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細菌在污水處理中起主要作用
這位朋友您好!污水處理菌的主要作用是分解污水中的有機物。多運用在污專水處理中的厭氧和好氧階屬段:
1、厭氧階段主要是投加厭氧菌第三代反硝化細菌,起到降解COD,加速水解酸化過程,提高處理效率。
2、好氧段主要是投加好氧菌第三代硝化細菌
『貳』 污水處理是利用的是什麼菌類
菌種是由多種微生物中對水體污染物具有優秀降解性的菌種基因,培育成新一代更具降解版污染能力的微生權物,經過嚴格的篩選與馴化,再運用專用配方將多種微生物構成生物鏈,最終馴養成為專治復雜污水的復合菌群
BIO-1污水處理菌劑自身繁殖快,能很快增加系統中活性菌株濃度和代謝活動,菌株濃度增加後,更多的有機質被菌株吸附並吸收,一部分被同化成細胞物質幫助菌株增殖,另一部分被繼續分解為CO2、H2O、SO42-、NH3、PO43-等簡單無機物及能量釋放出,可達到污泥減量的目的。同時,BIO-1對環境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和自然進化等特性,一旦出現新的化合污染物,它們也能逐步通過自發或誘導產生新的酶系,具備新的代謝功能,促進污水中大分子有機物包括死亡的微生物分解為小分子有機物,並釋放出可溶性氧化物。這些小分子有機物可被多種微生物利用從而達到污泥減量的目的。另外BIO-1與填料配合使用形成生物膜,污泥減量效果更加明顯,污泥去除率可達到90%以上
『叄』 微生物在污水處理中的應用
微生物在污水生物處理中的作用
一、污水生物處理的特徵
(一)、污水與污水生物處理
污水中的污染物質成分極其復雜。一般生活污水的主要成分是代謝廢物和食物殘渣。工業廢水可能含有較多的金屬、酚類、甲醛等化學物質。此外污水中還含有大量非病原微生物和少量病原菌及病毒。污水的生物處理就是以污水中的混合微生物群體作為工作主體,對污水中的各種有機污染物進行吸收、轉化,同時通過擴散、吸附、凝聚、氧化分解、沉澱等作用,以去除水中的污染物。因此,污水生物處理實際上是水體自凈的強化,不同的是,在去除了污水中的污染物後,必須將微生物從出水中分離出來,這種分離主要是通過微生物本身的絮凝和原生動物、輪蟲等的吞食作用完成的。
(二)、生化需氧量及生物處理的應用
在污水處理中,通常是以有機物在氧化過程中所消耗的氧量這一綜合性指標來表示有機污染物的濃度,如生化需氧量(BOD)和化學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是指在特定的溫度和時間(通常這5 d、20℃下,微生物分解污水中有機物所消耗的氧量,稱為BOD5。BOD5約占生化需氧總量的2/3,故採用BOD5來表示污水中可降解有機物的濃度是比較合適的。但污水中有機物並不是都能較快降解的,在工業廢水中,可以結合COD等指標表示有機污染物的濃度。
只有BOD高的廢水才適宜採用生物處理,COD很高但BOD不高的廢水不宜採用生物處理。對於有毒的廢水,只要毒物能降解,就可用生物法處理,關鍵是控制毒物濃度和馴化微生物。
(三)、污水生物處理的效果
污水經過生物處理後,其中的雜質和污染物質能以某種形式(如生物絮凝作用)被分離除去,或被轉為無害的物質。例如,城市生活污水經生物處理後,活性污泥法的BOD和SS(懸浮性固體)去除率都在90%左右;生物濾池法BOD去除率在80%、SS去除率在90%左右。
生物處理還能減少城市污水中的病原微生物和病毒,但濃度仍然較高,因此,出水和剩餘污泥都要消毒。
二、污水生物處理方法
根據微生物對O2的需求不同,污水生物處理可分為好氧處理和厭氧處理兩大類。根據構築物的不同類型以可分為多種方法(表10-1)。
(一)、好氧生物處理
好氧生物處理是在水中有溶解氧存在的條件下,借好氧和兼性厭氧微生物(其中主要是好氧菌)的作用來進行的。在處理過程中,絕大多數的有機物都能被相應的微生物氧化分解。整個好氧分解過程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是有機物被轉化為CO2、H2O、NH3等;第二階段,主要是NH3轉化為NO2和NO3。
用好氧法處理污水,基本上沒有臭氣,處理所需的時間比較短,如果條件適宜,一般可去除BOD580~90%以上。
根據處理構築物的不同,好氧生物處理的方法可分為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氧化塘等。其中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應用最廣泛。
(二)厭氧生物處理
套氧生物處理是在無氧的條件下,借厭氧和兼性厭氧微生物(其中主要是厭氧菌)的作用來分解污水中有機物的,也稱厭氧消化或厭氧發酵。
有機物厭氧分解的錢過程是由三類生理上完全不同的細菌分三個階段完成的(圖10-4)。第一階段,復雜有機物如纖維素、蛋白質、脂肪等在微生物作用下降解為簡單的有機物如糧類、有機酸、醇等,是水解、發酵階段;第二階段,由產氫產乙酸細菌群將有機酸等轉化成乙酸、H2及CO2,為產氫產乙酸階段;第三階段,在產甲烷細菌作用下將乙酸(包括甲酸)、CO2、H2轉化為CH4,是產甲烷階段。
厭氧生物處理主要應用於有機污泥和高濃度有機污水的處理。由於是密閉發酵,所以在處理過程中不影響周圍環境;同時隔絕空氣又加以高溫發酵,可以釘死寄生蟲卵和致病菌;並且可以產生生物能源甲烷。因此厭氧消化法近年來漸漸受到重視,但由於所需時間長,對設備要求嚴格,因而影響其迅速推廣。
三、污水生物處理中的微生物群落及其作用
(一)、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及其作用
活性污泥是指由細菌、微型動物為主的微生物與膠體物質、懸浮物質等混雜在一起形成的,具有很強吸附分解有機物的能力和良好沉降性能的絨絮狀顆粒。活性污泥中生存著各種微生物,構成了復雜的微生物群落。其中主要的微生物是細菌(以好氧性異養菌為主)和原生動物,此外尚有酵母菌、絲狀黴菌、單胞藻類、輪蟲線蟲等。
1、活性污泥中的細菌及其作用 活性污泥中細菌的數量約為108~109
個/ mL,它們是去除水中有機污染物的主力軍。最常出現的優勢種群是:產鹼桿菌屬、芽孢桿菌屬、黃桿菌屬、假單孢菌屬、動膠菌屬,其次尚有無色桿菌、諾卡氏菌、蛭弧菌、分枝蒜苗、硝化細菌、大腸埃希氏菌等。它們全部是化能異養菌,多數為革蘭氏陰性菌,可以有效地分解廢水中的有機污染物。
在活性污泥形成初期,細菌多以游離態存在,隨著活性污泥的成熟,菌膠團細菌分泌胞外聚合物(蛋白質、核酸、多糧等)形成細纖維狀的胞間物質,然後通過它們相互糾纏作用而形成菌膠團絮狀物,隨後絲狀細菌、黴菌、原生動物等交織附著其上,形成活性污泥絨絮狀顆粒,這個過程稱為生物絮凝作用。因此,菌膠團是活性污泥的結構和功能中心,由於其巨大的表面積和粘性,使活性污泥具有魏吸附和分解有機物的能力,同時菌體包埋在絮狀體中,可避免原生動物的吞噬;絮狀體的形成,又為固著生長的微生物提供了附著和棲息的場所,這就為水處理微生物的自下而上和發展提供了方便;更重要的是,絮凝使活性污泥具有了良好的沉降性能,利於二沉池中泥水分離。
活性污泥中的絲狀細菌,如球衣細菌、貝氏硫菌、線硫菌,它們附著於污泥或與菌膠團交織而構成活性污泥的骨架。但若污水中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低氧和有機物濃度過高低時,都會引起絲狀細菌大量繁殖而造成污泥結構極度鬆散,污泥因浮力增加而上浮,產生污泥膨脹現象,降低處理效果。
2、活性污泥中的原生動物及其作用
活性污泥中原生動物在數量和種類上僅次於細菌,常見的優勢種是纖毛類。它們主要附聚在污泥表面。其作用在於。(1)有些原生動物(如變形蟲)能吞噬水中有機顆粒,對污水有直接凈化作用;(2)某些原生動物(如纖毛蟲)能分泌糧類物質,可促進生物絮凝作用;(3)吞食游離細菌,有利於改善出水水質;(4)可作為污水凈化的指生物。
在活性污泥的培養和馴化階段中,原生動物按一定的順序出現。在運行初期曝氣池中常出現鞭毛蟲和肉足蟲。若鍾蟲出現且數量較多,剛說明活性污泥已成熟,充氧正常。若固著型纖毛蟲減少,游泳型纖毛蟲突然增加,說明污水處理運轉不正常。因此,根據污水中微生物的活動規律就可以判斷水質和污(廢)水處理程度,因為隨著水質條件(營養、溫度、pH值、溶解氧)的變化,細菌與佩型動物的種類和數量出發生一定的變化並遵循一定的演替規律(圖10-5):細菌→植鞭蟲→動鞭蟲→變形蟲→游泳型纖毛蟲、吸管蟲→固著型纖毛蟲→輪蟲。
(二)生物膜中的微生物群落及其作用
當污水通過濾料時,在濾料表面逐漸形成一層粘膜,粘膜中生長著各種微生物,這層粘膜就是生物膜。生物膜有巨大的表面積,能吸附污水中呈各種狀態的有機物,具有非常強的氧化能力。
生物膜中常見的微生物:主要組成菌有好氧的芽孢桿菌、不動桿菌、專性厭氧的脫硫弧菌以及假單孢菌、產鹼桿菌、黃桿菌、無色桿菌、微球菌和動膠菌等兼性菌,這些細菌互相粘連構成菌膠團,擔負著主要的氧化分解有機物的任務,生物膜上的絲狀細菌有球衣細菌、貝氏硫菌等,它們降解有機物的能力極強,在量生長的菌絲體交織粘輻形成層層的網狀結構,對水水具有過濾作用,被處理水中的懸浮物被絲狀菌網吸附截留,出水變得澄清,同時菌絲的交織作用又可使膜塊的機械強度增加,不易脫落更新,但絲狀細菌過速生長會堵塞濾池,影響凈化過程的正常進行;生物膜中出現較多的真菌是鐮刀霉、麴黴、地霉、枝孢霉、青黴及酵母菌、黴菌可形成類似絲狀細菌的網狀結構;藻類僅生長在生物膜表面見光處,主要有小球藻、席藻、絲藻等過度生長,會覆蓋濾池表面,影響水流暢通;原生動物主要是鍾蟲、累枝蟲、蓋纖蟲和草履蟲等纖毛蟲,它們能提高生物濾池的凈化程度和效率;此外尚有輪蟲、線蟲、沙蠶等後生動物去除池內污泥,能防止污泥積聚、抑制生物膜過速生長,保持生物膜的好氧狀態,對廢水凈化有良好作用。
生物膜上微生物的生態演替主要受溶解氧和營養的制約。從膜面到膜內,微生物按好氧化發發→ 兼性→厭氧的順序出現;從濾池的上層到下層,有機物濃度逐漸降低,優勢種以菌膠團細菌→絲狀細菌、鞭毛蟲、游泳型纖毛蟲→固著型纖毛蟲、輪蟲的序列出現。因此,通過觀察各區段微生物種類的演替情況,有可能判斷出廢水濃度的變化或污泥負荷的變化。
四、污水處理的菌種培養及其對水質要求
(一)菌種培養方法
1、生物膜 的培養和馴化
生物濾池投入運轉初期,必須培養和馴化生物膜。這個過程一方面是使微生物在濾料表面生長繁殖,掛上生物膜;另一方面是使生物膜上的微生物產生一定的變異,能逐漸適應處理的污(廢)水的水質,也就是訓化。培養與馴化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先將生活污水送入濾池,生物膜在濾料上形成後,逐漸投加准備處理的工業廢水,對生物膜加以馴化。
(2)將生活污水與待處理的工業廢水混合送入濾池,工業廢水混入比例逐漸增大,使掛膜與馴化結合起來同時進行。
(3)用其他污水處理廠的活性污泥或生物膜進行接種培養,並以逐漸增大准備處理的工業廢水投量的方式加以馴化。
2、活性污泥的培養與馴化
活性污泥法處理污水的首要問題是要在曝氣池運行投產前,准備好足夠數量具有處理某種污水能力的活性污泥。培養與馴化方法如下:
(1)將附近同類型污水處理廠成熟的活性污泥取來直接使用。該方法最簡便。
(2)採用生活污水和糞便水曝氣培養,再用需處理的廢水馴化。該法較常用但所需時間長。
(3)在用生活污水、糞便水培養活性污泥的同時,逐漸加入待處理的工業廢水,使培養與馴化同時進行,縮短馴化時間。
活性污泥培養成熟的標志是:具有良好的凝聚、沉澱性能;污泥中有大量的菌膠團和纖毛類原生動物;菌膠團顏色較淺、無色透明、結構緊密,游離細菌少,固著型纖毛類占優勢;可使BOD5去除率達到底0%左右。
(二)污水生物處理對水質的要求
污水生物處理是利用微生物的作用來完成的,因此要給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創造適宜的環境條件。在污水生物處理中,水質條件極重要。
1、pH值 好氧生物處理,pH應保持在6~9范圍內。厭氧生物處理,pH應保持在6.5~8之間。PH過低、過高的污水在進入處理裝置時應先行調整pH值。在運行期間,pH不能突然變化太大,以防微生物生長繁殖受到抑制或死亡,影響處理效果。
2、溫度 一般好氧生物處理要求水溫在20~40℃之間。污泥的厭氧消化需利用高溫微生物進行厭氧發酵,溫度應提高至50~60℃之間。
3、營養 微生物的生長繁殖需要各種營養。好氧微生物群體要求BOD5(C):N:P=100:5:1,厭氧微生物群體要求BOD5(C):N:P=100:6:1。城市生活污水能滿足活性污泥的營養要求,但工業廢水除有機物外一般缺乏某些養料,特別是N和P,故這類污水進行生物處理時,需要投加生活污水、糞尿、或氮、磷化合物。但如果工業廢水不缺營養,切勿添加上述物質,否則會導致反馴化。
此外,尚需要考慮污水所含的有機物濃度過高過低皆不宜。一般來說,好氧生物處理法進水有機質濃度不宜超過BOD5500~1000mg/L,不低於50~100mg/L;厭氧生物處理高濃度有機污水,BOD5可高達5000~10000mg/L甚至20000 mg/L。
4、有毒物質 工業廢水中往往含有許多有毒物質,如重金屬、H2S、氰、酚等。雖然所有初次接種到某種廢水中的微生物群體(活性污泥或生物膜)在培養馴化中都已經歷了自然篩選過程,剩下的細菌中絕大部分都是以該種廢水中污染物質為主要營養的降解菌,但當污水中的有毒物質超過一定濃度時,仍能破壞微生物的正常代謝。影響污水生物處理效果。因此,對某種污水進行生物處理是,必須根據具體情況確定處理方法,必要時通過試驗,以確定生物處理中毒物的容許濃度(表10-2所列數字公供參考)。同時,加強微生物馴化以提高對毒物的碉受力。
5、溶解氧 好氧生物處理要保證供應充足的氧氣。否則會使處理效果明顯下降,甚至造成局部厭氧分解,使曝氣池污泥上浮,生物濾池或生物轉盤上的生物膜大量脫落。但溶解氧過多,也不利於生物處理。
『肆』 污水處理菌
第一代:第一代的生物處理技術利用污水或污泥中的自發性細菌進行硝化與反硝化作用將有機污染物降解,使污水體恢復氮循環的自凈能力,由於菌種不全或數量不足,已經應付不了現代化高濃度與高復雜的污水;
第二代:第二代生物處理技術則是利用專業的污水處理微生物菌劑結合好氧、缺氧、厭氧等各種手段與設施來處理特定污水,由於環境適應能力與配方不全,不易全面解決污水中的高復雜污染成分與頑劣性的污水;
第三代:第三代BIO-1 污水處理菌劑是新一代的復合性微生物菌群,結合台灣27年微生物研發經驗與全球先進微生物基因工程培植技術,遴選萃取多種微生物中對水體污染物具有優秀降解性的菌種基因,培育成新一代更具降解污染能力的微生物,經過嚴格的篩選與馴化,再運用專用配方將多種微生物構成生物鏈,最終馴養成為專治復雜污水的復合菌群,使能處理各種高難度的污水/廢水。
第三代BIO-1污水處理菌劑自身繁殖快,能很快增加系統中活性菌株濃度和代謝活動,菌株濃度增加後,更多的有機質被菌株吸附並吸收,一部分被同化成細胞物質幫助菌株增殖,另一部分被繼續分解為CO2、H2O、SO42-、NH3、PO43-等簡單無機物及能量釋放出,可達到污泥減量的目的。同時,BIO-1對環境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和自然進化等特性,一旦出現新的化合污染物,它們也能逐步通過自發或誘導產生新的酶系,具備新的代謝功能,促進污水中大分子有機物包括死亡的微生物分解為小分子有機物,並釋放出可溶性氧化物。這些小分子有機物可被多種微生物利用從而達到污泥減量的目的。另外BIO-1與填料配合使用形成生物膜,污泥減量效果更加明顯,污泥去除率可達到90%以上。
『伍』 污水處理菌種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
使用方法:
一、將活性污泥池或生物池之進水與出水關閉,並保持曝氣狀態,PH值調適到6.5-7.8之間較佳。
二、按1立方水投放1公斤的比例,將菌劑一次性全部均勻投入曝氣池中,比例可以依污水情況適量增減。
三、持續曝氣24小時,使微生物激活,附著菌床並進行繁殖,達到活躍狀態。
四、建議採用階段式調適進水,以減小對微生物之沖擊,運行第一天打開正常進水量的1/3,第二天打開2/3,第三天即可全開。如進水量設計偏小,則可一次性全開。
五、監測與調適系統運行,約30天後若系統穩定,則無需再添加菌劑。
【產品功效與特點】
1、德豐生物第三代污水處理菌硝化細菌為德豐29年技術結晶,本土生產,菌種更符合本地,供貨周期更短,價格更優!
2、零污泥污水處理技術,一舉攻堅污水處理程序中污泥排放之痛
3、具備超強去除BOD、COD、SS、氨氮、磷等污染物質,有效率達90-95%以上。
4、二沉池出水可直接達到國家一級A標准或相關標准。
5、一次性投入,系統穩定後無需持續投加菌種,大幅降低治污成本
6、污水處理菌硝化細菌具備顯著的除臭效果,消除 NH3、P、H2S及有機酸之能力超強。
7、硝化細菌只需一次投放,系統穩定後無需持續添加菌種
8、第三代污水處理菌硝化細菌易培養、繁殖快、對環境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和自然進化等特性,一旦出現新的污染化合物,它們也能逐步通過自發或誘導產生新的酶系,具備新的代謝功能,從而降解或轉化新的化合物。
注意事項
一、PH值 :污水處理菌種硝化細菌PH的作用范圍為6~8.5之間,更適使用范圍在6.5~7.5之間。
二、溫度:污水處理菌種硝化細菌溫度的作用范圍在10℃~38℃之間,更適作用溫度為22~35℃。;高於60℃會導致細菌的死亡;低於10 ℃時,細菌生長會受到限制。
三、DO溶解氧:在曝氣池中,溶氧量應保持在3-6毫克/升; 充足的氧氣能提高好氧細菌的降解污染能力。
四、鹽度:污水處理菌種硝化細菌在海水和淡水中都適用,極限可耐受5%的鹽度。
鹽度小於0.5%直接投放即產生效果,實現自我平衡和擴繁。
鹽度0.5%-2%之間約需要2-10天馴化適應該水質,實現自我平衡和擴繁。
鹽度2%-4%之間約需要10-30天馴化適應該水質,實現自我平衡和擴繁。
五、抗毒性:污水處理菌種硝化細菌可以較有效地抵抗化學毒性物質,包括重金屬等。當受污染區含有殺菌劑時,應預先研究它們對微生物的作用。
六、儲存方法:應密封貯存於陰涼、乾燥處,不要與有毒物品一起存放。
『陸』 有多少污水處理公司使用過 「污水處理菌」 的使用的效果如何
現在全國95%的污水處理廠都是使用的活性污泥法,也就是說使用的「污水處理細版菌」,這是現階段最經濟最有效的權方法
補充一下:
污水處理菌種能夠避免化學處理法產生的二次污染,減少污水產生量,改善污水的水質,減低污水的處理費用。
污水處理菌種能夠提高系統抗沖擊負荷的能力,以應付有機物負荷過高的情況
污水處理菌種能夠提高有機物去除率,顯著降低厭氧塘降解物,以恢復HRT。
污水處理菌種能夠減少臭氣釋放量,抑制腐敗細菌的生長,降低沼氣,氨和琉化氫的產生。
污水處理菌種能夠減少或消除出水中未分解脂肪酸導致的泡沫。
污水處理菌種能夠抑制病原性微生物的繁殖,防止病害的產生。
『柒』 污水處理培養中需要用到哪些菌種
污水處理是一個看是簡單實際做起來非常復雜的事情,在污水生化細菌培養中,雖然就是去除COD,降解氨氮,去除總氮,降總磷,但是實際操作中如果有一項操作出現問題就會導致出水指標不達標,而且尋找到問題也是非常的困難。今天甘度小編就簡單介紹一些污水處理中都需要用到哪些菌種,這些菌種投加都需要注意什麼?污水處理菌種有哪些內容來自於網路經驗
甘度-GANDEW-NI 氨氮去除菌:
硝化作用分為兩個階段,即亞硝化(氨氧化)和硝化(亞硝酸氧化),分別由兩類化能自養微生物完成,亞硝化細菌進行氨的氧化,硝化細菌完成亞硝酸氧化。由5個屬共27種不同的硝化細菌組成的復合菌系,所以可以在不同的污水水質中選擇性的篩選馴化出合適的硝化污泥,適用面及其廣闊。主要去除水中氨氮,通過硝化反應把氨氮轉為亞硝酸鹽和硝酸鹽。
更多污水疑問咨詢甘度龍工
『捌』 污水處理菌是什麼東西
為達到污水中污染物質降解的目的,遴選、培養、組合針對污水特別降解能力的微生物菌形成菌群,成為專門的污水處理菌種,稱為污水處理菌。。
菌種源自於大自然,加以人工培育馴化,最終回歸大自然,擔任修復水體氮循環的使命,符合無毒、無公害、無二次污染、對人體無害的原則。能有效去除氨氮、BOD、COD、SS、硝酸根、硫酸根、色度、臭味、毒性物質、化合污染物等,而不需化學混凝、助凝的過程。
污水處理菌的主要分類
硝化細菌:硝化細菌 ( Nitrifying bacteria ) 是一種好氧性細菌,包括亞硝酸菌和硝酸菌。生活在有氧的水中或砂層中,在氮循環水質凈化過程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廣泛存在大自然各個角落,空氣、江河、大海、土壤都有,生物學中發現的硝化細菌有幾千種之多。
反硝化細菌:反硝化細菌是一種能引起反硝化作用的細菌。多為異養、兼性厭氧細菌,如反硝化桿菌、斯氏桿菌、螢氣極毛桿菌等。它們在氙氣條件下,利用硝酸中的氧,氧化有機物質而獲得自身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反硝化細菌廣泛分布於土壤、廄肥和污水中。可以將硝態氮轉化為氮氣而不是氨態氮,與硝化細菌作用不完全相反。主要應用於污水處理,如景觀水治理,城市內河治理,水產養殖處理等,其中水產養殖污水處理應用最為廣泛。
硝化反硝化復合菌種:具備硝化和反硝化雙重作用的復合菌種,在污水處理環境日益復雜的情況下,單一使用硝化或反硝化菌種越來越難達成菌種平衡,硝化反硝化的配比多數企業對污此的掌握也並非准確,造成大量菌種資源浪費或不足,難以達成理想的污水處理效果。復合菌種可根據水質情況自我擴繁,達到菌種平衡,讓污水處理工作更簡單、高效。
『玖』 污水處理菌的作用是什麼
在21世紀人類經濟高度發展的同時,也造成環境嚴重破壞與污染,使人們的健康遭受到嚴重的威脅,於是整治各種污染的環境保護措施迫在眉睫,從中央到地方,無不將其列為首要的施政重點。其中水污染的程度已經造成生態的嚴重失衡,大自然因過度的污染而失去了原有的氮循環自凈能力,所以藉由水處理方法是修復大自然生態的必須法門。
而在眾多的污水處理方法中,生物處理法因為工藝簡單、成效顯著、成本低廉、純天然環保、無二次公害等優點,在全世界都是最主要的污水處理工藝。其中生物膜法、生物滴慮法、活性污泥法或加入生物制劑等方法,都是利用生物的分解能力達到凈化水質的目的。但目前市面上大多的微生物處理僅靠存在於廢水污泥中自發菌之作用,由於現代工業化污水中的污染源種類相當復雜,而分解污染物的生物菌種類不全,該有的不存在,而不必要者又偏多,往往因為有效菌數量不足或菌種分解能力不夠,降解污染能力欠佳,以致於處理效果不易控制,有時還需憑借運氣,此種情形往往使投資興建設備之業主喪失信心,無所適從。
第三代BIO-1污水處理菌種的技術核心技術在於「以生物技術修復受污染水體氮循環自凈能力」,所有的菌種源自於大自然,加以人工培育馴化,最終回歸大自然,擔任修復水體氮循環的使命,符合無毒、無公害、無二次污染、對人體無害的原則。能有效去除氨氮、BOD、COD、SS、硝酸根、硫酸根、色度、臭味、毒性物質、化合污染物等,而不需化學混凝、助凝過程。
作用機理
一、好氧性微生物污水處理菌種利用水中的溶氧(DO),將有機污染物質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或轉化為污水處理微生物的營養物質,並利用這些養分進行繁殖,其過程正好可以降解污染物質,達到除污除臭的目的,此種處理法稱為好氧性處理,利用最多的就是活性污泥法。
二、通用厭氧性污水處理微生物是在沒有溶氧的環境下將硝酸鹽還原(利用硝酸鹽中的氧),進行脫氮反應,使其產生氮氣,此種方廣泛運用於含有氮氣的廢水處理。而酸生成菌(通用厭氧性微生物)常用於絕對厭氧微生物污水處理工法中的前期酸化反應。
三、絕對厭氧性生物處理是利用酸生成菌進行酸化反應,將污水中的醣類或蛋白質分解成單醣類、胺基酸或低級脂肪酸(有機酸)。再以醋酸生成菌(絕對厭氧性微生物)將污水中的單醣類、胺基酸或有機酸分解成醋酸。最後再以甲烷生成菌(絕對厭氧性微生物)分解醋酸生成甲烷。
四、多數的污水處理微生物以污染物為食,比如碳水化合物類、蛋白質類和脂肪類等污染物,都能被各種污水處理微生物分解,使其成為自身生長繁殖的養分。而利用光合細菌和芽孢桿菌等,能將惡臭氣體硫化氫轉化成自身生長所需要的硫元素,進而達到除臭的效果。
五、微生物污水處理菌種本身具有的多糖類黏性物質,能利用來吸附環境中的污染物,此種特性常被運用來對重金屬離子的吸附。
六、經過特殊微生物污水處理菌群進入到污水中時,會成為環境中的優勢菌,能抑制病原菌和腐敗菌的生長,比如乳酸菌等成為優勢菌後,就能抑制環境中大腸桿菌等的生長,從而減少氨氣等臭味的產生。
『拾』 細菌在污水處理中的作用
分解有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