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廢水知識 > 生態濕地污水處理工藝

生態濕地污水處理工藝

發布時間:2023-02-19 11:27:23

A. 人工濕地可以處理含微塑料的廢水

人工濕地是人們模擬天然濕地系統結構和功能而建造的、可控制運行的濕地系統,用以對受污染水進行處理的一種工藝,由圍護結構、人工介質、水生植物等部分構成。當水進入人工濕地時,其污染物被床體吸附、過濾、分解而達到水質凈化作用。

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最初主要用於接納污水處理場的出水,使水質得到進一步改善,成為保護地表水體環境質量的緩沖地帶80年代初濕地已發展成為處理和處置污水的系統,用於改造和建立濕地生態系統,提供水源、恢復濕地野生群落和保護鳥類生存環境方面起很重要的作用污水濕地處理主要應用於以下五個方面:①把處理了的出水引入天然濕地處置②利用天然濕地進行污水深度處理③利用經處理的出水或經部分處理的污水改造和建立平衡的濕地生態,進而恢復濕地受害的鳥類和野生群落④利用人工濕地直接進行污水處理⑤以保護湖泊、河流為目的,利用河灘、湖灘的天然濕地凈化河水。

人工濕地污水處理工藝形式:自由表面流、水平潛流、垂直潛流。其中自由表面流人工濕地由於佔地面積較大及存在一定的環境衛生問題,在實際污水處理工程中應用較少。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濾料一般採用土壤、細沙、礫石、碎碗片或灰渣等,還有些採用沸石等
污水經過沉澱過濾後,再流過人工濕地,利用植物根系吸收其中多餘的氮磷鉀等營養。流出的水質達標後即可排放。

B. 尾水處理處置的主要方法

1.三池兩壩尾水處理模式

該模式對養殖水域進行科學規劃,在池塘升級改造基礎上(進排水分開),利用物理和生物生態的方法,採用「三池兩壩」的工藝流程,對養殖尾水進行生態化處理,實現循環利用或達標排放。

養殖尾水治理設施單元面積佔比:尾水處理設施單元面積應根據養殖品種、養殖密度、產量、排水水力停留時間等因素因地制宜進行設計。尾水治理設施單元包括生態溝渠、沉澱池、過濾壩、曝氣池、生態凈化池等,其總面積須達到養殖總面積的一定比例,根據不同養殖品種其設施面積建議要求如下:(1)鱖、鱸、鱧等肉食性魚類的尾水治理設施總面積不小於養殖總面積的8%;羅非魚、四大家魚及其它養殖品種的則不小於養殖總面積的6%。(2)蝦類的尾水治理設施總面積不小於養殖總面積的5%,蟹類的則不小於養殖總面積的3%。(3)龜鱉類、鰻鱺的尾水治理設施總面積不小於養殖總面積的10%。為達到尾水處理最佳效果,沉澱池與生態凈化池面積應盡可能大,沉澱池、曝氣池、生態凈化池的比例約為45:5:50。

適用於面積在50畝以上集中連片淡水池塘養殖。

2.人工濕地尾水處理模式

該模式在池塘建立人工水生態系統,利用內基質、植物和微生物等協同作用,經過物理和生物兩重處理,達到去除或消減水中污染物的目的。人工濕地應用於養殖尾水處理,可實現養殖尾水循環利用或達標排放。

工藝流程及處理要求:主要包括生態溝渠→沉澱池→人工濕地(復合式人工濕地)→養殖池塘(外部水域)。處理後水質達標排放或循環利用。

養殖尾水治理設施單元面積佔比:人工濕地一般要求其總面積須達到所要治理的養殖總面積的10%以上。

適用於面積在50畝以上集中連片淡水池塘養殖模式。

3.漁稻共作尾水處理模式

採用漁農綜合循環利用模式,使養殖尾水處理與稻漁共作相結合。養殖尾水直接進入稻田。稻田中養殖魚、蝦、蟹等經濟動物,消除田間雜草和水稻害蟲,並疏鬆土壤;水稻吸收氮、磷等營養元素凈化水體,凈化後的水體再次進入養殖系統進行循環利用,形成一個閉合的「稻-漁」互利共生良性生態循環系統,實現「一水多用、生態循環」。

工藝流程及處理要求:養殖池塘→稻田→養殖池塘。要求養殖用水循環使用。

面積配比:池塘養殖條件下,每2000~5000公斤產量配套10~15畝稻田。

適用淡水池塘、淡水養殖工程設施養殖尾水處理。

4.溫室魚菜共生處理模式

魚菜共生是一種新型的復合農業,它把池塘養殖和作物栽培這兩種原本完全不同的農耕技術,通過巧妙的生態設計,達到科學的協同共生,從而實現養魚不換水而無水質憂患,種菜不施肥而正常生長的生態共生效應。該模式將池塘養殖中殘餌和糞便等高污染物,通過底排的方式進入收集池,通過收集池沉澱後將濃縮的污染物排放到發酵池中,經過十幾天發酵後,將發酵液通過管道進入溫室魚菜共生系統中,用於作物栽培,上清水回塘繼續用於池塘養殖。魚菜共生系統是一種可持續循環型零排放的低碳生產模式。當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是涉及家家戶戶的「民心工程」,魚菜共生系統能實現污水處理與循環利用,可以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

工藝流程及處理要求:主要包括養殖池塘→底排污管道→收集池→上清水回塘;沉積物進入發酵池→發酵液→溫室魚菜共生系統→養殖池塘。要求養殖用水循環使用。

養殖尾水治理設施佔比面積:一般要求溫室魚菜共生系統與池塘配比為1:2~5左右。

適用於面積在50畝以上集中連片淡水池塘養殖模式。

5.「一池一渠」簡易尾水處理模式

該模式是利用生物生態的方法,採用「一池一渠」的簡易工藝流程,對養殖尾水進行處理實現循環利用。

工藝流程及處理要求:主要包括養殖池塘→生態溝渠→生態凈化池→養殖池塘。要求養殖用水循環使用。

養殖尾水治理設施佔比面積:一般要求尾水治理設施總面積須達到養殖總面積的3%~5%。

適用於50畝以下的分散型淡水池塘養殖模式。

6.池塘養殖底排污尾水處理模式

該模式利用物理與生物凈化相結合的方法,在養殖池塘底部修建排污設施,將養殖過程中產生的含殘餌、糞便等有機顆粒廢棄物的廢水排出池塘,經固液分離、過濾、魚菜共生凈化等處理後,循環利用或達標排放,而固體有機顆粒物作可為農作物有機肥。

工藝流程:養殖池塘→池塘底排污系統→固液分離池→魚菜共生。

適用於山區池塘、小型水庫等有水位差的養殖模式或者淡水高位池。

7.池塘養殖三級過濾池尾水處理模式

該模式充分利用池塘自然條件和輔助設施開展池塘養殖水生態治理,主要是在排水溝渠、空地等地方開挖並且修建水泥池,通過修建水泥池並添加濾料來完成。採用溢流系統—弧形篩—碎石過濾—細沙過濾—陶粒過濾+生物降解的工藝流程,尾水經過處理後,循環利用或達標排放。

養殖尾水治理設施佔比面積:利用養殖池塘排水溝渠及配套設施用地等開展養殖水生態治理設施升級改建。根據不同養殖品種,設施面積佔比建議如下:(1)四大家魚、羅非魚,設施總面積應達到養殖總面積的3%。(2)蝦類,設施總面積應達到養殖總面積的2%;蟹類,設施總面積應達到養殖總面積的1.5%。(3)雜交鱧、加州鱸、太陽魚、黃顙魚、斑點叉尾鮰等魚類,設施總面積不小於養殖總面積的5%。

適用於50畝以下的分散型淡水池塘養殖模式。

8.海水高位池養殖尾水處理模式

該模式以實施海洋生態系統食物鏈原理的生物凈化為主,物理化學凈化為輔的治理思路,採用「預處理+三池兩壩」處理工藝進行尾水治理。養殖尾水首先經排水沙井網隔進行粗過濾,分離蝦殼、死蝦、殘餌等大顆粒污染物後,排入初沉池(一級池)進行沉澱過濾處理;再進入生物凈化池(二級池)作進一步凈化處理;最後進入理化凈化池(三級池),經沉澱凈化後排放。回收三個池的沉積物,經過乾燥、集中發酵後生產有機肥料,資源化利用。

尾水治理設施總面積占養殖總面積的10%~16%。

適用於沿海高位池養殖模式。

9.三池三槽尾水處理模式

該模式利用生物凈化為主,物理化學凈化為輔的方法,採用「三池三槽」生態處理工藝,形成生態多元化,結構合理,食物鏈豐富完整的工藝,提高污染物的去除有效率;並在傳統技術基礎上進行改良、創新,使養殖尾水通過綜合治理得到有效凈化,最終實現循環利用或達標排放。

養殖尾水治理設施佔比面積:設施面積約占總養殖面積的5%~10%。

適用於海水普通池塘養殖模式。

10.海水稻漁耦合尾水處理模式

利用「海水養殖+海水稻種植」尾水處理模式可以構建「海水池塘+稻漁共生」「海水設施養殖+稻漁共作」等形式,是典型的漁農綜合循環利用模式。「海水養殖+海水稻種植」將池塘養殖排污尾水處理及「跑道魚」等設施轉型分區式養殖尾水處理模式與稻漁共作相結合。稻田中進行水稻和魚、蝦、蟹的綜合種養,放養的蟹、蝦、魚消除田間雜草,消滅稻田中的害蟲,疏鬆土壤;環田溝中集中或分散建設標准流水養魚槽,流水槽或排污池塘集約化養殖海水魚、蝦蟹等水產品,養魚流水槽或底排污池塘中的肥水直接進入稻田促進水稻生長;水稻吸收氮、磷等營養元素凈化水體,凈化後的水體再次進入流水槽設施或排污池塘進行循環利用,形成了一個閉合的「稻-蝦蟹-魚」互利共生良性生態循環系統,實現「一水兩用、生態循環」。

工藝流程及處理要求:池塘、跑道設施養殖→集污管道→海水稻田→池塘、跑道設施。

養殖尾水治理設施佔比面積:每個流水槽(或相同產量的排污池塘)配套10~15畝稻田。

適用於鹽度1.2%以下的排放水與海水稻田耦合,高於1.2%以上的排放水需要稀釋鹽度後方能進行耦合。

11.工廠化養殖尾水處理模式

該模式主要通過生物調控、物理調控、化學調控等方式進行循環水分流處理。

適用於海水工廠化養殖。

12.池塘岸基一體化設備尾水處理模式

該模式處理系統由池塘和一體化尾水處理設備構成,首先將池塘底部營養鹽較高的水體抽提到一體化尾水處理設備中,一體化尾水處理設備處理分為三級處理,一級處理是利用快速離心的方式實現養殖尾水的初級固液分離,分離出大多部分的殘餌和糞便,濃縮後的養殖尾水經水生植物及微生物處理器,實現脫氮、除磷和消毒後,可循環利用或達標排放。

工藝流程及處理要求:養殖池塘→一體化尾水處理設備→快速離心固液分離→上清水回塘;濃縮水進入下兩級固液分離裝置→循環利用或達標排放。

養殖尾水一體化處理設備佔地面積:養殖尾水一體化處理設備總面積佔地面積較小, 一般要求5~10m²。

適用於分散型集約化池塘、山區池塘等淡水池塘。

13.陸基集裝箱處理模式

該模式的核心原理為「分區養殖,異位處理」,將養殖箱體擺放在池塘岸基,箱體內實施高效養殖,養殖箱體與池塘建設一體化的循環系統,從池塘抽水、經臭氧殺菌後在集裝箱內進行流水養魚,養殖尾水經過固液分離後再返回池塘生態處理,不向池塘投放飼料和漁用葯物,池塘主要功能變為濕地生態凈水池。另外,通過高效集污系統,將90%以上養殖殘餌糞便集中收集處理,不進入池塘,降低池塘水處理負荷,大幅延長池塘清淤年限。集中收集的殘餌糞便引至農業種植區,作為植物肥料重新利用,實現生態循環。

工藝流程及處理要求:主要包括集裝箱→固液分離器→一級沉澱池→二級凈化池→三級曝氣池。要求養殖用水循環使用。

養殖尾水治理設施單元面積佔比:採用20呎定製化「集裝箱」,尺寸是6.1m×2.4m×2.8m,保持池塘與集裝箱不間斷地水體交換,常規5畝池塘配10個養殖箱。其中一級沉澱池:二級凈化池:三級曝氣池為1:1:8。每一級間保持20cm落差,形成水流剪力。

適用於陸基推水集裝箱式養殖模式。

14.跑道式尾水處理模式

跑道式處理模式是集池塘循環流水養殖技術、生物凈水技術和魚類疾病生態防治技術於一體的新型池塘養殖模式。該模式對傳統池塘進行工程化改造,將池塘分成小水體推水養殖區和大水體生態凈化區,在小水體區通過增氧和推水設備,形成仿生態的常年流水環境,開展高密度養殖;在大水體區通過放養濾食性魚類、種植水生植物、安置推水設施等,對水體進行生態凈化和大小水體的循環。

C. 污水處理工藝種類

隨著城市工業化生產不斷規模化發展,工廠在生產過程中不斷向版外界排泄大量的污水,這權對環境造成了非常惡劣的污染,那麼污水處理有那些簡單的方法呢?!


第三種方法化學法:是利用化學反應作用來處理或回收污水的溶解物質或膠體物質的方法,多用於工業廢水。常用的有混凝法、中和法、氧化還原法、離子交換法等。化學處理法處理效果好、費用高,多用作生化處理後的出水,作進一步的處理,提高出水水質!

D. 簡述污水天然處理的機理並給出幾種主要的處理工藝

四、生物膜法。在污抄水生物處襲理的發展和應用中,生物膜法主要用於從廢水中去除溶解性有機污染物,主要特點是微生物附著在介質「填料」表面,形成生物膜,污水同生物膜接觸後,溶解的有機污染物被微生物吸附轉化為H2O、CO2、NH3和微生物細胞物質,污水得到凈化,所需氧化一般直接來自大氣。生物膜法處理系統適用於處理各種有機廢水,採用的處理反應器有流化床、生物濾池、生物轉盤、氧化溝工藝等。而生物膜法的技術核心在於生物膜「填料」的選擇,隨著新型高效「填料」的開發和配套技術的不斷完善,污水處理工藝在近年來得以快速發展。高效生物膜「填料」具有處理效率高、耐沖擊負荷性能好、產泥量低、佔地面積小、便於運行管理等優點,在處理中極具競爭力。

五、碧藍青公司研製的生態粒子\生態膜產品,是一種高效的微生物載體;多功能水處理填料。它在污水中最大化地培養微生物的種類、數量與活性,並且具有離子吸附和磁化功能,通過微生物的代謝作用與填料的離子吸附功能,從而高效去除水體中的有機污染物,降解有毒有害物質,同時碧藍青\水魔方生態技術在水中建立起完整的生態系統更有利於治理富營養化水體,脫氮除磷。

E. 從生態學看,廢水處理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方法1:物理方法
1、物理沉澱法,一般是使用沉澱劑吸附污水中的污染物質的方法,這里較為重要的沉澱劑,處理不同的污染物質,需要選擇與之相對應的沉澱劑,並且本方法一般不會產生二次污染

2、吸附法,就是使用吸附劑將污水中的污染成分進行吸附,達到處理污水的方法,比如一種最常見的吸附劑:活性炭,但是吸附劑一般是一次性消耗品,成本可能較高

3、萃取法,該方法一般利用一定的萃取劑,將水中的污染物萃取出來

4、膜過濾法,一般是利用一種特定的半透膜,僅能水或者僅能污染物通過該膜,從而達到分離污染物的方法
方法2:化學法
1、中和法,這個是利用化學中的酸鹼中和反應,污染物一般是酸或者鹼,便用與之想反的化學物質進行中和,生成無污染的化學鹽

2、化學沉澱法,利用與污染物能夠發生化學反應,最終生成的物質不能溶於水,然後再利用物理沉澱或者過濾等方法達到分離的效果

3、電解法,該方法一般是用來處理金屬鹽,通過點解使金屬離子析出,達到污水處理的方法
方法3:生物法
一般是使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將有機物轉化為無機物,最終達到污染處理的方法,該方法一般需要使用到細菌,細菌分為喜氧菌和厭氧菌,所以需要根據所使用微生物的特性為其創造合適的生存環境

F. 濕地生態系統是怎樣用於污水處理的

人工濕復地技術是
20
世紀
70
年代末發制展起來的一種新型的污水生態處理新技術
,
其特點是投資少、效率高、抗沖擊、處理效果穩定、運行費用低、維護方便和景觀生態相容
性好。目前已被用於處理各種類型的廢水
,
如居民生活污水、養殖廢水、酸性礦排水、暴雨
徑流、
面源污染控制以及河流、
湖泊濕地恢復和重建
,
同時在城市市政工程建設中發揮作用。
一般認為
,
人工濕地是通過植物
-
土壤
-
微生物的綜合作用實現對污染物去除的
,
其中微生物
是對污染物進行吸收和降解的主要生物群體和承擔者
,
微生物在濕地基質中與其他動物和植
物共生體的相互關系往往起著核心作用。在人工濕地系統凈化污水過程中
,
基質中的微生物
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
一方面它們既是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
另一方面又是有機污染
物去除的積極分解者
,
它們的組成以及功能的發揮將直接影響人工濕地的凈化效果。

G. 濕地污水處理系統的原理

人工濕地系統水質復凈化技制術作為一種新型生態污水凈化處理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在人工濕地填料上種植特定的濕地植物,從而建立起一個人工濕地生態系統。當污水通過濕地系統時,其中的污染物質和營養物質被系統吸收或分解,而使水質得到凈化。 人工濕地處理系統具有緩沖容量大、處理效果好、工藝簡單、投資省、運行費用低等特點,非常適合中、小城鎮的污水處理。 人工濕地是由人工建造和控制運行的與沼澤地類似的地面,將污水、污泥有控制的投配到經人工建造的濕地上,污水與污泥在沿一定方向流動的過程中,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質、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學、生物三重協同作用,對污水、污泥進行處理的一種技術。其作用機理包括吸附、滯留、過濾、氧化還原、沉澱、微生物分解、轉化、植物遮蔽、殘留物積累、蒸騰水分和養分吸收及各類植物的作用。 谷騰環保網上有很多關於人工濕地用於污水處理中的工程案例經驗,可以參考下~

H. 人工濕地如何去除水體污染物(簡要說明)

人工濕來地去除水體污染物有好多自不同工藝,效果差別較大。
主要看要求了。
如蘆葦濕地可用於處理生活污水和部分工業廢水,如造紙廢水、紡織廢水、啤酒廢水、煉油廢水、養殖和飼料及食品加工廢水等。其基建投資、運轉費用和能耗均為常規二級處理方法的1/3~1/5,並有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利用香蒲、蘆葦、美人蕉等觀賞性水生植物,經過1塊濕地和3個池塘構成的賓館和游泳池污水處理系統,在達到去污目的的同時也營造了優美的水體景觀。發現進入濕地約50%的總氮是被植物吸收的。
濕地系統去除污染物的機理主要是通過沉降、過濾、化學沉澱和吸附、微生物反應和植物吸收等反應過程除去水中的污染物。所以濕地是一種低成本、易操作和高效率的污水處理方法。
總的來說COD還不錯,可以80%以上,TN不太好,基本超不過60%,TP更差,一般不超過40%,加填料的就另算了,TP效果提升較大。而且北方冬季很考驗出水,很容易就超標了,即使做了保溫效果也不好。

I. 污水處理工程

污水處理是為使污水達到排水某一水體或再次使用的水質要求,並對其進行凈化的過程。污水處理被廣泛應用於建築、農業,交通、能源、石化、環保、城市景觀、醫療、餐飲等各個領域,也越來越多地走進尋常百姓的日常生活。污水處理工程是指用各種方法將污水中所含的污染物分離出來或將其轉化為無害物,從而使污水得到凈化的工程項目。
常用工藝
處理生活污水的工藝有厭氧濾池,射流曝氣,接觸氧化,氧化塘,潛流人工濕地等工藝。
厭氧濾池工藝 這種工藝的原理是將厭氧微生物大量固定在濾池的填料上,利用厭氧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將有機物分解為甲烷、二氧化碳等氣體,達到凈化作用。
折疊厭氧濾池工藝
此種工藝無需電力,適用於供電困難的地區。
工藝處理能力預測為COD和BOD去除率約為50~70%,SS去除率約為50~80%,氨氮去除率約為20~50%。
SBR工藝 SBR是序列間歇式活性污泥法()的簡稱,是一種按間歇曝氣方式來運行的活性污泥污水處理技術,又稱序批式活性污泥法。與傳統污水處理工藝不同,SBR技術採用時間分割的操作方式替代空間分割的操作方式,非穩定生化反應替代穩態生化反應,靜置理想沉澱替代傳統的動態沉澱。它的主要特徵是在運行上的有序和間歇操作,SBR技術的核心是SBR反應池,該池集均化、初沉、生物降解、二沉等功能於一池,無污泥迴流系統。SBR工藝具有流程簡單,運行方式靈活多變,可形成多種工藝路線,空間上完全混合,時間上理想推流,耐沖擊,凈化效率高,出水水質好和防止污泥膨脹等顯著特點。而強化生物吸附作用等,則是它更為重要的優點。因此,受到廢水生物處理技術領域的重視,並有了較大的發展和較廣泛的應用。SBR處理垃圾滲濾液有成功實例。
折疊SBR工藝
接觸氧化工藝 接觸氧化工藝又稱"淹沒式生物濾池"、"接觸曝氣法"、"固著式活性污泥法",是一種於20世紀70年代初開創的污水處理技術,其技術實質是在生物反應池內充填填料,已經充氧的污水浸沒全部填料,並以一定的流速流經填料。在填料上布滿生物膜,污水與生物膜廣泛接觸,在生物膜上微生物的新陳代謝的作用下,污水中有機污染物得到去除,污水得到凈化。
折疊接觸氧化工藝
生物接觸氧化法兼有活性污泥法及生物膜法的特點,池內的生物固體濃度(5~10g/l)高於活性污泥法和生物濾池,具有較高的容積負荷(可達2.0~3.0kgBOD5/m3.d),另外接觸氧化工藝不需要污泥迴流,無污泥膨脹問題,運行管理較活性污泥法簡單,對水量水質的波動有較強的適應能力。是一種典型的好氧處理手段,具有曝氣量大,處理程度高,自動化控制的優點。
該工藝處理能力預測為COD和BOD去除率約為80~95%,SS去除率約為70~90%,氨氮去除率約為80~90%。
氧化塘工藝 氧化塘是一種利用天然凈化能力對污水進行處理的構築物的總稱。其凈化過程與自然水體的自凈過程過程相似。通常是將土地進行適當的人工修整,建成池塘,並設置圍堤和防滲層,依靠塘內生長的微生物來處理污水。主要利用菌藻的共同作用處理廢水中的有機污染物。穩定塘污水處理系統具有基建投資和運轉費用低、維護和維修簡單、便於操作、能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有機物和病原體、無需污泥處理等優點,在我國,特別是在缺水乾旱的地區,是實施污水的資源化利用的有效方法,所以穩定塘處理污水成為我國著力推廣的一項新技術。
折疊氧化塘工藝
潛流人工濕地 人工濕地系統是在一定長寬比及底面坡度的窪地中,填充一定的填料(如土壤、礫石等)形成填料床,在床表面種植具有處理性能好、成活率高、抗水性強、生長周期長、美觀及具有經濟價值的水生植物(如蘆葦等)而構成的一個獨特的動植物生態系統。
折疊潛流人工濕地
生長在人工濕地的植物通過根系把廢水中的營養物質吸收到體內,在光合作用下把該類物質轉變成自身的組成部分。水中的大部分氮磷等富營養化物質被轉移到植物體內,使污水資源轉化為植物體內的有用資源。水中的大量微小懸浮物流經生態模塊時,被模塊中的"土壤"攔截,從而污水得到凈化。該處理單元處理效果預測如下:COD和BOD去除率約為50~80%,SS去除率約為70~80%,氨氮去除率約為50~70%。
1990年以來,全球污水處理表觀消費量以年均6%的速度增長,而九十年代的十年間,我國污水處理表觀消費量年均增長率達到17.73%,是世界年均增長率的2.9倍。進入二十一世紀,我國污水處理產業高速增長。2000年-2004年,我國污水處理消費量從188萬噸增長到447萬噸,增加了2.3倍,年平均增長率在27%以上。其中,2001年,我國污水處理表觀消費量達到225萬噸,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污水處理消費大國。同時,污水處理進口也大幅度增加。1998年,我國污水處理進口100萬噸,由此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污水處理進口國。2004年與1998年比,污水處理進口增長幅度年均達到27.14%。預計2005年,中國污水處理表觀消費量將達到500萬噸,進口仍將保持在300萬噸左右。
伴隨著污水處理市場的快速發展,我國污水處理產量也結束了長期徘徊的局面,實現了高速增長。我國污水處理產量從2000年的46萬噸增長到2004年的236萬噸,年平均增長率在82.6%,占國內市場需求的比重也由2000年的24.47%提高到2004年的52.80%。而同期,世界污水處理產量則僅以6%左右的速度增長。

閱讀全文

與生態濕地污水處理工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廣州化學實驗廢液污水怎麼處理 瀏覽:436
edi證查詢 瀏覽:974
鋼管防腐環氧樹脂漆分類 瀏覽:719
環氧樹脂自流平材料技術要求 瀏覽:497
蒸汽爐除垢劑的用法 瀏覽:298
石油蒸餾加沸石嗎 瀏覽:180
超濾膜的進出水壓差是多少 瀏覽:651
安徽潤心水處理怎麼樣 瀏覽:487
ro膜可以用檸檬酸浸泡嗎 瀏覽:640
凈水器反滲透膜包裝紙要撕掉嗎 瀏覽:342
衛生間頂上污水管換管多少錢 瀏覽:916
污水指標cod是什麼項目 瀏覽:18
重慶塵蟎過敏凈化器多少錢一台 瀏覽:977
污水井爬梯尺寸6 瀏覽:939
合成樹脂玩具容易變色嗎 瀏覽:568
污水中亞硫酸怎麼去除 瀏覽:163
鋁鍋能用檸檬酸除垢劑 瀏覽:353
農村污水是如何抽樣 瀏覽:205
過期的蒸餾水還可以洗臉嗎 瀏覽:598
過濾f7等級 瀏覽: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