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G反滲透膜和50G反滲透膜是可以通用的!原因有三:
1、75G膜和50G膜的體積大小相同,回可以隨意答裝在同款膜殼中。
2、75G膜和50G膜對水壓的要求差異較小,這種情況下互換不會影響純水機的過濾效果。
3、75G膜是50G膜的升級版,75G膜的出水量更多,水流速度更快,其他方面與50G膜類似,可以互通使用。
㈡ 一級反滲透和二級反滲透膜數量怎樣計算
1、一二級各自的產水總量你要知道,這是最基本的啦
2、膜規格你要知道,是8寸還是4寸
3、膜型號你要知道,具體是那個品牌那個型號的,因為要在軟體中跑的
4、設計通量你要知道,一般情況下,原水為地表水時為8-14gfd,為井水時14-18gfd,為一級RO水時20-30gfd,1gfd=1.7LMH
5、單只膜產水量=膜面積*通量【8寸膜常規有三種面積:33.9m2(365ft2)、37.2m2(400ft2)、40.9m2(440ft2)】【1ft2=0.0929m2】
6、膜數量=一二級各自的產水總量/單只膜產水量
7、算出來的膜數量需要根據膜殼的長度進行標准化處理,比如說,計算下來膜數量是34支,如果選5芯裝膜殼,那就需要35支膜;如果選6芯裝膜殼,那就需要36支
8、根據最終確定的膜數量及膜殼長度須在膜廠家提供的模擬軟體中跑一下,看看每隻膜的回收率及單只膜的水量是否均衡,至於排列方式,建議一級選2:1,二級選3-1,建議回收率一級75-80%二級85-90%,不過這個也要看水源的情況,水源水質好可以適當提高,水源水質差,需保守一點
9、基本就是這樣的,不過我強烈建議你看一本書,書名是《反滲透水處理技術應用問答》
㈢ 8寸反滲透膜殼有什麼規格啊,只有8040嗎
8寸的只有8040的。
反滲透膜殼按材質上分為不銹鋼反滲透膜殼和玻璃鋼反滲透膜殼兩種:從用專途屬上分為家用反滲透膜殼、商用反滲透膜殼兩種;從功能上分為超低壓膜殼、低壓膜殼、海水淡化膜殼。
全部採用不銹鋼製成,膜殼內外拋光;
進水方式:兩端進水(A型)、兩側進水(B型);
結構:標準的零配件,拆卸方便快捷;
密封性:經耐壓測試;
兩端組織結構:卡箍式,法蘭式 ,內置式。
㈣ 10噸的二級反滲透里有多少個過濾膜
一般而言,兩級反抄滲透系統的排列襲方式不一樣,系統的膜的數量也有變化,和水質沒有太大關系,這個是設計的問題,設計不同,排列方式方法不同,膜的數量自然也就不一樣了.一般大手筆一點可採用一級15根膜,二級採用10根,採用5根5芯膜殼,一級產水16噸-17噸,系統運行時間久了,也可在14噸以上,回收率75%也可完全滿足後面二級的進水需求,同樣二級5根膜也足夠使用了.如果是9根勢必膜殼的長度不一樣,看著也很不美觀,而且沒有這樣設計的.還有其他設計方法,再此不再一一作答.
1T雙級反滲透工藝的話用4040的膜組件:
1、一級RO6支,兩芯膜殼3支,排列方式2-1;
2、二級RO4支,兩芯膜殼2支,排列方式1-1.
備註:4040的膜組件產水量為0.25-0.33T。
㈥ 反滲透純水設備一個膜殼能裝幾支RO膜
反滲透純水設備能裝幾支ro膜,這個主要看你的設備是多大的,有能裝6支的,有能裝內8支的。
膜殼能裝幾支RO膜是根容據膜殼的尺寸來決定,膜殼在材質上分為不銹鋼膜殼和玻璃鋼膜殼,在尺寸上有一芯裝(即裝一支膜)、二芯裝、三芯裝、四芯裝、五芯裝、六芯裝,在反滲透膜排列設計中,也存在膜殼內裝假膜的情況。
㈦ 反滲透系統中裝上6隻反滲透膜串聯和將6隻膜裝到分別裝到3隻兩芯膜殼原後彼此串聯其效果一樣么。
效果一樣。在膜組件的排列方式上,對於採用8040型膜元件及6米的標准壓力版容器組成的膜組件權製作並用於苦鹹水淡化的反滲透系統來說,單段配置的反滲透裝置一般最高只能獲得50~60%的水回收率。3隻兩芯膜殼彼此串聯即第一支兩芯裝膜殼的濃水作第二支兩芯裝膜殼的進水,第二支兩芯裝膜殼的濃水作第三支兩芯裝膜殼的進水,第三支兩芯裝膜殼的濃水是三支膜殼的總濃水。回收率在50~60%之間。
㈧ 水處理基本知識 反滲透(RO)膜元件的排列方式
RO膜元件的排列方式主要通過不同的組合形式來確保水能合理通過各元件,達到預期效果,常見的排列方式有以下幾種表示方法:
基本表示方法:排列方式通常表示為ABC…/L的形式,如「21/6」表示二段式排列,即一隻膜殼內裝有6支膜元件,其中前段有2組,後段有1組。
多段式設計:在多段設計中,後段的濃水流量應設計得大於前段,以確保後段具有更大的錯流比,從而減少污染。例如,5:3串聯排列,表示系統中膜元件被分為兩部分,前段5支與後段3支串聯連接。
優化回收率的排列:為了優化回收率,設計時需要靈活運用膜元件的數量與排列方式。在某些情況下,如2T/H的設備,採用8支4040膜以5:3串聯排列時,系統最高回收率可達68%,而若採用8支8040膜的1:1排列,則系統回收率僅為32%。
體積優化與回收率權衡:在實際設計中,雖然3+2:3/3排列方式在體積上可能更為優化,但其回收率上限可能不如5:3排列方式。因此,在選擇排列方式時,需要權衡體積優化與回收率之間的關系。當膜元件數量有限時,5:3排列方式可能更為適宜;而當元件數量不足時,1:1排列方式可能成為唯一選擇。
顏色標識的排列方式:在系統設計時,可能會使用顏色來標識不同的排列方式及其對應的系統回收率。綠色部分通常代表一般可採用的排列方式及系統單流程回收率;黃色對比項則顯示其他可能適用的排列方式,但其回收率可能低於膜元件串聯的最高回收率;紅色部分則展示不合理的排列方式,其回收率差距顯著,通常僅在不追求高回收率且體積要求極小的場合適用。
㈨ 水處理基本知識 反滲透(RO)膜元件的排列方式
水處理基本知識 反滲透(RO)膜元件的排列方式
了解RO系統中四大影響極限回收率的因素,我們關注到在系統設計時,均衡膜通量、合適的濃水流以及合理排列膜元件成為關鍵。
RO膜系統結構主要通過膜元件的不同排列方式形成組合,以確保水能合理通過各元件,達到預期效果。排列方式表示為A-B-C.../L,如2-1/6表示二段式排列,一隻膜殼裝6支膜元件。
合理設計膜元件排列方式,旨在均衡膜通量、適配濃水流,從而優化回收率。均衡膜通量保證單元件有效利用率,合適的濃水流則保持通道有效湍流。在多段設計中,後段濃水流量應大於前段,確保後段錯流比更大以減少污染。
考慮回收率的優化,設計需靈活運用膜元件數量與排列方式。以2T/H設備為例,8支4040膜採用5:3串聯,系統最高回收率可達68%。而8支8040膜的1:1排列,系統回收率僅為32%,無法有效保障膜通量與濃水流。
實際設計中,3+2:3/3排列方式在體積上更為優化,但回收率上限不如5:3方式。考慮到膜元件數量有限,選擇5:3排列方式更為適宜。當元件數量不足時,1:1排列方式可能成為唯一選擇。
系統設計時,綠色部分代表一般可採用的排列方式及系統單流程回收率,黃色對比項則顯示其他可能適用的排列方式。單項回收率黃色,系統回收率小於膜元件串聯最高回收率,但已是最佳選擇。紅色部分展示不合理的排列方式,回收率差距顯著,僅在不追求高回收率且體積要求極小的場合適用。
當膜元件數量超過4支時,合理設計的系統回收率可超過50%,解答了小型設備採用小膜的原因。選擇大膜時,回收率無法保證。在實際應用中,需結合設備大小、膜通量等多因素綜合考慮。
在小型設備中,膜元件排列方式限制了系統的極限回收率,過度關注結垢問題不準確。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判斷關鍵限值條件,能更好地服務客戶。本文旨在提供RO裝置排列方式的指導,幫助理解系統設計的關鍵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