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廢水知識 > 曹縣招商引資污水處理

曹縣招商引資污水處理

發布時間:2023-03-02 10:27:36

Ⅰ 曹縣污水處理廠是國企嗎

是。曹縣四季河污水處理有限公司,成立於2005年,是國企,位於山東省菏澤市,是一家以從事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為主的企業。

Ⅱ 誰能說說兗州歷史

兗州,古九州之一,今山東省兗州市。 「兗州」一詞的出現始於春秋以後。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著書立說,把禹時的九州冠以稱謂,兗州即其一。「兗」古作「沇」,《史記·夏本紀》「兗州」作「沇州」。 沇水原出河南濟源縣西王屋山,東流入海。沇水的河段稱謂與流域記載不一,《尚書·禹貢》:「導沇水,東流為濟,入於河。」《偽孔傳》載:「泉源為沇,流去為濟。」《水經注·濟水》:「濟水出河東垣縣東王屋山為沇水,東至溫縣西北為濟水。」以上記載,沇水在黃河北岸濟水的發源處,《禹貢》載兗州得名於沇水,其州境在黃河以南濟水中、下游。《漢書·地理志》敘沇水自發源入海,未提發源以後或下游稱濟水,則沇實指濟水全流。近世黃河北岸的濟水有時亦稱沇水。總之,從以上的這些記載分析, 沇水和濟水實為一條河流,上游稱沇水,下游稱濟水,有時全流亦稱沇水或濟水,只是由於各個時期的稱謂不同而已。古兗州的地域范圍與沇水的流域有關。《尚書·禹貢》載:「濟、河惟兗州。」《爾雅·釋地》載:「濟、河間曰兗州。」《周禮·夏官·職方氏》載:「河東曰兗州。」這些古書中的濟為濟水,亦應為沇水。因此,濟水與黃河之間應為古兗州的區域范圍。 《爾雅·釋地》邢昺疏:「李巡去:濟、河間其氣專質,厥性信謙,故曰兗。兗,信也。」《隋書·地理志中》載:「兗之為言端也,言陽精端端,故其氣纖殺也。……舊傳太公唐叔之教,亦有周孔遺風。今此數郡,其人尚多好儒學,性質直懷義,有古之風烈矣。」意指濟水和黃河之間,所處地理條件甚好,屬孔孟聖地,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民受周禮孔孟思想影響,其德行忠厚,信義誠實,性情嚴謹,因此「封」為兗。 「兗」通「沇」在許多史書上都已得到證實。而「沇」演變成「兗」,古人有這樣的說話:「沇」字的篆文立水旁寫作橫水置於「允」上,後又隸變為「六」,改為「兗」字。因此,「沇」的本義為水名,今「兗」的意義是後人附加的。封其地為「兗」,也應在春秋戰國以後。 兗州的「州」,原指水中可居之地。後來人們在河邊的高地上居住,繼而形成為居民點,隨著生產的發展和人口的繁衍以及階級的對立,逐漸發展為邑或都城。「州」便成為一種行政區劃的代名詞。然而作為古九州的「州」仍指水中可居之地。 兗州最早出現是依地理區劃而言的。古書中有黃帝劃州分野、建置萬國的說話,雖系後人用王朝觀念對原始社會疆域的附會依託,不足信以為實,但禹分中國為九州的說法則較為流行。夏禹是從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轉變的過渡式人物,雖有理想人物化身之意,但仍不失為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歷史人物。《尚書·禹貢》記載:禹根據地理概況,依照名山大川的自然分界,把中國劃分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個大的區域,故曰九州(「九州」在禹時並非確指,「九州」的具體稱謂也並非大禹時所為)。並分別敘述其山川、湖泊、土壤、物產、田賦等級、貢品名目以及水陸經路和少數民族等。 作為地理區劃,早在夏禹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形成的各種不同類型的原始文化中,就存在著類似於區域性的形式。通過考古學諸文化的發現,並通過它們本身所反映出來的特殊性與共性表明,我們的祖先所創造的原始文化就已經存在著區域性問題,因此,也可設想為「整體」的劃分。至於能否形成人為的區域性劃分,卻很難證明。 古代的行政區劃往往以地理條件為根據,受地理因素的制約。夏、商、周三代均有關於九州或十二州的記載,雖所指有所不同,三代皆有「兗州」,作為地理概念用語。其地約在今河南東北部、河北南部、山東西部。春秋以後,諸侯國逐漸確立了自己的行政區劃,但由於地理概念的代名詞不太適應作為行政區劃的用語需要,因此常易混淆。到了秦代,廢除州名,全國實行郡縣制。 兗州正式作為行政區劃是在西漢武帝設十四州刺史時開始的。 漢代由於「開地斥境」,擴大了疆域規模。據《漢書·地理志》載,漢為加強中央集權統治,把全國重新劃分為十四州,設十四州刺史部。兗州是其中之一,治所設在濮陽,轄山陽(轄瑕丘、橐縣、方與……等)、東郡、陳留、濟陽、泰山、東平六郡國。王莽時期認為漢代的「州名及界,多不應經」,把州名作了改動或合並,兗州未變。東漢建武十一年(35),將西漢時期的朔方並入並州,改全國為十三州。兗州治所在昌邑(今山東金鄉縣西北40里),下轄陳留、東郡、任城、泰山、濟北、山陽(今兗州屬山陽郡)、濟陽、東平八個郡國,大體范圍在今山東西部及河南東部。 三國時,兗州區域屬魏國。曹操領冀州牧後,為擴大勢力范圍,縮小其他州區並入冀州,兗州轄區未動,仍轄八個郡國。僅將漢時陳留改為陳留國,任城國改為任城郡。據《三國疆域志》載,兗州初治昌邑,後移治廩丘(今山東鄄城縣東)。 晉時,設兗州刺史部,轄濮陽國、東平國、濟北國、泰山郡、陳留郡、濟陽郡、任城國、高平國(治昌邑,轄瑕丘、金鄉、巨野……等)八郡國五十六縣。晉武帝太康元年(280),西晉滅掉吳國,把全國劃分為十九個州部。永嘉年間設立二十一個州部。兗州均為其中之一,初治廩兵,後移治鄆城(今山東鄆城西北)。晉惠帝末年(290),兗州全境淪沒,附屬後趙。戰亂中的兗州黎民百姓,大量南遷,到東晉元帝時便在南方設置了僑州、僑郡、僑縣、僑鄉等,兗州為僑州之一,治所設在京口(今江蘇丹徒)。晉明帝太寧年間(323—325)以郄鑒為兗州刺史,寄居廣陵(今江蘇江都縣東北)。康帝建元初(343)寄治金城(今江蘇江寧縣北)。穆帝永和(345—356)中僑治下邳(今江蘇邳縣東),淮西公太和(366—371)中又移治山陰(今江蘇淮安),孝武帝太元(376—396)中還治廣陵,並割江淮地區為兗州轄境,領十四郡。歷史上稱廣陵之兗州為南兗州。而稱北方鄆城同時存在的兗州為北兗州。北兗州轄東平、高平、濟陽、濟北、任城等郡。 南朝劉宋初年,武帝劉裕平河南,又設兗州於滑台(今河南滑縣),時稱西兗州。宋文帝元嘉十年(433)移治鄒山(今山東鄒城東南故邾城),又寄治彭城(今江蘇銅山縣),徒遷須昌(今山東東平縣西北50里)。元嘉二十年(443)把兗州區域分屬徐州、冀州,其兗州舊地為魯郡代替。至元嘉三十年(453)六月復立兗州,治瑕丘(今兗州市),宋孝武帝孝建初年(454)治湖陸(今江蘇沛縣北),宋明帝秦始初(465)移治瑕丘。齊、梁時,又設北兗州於清江,設南兗州於廣陵。 兗州降魏之後,僑治於淮陰,舊地兗州移治於滑台,後治瑕丘。時稱瑕丘之兗州為東兗州,復曰兗州。而滑台之兗州則為西兗州。北魏孝昌年間(525—527),西兗州又移治於定陶(今山東定陶縣西北)。北魏太和年間(477—499)置南兗州於渦陽(今安徽蒙城縣東北),北魏正光年間(520—525)又移治譙城(今安徽毫州)。當時稱兗州(瑕丘)、西兗州(滑台)、南兗州(譙城)為三兗州。東魏時設兗州於瑕丘,改置南兗州於陳留,西兗州於濟陽(今山東曹縣西北)。北齊時,改清江之兗州為淮州,廣陵之兗州為東廣州。 隋初沿襲前制,開皇三年(583),「遂廢諸郡,行州縣之制」。大業二年(606),瑕丘之兗州改為魯郡,領十縣。西兗州改為東郡,南兗州改為譙郡。 唐高祖李淵立朝後,實行州治。武德五年(622)平徐元朗部,置兗州。治所設在瑕丘,領任城、瑕丘、平陸、襲丘、曲阜、鄒、泗水七縣。貞觀十四年(640)置兗州都督府,轄兗、秦、沂三個州。天寶元年(742)改兗州為魯郡,乾元元年(758)復為兗州,領八縣,同時設兗海節度使,治瑕丘,隸屬河南道,轄兗、海、沂、密四個州。 五代十國時期,梁、唐、晉、漢設兗州秦沂節度使,屬河南道,治瑕丘。到後周時期,因慕容彥超據兗州時反叛,遂降兗州為防禦州,領六個縣。 宋朝大中祥符元年(1008),兗州升為大都督府,政和八年(1118)改為襲慶府,治瑕縣,隸屬山東東路,下轄瑕縣(今兗州市)、奉符(今泰安)、泗水、襲縣(今寧陽)、鄒縣(今鄒城)、任城(今屬濟寧市)、仙源(今曲阜)、萊蕪、金鄉、魚台十個縣。 金改設兗州。初置泰寧軍,治嵫陽。大定十九年(1179)改為泰寧軍節度使,隸屬山東西路,轄嵫陽、曲阜、泗水、寧陽四個縣。 元朝設兗州,治嵫陽,隸屬濟寧路。憲宗二年(1252)分隸東平路。至元五年(1268)復屬濟州,至元十六年(1279)改隸濟寧路總管府,轄嵫陽、曲阜、泗水、寧陽四個縣。 明初,嵫陽並入兗州。兗州轄三縣,隸屬濟寧府。洪武十八年(1385),明太祖封其第十子朱檀為魯王,藩兗州,升兗州為府,隸屬於山東承宣布政使司,復置嵫陽縣為兗州府治所在地,轄濟寧、東平、曹、沂四州二十三縣。 清代仍設兗州府,治滋陽,隸屬山東省。據乾隆三十一年(1766)版(兗州府志)記載,兗州府轄一州十三縣。 1913年廢州府制,改道縣制。撤銷兗州府,府所在地改屬濟寧道。 1948年7月,滋陽縣城區稱兗州市,農村稱滋陽縣。同年12月,市縣合並,稱滋陽縣,隸屬尼山專署。1962年1月,滋陽與曲阜分治,滋陽縣改稱兗州縣,隸屬濟寧專署。1984年4月進行行政體制改革,兗州縣隸屬濟寧市,下轄十三區(鎮),三十五個鄉,六個街道辦事處,五個居民委員會。1992年兗州縣轄五個鎮八個鄉。1995年9月19日,兗州縣改稱兗州市。1995年兗州市轄九鎮四鄉。2002年兗州市轄十鎮和兩個辦事處。2011年兗州市轄六鎮(含兩個省級開發園區)和五個辦事處。

Ⅲ 中心城市水務改革和建設情況調研報告

中心城市水務改革和建設情況調研報告

為加快中心城市水務改革步伐,抓好供水工程建設,推動城市供水事業的發展,根據3月2日市政府 “城建、城投、供水”專題會議精神,3月16日,王健康副市長帶領市住建、水務、國土、物價、規劃、環保、城投、供水等單位,和永濟市、鹽湖區、空港管委會負責人就城市水務改革和建設工作進行了為期一天的調研,了解了城市供水目前的現狀,認清了供水改
革的緊迫形勢。現將相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中心城市公共供水現狀

運城市中心城市公共供水系統由4個水源、6座水廠和5個獨立的城市供水管網組成。分屬水利和建設兩個部門管理,歸屬兩級四個政府領導。4個水源的實際供水能力為5.5萬方/日,6座水廠總的制水能力為10萬方/日,市區管網總長度約160公里。綜上所述,中心城市公共供水系統的供水能力為日供水5.5萬方。,實際供水總量1633萬方,日平均供水4.4萬方,最高日供水5.4萬方。根據預測,2012年中心城市日需水約為7.5萬方。

二、中心城市公共供水目前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公共供水缺少統籌規劃

隨著中心城市經濟的迅速發展和水資源供求狀況的變化,水


資源可持續利用已經成為我市發展的關鍵性問題,因此,加強對水資源開發、利用、配置、節約、保護的統一管理,建立權威、高效、協調的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現代化水務管理體制,對全市經濟可持續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長期以來,由於中心城市的城鄉水務管理涉及水利、城建兩個部門,幾個供水企業各自為政,統籌規劃性差,人為造成天上水、地表水、地下水無法統一調配,水質與水量管理相分離,服務標准不統一,水資源調配與城鄉供水不相銜接,削弱了城市供水綜合功能的發揮,制約了中心城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

具體問題體現在:

1、沒有城市供水專項規劃。多年來,供水專項規劃報告編制落後,無法指導供水工程統一建設 。

2、供水水源過度依賴外部調水。我市是一個嚴重缺水的城市,但供水水源缺乏科學合理配置,一味地考慮外部引水、調水,沒有充分利用城市中水和雨水等資源。

3、供水企業分散經營,供水管網建設滯後。由於中心城市供水業務由幾個企業分別負責,形成了劃區域管理模式。加之財政資金投入不足,造成現有新建、改建街道不能同步配套供水管網的狀況,這不僅加重了城市“拉鏈工程”問題,也造成自備井的無序開采。截止底,市區6條新建街道約21公里,尚未配套供水管線,涉及新建及改造道路12條,長度約18公里,尚未安排供水管網的配套建設。

(二)中水回用系統建設滯後,中水不能充分發揮作用

中心城市中水回用管網建設沒有納入城市基礎設施規劃和建設,在城市中尚未建立中水回用系統,制約著中水的回用,同時雨水的利用系統也完全沒有考慮。

(三)空港新區供排水問題

1、自備井過多。空港新區的供水水源為深層地下水,抽取後直接進供水管網。據了解,個別企業還在新打自備井、甚至是地熱井。

2、雨污不分流。空港新區城市排水管網沒有將雨水管網與生活污水管網分離,導致大量雨水進入污水管網,這樣的直接後果是給污水處理增加了處理量,既浪費了資金,又造成水資源浪費。

3、污水處理費沒有徵收。空港新區由於招商引資等方面原因一直沒有徵收污水處理費。

三、解決問題的措施及辦法

(一)水務改革勢在必行

實施水務改革是一個系統的工作,當前城市供水管理體制存在的問題和症結比較多,現在不改,錯過時機,機會就會失去,所以水務改革勢在必行。據悉,臨猗縣已經在城鄉供水一體化方面邁開了步子,引用外部資金搞供水工程,將原有的4個供水單位進行整合,採用租用的方式,由北京首創投資來搞,建立覆蓋全縣城鄉的供水系統;而鹽湖區在城鄉供水一體化方面已經走在全省前列,其投資一般採用水利部門專項資金和區政府貸款相結合的方式。

所以,應將中心城市供水事務統籌管理,盡可能的減少行業間的交叉管理,能統一的統一,能授權的授權。

(二)積極倡導節約用水

節約用水是解決水危機的.主要對策之一,它不僅可以緩解缺水的矛盾,而且相應的減少污水的排放,降低污水處理費用。通過一系列的科學手段,實行計劃用水,杜絕用水浪費。

具體措施是:

1、合理調引地表水。在統一規劃、加強管理的前提下,合理調配引用外部的地表水源,如永濟蒲州水源、夏縣泗交水源和尊村引黃水源。

2、限制開采地下水。過量開采地下水的危害,一是破壞市區地質構造和生態平衡。市區已形成40平方公里的永久降落漏斗,導致地基下沉、水質污染、牆體裂縫等惡果;二是作為飲用水源水質很差。市區內地下100米以下淡水中氟化物、總


[蓮山課件] 硬度、硫酸鹽、氨氮、亞硝酸鹽等平均超過國家標准50%以上。其中氨氮超標平均高達300%,最高達850%。全省10個地市地下水綜合評價結果表明,運城地下水質最差,不適宜人畜飲用。另外地熱資源的破壞性開采會加重城市排污壓力和處理難度,增加處理費用。所以除留有必要的城市公共應急井和地下水檢測井以外,中心城市要繼續實施關井壓采工作,限制甚
至禁打自備井。

3、充分利用中水雨水。目前兩個污水處理廠全部投入運營,市政府要出台相關政策、配套相應的設施,充分的使用中水,尤其是用水量大的企業,如鹽化、關鋁電廠等,這樣既能減少中心城市過度依賴外部水源,減少外調水量,相應減少對引水工程的投入,又能充分發揮污水處理廠的作用,增加污水廠的收入,減輕財政負擔,促進其正常運轉,同時也促進了節約用水。

4、加大污水處理費的徵收力度。要加大對所有使用自備井單位污水處理費的徵收力度,重點是使用雙水源的單位(同時使用城市公共供水和自備井水源)。

5、盡快執行階梯型水價。要拉開水價檔次,讓少用水的家庭和單位享受低水價,用水多的就要支付高水價,用價格政策來推動節約用水工作。我們預計對高耗水行業採取經濟杠桿大幅提高水價後,其用水量會直線下降,以此達到節能減排、節約用水的目的,避免水資源的浪費。

(三)盡快實現分質供水

為解決中心城市缺水問題,應開源節流,把中水回用和雨水利用當做開辟城市新水源來抓,加快中水回用系統建設,盡快實現分質供水。將優質水(如永濟蒲州和夏縣泗交水源)作為城市生活飲用水,而將低品質水作為非飲用水,用於園林綠化、清洗車輛、沖洗廁所、噴灑道路、景觀用水以及工業冷卻等。具體講:在統一規劃的前提下,加快建設全城中水回用系統。

1、規劃部門立即出台中水回用相關規劃,統一考慮,協調一致。

2、市政府出台中水回用相關政策。對於中水回用系統主幹管網的鋪設,由建設部門在城市新建和改建街道過程中,同步建設。同時要將配置中水回用管道設施作為強制審批項目之一。要求新建居住區和集中公共建築區必須將中水回用和與其他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驗收使用。

3、有可能的話由規劃部門牽頭,制定城市雨水利用規劃,達到節約用水的目的。

(四)加強空港供排水管理

1、限制開采地下水,加快其外部引水工程項目建設。

2、雨污分流。對新建道路雨污分流一次到位,對原有雨污合流管道要限期完成分流改造。

3、立即開始徵收污水處理費。

(五)近期急需明確和解決的幾個問題

1、加快城市供水規劃

規劃部門要安排專項資金,加快城市供水專項規劃的編制速度,專項規劃既要考慮目前建設現狀,又要著眼長遠。對近期城市供水規劃建設的指導思想及原則是:統一規劃、統籌調配、分工建設、分質供水、節約用水。

2、水源建設

(1)鹽湖區政府負責鹽湖區城鄉供水水源項目建設。該水源工程近期重點保障城區鐵路以北區域的原水供給,鑒於去年夏季個別時段出現水源短缺問題,要求鹽湖區加快工程建設步伐,力爭於今年6月底前建成,並與北城水廠、董家營水廠和舜源水廠所屬管網聯網,保障鹽湖區供排水總公司所屬供水范圍的原水供應,確保夏季高峰期用水。同時要解決好高鐵新區供水和城市管網的配套建設。

(2)空港管委會負責空港新區的供水項目建設。該水源工程近期重點保障空港新區范圍供水,按其原有思路繼續操作。

(3)鹽湖生態建設開發區的供水工程可由市水務改革和建設領導組直接負責實施。該項目重點保障南山開發區范圍的供水,資金來源擬由城投公司融資解決。

(4)永濟水源擴建工程項目由永濟蒲州水源公司負責實施。具體有三種方案可供比選:

①擴建水源方案。原水源建設方案需投資3700萬元,新增日供水4萬噸。其資金由企業貸款或市場化融資辦法解決。

②臨時應急方案。先打3—4眼井,增加1.3萬噸的供水規模,將蒲州水源的供水規模由不足5萬噸恢復到原設計6萬噸的供水規模。

③水源置換方案。即用尊村引黃水源置換永濟蒲州水源。由於蒲州水源地給永濟的2萬噸水量主要是向工業供水,可考慮採用置換的辦法,把永濟工業用的2萬噸水量全部調整給運城,作為運城的生活用水;再由市政府協調,用尊村引黃水源解決永濟的工業用水。如果運作成功,蒲州水源近期無需擴建。

;

Ⅳ 菏澤市水利局的大事件

治淮60年來,菏澤市開展了大規模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持續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開挖治理河道,加強澇窪地治理,初步建成防汛排澇、抗旱灌溉水利工程體系,水利建設和管理體制不斷完善,為保障全市防洪安全和糧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撐。
新中國成立時,菏澤地區水系紊亂,排水能力極弱,內澇災害頻繁。在1952年鄆城縣十二連窪試辦溝洫畦田工程取得較好效果後,相繼在全市范圍內興修溝洫畦田,以攔截徑流、分割雨水、就地入滲、減少窪地積水。這項工程的興辦,在一般雨型下,確實起到了一定的治澇作用,但是這項工程治澇標准低,遇超標准降雨量時,澇災仍不能避免。在當時缺乏排水設施條件下,通過對澇窪治理中不斷積累的實踐經驗,使人們認識到,只有以排水為基礎,按水系進行規劃,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澇災之苦。為此,從1965至1972年,菏澤市按照「高水高排,低水低排,洪澇分開」的原則進行了大規模水系調整,先後開挖了東魚河、洙趙新河。東魚河開挖治理,對降低南陽湖水位,減輕萬福河流域洪澇災害效益非常顯著。洙趙新河開挖後,為洙水河、趙王河上游排水打通了出路,減輕了梁濟運河的洪水壓力。期間,還對萬福河、太行堤河和黃河故道的干、支流進行了開挖治理。通過連續幾年的水系調整和河道治理,菏澤市境內形成了東魚河、洙趙新河、萬福河、太行堤河和黃河故道五個水系,從根本上改變了雨大成內澇、雨小客水淹的歷史局面。
上世紀七十年代,治水工程仍以治澇為主,重點對排水骨幹河道進行了支流配套,先後開挖了東魚河南支、東魚河北支、勝利河、鄄鄆河、鄆巨河等較大支流,建成了一大批排澇泵站和控制建築物,為菏澤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水安全保障。同時相應治理了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45條,50至100平方公里的支流41條,50平方公里以下的排水溝92條,整個菏澤市的排水能力是解放初期的6.5倍。洙趙新河流域遭遇1993年連續特大暴雨後,當年開始又對該流域內的洙趙新河幹流和支流進行了清淤治理,同時清淤拓寬了閆潭引黃送水干線,2000年後再度清淤治理東魚河干支流。進入二十一世紀,菏澤市又大規模對河道和灌區進行了工程配套,實施了東魚河和洙趙新河二期工程配套,以及六大灌區的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2004-2006年維修改造市管橋梁370座、縣管橋梁500座。
菏澤市先後成立了東魚河、洙趙新河、閆譚、謝寨引等工程管理處,加強了對市級骨幹水利工程的管理。1980年前後,全市水利工作重點由建設轉向管理,開展了水利工程查安全、查標准、查效益、定措施、定綜合經營、定發展規劃的「三查三定」工作,摸清了工程現狀,建立了技術檔案,加強了經營管理,提高了經濟效益。2008年對未完成了四個工程管理單位的體制改造,使工程管理處的經費來源由單位自理改為財政撥款。2005年開始實施以隊伍建設優秀、工程管理優良、綜合經營優化、閘所環境優美、安全運行無事故為內容的「四優一無」閘管所達標創建活動,有力促進了閘管所基層隊伍穩定、管理水平提升。2008年開始組織實施夏季防汛除澇建設會戰,加上每年一次的冬季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有效改善了田間排灌條件。
經過60年的建設和發展,菏澤市流域面積大於30平方公里的河道有199條,長3157公里。其中大於300平方公里的河流30條,長949公里;100-300平方公里的河流30條,長832公里;100平方公里以下的小支流151條,長1376公里。骨幹河道主要有洙趙新河、洙水河、鄄鄆河、鄆巨河、鄆城新河、萬福河、東魚河、東魚河南支、東魚河北支等。設計除澇流量1619m3/s,防洪流量3330m3/s,除澇面積達到552萬畝。全市現有機井保有量達到13.5萬眼,年均引黃河水12億立方米。目前,菏澤市基本實現了「河河相連,河溝相通」和「旱能澆、澇能排」的防汛抗旱建設目標。
水庫建設和除險加固
治淮60年來,菏澤市平原水庫建設經歷了兩個重要階段。以蓄水發展灌溉為目的,興修了太行堤水庫、浮崗水庫等;以向城鄉居民和企業供水為目的,興建了西城水庫、臨濮沙河水庫、南湖水庫等。現在菏澤境內有1座大型水庫,5座中型水庫,6座小型水庫,總庫容為2.15億立方米,總興利庫容為2.00億立方米。
1958年至1960年,菏澤市以引蓄黃河水、發展農業灌溉為目的,利用黃河故道和背河窪地,在曹縣興建了竹節式太行堤水庫群,同時興建了浮崗、智樓、黨樓三座附屬水庫。成武縣智樓和黨樓水庫庫容分別為0.4、0.22億立方米,是利用常年積水的死窪而成,浮崗水庫是利用了單縣南部咸豐故道和二堤之間的窪鹼地而成,庫容0.95億立方米。太行堤水庫的南堤利用了高出地平線近10米的故黃河高灘,水庫總面積為248平方公里,自上而下由白茅、魏灣、劉同、萬樓、土山集、仲堤圈、望魯集等七個水庫串聯而成,總庫容為9.4億立方米,各庫之間均築有格堤,格堤之間用連通溝連接,並建有節制閘,以調節水位。1958年建成並蓄水。但由於施工質量差、截滲工程弱、灌區工程不配套,造成水庫倒閘塌方、周邊土地鹽鹼化、灌區內澇現象嚴重,1962年停蓄還耕,庫區移民陸續返庫定居。隨著農業發展抗旱用水的需要,1972年恢復了太行堤三庫的小面積蓄水工作,1983年菏澤市開始利用曹縣太行堤三庫和單縣浮崗等水庫等進行調蓄。浮崗水庫1997年被列入山東省平原水庫投資計劃,次年開工建設,水庫面積19平方公里,總庫容1.04億立方米,總投資9828萬元,2000年蓄水運行。
2009年,菏澤對浮崗水庫和太行堤三庫實施除險加固工程,單縣浮崗水庫工程總投資9416萬元,主要建設內容有大壩工程、連庫閘工程、泄水洞工程、入庫涵洞工程、出庫涵洞工程,泵站工程。曹縣太行堤水庫工程總投資5469萬元,主要建設內容有圍壩工程、引水閘工程、泄洪閘工程、退水閘工程、放水洞工程、排滲泵站工程。兩水庫除險加固工程計劃2010年底完工。
為向工業供水,1990年建成了鄄城縣臨濮沙河水庫,水庫距菏澤電廠24.8公里,總庫容1225萬立方米,自建成以來一直向菏澤電廠供水。2008年建成的開發區南湖水庫,是東魚河截污導流擴大治理工程中的一部分,佔地1300畝,庫容400萬立方米,主要向城區工業供水,兼做城市水利風景區。為向城區居民供水,2007年建成了牡丹區西城水庫,水庫呈不規則八邊形,佔地3380畝,庫容1290萬立方米。西城水庫較好解決了菏澤城生產生活供水不足、飲用水水質差的問題。2009年5日,省水利廳廳長杜昌文調研菏澤水利工作時指出,要利用平原水庫保障群眾飲水安全。隨後在6月召開的全市飲水安全暨防汛除澇工程建設現場會上,對飲水安全工作提出了「四個轉變」,即工作目標上由喝「方便水」轉變為喝「安全水」,水源選擇上由地下水轉變為地表水,規劃思路上由行政區劃為主轉變為供水區域為主,工作重心上由進度質量並重轉變為質量優先兼顧進度。地表水源主要就是利用平原水庫引黃黃河水。
近年來,菏澤市平原水庫的建設得到了快速發展,已經建成了浮崗水庫、太行堤水庫、界牌水庫、鴨子圈水庫、西城水庫、臨濮沙河水庫、南湖水庫等;正在建設的大野水庫、文亭湖水庫、壩頭水庫即將完工。今後再利用三到五年的時間,達到每縣至少有一個平原水庫,並逐步把所有水庫逐步串聯起來,進一步提高全市水資源保障能力。 治淮60年來,菏澤市水土保持事業跨入了蓬勃發展的歷史時期,累積投資8896萬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158.34平方公里。
菏澤市地處黃泛平原,由於受歷史上黃河多次泛濫影響,致使風沙區面積大,微地貌復雜,崗坡窪相間,水土流失相當嚴重。境內水土流失有風蝕和水蝕兩種,並以風蝕為主。風蝕一般在2-5月份最為嚴重,其次是11月至次年的1月,水蝕一般在6-9月份為最強。另外,隨著生產建設、資源開發活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為加劇了水土流失。菏澤市水土流失重點區,主要分布在黃河故道、東溝、臨濮沙河、鄆城新河,以及東明縣境內因黃河決口遺留下的三條沙帶。1984年菏澤地區成立了水土保持委員會辦公室,各縣也相繼設立了水土保持辦公室。水土保持監督執法工作得到規范和加強,全市共有監督執法隊伍280人,累計開展水土保持執法檢查360次,查處違法案件50多起,人為水土流失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1995年出台了《菏澤地區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辦法》,隨後各縣(市)政府相繼頒發了《水土保持法》的實施辦法,全市風沙區重點鄉鎮,制訂了具體的實施細則,重點治理片內的行政村也都制訂了水土保持村規民約。
60年來,菏澤市為全面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堅持「預防為主、全面規劃、綜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強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方針,實行集中、連續、綜合治理。以治沙改土為中心,以提高農民收入、改善生態環境為目標,開發與保護並重,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並重,把治理水土流失同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有機結合起來,取得了顯著成效。截至2010年,菏澤市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158.34平方公里。其中,共建基本農田114696公頃、水保林43814.1公頃、農田林網28239公頃,種草1104公頃,建成小型蓄水保土工程921座,落實治理成果管護面積62367.5公頃,完成土石方2755.78萬方,總投資8896萬元。全市涌現出了一批質量高、效益好的示範工程。如巨野太平、定陶陳集、鄆城西沙河、曹縣邵庄、單縣高韋庄、鄄城張樓風沙片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程。凡是經過水土流失重點治理的地區,都取得了明顯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給當地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治理區林木覆蓋率平均提高12個百分點,年平均增加蓄水保水量460萬立方米,保土量35.7萬噸,年可增加糧食產量746.7萬公斤,增加經濟收入1482.3萬元。
近幾年來,菏澤市水利局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為指導,以保護水土資源為中心,以構築「生態修復、生態治理、生態保護」三道防線,建設生態示範小流域為目標,在繼續加大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力度的同時,充分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加快植被恢復、減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目前,新實施生態修復面積1885公頃。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各類基礎設施建設規模不斷擴大,築路、采礦、房地產、取土等,對地貌植被和自然景觀的破壞加劇,造成了水土流失。菏澤市水利局主動與項目業主聯系,爭取他們的理解與支持。加大宣傳力度,向項目單位積極宣傳防治水土流失、加強水土保持及履行水保法律法規的重要性。深入一線,調查取證,建立項目檔案,積極為市縣招商引資項目補編了水保方案。通過加大對開發建設項目的監督管理力度,使開發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編制執行工作得到了有效實施。全市共收繳水土流失防治費和水土保持設施補償費800餘萬元。今後,菏澤市將堅持以人為本,注重生態建設,科學規劃實施,採取多元化投入機制,努力加強水土保持工作。 治淮60年來,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下,菏澤市水資源管理事業適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要求,著力強化水資源配置、節約和保護工作,在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支撐社會經濟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顯成績。
菏澤市可利用水資源主要有地表水、地下水和黃河客水。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656毫米,每年可利用地表水資源量6.21億立方米、地下水16.7億立方米,當地人均水資源量243立方米,畝均水資源量198立方米。自1965年以來每年平均引黃河水12.78億立方米。
菏澤市出台了《菏澤市地表水源地保護辦法》、《菏澤市城市節約用水管理辦法》等法規制度,建立相對完善的水資源管理法規體系和制度框架,強化了水資源管理職能,加強了水資源管理力量,提升了我市水資源管理工作的社會認知度。通過廣泛開展節水宣傳,增強群眾惜水節水意識,營造節水社會氛圍,使節約用水工作深入人心。大力推廣普及農業節水灌溉新技術,積極引導農民摒棄大水漫灌的落後灌溉方式,著力發展噴灌、微灌以及小白龍等節水灌溉方法。在城市新建小區大力推廣節水器具,加強工業企業節水改造項目落實的監管,嚴格審查新上項目「節水」三同時,把節水工作納入規范化管理的軌道。2006年以來全市萬元GDP取水量連續每年下降幅度都在9%以上。
積極開展水資源管理保護立法,嚴格落實各項水資源保護措施,改善水生態環境。細化水源地保護各項措施,落實水源地保護責任,對省劃定的8個地表水一級水功能區和14個二級水功能區進行嚴格分類管理,開展了全市水功能區確界立碑工作,對全市主要河流斷面水質進行經常性化驗檢查,加強河道取水口、排污口的巡查工作。2008年開展了大規模封閉自備井和嚴查違法打井的活動,出台《菏澤市地溫空調用水管理辦法》,推進地熱井開采、低溫空調用水的規范化管理。
2001年菏澤市各縣區相繼掛牌成立水務局。2007年開始著手謀劃推進城鄉水務統籌工作,編制了《關於加快實施城鄉水務統籌示範工程的調查報告》、《菏澤市水務統籌示範工程規劃方案》等文件,2008年12月25日,菏澤市委召開常委會確定啟動實施市級水務統籌改革工作。將原隸屬於市建設局的市自來水公司、西城引黃供水水庫、污水處理廠、節水辦,原隸屬於市市政局的城市防汛、排水所、趙王河公園管理辦公室、環城公園管理辦公室等機構、職能、資產和人員全部劃轉市水利局。菏澤市市級城鄉水務統籌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水務一體化管理框架基本形成。
積極開展水資源的調查評價、勘測、設計等前期工作,加強對水資源和水環境承載能力研究,編制完成《菏澤市水資源調查評價規劃》等水資源規劃,為全市水資源科學有序地開發利用奠定了基礎;嚴格水資源論證制度,凡是新上項目需用水的,必須編制水資源論證報告依法辦理取水許可,2009年全市統一換發了新版取水許可證;2007年開始投資100餘萬元建設水資源管理信息化工程,建成了以用水大戶為主的水量監測系統、以市管河道節制閘為監測點的地表水監測體系、以城區地下水監測為主的地下水位監測體系,初步建立了水資源管理的信息化系統。規范自備井用戶的管理,對全市所有自備井進行了登記,對取水井拍照存檔,為加強取用水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礎。按照省政府135號的要求,我市積極推進水資源費的征管工作,水資源費徵收標准、征管秩序明顯得到規范,徵收數額逐年上升,全市水資源費徵收總額已由2003年的不足400萬元提高到2009年的1400多萬元。 菏澤治淮60年的歷史,經歷了從「人定勝天」思維方式到「尊重自然、維護生態」治水理念的轉變。特別是近年來,菏澤治淮堅持人水和諧目標,形成了以生態河道為線,以水利風景區為點,以水生態價值為魂的生態水利發展框架,有效提升了水資源和水環境承載力。
加快生態河道治理。在基本完成骨幹河道清淤治理的基礎上,實施堤防全線綠化美化,構築了1000公里的生態長廊。嚴格河道排污口審批管理,加強22個水功能區管理,堅持對3條河流斷面水質進行經常性監測,努力促進水質改善。對東魚河截污導流工程進行擴大治理,調蓄能力由400萬方增至800萬方。
加強水資源生態性開發。出台《菏澤地表水源地保護辦法》,對重點水庫、河道和城市供水水源地實施嚴格保護。確立以黃河水為水源的飲水安全思路,加快水庫功能置換,規劃新建10座平原水庫,積極構築飲水安全工程體系。規范取水許可審批管理,有效涵養地下水源,關閉菏澤城區自備井210眼,地下水超采現象得到有效遏制。
加強水土流失治理。堅持「預防為主、全面規劃、綜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強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方針,實行集中、連續、綜合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158.34平方公里。其中,共建基本農田114696公頃、水保林43814.1公頃、農田林網28239公頃,種草1104公頃。治理區年平均增加蓄水保水量460萬立方米,保土量35.7萬噸。
加強水體生態性治理。菏澤市區現有污水管網130公里,覆蓋率為30%;建成和在建4座污水處理廠,日處理污水能力達到19萬噸,污水處理率為85%。年均為趙王河公園和環城公園補水換水近1億立方米,加強公園水體日常物業化保潔管理,在趙王河公園投放260萬尾魚苗,水體生態系統結構逐步建立。
加強水工程的生態性建設。力求在水利工程的規劃、設計、施工中,實現水利工程與生態環境、人文景觀建設的有機結合。正在實施的東魚河截污導流工程,不僅是攔蓄部分縣區下泄中水、加強中水回用的公益性工程,還將是橫貫菏澤城區南部的獨特景觀帶。工程完工後,將建成長達15.1公里的生態水域,河面寬度190米,水域面積約5350畝,構築成菏澤城南一條碧綠的飄帶。
加快水利風景區建設步伐。全市已形成11處水利風景區。趙王河公園全長8公里,總面積為3046畝,其中水面面積1457畝,從南至北分為城市公園、文化休閑綠地、多樣性主題公園、濕地生態保護及旅遊區4個景觀區,已成為菏澤市區最具現代氣息、地方特色和生態價值的重要景觀帶。依託原護城河建設的環城公園周長6公里,包含一條環城水帶、兩個文化聚落、三處廣場、十大公園景點和眾多的休閑綠地,規劃總面積1950畝,其中水面面積830畝,形成樹木繁茂、綠草茵茵、四季常青的生態景觀園,有效改善了菏澤老城區生態環境。

閱讀全文

與曹縣招商引資污水處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抽油煙機凈化器的功率是多少 瀏覽:236
台州低價中空纖維超濾膜首選 瀏覽:802
尼桑天籟空調濾芯在哪裡視頻 瀏覽:540
壓縮機飲水機不製冷了什麼問題 瀏覽:79
水垢腐蝕 瀏覽:544
長春市樂山污水規劃圖 瀏覽:616
工業反滲透膜殼拆卸工具 瀏覽:847
下列幾組用半透膜隔開 瀏覽:494
污水處理池池上漂泥怎麼辦 瀏覽:301
mumu模擬器提升幀數 瀏覽:459
底部過濾魚缸尺寸 瀏覽:706
水垢太陽能水箱清洗劑 瀏覽:221
疫情期間廣州回沈陽用隔離嗎 瀏覽:532
為什麼總是喝純水對身體有害 瀏覽:359
怎麼拆電動剃須刀過濾網 瀏覽:753
新速派空調濾芯正品哪裡買 瀏覽:993
污水廠叫什麼名字 瀏覽:635
桑夏凈水器怎麼換凈水濾芯 瀏覽:696
純水不導電是因為水中有什麼離子 瀏覽:607
廢水中固體污染物的指標 瀏覽: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