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清華大學王浩為
清華大學(Tsinghua University),簡稱清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入選」珠峰計劃「、」2011計劃「、」111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為九校聯盟、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環太平洋大學聯盟、清華大學—劍橋大學—麻省理工學院低碳能源大學聯盟成員。[1]
清華大學誕生於1911年,依託美國退還的部分「庚子賠款」建立,因北京西北郊的清華園而得名,初稱「清華學堂」,是清政府設立的留美預備學校,翌年更名為「清華學校」;為嘗試人才的本地培養,1925年設立大學部,1928年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學校南遷長沙,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聯合組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遷至昆明,改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遷回清華園,1952年成為一所多科性工科大學;改革開放以來,學校先後恢復或新建了理科、經濟、管理和文科類學科,並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繼續教育學院。
清華大學是中國乃至亞洲最著名的高等學府之一,在長達百年的辦學歷史中,2位共和國主席、7位中央政治局常委、14名兩彈一星獲得者、600餘名院士從這里走出,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等一大批學術巨匠曾在此執教,恰如清華園工字殿內對聯所書——「檻外山光,歷春夏秋冬、萬千變幻,都非凡境;窗中雲影,任東西南北、去來澹盪,洵是仙居」。
Ⅱ 太原理工大學培養的的院士有哪些
太原理工大學培養的的院士有:
中國工程院院士:謝克昌、王一德、王安、牛憨笨、王浩、岳光溪、趙沁平、趙連城、雷清泉(含雙聘)[4]
中國科學院院士:姚建銓、黃維、趙淳生、周孝信、林學鈺、趙淳生(含雙聘)
巴西國家科學院院士:袁錦昀(雙聘)
Ⅲ 南師附中院士的姓名
http://ke..com/view/218354.htm?from_id=636836&type=syn&fromtitle=南師附中&fr=aladdin#5
南師附中在科技學術界涌現出了許多傑出校友。其中有50多位南師附中學子當選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
郭廷以:歷史學家。曾任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國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創所所長,中央研究院院士。
施蘊渝:分子生物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孫鍾秀:計算機科學家。南京大學技術學院院長。
程鎔時:中科院院士,高分子物理化學專家,南京大學教授。
許靖華:地質學家,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刁錦寰:統計學家,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王賡武:歷史學家、教育家。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曾任香港大學校長。
王浩:邏輯數學家、哲學家,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英國科學院外藉院士。
鮑亦興:力學家、物理聲學家,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王兆凱: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美國水產工程協會首任主席。
胡先驌:生物學家、古典文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
錢崇澍:生物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
胡煥庸: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嚴濟慈:物理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家楫:生物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
凌純聲:人類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
Ⅳ 蘭州交通大學有院士嗎
在蘭州交通大學9月15日上午舉行的雙聘院士聘任儀式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資源所所長王浩被聘為該校雙聘院士,填補了蘭州交通大學建校50多年來沒有院士的空白。
Ⅳ 《開講啦》王浩院士說自己見過最美的風景是什麼
作為水文水資源專家,王浩走遍萬水千山,由南向北,長江、淮河、黃河、海河、遼河版、松花江、額權爾古納河、黑龍江、烏蘇里江、綏芬河、圖們江、鴨綠江,都曾留下他的足跡,主持人還笑稱他是「行走的中國地圖」。
Ⅵ 我國內陸湖泊的主要污染因子是什麼,有什麼危害
主要污染因子:總氮、總磷等營養物質以及耗氧有機物污染
危害:快速提高湖泊營版養水權平,加快湖泊向富營養化甚至沼澤化的演變進程,影響湖泊生態,降低湖水的使用功能,嚴重的更會產生藻類爆發,破壞湖泊生態環境,使湖泊變成死湖。
Ⅶ 請問水科院水文水資源方向的博導哪個能量比較大,給學生待遇比較高(王浩院士除外)
博導一般有正副兩個,水資源所一般情況正導都是王浩;副導可以選秦大庸,專賈仰文,嚴登華老師等等;屬待遇水科院是有規定的,大家都一樣,不存在誰高誰低,只是說平時項目面向的對象不同,可能會在外麵食宿好壞有差別罷了!!
Ⅷ 水之緣的水之緣 —王浩
央視《面對面》欄目播出王浩:水之緣。以下為節目內容節選:
王浩,55歲,北京人,198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水利系,2001年擔任中國水科院水資源所所長至今。
200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據統計北京現在的地下水開采平均已經達到了27米深,最深的達到了40米,而按照合理的地下水開采標准,在城區這個數字應該是10到11米,在郊區這個數字應該是6到7米,而大家都知道過度開采地下水的後果是非常嚴重的。其實不僅北京在面對一個水資源非常緊缺的局面,全國莫不如此。有這樣一個排名,世界上153個有用水統計的國家,中國人均水資源佔有量排到了第121位,我們又應當如何面對這樣一個水資源的形勢呢?
2008年9月28號,「南水北調」中線京石段應急供水工程正式向北京供水,這標志著南水北調工程開始取得階段性的成果。南水北調工程由西線、中線和東線組成,分別從長江上、中、下游調水,以適應西北、華北各地的發展需要。此次通過「南水北調」輸送進京的水,不僅能緩解北京水資源供求緊張的局面,也將對北京的供水格局產生深遠的影響。
北京市每年的用水量,過去是40億立方米,41億,42億,這是在80年代,現在北京市政府經過這幾年的大力推行節水,已經把用水量消減到了34億立方米,35億的樣子。南水北調的水來了,沿程有一些損失,到北京是10億立方米,在35億的總用水格局裡有10億是南水北調的水,它就起這么一個作用,剩下5、6億立方米,可以從密雲水庫來供水。另外就是再生水,雜用水,市政用水,綠化用水,河、湖的生態用水,可以用再生水來替代,再生水的資源,將來也能有6、7億立方米這個樣子。剩下再用地下水補充一點,這樣子,地下水來說,它的總補給量大於它的總開采量,它的水位就能逐步地回升。
那是一個災難性的後果,因為北京現在的人口是1700萬的樣子,實際上每年還要增加30多萬,總體規劃限定是1800萬,控制在1800萬人左右,但是現在看來,還不容易控制到,我個人的看法恐怕要發展到2000萬人的量級。因為城市發展是多方面因素決定的,在這種情況下,北京的水資源支撐不住這個,沒有南水北調的話,是支撐不住北京的社會經濟發展的。
北京實際上一般老百姓是感覺不到缺水的,因為市政府也下了很大的力氣,把北京盡可能維持市民的正常供水,北京的供水系統,應該說在南水北調通水以前是四大供水系統,一個就是密雲供水系統,一個是官廳供水系統,這兩個是地表水,另外北京得天獨厚,有一個地下水含水層,地下水系統是一個主力水源,再同時,利用再生水,再生水系統,也是北京的一個主要的水源,並且越來越主要。南水北調通水以後,北京就變成了五個系統,加上南水北調系統。過去在南水北調通水以前,北京主要是依靠地下水的超采來解決問題的。所以北京的地下水位從過去就是2、3米深的地下水埋深,現在已經到了27、8米的地下水埋深了,地下水位一直在持續下降,應當說,這個是不能持久的,再有幾年就不行了。
北京地處中國北方的海河流域,由於乾旱少雨,地表水資源十分有限,地下水資源成為海河流域城市供水系統的支柱,但隨著城市的日益擴大、人口的急劇增長,海河流域的地下水資源因為持續開采已經逐漸枯竭,作為長期關注海河流域水資源狀況的專家,王浩對此感受尤為深刻。
你比如說海河流域自己缺水是缺得很厲害,缺到什麼程度呢,海河流域是32萬平方公里,多年平均降水量535毫米,摺合成下的雨的水是1712億立方米,這些水只有30億立方米流到海里,1712億的水降下來,只有30億流到海里,剩下全部被流域內社會經濟發展用掉了,這還不算,每年還要超采80億立方米的地下水,每年還要從黃河流域,黃河本身也是貧水流域,還要從黃河流域引到海河流域50億立方米的水資源。
就是說海河流域一方面缺水,一方面又有些浪費,怎麼浪費呢,就是海河流域的引黃系統,是現在流域內用水效率比較低的,附近的農民都怕沒有水用,從黃河引水,拚命地大水漫灌,把整個地灌足,因為下一次引水沒有保證,他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引水,所以好容易逮住了一次,就拚命地引,結果用水定額,灌溉定額就偏高,這樣子等於浪費了一些水。
這個辦法是很多的,首先一個就是總量控制,定額管理,就是要把海河流域總的水量,有多少家底給它算清,算清這個家底以後,要留出一塊兒大夥的公共財產,給生態,給環境用的水,這塊要留出來,剩下的水發展經濟用,發展經濟用的這些水,各省市之間總量要控制住,然後再給各地市進一步分配,給各縣進一步分配,給各鄉進一步分配,把用水總量層層承包,層層分配,分配到具體的用水戶,到用水戶還有一個取水許可管理,定額管理,就是說要拿這個定額來,用先進的用水定額來衡量每一個取用水戶,來看你用水是不是超過了平均標准,是不是達到了較高的效率,這個總量控制,定額管理是很要緊的。
水是人類生存與發展所必需的資源,中國水資源的總量在全世界排名第六,但由於人口眾多,中國的人均水資源十分缺乏,尤其在中國的北方地區。王浩出生在北京,上個世紀80年代,北方乾旱缺水的情景一直留在他的記憶中。
第一次是在上大學的時候,去三夏三秋勞動,當時我記得是1981年,那時候華北地區大旱,整個我們三夏三秋勞動,麥子地里的莊稼收成很不好,那還是有水利灌溉設施的麥田,灌溉的溝全都有,但是沒有水,麥子有的缺苗斷壟很厲害,麥子結的籽粒也不行,那個產量就談不到了。
那時候咱們的人口也就是8億多一點,那麼到現在13億多了,水還是這么多,但是人多多了,並且這個水文是有周期的,就是豐一些年,枯一些年,從有水文記錄,從1956年到1979年,這一段水文周期是偏豐的,對北方地區來說。那麼從80年到現在,一直都是處在一個偏枯的階段,始終沒有大的豐水年過來。
中國是一直是比較缺水的,/就是水資源南北方分布還不均勻,南方長江流域,珠江流域,東南諸河,西南諸河,GDP,人口,國土面積,都佔了全國的一半,但是水資源佔到了全國的84%,北方地區6個一級流域,黃河,海河,淮河,遼河,松花江,內陸河,這6個一級流域,GDP,人口,國土面積,也佔了全國一半,可是水資源只有16%,所以北方整個從大面積來說,都是比較缺水的。
這個想法最早還是毛主席提出來的,毛主席在1952年說,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借一點過來也是可以的。這樣子開始了,1952年開始就研究南水北調的事情,從來這幾十年沒有停過,/一直是水利部有專門的南水北調辦公室,後來國家又專門成立了國務院的南水北調辦公室。
從大的方面看,還是符合科學原理的,/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南方要發展,北方也要發展,北方要發展有個瓶頸,就是水資源的制約,那麼北方體現水資源制約以後,用水競爭性很強烈,就是社會經濟需要對水有個很大的需求,生態對水也有很大的需求,結果問題是什麼,社會經濟的水,把生態的水就擠佔掉了,結果河道就斷流,地下水位就下降,濕地湖泊就萎縮,海水就入侵,地面就沉陷了,帶來了很多生態環境問題。
這樣子,從南方弄來一點水,把大面積北方的生態搞好,把北方的社會經濟的基本用水搞好,/但是具體另一個方面看,到了你調水點,本來這條河有一百個流量,有一千個流量流過去,我調走了四五十,調走了一兩百,調走了三四百個流量,那麼對調水點的生態是有影響的,調水點的水深,流速,水生生態系統都會發生一些改變,但是經過研究,這種改變不是致命性的,它沒有瀕危的這種物種,沒有特別稀有珍貴的這種物種,都是地帶性一些物種。所以從調水點上調一些水,/對全局生態的影響,正面的大於負面的這么一個情況。
1995年,王浩成為南水北調工程專家組成員,主要負責黃河、淮河、海河這三大流域水資源的總體優化配置,作為南水北調的受水區,這三大流域的面積有145萬平方公里,人口達到4.5億。要讓這里的社會經濟與自然生態和諧發展,應該從南方調多少水?怎樣調水?這一直都是王浩和其他專家參與論證的核心問題。
我參與其中的,主要就是對南水北調規模的問題爭論,特別是中線規模的問題爭論比較大。有一種觀點認為,中線沿程44個城市,大約缺水60億左右,有一種觀點認為,缺水大約150億左右,147億,我的觀點就是最後的這個被採用的方案,是95到102億之間。
這是一個折中的方案,也是一個比較切合實際的方案。/95億的方案,它有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接受實踐的檢驗,先修通規模,不把規模一次搞得過大,讓工程去曬太陽,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不確定性,先給它修通運行若干年,再看看是不是要修第二期工程。從這個理論上說,確實是方案越大越好,/把南方的水向北方來運,運100多億,運1000億也不嫌多,但是實踐中有很多現實的問題,所以要一步一步地,走著看,經受實踐的檢驗。這樣子,現在採用的是第一階段,先通水95億,運行一段以後看看,是不是要上第二階段的方案,再進一步擴大三四十億的規模。
就是說道理,光喊沒有用。從工農業長期的發展情況看,從當地水資源挖潛的情況看,從節水型社會的趨勢上看,另外也要看很多的長期的地下水的恢復問題,河口的水量入海的問題,農業用水的問題,兼顧生態用水的問題,濕地的保育問題,很多問題都要綜合地考慮。
當時講究的師資的根底要更扎實,我全部的中學學歷只讀了20個月,我中學沒有學完了,這樣子都是靠自學來學的,所以這可能是一個考慮。第二,考慮我在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有農田水利的實際工作經驗,可能學起來方便一點,這樣子可能上面有這么兩個考慮,給我錄取到這個專業,我就沒找他們。開始接到錄取通知書這兩三個禮拜里頭,有些想法,想去談談,結果一入學的第一堂課,請張光斗老先生給我們講了一堂,什麼是水利,水利到底是干什麼,解決什麼問題的,我一聽和我當初生產勞動這些關系很緊密,是國家經濟建設比較缺,比較急需的這么一個專業,/再加上當時就是特別地想讀書,有了這么一個讀書機會以後,珍惜得不得了,生怕失去,所以也就沒反映,也就沒去找誰,就在這個專業就學下來了。
就是說,一個國家離不開水利,當時還說我也不記得是/哪一位先哲者說的了,甚哉!水為之利害也,就是對中國來說,大陸季風氣候造成的這種水多,水少這些問題很突出,需要水利工程把這些豐、枯之間的不均勻,地域之間的不均勻,給它調換均勻,把大自然的來水,變成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這種穩定的高質量的用水,覺得這個工作也挺有意義,就學了。
1982年,王浩從清華大學水利系農田水利專業畢業,隨後又進入工程水文和水電專業攻讀研究生,1985年,王浩被分配到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資源研究所工作,工作兩年後,王浩又考取了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系統工程專業博士研究生,長達10年的系統學習讓王浩積累了豐富的理論知識,他也急切地希望把自己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工作中去。
到工作中結合實際學,/在內部的技術交流會上,你也提出個方法,他也提出個方法,為什麼他提出的方法,有的地方就採用了,你提的方法就沒有採用。
遇到過。//比如說水庫群系統的綜合調度,人家提了一個調度方案,我提了一個調度方案,從純數學的角度上說,我提的那個優化程度還更高,比如說提高發電量8%,別人提的也許提高發電量5%,但是我提個那個發電量提高8%的那套調度方案,它實踐操作的時候遇到很多不可行的問題。你舉個例子說,黃河上游,有十幾個梯級,每一個水電站/分屬於不同的管理部門,你做的數學模型是,假設他們都屬於同一個部門,一個人說了算,所謂單決策者的決策模式,這樣的時候,在實際工作中是多決策者的決策模式,它是行不通的,不是一個人說了算,要協商,要妥協,要折中。所以表面上看兩個方案,一個方案優化程度8%,一個方案優化程度5%,但是5%那個能夠行得通,所以就被採用了。
結合實踐學習成為王浩工作的一個准則,而上個世紀90年代,在對中國北方,尤其是西部極端乾旱地區展開實地調研後,王浩更加意識到對中國水資源進行合理配置的緊迫性。
舉個例子,寧夏是個極端乾旱區,寧夏哪個縣我忘了,有一個鄉,名字就叫喊叫水鄉,這個鄉不是說現在缺水,它把名字改了,叫喊叫水鄉,是老輩自古以來就叫喊叫水鄉,那個地方一條河也沒有,什麼地表水也沒有,降雨量就一百多毫米,然後又是黃土高原的地區,黃土高原地下水含水層是很弱的,基本不存水,所以它既沒有地表水,也沒有地下水,怎麼辦呢,國家就花了很大的力氣,從黃河提水600米,給這個地方老百姓調來了水。
提水就是黃河的河面比這個地方低600米,然後從這個低的河谷,把水提高高程600米以後,水才流到這個地方來。
當地老百姓也支付一部分,國家有很大的優惠政策,比如說咱們用的電是4毛多,5毛多一度,提水的那個成本,國家只收他4、5分錢,這個最低的一種優惠價格,這樣子農民一畝地澆水,也還要四五十塊錢。
那是非常窮苦的,就拿喝的水來說,在揚黃,剛才說的提水工程沒有興建以前,老百姓吃水都靠水窖,就是把這個山坡找一片,比較光滑的,給它鏟平,用石碾子給它軋實,形成小籃球場這么一個斜坡,然後在底下挖成一個大水窖,跟菜窖似的,裡面給它用水泥襯砌一下,然後一年就下這一兩場雨,下到集水坡上的水,就迴流到這個水窖里,存一年,吃的水,用的水都是這裡面。所以老百姓只捨得拿它來喝,根本就不捨得洗臉,臟兮兮的,洗衣服更談不到了,洗澡就完全談不到了,有時候就是極端的例子,就是小孩子生下來洗一回澡,大姑娘出嫁的時候洗一回澡,如此而已。
現在這么極端嚴重的情況,可以說基本消除了,/但是現在廣大的農村,對飲用水安全來說,還有3億左右的人口沒有解決,沒有解決比較高標準的飲用水困難的問題。你比如說提水的高程超過100米,垂直的距離超過100米,取水的水平距離超過一公里,或者說飲用水的水質不達標,就是很多地方高氟,高砷,就含這些化學元素,高鐵,高錳,另外,有時候是大腸桿菌超標,這些飲用不合格水質的水,現在還有大約是有3億人。
從1985年研究生畢業被分配到中國水利水電科學院水資源所,王浩已經在這里工作了23個年頭,在所里年輕人的心目中,他是德高望重的工程院院士,工作之餘,王浩在日常的生活中對水格外珍惜。
節水,那就很多了,得注意,舉幾個小例子,一個是我刮鬍子,刮幾下開一下水龍頭涮幾下,關上,然後再接著刮。
我不知道別人,但是我看到過在旅館里,別人就是開著水龍頭在那刮鬍子。
我說,再有像上廁所什麼的,我都是上兩三回沖一次。再有就是淋浴的時候,我急得不得了,就是迅速地把身體濕了一下,完了關住水龍頭打肥皂,打完肥皂以後,我不停地在淋浴頭下面轉圈,盡可能地讓水沖得,利用的效率高,不停地又抹又轉圈,就是盡可能地節水吧。
但是還有節水器具也很要緊,你比如說節水型的水龍頭,節水型的淋浴器,節水型的洗衣機,節水型的馬桶,這些生活節水器具它的准入制度和研發,也是一個比較要緊的事情。
因為長期從事水資源合理配置的研究,王浩不僅對水資源的節約和有效利用身體力行,還極力反對水資源在現實生活中被貶值的現象,對於當前實行的水價,他就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我認為是低得很厲害了,3塊7是低得很厲害,/那麼按照全世界可持續發展的這種價格理論,就是資源價值理論,它是講究一個全成本水價,/首先是資源水價,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個部門,在對資源勘察,資源評價,資源的管理的過程中,它要發生很多成本,所以要計入到資源水價裡面,再有就是環境水價,你供了水,用了水,排了水,污染了水,就對水處理,所以得有水處理的錢,這叫環境水價,還有,我們把自然水循環的水提出來,送到社會水循環圈去用水,那麼就把原來自然水的生態自然服務功能給它減損了,所以要補償,這就叫生態水價,我們把水從自然水循環,弄到社會水循環來,要有一套工程設施,所以這就發生了工程水價。
另外,為了這些水源地區,水源地的涵養,好多的老百姓不能夠開礦,不能夠搞工業,農業也不能施農葯化肥,這時候他喪失了很多發展的機會,所以機會成本,因此,按照全世界的這種比較先進的這種資源價值的理論來說,資源水價,環境水價,生態水價,機會成本,工程水價,再加上利潤和稅金,這樣子才構成一個完整的水價,從完整的水價的意義上說,北京的老百姓用的水,就不是3塊7了,就要超過10塊錢了。這是從水的供給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另一方面,就是從水的需求的角度,就是從用戶的承受能力的角度,我掙多少錢,花多少錢,多少錢花在水上,這在全世界也有一個統計,就是主要的發達國家,主要的發展中國家,他們居民的用水支出,占居民總支出,一個人也好,一個家庭也好,佔到3%左右,我們是1%不到一點,按照這個叫做水的支付意願法,按照這種。舉個例子說,我給算了一下,拿著北京市2006年的統計年鑒,上頭有人均的收入,按照這個人均的收入,有支出的情況,乘上2.5%的支付意願,北京的水價應該是11塊4毛2。
我就是敘述一個客觀的事實,就是告訴大夥,就是說大夥接受了11塊4毛2的水價,仍然是國際平均標准偏低一點,國際的平均標準是總支出的3%,2.5%就是11塊4毛2,像中東各國都比較缺水,他都是6%,7%的水費支出的比例。/另一個調價,也要注意一些弱勢群體的保護,你比如說社會低保的人,你就要有額外的政策的出台,對農民的水價還要更復雜,那裡頭還要專門的研究,我剛才說的,主要是對城市,對工業這一塊兒的問題。
它這個事情分幾方面來說,一方面就是自然資源的這種低價被各種經濟成分利用,是一個國有資產的巨額流失,就是水也是自然資源,森林,土地,這種自然資源低價的轉讓,低價地被不同程度經濟利用,會帶來很多負面的影響,這是一個方面。第二,就是中國這么缺水,物以罕為貴,水價和實際的價值背離,/這樣子會使得節水沒有經濟機制,沒有動力,等於誰節水誰吃虧。
舉個例子,一個企業,要節這一方水,他要花10塊錢,他要買一方自來水,他花3塊錢就夠了,所以就沒有人去節水。
聯合國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曾發出「水將導致嚴重的社會危機」的警告。如今這一警告已經變成擺在人們面前不容迴避的現實問題。隨著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人們越來越關注中國有限的水資源能否得到合理配置?又能否真正走出水的困局,最終實現社會經濟與自然生態的和諧發展?
應該說更加深刻了。中國是這么個情況,全國有28000億的水資源量,現在這是自然水循環,它其中一部分,從自然生態服務功能,引到了城市,引到了灌區,這部分水是5700億,引到了我們叫它社會水資源,就是給工農業,給生活用的水,這部分水,隨著以後人口的增長經濟社會的發展,城市化工業化的推進,這部分水要從目前的5700億要增加到6600億左右,如果節水型社會搞得不好,或者說投入的力度沒有這么大,下的精力沒有這么大,那麼這個水恐怕要突破7000億,這個社會水循環的量,這樣給生態,給環境帶來的壓力,付出的代價就更大。
它不盡然,它是這樣子,首先從人口規律說,中國只要堅定地實行計劃生育,現行的人口政策,這樣子到2030年前後,由最高峰的15.2億人口,逐步地就停滯一段時間,然後就開始緩慢地回落,堅持這個政策不能動搖,我們的人太多了,這是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就是通過節水型社會建設,有限的水資源是能夠支撐這種無限的經濟增長的,並不是完全是外延的,就是說縱觀這一二百年世界各國在經濟發展和用水規律之間的這個關系來看,它有這么一個關系,就是一開始,都是一個高速增長的用水階段,經濟發展到三千美元到三五千美元人均GDP的時候,他就進入用水的緩慢增長階段,超過五千美元以後,它的用水就呈現一個非常緩慢,乃至零增長的這么一個經濟發展階段了。那麼在用水零增長階段以後,甚至工業用水,農業用水,隨著節水技術的提高,還能逐步地往下降一點。像美國和日本的情況,從1975年以後,它的用水都沒有增長,但是經濟一直在持續增長,這個現象已經持續40年了。
我是在想這個,一方面國家興建南水北調,調劑南北方先天的水資源分布和生產力布局不適應的情況。另一個方面,作為中國北方的老百姓來說,也要加強節水和保護水,和節約水,珍惜水的這個意識,要全民動員,建設節水型社會,提高用水效率。但是現在看來,提高用水效率,建立節水的經濟機制,建立節水的高技術支撐系統,還要假以時日,這是一個比較長的過程。
從長遠來看,「南水北調」不僅調水救急,還將真正改革目前不合理的供水體制和用水機制。而珍惜水資源,合理利用水資源,重視生態環境,實現自然與社會的和諧發展,王浩院士說,這才是「南水北調」的終極意義所在。
Ⅸ 湖北省水污染防治條例的解讀
「湖北省是水資源大省,又是三峽大壩庫區所在地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保護好水資源是關系全省人民福祉、關乎湖北未來發展的大事,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1月19天下午,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王建鳴就《湖北省水污染防治條例》草案向大會作了說明。今日,代表們將在分組會議上對條例草案進行審議。該條例草案,創下湖北省地方立法兩個「首次」,首次作為關系經濟社會發展重大事項的立法提交代表大會會議表決,首次要四審通過。嚴禁餐館、工廠私設暗管排污,最高罰50萬元;在江河、湖泊、水庫、運河養殖珍珠,最高罰10萬……1月19日,記者采訪了省人大專家,對條例草案八大亮點進行了解讀。條例草案也引來本地乃至全國專家們的熱議。他們紛紛表示,條例抓住了水污染防治的關鍵環節,最終的執行效果值得期待。
■條例亮點亮點一最嚴處罰私設暗管排污最高罰50萬要點:餐飲、洗滌、洗車經營者直接向水體排放污水,處以2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款。私設暗管排污或者以其他規避監管的方式排污的,處5萬以上10萬以下罰款,逾期不拆除的,處20萬以上50萬以下罰款。在江河湖泊水庫等養珍珠的,處5萬以上10萬以下罰款,投肥養殖污染水體的,處以5萬以上10萬以下罰款。解讀: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要用最嚴格的制度保護生態環境。條例草案貫徹了這一精神。王建鳴介紹,在符合立法法、行政處罰法、水污染防治法等上位法的前提下,草案堅持從嚴處罰。亮點二責任清單首長負責制防「九龍治水」要點:實行水污染政府行政首長負責制,目標責任和水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省政府對未完成年度水污染防治工作目標的政府負責人實行約談。解讀:目前,水污染防治中,「九龍治水,各管一段」的現象多見。一些部門有利就上,無利躲。為此,草案按照「政府負總責、環保部門統一監管、有關部門分別負責」的原則對政府及其部門的水污染防治職責做了規定。「可以說,這份『權力清單』亦是『責任清單』。」省人大常委會經濟法規處處長付正中認為。行政首長負責也是一大亮點。許多地方環境污染的背後,總能看到地方保護主義的影子,環境指標納入政府官員考核指標體系,將是斬斷地方保護主義的利劍。亮點三區域限批為環保部門增添「殺手鐧」要點:未按照計劃完成重點水污染物減排任務、重點保護水域水質未達標,規劃未進行環境影響評價,開發區、工業園區環境保護基礎設施不符合規定要求等,環保部門應暫停審批新增水污染物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發展改革、規劃、國土資源等主管部門不得批准其建設,建設單位不得開工建設。解讀:我省以法規形式授予環保部門「區域限批」權,為環保部門依法監督管理增添了一個「殺手鐧」。現在,明確「區域限批」,對相關部門的審批行為給予約束,無疑會大大增強治污的力度。亮點四集中處理重點水污染項目進開發區要點:新建排放重點水污染物的工業項目應當進入開發區、工業園區等工業集聚地。開發區、工業園區等工業集聚區應當統籌規劃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實行工業污水集中處理。解讀:過去,重點水污染排放的工業項目所在地分散、管理混亂,現在將這些項目納入一個開發區或工業園區,有利於節約成本,也有利於地方部門進行監管。亮點五區域補償上游污染下游得給予補償要點:跨市、縣的江河、湖泊、水庫、運河實行交界斷面水質考核制度。對於交界斷面考核不達標的市(州)、縣(市、區)政府應當採取有效措施削減污染物排放量,保證斷面水質達標,並向下游受影響地區人民政府作出補償。解讀:一直以來,交界斷面水質超標,是影響區域水質改善的「痼疾」。上下游之間責任不清,矛盾重重。如今,草案對交界斷面水質超標有了明確「說法」,就是實行環境資源區域補償。「下一步,省政府將制定出具體考核和補償辦法。」亮點六公眾參與政府和企業均接受公眾監督要點:規劃編制、項目審批、環境影響評價等與公眾水環境權益密切相關的事項,必須公開,並通過聽證會、論證會、座談會等形式向可能受影響的公眾說明情況,徵求意見。聽證會的結果應當作為決策的參考。解讀:條例草案專設一章談信息公開與公眾參與,涉及8個方面的內容。這在地方立法中是首次,也是草案最大的亮點。一方面,政府及其部門應當公開水污染防治有關的信息,為公眾參與提供便利;重點排污單位也應當向社會公開其排放的主要污染物種類、方式、濃度和總量,以及水污染防治設施的建設與運行情況,接受社會監督。公眾不僅監督企業,還對政府進行監督。同時也要發揮新聞媒體的作用開展輿論監督。亮點七誠信檔案排污行為納入社會徵信體系要點: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建立排污者環保誠信檔案,並納入社會徵信體系。解讀:違法排污不僅要受到行政處罰乃至刑事處罰,而且還必須承擔來自社會各方面的負面評價。這意味著,違法排污者在財政支持、政府采購、銀行信貸、外貿出口、企業信用、上市融資、著名商標和名牌產品認定等方面,將承擔不利的社會後果。亮點八公益訴訟支持打環保官司獲取賠償要點:對污染水環境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法律援助機構對水環境污染公益訴訟和經濟困難公民因水污染受到損害請求賠償案件提供法律援助。解讀:近年來,「環境公益訴訟」漸成熱詞,全國各地通過訴訟獲得賠償的案件越來越多,草案第六十六條專門設一段講公益訴訟。武漢大學教授王樹義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進步。《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並沒有關於環境保護的公益訴訟的內容。而條例草案提出公益訴訟,具有適度超前性,讓水污染保護有法可依、有法可究。
出台經過18項調研 20萬人參與 上千條建議《水污染防治條例》如何破土而出;在昨日下午人大全體會議上,《湖北省水污染防治條例》草案擺在了不少代表面前。這是我省首次就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重大法規案,提請省人民代表大會審議表決。這部條例是如何從提出到最後確立的?省人大常委會經濟法規處處長付正中表示:「湖北是水資源大省,淡水資源排名全國第一,水污染防治有重要意義。湖北有必要有制度性、剛性地立法保障湖北省的生態水資源。」通過徵集社會意見,湖北省人大常委會決定將《湖北省水污染防治條例》修訂列入正式立法項目和全年重點工作計劃。條例起草採取了專家立法模式,聘請武漢大學環境法研究所承擔立法起草任務並完成初稿。2013年9月,數易其稿後的《湖北省水污染防治條例》草案送審稿通過省政府常務會議審議,並交由省人大常委會審議。2013年10月,草案經過省人大常委會一審後,在媒體公布並徵集意見。此後,省人大帶隊先後赴環保廳、應城市、潛江市等實地調研考察河渠、污水處理設施。2013年10月至12月,關於該草案,開展了18項調研。不僅人大代表和60多名專家參與,更有20多萬公眾參與,提出了上千條建設性建議。2014年1月,《湖北省水污染防治條例》草案進入「四審期」。「一般人大常委會三次審議即通過,此次水污染防治條例最終被決定在大會上接受審議並表決。」付正中表示,此次是「四審」,也是我省首次就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重大法規案,提請省人民代表大會審議表決。■本地專家·期待李廣兵:下一步還應針對大氣污染立法人物名片:武漢大學法學院環境法研究所副所長、教授,全程參與條例制定武漢大學環境法研究所是湖北省唯一的國家級重點學科環境法研究所,省環保廳託付該所起草條例草案,李廣兵全程參與其中。他對記者說:「一般地方法規會照搬上位法較多,特色並不突出,但是我們這部法規從文本表現、法規框架,內容和形式上都不盡相同,有很大的創新。」其實早在2000年12月,湖北省第九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就通過了湖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辦法。不過辦法實施過程中,違法行為卻屢禁不止。「為什麼群眾不滿意,這里到底有什麼問題,我們起草法規時就要抓關鍵環節。」李廣兵說。專家組認為,首要的關鍵環節就是「執法不嚴,違法不究」。針對「執法不嚴」問題,草案落實政府的責任,強調行政首長負責制,「像抓計劃生育一樣抓治理水污染」,並將各個相關部門職責明晰化。對於水污染工作中,政府工作人員不履職的,草案也規定給予行政處理和法律責任。「總的來說,是加重了對政府法律責任的追究。」「不過,立法是一方面,最終效果如何,還需要政府相關政策配套、技術與資金支持。」他說,下一步,我省還應該針對大氣污染立法。而此次立法,對其他地方法立法程序上有許多可借鑒的地方,對湖北省立法的科學性、質量有了很大提升。周敬宣:莫讓條例成空文,莫讓規劃成空話人物名片:華中科技大學環境學院教授,曾多次參與條例制定對於正在審議的條例,周敬宣表示,該條例不論是從增強環境保護力度,還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而言,都可謂意義重大。不過他同時表示,制定條例制度和達成初衷中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有了好的制度,更需要把這一制度落到實處,只有不折不扣地嚴格執行下去才有意義。在周敬宣看來,條例的嚴格程度和執行力度,與政府對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息息相關。他認為,目前的《水污染防治條例》對相關污染行為的處罰力度還不夠嚴苛,「我們制定的相關規定條例不少,規章制度更多,我現在比較關心的是條例的落實情況。」周敬宣表示,莫讓條例成空文,莫讓規劃成空話,就是要讓條例的相關條款更有可操作性和可執行性。在他看來,正在審議的條例中有關生態補償機制的條款是極有意義的亮點。「只有算清楚了污染和治理之間的經濟賬,才會有決心為保護環境動真格,才會捨得投入真金白銀。」周教授很認真地告訴記者:希望有越來越多像《水污染防治條例》這樣的法規出台,社會不管怎麼發展,都得處理好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他期盼著這一條例能認真執行,給子孫後代留下碧水連天。
■外地專家·點贊孫佑海:這是抓住了「牛鼻子」人物名片:中國應用法學研究所所長、國家環境資源委員會委員《湖北省水污染防治條例》對政府在水污染防治方面的職責進行了闡述,就是實行水環境質量行政首長負責制,將水環境保護責任目標完成情況作為考核政府工作的重要內容。「這是抓住了『牛鼻子』。」孫佑海說。孫佑海認為,首先,強化在水污染治理工作中政府的責任,是建立在以往防治水污染實踐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的。強化政府責任,對環境保護工作、督促企業重視水環境問題和地方環保問題,有重要意義;其次,加強政府責任,符合最近以來中央有關文件以及全國人大立法精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保持GDP合理增長,「不留後遺症」。這說明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要重視環境污染問題。孫佑海表示,環境污染治理的難點,在於其與經濟發展、財政收入之間的聯系。《湖北省水污染防治條例》抓住了問題的關鍵,加強政府責任,並且將水環境保護責任的目標完成情況作為考核政府工作的重要內容,對於調整產業結構,實現良性發展,能起到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水網密集的千湖之省,水污染防治問題十分重要。加大政府在水污染防治方面的責任,有利於改善生態環境、改善飲用水質量,甚至對於農產品質量的提升,都尤為重要。」(梁敉靜19日電)王浩:水污染預防是重中之重人物名片: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水力水電科學研究院水資源所所長「這就對了。」王浩在聽到本報記者介紹《湖北省水污染防治條例》強化了政府責任時,高興地說,「加強政府監管,對所有污染企業的批准落地,都必須進行嚴格把關。」以往一些涉及環境保護的地方條例中,通常設立「污染防治」這一章節。然而,與這些條例不同的是,《湖北省水污染防治條例》將水污染預防與治理,分別進行了規定。王浩認為,專門規定水污染的預防,並將其與水污染治理分開,表明了地方政府對水污染預防的重視。「環保實際上都是以預防為主。」王浩表示,政府應當重視水污染預防。因為水污染發生後,治理的成本非常大。如果能從源頭上控制,防止水污染,對於水污染的治理,具有重要意義。此外,王浩表示,加強群眾監督,是水污染的防治工作中的重要一環,不可或缺。「加強公眾對水環境質量的監督,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