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青玉案原文
宋 辛棄疾《青玉案》
原文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宋·賀鑄《青玉案》
原文
凌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錦瑟華年誰與度?月台花榭,瑣窗朱戶,只有春知處。
飛雲冉冉蘅皋暮,彩筆新題斷腸句,若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宋 黃公紹《青玉案》
原文
年年社日停針線。怎忍見、雙飛燕。
今日江城春已半。一身猶在,亂山深處,寂寞溪橋畔。
春衫著破誰針線。點點行行淚痕滿。落日解鞍芳草岸。
花無人戴,酒無人勸,醉也無人管。
宋 黃大臨《青玉案》
和賀方回韻,送山谷弟貶宜州
原文
千峰百嶂宜州路,天黯淡,知人去。曉別吾家黃叔度。弟兄華發,遠山修水,異日同歸處。
樽罍飲散長亭暮,別語纏綿不成句。已斷離腸能幾許?水村山館,夜闌無寐,聽盡空階雨。
宋·李清照《青玉案》
征鞍不見邯鄲路,莫便匆匆歸去。秋風蕭條何以度。明窗小酌,暗燈清話,最好流連處。
相逢各自傷遲暮。獨把新詩誦奇句。鹽絮家風人所許。如今憔悴,但餘雙淚,一似黃梅雨。
宋·蘇軾《青玉案》
和賀方回韻送伯固歸吳中
原文
三年枕上吳中路,遣黃犬,隨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莫驚鴛鷺,四橋盡是,老子經行處。
輞川圖上看春暮,常記高人右丞句。作個歸期天已許。春衫猶是,小蠻針線,曾濕西湖雨。
宋·黃庭堅《青玉案》
煙中一線來時路。極目送、歸鴻去。第四陽關雲不度。山胡新囀,子規言語。正在人愁處。
憂能損性休朝暮。憶我當年醉時句。渡水穿雲心已許。暮年光景,小軒南浦。同卷西山雨。
現代作品
璟翎《青玉案·軒轅情》
原文
浮雲碧落軒轅暗,恨欲狂,憂傷滿。 指駕長車華夏憾! 古今國辱,永生不忘,誰教風雲亂?
狂瀾翻湧何人挽,吾自橫江裂波斷! 但使存亡皆坦盪。 半紙愁緒,一腔宿願,不把丹心換!
斜陽草樹《青玉案》
閨樓忽傳歌幾縷,但只聞,舊時曲。伊人何事憑欄語,欲言還休,舉步卻止,思量有幾許。
鶗鴂聲里春光暮,多少年華空自負。試問繾綣尋何處,東風吹盡,芳菲漸去,夢回千網路。
琴岫兮《青玉案》
羅巾倒壓釵痕淺,倩誰見、鸞妝晚?拾翠空牽愁緒亂,柳枝曾折,江南曉岸,立盡湘簾畔。
離群乍咽啼紅滿,蟾影生涼楚弦斷。憶昔君歸蘭棹遠,落霞輕隱,孤煙暗卷,鄉夢風吹散。
鄭名喆《青玉案》
千載為覓知己友,五萬士、無言酌。若有知音何辨左?視而見心,若需言說?一夜皆答諾。
秋風襲襲不敢落,百里尋他不知錯。誰想他是爐中火,他還在那,不曾走過,心滿歉疚坐。
元雪琴《青玉案》
愁情自古無交代,後來者,翻悲態。多少英雄憐粉黛。盈杯釀月,銀輝寫隘,都是人情外。
曉樓滴雨雙頭拜,記故新人總無奈。夢里舊顏今可在?絲連未斷,憑添阻礙,錯過無言怪。
元雪琴《青玉案》
蓮開並蒂雙珍偶,鼓浪嶼,南湖秀。閑適悠哉詩意透。橫波繾綣,花嬌枝瘦。正是游時候。
對杯載酒誰人後,飲醉濃茶見紅豆。復醒猶如江岸柳。心期絕處,憂君知否?何奈遲回首!
麥向瑩《青玉案》
殘霞難挽江天暮。濁流里、萍漂處。近月擺橫歸岸櫓。網垂愁淚,惹來白鷺。斜眼觀漁父。
頑童未識謀生苦。躡足潛蹤走貓步。手執團荷當劍舞。縱身低喝,公爺站住!笑盪芙蓉浦。
不知樓主要誰的,其中最著名的是辛棄疾的《青玉案》。
㈡ 青玉案·和賀方回韻送伯固歸吳中故居的作品原文
青玉案⑴·和賀方回韻送伯固⑵歸吳中故居
三年⑶枕上⑷吳中⑸路。遣黃耳⑹、隨君去。若到松江⑺呼小渡。莫驚鷗鷺,四橋⑻盡是,老子⑼經行處。
輞川圖⑽上看春暮。常記高人右丞句。作個歸期天已許⑾。春衫猶是,小蠻針線⑿,曾濕西湖雨。 青玉案⑴·和賀方回韻送伯固⑵歸吳中
三年⑶枕上⑷吳中⑸路。遣黃犬⑹、隨君去。若到松江⑺呼小渡。莫驚鷗鷺,四橋⑻盡是,老子⑼經行處。
輞川圖⑽上看春暮。常記高人右丞句。作個歸期天已許⑾。春衫猶是,小蠻針線⑿,曾濕西湖雨。
㈢ 青玉案 蘇軾包括賞析,大意
蘇軾-《青玉案》和賀方回韻送伯固歸吳中。 三年枕上吳中路,
譴黃犬,隨君去。
若到松江呼小渡,
莫驚鴛鷺,四橋盡是,
老子經行處。
輞川圖上看春暮,
常記高人右丞句。
作個歸期天已許。
春衫猶是小蠻針線,
會濕西湖雨。
作者: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蘇洵,弟蘇轍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進士,官至翰林學士、知制誥、禮部尚書。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刺新法下御史獄,遭貶。卒後追謚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文學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有《東坡全集》、《東坡樂府》。
注釋:
伯固:蘇堅,字伯固,作者的友人。
呼小渡:招呼小船擺渡。
四橋:在蘇州。
老子:蘇軾自稱。
輞川圖:輞川在陝西蘭田,王維曾隱居於此,並曾在寺壁繪輞川圖。
右丞:王維曾任尚書右丞,故稱王右丞。
高人:指伯固。
小蠻:白居易的歌妓。白居易有歌妓樊素、小蠻。此借指蘇軾愛妾朝雲。 翻譯: 那魂牽夢繞,曾經在吳中(蘇州)三年裡的日日夜夜啊!如果有像陸機(晉代)家裡的,能為人們傳遞書信的狗,我一定派它隨您回吳中去。您若到了淞江招呼小船擺渡時,一定不要驚了那裡的鴛鷺,那裡的鴛鷺與我是那樣地相熟。那裡的四橋、那裡的山山水水都是我足跡曾經踏過的地方。
望著眼前的景色,不禁想起了王維的《輞川圖》,也記起了右丞先生送友人歸去的詩句。
作個(回吳中的)歸期吧,老天爺定會准許。去時帶上那件春衫,它是愛妾朝雲為我親手縫制的,上面還有那曾打濕春衫的西湖雨。
賞析: 這首送別詞,是蘇軾至杭州時為送蘇堅歸吳中而作。蘇堅字伯固,在杭州曾助蘇軾浚西湖,修長堤,與蘇軾相友善。但蘇軾此詞別開生面,落墨不在「別」而在「歸」。 上闋寫送友歸去吳中。「三年」兩句寫對友人的理解和惜別。伯固隨蘇軾三年,枕上魂牽夢縈希望歸去,而今成行,詞人既為此欣喜,為朋友高興,也為朋友即將離別而生眷戀。但欣喜為主,故可灑脫地「遣黃犬,隨君去」,希望伯固去後可以遙致書信,以慰朋友掛念之心。「若到」以下,想像伯固沿途景象。松江小渡,鴛鴦四橋,都是老夫曾游之處,雖是想像,親切如在目前,使人頓生物我兩忘之心,也生思舊慕歸之意。 下闕寫思歸情懷。「輞川圖」既是寫吳中風光如畫,也借王維「輞川圖」一典表達歸隱情懷。蘇軾宦海沉浮,始終不忘歸隱以求身心的寧靜自由。王維後期的隱居生活和詞中情調便成了蘇軾經常羨慕感嘆的對象。在詞中,伯固思歸已然成行,自己則更因伯固之歸吳中而感嘆自己欲歸而不得歸。「作個歸期」為鋪墊敘事之後直接吐露心願,,這一願望強烈如斯,甚至連天都已經感動。被西湖雨淋濕的春衫便是天已許的證明了。此處的天,既是自然的青天,也隱指握有士人命運的朝廷。春衫濕,是送別時雨景,也是惜別時情誼,更使人思念做春衫之人。「小蠻」一詞,借白居易姬人名指愛妾朝雲。
㈣ 《青玉案·橫塘路》翻譯,賞析
賀鑄《青玉案·橫塘路》
凌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
錦瑟華年誰與度?
月橋花院,瑣窗朱戶,只有春知處。
飛雲冉冉蘅皋暮,彩筆新題斷腸句。
若問閑情都幾許?
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這首詞說來好笑,原是賀方回退居蘇州時,因看見了一位女郎,便生了傾慕之情,寫出了這篇名作。這事本身並不新奇,好像也沒有「重大意義」,值不得表彰。無奈它確實寫來美妙動人,當世就已膺盛名,歷代傳為佳句,——這就不容以「側艷之詞」而輕加蔑視了。
方回在蘇州築「企鴻居」,大約就也是因此而作。何以言之?試看此詞開頭就以子建忽睹洛神為比,而《洛神賦》中「翩若驚鴻」之句,膾炙千古,企鴻者,豈不是企望此一驚鴻般的宓妃之來臨也?可知他為此人,傾心眷慕,真誠以之,而非輕薄文人一時戲語可以並論。閑話且置,如今只說子建當日寫那洛神,道是「凌波微步,羅襪生塵」,其設想異常,出人意表,蓋女子細步,輕盈而風致之態如見,所以賀方回上來便用此為比。姑蘇本是水鄉,橫塘恰逢水境——方回在蘇州盤門之南十餘里處築企鴻居,其地即是橫塘。過,非「經過」「越過」義,在古用「過」,皆是「來到」「蒞臨」之謂。方回原是渴望女郎芳步,直到橫塘近處,而不料翩然徑去,悵然以失!——此《青玉案》之所為作也。美人既遠,木立如痴,芳塵目送,何以為懷。此芳塵之塵字,仍是遙遙承自「凌波」而來,波者,原謂水面也,而乃美人過處,有若陸行,亦有微塵細馥隨之!人不可留,塵亦難駐,目送之勞,惆悵極矣!——全篇主旨,盡於開端三句。
以下全是想像——古來則或謂之「遐思」者是。
義山詩雲「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以錦瑟之音繁,喻青春之歲美(生活之豐盛也)。詞人用此,而加以擬想,不知如許華年,與誰同度?以下月橋也,花院也,瑣窗也,朱戶也,皆外人不可得至之深閨密居,凡此種種,畢竟何似?並想像也無從耳!於是無計奈何,而結以唯有春能知之!可知,不獨目送,亦且心隨。
下片說來更是好笑:詞人一片痴情,只成痴立——他一直呆站在那裡,直立到天色已晚,暮靄漸生。這似乎又是暗與「日暮碧雲合,佳人殊未來」的江淹名句有脫化關系。本是極可笑的獃事,卻寫得異樣風雅。然後,則自譽「彩筆」,毫不客氣,說他自家為此痴情而寫出了這斷腸難遣的詞句。縱筆至此,方才引出全曲煞拍一問三疊答。閑愁,是古人創造的一個可笑也可愛的異名,其意義大約相當或接近於今日的所謂「愛情」。劇曲家寫魯智深,他是「煩惱天來大」,而詞人賀方回的煩惱卻也曲異而工則同——他巧扣當前的季節風物,一連串舉出了三喻,作為疊答:草、絮、雨,皆多極之物,多到不可勝數。方回自問自答說:「我這閑愁閑恨,共有幾多?滿地的青草,滿城的柳絮,滿天的梅雨——你去數數看倒是有多少吧!這已巧妙地答畢,然而尚有一層巧妙,同時呈現,即詞人也是在說:我這愁恨,已經夠多了,偏又趕上這春末夏初草長絮飛、愁霖不止的時節,越增我無限的愁懷恨緒!你看,詞人之巧,一至於此。若識此義,也就不怪詞人自詡為「彩筆」「新題」了。
賀方回因此一詞而得名「賀梅子」。看來古人原本風趣開明。若在後世,一定有人又出而「批判」之,說他種種難聽的話,笑罵前人,顯示自己的「正派」與「崇高」。晚近時代,似乎再也沒有聽說哪位詩人詞人因哪個名篇名句而得享別名,而傳為佳話,——這難道不也是令人深思的一個文壇現象嗎? (周汝昌)
我自己認為,這首詞生動形象的描繪了作者因愛生愁,最後一句明確點出,卻又用滿城柳絮來形容,化虛為實,使讀者深切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本詞亦有化用,如「錦瑟華年」,「月橋花院,瑣窗朱戶,只有春知處。」亦與 黃景仁的「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有相同之處,不過我不知這兩首孰前孰後,不敢妄加猜測。
㈤ 青玉案·和賀方回韻送伯固歸吳中故居的注釋譯文
⑴青玉案:詞牌名。雙調,六十七字,前後段各六句,五仄韻。
⑵伯固:北宋詩人蘇堅,字伯固,號後湖居士,蘇軾友人。
⑶三年:蘇堅於己巳(1089)從東坡監杭州商稅已有三年。
⑷枕上:床上。
⑸吳中:今江蘇 吳縣 一帶。亦泛指 吳 地。
⑹黃耳:一作「黃犬」。
⑺松江:吳淞江 的古稱。
⑻四橋:《蘇州府志》卷三十四《津梁》:「甘泉橋一名第四橋,以泉品居第四也。」
⑼老子:老年人的自稱,此作者自指。猶老夫。
⑽輞川圖:唐詩人王維,其有別墅在輞川,曾於藍田清涼寺壁上畫《輞川圖》,表示林泉隱逸之情志。
⑾天已許:在朝廷已准許。
⑿小蠻:指詞人侍妾朝雲。 三年夢魂總飛向吳中故里路,送只傳信黃犬隨你回到故土。若到松江呼喚小舟前來擺渡,切莫驚嚇了水近的鷗鳥白鷺,吳中地區四橋的河灣渡口處,當年都是我常出遊的去處。看《輞川圖》如同吳中暮春景物,常常記起高士王右丞的詩句。定個還鄉歸期天公必然應許,身上春衫還是小蠻細針米線,曾經浸濕了西湖依依的淚雨。
㈥ 青玉案。急急急
青玉案(一說讀作qīng yù wǎn ),詞牌名,取於東漢張衡《四愁詩》:「美人贈我錦綉段,何以報之青玉案」一詩。又名《橫塘路》、《西湖路》,雙調六十七字,前後闋各五仄韻,上去通押。辛棄疾、賀鑄、黃公紹、李清照等人都寫過青玉案。出處董橋先生新書名為《青玉案》,書中《〈青玉案〉散記》解釋書名取自宋人賀鑄《青玉案》詞牌名。
《青玉案·東風夜放花千樹》(又名《青玉案·元夕》)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宋·辛棄疾
《青玉案·凌波不過橫塘路》凌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錦瑟年華誰與度?月橋花院,瑣窗朱戶,只有春知處。飛雲冉冉蘅皋暮,彩筆新題斷腸句。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宋·賀鑄
《青玉案·征鞍不見邯鄲路》征鞍不見邯鄲路,莫便匆匆歸去。秋風蕭條何以度。明窗小酌,暗燈清話,最好流連處。相逢各自傷遲暮。獨把新詩誦奇句。鹽絮家風人所許。如今憔悴,但餘雙淚,一似黃梅雨。——宋·李清照
《青玉案·和賀方回韻送伯固歸吳中》三年枕上吳中路,譴黃犬,隨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莫驚鴛鷺,四橋盡是,老子經行處。輞川圖上看春暮,常記高人右丞句。作個歸期天已許。春衫猶是小蠻針線,會濕西湖雨。——宋·蘇軾
《青玉案·煙中一線來時路》至宜州次韻上酬七兄煙中一線來時路。極目送,歸鴻去。第四陽關雲不度。山胡新囀,子規言語,正在人愁處。憂能損性休朝暮。憶我當年醉詩句,渡水穿雲心已許。暮年光景,小軒南浦,同卷西山雨。——宋·黃庭堅
《青玉案·施孤》朱星紫月歸天境,玉龍變,花相竟,酒過三巡方入夢。孤身尋道,亡魂漸冷,千里凄涼景。香燒晝夜孤難佞,聚散無常乃聽命,幾世輪回絕報應。念回首處,怎堪驚恐,但悟聞清凈。——現代·魯軒
㈦ 《青玉案》賀鑄 翻譯
翻譯:
輕移蓮步不再越過橫塘路,只有用目力相送,她像芳塵一樣飄去。正是青春年華時候,可什麼人能與她一起歡度?是月台,是花榭,是雕飾的窗,是緊閉的朱戶,這只有春天才會知道她的居處。
飄飛的雲彩舒捲自如,芳草岸旁的日色將暮,揮起彩筆剛剛寫下斷腸的詩句。若問閑情愁緒有幾許?好象一江的煙草,滿城隨風飄落的花絮,梅子剛剛黃熟時的霖雨。
㈧ 求:蘇軾-《青玉案》解析
①青玉案:詞牌名
②元夕:夏歷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元宵節,此夜稱元夕或元夜。
③花千樹:花燈之多如千樹開花。
④星如雨:指焰火紛紛,亂落如雨。 星,指焰火。
⑤玉壺:指明月。周密《武林舊事·元夕》說,當時「燈之極品多」,「福建所進,則純用白玉,晃耀奪目,如冰清玉壺,爽徹心目」。
⑥魚龍舞:指舞動魚形、龍形的彩燈。
⑦蛾兒、雪柳、黃金縷:皆古代婦女元宵節時頭上佩戴的各種裝飾品。這里指盛裝的婦女。
⑧盈盈:聲音輕盈悅耳,亦指儀態嬌美的樣子。
⑨驀然:突然,猛然。
⑩闌珊:零落稀疏的樣子。
這首詞的上半闋寫元宵之夜的盛況。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一簇簇的禮花飛向天空,然後像星雨一樣散落下來。一開始就把人帶進「火樹銀花」的節日狂歡之中。
「寶馬雕車香滿路」:達官顯貴也攜帶家眷出門觀燈。跟下句的「魚龍舞」構成萬民同歡的景象。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鳳簫」是排簫一類的吹奏樂器,這里泛指音樂;「玉壺」指明月;「魚龍」是燈籠的形狀。這句是說,在月華下,燈火輝煌,沉浸在節日里的人通宵達旦載歌載舞。
下闋仍然在寫「元夕」的歡樂,只不過上闋寫的是整個場面,下闋寫一個具體的人,通達他一波三折的感情起伏,把個人的歡樂自然地溶進了節日的歡樂之中。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這一句寫的是元宵觀燈的女人,她們穿著美麗的衣服,戴著漂亮的手飾,歡天喜地朝前奔去,所過之處,陣陣暗香隨風飄來。「雪柳」是玉簪之類的頭飾。
「眾里尋他千網路」:(這人)對著眾多走過的女人一一辯認(但沒有一個是他所等待的意中人)。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偶一回頭,卻發自己的心上人站立在昏黑的幽暗之處。
「燈火闌珊」勿作「良夜將逝」解,「燈火闌珊」雖然是燈火漸漸散盡的意思,但這兒說的是天空飄灑下來的禮花,快接近地面時早已熄滅散盡,所以即使頭上有流光溢彩,站立的地方卻是昏暗的。
這首詞大家耳熟能詳,特別是最後一句「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已是我們久吟不衰的名句。整首詞在最精彩的地方嘎然而止,卻給我們留下無比寬闊的想像空間。經過等待、尋找、焦灼、失望之後再突然發自己的意中人原來就在身後,那種從天而降的驚喜誰也想像得出來。
詞中在「燈火闌珊」的「那人」,不用說是一個青春妙齡的少女,她在詞的最後才於模糊的昏暗之處露了一下臉。然而我們感覺得出,這是一個聰明活潑而又有幾分淘氣的女孩子。等她的人在明處,她在暗處,也許她早就發現他了,但她卻不急著與他相見,先考驗一下他的耐心,先看看他著急的樣子,然後悄然無聲地跟在他後頭,等到他快要崩潰的時候才給他一份意外的驚喜。
那個青年男子呢,元宵節熱鬧的盛況他視若未見、毫不在乎,他只關心那些花枝召展從他面前飄然而過的少女,急切地想從中尋出那張可愛的熟悉的面孔。假若尋不到自己心愛的人,那麼整個元宵佳節將黯然失色,所有的熱鬧只會讓他倍感失落倍感孤單。只有與他望眼欲穿的「那人」相見,整個歡樂的場面才會被激活,才會真正享受節日帶來的雙倍的欣狂。
譯文.1.寶貴的名馬,華麗的雕車,載著美麗的人兒駛過,香氣彌漫了整條街。蕭聲如歌,明月皎潔,時光悄悄流轉,整晚上花燈(魚燈、龍燈)都在綻放光華,美不勝收。美人如花,仕女如雲,她們一路上嬌笑俏語,帶著若有若無的幽香漸漸遠去。可是,她們都不是我心底的那人。夜深了,我千百次尋找、等待的那一個人還沒有出現。我的心充滿疲憊和失落,不經意一回首,卻發現她在那燈火寥落的地方靜靜地站著。
2.東風彷彿吹開了盛開鮮花的千棵樹,又如將空中的繁星吹落,像陣陣星雨。華麗的香車寶馬在路上來來往往,各式各樣的醉人香氣彌漫著大街。悅耳的音樂之聲四處回盪,職如風蕭和玉壺在空中流光飛舞,熱鬧的夜晚魚龍形的彩燈在翻騰。美人的頭上都戴著亮麗的飾物,晶瑩多彩的裝扮在人群中晃動。她們面容微笑,帶著淡淡的香氣從人面前經過。我尋找她千百次,都沒看見她,不經意間一回頭,卻看見了她立在燈火深處。
第一層意思:表明了感情路上的曲折和峰迴路轉,是愛情的一種存在方式。
第二層意思:作者藉此自喻明志。表達自己和詞中的女子一樣高潔自持、孤芳自賞、嫻靜高雅。不肯與當時的世風和黑暗現實同流合污,寧可一個人寂寞站於燈火闌珊處,也不肯屈身降志,去和志向不同的當權者湊熱鬧。
第三層意思:它表達了人生的一種境界,或者是一種哲理,這種哲理或境界是人生中超越時間、空間的理解,具有永恆性和宇宙性。不會因歲月、際遇、環境的不同而磨滅或忘卻。
它是愛情的境界,是治學的境界,是成事的境界,是做人的境界,是人生的境界、、、、、、
㈨ 急!求蘇軾《青玉案》的賞析
蘇軾-《青玉案》和賀方回韻送伯固歸吳中。 三年枕上吳中路,
譴黃犬,隨君去。
若到松江呼小渡,
莫驚鴛鷺,四橋盡是,
老子經行處。
輞川圖上看春暮,
常記高人右丞句。
作個歸期天已許。
春衫猶是小蠻針線,
會濕西湖雨。
作者: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蘇洵,弟蘇轍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進士,官至翰林學士、知制誥、禮部尚書。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刺新法下御史獄,遭貶。卒後追謚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文學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有《東坡全集》、《東坡樂府》。
注釋:
伯固:蘇堅,字伯固,作者的友人。
呼小渡:招呼小船擺渡。
四橋:在蘇州。
老子:蘇軾自稱。
輞川圖:輞川在陝西蘭田,王維曾隱居於此,並曾在寺壁繪輞川圖。
右丞:王維曾任尚書右丞,故稱王右丞。
高人:指伯固。
小蠻:白居易的歌妓。白居易有歌妓樊素、小蠻。此借指蘇軾愛妾朝雲。 翻譯: 那魂牽夢繞,曾經在吳中(蘇州)三年裡的日日夜夜啊!如果有像陸機(晉代)家裡的,能為人們傳遞書信的狗,我一定派它隨您回吳中去。您若到了淞江招呼小船擺渡時,一定不要驚了那裡的鴛鷺,那裡的鴛鷺與我是那樣地相熟。那裡的四橋、那裡的山山水水都是我足跡曾經踏過的地方。
望著眼前的景色,不禁想起了王維的《輞川圖》,也記起了右丞先生送友人歸去的詩句。
作個(回吳中的)歸期吧,老天爺定會准許。去時帶上那件春衫,它是愛妾朝雲為我親手縫制的,上面還有那曾打濕春衫的西湖雨。
賞析: 這首送別詞,是蘇軾至杭州時為送蘇堅歸吳中而作。蘇堅字伯固,在杭州曾助蘇軾浚西湖,修長堤,與蘇軾相友善。但蘇軾此詞別開生面,落墨不在「別」而在「歸」。 上闋寫送友歸去吳中。「三年」兩句寫對友人的理解和惜別。伯固隨蘇軾三年,枕上魂牽夢縈希望歸去,而今成行,詞人既為此欣喜,為朋友高興,也為朋友即將離別而生眷戀。但欣喜為主,故可灑脫地「遣黃犬,隨君去」,希望伯固去後可以遙致書信,以慰朋友掛念之心。「若到」以下,想像伯固沿途景象。松江小渡,鴛鴦四橋,都是老夫曾游之處,雖是想像,親切如在目前,使人頓生物我兩忘之心,也生思舊慕歸之意。 下闕寫思歸情懷。「輞川圖」既是寫吳中風光如畫,也借王維「輞川圖」一典表達歸隱情懷。蘇軾宦海沉浮,始終不忘歸隱以求身心的寧靜自由。王維後期的隱居生活和詞中情調便成了蘇軾經常羨慕感嘆的對象。在詞中,伯固思歸已然成行,自己則更因伯固之歸吳中而感嘆自己欲歸而不得歸。「作個歸期」為鋪墊敘事之後直接吐露心願,,這一願望強烈如斯,甚至連天都已經感動。被西湖雨淋濕的春衫便是天已許的證明了。此處的天,既是自然的青天,也隱指握有士人命運的朝廷。春衫濕,是送別時雨景,也是惜別時情誼,更使人思念做春衫之人。「小蠻」一詞,借白居易姬人名指愛妾朝雲。春衫上細針密線,皆是相思蜜意,更增歸隱之意。 全詞,明寫送友歸鄉,暗寫自己思鄉懷歸。典故貼切,表意豐富;語言自然流暢,雖是和賀鑄韻,卻無絲毫勉強處。 參考資料:這是我書上的,我把它打上去的,耗了不少時間呢。
㈩ 青玉案·和賀方回韻送伯固歸吳中故居的作品鑒賞
這是首送人之作。在眾多的送別詞中,蘇軾的這首《青玉案》可謂別具一格。一方面作者為送客而作,一方面自己客居他鄉,是為「客」中送客之作。
上闋抒寫作者對蘇堅歸吳的羨慕和自己對吳中舊游的思念。
「三年枕上吳中路」寫蘇堅隨蘇軾三年為官未歸,枕頭上都牽繞著回家的道路,展現了自己思鄉心切,也表達了對友人歸家的理解和關切之情。用「黃犬」這一典故,表達出盼伯固回吳後及時來信。「呼小渡」數句細節傳神,虛中寓實,給對方一種「伴你同行」的親切感。「若到松江呼小渡,莫驚鷗鷺「表現了詞人對吳中故地眷戀之深。「老子」為詞人自稱,語氣幽默詼諧,顯出朋友之間的親昵與坦誠。
下闋寫詞人思歸心切,就蘇堅之「歸」,抒說己之「歸計」,間接表達對官海浮沉的厭倦。
以對王維《輞川圖》的仰慕開篇,直言記得王維的詩句,暗許送友思歸之意。「作個歸期天定許」一句,奇境別開,明知不可歸而猶言「天定許」,思歸之情,倍見殷切。「小蠻針線」則顯出宦遊天涯之可哀,情真意切,其意境絕非柳永「針線閑拈伴伊坐」(《定風波》)之類小兒女語所可比擬。 。「作個歸期天定許,春衫猶是,小蠻針線,曾濕西湖雨。」「歸期天定許」寫蘇軾迫切思歸與親人愛侶團聚,特借白居易所寵愛的善舞妓人小蠻,喻指其愛妾朝雲,朝雲親手縫制的春衫「曾濕西湖雨」,為「天註定」做一注腳:天公有情,為朝雲之相思而灑淚雨,淋濕我春衫。
全詞中心在於一個「歸字」,既是羨慕蘇堅歸吳中,亦是悲嘆自己歸夢難成。詞寫思念親人含蓄深沉,風格婉曲而又曠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