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水性丙烯酸樹脂在粘合劑使用有什麼用
塗料印花粘合劑的用量很大,是確保塗料印花質量的要害品種,通過幾十年的改進,粘合劑在解決手感、穩定性、摩擦牢度和游離甲醛方面取得很大進展.粘合劑的種類 目前廣泛使用的粘合劑大致是三大類,一是以丙烯酸酯為主體的粘合劑.軟單體為丙烯酸丁酯,最軟的是丙烯酸異辛酯,硬單體為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丙烯腈等,這類粘合劑皮膜透明度高,是目前最常用的粘合劑.二是以丁二烯為主體的粘合劑,硬單體為苯乙烯(丁苯乳液)、丙烯腈(丁腈乳液),復配其它高聚物以增加皮膜強度,這類粘合劑手感柔軟,但易泛黃,成本便宜,不需要焙烘固著.三是聚氨酯類粘合劑,是多元異氰酸酯化合物與含有活潑氫原子的聚醚或聚酯進行聚合而成的高分子物,若與聚醚聚合的稱聚醚型聚氨酯,其耐水解性能好、手感柔軟,但耐光、耐熱性差.若與聚酯聚合的稱聚酯型聚氨酯,其耐光、耐熱性好,有較好的彈性,但不耐水解,聚氨酯粘合劑因其彈性好且軟而不粘,不會象丙烯酸酯類粘合劑那樣能吸附空氣中塵 埃,染色牢度又較好而適用於針織物的印花.聚氨酯粘合劑又分為溶劑型和水乳型兩種.溶劑型的乳液使用時焙烘箱中有溶劑如甲苯揮發出來,須有良好排風,水乳液的則無此虞,除上述三類外還有有機硅彈性體的粘合劑、醋丙(醋酸乙烯酯與丙烯酯共聚)粘合劑,但使用很少.粘合劑乳液的穩定性 粘合劑乳液的穩定性關繫到染色牢度.乳液顆粒應該控制在0.2μm,而且其粒徑分布要均勻,不能同時具有很大的顆粒和很小的顆粒,否則磨擦牢度會降低,判定乳液好壞的方法是觀察乳液的外觀,灰白色乳液說明其顆粒較大,至少是5μm以上,乳液帶黃色的說明顆粒很不均勻,一般顆粒至少在2μm以上,乳液帶藍光的說明顆粒在lμm左右,理想的粘合劑應是帶藍光的半透明乳液,不是乳白色的,說明其顆粒大小在0.2-1μm,而且粒徑分布范圍較窄,印染廠應拒收帶黃光或灰色的乳白色乳液的粘合劑.提高粘合劑的摩擦牢度 塗料印花的摩擦牢度是塗料印花最麻煩的事.過去常在印花色漿中加些有機硅,但效果不顯著.有人認為這是塗料顆粒大小不均勻造成的,也有人認為是粘合劑造成的,因為同一塗料使用聚氨酯粘合劑摩擦牢度可以合格,而使用丙烯酸酯粘合劑就不合格,而且使用不同配比的粘合劑其情況有差異.塗料顆粒當然有影響,若粒徑很大,且晶型及顆粒大小分布不均勻當然會使摩擦牢度降低,但在塗料不變的情況下,粘合劑起決定性作用.決定粘合劑影響摩擦牢度的主要因素是皮膜的摩擦系數,富有平滑性的皮膜其摩擦牢度高,軟單體含量高的聚丙烯酸酯粘合劑牢度比含量低的差.解決摩擦牢度有三種方法:在色漿中加入提高摩擦牢度的助劑,它們是有機硅彈性體,或氧化聚乙烯乳液,用量大於5%,用少起不到作用,其目的是在皮膜中添加平滑作用的物質.與聚氨酯粘合劑拚用,借聚氨酯來改善皮膜的性能.丙烯酸酯與有機硅單體共聚製成新的共聚體,已有產品問世.解決游離甲醛問題 游離甲醛的危害性及其在服裝上的限量要求已為大家所了解.塗料印花布上的游離甲醛來自粘合劑:一是自交聯單體使用了羥甲基丙烯醯胺,它在自交聯時釋放出甲醛,但其含量不高,只佔單體總量的3-5%;二是來源於粘合劑中添加的外交聯劑,即醚化的三聚氰胺甲醛樹脂,很多國外樣品中都含有此交聯劑.解決辦法有:將自交聯單體改用其它的單體,例如改用丙烯酸與環氧氯丙烷的縮合物,其產品為印花粘合劑.不使用自交聯的單體進行共聚,而將粘合劑製成交聯型粘合劑(即含有羥基、氨基、醯胺基基團的粘合劑).在印花漿中添加外交聯劑,外交聯劑有:交聯劑EH、交聯劑H、交聯劑FH、交聯劑WHP,它們都是環氧氯丙烷與胺類的縮合物.目前,雙乙烯脲結構的交聯劑值得大家探索與應用,如交聯劑SU,125FE.來源:(51nianheji)網站
Ⅱ 丙烯酸樹脂顆粒如何溶於水
滲透劑需要是小分子、固體丙烯酸樹脂不是小分子。
Ⅲ 我在在丙烯酸樹脂乳液,出現了很多小顆粒,怎麼破啊
體系不穩定,有渣子出現
Ⅳ 影響水性丙烯酸樹脂乾燥的因素都有哪些
影響水性丙烯酸樹脂乾燥的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
1.樹脂的選擇:
水性乳液則是一個雙相體系,隨著水的蒸發,體系粘度起始時變化不大,但當乳液顆粒的體積占總系統體積達到一臨界值時,系統突然從液態變為固態,是一個不連續的過程,這一臨界點是水性塗料表乾的開始,因此水性塗料的表干時間要比某些溶劑型塗料還要短。從表干到漆膜性能的全部體現,取決於系統中殘留水分的蒸發速度,乳液顆粒中高分子的相互滲透,及體系中其它有機小分子的揮發速度。為了實現系統的優化,製作水性漆配方時,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樹脂進行選擇:
a. 固含量:通常,乳液的固含量越高,其距離表干臨界值就越近,乾燥速度就越快。然而固含量過高,也會帶來一系列的不利因素。表干過快會使塗刷間隔縮短,帶來施工上的不便。固含量偏高的乳液,由於樹脂顆粒間距小,通常其流變性能較差,對增稠劑也不敏感,使對塗料的噴塗或粉刷性能調節的困難增大。
b. 乳液顆粒大小:乳液的顆粒越小,同樣固含量下,顆粒之間的間距就越小,表干臨界值就越低,乾燥速度就越快。乳液顆粒小,還會帶來成膜性好,光澤度高等其他方面的優勢。
c. 樹脂玻璃化轉變溫度(Tg):一般而言,樹脂的Tg越高,最終成膜的性能就越好。然而,對於乾燥時間來講,其趨勢則基本相反。Tg高的樹脂,通常需要在配方時加入較多的成膜助劑,以便高分子在乳液顆粒間的相互滲透,促進成膜質量。而這些成膜助劑,需要足夠的時間從體系中揮發,實際上會延長從表干到全乾的時間。所以,從這Tg這個因素來講,乾燥時間與成膜性能往往是相悖的。 d. 乳液顆粒的相結構:取決於乳液的制備工藝,同樣的單體組成可能會形成不同的顆粒相結構。被廣為人知的核殼結構就是其中的例子之一。雖然一個乳液不可能所有的顆粒都做成核殼結構,但這個形象的比喻是人們對乳液的成膜性能可以有一個通俗的了解。如果顆粒的殼Tg低,核Tg高,那麼該體系成膜助劑需求少,乾燥較快,但由於成膜後連續相是低Tg的樹脂,漆膜的的硬度則會受到一定影響。相反,顆粒的殼Tg高,則成膜需一定量的助劑,則膜的乾燥速度會較前者慢,但乾燥後的硬度會比前者高。
e. 表面活性劑的種類和用量:常見的乳液在製造工藝中均採用一定的表面活性劑。表面活性劑對乳液顆粒有隔離和保護的作用,在顆粒相互融合的成膜過程中,特別是在初始階段,即表干時有很大影響。而且,這些獨特的化學品,在水和油相中均有一定的溶解度,溶在樹脂中的部分其實會起到成膜助劑的作用。不同的表面活性劑,由於其在樹脂中的溶解度不同,其成膜劑的作用也會不同。
2. 樹脂的固化機理:
水性樹脂成膜固化一般有幾個層次上的機理。首先,乳液顆粒的聚集和融合,是所有乳液表干都必然經歷的機理。然後,水和其他成膜助劑的揮發,使熱塑性樹脂本身的基本性能得以充分體現,是固化的第二個階段。最後,某些乳液在制備時引入交聯機理,或在塗料使用時引入交聯劑,使膜的硬度在熱塑性樹脂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最後這一步的交聯機理,會對膜的最後固化速度和程度有很大的影響。常見的交聯機理有氧化交聯(如醇酸樹脂的交聯),麥克爾加成式交聯(如一些自交聯乳液體系),及親核取代式交聯(如環氧,聚氨酯等)。這些交聯反應,都受溫度,pH等因素影響,在配方時應平衡體系的固化要求與其他性能的關系。
3. 成膜助劑的用量和種類:
從理論上講,任何樹脂的溶劑都是成膜助劑。在實踐中,考慮到安全,成本,速度等因素,常見的成膜助劑也不過十幾種,主要是一些高沸點的醇,醚及酯。這些成膜助劑對於不同的水性塗料工程師來講又會各有偏愛。一般,某個有經驗的工程師,常用的成膜助劑不過兩三種。主要考慮因素是試劑在水和樹脂之間的分配和在樹脂顆粒內部的分配。特別是當水性樹脂為多相樹脂時,成膜助劑的選擇和搭配即顯得尤為重要。
4. 施工環境:
通用配方的施工要盡量避免高濕環境。如果必須在高濕度下施工,應該對配方進行調整,或者選擇成膜性快的樹脂或者對現場實行隔離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