物膜沖掉以生長新的生物膜,如此往復以達到凈化污水的目的。生物膜法具有以下特點:(1)對水量、水質、水溫變動適應性強;(2)處理效果好並具良好硝化功能;(3)污泥量小(約為活性污泥法的3/4)且易於固液分離;(4)動力費用省。
5.1.3AB法
AB法工藝由德國B0HUKE教授首先開發。該工藝將曝氣池分為高低負荷兩段,各有獨立的沉澱和污泥迴流系統。高負荷段A段停留時間約20-40分鍾,以生物絮凝吸附作用為主,同時發生不完會氧化反應,生物主要為短世代的細菌群落,去除BOD達50%以上。B段與常規活性污泥相似,負荷較低,泥齡較長。
5.2工業廢水
工業廢水是水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包括鋼鐵工業廢水,食品工業廢水,印刷廢水,化工廢水等。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含有重金屬離子的廢水產生量越來越多。重金屬離子已成為最重要、最常見的污染物之一。由於重金屬在生物體內的富集、吸收與轉化,從而通過食物鏈危害人體健康。如致癌、致畸等,故而處理重金屬污染刻不容緩。
微生物處理技術在生活污水處理中的應用已經非常成熟並且全面普及,但是在工業污水的處理中還存在著一定的技術問題。相對於生活污水來說,工業污水的成份要復雜的多,大多數工業污水的COD值都相當高,可生化性差,這就給微生物處理帶來了相當大的難度,有些工業污水甚至還有很高的氨氮指標,增加了微生物處理的難度。但是微生物技術的許多優勢註定了它將是工業污水治理的一個方面,而且目前已經有很多行業的工業污水開始採用微生物處理技術並且得到了穩定的運行數據。
這里主要講述關於污水中重金屬的處理。目前可用的微生物法有生物吸附法、硫酸鹽還原菌凈化法和利用微生物的轉化作用去除重金屬。
5.2.1生物吸附法
生物吸附是利用生物量(如發酵工業的剩餘菌體)通過物理化學機制,將金屬吸附或通過細胞吸收並濃縮環境中的重金屬離子,由於重金屬具有毒性,如果濃度太高,活的微生物細胞就會被殺死。所以,必須控制控制被處理水的重金屬濃度。
例如陳小霞等人用小球藻富集鉻離子,研究表明小球藻富集鉻離子的機制主要表現是表面吸附和主動運輸。在生長期和穩定期小球藻富集的鉻以有機鉻存在,而在衰亡期,小球藻富集的鉻以無機鉻存在。
利用工業發酵後剩餘的芽孢桿菌菌體或酵母菌吸附重金屬,具體做法是首先用鹼處理菌體,以便增加其吸附重金屬的能力。然後通過化學交聯法固定這些細胞,固定化的芽孢桿菌對重金屬的吸附沒有選擇性(微生物在結合無機污染物上表現出選擇性,多於大多數合成的化學吸附劑,微生物對金屬的吸附和累積主要取決於不同配位體結合部位對對金屬的選擇性)。可以去除廢水中的Cd、Cr、Cu、Hg、Ni、Pb、Zn 去除率可達99%。吸附在細胞上的重金屬可以用硫酸洗脫,然後用化學方法回收重金屬,經過鹼處理後的固定化細胞還可以重新用於吸附重金屬。
5.2.2硫酸鹽還原菌凈化法
脫硫弧菌屬硫酸鹽還原菌是厭氧化能細菌,它最大的特徵就是在無自由氧的條件下,在有機質存在時通過還原硫酸根變成硫化氫,從中獲得生長能量而大量繁殖;它繁殖的結果是使溶解度很大的硫酸鹽變成了極難溶解的硫化物或硫化氫。這類細菌分布廣泛,海洋、湖泊、河流及陸地上都能存在。在沒有自由氧而有硫酸鹽及有機物存在的地方它就能生長繁殖,其生長溫度為25~35攝氏度,PH值為6.2~7.5.該細菌的作用可將廢水中的硫酸根變成硫化氫,使廢水中濃度較高的重金屬Cu、Pb、Zn等轉變為硫化物而沉澱,從而使廢水中的重金屬離子得以去除。
5.2.3利用微生物的轉化作用去除重金屬
微生物可以通過氧化作用、還原作用、甲基化作用和去烷基化作用對重金屬和重金屬類化合物進行轉化。
細菌胞外的莢膜或粘膜層可產生多種胞外多聚體,胞外多聚體能夠吸附自然條件下或廢水處理設施中的重金屬。其主要成分是多糖、蛋白質和核酸。
真菌的細胞壁內含幾丁質,這和N----乙醯葡糖胺多聚體是一種有效的金屬於放射性核素結合的生物吸附劑。經過氫氧化物處理的各類真菌暴露出來的幾丁質、脫乙醯殼多糖和其他金屬結合的配位體,形成菌絲層,可以有效的去除廢水中的重金屬。
六價鉻具有強烈的毒性,其毒性是三價鉻的100倍,而且能在人體內沉澱。由於六價鉻很容易通過胞膜進入細胞,然後在細胞質、線粒體和細胞核中被還原為三價鉻,三價格在細胞內與蛋白質結合為穩定的物質並且和核酸相作用,而細胞外的三價鉻是不能參透細胞的,細菌利用細胞中的NADH作為還原劑,在厭氧或好氧的狀態下,將六價鉻還原為三價鉻。如陰溝腸桿菌能抗10000µmol/l鉻酸鹽,在厭氧的條件下能使六價鉻還原為三價鉻,三價鉻可以通過沉澱反應與水分離而被去除。
5.3農業廢水
它面廣而量大且分散。農田使用農葯,化學農葯主要是人工合成的生物外源性物質,很多農葯本身對人類及其他生物是有毒的,而且很多類型是不易生物降解的頑固性化合物。農葯殘留很難降解,人們在使用農葯防止病蟲草害的同時,也使糧食、蔬菜、瓜果等農葯殘留超標,污染嚴重,同時給非靶生物帶來傷害,每年造成的農葯中毒事件及職業性中毒病例不斷增加。同時,農葯廠排出的污水和施入農田的農葯等也對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破壞了生態平衡,影響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威脅著人類的身心健康。農葯不合理的大量使用給人類及生態環境造成了越來越嚴重的不良後果,農葯的污染問題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熱點。因此,加強農葯的生物降解研究、解決農葯對環境及食物的污染問題,是人類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之一。
5.3.1 農業生產上主要使用的農葯類型
當前農業上使用的主要有機化合物農葯如表1所示。其中,有些已經禁止使用,如六六六、滴滴涕等有機氯農葯,還有一些正在逐步停止使用,如有機磷類中的甲胺磷等。
表1 農業生產中常用農葯種類簡表

類 型 農 葯 品 種

有機磷:敵百蟲、甲胺磷、敵敵畏、乙醯甲胺磷、對硫磷、雙硫磷、樂果等

殺蟲劑 有機氮:西維因、速滅威、巴沙、殺蟲脒等
有機氯:六六六、滴滴涕、毒殺芬等

殺蟎劑 蟎凈、殺蟎特、三氯殺蟎碸、蟎卵酯、氯殺、敵蟎丹等

除草劑 2,4-D、敵稗、滅草靈、阿特拉津、草甘膦、毒草胺等

殺菌劑 甲基硫化砷、福美雙、滅菌丹、敵克松、克瘟散、稻瘟凈、多菌靈、葉枯凈等
生長調節劑 矮壯素、健壯素、增產靈、赤黴素、縮節胺等
人們發現,在自然生態系統中存在著大量的、代謝類型各異的、具有很強適應能力的和能利用各種人工合成有機農葯為碳源、氮源和能源生長的微生物,它們可以通過各種謝途徑把有機農葯完全礦化或降解成無毒的其他成分,為人類去除農葯污染和凈化生態環境提供必要的條件。
5.3.2 降解農葯的微生物類群
土壤中的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放線菌和藻類等,它們中有一些具有農葯降解功能的種類。細菌由於其生化上的多種適應能力和容易誘發突變菌株,從而在農葯降解中佔有主要地位。一在土壤、污水及高溫堆肥體系中,對農葯分解起主要作用的是細菌類,這與農葯類型、微生物降解農葯的能力和環境條件等有關,如在高溫堆肥體系當中,由於高溫階段體系內部溫度較高(大於50 ℃),存活的主要是耐高溫細菌,而此階段也是農葯降解最快的時期。通過微生物的作用,把環境中的有機污染物轉化為CO2和H2O等無毒無害或毒性較小的其他物質。通過許多科研工作者的努力,已經分離得到了大量的可降解農葯的微生物(見表2)。不同的微生物類群降解農葯的機理、途徑和過程可能不同,下面簡要介紹一下農葯的微生物降解機理。
5.3.3 微生物降解農葯的機理
目前,對於微生物降解農葯的研究主要集中於細菌上,因此對於細菌代謝農葯的機理研究得比較清楚。
表2 常見農葯的降解微生物
農 葯 降 解 微 生 物
甲胺磷 芽孢桿菌、麴黴、青黴、假單胞桿菌、瓶型酵母
阿特拉津(AT) 煙麴黴、焦麴黴、葡枝根霉、串珠鐮刀菌、粉紅色鐮刀菌、尖孢鐮刀菌、斜卧鐮刀菌、微紫青黴、皺褶青黴、平滑青黴、白腐真菌、菌根真菌、假單胞菌、紅球菌、諾卡氏菌
幼脲3號 真菌
敵殺死 產鹼桿菌
2,4-D 假單胞菌、無色桿菌、節桿菌、棒狀桿菌、黃桿菌、生孢食纖維菌屬、鏈黴菌屬、麴黴菌、諾卡氏菌、
DDT 無色桿菌、氣桿菌、芽孢桿菌、梭狀芽孢桿菌、埃希氏菌、假單胞菌、變形桿菌、鏈球菌、無色桿菌、黃單胞菌、歐文氏菌、巴斯德梭菌、根癌土壤桿菌、產氣氣桿菌、鐮孢黴菌、諾卡氏菌、綠色木霉等
丙體六六六 白腐真菌、梭狀芽孢桿菌、埃希氏菌、大腸桿菌、生孢梭菌等
對硫磷 大腸桿菌、芽孢桿菌
七 氯 芽孢桿菌、鐮孢黴菌、小單孢菌、諾卡氏菌、麴黴菌、根黴菌、鏈球菌
敵百蟲 麴黴菌、鐮孢黴菌
敵敵畏 假單胞菌
狄氏劑 芽孢桿菌、假單胞菌
艾氏劑 鐮孢黴菌、青黴菌
樂 果 假單胞菌
2,4,5-T 無色桿菌、枝動桿菌
細菌降解農葯的本質是酶促反應,即化合物通過一定的方式進入細菌體內,然後在各種酶的作用下,經過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反應,最終將農葯完全降解或分解成分子量較小的無毒或毒性較小的化合物的過程。如莠去津作為假單胞菌ADP菌株的唯一碳源,有3種酶參與了降解莠去津的前幾步反應。第一種酶是A tzA,催化莠去津水解脫氯的反應,得到無毒的羥基莠去津,此酶是莠去津生物降解的關鍵酶;第二種酶是A tzB,催化羥基莠去津脫氯氨基反應,產生N-異丙基氰尿醯胺;第三種酶是A tzC,催化N-異丙基氰尿醯胺生成氰尿酸和異丙胺。最終莠去津被降解為CO2和NH3。微生物所產生的酶系,有的是組成酶系,如門多薩假單胞菌DR-8對甲單脒農葯的降解代謝,產生的酶主要分布於細胞壁和細胞膜組分;有的是誘導酶系,如王永傑等得到的有機磷農葯廣譜活性降解菌所產生的降解酶等。由於降解酶往往比產生該類酶的微生物菌體更能忍受異常環境條件,酶的降解效率遠高於微生物本身,特別是對低濃度的農葯,人們想利用降解酶作為凈化農葯污染的有效手段。但是,降解酶在土壤中容易受非生物變性、土壤吸附等作用而失活,難以長時間保持降解活性,而且酶在土壤中的移動性差,這都限制了降解酶在實際中的應用。現在許多試驗已經證明,編碼合成這些酶系的基因多數在質粒上,如2,4-D的生物降解,即由質粒攜帶的基因所控制。通過質粒上的基因與染色體上的基因的共同作用,在微生物體內把農葯降解。因此,利用分子生物學技術,可以人工構建「工程菌」來更好地實現人類利用微生物降解農葯的願望。

3. 污水處理中側流比是什麼意思

側流工藝是一種專門的工藝名稱。通俗理解就是一種液體分離系統。在常規工藝里添加一個有足夠停留時間的停留池。然後上清液和下層濃縮液分別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處理,然後再匯合後進入下個操作單元,就是常規的測流工藝

4. 幾種國內外最新污水處理技術

一、連續循環曝氣系統(CCAS)
二、SPR高濁度污水處理技術
三、BIOLAK污水處理技術
四、EWP高效污水凈化器在造紙污水治理的應用
五、高效垂直流人工濕地系統水質凈化技術

5. 含磷廢水中的磷包括幾種形式怎麼處理

含磷廢水形式
磷通常以低濃度磷酸鹽形式存在於廢水中,包括有機磷酸鹽、無機磷酸鹽(主要是正磷酸鹽)和聚磷酸鹽,其中以正磷酸鹽和聚磷酸鹽為主要形態。當然,廢水來源不同,各種形式的磷含量也不同。由於廢水瞎虧鎮中的磷多以正磷酸鹽和聚磷酸鹽形式存在。因此難以生化處理,傳統的混凝沉澱處理工藝出水水質遠達不到國家排放標准要求。
含磷廢水處理方法
1、化學法
化學法除磷的原理是將化學葯劑投加到含磷廢水中,試劑與廢水中的磷酸根離子發生化學反應,生成不溶解性磷酸鹽沉澱,通過過濾,去除磷酸鹽沉澱,從而達到除磷的目的。化學試劑主要是二價或者三價金屬離子。蘭吉奎和曾雪梅曾報道使用鈣鹽處理含磷廢水,去除率可達90.0%以上。謝經良等研究了不同形態的鐵鹽,通過實驗和研究發現,聚合態和凝膠態的鐵不如離子態的鐵除磷效果好。張萌使用強化鐵鹽除磷工藝處理高濃度含磷廢水,進水磷濃度為93.30mg/L,去除率達到97.02%。
鋁鹽與磷酸根離子生成磷酸鋁沉澱,通過吸附作用可去除去污水空殲中的磷。孫連偉等對氯化鋁除磷進行了探究,結果表明三磨粗價鋁離子和磷酸根離子是等摩爾反應,因此葯劑的投加量與原水TP濃度有關,pH為6.0時去除效率最高。
在含磷廢水中投加銨鹽、鎂鹽是目前國內常用的處理方法。銨鹽、鎂鹽與廢水中的磷酸鹽反應生成難溶的復鹽磷酸銨鎂,又名鳥糞石。張玉生等研究了鳥糞石法回收磷,實驗研究明,當pH控制在9.3,氮、磷物質的量比控制在4.0,鎂、磷物質的量比控制在1.1時,除磷效果最好。周庄古鎮地埋式污水處理廠採用化學除磷工藝,在出水總磷含量小於1mg/L的情況下,處理成本為0.645元/m3。
2、生物法
生物除磷主要由一類統稱為聚磷菌的微生物完成,由於聚磷菌能在厭氧狀態下同化發酵產物,使得聚磷菌在生物除磷系統中具備競爭的優勢。在厭氧狀態下(沒有溶解氧和硝態氮存在),兼性菌將溶解性有機物轉化成揮發性脂肪酸;聚磷菌把細胞內聚磷水解為正酸鹽,並從中獲得能量,吸收污水中易降解的COD,同化成細胞內碳能源存貯物聚β-羥基丁酸或β-羥基戊酸等。在好氧或缺氧條件下,聚磷菌以分子氧或化合態氧作為電子受體,氧化代謝內貯物質PHB或PHV等,並產生能量,過量地從污水中攝取磷酸鹽,能量以高能物質ATP的形式存貯,其中一部分轉化為聚磷,作為能量貯於胞內,通過剩餘污泥的排放實現高效生物除磷目的。
生物法除磷的主要工藝有Phostrip側流生物除磷工藝、厭氧-好氧(AO)生物除磷工藝、厭氧-缺氧-好氧(AAO)生物脫氮除磷工藝、氧化溝工藝、序批式反應器(SBR)工藝、反硝化除磷工藝等。陳洪波實驗表明,當進水磷濃度2~10mg/L時,SBR單級好氧生物除磷工藝去除率保持在90%以上。王然登等對強化生物除磷系統(EBPR)研究發現,除了聚磷菌(PAOs)對磷有去除作用外,細菌的胞外聚合物(EPS)對磷也有一定的去除效果。
生物法的優點是:
(1)成本低,微生物通過自身新陳代謝進行更新換代;
(2)產泥量少。生物法除磷是利用聚磷菌的生理需求從水中攝取可溶性磷酸鹽,在體內合成多聚磷酸鹽,慢慢地累積成高磷污泥;
(3)除磷范圍廣,在生化除磷中,除了可以將正磷酸鹽直接利用外,還可以使其它磷轉化為正磷。但是微生物對周圍生活環境要求比較苛刻,對水質變化敏感。
日本滋賀縣湖南中部凈化中心,先後採用厭氧-好氧(AO)、厭氧-缺氧-好氧(AAO)生物脫氮除磷工藝和分段進水多級缺氧-好氧/反硝化(SMAO)3種深度處理工藝,均得到較好的處理效果。
3、吸附法
吸附法除磷的原理是某些多孔或大比表面積的固體物質對水中磷酸根離子具有吸附親和力,通過吸附親和力去除廢水中的磷。
磷吸附劑的選擇要求滿足以下條件:
(1)高吸附容量;
(2)高選擇性;
(3)吸附速度快;
(4)抗其他離子干擾能力強;
(5)無有害物溶出;
(6)吸附劑再生容易、性能穩定;
(7)原料易得並造價低。

6. 彭永臻的主要成就

⒈「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點項目--SBR工藝城市污水處理廠節能降耗關鍵技術
⒉ 「十一五」 重大科技專項課題--景觀河湖水環境管理與水體補水保障研究;
⒊國家「十一五」 重大科技專項課題--污水廠尾水作為城市河湖景觀補水的深度脫氮除磷技術;
⒋ 國家「863計劃」項目--活性污泥微膨脹節能理論與方法及中試研究。
⒌ 北京市教委科研基地--科技創新平台項目---污水脫氮除磷新理論與新工藝及節能降耗關鍵技術
⒍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8091001)--城市垃圾滲濾液生物處理及短程生脊姿物脫氮新技術
⒎ 北京市高校人才強教深化計劃高層次人才資助項目--污水脫氮除磷新理論與新工藝及節能降耗關鍵技術
⒏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海外青年學者合作研究基金項目--聚磷菌和聚糖菌在強化生物除磷系統中競爭機理與控制;
⒐ 新加坡環境與水工業協會創新發展項目--低溶解氧污泥微膨脹節能理論與方法研究。
⒑ 新加坡環境與水工業發展協會項目--CSBR過程式控制制及強化脫氮除磷研究。 彭永臻(主編)、崔福明野羨義編著,《給水排水工程計算機程序設計》,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6);
彭永臻參編,《環境工程手冊》--水污染控制卷,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6);
崔福義,彭永臻,《給水排水工程儀表與控制》,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9);
彭永臻主審,《水質工程實驗技術》,黑激拍龍江教育出版社(2000);
彭永臻(主編)、崔福義編著,《給水排水工程計算機應用》,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2),;
李軍、楊秀山、彭永臻,《微生物與水處理工程》,化學工業出版社(2002);
王淑瑩、高春娣,《環境導論》,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4)(主審)
高景峰、彭永臻 譯,《污水處理系統的建模、診斷和控制》,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
祝貴兵、彭永臻 譯,《生物除磷的設計與運行手冊》,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5);
李圭白、張傑、彭永臻、崔福義等,《水質工程學》,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5);
彭永臻參編,《新英漢給水排水辭典》(許保玖等主編),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5年。
崔福義、彭永臻、南軍編著,《給水排水工程儀表與控制》,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6);
馬勇,彭永臻著,《城市污水處理系統的運行與過程式控制制》,科學出版社,2007年。
馬勇,彭永臻譯著,《污水處理系統的儀表、控制和自動化》,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7年
王曉蓮,彭永臻著,《A2O法污水生物脫氮除磷處理技術與應用》,科學出版社,2009年。
吳昌永,王然登,彭永臻著,《污水處理顆粒污泥技術原理與應用》,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1年
《SBR法污水生物脫氮除磷及過程式控制制》,科學出版社,2011年,彭永臻著
1.G. B. Zhu, S. Y. Wang, W. D. Wang, Y. Wang, L. L. Zhou, B. Jiang, H. J. M. Op den Camp, N. Risgaard-Petersen, L. Schwark, Y. Z. Peng, M. M. Hefting, M. S. M. Jetten,C. Q. Yin.Hotspots of anaerobic ammonium oxidation at land-freshwater interfaces.Nature Geoscience,2013,6(2):103-107.
2.D. W. Gao, Y. Z. Peng,W. M. Wu.Kinetic Model for Biological Nitrogen Removal Using Shortcut Nitrification-Denitrification Process in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0,44(13):5015-5021.
3.S. Y. Wang, G. B. Zhu, Y. Z. Peng, M. S. M. Jetten,C. Q. Yin.Anammox Bacterial Abundance, Activity, and Contribution in Riparian Sediments of the Pearl River Estuary.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2,46(16):8834-8842.
4.Q. Yang, X. H. Liu, C. Y. Peng, S. Y. Wang, H. W. Sun,Y. Z. Peng.N2O Proction ring Nitrogen Removal via Nitrite from Domestic Wastewater: Main Sources and Control Method.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2009,43(24):9400-9406.
5.Q. Yang, Y. Z. Peng, X. H. Liu, W. Zeng, T. Mino,H. Satoh.Nitrogen removal via nitrite from municipal wastewater at low temperatures using real-time control to optimize nitrifying communities.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2007,41(23):8159-8164.
6.X. Li, Y. Peng, N. Ren, B. Li, T. Chai,L. Zhang.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short chain fatty acids (SCFAs) accumulation and microbiological transformation in sludge alkaline fermentation with Ca(OH)(2) adjustment. Water Research,2014,61(34-45.
7.S. J. Ge, Y. Z. Peng, S. Qiu, A. Zhu,N. Q. Ren.Complete nitrogen removal from municipal wastewater via partial nitrification by appropriately alternating anoxic/aerobic conditions in a continuous plug-flow step feed process.Water Research,2014,55(95-105.
8.J. H. Guo, Y. Z. Peng, Z. W. Wang, Z. G. Yuan, X. Yang,S. Y. Wang.Control filamentous bulking caused by chlorine-resistant Type 021N bacteria through adding a biocide CTAB.Water Research,2012,46(19):6531-6542.
9.Y. Ma, Y. Z. Peng, S. Y. Wang, Z. G. Yuan,X. L. Wang.Achieving nitrogen removal via nitrite in a pilot-scale continuous pre-denitrification plant.Water Research,2009,43(3):563-572.
10.Y. Z. Peng, S. J. Zhang, W. Zeng, S. W. Zheng, T. Mino,H. Satoh.Organic removal by denitritation and methanogenesis and nitrogen removal by nitritation from landfill leachate.Water Research,2008,42(4-5):883-892.
11.C. Y. Wu, Y. Z. Peng, S. Y. Wang,Y. Ma.Enhanced biological phosphorus removal by granular sludge: From macro- to micro-scale.Water Research,2010,44(3):807-814.
12.Y. Z. Chen, C. Y. Peng, J. H. Wang, L. Ye, L. C. Zhang,Y. Z. Peng.Effect of nitrate recycling ratio on simultaneous biological nutrient removal in a novel anaerobic/anoxic/oxic (A(2)/O)-biological aerated filter (BAF) system.Bioresource Technology,2011,102(10):5722-5727.
13.D. W. Gao, Y. Z. Peng, B. Li,H. Liang.Shortcut nitrification-denitrification by real-time control strategies.Bioresource Technology,2009,100(7):2298-2300.
14.S. J. Ge, Y. Z. Peng, S. Y. Wang, J. H. Guo, B. Ma, L. A. Zhang,X. Cao.Enhanced nutrient removal in a modified step feed process treating municipal wastewater with different inflow distribution ratios and nutrient ratios.Bioresource Technology,2010,101(23):9012-9019.
15.J. H. Guo, Y. Z. Peng, C. Y. Peng, S. Y. Wang, Y. Chen, H. J. Huang,Z. R. Sun.Energy saving achieved by limited filamentous bulking sludge under low dissolved oxygen.Bioresource Technology,2010,101(4):1120-1126.
16.J. H. Guo, Y. Z. Peng, S. Y. Wang, Y. A. Zheng, H. J. Huang,Z. W. Wang.Long-term effect of dissolved oxygen on partial nitrification performance and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Bioresource Technology,2009,100(11):2796-2802.
17.W. G. Jie, Y. Z. Peng, N. Q. Ren,B. K. Li.Utilization of alkali-tolerant stains in fermentation of excess sludge.Bioresource Technology,2014,157(52-59.
18.Y. Z. Peng,S. J. Ge.Enhanced nutrient removal in three types of step feeding process from municipal wastewater.Bioresource Technology,2011,102(11):6405-6413.
19.Y. Z. Peng, L. Zhang, S. J. Zhang, Y. P. Gan,C. C. Wu.Enhanced nitrogen removal from sludge dewatering liquor by simultaneous primary sludge fermentation and nitrate rection in batch and continuous reactors.Bioresource Technology,2012,104(144-149.
20.Y. Y. Wang, Y. Z. Peng,T. Stephenson.Effect of influent nutrient ratios and hydraulic retention time (HRT) on simultaneous phosphorus and nitrogen removal in a two-sludge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process.Bioresource Technology,2009,100(14):3506-3512.
21.X. Yang, Y. Z. Peng, N. Q. Ren, J. H. Guo, X. X. Tang,J. C. Song.Nutrient removal performance and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in an EBPR system under the limited filamentous bulking state.Bioresource Technology,2013,144(86-93.
22.J. H. Guo, Y. Z. Peng, S. Y. Wang, B. Ma, S. J. Ge, Z. W. Wang, H. J. Huang, J. R. Zhang,L. Zhang.Pathways and Organisms Involved in Ammonia Oxidation and Nitrous Oxide Emission.Critical Review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3,43(21):2213-2296.
23.J. F. Gao, Q. Zhang, K. Su, R. N. Chen,Y. Z. Peng.Biosorption of Acid Yellow 17 from aqueous solution by non-living aerobic granular sludge.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10,174(1-3):215-225.
24.Y. K. Gong, Y. Z. Peng, Q. Yang, W. M. Wu,S. Y. Wang.Formation of nitrous oxide in a gradient of oxygenation and nitrogen loading rate ring denitrification of nitrite and nitrate.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12,227(453-460.
25.J. H. Guo, Y. Z. Peng, H. J. Huang, S. Y. Wang, S. J. Ge, J. R. Zhang,Z. W. Wang.Short- and long-term effects of temperature on partial nitrification in a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treating domestic wastewater.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10,179(1-3):471-479.
26.J. Ma, Q. Yang, S. Y. Wang, L. Wang, A. Takigawa,Y. Z. Peng.Effect of free nitrous acid as inhibitors on nitrate rection by a biological nutrient removal sludge.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10,175(1-3):518-523.
27.Y. Z. Peng, J. H. Guo, H. Horn, X. Yang,S. Y. Wang.Achieving nitrite accumulation in a continuous system treating low-strength domestic wastewater: switchover from batch start-up to continuous operation with process control.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2012,94(2):517-526.
28.Y. Z. Peng,G. B. Zhu.Biological nitrogen removal with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via nitrite pathway.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2006,73(1):15-26.
29.J. H. Guo, Y. Z. Peng, X. Yang, C. D. Gao,S. Y. Wang.Combination process of limited filamentous bulking and nitrogen removal via nitrite for enhancing nitrogen removal and recing aeration requirements.Chemosphere,2013,91(1):68-75.
30.C. Y. Wu, Y. Z. Peng, R. D. Wang,Y. X. Zhou.Understanding the granulation process of activated sludge in a biological phosphorus removal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Chemosphere,2012,86(8):767-773.
31.L. Zhang, S. J. Zhang, Y. P. Gan,Y. Z. Peng.Bio-augmentation to rapid realize partial nitrification of real sewage.Chemosphere,2012,88(9):1097-1102.
32.L. Zhang, S. J. Zhang, S. Y. Wang, C. C. Wu, Y. G. Chen, Y. Y. Wang,Y. Z. Peng.Enhanced biological nutrient removal in a simultaneous fermentation, denitrification and phosphate removal reactor using primary sludge as internal carbon source.Chemosphere,2013,91(5):635-640.
33.W. T. Zhang, Y. Z. Peng, N. Q. Ren, Q. S. Liu,Y. Z. Chen.Improvement of nutrient removal by optimizing the volume ratio of anoxic to aerobic zone in AAO-BAF system.Chemosphere,2013,93(11):2859-2863.
34.Y. Ma, Y. Z. Peng,X. L. Wang.Improving nutrient removal of the AAO process by an influent bypass flow by denitrifying phosphorus removal.Desalination,2009,246(534-544.
35.Y. Z. Peng, X. L. Wang,B. K. Li.Anoxic biological phosphorus uptake and the effect of excessive aeration on biological phosphorus removal in the A(2)O process.Desalination,2006,189(1-3):155-164.

7. 污水處理廠加葯除磷時間和計量怎麼算

除磷效果與有機物的關系
除磷效果與COD/TP、BOD5/TP及SBOD5/TP的值有關,同時它又隨工藝不同而版變化權。生物除磷所需最少有機物的概念引出了碳(有機物)限制污水和磷限制污水。碳限制污水是指水中有機物數量不足以去除所有磷,結果出水中磷濃度高,其濃度由相應進水中磷濃度和有機物濃度確定。磷限制污水是指污水中有機物含量大於除磷所需有機物數量,此時出水中磷濃度很低。所以當需要得到良好的出水水質時,原水水質屬磷限制 的污水是所期望的。
通過對碳限制污水的認識給出了各種不同的EBPR工藝所需有機物同ΔP的比例。該比例是在碳限制條件下通過試驗和實際工程確定的,同時它也表明了系統的除磷能力。最常用的比例是BOD5同去除磷的比例(BOD5/ΔP),其計算公式為:
BOD5/ΔP=進水中BOD5/進水TP-出水溶解性P
公式中使用出水溶解磷是因為出水中顆粒性磷通常是從二沉池中流出,它是二沉池效率的函數,而與生物過程無關。表2提供了各種生物除磷工藝所需典型BOD5、COD與ΔP的比值。

8. 招商銀行EBPR進賬什麼意思,錢哪來的。

此情況需要查詢賬戶情況,因網路平台不能核實賬戶信息,請致電信肢宴背面的客服電話進入人工查詢核實。
什麼是理財
一般人談到理財,想到的不是投資,就是賺錢。實際上理財的范圍很廣,理財是理一生的財,也就是個人一生的現金流量與風險管理。包含以下涵義:

① 理財是理一生的財,不僅僅是解決燃眉之急的金錢問題而已。

② 理財是現金流量管理,每一個人一出生就需要用錢(現金流出),也需要賺錢來產生現金流入。因此不管現在是否有錢,每一個人都需瞎激要理財。

③ 理財也涵蓋了風險管理。因為未來的更多流量具有不確定性,包括人身風險、財產風險與市場風險,都會影響到現金流入(收入中斷風險)或現金流出(費用遞增風險)。

哪裡能理財

目前,到銀行、證券公司理財需開立相應理財賬戶。一般而言,通過銀行開立的理財賬戶可以辦理儲蓄類產品和銀行理財產品以及基金類產品,大型銀行還可通過銀行系統購買國債。由於銀行網點分布較廣,通磨飢襪過銀行渠道開立的投資理財賬戶可到銀行櫃台辦理。[7]

證券公司開立的理財賬戶可用於股票(包括A股、B股、H股等)、債券(包括國債、企業債、公司債等)、期貨(包括金融期貨如股指期貨、外匯期貨等,商品期貨如黃金期貨、農產品期貨等)等一系列的投資理財工具的投資。證券賬戶的開立可到各證券公司營業部辦理,需要在交易日內辦理。

投資公司的手續比較方便,一般只需要提供自己的身份證和銀行卡復印件。投資公司也會為客戶定製專屬理財計劃。

理財的目的

理財的目的,不在於要賺很多的錢,而是在於使將來的生活有保障或生活的更好(所以說理財不只是有錢人的事,工薪階層同樣需要理財),善於計劃自己的未來需求對於理財很重要。

這個計劃非常長,有三個核心意思:

第一、財務資源,要清楚自己的財務資源有哪些;

第二、生活目標,要對自己的生活目標有清醒的認識;

第三、要有一系列統一協調的計劃,要保證所有的計劃不會沖突,協調起來都能夠實現。

核心內容就包括保險計劃、投資計劃、教育計劃、所得稅計劃、退休計劃、房產計劃。用現金流的管理把所有的計劃綜合在一起,協調所有的計劃,並讓所有的計劃都能夠滿足你的現金流,這就是個人理財的核心內容。

9. 聚糖菌和聚磷菌競爭關系

您好,聚糖菌和聚磷菌競爭關系:強化生物除磷(EBPR)工藝運行不穩定.在運行失效的EBPR體系中,優勢菌種由聚磷菌(PAOs)轉變為聚糖菌(GAOs).GAOs和PAOs是相互競爭的關系,GAOs若成為優勢菌種,就會造成EBPR體系除磷效果變差.採用SBR反應器,供給實際小區生活污水以及人工配水,研究了EBPR體系中PAOs和 GAOs之間的相互競爭原理,並提出一套使PAOs成為優勢菌種的種群優化調控方法.分別供給實際小區生活污水和人工配水,對比研究了不同pH值對PAOs活性的長期和短期影響.當pH值從6.5升高到8.0時,PAOs的磷釋放速率隨著pH值的升高而增大,而當pH值升高到8.5時,PAOs的放磷能力受到抑制,當pH值降低至6.0時,PAOs的放磷能力同樣會受到抑制;PAOs在好氧條件下的吸磷能力會隨著pH值的升高而有所提高,但並不是pH值越高越好,當pH值升高到8.5時就會使PAOs吸磷能力受到抑制,同樣,pH值下降到6.0時也會極大抑制PAOs的好氧吸磷能力.試驗結果表明:為了讓PAOs成為EBPR體系中的優勢菌種,既需要保證最佳的厭氧條件下pH值,又要保證最佳的好氧條件下pH值.厭氧條件下適當的升高pH值有利於PAOs放磷,其pH值宜維持在7.5至8.0之間,而好氧條件下pH值不宜過高或過低,其pH值范圍宜在7.0至8.0之間.在整個運行周期內,都不宜使EBPR體系的pH值降低到7.0以下或升高到8.0以上.在實際小區生活污水中投加碳源和磷源,碳源種類,進水COD濃度以及進水磷濃度為三個考察因素,每個因素取三個水平,選定磷去除率,厭氧條件下的放磷量和好氧條件下的吸磷量作為試驗指標,進行多指標因素試驗.得到因素主次順序為:碳源種類,進水COD濃度和進水磷濃度;三個因素的優水平分別為丙酸鈉,進水COD濃度為550 mg/L以及進水磷濃度為11 mg/L;本試驗的最優組合為:丙酸鈉,進水COD濃度為550 mg/L和進水磷濃度為11 mg/L.試驗結果表明:碳源的種類以及進水COD濃度對於EBPR體系的影響很大,而又以前者影響最大.對於PAOs而言,它在厭氧條件下吸收碳源表現出一定的選擇性,在厭氧條件下PAOs會優先考慮吸收丙酸鈉;環境溶液中存在的易降解基質越多,對於PAOs的生長是很有利的.此外,對於PAOs而言,進水中的磷濃度過高或過低都不宜於PAOs的生長.供給實際小區生活污水,考察了環境溶液中不同溫度對EBPR體系中PAOs活性的影響.當溫度降到13℃時,PAOs放磷速率在3.0~4.0mg P/L·h,吸磷速率在6.0mgP/L·h左右,磷去除率下降到10%左右:當溫度在20℃時,PAOs放磷速率升高幅度不大,為4.0~6.0mg P/L·h,但是其吸磷速率卻提高到了10.0mgP/L·h以上,磷去除率迅速上升到95%以上.試驗結果表明:溫度對EBPR體系中PAOs的活性產生很大的影響.溫度的增加可以提高PAOs的厭氧放磷速率以及好氧吸磷速率,吸磷速率受溫度的影響比放磷速率受溫度的影響要大很多;而低溫下運行則會抑制PAOs的活性.供給實際小區生活污水,探討了在EBPR體系中pH值對NO<,2>積累的影響以及NO<,2>濃度對EBPR體系中PAOs活性的影響.當pH值在6.5和7.0之間時,NO<,2>的積累量變化不大,pH值下降到6.0時,NO<,2>的積累量迅速下降,當pH值從7.5升高到8.5時,NO<,2>積累量從4.35 mg/L上升到21.06 mg/L;當NO<,2>積累量從13.4mg/L下降到0.11mg/L時,PAOs的放磷速率從4.81mg P/L.h升高到9.03mg P/L·h,吸磷速率也從7.11mg P/L·h提高到16.7mg P/L·h,且吸磷速率的增長速度比放磷速率的增長速度要快.研究結果表明:降低pH值會減少NO<,2><'->的積累,而升高pH值會提高NO<,2><'->的積累;NO<,2><'->積累量的減少會有效的提高 PALOs的放磷能力和吸磷能力,相比PAOs的放磷能力而言,其吸磷能力更容易受到NO<,2><'->濃度的影響:在實際污水處理過程中,好氧條件下pH值超過8.0後,會造成NO<,2><'->的大量積累,從而抑制PAOs的活性,因而必須監控EBPR體系在好氧階段的pH值和NO<,2><'->濃度,防止NO<,2><'->的積累對PAOs活性的影響.

10. EBPR是什麼意思

強化生物除磷

完全採用活性污泥系統進行微生物除磷的工藝被稱為強化生物除磷(EBPR)工藝。強化生物除磷工藝利用聚磷菌(PAO)能夠過量的,在數量上超過其生理需要的,從外部環境中攝取磷,並將磷以聚搏譽合磷的形式貯存在體內,形成高磷污泥,排出系統外早悶,達到從陸銀彎廢水中除磷的效果。

閱讀全文

與污水處理ebpr系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高壓液壓三通濾芯器如何切換 瀏覽:383
飛度怎麼清理空調濾芯 瀏覽:158
gk樹脂改件打樁 瀏覽:756
農村污水管理提升 瀏覽:668
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調試流程 瀏覽:402
吏密斯凈水機如何按裝 瀏覽:551
強鹼性除垢劑 瀏覽:136
凈水器裝在車上怎麼裝 瀏覽:229
魚缸製冷機怎麼連過濾 瀏覽:342
凈水器逆水閥怎麼去看好壞 瀏覽:57
凈水器sn什麼意思 瀏覽:986
怎麼區分濃鹽水和純凈水 瀏覽:676
地熱過濾網漏水 瀏覽:705
簡述活性污泥法凈化污水的機理 瀏覽:807
污水口設置屬什麼部門監管 瀏覽:826
華帝凈化器前蓋怎麼打開 瀏覽:530
tbpb對不飽和聚酯樹脂的影響 瀏覽:715
污水進水總磷高是什麼原因 瀏覽:575
家裡地暖不熱過濾閥 瀏覽:880
含氰廢水降低ph 瀏覽: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