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挖孔樁漏水怎麼處理
挖孔樁內滲水的處理辦法
因地質、地理條件等原因的制約,樁基施工在工藝方面,常採用人工挖孔成樁的施工方法。在施工中,部分樁位會出現孔內滲水的情況。此類情況給終孔後的混凝土施工造成極大的麻煩,往往施工單位會考慮到採用水下混凝土施工,然而因一些施工場地的具體情況,一旦採用水下混凝土施工,其一:場地狹小,不具備水下混凝土施工的必要條件,無法對孔內進行造漿、而清水則會對混凝土砂漿造成極大的吸釋,而且在灌注過程中必然要上下活動導管,這樣會更加劇清水對混凝土砂漿的稀釋。其二:清水的壓力較泥漿偏小,對混凝土強度有必然的影響。針對這些問題、在總監辦白代表、橋梁專監張工、駐地辦郭高監的支持與幫助下以及承包人中鐵二十二局全力配合下,決定優先考慮採用孔內止水的辦法,最終形成干樁混凝土施工。現將相關止水工作的具體要求與辦法陳述如下:
首先進購必須的止水用材料(高效速凝劑、42.5#水泥、錨固劑、軟膠管)備用。對滲水部位用人工鑿槽、鑿孔。即在滲水周邊鑿出止水工作面。於滲水處進鑿一孔眼,以便埋設軟膠管進行導流。待此工作完成後立即將現拌的止水材料在導流管周邊鑿出的工作面上進行止水工作。施工中由於導管不可能引出全部的滲水,所以應注意:(1)止水材料的摻水量要控制好。
B. 建築工程基坑開挖後出現滲水
建築工程基坑開挖後出現滲水處理方案如下:
1.在原有支護方案的基礎上,土釘加長、加密;
2.
每層土體開挖時,邊坡預留土體50約公分厚,防止局部土體坍塌;
3.
每層土體開挖後,安置排水管,將邊坡內滯水引流入基坑內;
4.
從-6.0處打超前微樁(4米長),間距1米,控制土體變形,防止土體坍塌;
5.
開挖至基坑底部後,打滲水井至地下砂層,將邊坡滯水引入地下;
6.
請甲方盡快查明漏水水源,並對其進行處理。
C. 基坑圍護結構滲水怎麼處理
核心提示:由於基坑工程地下土層分布不均勻,因此在基坑施工中一旦發生漏水則應採取斷然措施,避免大量夾泥漏水對圍護本身和周圍環境造
由於基坑工程地下土層分布不均勻,因此在基坑施工中一旦發生漏水則應採取斷然措施,避免大量夾泥漏水對圍護本身和周圍環境造成損害以及可能帶來的其它不可預料的損失。
一、基坑滲漏分類
1.正常滲漏。
1)基坑止水帷幕達到設計要求的防滲條件下,仍然存在的自然滲透。
2)不影響基坑安全和施工的局部滲透。
正常滲水不需要特別治理,只需在滲漏點注漿或者水泥乾粉封堵,且在基坑開挖過程中,採用常規明排方法解決。
2.非正常滲漏。除正常滲水之外的基坑滲漏屬於非正常滲漏,非正常滲漏必須進行治理。
二、常用封堵材料
一般情況下常用採用化學灌漿法進行封堵。常用化學灌漿材料如下:
2.1水泥漿—水玻璃。目前是使用最廣的化學灌漿材料之一。水泥水玻璃漿液(雙液注漿)最重要的性能是膠凝時間和結石強度。水泥~水玻璃漿液的膠凝時間可以按需調節。
2.2水泥—水玻璃漿液灌漿是將水玻璃和水泥分別配成兩種漿液,並按照一定的比例,用兩台泵同時注入,這種漿液具有水泥漿液的特點,強度高、材料來源多、價格便宜,又兼具化學灌漿的可灌性能,凝膠時間快,可以從幾秒鍾到幾十分鍾准確地控制凝固時間,可灌性明顯提高,早期強度增長很快。
2.3聚氨酷類灌漿材料。聚氨酷類灌漿材料是採用多異氰酸酷和聚醚樹脂等作為主要原材料,再摻入各種外加劑配置而成。
三、滲漏治理
造成帷幕滲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治理帷幕戴基坑滲漏一般應本著「外填內疏、見水不見土、封閉減壓」的原則採取相應措施。可採用以下幾種治理手段。
a.基坑底部有較大上層滯水層水壓力的治理。首先要分析造成管涌的原因和根據湧出水的壓力以及含泥砂情況,考慮在管涌口填一定量的級配碎石以減少土體流失;為避免長時間大范圍泡槽,應及時挖集水坑和排水溝疏導湧出水至坑外;停止與其相鄰的基坑開挖段的開挖工作,利用坑內大口井降水來降低動水壓力,同時採用高壓注漿在管涌坑段范圍圍護結構內側四周進行雙液注漿(水:水泥:水玻璃=3:5:8)封閉此段滯水層,減小與外圍滯水層的溝通;管涌壓力減少後立即進行墊層施工,並考慮在墊層上加一定重量的荷載以防基底隆起;然後採用高壓注漿將管涌口由外向里逐漸封死,整個處理過程應隨時監測基坑隆起。
b.非地下潛水水源(管道污水、雨水等)對帷幕破壞的情況下,其明顯特徵為漏水量大,基坑外水位監測數據急速下降。一般初始破壞時,只產生較小的滲漏,隨著破壞的繼續,土體顆粒懸浮增多並流出,逐漸形成較大滲漏。治理的第一步應先將坑底排水系統完善,保證基坑不被浸泡,並採取措施降低漏水量和動水壓力。探測水源和其通道並進行封堵。由於此種滲漏造成的圍護結構間的土體損失較大,從而形成樁間空隙,因此在封堵水源的同時,還應對樁間空隙進行封堵,封堵方法可以用砌築草袋子壩的方法,一方面減少土體流失,另一方面分散集中的水流,為下一步堵漏創造條件。高壓注漿在帷幕外側封堵帷幕縫隙和固結周圍土體,一般採用雙液注漿加快水泥漿的凝固速度,注漿的流失量要遠遠小於注入量,否則效果不明顯,還浪費了材料。當圍護結構內側壁不滲漏只有輕微滲漏時,撤掉草袋子壩,樁間縫隙處用快硬水泥歐支設模板灌注混凝土封堵。封堵時還應埋設裹有棕麻的引流管戴在樁間縫處埋入X100mm的稻草把,使之伸入盲溝,以防樁間土再次受水的破壞。
c.其它破壞的治理方法。有止水帷幕滲漏的基坑治理通常採用高壓注雙液漿的方法,利用高壓注漿形成的葉脈狀結構封堵水泥加固土和土體中的縫隙。實施此法關鍵是體現一個「快」字,否則流土量增大,空洞形成不但注漿量增加,而且葉脈狀縫隙會加大,從而形成管道效應,利用高壓注漿產生的葉脈結構無法將其封堵,此時這種滲漏的性質已經發生了變化。
d.深基坑開挖前水位的監測和帷幕補強。檢驗並不能完全反映止水效果。實際的止水效果是通過降水過程中的水位監測和基坑開挖過程中以及下步施工過程中對基坑的觀察反映出來的。帷幕是否嚴密,是否符合開挖條件,除分析鑽探檢測數據外,還要分析降水過程中的帷幕外水位下降速率以及監測數據累計值。當帷幕外側水位下降速率以及累計值較大時(一般速率≤50cm/d,累計值≤100cm或由設計指定),可以判定該觀察井周圍有滲漏,需對帷幕進行補強。補強的方法是採用高壓旋噴或高壓注漿在分析的滲漏部位外側進行封堵補強,分析成牆質量滲漏點時一定要察看施工記錄。若經分析滲漏點較多,應考慮採用高壓旋噴樁封堵止水帷幕前的鋼筋混凝土灌注樁間縫,使其成為第二道止水屏障,確保基坑的安全施工。
四、滲漏位置的分析
基坑圍護止水帷幕滲漏情況較復雜,為了堵漏,必須對滲漏類型進行劃分,分別治理。多年基坑設計實踐,根據滲漏深度位置的不同,分為基坑開挖面以上滲漏(俗稱:明漏),和基坑開挖面以下滲漏(俗稱:暗漏)兩種情況。
4.1開挖面以上「明漏」的堵漏措施基坑開挖面以上圍護結構堵漏時,應根據圍護結構所用的材料不同分為鋼筋混凝土縫隙滲漏和水泥土縫隙滲漏兩種,堵漏施工時應分別治理。
鋼筋混凝土縫隙滲漏基坑開挖面以上,以鋼筋混凝土材料為主體的圍護結構(鑽孔灌注樁),基坑開挖後,如出現局部縫隙滲漏,可以充分利用鋼筋混凝土強度高、膠結性能良好的特性,進行堵漏。針對這類滲漏,建議採用的堵漏方案是:先疏後堵。即在滲漏處預埋導流水管,將滲漏出來的水疏導出去;然後在縫隙間使用瞬凝(鋼筋)混凝土封堵,待混凝土達到一定強度後,最後封堵導流管。
(1)堵漏材料包括:
①導流水管:可以根據滲漏水量大小選擇管徑,一般可以選擇直徑1.33~2.54cm(4分~1英寸)的橡塑管、膠管或鋼管,導流管長度根據滲漏空間情況選擇,配套16號細鐵絲或木塞若干。②瞬凝水泥:S型瞬凝水泥(初凝時間1~2min,終凝時間2~3min。早強發揮迅速,水灰比W/V為0.4時,抗壓強度:4h≥20MPa,1d≥40MPa。具有微膨脹等特性)。配套黃砂、碎石(粒級5~15mm,俗稱「瓜子片」)。③填充物:舊棉絮或廢舊布料若干。
(2)堵漏施工工藝
堵漏工藝流程並清除混凝土表面→充填空洞→安裝鋼筋網片→固定導流管→立模板→拌制瞬凝混凝土→封堵縫隙→混凝土養護→封堵導流管。即:①鑿除滲漏部位鋼筋混凝土縫隙表面的泥土和雜質,露出新鮮混凝土面。②由於滲漏,縫隙中的泥沙流失,出現空洞,可以使用舊棉絮或廢舊布料塞填空洞。舊棉絮及廢舊布料既可以阻止泥沙流失,又可以透水,也不像泥土那樣容易被水分散流失。③如果縫隙空間較大,可將混凝土中的鋼筋鑿出,焊上鋼筋網片,或綁扎鐵絲網片,以固定混凝土。④在縫隙中合適的位置安放固定導流水管,導流水管要深入縫隙一定長度,也要露出封堵混凝土一定長度。⑤如果縫隙較大,應在縫隙外立模板,以防止混凝土流失。⑥使用瞬凝水泥拌制混凝土,封堵縫隙。封堵時要保持導流水管暢通,並將導流水管固定在封堵混凝土的中間。⑦混凝土養護數小時(一般為4h以上),達到一定強度後(20MPa左右以上,用S型瞬凝水泥),即可封堵導流管。使用鋼管做導流管,可用木塞或者堵頭封堵;使用橡塑或橡膠軟管做導流管的,只要將露出一定長度的導流管彎折綁扎即可。
(3)可能存在的缺陷及其解決方案當滲漏水壓力較大時,雖然滲漏點被堵住了,壓力水又可能從其他薄弱部位突破出來。出現這種情況,應對其他被壓力水突破的部位繼續堵漏,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沒完沒了地重復發生,再次堵漏時可以不封堵導流管,這時應當在導流管入口處增加過濾材料,如安裝過濾網、過濾布等,以阻止地基土中流失過多的泥沙,形成新的空洞。
4.2水泥土縫隙滲漏基坑開挖面以上,以水泥土材料為主體的圍護結構(水泥土攪拌樁),基坑開挖後,出現局部滲漏。由於水泥土的強度低、膠結性能差,使用上述瞬凝混凝土加導流管堵漏法,堵漏難度較大。為此,根據設計實踐,可採用疏堵結合的物理「膨脹材料堵漏法」,方法簡單易行,效果較好。
(1)堵漏材料堵漏材料也十分簡單,包括①吸水膨脹材料:常用的有價格低廉的干海帶,根據其干濕程度,體積膨脹率可以達到100%~500%。②材料袋:常用塑料編織袋或布袋等。配套鐵絲若干。
(2)堵漏施工工藝堵漏工藝流程為修挖滲漏
縫隙→材料准備→充填縫隙空洞→頂撐膨脹材料→膨脹材料吸水膨脹。即:①修挖滲漏縫隙,修挖時有意識地把滲漏點挖成「里大外小」的洞隙,便於安裝膨脹材料。②根據經修挖的滲漏縫隙空間情況,把膨脹材料裝入材料袋,在材料袋定向膨脹方向用美工刀劃出幾道口子,以便膨脹材料吸水膨脹。③安裝膨脹材料,膨脹材料要塞緊滲漏縫隙,不留空隙。④有時因為滲漏縫隙空間過大,必要時還要對膨脹材料進行頂撐固定。⑤膨脹材料需要數十分鍾,甚至數小時吸水後物理膨脹,充盈縫隙,達到堵塞縫隙,阻止流沙流泥。
(3)可能存在的缺陷及其解決方案使用膨脹材料對縫隙進行堵塞,堵住縫隙後還會有少量的清水滲漏。堵住這類滲漏縫隙後,雖然可以防止流沙、流泥,以及管涌的發生,緩解滲漏,減輕基坑圍護滲漏對周邊環境的影響,但這一措施的缺陷是不能完全止水。使用這種堵漏措施之後,如果水壓力明顯降低,可以使用上述先疏後堵的堵漏方案,徹底封閉滲漏點,達到徹底止水的目的。
4.3開挖面以下「暗漏」以及嚴重「明漏」的堵漏措施。開挖面以下「暗漏」,以及開挖面以上「明漏」很嚴重時,上述兩種堵漏措施不一定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
基坑開挖後,出現多處開挖面以上嚴重的「明漏」及其以下嚴重「暗漏」。經會同設計單位、承包單位技術人員論證和評估,可採用注漿法堵漏。即使用水泥漿-水玻璃漿液作為注漿材料將水泥、水玻璃分別配成兩種漿液,並按一定的比例,用兩台注漿泵,通過同一注漿管,在滲漏的地基土中同一深度交替注入兩種漿液(即「單管雙液」注漿法),自下而上分層注漿堵漏。注漿范圍及注漿孔布置在基坑圍護止水帷幕外,以滲漏點為中心,大約1m范圍,注漿孔平面中心距控制在0.5m以內,排間距不大於25cm,呈梅花形布置。注漿孔深度不超過圍護止水帷幕深度,也不少於開挖面以下2m。
D. 地下室樁基漏水怎樣處理樁基裡面罐了混凝土還是有水出來,防水不好整
不知道這些對你有沒幫助:
這種樁在超聲波檢測時多數為不合格樁。有兩種情形:一種情況為,若地下水直接從砼樁中心滲透,則沿水的滲透路徑周邊,未凝固的砼內的水泥成分幾乎隨水一道被水帶出,若水壓較大者,砼被水流通過的路徑,可能砂也會被水流沖出來,這樣,該部分砼就只有石子了,明顯是不密實的,該中樁至少應判定為不完整樁;另一種情況為,若地下水沿樁壁滲透至砼面,那麼,水流通過的路徑只會對樁基砼邊沿產生影響,如果水流較小的情況下,可能對樁的成型效果影響會較小,具體情況要待樁經過檢測後才能判定。
建議:如果樁基內有地下水,而地下水又不能抽乾的情況,砼澆築當採用水下砼澆築施工工藝施工。
我知道所以你知道!
E. 基坑滲水處理方法介紹
現階段,當基坑工程項目施工出現滲水問題時,如何處理滲水問題?基本情況怎麼樣?以下是中達咨詢小編梳理相關基坑滲水處理方法相關內容,基本情況如下:
中達咨詢通過相關內容處理,以深基坑滲水處理情況為例,基本內容如下:
第一步:在漏點,能塞進去的塞進去。
第二步:填土,就是倒土壓在已填好的水泥上,壓高5m以上,要明顯看到沒有水流從土裡冒出來即表示內部壓重已完全可抵抗坑外水土壓力了。
第三步,坑外漏點部位去注漿吧,注雙液漿(水泥+水玻璃)
第四步:你便道(坑邊)下已經漏空了,整個過程要避免重型機械來回跑,注漿完成後記得鑿開便道填實後重新恢復。
基坑漏水預防措施:
1、為確保施工安全,要控制好止水帷幕的施工質量,確保其連續性,在基坑開挖施工中,應以預防為主,提前處理,消除隱患,確保基坑開挖安全。
2、 嚴格按設計和規范進行施工。施工前,應根據設計進行工藝性試樁,以確定相關施工參數和施工工藝,並在施工中加以嚴格控制垂直度和提升速度。這樣才能確保成樁質量,使止水帷幕連續、閉合,保證止水效果。
3、嚴格按經審定的挖土方案施工。先開挖應力釋放溝,再根據土質情況,分層開挖取土。靠近支護樁側壁處,要邊開挖邊注意觀察(此時, 確保水玻璃、棉紗、編織袋、水泥等各種應急物資儲備到位,並定期對注漿機、備有發電機等設備進行檢修,保證一旦發生突發事件時,機械的正常使用和材料的及時供應) ,一旦發現漏水,及時封堵處理。
4.、止水帷幕施工中,如遇地下障礙,最好繞著打。雖然增加部分工程量,但可確保止水帷幕的連續性。
5、 同一工程,最好採用一種方法施工,優先選用深攪樁止水。確定合理的機械數量和施工順序,同時加強機械保養,防止機械故障造成停機,盡可能減少冷接頭。對於不可避免的冷接頭,必須流榫搭接或採用旋噴樁補強。
6、 加強基坑開挖隱患排查,對有滲漏水現象的止水樁接縫加強封堵力度,處理到位,挖一處,堵一處,止水樁接縫沒有處理好,不向下繼續開挖,嚴防流砂,涌泥等現象發生。
7、基坑開挖期間,做好基坑變形監測工作,及時對監測數據進行分析,做到信息化施工,根據基坑監測情況,合理安排施工工序,採取有效施工措施,保證基坑及周邊建築物安全穩定。
8、制定完善的應急預案,健全應急處理機制,保證發生突發事件時,迅速反應,及時處理,遏制事態擴大,避免造成嚴重後果。
基坑滲水預防措施:
1) 深基坑支護的設計、施工單位必須具備相應的資質和能力。施工組織設計必須經過論證;同時在開工前應認真核驗主要管理人員和特殊工種人員的資格證、上崗證。這是確保深基坑工程安全的基礎。
2) 嚴格按施工規范進行施工。施工前,應根據設計進行工藝性試樁,以確定相關施工參數和施工工藝,並在施工中加以嚴格控制垂直度和提升速度。這樣才能確保成樁質量,使帷幕連續、閉合,保證止水效果。
3) 降水井應嚴格按設計要求施工,確保水井周圍綠豆砂厚度大於20 cm ,施工前應先試打一口,開挖後觀察綠豆砂厚度,制定質量控制措施;降水井進行試驗性抽水,當發現有降水井出水量過小應返工或增加水井數量。
4) 嚴格按經審定的挖土方案施工。先開挖應力釋放溝,再根據土質情況,分層開挖取土。靠近支護樁側壁處,要邊開挖邊注意觀察(此時,要准備好充足的人力、注漿機械、搶險堵漏材料等) ,發現漏水,及時封堵處理。
5) 止水帷幕施工中,如遇地下障礙,最好繞著打。雖然增加部分工程量,但可確保止水帷幕的連續性。
6) 同一工程,最好採用一種方法施工。優先選用深攪樁止水。確定合理的機械數量和施工順序,同時加強機械保養,防止機械故障造成停機,盡可能減少冷接頭。對於不可避免的冷接頭,必須流榫搭接或採用旋噴樁補強。
更多關於標書代寫製作,提升中標率,點擊底部客服免費咨詢。
F. 人工挖孔樁遇地下水時如何處理
如果明抽水不會引起孔壁塌方,抽水是最好的方法。如果是粉土粉砂就易形成流砂,最好採用井點暗降水。
G. 支護樁間滲水,用什麼補漏
深基坑圍護結構樁間止水堵漏
一、工程概況
武漢長江隧道工程是武漢市的重點工程,第一階段施工范圍為武昌武漢理工大學三層樓校區內豎井處至友誼大道路中。本工程基坑圍護結構採用Φ1000mm鑽孔灌注樁,間距1200mm,Φ1300mm旋噴樁樁間擺噴止水,擺噴角度180°。基坑開挖至LK5+309.4時出現漏水,開挖深度約9m,漏水孔直徑約100mm,承壓水頭深度8.77m(標高12.23m)。
圍護結構漏水處地層為淤泥質粉質粘土(標高11.07~12.67m),層厚1.6m,工程特性為中等偏高壓塑性,強度低,工程條件差。
二、漏水處理
考慮到漏水位置埋深較大,直接採取在坑內局部回土後基坑外進行壓密注漿或單純引水堵漏達不到止水目的,這里採用的方法是「雙液注漿引水堵漏法」。堵漏工作分引水堵漏和雙液注漿兩階段施工。
1、引水堵漏
引水堵漏的採取的是改變出水路徑,減小孔口壓力後再進行封堵填塞。引水堵漏分三步 進行,首先,在引水孔中插入4根直徑Φ30mmPVC管進行引水;第二步,採用棉絮填塞引水管外側空間,並且在圍護結構內側打設膨脹螺栓支立鋼模,模板與圍護結構之間空隙採用早強砼封堵;第三步,待砼達到一定強度後,採用木塞直接塞緊PVC引水管。據現場觀察,封堵效果良好,但引水孔周邊仍有少量滲水。
2、雙液注漿
為保證基坑圍護結構漏水位置周邊范圍形成完整止水帷幕,基坑引水堵漏同時,在基坑圍護結構外側漏水處相應位置2m范圍內,布設兩排Φ48mm花管,花管間距0.5m,孔深10m。
引水堵漏結束後,採用注漿泵注設水泥漿和水玻璃漿雙液漿。
注漿材料採用P.O.32.5普硅水泥和水玻璃雙液漿,水玻璃濃度為35°Be'。
注漿參數為:注漿壓力0.2~0.4MPa;水泥漿水灰比1:1;水泥漿與水玻璃體積比1:0.5。
基坑漏水位置滲水中止後,注漿結束。
三、結語
深基坑圍護結構漏水不僅會威脅到基坑安全,也會對周邊建築物造成較大破壞,施工時應引起高度重視。武漢長江隧道工程LK5+309.4處漏水處採取「雙液注漿引水堵漏法」應急處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止水效果,此止水工法可在類似深基坑工程漏水處理中推廣,以減少基坑漏水對基坑和周邊環境的不良影響。
H. 人工挖孔樁下雨時應做什麼預防措施
注意不要讓雨水進入樁孔,蓋好樁孔,做好排水工作就行了。
人工挖孔樁,工程名詞,用人力挖土、現場澆築的鋼筋混凝土樁。人工挖孔樁一般直徑較粗,最細的也在800毫米以上,能夠承載樓層較少且壓力較大的結構主體,目前應用比較普遍。樁的上面設置承台,再用承台梁拉結、連系起來,使各個樁的受力均勻分布,用以支承整個建築物。人工挖孔灌注樁是指樁孔採用人工挖掘方法進行成孔,然後安放鋼筋籠,澆注混凝土而成的樁。
I. 人工挖孔樁滲水量大如何澆灌混凝土
最保險的是水下灌注。也有次干工地因為好多因素沒條件水下灌注,我們直接把水泵埋在井下了,就是因滲水量較大且較快先用多個水泵將水抽干,然後留一台在井底直接灌注商混。(當然別忘了提前和甲方講好,水泵他們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