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感測器在數碼相機里有什麼作用
感測器抄,無論CMOS還是CCD,像素襲數並非唯一的標准,實際上除了像素數之外,更應該重視類似高感光表現,讀取速度等等方面的性能,更高的像素數只是給你一個有更多後期裁切餘地的大尺寸文件,而更好的高感光表現則可以讓你記錄下某些極限狀況下的影像,畫質好壞且另說,能不能拍到最重要。
說到感測器的尺寸,其實是說感光器件的面積大小,這里就包括了CCD和CMOS。
感光器件的面積越大,CCD/CMOS面積越大,捕捉的光子越多,感光性能越好,信噪比越低。CCD/CMOS是數碼相機用來感光成像的部件,相當於光學傳統相機中的膠卷。 感測器尺寸越大,感光面積越大,成像效果越好。1/1.8英寸的300萬像素相機效果通常好於1/2.7英寸的400萬像素相機(後者的感光面積只有前者的55%)。而相同尺寸的感測器像素增加固然是件好事,但這也會導致單個像素的感光面積縮小,有曝光不足的可能。 感測器尺寸較大的數碼相機,價格也較高。感光器件的大小直接影響數碼 相機的體積重量。超薄、超輕的數碼相機一般感測器尺寸也小,而越專業的數碼相機,感測器尺寸也越大
2. 感測器像素的概念是什麼是不是像素越高越好
以上各位解釋感測器的像素概念,對你來說,估計不是太好理解:
現我用較通俗易懂的文字解釋感測器的像素概念:
感測器的像素就像一幅畫,你在畫上橫豎均勻畫上很多垂直和平行的線條,這樣畫面就會有很多小方格,每一個小方格就如同一個像素。假如你水平畫了3000條線,垂直畫了4000條線,則有1200萬個小方格,就如同是1200萬像素。
假如每個方格里的圖畫只能用一種顏色來表達的話,你可以想像得到,如果方格較大的話,(方格的總數就少(即像素低))就較難表達准確,因為方格越大,其包含的色彩越多、越復雜。反之,如果方格很小的話,每個方格包含的色彩就越簡單,越容易表達准確。
數碼相機的感光元件(CCD或CMOS)就是類似這樣的原理照相的,如果最高是1200萬像素的相機,其感光元件里就包含有1200萬個小感光元件,影像照在每個元件上的部分,就被該小元件進行「描述」為數據。
小元件越多,其數據也就越多,影像文件的容量就越大,所以不同像素下,相機計算出來的剩餘拍照量就不一樣。
至於是否像素越高越好?這跟你輸出相片的方式有關,
如果僅僅是放在電腦顯示器中顯示,因為電腦顯示器像素較低低,如:19寸的顯示器大約只有130萬像素左右,所有照片在該顯示器全屏顯示時,都要壓縮到100萬像素左右,這時相片的像素只要大於顯示器的像素就可以了,再高的像素,全屏看圖片時,清晰度都一樣。(假如你找一張600x480的相片,全屏顯示時,你就會看到區別了)。
如果你要沖洗(或列印)很大的照片才能體現出看出高像素的重要性,也就是:像素越高,在保證清晰度的情況下,像素越高,可沖洗出的照片尺寸越大(如:800萬像素,沖洗20寸以上照片才會看出其模糊)。
3. 像素和感測器尺寸到底是什麼關系
像素只起到放大照片的作用,感測器是底片起到感光作用,卡片機的感光器只有幾毫米大配一千六百萬像素放大的照片不清晰,為了吸引消費者廠家都把數據加到一千四百萬以上
4. 數碼相機的參數怎麼理解(像素感測器和有效像素)
像素感測器:影像感測器上有許多感光單元,它們可以將光線轉換成電荷,從而形成對應於專景物的電子圖像。而屬在感測器中,每一個感光單元對應一個像素(Pixels),像素越多,代表著它能夠感測到更多的物體細節,從而圖像就越清晰。要提高圖像的清晰度,除了在影像處理方面做出提高以外,增加感測器的感光單元的數量即提高感測器像素也是一個主要的辦法。後面那個1600萬是指能夠照片能夠列印的大小,一般1000萬就夠用了,而且不建議選像素太高的。圖2是指的有效像素。
5. 談一談像素和影像感測器面積比,哪個對畫質影響更大
通常感測器面積的大小對畫質的影響更大。這就像是拼圖,同樣的質量,大版的拼圖上的圖案肯定比小版的有更多細節,至於塊數多少,只要不是極端情況,就不會有太大影響。
6. 照相機中感測器影響相機的什麼性能
感測器就是我們常說的CCD
是英文Charge Coupled Device 即電荷耦合器件的縮寫,它是一種特殊半導體器件,上面有很多一樣的感光元件,每個感光元件叫一個像素。CCD在攝像機里是一個極其重要的部件,它起到將光線轉換成電信號的作用,類似於人的眼睛,因此其性能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攝像機的性能。
衡量CCD好壞的指標很多,有像素數量,CCD尺寸,靈敏度,信噪比等,其中像素數以及CCD尺寸是重要的指標。像素數是指CCD上感光元件的數量。攝像機拍攝的畫面可以理解為由很多個小的點組成,每個點就是一個像素。顯然,像素數越多,畫面就會越清晰,如果CCD沒有足夠的像素的話,拍攝出來的畫面的清晰度就會大受影響,因此,理論上CCD的像素數量應該越多越好。但CCD像素數的增加會使製造成本以及成品率下降,而且在現行電視標准下,像素數增加到某一數量後,再增加對拍攝畫面清晰度的提高效果變得不明顯,因此,一般一百萬左右的像素數對一般的使用已經足夠了。
單CCD攝像機是指攝像機里只有一片CCD並用其進行亮度信號以及彩色信號的光電轉換,其中色度信號是用CCD上的一些特定的彩色遮罩裝置並結合後面的電路完成的。由於一片CCD同時完成亮度信號和色度信號的轉換,因此難免兩全,使得拍攝出來的圖像在彩色還原上達不到專業水平很的要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便出現了3CCD攝像機。3CCD,顧名思義,就是一台攝像機使用了3片CCD。我們知道,光線如果通過一種特殊的棱鏡後,會被分為紅,綠,藍三種顏色,而這三種顏色就是我們電視使用的三基色,通過這三基色,就可以產生包括亮度信號在內的所有電視信號。如果分別用一片CCD接受每一種顏色並轉換為電信號,然後經過電路處理後產生圖像信號,這樣,就構成了一個3CCD系統。
http://..com/question/20460668.html
CCD原理:
說到CCD的尺寸,其實是說感光器件的面積大小,這里就包括了CCD和CMOS。感光器件的面積大小,CCD/CMOS面積越大,捕獲的光子越多,感光性能越好,信噪比越低。CCD/CMOS是數碼相機用來感光成像的部件,相當於光學傳統相機中的膠卷。
CCD上感光組件的表面具有儲存電荷的能力,並以矩陣的方式排列。當其表面感受到光線時,會將電荷反應在組件上,整個CCD上的所有感光組件所產生的信號,就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畫面。
如果分解CCD,你會發現CCD的結構為三層,第一層是「微型鏡頭」,第二層是「分色濾色片」以及第三層「感光層」。
第一層「微型鏡頭」
我們知道,數碼相機成像的關鍵是在於其感光層,為了擴展CCD的採光率,必須擴展單一像素的受光面積。但是提高採光率的辦法也容易使畫質下降。這一層「微型鏡頭」就等於在感光層前面加上一副眼鏡。因此感光面積不再因為感測器的開口面積而決定,而改由微型鏡片的表面積來決定。
第二層是「分色濾色片」
CCD的第二層是「分色濾色片」,目前有兩種分色方式,一是RGB原色分色法,另一個則是CMYK補色分色法這兩種方法各有優缺點。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兩種分色法的概念,RGB即三原色分色法,幾乎所有人類眼鏡可以識別的顏色,都可以通過紅、綠和藍來組成,而RGB三個字母分別就是Red, Green和Blue,這說明RGB分色法是通過這三個通道的顏色調節而成。再說CMYK,這是由四個通道的顏色配合而成,他們分別是青(C)、洋紅(M)、黃(Y)、黑(K)。在印刷業中,CMYK更為適用,但其調節出來的顏色不及RGB的多。
原色CCD的優勢在於畫質銳利,色彩真實,但缺點則是雜訊問題。因此,大家可以注意,一般採用原色CCD的數碼相機,在ISO感光度上多半不會超過400。相對的,補色CCD多了一個Y黃色濾色器,在色彩的分辨上比較仔細,但卻犧牲了部分影像的解析度,而在ISO值上,補色CCD可以容忍較高的感光度,一般都可設定在800以上
第三層:感光層
CCD的第三層是「感光片」,這層主要是負責將穿過濾色層的光源轉換成電子信號,並將信號傳送到影像處理晶元,將影像還原。
傳統的照相機膠捲尺寸為35mm,35mm為對角長度,35mm膠卷的感光面積為36 x 24mm。換算到數碼相機,對角長度約接近35mm的,CCD/CMOS尺寸越大。在單反數碼相機中,很多都擁有接近35mm的CCD/CMOS尺寸,例如尼康德D100,CCD/CMOS尺寸面積達到23.7 x 15.6,比起消費級數碼相機要大很多,而佳能的EOS-1Ds的CMOS尺寸為36 x 24mm,達到了35mm的面積,所以成像也相對較好。
現在市面上的消費級數碼相機主要有2/3英寸、1/1.8英寸、1/2.7英寸、1/3.2英寸四種。CCD/CMOS尺寸越大,感光面積越大,成像效果越好。1/1.8英寸的300萬像素相機效果通常好於1/2.7英寸的400萬像素相機(後者的感光面積只有前者的55%)。而相同尺寸的CCD/CMOS像素增加固然是件好事,但這也會導致單個像素的感光面積縮小,有曝光不足的可能。但如果在增加CCD/CMOS像素的同時想維持現有的圖像質量,就必須在至少維持單個像素麵積不減小的基礎上增大CCD/CMOS的總面積。目前更大尺寸CCD/CMOS加工製造比較困難,成本也非常高。因此,CCD/CMOS尺寸較大的數碼相機,價格也較高。感光器件的大小直接影響數碼相機的體積重量。超薄、超輕的數碼相機一般CCD/CMOS尺寸也小,而越專業的數碼相機,CCD/CMOS尺寸也越大。
7. 鏡頭解析度和圖像感測器的像素大小之間有什麼樣的關系
鏡頭的分辯率是指在成像平面上1毫米間距內能分辨開的黑白相間的線條對數,單位是「線對專/毫米」(lp/mm,line-pairs/mm)。
圖像屬感測器由許多感光元件組成,每一個元件稱為一個像素。像素的數量對圖像質量有很大影響,像素數越多,對細節的展示越明顯,圖像的清晰程度越好。是CCD的主要性能標准,決定了顯示圖像的清晰程度,解析度越高,圖像的細節表現越好。CCD是由面陣感光元素組成,每個元素稱為像素,像素越多,圖像越清晰。
鏡頭解析度是無限大的,機身的解析度由CMOS或者CCD來決定。
8. 感測器尺寸對畫質有什麼影響最好詳細點。
感測器尺寸越大,像素點之間的空間局越大,像素不會過於擁擠,這樣像素點之間的干擾就會減小,像素點的性能就能得到更好的發揮,所以畫面效果就更加清晰自然。
9. 感測器和像素的聯系是什麼!
雖然數碼相機普及的速度實在太快,但對於數碼相機真正了解的人卻非常少。由於經常去賣場和經銷商溝通,自然有了很多與普通消費者面對面的機會。
「麻煩問一下,這里有800萬像素的數碼相機嗎?」
「怎麼才300萬像素呀,聽說這樣的機器拍出來照片效果很差」
「我就是買畫質好的數碼相機,500萬以下的您就別給我介紹了」
其實這些只是我選出了一些比較典型的例子,由於消費者對於像素認識上的誤區,所以很容易將畫質和像素聯系在一起,錯覺上認為高像素,拍出來的照片就一定清晰,其實不然。
對於消費級數碼相機來說,特別是強調性價比的家用型數碼相機,如果一味的追求高像素,則很可能損失相機本身的功能,例如像變焦、微距、甚至鏡頭素質,就單一的成像而言,畫質的優良與鏡頭、CCD、數字處理晶元等多個部件都有關系,特別是CCD感光元件,並非是大家想像的那樣,像素越高,畫質就越清晰,相反,如果在CCD尺寸不變的情況下,像素越高,畫質就越不清晰。接下來我們就從原理來給大家分幾個點介紹什麼是CCD感光元件,像素值多少才最合適。
CCD究竟是什麼?
CCD感測器又叫電荷耦合器,它是一種特殊的半導體材料,由大量獨立的感光二極體組成,一般按照矩陣形式排列,相當於傳統相機的膠卷。
目前,CCD的種類有很多,其中面陣型CCD是主要應用在數碼相機中。它是由許多單個感光二極體組成的陣列,整體呈正方形,然後像砌磚一樣將這些感光二極體砌成陣列來組成可以輸出一定解析度圖像的CCD感測器。
它的成像原理是使用感光二極體將光線轉換為電荷,當拍攝者對焦完畢按下快門的時候,光線通過打開的快門(目前消費級數碼相機基本都是採用電子快門)透過馬賽克色塊射入在CCD圖像感測器上,感光二極體在接受光子的撞擊後釋放電子,所產生電子的數目與該感光二極體感應到的光成正比。當本次曝光結束之後,每個感光二極體上含有不同數量的電子,而我們在顯示器上面看到的數碼圖像就是通過電子數量的多與少來進行表示和儲存,然後控制電路從CCD中讀取圖像,進行紅R、綠G和藍B三原色合成,並且放大和將其數字化,這些數字信號被存入數碼相機的緩存內,最後寫入相機的移動存儲介質完成數碼相片的拍攝。(由於CCD技術發展很快,此成像原理只適用目前大部分消費級數碼相機,像索尼4color super HAD CCD等產品的原理都不相同)
SUPER CCD真的很神奇嗎?
SuperCCD是富士獨創的一項CCD技術,至今已經發展到了第五代的SuperCCD。這項CCD技術與前面介紹的普通型CCD最大的不同在於,它改變了矩陣CCD四個原色點合成一個象素點的原理,八邊形幾何構造和間斷排列,使蜂窩狀的感光單元能更好的利用了CCD表面空間,在象素相等的情況下獲得了更多的信息量。
應該說,採用SUPER CCD技術的富士相機在畫質上的確要比普通CCD的相機好,特別是在色彩方面,表現比較突出。但自從富士推出這項技術開始,實際象素和最大輸出象素之間的爭論就沒有停止,特別是在中端民用產品S602和S7000上面體現的更為突出,S7000的插值輸出可產生1230萬像素,而它的實際像素只達到600萬。
評價CMOS是好還是壞?
在消費級數碼相機中,最高端和最低端的機型中,我們都會發現它們採用的是CMOS感光元件。為什麼沒有採用大眾型的CCD?COMS和CCD兩種感光元件究竟有什麼不同呢?
CCD和CMOS感測器的構造圖對比
CMOS結構相對簡單,它與CCD最大的不同在於,CCD是以行為單位的電流信號,而CMOS是以點為單位的電荷信號。相比,CMOS具有敏感度高,解析度高,功率低,高整合度的特性,但由於目前生產技術還不成熟,特別是量產的良品率還比較低,所以高質量的CMOS還只是應用在專業級的數碼相機上面。之所以在低端產品中使用COMS,主要由於較小尺寸的COMS,價格比CCD便宜很多,其工藝也很差,從而造成自身反差小,在噪點的控制上和成像質量方面問題很大。
未來COMS要想有所作為,首先要解決的是量產良品率,第二是控制噪點,因為CMOS在處理快速變化的影像時,由
於電流變化過於頻繁而會產生過熱的現象,這也是很多廠商為尋求產品升級的一個突破口。
為什麼說CCD是決定像素的關鍵?
前面我們也說到,CCD在數碼相機中的作用就像傳統相機中的膠片一樣,膠片是通過化學反應,將影像投影出來,而CCD則是由很多「感光單元」構成,它們將經過鏡頭的光按照強度轉換成電訊號。在相同像素的情況下,相機CCD的面積越大,單個感光單元的面積也就越大,其信噪比和感光能力也就越強,成像的質量自然就越好。相反,單個感光單元的面積越小,其信噪比和感光能力也就越弱,成像的質量自然就很差了。
像素數的多與少,決定了一塊CCD上有多少個感光單元,也體現了CCD的解析度。當廠商和經銷商正為每提高一個百萬像素歡欣雀躍的時候,消費者眼中往往最容易忽略的是CCD的尺寸,而這恰恰很重要。打個的簡單比方,如果一個房間內,原來住著4個人,大家住的很舒適,而突然又多出來一個人,也就是說,在面積不變的情況下,住了5個人,那住著有原來舒適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那麼面積只有1/2.7英寸的CCD上已經排列幾百萬個像素點,如果想在這樣的晶元面積上再增加像素數,就會帶來圖像信噪比降低、等效感光度降低等大量問題。
通常CCD分為四種尺寸,由大到小依次為:APS、2/3英寸、1/1.8英寸、1/2.7英寸。CCD面積越小,製造成本就越低,通常消費者在使用的時候會明顯感覺,CCD面積小的數碼相機在光線比較弱的情況下,快門速度會非常慢,在暗部的表現不理想,即便在光線很好的時候,在色彩方面也不能完全的還原,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和鏡頭有關系,但CCD不能擺脫干係。大家如果對這一說法不相信的話,可以拿起自己家裡面500萬像素以上的數碼相機,例如索尼F828、柯達DX7590等,在某一固定位置,設置成最大像素拍一張,再設置成最小像素拍一張,放大局部,對比一下看看圖像質量就會明白。
CCD面積肯定是越來越好,但和COMS一樣,面積越大,對製造工藝的要求也在提高,成品率也無法保證,所以目前大部分消費級高端數碼相機使用的都是2/3英寸的CCD。而800萬高像素之風的降溫,和CCD的研發停滯有一定關系,估計年內不大有可能有廠商推出800萬以上像素的數碼相機。
插值有意義嗎?
我想「插值」這個詞,出現最多的就是在我們國貨數碼相機和一些攝像頭的廣告中。那麼究竟何為插值呢?它只是將 CCD 感光元件所形成的實際像素數,利用特定的軟體進行一定程度的模糊處理後,在空隙間進行填充,從而增加圖像的像素值。它並不是由CCD直接生成,只是通過程序的不斷計算之後生成了一個放大圖像,放大的圖像雖然表面看起來比較平滑、干凈,我們從表面參數來看,總像素的確提高了,但CCD所生成的實際像素值在整個過程中沒有發生變化。不過更可怕的是,這樣的「提高」會對圖像本身的質量產生影響,局部放大之後你就會發現,很多細節部分有可能喪失,就好像拔苗助長一樣。
這種所謂的文字游戲,有點和光學變焦與數碼變焦的道理是一樣的,一個是通過鏡頭的變換來進行圖像的遠近變化,而另外一個是通過對圖像的放大,來實現局部的表現,所以以後看到類似的詞語,後面的那個插值數據就沒有必要在意了,反正是個擺設。
這里還特別提一下前面說到的SUPER CCD技術,由於CCD原理的不同,富士所有採用SUPER CCD的數碼相機幾乎都會在顯著位置標注實際象素和最大輸出象素,雖然它也是採用插值放大,來生成最大輸出像素,但根據國內某些專業網站的測試,像S602這樣實際像素300萬,插值輸出600萬象素的相機,插值圖像能和實際像素輸出500萬相機拍出的圖片去媲美,所以採用SUPER CCD技術的富士算是一個插值計算的特例來看待。
10. 感測器和像素的關系
成像效果主要和像素密度有關(當然,感測器的製造工藝,鏡頭素質,機內演算法等都有影響),密度越高,畫質相對較差,通常可以參考像素和感測器面積之比
1/1.8英寸的具體尺寸是7.17mm*5.32mm,
1/2.5是5.38mm*4.39mm,你可以換算一下
相機的像素密度一般是固定的,10MP的相機拍5MP的照片時,使用的並不是全尺寸的感測器,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畫質不會有所提高,但拍出10MP的照片後縮成5MP,則畫質會有所提升
具體的差別不好說,上面提到,感測器的製造工藝,鏡頭素質,機內演算法等對畫質都是有影響。比如富士的supperCCD的感光點是六邊形的,效果會比一般的四邊形好;nikon採用EXPEED處理器的機型會比沒有的好……
現在新出的數碼DC,為了迎合市場,通常追求更高的像素,更花俏的功能,照片的畫質往往比不上以前低像素的舊相機(100%尺寸時比較),不過一些新的技術新的功能還是不能忽視的,例如光學防抖,人面識別,高清視頻……
樓主可以參考富士經典的F30/F31和後續的F50/F100,CCD尺寸差不多,但像素差別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