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西安413路公交
西安4-13路長安區公交
運行時間:五台街辦—中豐店6:30-17:30|中豐店—五台街辦6:30-17:30
票價信息:起步5角,5角進位,全程4.5元.
西安4-13路公交線路(五台街辦—中豐店 ) 共72站
1、五台街辦2、五台滈河橋3、東水寨村4、西水寨村5、邊防學院東門6、長安大道環山路口7、曹村路8、曹村北路口9、九村路口10、甫店村路口11、東湖村路口12、三家莊路口13、柳家寨路口14、魚包頭15、西安財經學院16、陝西電子科技學院17、培華學院18、何家營新村19、何家營20、徐家寨21、西寨22、長安汽車站23、韋曲南站24、東長安街西口25、韋曲北站26、吉泰路口27、鳳棲路口28、航天大道西口29、朱雀大街南口30、清涼寺南口31、清涼寺32、歐亞學院南門33、下塔坡34、長安污水處理廠35、杜城加氣站36、西部大道子午大道口37、曹家堡38、翟家堡39、五橋村40、西部大道41、企業一號公園42、西科測控43、阿姆瑞特44、高新動力公司45、發展大道南段46、學士路南段47、出口加工B區48、消防49、比亞迪50、法士特傳動公司51、比亞迪北門52、比亞迪倉庫53、比亞迪西門54、尚村東口55、祝村中學56、細柳市場57、北等村58、中等村59、肖里村60、細柳61、細柳醫院62、姜仁村63、西渠路口64、大羊村65、楊柳村66、高堡橋67、義井南門68、義井69、普賢寺路口70、小趙村71、中豐店村口72、中豐店
❷ 關於太原城的問題
街道介紹
解放路
南北走向:南起迎澤大街,北至勝利街。
該路是1955年至1959年,在原大南門、南市街、活牛市、麻市街、師范街、後小河、坊山府、小倉巷、大北門、土門街、上北關等十一條舊街的基礎上拓寬新建的。當時因沿路一帶是太原解放最早的地區,時稱太原解放的先聲,故1955年9月20日被太原市人民委員會正式命名為解放路。
新建路
南北走向:南起迎澤大街,北至大同路。
該路原是沿太原古城西門——振武門、阜城門外的護城河。明萬曆37年(公元1609年)6月,曾在該護城河的西邊,建起一座河神廟,並鑄獨角鐵牛置壩堰之上,以鎮水患。隨著改朝換代,護城河年久枯乾,成為一條城壕。解放後,在此城壕上建成一條寬13米的瀝青馬路,1955年9月20日,太原市人民委員會正式命名為新建路。1982年拓寬為50米,現在是太原市市區縱貫南北的一條主幹線。
五一路
南北走向:南起五一廣場,北至勝利街。
日軍入侵太原時,這里是從紅市街北口,至精營中街北口的一條水泥馬路,時稱新開路,亦稱詳街。到1949年,太原解放後,才將新開路、首義門、松花坡、精營中正街、新民頭條、新民五條拓寬新建,向北延伸至勝利街,建成今日之路。1955年9月20日,市人民委員會以寓勞動人民當家作主之意,遂將之命名為五一路。
建設南(北)路
南北走向:南起長風街,北至勝利街東口。
這里原是舊太原東城外的城壕,當時沿壕僅有一條狹窄土路。1983年我國國民經濟建設進入第一個五年計劃之始,市人民委員會決定在此修建一條南北通道。為了表達全市人民建設新中國的決心,故將此路命名為建設路。建設路是縱貫全市南北的主幹線之一。1953年開始修建,1955年9月20日,太原市人民委員會決定,以五龍口為界命稱建設南路。1982年6月,市革命委員會又決定,以太原火車站為界,分別命名為建設北路、建設南路。
南內環街
東西走向:東起建設南路,西至晉祠路。
南內環街是太原近年來發展較快的一條街道。作為太原市IT界的中心,全省電腦硬體的集散地,聚集了上百家省內最優秀的軟硬體商。
迎澤大街
東西走向:東起太原站,西至迎澤大街。
該街是解放後,在迎澤門(今大南門)外、護城河以南的一條不足兩米寬的土馬路基礎上拓寬建成,因地處迎澤門前,故1958年9月,太原市人民委員會正式命名為迎澤大街。1976年迎澤大街向東延伸至太原火車站,稱迎澤東大街。1982年市政府將迎澤東大街和迎澤大街合並,統一命名為迎澤大街。
府西街
東西走向:東起解放路,西至漪汾橋。
府西街系由古老街道擴展,合並而成。宋、明以來,設陽曲縣治於此,當時的縣衙設在今府西街67號(太原市葯材公司制葯廠)大院內。以下三橋南口為界。往東至中級人民法院一段,稱灰市街;往西至半坡街北口一段,稱縣前街;由半坡街北口往西至舊城牆一段,稱市兒頭。民國二十年(1931),閻錫山設都督府在今省政府處,改灰市街為府西街。解放後,在打通解放路時,將府西街、縣街、市兒頭三街合並。因位於省政府之西,故稱府西街。一九五八年七月十五日,經太原市人民委員會284號文件批准為現名。
長風街
東西走向:東起建設南路南口,西至汾河。曾用名三營盤西街。形成於三十年代東末,位於三營盤之西,曾名為三營盤西街。1982年9月,市革委命名為長風街,取「乘長風破萬里浪」之意。三營盤,現為地城名稱。日軍侵華時,在此設置軍營,後閻錫山騎兵部隊亦駐於此。營盤為軍營之俗稱,該營盤位於二營盤之南,故以順序稱之為三營盤。
柳巷
南北走向:南起鍾樓街南口,北至府東街。柳巷是太原後條古老街道。
相傳元末明初,明軍攻打至太原附近時,西征大將軍常遇春化妝成樵夫,潛入太原城內偵察,行至橋頭街被元軍發現追蹤,常急拐入附近一條小街,被一年逾花甲的老婦柳氏相救。方使明軍順利攻克太原城。人們為了紀念柳氏,便在各家門前街畔栽植柳枝,天長日久,這條小街便綠柳成蔭,故稱柳巷。1958年7月市人委決定將過門底並入柳巷北段的西肖牆拓寬,並入該街,統稱柳巷。
著名人物
明末清初之際,地處山西腹地的太原府陽曲縣(今太原市),出了一位博藝多才、重氣節、有思想、有抱負的著名人物。他的事跡生平,不見於正史記載,甚至連專門記載地方歷史陳跡的縣志、府志,也只見廖廖數語。然而他的聲譽和影響卻是相當之大,相當之深,毫不誇張地說,在太原地區乃至三晉大地幾乎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頗受人民群眾擁戴。在整個山西乃至於全國也稱得上聲名遐邇,彪柄於後。他就是明清之際的志士仁人傅山——傅青主。
藝術中國 http://www.artx.cn/
傅山(1607——1684年),字青竹,後改青主,別號頗多,諸如公它、公之它、朱衣道人、石道人、嗇廬、僑黃、僑松等等,不一而足。先世居大同,後徙於忻州,逮至其曾祖傅朝宣移居太原陽曲(今太原北郊)西村。
傅山世出官宦書香之家,家學淵源,先祖連續七八代有治諸子或《左傳》、《漢書》,卓然成家者。曾祖傅朝宣曾為寧化府儀賓、承務郎,祖父傅霖累官山東參議、遼海兵備,頗有政績,其父傅子謨終生不仕,精於治學。傅山少時,受到嚴格的家庭教育,博聞強記,讀書數遍,即能背誦。15歲補博士弟子員,2O歲試高等廩餼。後就讀於三立書院,受到山西提學袁繼鹹的指導和教誨,是袁氏頗為青睞的弟子之一。
袁繼咸,是明末海內咸知的鯁直之臣,提學山西時,以「立法嚴而用意寬」的精神宗旨,整頓三立書院學風,不拘一格,選拔人才。他極重於文章、氣節的教育,對傅山影響頗深,傅山亦以學業精湛、重節氣得意於袁氏門下。袁繼咸曾在朝為兵部侍郎,因為官清廉,為人耿直,敢於直言,得罪權貴魏忠賢之流,被貶為山西提學。崇禎九年(1636年),魏忠賢死黨山西巡按御史張孫振,捏造罪名誣告袁繼咸,陷其京師獄中,傅山為袁鳴不平,與薛宗周等聯絡生員百餘名,聯名上疏,步行赴京為袁訴冤請願。他領眾生員在京城北京四處印發揭貼,申明真相,並兩次出堂作證。經過長達七八個月的斗爭,方使袁繼咸冤案得以昭雪,官復武昌道。袁繼鹹得雪之日,魏忠賢的走卒——張孫振,亦以誣陷罪受到謫戍的懲罰。這次斗爭的勝利,震動全國,傅山得到了崇高的榮譽和贊揚,名揚京師乃至全國。
藝術中國 http://www.artx.cn/
袁案結束後,傅山返回太原。他無意官場仕途,尋城西北一所寺廟,辟為書齋,悉心博極群書,除經、子、史、集外,甚至連佛經、道經都精心覽讀,掌握了豐富的知識。崇禎十六年(1643年),傅山受聘於三立書院講學。未幾,李自成起義軍進發太原,傅山奉陪老母輾轉於平定嘉山。不久,起義軍、清軍先後攻佔北... ...
狄仁傑的故里狄村,位於建設南路與並州南路之間。村西北原有狄公碑,碑北有古槐,據舊志記載,為狄母親手所植。現存6株,盤根錯節,黛色參天,形態奇特,或如卧倚之虎軀,或似迤邐的蒼龍,雖樹干皮脫,卻枝葉繁茂,似有古人之風。太原市迎澤區人民政府以古槐為中心建造了佔地6600平方米的「唐槐園」。圍繞唐槐廣植數十種花木,並建仿唐風格的長廊、重檐廳、月亮門等,重立康熙年間由知縣戴夢熊所立之「狄梁公故里碑」和唐槐碑,成為紀念狄仁傑及太原游覽勝景之一。
狄村舊有紀念狄仁傑的唐梁國公祠,前有牌坊,上書「白雲深處」,今廢。太原城內有狄梁公巷,南起文津巷,北到上馬街。因這里原有狄梁公祠堂。在原崇善寺內,即現在的省博物館西側,內藏清太原知府周令樹撰寫的「狄梁公祠碑」。民國年間祠毀碑失。
狄仁傑(630年~700年),字懷英,舉明經,唐高宗時升大理丞,清久案17000人;充江南巡撫使時毀淫祠1700處;當豫州刺使時平詿誤論死案2000餘人。武則天改周稱帝時,被誣下獄,後又復相,佐武則天改革政治,注意推薦人才,勸武則天召還子廬陵王李哲,避免內亂而復唐。後追晉梁國公。
民間關於狄仁傑的傳說很多。文瀛湖有狀元橋,傳說狄仁傑青年時在此遇一老翁贈一枝杏花,而後狄公得中狀元,故名。橋原為一座木橋,1952年建成漢白石單孔石拱玉帶橋,仍襲舊名,以資紀念。
太原旅遊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來源:龍城熱線 [2006-6-13]
[9323]
太原市是山西的首府、旅遊的集散地、現代山西的縮影。本區位於山西高原,北抵太原盆地北端,東依太行山西側,西達黃河岸邊,南與臨汾地區接壤;涵太原市、晉中地區、呂梁地區和陽泉市,是以汾河谷地眾多的旅遊點為主體的人文景觀旅遊區。
旅遊點的分布,以太原市為中心,沿鐵路和公路向四周擴散,其中沿南同蒲線向西南方向延伸的汾河兩岸及其周圍山地,形成了旅遊價值最高的景點集群區。
這里的精華旅遊點有:
晉祠古典園林,其宋代的建築和塑像尤為珍貴;
天龍山佛教石窟,其石雕像為中原地區罕見的佳作;
龍山道教石窟,是中國僅有的元代道教石窟;
雙塔永祚寺,其〖雙塔凌霄〗已居為太原的標志;
交城玄中寺 ,為佛教凈土宗的祖庭;
交城西北的龐泉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黃土高原上保存完整的綠色寶庫;
方山縣的北武當山,是集雄、險、奇、秀景色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榆次的城隍廟,是山西省年代最久的城隍廟之一;
平遙古城,是中國僅存的三座完整城池之一;
平遙雙林寺,內有數千尊彩塑是中國罕有的五代原作;
陽泉平定的娘子關,是唐平陽公主掛帥駐防的著名關隘;
昔陽的大寨,曾在現代農村發展史上名重一時;
汾陽的杏花村汾酒廠,是著名的汾酒之鄉;
祁縣喬家堡民俗博物館,把昔日晉商的豪宅變為展示晉中民俗風情的勝地。
現代化的「太舊」(太原--舊關)高速公路,穿越太行山天塹,使北京至太原的旅遊線成為一片坦途。
晉祠30元
晉祠旅遊景區距太原市較近,氣侯條件與市區接近,加上依水傍山,風景優美,是遊客避暑、觀光地。太原市通往晉祠的8路無人售票公共汽車、8路小公共汽車,晝夜持續時間長(早6:00--晚23:00),行車間隔時間短(15--20分鍾),乘車環境舒適。
崇山寺4元
三晉名剎雙塔寺,位於太原市城區東南方向,距市中心四公里左右的郝庄村南之向山腳畔。
純陽宮5元
在山西太原市五一廣場西北隅。始建於明萬曆年間,清乾 隆間增築巍閣三層。宮有四座院落,為呂祖殿、方形單間迴廊亭及巍閣。四圍建配房和磚卷窖洞。呂祖殿為主殿,面闊三間,極壯觀,殿後兩院為樓閣式建築,高低錯落,曲折迴旋,形式別致。後院巍閣最高,登閣環眺,市內景色歷歷在目。前院亦樓閣式建築,平面為方形抹角,四隅建八角攢 尖亭,益增雅趣。解放後又增設假山,建關公亭及碑廊二十楹,已辟為山 西省博物館二部。
天龍山15元
天龍山,原名方山,屬呂梁山脈分支,海拔1700米,位於太原市西南36公里,距晉祠景區14公里。有專用公路相連。天龍山屏峰黛立,松柏成蔭,溪泉鳴澗,氣候涼爽。早在東魏時高歡建了避暑宮,北齊高洋建了天龍寺,並都開鑿了石窟。山因寺而得名,寺因窟而著稱,從此,天龍山聲名大振。
雙塔寺10元
三晉名剎雙塔寺,位於太原市城區東南方向,距市中心四公里左右的郝庄村南之向山腳畔。這里,綠樹紅牆,寶塔梵殿,龕閣玲瓏,碑碣櫛比,花卉溢香,松柏凝翠,肅穆幽靜,古香古色。
汾河公園
汾河公園位於太原市中心的大型城市生態景觀公園,首期工程建於1998年10月至2000年9月,總投資5.6億元,是具有中國北方園林風格和太原汾河地域文化的山水園,全長6公里,寬500米,佔地300公頃,形成了130萬平方米水面和130萬平方米綠地,是太原市目前最大、最集中的公共綠地游樂場所。同時也是太原城區汾河段蓄水美化工程,人工復式河槽由中隔牆分成東西兩渠,東側清水渠,寬220米,由四道橡膠壩分為三級蓄水湖面;西側渾水渠寬80米,排泄上游洪水和水庫灌溉輸水。東西兩岸各布置一條箱形排污暗涵,接納城市排污管道和邊山支溝來水,送至下游污水處理廠進行凈化處理。
烏金山
太原市東郊外10餘公里處有一座烏金山,北與罕山緊相毗鄰。這里現在已是一處國家級的森林公園,但是太原市民中十處國家級的森林公園,但是太原市民中十有八九不知道緊挨太原還有這樣一個好去處。
參考資料:太原旅遊網(www.tylygov.cn)
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二十五公里處的懸瓮山麓,晉水源頭,有一片古建園林,統名「晉祠」。這里,山環水繞,古木參天,在如畫的美景中,歷代勞動人民建築了近百座殿、堂、樓、閣、亭、台、橋、榭。在蒼郁的樹木掩映之下,清澈見底的泉水蜿蜓穿流於祠廟殿宇之同,歷史文物與自然風景薈萃一起,使遊人目不暇接,留連忘返。晉祠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和著名的游塊勝地,常年接待著國內外成千上萬的遊客
崛圍山風景區。位於市區西北24公里處。山勢陡峻,松柏遍野,春日山花競放,秋來紅葉滿山。「崛圍紅葉」是太原著名風景之一。山頂建有多福寺和七級舍利塔,寺內藏有寺觀壁畫和傅墨跡。崛圍山風景區距市區較近,氣候宜人,是遊人觀光、消遣的去處。該景區各景點各具特色,進出道路便利,景區附近小灘、名吃具有山西特點和風味,極有吸引力。
多福寺
在山西大原市西北24公里崛圍山之巔。寺在山頂小峪之中,緩緩清流,過寺前蜿蜒而下,潺潺作響,極富古剎風趣。寺始建於唐 貞元年(公元786年),初名崛圍教寺,後改今名。唐人李克用、李存勖(後 唐庄宗)父子曾到此禮佛焚香,寺況空前。宋末毀於兵火,明洪武年間重建,後又多次重修。現存山門、鍾樓。大雄寶殿、文殊閣、藏經樓、東西垛殿 等以及殿內塑像、壁畫,均為明代遺物。唯寺前山巔磚塔,仍是宋代原構。
大佛寺
又名凈因寺。在山西太原市西北20公里土堂村。坐北向南,東臨汾水,古柏參天,雜樹交蔭。碑文記載,漢時土山崩壞,裂陷成洞,洞內土丘高及十丈,形似佛像,傳為山崩佛現,乃佛教凈土之因緣,故在 此建寺。據考證,寺始建於北齊,金泰和五年(1205年)重建,明代又多次重修。現存除垂帶下端兩軀石獅為金代雕刻外,余皆明清遺物。寺分前後 兩進,前院有天土殿和東配殿,中部有卡牆和垂花門相隔,後院有大雄寶 殿、羅漢殿和地藏殿。各殿塑像清代曾予裝繪,已失明塑風格。寺址兩側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依山崖築有重檐歇山式樓閣一座,閣內土洞深邃, 供一佛二菩薩,佛高9米,結跏跌坐,前有二脅侍菩薩分侍左右,皆為明物。凈因寺和土堂大佛共居地剎,實則自明以後已自成格局。寺旁古柏,長勢奇異,「土堂怪柏」亦為太原一景。
竇大夫祠
在山西太原市西北20公里蘭村,汾河峽谷左側。山殿宇壁立,清流潺潺,祠內古柏蒼翠,殿宇巍峨。晉國大夫竇抽,字鳴犢,封地太原,曾開渠興利,後人在此立祠祀奉。祠在烈石山下,故又名烈石神祠。宋元豐八年六月,祠為汾水所淹,隧北移重建。歷代都留有碑紀。現存山門、獻亭、大殿等都元至正三年(1343年)重建,局部還保留宋金時期風格。就中獻亭甚大,後檐柱,用大殿明間廊柱代替,結構簡煉而嚴謹,為金、元建築中所罕見。祠旁清泉自烈石山蒼崖下湧出,清澈見底,游魚可數,因水溫較低,人稱「寒泉」。與蒼柏古祠相輝映,饒有雅趣。「烈石寒泉」為太原名勝之一。
戰役
太原會戰
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華北軍區部隊和第一、第四野戰軍各一部對國民黨軍堅固設防的山西省太原市進行的攻堅戰。
1948年7月下旬晉中戰役結束後,山西省除太原、大同外均告解放。國民黨太原「綏靖」公署主任閻錫山的所轄部隊已大部被殲滅,余部5個師和1個暫編總隊收縮於太原及其外圍地區,企圖依託險要地形和堅固設防進行固守。為奪取太原,殲滅閻錫山集團,華北軍區第一副司令員兼第1兵團司令員和政治委員徐向前奉中共中央軍委命令,統一指揮第1兵團(轄第8、第13、第15縱隊)、華北軍區炮兵第1旅、西北野戰軍第7縱隊、晉中軍區3個獨立旅及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區警備第2旅等部共18個旅11.5萬餘人,乘晉中戰役勝利之勢進逼太原,集結於榆次、太谷、清原(今清徐)等地並進行整訓,准備於10月中旬發起太原戰役。
太原為山西省省會,位於晉中盆地北部,東倚罕山,西臨汾河,南北地勢起伏,易守難攻,為華北的戰略要地。閻錫山集團經過長期經營,修築種類繁多的外圍據點、縱深陣地和城防工事,使太原構成由各式堡壘與壕溝、暗道相結合的,互為依託的多層次、大縱深的環形防禦體系。在北起黃寨、周家山,南達武宿、小店鎮,西起石千峰,東到罕山的防線內,僅主要防區就有大碉堡5000多個。城東牛駝寨、小窯頭、淖馬、山頭,城東北卧虎山,城東南雙塔寺等要點,築有以碉堡群為骨乾的永久性工事,成為太原的主要屏障。國民黨軍為加強防衛力量,從西安空運整編第30師(後改為第30軍)增援太原;通過抓丁等手段,將該市守軍擴編為5個軍部、14個步兵師和3個暫編總隊、3個特種師,連同保安部隊等,使總兵力增至近10萬人,擁有各種火炮600餘門。將太原市劃分為1個中,心防禦區和東(後分東南、東北)、南、西、北4個外圍防禦區。其部署是:以5個軍11個師(總隊)擔任東、南、西、北區的防禦;以直屬部隊防守城內中心區;以1個軍6個師擔任機動作戰。防禦重點置於南北兩區。
乘守軍脫離築城地帶予以殲滅,順勢奪占東山要塞華北軍區第1兵團前委於9月28日決定,以圍困、瓦解、攻擊,逐步削弱其守軍,然後一舉攻下太原,作為戰役指導方針。計劃第一步從太原東南、東北方向突破守軍第一道防線,以火力控制南、北機場,切斷外援;第二步奪取山頭、淖馬、雙塔寺、卧虎山等主要外圍據點;第三步以城東南和城東北為主要突擊方向實施攻城。
10月2日,太原守軍為破壞人民解放軍的戰役准備,並搶糧抓丁,以7個師的兵力沿汾河以東、同蒲鐵路(大同—風陵渡)以西向南出擊。3日,暫編第44、第45師和第72師一部進至小店鎮、西南畔村等地;暫編第40、第49、第73師等部進至秋村、西溫庄等地;第66、第69師集結紅寺地區。徐向前決,心抓住守軍脫離防禦陣地的有利戰機,提前發起太原戰役,先在野戰中殲其有生力量。10月5日拂曉,第7縱隊主力由清原東渡汾河,直插小店鎮以北;第15縱隊由太谷、榆次向西出擊,直插武宿機場以北,與第7縱隊成東西夾擊之勢,切斷已進至小店鎮和武宿機場國民黨軍通向太原的退路,並准備阻擊太原守軍南援;第8、第13縱隊迅速包圍已進佔小店鎮、南黑窯等地的國民黨軍。戰至6日晨,殲滅暫編第44、第45師全部和第72師、暫編第49師各一部。隨後各縱隊繼續擴張戰果,攻佔武宿機場及多處據點,並抵近東山堡壘地域南側。第7縱隊一部為策應小店地區作戰,在城北鳳閣梁一帶殲第68師1個多團和暫編第39師1個營,並用炮火控制城北新城機場。各部隊經11天激戰,殲國民黨軍2個師、3個團又7個營,共斃傷俘1.2萬餘人,迫近並部分突破太原南北守軍第一道防線。10月16日,第7、第13、第15縱隊和第8縱隊一部在晉中軍區部隊配合下,分由南北兩面迅猛地向東山要塞守軍發起攻擊。至19日,相繼攻佔黑駝、石人梁、大窯頭、大小北尖、榆林坪、孟家井和牛駝寨等築壘陣地,殲守軍一部,迫使罕山守軍1個團投降,佔領東山主峰罕山及大部陣地。閻錫山集中第30軍和留用的日本軍人為骨幹組成的暫編第10總隊,在炮火支援下向牛駝寨實施多次猛烈反撲,在不到300平方米的陣地上,每天傾瀉炮彈萬發以上。第7縱隊等部頑強抗擊,激戰3日,予敵以重大殺傷後撤出牛駝寨。26日,第1兵團司令部為摧毀守軍東山防禦陣地,奪取攻城依託,再次調整部署,分別以第7、第8、第15、第13縱隊奪取牛駝寨、小窯頭、淖馬、山頭等東山四大要點。守軍在空軍配合下,憑借險要地勢固守頑抗,並施放毒氣彈、燃燒彈。第1兵團等部勇猛突擊,多次打退守軍反撲,經19晝夜反復激烈爭奪,至11月13日全部攻佔東山四大要點,共殲滅守軍2.2萬餘人,並爭取了守軍第8總隊起義。與此同時,晉中軍區部隊攻佔城北青龍鎮、城南許壇以及汾河西岸的南北堰等據點,緊縮了對太原城的包圍。在此期間,守軍第30軍軍長黃樵松派代表與人民解放軍攻城部隊接洽起義事宜。第1兵團隨即派員入城協助組織起義。但因被出賣,黃樵松等遭逮捕和殺害,起義未能實現。
在中共中央軍委統一部署下緩攻太原,休整部隊和開展政治攻勢11月上旬遼沈戰役結束後,國民黨軍華北「剿匪」總司令傅作義集團已成驚弓之鳥。中共中央軍委考慮到太原攻克過早,有可能使傅作義集團感到孤立而由平津地區南逃或西撤。為穩住傅作義集團,於11月16日發出緩攻太原的電令。華北軍區第1兵團遵照中共中央軍委有關戰略決戰的統一部署,從12月1日開始,以一部兵力攻佔太原城東松樹坡,城北蘇村、陽曲、蘭村,城南化七頭、趙家山、邱溝等據點,以火力封鎖了城西、城北的飛機場,將守軍進一步壓縮在縱橫各不過15公里的狹小區域內。之後,以部分兵力堅守前沿陣地,監視守軍,主力轉入休整。同時,圍城各部隊通過戰場喊話、散發傳單、動員守軍官兵親屬規勸等方式,廣泛開展政治攻勢,促使大批守軍起義投誠,至1949年3月共瓦解守軍1.2萬餘人。通過陣前練兵,進一步提高了部隊的攻堅能力。
1949年1月平津戰役結束後,華北軍區第1、第2、第3兵團分別改稱第18、第19、第20兵團,西北野戰軍第7縱隊改稱第一野戰軍第7軍。3月,第19、第20兵團和第四野戰軍、華北軍區各1個炮兵師,奉中共中央軍委命令開赴太原前線,會同第18兵團等部總攻太原,使太原前線人民解放軍的總兵力增至32萬餘人,與守軍相比占絕對優勢。3月17日,中共中央軍委決定組成以徐向前為書記的中共太原前線總委員會和以徐向前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的太原前線司令部,統一指揮參戰部隊。3月28日,人民解放軍副總司令、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由中共中央駐地返回西北途經太原前線,參與指揮總攻太原的作戰。
全殲閻錫山集團,解放太原太原國民黨軍經前一階段作戰,連同被圍困期間的損失,兵力已消耗4萬餘人。但已處絕境的閻錫山非但拒絕人民解放軍和平解放太原的勸告,反而抓丁徵兵擴充軍隊,編組「神勇師」、「鐵血師」、「堅貞師」。並從榆林空運第83師到太原,使太原守軍仍保持6個軍的兵力,連同非正規軍共約7萬人,組成第10、第15兵團部。其部署是:以12個師防守太原外圍,以2個師防守市區,其餘兵力作為機動,但戰鬥力甚弱。2月15日,閻錫山乘飛機逃離太原,指令「綏靖」公署副主任兼第15兵團司令官孫楚、太原防守司令兼第10兵團司令官王靖國指揮太原守軍繼續頑抗。3月31日,中共太原前委確定了「割裂包圍外圍之敵,進行連續攻擊,爭取殲其大部或全部,佔領攻城有利陣地,爾後集中全力攻城」的戰役方針和部署:第20兵團和第7軍1個師由城東北、城西北進攻北區守軍;第19兵團和晉中軍區部隊由城南和城西南進攻南區和西區守軍;第18兵團和第7軍主力由城東進攻倉庫區,並配合第19、第20兵團進攻東南區和東北區守軍;第四野戰軍炮兵第1師主力、華北軍區炮兵第3師(由炮兵第1旅改稱)由太原前線司令部直接指揮,華北軍區炮兵第4師和第四野戰軍炮兵第1師一部配屬第19、第20兵團作戰。4月20日全線開始進攻。各部隊在強大炮火支援下,採取勇猛穿插、分割包圍、各個殲滅的戰法,迅速突破守軍防線,相繼佔領城北新城、太子頭,城西南北汾河橋、大王村、小王村,城南狄村、老軍營,城東郝家溝、剪子灣等地。至22日,全部攻佔外圍據點,殲滅守軍12個師,並控制了雙塔寺、卧虎山制高點,直逼太原市區。為減輕對太原市區的破壞和市民生命財產的損失,太原前線司令部於22日向守軍發出勸降通牒,孫楚、王靖國等人仍拒不投降。24日凌晨,攻城部隊用1300餘門火炮進行火力准備後,對城垣發起總攻。第20兵團首先由小北門東側突破城垣,第18、第19兵團也相繼攻入城內,與守軍展開巷戰。入城部隊以小型爆破手段,迅速開辟前進道路,向守軍指揮中心勇猛穿插。9時許,攻入太原「綏靖」公署,俘孫楚、王靖國和日本顧問今村、岩田等人。至10時,全部殲滅太原守軍。
太原戰役,人民解放軍傷亡1.5萬人,殲滅國民黨軍1個「綏靖」公署、2個兵團部、6個軍部、20個師,共斃傷俘13.5萬餘人。太原解放後,大同國民黨守軍萬餘人見大勢已去,也於4月29日接受改編,大同和平解放。至此,山西全省解放,結束了閻錫山對山西省人民長達38年的統治。
從容攻擊 200天的太原戰役
1948年7月以後,國民黨軍太原綏靖公署主任閻錫山率殘部10萬人,困守太原及其近郊地區,利用原有城垣和周圍高地河流,建成碉堡、明壕與暗道相結合的多層次大縱深環形防禦體系,成了一個孤點,在人民解放軍的嚴密包圍之中。10月5日,華北人民解放軍第1兵團奉命發起太原戰役,因太原是閻錫山的老巢和最後一個據點,所以爭奪異常激烈。到11月中旬,第1兵團攻佔了城外若干制高點,佔領了武宿機場,火力控制了城北機場,更加縮小了包圍圈。其後,因人民解放軍發起平津戰役,第1兵團奉中央軍委之命緩攻太原,轉入包圍態勢下休整。1949年4月,中央軍委決定加強攻擊力量,任命徐向前為太原前線司令部司令員,統一指揮第18兵團(原華北第1兵團改稱)、第19兵團、第20兵團和第四野戰軍、華北軍區各一個炮兵師,再次進攻太原。4月20日發起總攻,各兵團在強大炮火掩護下,勇猛穿插,迅速掃清外圍據點,逼近城垣。24日5時30分開始攻城,6時15分即突破小北門,打退守軍反擊,
❸ 西安市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的過去一年工作回顧
全市生產總值實現2719.1億元,增長14.5%。財政總收入400.29億元,增長23.4%,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81.4億元,增長24.6%,一般預算支出276.85億元,增長2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63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275元,分別增長24.7%和20.4%。
一年來的主要工作是: ――擴大投資保增長。堅持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500.13億元,增長31.2%。全市500萬元以上的項目近3000個,其中235個市級重點項目完成投資803億元,完成年計劃139.4%。城市維護建設項目完成投資235億元,比上年增加30.16億元。五大主導產業完成投資1592.53億元,增長33.9%。工業投資完成441.57億元,增長24%。民生八大工程投入資金13.2億元,完成項目577個。金融機構本外幣新增貸款1306億元,有力地支持了各項建設。
――提升產業保增長。五大主導產業增加值佔全市生產總值的48.6%,提高1.8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120多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725.33億元,增長17%,比亞迪汽車有限公司成為我市第4戶產銷過百億元工業企業。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糧食總產218.2萬噸,創歷史新高;規模以上龍頭企業發展到130家,實現農產品加工流通收入160億元。大唐不夜城建成開放,比亞迪汽車二廠、雨潤西安農副產品全球采購中心、長安通訊產業園、西安華南城等一批重大項目相繼開工。
――促進消費保增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81.12億元,實際增長20.3%。旅遊、房地產、汽車消費持續旺盛:旅遊業總收入297.4億元,增長22.1%;接待國內遊客3862萬人次,增長22%;接待海外遊客67.3萬人次,增長6.5%;商品房銷售面積1256萬平方米,增長63%;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企業銷售汽車24.21萬輛,銷售額增長46.1%。積極落實「家電下鄉」、「汽車、摩托車下鄉」等補貼政策,農村消費穩步發展。
――優化結構保增長。非公經濟增加值實現1325.03億元,佔全市生產總值48.73%,提高1.13個百分點。啟動百項重大科技創新和產業化項目,實現技術市場交易額35億元,專利申請量突破1萬件,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稱號。積極實施名牌戰略,認定名牌產品45個,服務業名牌企業12家。加大節能減排力度,深入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關停落後水泥生產線8條,預計單位GDP能耗降低5.5%,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分別減排1.99萬噸和2.15萬噸,超額完成省上下達的年度減排任務。
――加快開發區和區縣發展保增長。全力推進「四區一港兩基地」發展,高新區創建世界一流科技園區、經開區建設千億元先進製造業基地扎實推進,曲江新區啟動擴區,滻灞國家生態區創建工作通過省級考核驗收,航空產業基地獲批全國唯一通航產業試點園區,航天基地和國際港務區項目建設成效明顯,灃渭新區組建成立。區縣經濟活力增強,有9個區縣經濟總量超過百億元,其中雁塔超過500億元,蓮湖、未央和碑林超過300億元;有7個區縣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超過5億元,其中蓮湖、碑林、雁塔、新城和未央超過10億元;高陵縣成為我市首個西部百強縣。 ——不斷完善城市功能。城市綜合交通改善工程全面推進,地鐵二號線進入鋪軌和設備安裝階段,一號線正在抓緊主體施工;鐵路集裝箱中心站完成基礎工作;機場高速專線建成通車,南北中軸線等城市主幹道綜合改造完成,公園南路、半引路等一批道路建成使用,東北二環、東南二環立交工程進展順利,新增人行天橋6座,建設公交港灣98處;城市供排水網路面積擴大、密度增加,李家河水庫、引湑濟黑、大峪水庫供水、石砭峪水庫供水復線等工程加快推進,城市未來發展用水保障能力明顯增強;高新、經開、戶縣污水處理廠建成投入試運行,第五污水處理廠主體基本完工,周至、藍田、滻灞、國際港務區污水處理廠開工建設。新建330千伏變電站2座、110千伏變電站16座,新增城區集中供熱面積776萬平方米。
——著力推進城市改造。未央新城、大明宮、紡織城、大興新區、解放路等區域改造加快推進,民樂萬達廣場建成開業,北院門、三學街等一批重點街區和旅遊景點周邊環境綜合改造效果明顯。城中村和棚戶區改造順利完成45個村整村拆遷和18處棚戶區拆遷掃尾工作,新啟動6個棚戶區改造項目,全年拆遷房屋面積1016萬平方米;安置房累計開工面積978萬平方米,竣工面積87萬平方米,安置回遷5038戶、16889人。
——努力建設生態城市。完成大綠二期工程,三年植綠大行動成效明顯,工程造林19.77萬畝,新建、改造綠地廣場66個,新增城市園林綠化面積486萬平方米,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已通過住房建設部公示。渭河城市段堤防完工,幸福渠上游段綜合治理加快推進,灃河流域綜合治理前期准備工作基本就緒,全長6.2公里漢城湖蓄水運行,新增水面850畝。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申報成功。全年良好以上天數達到304天,市民享受藍天白雲的日子越來越多。
——深入開展「城市建設管理提升年活動」。全市提升活動安排的36項工作58個項目進展順利,對2275棟建築物外立面進行整修,樓房「平改坡」335棟,改造農貿市場40個,拆除違法建設103.8萬平方米,拆除戶外廣告2167塊,完成了部分路段架空線纜落地任務,規范門頭牌匾工作逐步推進,火車站廣場、新城廣場、鍾鼓樓廣場景觀改造基本完工。認真執行《西安市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條例》,城市管理水平有新的提升,市民群眾對市容環境滿意率達到92.8%。
——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專項資金1.28億元,200個新農村重點村建設順利啟動。建成農村公路1351公里,農村公路總里程達到11114公里,全國農村公路建設現場會在我市召開。黑河引水灌區續建工程新增灌溉面積16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55平方公里,建成農村飲水工程410處,解決了60.4萬農村群眾的飲水安全問題。完成385個農村電網改造工程,整村改造覆蓋率達到80%。列入關中百鎮和省級重點鎮的38個小城鎮建設進展順利,建成五台、崇皇等一批特色鎮。農村垃圾「村組收集、鄉鎮轉運、區縣處理」試點取得初步成果。
——全面加強社會管理。繼續開展「平安西安」創建工作,我市被評為第三屆「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城市」,榮獲全國治安環境最高獎項「長安杯」。和諧社區建設成效明顯,新城、碑林獲評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區。建立健全領導幹部接訪、下訪、約訪和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工作長效機制,妥善處置群體性事件,全面完成了「一控制、兩下降」目標。深入開展「安全生產年」活動,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和各項安全措施,安全生產形勢總體平穩。 ——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全面完成新一輪市政府機構改革,精簡部門4個,將700個議事協調機構清理規范為171個。繼續精簡行政審批事項,取消、調整行政審批項目63項。成立市政府政務服務中心,19個市級部門109個行政審批和服務事項進入中心大廳辦理。新一輪區縣政府機構改革正在抓緊進行,鄉鎮機構改革全面完成,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加快推進,高陵縣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點進展順利。繼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成25戶國有企業改制,全市國有企業改制面達到98.5%。組建了市投資控股公司、市建工集團、市水務集團,整合市機電化工和市輕紡建材國有資產管理公司。陝鼓集團重組上海鼓風機公司、紡織產業整合等10大資產重組項目進展順利。加快投融資體制改革,全國首家國家級航空產業基金管理公司和開元城市發展基金在我市設立,市商業銀行財務重組全面完成,11家小額貸款公司和高陵陽光村鎮銀行獲准成立,順利發行中期票據11億元、城投債15億元,首發上市企業1家,上市再融資3家。全面推進文化體制改革,西安秦腔劇院等7家文化事業單位完成改制,電視連續劇《大秦帝國》播出並獲好評,秦腔現代戲《柳河灣的新娘》獲國家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
——積極發展外向型經濟。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12.19億美元,增長6.2%,實際引進內資676.5億元,增長13.15%。實現服務外包合同金額2.2億美元,增長51%。西安地區進出口總額72.55億美元,略高於上年水平。西安保稅物流中心(B型)建設基本完工。成功舉辦2009歐亞經濟論壇、中國國際通用航空大會、第二屆中國詩歌節、第四屆中國民營企業科技產品博覽會等展會130個,中國國際運輸車輛暨特種車輛博覽會永久落戶我市。與希臘卡拉馬塔市和廣州市、西寧市結為友好城市,與蘭州、銀川、天水等城市簽訂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西安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進一步擴大。 全市社會事業總投資173.55億元,增長22.3%。
——全力推進創業就業。城鎮新增就業10.59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4.46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71.22萬人,新增公益性就業崗位1.53萬個,動態消除了「零就業家庭」,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3%以內。積極扶持青年科技人才和農業科技特派員創業,加快大學生科技創業基地和實訓基地建設,共發放小額擔保貸款2.67億元,被確定為首批國家級「創建創業型城市」。
——強化社會保障工作。進一步健全城鎮職工基本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和住房公積金制度,將非公有制企業、靈活就業、進城務工人員和被征地農民逐步納入社會保障范圍,把大學生納入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范圍。全市養老保險達170.12萬人,新增擴面14.51萬人;失業保險達127.78萬人,新增擴面2.23萬人;醫療保險達352.42萬人,新增擴面88.8萬人;工傷保險達104.11萬人,新增擴面8.21萬人;生育保險達81.95萬人,新增擴面7.49萬人。加快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全年支出14.5億元。開展居家養老服務和社區照料工作試點,新建58家為老服務機構。完善城鄉低保制度,33萬名城鄉低保群眾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啟動建設扶貧重點村31個。切實加強住房保障工作。地震受災農民安居工程全部完成。新開工經濟適用房面積204.92萬平方米,竣工157.86萬平方米,廉租住房保障戶數累計達到16928戶。二手房交易完成201.26萬平方米,增長25.8%。住房公積金當年歸集70.6億元,當年發放個人貸款26.71億元,累計有65萬多戶職工利用住房公積金改善了住房條件。
——促進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繼續深化和完善義務教育保障機制,開工建設40所農村(山區)標准化寄宿制學校,完成18所薄弱學校改造工作,建設啟智學校,選派240名城鎮骨幹教師到農村學校支教,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困難家庭和農村寄宿制學生享受了「蛋奶工程」。農村醫療衛生機構實現村級全覆蓋,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現街辦全覆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6%以上。實施「農村母親健康工程」,農村已婚育齡婦女免費健康檢查覆蓋面達95.5%。兒童醫院門診醫技樓等項目正式啟動。積極做好各類傳染疾病的預防控制,全力開展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食品葯品專項整治收到成效。加強文化體育設施建設,西安廣電中心、西安音樂廳、西安美術館和曲江電影城建成啟用,新建24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和95個農民體育健身工程。成功舉辦市十四屆運動會、第四屆殘疾人運動會和2009城牆國際馬拉松賽,我市培養輸送的運動員在十一屆全運會上獲得4.5枚金牌。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進展順利。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45%。,新生嬰兒性別比開始趨向正常。市殯儀館搬遷工程正式啟動。「城市一卡通」投入運行。普法宣傳、新聞出版、婦女兒童、民族宗教、參事、文史、社科研究、地方誌、外事僑務、人防、檔案、氣象、地震、老齡、慈善、殘疾人、紅十字會等各項事業都取得新的進步。 自覺接受市人大法律監督和市政協民主監督,948件市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全部辦復。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建立了市政府常務會議學法制度,對市政府系統1107名處級幹部進行了依法行政培訓,啟動了規范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試點工作。修訂了市政府工作規則,規范了市政府重大工作決策程序。推進政務公開,開展「聽政聲、察民意、獻良策」活動,科學民主依法決策機制進一步完善。廉政建設不斷加強,領導幹部經濟責任審計繼續深化,懲防腐敗體系進一步完善,查處了一批教育、醫療、土地等領域違法案件。「四亂」整治和「小金庫」治理成效明顯,投資環境進一步改善。加快應急平台建設,政府應對突發事件能力進一步提升。完善目標考評辦法,加大抓落實力度,促進了各級工作作風的轉變和工作任務的有效落實。
各位代表,回顧一年來的工作,在困難的情況下能夠取得較好的成效,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確領導,市人大、市政協監督支持,全市幹部群眾齊心協力、共同奮斗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行各業的全市人民,向西安駐軍、武警官兵,向關心、支持西安建設的中央、省屬單位和各界人士、國內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
同時,市政府也清醒認識到工作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經濟回升的基礎還不牢固,工業生產、入境游、利用外資、出口還未完全恢復,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的任務還十分繁重;企業吸納科技成果的能力還不夠強,統籌科技資源改革工作還需要抓緊探索;城市管理仍需加強,群眾對交通秩序、治安環境等還不夠滿意;社會管理還存在薄弱環節,就業形勢依然嚴峻,群眾生活中的一些切身利益問題還沒有解決好;區域發展不平衡,農村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還比較薄弱,農民增收還比較困難;政府工作人員服務意識、辦事效率有待進一步提高。對這些問題,我們將高度重視,採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