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污水處理廠處理污水的方法和原理是什麼
1、物理法:主要利用物理作用分離污水中的非溶解性物質,在處理過程中不改變化學性質。常用的有重力分離、離心分離、反滲透、氣浮等。物理法處理構築物較簡單、經濟,用於村鎮水體容量大、自凈能力強、污水處理程度要求不高的情況。
2、生物法:利用微生物的新陳代謝功能,將污水中呈溶解或膠體狀態的有機物分解氧化為穩定的無機物質,使污水得到凈化。常用的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生物法處理程度比物理法要高。
3、化學法:是利用化學反應作用來處理或回收污水的溶解物質或膠體物質的方法,多用於工業廢水。常用的有混凝法、中和法、氧化還原法、離子交換法等。化學處理法處理效果好、費用高,多用作生化處理後的出水,作進一步的處理,提高出水水質。
(1)雄安新區污水處理廠膜技術擴展閱讀
處理技術:一級處理主要去除污水中呈懸浮狀態的固體污染物質,物理處理法大部分只能完成一級處理的要求。經過一級處理的污水,BOD一般可去除30%左右,達不到排放標准。一級處理屬於二級處理的預處理。
二級處理主要去除污水中呈膠體和溶解狀態的有機污染物質(BOD,COD物質),去除率可達90%以上,使有機污染物達到排放標准,懸浮物去除率達95%出水效果好。三級處理進一步處理難降解的有機物、氮和磷等能夠導致水體富營養化的可溶性無機物等。
❷ mbr污水處理工藝介紹
是現代污水處理的一種常用方式,其採用膜生物反應器(Membrane Bioreactor,簡稱MBR〕技術是生物處理技術與膜分離技術相結合的一種新技術,取代了傳統工藝中的二沉池,它可以高效地進行固液分離,得到直接使用的穩定中水。又可在生物池內維持高濃度的微生物量,工藝剩餘污泥少,極有效地去除氨氮,出水懸浮物和濁度接近於零,出水中細菌和病毒被大幅度去除,能耗低,佔地面積小。
2、可使生物處理單元內生物量維持在高濃度,使容積負荷大大提高,同時膜分離的高效性,使處理單元水力停留時間大大的縮短,生物反應器的佔地面積相應減少。
3、由於可防止各種微生物菌群的流失,有利於生長速度緩慢的細菌(硝化細菌等)的生長,從而使系統中各種代謝過程順利進行。
❸ 污水處理膜技術的發展階段及現狀!需要相關資料!
膜分離技術的發展和現狀
膜分離是人們所掌握的最節能的物質分離(包括分級、純化、精製、濃縮)技術之一。近三十年來發展極其迅速,已從單純的海水與苦鹹水脫鹽、純水及超純水的制備、工業用水的回用,逐步拓展到環保、化工、醫葯、食品、航天等領域中,以每年大於10%的速率遞增,發展前景備受關注。
自20世紀60年代Loeb和Saurirajan研製成功了世界第一張非對稱型醋酸纖維素反滲透膜以來,大規模海水淡化就變成了現實;20世紀70~80年代開發的超濾、氣體分離膜等也已進入工業應用;80~90年代建成無水酒精滲透氣化裝置,現已大規模推廣應用於有機物的回收和脫水;90年代以來被稱之為膜接觸器(membrane contactor)的膜萃取、膜吸收、膜汽提(membrane-based striping)、膜蒸餾(membrane distillation)等,為膜技術全面溶入大化工(流程工業:包括石油化工、化工、精細化工、制葯、食品、發酵工程)領域提供了技術支持;近幾年來膜促進傳遞(facilitated transport)、膜反應器(membrane-reactor)、膜感測器(membrane sensor)、控制釋放(controlled release)等膜技術發展很快,膜式燃料電池(membrane fuel cell)則成為當今發達國家探索研究的熱點。
目前膜分離技術已被廣泛地用於水處理領域如海水淡化、苦鹹水脫鹽、超純水製取;醫葯工業,人工臟器如人工腎
(artificial kidney)、膜式氧合器(membrane oxygenator)、人工肝的制備,以及葯劑的濃縮、提純;食品工業,如果汁和果肉等的濃縮、飲料的滅菌和純清、從家畜等動物的血液中提取蛋白質;石油化學工業,如天然氣中回收氦,合成氨廠尾氣中回收氫、石油伴生氣二氧化碳的回收、輕烴氣流中脫除硫化氫等;環境保護,如廢水(電鍍廢水、印染廢水、石油化工廢水、食品制葯工業廢水)中有用物質的回收,以及城市生活污水和放射性廢水的處理等。
膜與膜技術的應用領域十分廣闊,在當今世界高技術競爭中,也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特別是載人航天、大洋深海探索研究與開發中離不開它,因而深受發達國家的關注。歐盟、日本、美國等早年在膜材料的基礎研究和應用開發方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加拿大、義大利、荷蘭和英國等也在膜的基礎研究和開發應用上做出了大量的貢獻。這些國家(如美國的KOCH、GE、DOW、DuPont;荷蘭的norit等公司)在膜元件的制備技術上處於絕對領先的地位。
中國膜科學技術開始於1958年離子交換膜的研究;20世紀60年代研究反滲透膜,曾組織全國海水淡化會戰,大大促進我國膜科學技術的發展;70年代就已開發出反滲透(reverse osmosis)、超濾(ultrafiltration)、微濾(microfiltration)和電滲析(electrodialysis)等器件設備,隨後投入工業應用;80年代起除繼續發展液體分離之外,氣體膜分離和滲透氣化等已走過了開發和研究階段,現在已進入工業應用階段,其它新技術也在不斷研究開發之中。
膜科學與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可分為膜元件的製造、膜設備的研製、膜軟體的研發、膜應用四個環節。膜製造商只保證膜本身的標准分離性能,即在規定測試條件下的分離性能;膜硬體與膜軟體是膜分離工程公司的工作,膜分離工程公司首先根據市場需求和用戶要求分離的物料性狀和目標產物標准進行實驗研究,在滿足用戶要求的條件下確定膜元件的種類和數量,膜分離穩定運行的條件和清洗恢復條件,這就是膜軟體;膜硬體就是膜元件和膜設備,膜設備實質上是機電一體化設備,膜元件是膜分離設備的核心,設備的其它部分都是為膜元件分離功能的發揮提供運行條件(溫度,壓力,流速流量等)的;膜軟體是靠膜硬體來運行的,膜硬體的設計製作基礎是膜軟體;膜用戶只能按照與膜分離工程公司達成的一致嚴格執行《膜分離設備運行規范》的要求,將膜分離設備與自己流程的前後工序連接運行以達到自己對膜分離工序所確定的運行目標。近年來膜過程(膜軟體、膜硬體)的國內市場已經進入成熟期(高速增長,價格穩定)。
膜技術的主要分離過程
國際理論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將膜定義為:一種三維結構,三維中的一度(如厚度方向)尺寸要比其餘兩度小得多,並可通過多種推動力進行質量傳遞。這樣膜過程就應該被定義為以膜為介質進行質量傳遞的一種化工單元過程或化工單元操作;很顯然膜分離屬於化工單元操作。
膜分離技術按傳質推動力可分為壓力差、濃度差、溫度差、電位差等推動力膜;按膜組件結構可分為平板(盒式)膜、螺旋卷式膜、中空纖維膜、管式膜等;按功能層材料可分為無機膜(陶瓷膜、金屬膜、碳分子篩膜等)和有機膜。
微濾、超濾、納濾(nanofiltration)與反滲透都是以壓力差為推動力的液體膜過程,當膜兩側存在一定壓力差時,可使一部分溶劑及小分子的組分透過膜,而微粒、大分子、鹽的離子等被膜截留下來,從而達到分離目的。四個過程的透過機理基本相同,主要是被分離物顆粒或分子、離子的大小和所採用膜的結構與性能有所差異。按照國際理論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對這四種膜過程的定義,微濾(MF)是指大於0.1μm的顆粒或可溶物被截留的壓力驅動型膜過程;超濾(UF)是指不大於0.1μm大於2nm的顆粒或可溶物被截留的壓力驅動型膜過程;反滲透(RO)是指高壓下溶劑逆著其滲透壓而選擇性透過的膜過程;納濾是指不大於2nm的顆粒或可溶物被截留的壓力驅動型膜過程。微濾的壓差范圍為0.10~0.20MPa;超濾的壓差范圍為0.10~0.50MPa; 反滲透被用於截留溶液中的鹽或其它小分子物質(分子量小於200),所施加的壓力在2MPa左右,也可高達10MPa;納濾用以分離分子量約為幾百至幾千的溶液組分,其壓差范圍為0.5~2.0MPa。
電滲析是在電場作用下使溶液中的陰、陽離子選擇性地分別透過陰、陽離子交換膜,進行定向遷移的分離過程。該過程主要用於苦鹹水脫鹽、飲用水制備、工業用水處理等。近十多年來,開始應用於有機酸脫鹽與純化、廢酸鹼回收等;膜電解過程中,在兩電極上存在電化學反應,並有氣體產生,主要在氯鹼工業中用於大規模生產離子膜級氫氧化鈉。
氣體分離膜是指在壓力差下,利用氣體中各組分在膜中滲透速率的差異,達到各組分分離的過程。氣體分離膜已大規模用於合成氨廠的氮、氫分離,空氣富氧、富氮,天然氣中二氧化碳與甲烷的分離等。
滲透氣化與蒸汽滲透(vaper permeation)均是利用待分離混合物中某組分具有優先選擇性透過膜的特點,使料液側優先滲透組分以溶解-擴散透過膜而實現分離的過程。兩者的差異在於滲透汽化過程採用負壓操作,進料物流為液態,優先透過膜的組分在膜下游側汽化,並在冷凝器中冷凝和收集;而蒸汽滲透採用正壓操作,進料物流為氣相,常為對膜具有相互作用的有機分子透過膜。滲透氣化主要用於有機物脫水(親水膜)、水中有機物的脫除(疏水膜)、有機混合物分離等方面的應用,被認為是最有希望取代高能耗精餾技術的膜過程,其中有機溶劑脫水及水中有機物脫除已有工業裝置;蒸汽滲透適用於空氣中有機溶劑的回收,隨著環保意識的增強,蒸汽滲透將會獲得較大的推廣應用。
另外還有兩類正在開發與推廣應用的新型膜技術:一類是目前稱之為膜接觸器,包括膜基吸收、膜級萃取、膜蒸餾、膜基汽提等。在這些過程中,膜介質本身對待處理的混合物無分離作用,主要利用膜的多孔性、親水性或疏水性,為兩相傳遞提供較大而穩定的相接觸面,可克服常規分離中的液泛、返混等影響,因而近十餘年來,深受化工界的關注;另一類是以膜為關鍵技術的集成分離過程,包括膜與蒸餾、膜與吸附、膜與反應等相結合的集成過程,具有常規分離過程所不能及的優點,也正在受到重視和發展。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模仿生物膜的某些功能,研製出各種功能的合成膜,應用於日常生活與工業生產過程中。可以認為,膜產業已成為21世紀發展最快的高新技術產業之一。
http://wenku..com/link?url=jXA21_ggIENbKblGrdKo56PVI3W_nakV4uuuYRS9xiY_btaO4ZOrmW-3WOjIgo1mF2MYoDXihZ6oU2HKVM-67NhDEdq-zG4SSETB3m0xxBS
❹ 常用幾種膜分離法污水處理方式
常用來的幾種膜分源離法污水處理方式:
一、超濾膜分離方法。根據分子的形狀和不同性質利用大氣壓力的作用,將其進行有效的篩選和分離。這項技術通過我國的多年研究和使用,除污效果顯著,能有效的對污水中的bing原體進行處理。因此超濾膜分離技術在我國各項污水處理中得到廣泛的使用。
二、納濾膜分離方法。在20世紀70年代的中後期形成的納濾膜分離技術就是在保證無機鹽分離時不受電勢和化學梯度的影響,通過(實際壓力小於或等於1。5MPa)的作用將直徑大約為1納米的分子進行有效的篩選和分離,從而達到污水處理的效果。
三、液膜分離方法。在20世紀60年代被提出一直到80年代中後期才被廣泛應用的液膜分離技術,分為乳狀液膜和支撐液膜,其中乳液液膜在污水處理技術中被廣泛應用。第四、膜生物反應器。就是原水在進入生物反應器與生物發生充分反應之後,利用循環泵,使水流經膜組件,水得到排放的同時生物相又重新流入生物反應器,該技術是通過把膜件與生物反應器進行結合而形成的一種新型去污技術。
❺ 污水處理生物膜法的優缺點有哪些
污水處理生物膜法也是城市污水二級生物處理的一種常用方法,具有以下優點:
一是生物膜對污水水質、水量的變化有較強的適應性,管理方便,不會發生污泥膨脹。
二是微生物固著在載體表面、世代時間較長的微生物也能增殖,生物相對更為豐富、穩定,產生的剩餘污泥少。三是能夠處理低濃度的污水。
污水處理生物膜法的不足之處在於生物膜載體增加了系統的投資;載體材料的比表面積小,反應裝置容積有限、空間效率低,在處理城市污水時處理效率比活性污泥法低;附著於固體表面的微生物量較難控制,操作伸縮性差;靠自然通風供氧,不如活性污泥供氧充足,容易產生厭氧。
❻ 膜分離技術有哪些優點及不足
膜分離技術的優點:
1、在常溫下進行:有效成分損失極少,特別適用於熱敏性物質,如抗生素等醫葯、果汁、酶、蛋白的分離與濃縮;
2、無相態變化:保持原有的風味,能耗極低,其費用約為蒸發濃縮或冷凍濃縮的1/3-1/8;
3、無化學變化:典型的物理分離過程,不用化學試劑和添加劑,產品不受污染;
4、選擇性好:可在分子級內進行物質分離,具有普遍濾材無法取代的卓越性能;
5、適應性強:處理規模可大可小,可以連續也可以間隙進行,工藝簡單,操作方便,易於自動化;
6、能耗低:只需電能驅動,能耗極低,其費用約為蒸發濃縮或冷凍濃縮的1/3-1/8。
缺點:
1、膜技術雖然濃縮成本低,但不能將產品濃縮成干物質;
2、膜技術雖然具有選擇過濾性,但是同分異構體就無法實現分離。
膜分離技術,是指在分子水平上不同粒徑分子的混合物在通過半透膜時,實現選擇性分離的技術。由於兼有分離、濃縮、純化和精製的功能,又有高效、節能、環保、分子級過濾及過濾過程簡單、易於控制等特徵,因此,已廣泛應用於食品、醫葯、生物、環保、化工、冶金、能源、石油、水處理、電子、仿生等領域,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已成為當今分離科學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應用領域:
1、微濾
具體涉及領域主要有:醫葯工業、食品工業(明膠、葡萄酒、白酒、果汁、牛奶等)、高純水、城市污水、工業廢水、飲用水、生物技術、生物發酵等。
2、超濾
早期的工業超濾應用於廢水和污水處理。三十多年來,隨著超濾技術的發展,如今超濾技術已經涉及食品加工、飲料工業、醫葯工業、生物制劑、中葯制劑、臨床醫學、印染廢水、食品工業廢水處理、資源回收、環境工程等眾多領域。
3、納濾
納濾的主要應用領域涉及:食品工業、植物深加工、飲料工業、農產品深加工、生物醫葯、生物發酵、精細化工、環保工業等。
4、反滲透
由於反滲透分離技術的先進、高效和節能的特點,在國民經濟各個部門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主要應用於水處理和熱敏感性物質的濃縮,主要應用領域包括以下:食品工業、牛奶工業、飲料工業、植物(農產品)深加工、生物醫葯、生物發酵、制備飲用水、純水、超純水、海水、苦鹹水淡化、電力、電子、半導體工業用水、醫葯行業工藝用水、制劑用水、注射用水、無菌無熱源純水、食品飲料工業、化工及其它工業的工藝用水、鍋爐用水、洗滌用水及冷卻用水。
5、其他
除了以上四種常用的膜分離過程,另外還有滲析、控制釋放、膜感測器、膜法氣體分離、液膜分離法等。
❼ 農村污水處理工程中mbr膜工藝有懂的嗎
農村污水處理項目中MBR膜工藝,叫膜生物反應器,簡稱MBR工藝,膜分離技術可以大幅度提升生化反應池中的活性污泥濃度,提高污水處理效率。從應用效果來看,MBR膜工藝的水質達標率明顯優於傳統生物處理工藝,這種農村污水處理工藝在項目中應用佔比正在上升,適合一級A污水處理排放標准,處理量50-500噸的項目。
MBR膜技術雖然有較好的污水凈化槽效果,但國內農村污水處理工程的預算普遍不高。只有少數經濟發達地區的項目能否負擔得起高昂的投資。此外MBR膜平均壽命在4-5年,需要定期進行膜清洗劑更換。較高的運營費用也阻礙了其在農村地區大規模推廣。
❽ 污水處理廠mbr膜的工作原理
膜生物反應器集生物反應器的生物降解和膜的高效分離於一體,是膜技術和污水生物處理技術有機結合產生的新型高效污水生物處理工藝。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反應器的好氧微生物降解污水中的有機污染物。同時,利用反應器內的硝化細菌轉化污水中的氨氮,以去除污水中產生的異味(污水中的異味主要由氨氮產生)。最後,通過中空纖維膜進行高效的固液分離出水。膜生物反應器工藝通過膜分離技術大大強化了生物反應器的功能,與傳統的生物處理方法相比,具有生化效率高、抗負荷沖擊能力強、出水水質穩定、佔地面積小、排泥周期長、易實現自動控制等優點,是目前最有前途的污水回用處理技術之一。
❾ 污水處理廠的處理工藝
工藝流程說明污水經格柵進入調節池後經提升泵進入生物反應器,通過PLC控制器開啟曝氣機充氧,生物反應器出水經循環泵進入膜分離處理單元,濃水返回調節池,膜分離的水經過快速混合法氯化消毒(次氯酸鈉、漂白粉、氯片)後,進入中水貯水池池。反沖洗泵利用清洗池中處理水對膜處理設備進行反沖洗,反沖污水返回調節池。通過生物反應器內的水位控制提升泵的啟閉。膜單元的過濾操作與反沖洗操作可自動或手動控制。當膜單元需要化學清洗操作時,關閉進水閥和污水循環閥,打開葯洗閥和葯劑循環閥,啟動葯液循環泵,進行化學清洗操作。本一體化生物反應器採用可編程序控制器(PLC)控制。有以下功能:·膜生物反應器全過程採用自動控制系統,大大減少了運行管理費用。·當生物反應器內水到高水位時,提升泵停止運行,當水位降至低水位時提升泵自動開啟。·根據中水貯水池水位自動開啟、關閉循環泵。·自動開啟、關閉加葯泵,加葯量可根據需要調整。·自動運行膜清洗、消毒程序。·電機設有過流、過載保護。已建的中水回用工程普遍存在處理效果欠佳、運行費用較高、設施佔地面積較大等問題,處理設施運轉不理想。因此我國的城市中水處理事業迫切需要開發經濟高效適用的處理工藝和配套設備。MBR工藝特點膜生物污水處理技術應用於廢水再生利用方面,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能高效地進行固液分離,將廢水中的懸浮物質、膠體物質、生物單元流失的微生物菌群與已凈化的水分開。分離工藝簡單,佔地面積小,出水水質好,一般不須經三級處理即可回用。(2)可使生物處理單元內生物量維持在高濃度,使容積負荷大大提高,同時膜分離的高效性,使處理單元水力停留時間大大的縮短,生物反應器的佔地面積相應減少。(3)由於可防止各種微生物菌群的流失,有利於生長速度緩慢的細菌(硝化細菌等)的生長,從而使系統中各種代謝過程順利進行。(4)使一些大分子難降解有機物的停留時間變長,有利於它們的分解。〔5〕膜處理技術與其它的過濾分離技術一樣,在長期的運轉過程中,膜作為一種過濾介質堵塞,膜的通過水量運轉時間而逐漸下降有效的反沖洗和化學清洗可減緩膜通量的下降,維持MBR系統的有效使用壽命。(6)MBR技術應用在城市污水處理中,由於其工藝簡單,操作方便,可以實現全自動運行管理。
❿ mbr膜技術可以應用於哪些污水處理項目中
mbr膜技術可以應用的項目如下:
1、城鎮生活污水
城鎮污水處理排放標准日趨嚴格,傳統生活污水處理工藝難以穩定達到國標一級A及更高的地標四類水標准。污水處理廠採用MBR技術可以提升水質,保障污水處理廠的出水穩定。
3、養殖屠宰廢水
養殖廢水是污染問題比較嚴重的點源、面源污染。並且在養殖的時候養殖水含有大量的有機物和氮磷等營養元素,盡管可以進行農業生產,但是如果廢水不經過處理,會帶來比較嚴重的環境污染。
4、黑臭水體修復
黑臭水體通常由有機物、氮、磷等外源污染物的超標排放造成,在氧化分解過程中耗氧速率大於復氧速率,導致水體溶解氧濃度降低,水體轉化成缺氧或厭氧狀態。採用MBR膜技術可以快速提升改善河道水質,再結合生態修復法可以提升水體自凈能力。
5、化學制葯廢水
化學制葯廢水成分復雜,有機污染物種類比較多,會帶來比較嚴重的污染問題。MBR膜技術處理制葯廢水效果顯著,兼具能耗低、佔地小、水質穩定達標等優勢。
6、制酒廢水
酒類生產製造過程中的廢水有機物含量比較高,通過利用MBR膜技術對於啤酒廢水進行處理,能夠將啤酒廢水當中的氨氮的SS等物質進行有效的去除,提高良好的去除效果。
https://www.lidingh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