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處理生活污水的污水處理廠活性污泥黏度一般為多少給個一般范圍即可
20℃水的粘度1.005cp
50g/L污泥 粘度最多30cp,我用旋轉粘度計反復測過的,污泥屬於非牛頓流體,這個粘度誤差較大
范圍1-30cp
Ⅱ 一般污水處理廠採用活性污泥法,主要去除什麼
C
BOD生物耗氧量
Ⅲ 污水處理中活性污泥如何培養
活性污泥復 活性污泥制
培養初期,每天悶曝22h,靜置2h,排放4L廢水,再加入4L自配水。7天後,污泥顏色呈黑色,沉降性能良好,出水混濁,測量MLSS、SV的值,反應過程中pH值、COD、NH3-N濃度沒有較大的變化,說明培養出的細菌量較少。14天後,污泥呈淺黑色,沉澱時泥水界面由開始模糊逐漸變得邊緣清晰,鏡檢時可以觀察到草履蟲、漫遊蟲、裂口蟲、吸管蟲等。隨著生物相逐漸變好,預示菌種培養出來了。測量MLSS、SV的值,COD和NH3-N去除率分別達到43%和10%,污泥活性還不強,需要繼續培養。此後,每天運行兩周期,每周期曝氣10h,靜置2h。30天後,污泥的絮凝和沉澱性能良好,混合液靜置半小時,上清夜清澈透明,泥水界面清晰,污泥呈黃褐色,鏡檢有大量新型菌膠團,較為密實,可以觀察到許多活躍的鍾蟲。測量污泥MLSS、SV的值,COD去除率達到90%以上,NH3-N去除率在30%以上,污泥活性較強,至此認為培養階段結束。
四川永沁環境
Ⅳ 污水處理廠污泥培養
需要加入營養劑葡萄糖曝氣2小時悶曝4小時間隔
Ⅳ 污水處理活性污泥培養方法
活性污泥有多種培養方法,但不同的方法所要求的培養時間和人力物力均不同。應根據廢水水質、氣候、實際許可的條件等情況來選擇培養方法。
1.培養前的准備工作
(1)各構築物建成,並經清池清除建築垃圾,靜壓試驗證明無滲漏,無下沉位移,最後按有關規程驗收合格。
(2)電器、機械、管路等全部設備建成並經單機試車、聯動試車正常。最後按有關規程(說明書)驗收合格。
(3)根據日後運行管理需要,有條件的污水處理廠(站)需進行最基本的常規化驗測試,如pH、水溫、COD、生物相等,用以指導活性污泥的培養過程和日常運行。
(4)基礎數據的調查摸底,包括污水流量晝夜變化情況,水質(pH、水溫、COD、含氮、含磷、有毒物質等)及其變化情況,各種設施和設備的技術參數。有條件的地方最好對受納水體(如接納排污的河流等)本底水質調查備案,以便考察若干年後對受納水體的影響提供依據。
(5)根據處理水質狀況備足必需的營養物(碳源、氮源、磷源),以備缺什麼補什麼。採用接種培菌法還需備足污水性質相似其他污水處理廠(站)的干(或濃縮)污泥作為活性污泥微生物培養用的菌種。
(6)操作人員應熟悉整個系統的管道布置和公用工程方面的情況,了解污泥培養的基本過程和控制要求。
(7)人員到位,自培養和馴化後一般應使系統連續運行,不能脫人。
(8)編制必要的化驗和運轉的原始記錄報表以及初步的建章立制。從培菌伊始,逐步建立較規范的組織和管理模式,確保啟動與正式運行的有序進行。
2.自然培菌
自然培菌,也稱直接培菌法。它是利用廢水中原有的少量微生物,逐步繁殖的培養過程。城市污水和一些營養成份較全、毒性小的工業廢水,如食品廠、肉類加工廠廢水,可以考慮這種培養方法,但培養時間相對較長。自然培菌又可分為間歇培菌和連續培菌二種。
(1) 間歇培菌。將曝氣池注滿廢水,進行悶曝(即只曝氣而不進廢水),數天後停止曝氣,靜置沉澱1 h ,然後排出池內約1/5的上層廢水,並注入相同量的新鮮污水。如此反復進行悶曝、靜沉和進水三個過程,但每次的進水量要比上次有所增加,而悶曝時間要比上次縮短。在春秋季節,約二、三周就可初步培養出污泥。當曝氣池混合液污泥濃度達到1克/升左右時,就可連續進水和曝氣。由於培養初期污泥濃度較低,沉澱池內積累的污泥也較少,迴流量也要少一些,此後隨著污泥量的增多,迴流污泥量也要相應增加。當污泥濃度達到工藝所需的濃度後,即可開始正常運行,按工藝要求進行控制。
(2) 連續培菌。先將曝氣池進滿廢水,然後停止進水,悶曝半天至一天後可連續進水。連續曝氣,進水量從小到大逐漸增加,連續運行一段時間(與間歇法差不多),就會有活性污泥出現並逐漸增多。曝氣池污泥量達到工藝所需的濃度時,按工藝要求進行控制。
由於自然培菌法是用廢水直接培養活性污泥,其培菌過程也是微生物逐步適應廢水性質並獲得馴化的過程。
3.接種培菌
接種培菌法的培養時間較短,是常用的活性污泥培菌方法,適用於大部分工業廢水處理廠。城市污水廠如附近有種泥,也可採用此法,以縮短培養時間。接種培養法常用的有如下二種:
(1) 濃縮污泥接種培菌。採用附近污水處理廠的濃縮污泥作菌種(種泥或種污泥)來培養。城市污水和營養齊全、毒性低的工業廢水處理系統的活性污泥培養,可直接在所要處理的廢水中加入種泥進行曝氣,直至污泥轉棕黃色時就可連續進污水(進水量應逐漸增加),此時沉澱池也投入運行,讓污泥在系統內循環。為了加快培養進程,可在培養過程中投加未發酵過的大糞水或其它營養物。活性污泥濃度達到工藝要求值即完成了培菌過程。從經濟上講,種泥的量應盡可能少,一般情況下控制在稀釋後使混合液污泥濃度在0.5g/L以上。
對有毒工業廢水進行培菌時,可先向曝氣池引入河水,也可用自來水(需先曝氣一段時間以脫去其中的余氯),然後投入種污泥和未經發酵的大糞水進行曝氣,直至污泥呈棕黃色後停止曝氣,讓污泥沉降並排掉一部分上清液,再次補充一定量的大糞水繼續曝氣,待污泥量明顯增加後,逐步提高廢水流量。在培菌的後期,污泥中微生物已能較好地適應工業廢水水質。
(2)干污泥接種培菌。「干污泥」通常是指經過脫水機脫水後的泥餅,其含水率約為70~80%。本法適用於邊遠地區和取種污泥運輸距離較遠的情況。
干污泥接種培菌的過程與濃縮污泥培菌法基本相同。接種污泥要先用剛脫水不久的新鮮泥餅,投加至曝氣池前需加少量水並搗成泥漿。干污泥的投加量一般為池容積的2~5%。
干污泥中可能含有一定濃度的化學葯劑(用於污泥調理),如葯劑含量過高、毒性較大,則不宜用作為培菌的種泥。鑒定污泥能否作接種用,可將少量泥塊搗碎後放入小容器(如燒杯或塑料桶)內加水曝氣,經過一段時間後如果泥色能轉黃,就可用於接種。
Ⅵ 如何將污水處理廠取來的好氧活性污泥培養成厭氧污泥,求大俠指點!
個人建議,不要取用好氧池污泥,可以取用二沉池排泥或者厭氧池污泥。然後採用常規手段,效果和馴化時間都會有改善
Ⅶ 污水處理廠沒有污泥需要培養活性污泥嗎
生物處理是需要的
Ⅷ 如何將污水處理廠取來的好氧活性污泥培養成厭氧污泥,求大俠指點!
可以採用復厭氧發酵池進行調試制馴化,具體過程:將好氧活性污泥(新鮮的,取出來不超過3天的)放到厭氧發酵池(密閉的反應池也可以,注意污泥齡的控制)進行調試,調試過程是半負荷調試一個生命周期(一般是5-10天),然後全負荷調試10天-15天,期間需按正常排泥周期排泥,部分活性污泥迴流,剩餘的外排,厭氧污泥馴化應嚴格控制DO《0.2以下,污泥可生化性B/C比》0.3,COD:N:P=100:5:1,滿足以上條件就可以了,這只是建議,考慮下
取出來的污泥是不是發生污泥膨脹了,你去確認下污泥沉降比和污泥濃度,算出來污泥容積指數就可以了,如果超過150那就很可能污泥膨脹了,污泥發黃可能是營養不足導致的絲狀菌大量繁殖
Ⅸ 污水處理廠活性污泥培養
完全不懂得就想一下學會污水處理最核心的東西,你這會不會有點扎學環保的人的心了
Ⅹ 污水處理廠活性 污泥培養所需營養物質
培養活性污泥需要菌種和菌種所需要的營養物,對於生活污水,其中菌種和營養物都回是具備,因此可以直接答用生活污水進行培養,而本實驗採用的模擬生活污水是按照CODCr:N:P=100:5:1的比例配置。
所需要的營養物質是:葡萄糖 NH4Cl KH2PO4
其中:
葡萄糖15.469 NH4Cl 2.88 KH2PO4 0.66 對應的是300mg/L COD
葡萄糖20.425 NH4Cl 3.84 KH2PO4 0.88 對應的是400mg/L COD
其他COD的配置你按比例算一下,這是我本科畢業設計做實驗時候的配置,絕對OK。希望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