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人體的尿液裡面的無機鹽和尿酸和尿素是怎樣形成的
尿酸是嘌呤代謝的產物,尿液中含少量尿酸,含有的無機鹽主要是尿素。尿液一般在腎臟中形成,形成尿液的過程比較復雜,主要如下:
1、濾過:進入到腎臟中的血液,即動脈血,經過腎小球時,通過半透膜將其中的水分以及小分子物質過濾出來形成原尿。
2、重吸收:超濾液的量大於每天真正形成的最終尿液量,所以大部分超濾液經過腎小管的重吸收,重新回到血液中,只有真正的廢物以及多餘的水分,才會最終形成尿液。3、分泌:部分上皮細胞將某些物質主動分泌至尿液中。
經過濾過、重吸收以及分泌的過程,才能最終形成尿液。尿的成分主要是水,其中95%~97%都是水,其他的成分主要是溶解於水裡面的固體物質和非含氮的蛋白質。從含量最高到最低的排序,含量最高的是尿素,其次是鈉離子、氯離子、鉀離子、肌酐,都是人體代謝的產物,是一個正常的尿液成分。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您滿意,謝謝!
㈡ 什麼是超濾液
循環血液經過腎小球毛細血管時,血漿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質,包括少量分子量較小的血漿蛋白,可以濾入腎小囊的囊腔而形成濾過液。這種濾過液就是超濾液。
尿液首先在腎臟,通過腎小球濾過,形成超濾液,人體每天正常生成的超濾液可以達到180升。超濾液進入腎小管後,稱為小管液,那麼腎小管和集合管可以把人體大部分的水分和各種溶質重吸收回血液,稱之為重吸收。
除此以外,腎小管和集合管還有分泌的功能,可以將某些物質分泌入小管腔內,稱為分泌。經過腎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人體正常每天生成的尿液只有1.5升。
(2)超濾液量是什麼尿擴展閱讀:
超濾技術:
超濾是一種加壓膜分離技術,即在一定的壓力下,使小分子溶質和溶劑穿過一定孔徑的特製的薄膜,而使大分子溶質不能透過,留在膜的一邊,從而使大分子物質得到了部分的純化。超濾原理也是一種膜分離過程原理.
超濾利用一種壓力活性膜,在外界推動力(壓力)作用下截留水中膠體、顆粒和分子量相對較高的物質,而水和小的溶質顆粒透過膜的分離過程。通過膜表面的微孔篩選可截留分子量為3x10000—1x10000的物質。當被處理水藉助於外界壓力的作用以一定的流速通過膜表面時.
水分子和分子量小於300—500的溶質透過膜,而大於膜孔的微粒、大分子等由於篩分作用被截留,從而使水得到凈化。也就是說,當水通過超濾膜後,可將水中含有的大部分膠體硅除去,同時可去除大量的有機物等。
超濾原理並不復雜。在超濾過程中,由於被截留的雜質在膜表面上不斷積累,會產生濃差極化現象,當膜面溶質濃度達到某一極限時即生成凝膠層,使膜的透水量急劇下降,這使得超濾的應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為此,需通過試驗進行研究,以確定最佳的工藝和運行條件,最大限度地減輕濃差極化的影響,使超濾成為一種可靠的反滲透預處理方法。
超濾是一種膜分離技術,(UItrafil-tration 簡稱UF)。能夠將溶液凈化,分離或者濃縮。超濾是介於微濾與納濾之間,且三者之間無明顯的分界線。一般來說,超濾膜的孔徑在0.05 um–1 nm之間,操作壓力為0.1–0.5 Mpa。
主要用於截留去除水中的懸浮物、膠體、微粒、細菌和病毒等大分子物質。超濾膜根據膜材料,可分為有機膜和無機膜。按膜的外型,又可分為:平板式、管式、毛細管式、中空纖維和多孔式。目前家用超濾凈水器,多以中空膜為主。
超濾膜的工作以篩分機理為主,以工作壓力和膜的孔徑大小來進行水的凈化處理。以中空纖維為例。
以進水方式可分為外壓式:原水從膜絲外進入,凈水從膜絲內製取。反之則為內壓式。內壓式的工作壓力較外壓式要低。超濾膜在飲用水深度處理,工業用超純水和溶液濃縮分離等許多領域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參考資料資料:網路-原尿
參考資料資料:網路-超濾技術
㈢ 腎是如何製造尿液的呢
尿液的形成主要經過腎小球濾過,腎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腎小管和集合管分泌、排泄三個連續過程。
腎小球的濾過:循環血液流過腎小球毛細血管時,血漿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質,包括少量分子量較小的血漿蛋白,通過濾過膜濾到腎小囊的囊腔內形成超濾液(原尿),這就是所...
㈣ 尿是怎麼生成
尿液的生成過程是在腎單位和集合管內進行的,可以分為三個環節來敘述,看看下文吧。 1.腎小球的濾過作用:腎小球的濾過作用是尿液生成的第一步。當血液流經腎小球時,血漿中的水分和小分子物質通過濾過膜進入腎小球囊腔形成原尿;原尿的生成是一個濾過過程,此時大分子蛋白質尚未濾出,所以原尿就是血漿的超濾液。 2.腎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腎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是尿液生成的第二個重要步驟。經腎小球濾過形成的原尿進入腎小管,稱為小管液,小管液的水和溶質經過腎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原尿經腎小管和集合管處理,最後形成終尿。 3.腎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功能:腎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細胞將自身代謝產生的物質分泌至小管液中,主要分泌的是氫離子、氨、鉀離子等,對於保持機體的酸鹼平衡具有重要的意義。
㈤ 尿的生成,在腎小體處超濾液,那麼此時的血液中豈不是基本都是血細胞了還怎麼流動,豈不會堆積堵塞
不會的,又不是100%濾過,正常情況下,腎血漿流量為660ml/min,腎小球濾過率為125ml/min,則濾過分數為19%。說明當血漿流經腎臟時,約19%的血漿濾過進入腎小囊腔,形成超濾液。
㈥ 為什麼血液循環一圈只需要23秒 而每天經過腎小球的原尿只有180L
決定腎小球原尿量的一個決定因素是 腎小球率過濾(GFR)。當血液流經腎小球毛細血內管時,除蛋白質容分子外的血漿成分被濾過,進入腎小囊腔而形成超濾液,也就是原尿,這是尿生成的第一步。
每分鍾兩腎生成超濾液的量成為GFR。據測定,正常成年人的GFR是125ml/min,故每天兩腎生成的腎小球濾過液總量可達180L。這里還有一個濾過分數(FF)的概念,就是GFR與腎血漿流量(RPF)的比值。從GFR和紅細胞比容可計算RPF。RPF的正常值是600~800ml/min。若RPF為660ml,GFR為125ml/min,則FF約為19%。這說明當血液流經腎臟時,只有約為19%的血漿經濾過進入腎小囊腔,形成超濾液即原尿。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你,有不懂得再問我吧
㈦ 尿的形成
腎是人體產生尿液的器官,體內的大部分水分、無機鹽和有機物都是通過尿液排出體外,因此尿液的形成對維持人體內環境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尿液的形成:尿液的形成主要經過腎小球濾過,腎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腎小管和集合管分泌、排泄三個連續過程。
腎小球的濾過:循環血液流過腎小球毛細血管時,血漿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質,包括少量分子量較小的血漿蛋白,通過濾過膜濾到腎小囊的囊腔內形成超濾液(原尿),這就是所謂的腎小球濾過作用。
決定腎小球濾過作用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
(1)濾過膜通透性是濾過的結構基礎。濾過膜是指腎小球毛細血管內的血液與腎小囊中超濾液之間的隔模,它主要由的內皮細胞、非細胞性的基膜層和腎小囊臟層的上皮細胞組成,濾過膜既有阻止大分子物質濾出的機械屏障作用,又有阻止帶負電荷物質濾出的靜電屏障作用。因此,腎臟通過濾過膜的作用,不僅可以濾出水液形成原尿,還可以在保留機體有用物質的同時,排出機體的廢物。
(2)有效濾過壓是濾過的動力。有效濾過壓由3種力量組成:○1腎小球毛細血管壓,它是推動濾出的力量。○2血漿膠體滲透壓,它是阻止血漿中水分濾出的力量。○3囊內壓,它是對抗濾出的力量。有效濾過壓=腎小球毛細血管壓-(血漿膠體滲透壓+囊內壓)。凡能影響腎小球毛細血管壓、血漿膠體滲透壓或囊內壓的因素,都可使腎小球濾過壓發生改變,從而影響腎小球濾過率。
(3)腎血漿流量是濾過的前提,也是物質基礎。腎血漿流量與腎小球濾過率成正比,當腎血漿流量增高時,人體形成的尿液也隨之增多。
腎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當原尿流經腎小管時,發生重吸收作用,原尿中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無機鹽被腎小管重新吸收,並且進入包繞在腎小管外面的毛細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剩下的一部分水、無機鹽和尿素等廢物就由腎小管流出形成尿液。
影響腎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因素有:
(1)小管液中溶質的濃度。小管液中溶質所形成的滲透壓,是腎小管和集合管吸收水分的對抗力量。如果小管液的溶質濃度很高,形成的滲透壓很大,對抗腎小管重吸收水分的力量也大,結果可使尿液增多,這稱為滲透性利尿。
(2)腎小球濾過率。近端小管每分鍾重吸收濾過液的亳升數,稱腎小管重吸收率,它與腎小球濾過率之間保持著一種平衡,稱為球管平衡。其生理意義是使終尿量不致因腎小球濾過率的增減而出現大幅度的變動。
(3)腎小管上皮細胞的功能。腎小管上皮細胞有強大的重吸收功能,而且具有選擇性,當某些病理因素損傷腎小管細胞的功能時,可造成其重吸收障礙,導致尿量增加或尿液中出現某種異常成分。
腎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排泄:腎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功能,指腎小管和集合管的上皮細胞,將通過其本身新陳代謝所產生的物質分泌到小管液中的過程。排泄功能則指腎小管的上皮細胞將血液中原有的某些物質排入小管液中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腎臟分泌排泄H離子、NH3、K離子,並通過氫鈉交換和鉀鈉交換,保留了鈉離子,此外正常機體產生的肌酐和對氨基馬尿酸等,既從腎小球濾過,又能由腎小管排泄,進入機體的某些物質如青黴素、酚紅等也是通過近端小管的排泄,排到小管腔,再排出體外的。
當尿液形成後,腎臟中數百萬個腎單位形成的尿液匯集於腎盂,經過輸尿管的運輸,暫時貯存在膀胱里。
尿液的形成是連續不斷的,尿的排出是間歇的。當胱膀里的尿液貯存達到一定量時,膀胱壁受壓,產生尿意。排尿時,膀胱肌肉收縮,尿道括約肌放鬆,尿液就從膀胱中流出,經過尿道排出體外。
㈧ 什麼叫腎臟清除率求答案
所謂腎臟清除率是指腎臟在單位時間內( 分或日)能將多少毫升 (或升)血漿中的某物質清除出去。該物質每分鍾的清除量=血漿中該物質的濃度(P)×每分鍾的腎臟清除率(C)。例如某患者血漿肌酐濃度(Pcr)為0.011mg/mL,腎臟的肌酐清除率(Ccr)為100mL/min,則每分鍾肌酐清除量=0.01mg/mL×100mL=1mg。腎臟清除的物質不管是腎小球濾過、腎小管分泌或腎小管是否重吸收都經尿排出。每分鍾清除量=每分鍾的尿中排出量=尿中該物質的濃度(u)×每分鍾尿量,亦即PC=UV。假設上述患者尿量為1mL/min,則尿肌酐濃度(Ucr)必為1mg/mL。如尿量為2mL/min,則Ucr為0.5mg/mL,尿中每分鍾的排出量為1mg ,與每分鍾的清除量相等。由公式PC=UV,可得C=U/P·V,Ccr=UcrPcrV,測尿和血漿中肌酐的濃度以及單位時間內的尿量,可算出Ccr。例如將上述測定值代入公式,則C cr=1mg/mL/0.01mg/mL×1mL/min=100mL/min。
腎臟對各種物質的清除方式各有不同:有從腎小球濾過的,如菊糖;主要從腎小管分泌的(在一定血濃度范圍內),如酚磺肽(PSP)和對氨馬尿酸鈉(PAH);有二者兼有的,如肌酐和尿素。尿素又可由小管重吸收,而肌酐則否。不管什麼方式,其腎臟清除率總是=UP·V。如被清除的物質僅從腎小球濾過,腎小管不分泌也不重吸收,則該物質(如菊糖)的清除率即代表單位時間內從小球濾過的血漿超濾液量,也即等於GFR。 贊
㈨ 2021醫學基礎知識試題-生理學試題解析(8-29)
1. 下列結構不屬於腎單位的是:
A.腎小球
B.腎小囊
C.髓袢
D.集合管
2. 下列不屬於濾過膜結構的是:
A.毛細血管內皮細胞
B.毛細血管基膜
C.腎小囊臟層足細胞
D.腎小囊壁層細胞
3. 下列描述錯誤的是:
A.高血壓病晚期,腎小球濾過率減少而導致少尿,甚至無尿
B.腎盂結石時,腎小球濾過率降低
C.病理情況下肝功能嚴重受損,腎小球濾過率降低
D.靜脈快速輸入大量生理鹽水,腎小球濾過率增加
4. 下列現象不屬於滲透性利尿的是:
A.糖尿病人多尿
B.靜脈滴注甘露醇
C.靜脈滴注山梨醇
D.靜脈滴注生理鹽水
5. 下列關於尿生成的調節正確的是:
A.腎交感神經興奮時,與腎臟血管平滑肌a受體相結合,腎小球濾過率增加
B.通過激活β受體,使球旁器的球旁細胞釋放腎素,使尿量增加
C.大量出汗、嚴重腹瀉、嘔吐、高熱等導致機體失水多於溶質的丟失,尿量增加
D.大量飲清水後,血液被稀釋,尿量增加
6. 正常尿中不應出現的成分是:
A.水
B.氯化鈉
C.葡萄糖
D.尿酸
【參考答案與解析】
1.【答案】D。解析:(1)該題考查的是生理學-尿的生成和排出-腎的功能解剖和腎血流量的知識點。(2)腎單位是腎臟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它與集合管共同完成尿的生成過程。每個腎單位由腎小體及與之相連的腎小管構成。腎小體由腎小球和腎小囊組成(AB不選);腎小管包括近端小管、髓袢和遠端小管(C不選);近端小管由近曲小管和髓袢降支粗段組成。髓袢由髓袢降支細段和髓袢升支細段組成。遠端小管由髓袢升支粗段和遠曲小管組成。遠曲小管與集合管相連接(D選)。故本題答案為D。
2.【答案】D。解析:(1)該題考查的是生理學-尿的生成和排出-腎的功能解剖和腎血流量的知識點。(2)腎小球毛細血管內的血漿經濾過進入腎小囊,毛細血管與腎小囊之間的結構稱為濾過膜。濾過膜由三層結構組成:①內層是毛細血管內皮細胞(A不選);②中間層為毛細血管基膜(B不選);③外層是具有足突的腎小囊上皮細胞,又稱足細胞(C不選);腎小囊是腎小管起始部膨大凹陷而成的杯狀雙層上皮囊,其外層為壁層,內層為臟層臟、壁二層之間為腎小囊腔(D選)。故本題答案為D。
3.【答案】C。解析:(1)該題考查的是生理學-尿的生成和排出-腎小球的濾過功能的知識點。(2)單位時間內(每分鍾)兩腎生成的超濾液量稱為腎小球濾過率。腎小球有效濾過壓為影響腎小球濾過的因素。腎小球有效濾過壓=(腎小球毛細血管靜水壓+囊內液膠體滲透壓)-(血漿膠體滲透壓+腎小囊內壓)。高血壓病晚期,因進球動脈發生器質性病變而狹窄時,亦可使腎小球毛細血管血壓明顯降低,引起腎小球濾過率減少而導致尿少,甚至無尿(A不選);當腎盂或輸尿管結石引起輸尿管阻塞時,小管液或終尿不能排出,可引起逆行性壓力升高,最終導致腎小囊內壓升高,從而使腎小球有效濾過壓和腎小球濾過率降低(B不選);靜脈快速輸入大量生理鹽水使血漿蛋白被稀釋,或在病理情況下肝功能嚴重受損,血漿蛋白合成減少,或因腎小球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大,大量血漿蛋白從尿中丟失,均可導致血漿蛋白減少,使血漿膠體滲透壓降低,因而有效濾過壓和腎小球濾過率增加。但在臨床上觀察到,血漿蛋白濃度顯著降低時尿量並不明顯增多(C選、D不選)。故本題答案為C。
4.【答案】D。解析:(1)該題考查的是生理學-尿的生成和排出-腎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質轉運功能的知識點。(2)腎小管和集合管小管液和上皮細胞之間的滲透濃度梯度可以影響水的重吸收。當小管液中某些溶質因未被重吸收而留在小管液中時,可使小管液溶質濃度升高,由於滲透作用,也使一部分水保留在小管內,導致小管液中的Na+被稀釋而濃度降低,於是小管液和上皮細胞之間的Na+濃度梯度降低,從而使Na+的重吸收減少而小管液中有較多的Na+,進而又使小管液中保留較多的水,結果使水的重吸收減少,尿量和NaCl排出量增多。這種現象稱為滲透性利尿。糖尿病患者由於血糖濃度升高而使超濾液中的葡萄糖量超過近端小管對糖的最大轉運率,造成小管液溶質濃度升高,結果使水和NaCl的重吸收減少,尿量增加(A不選);臨床上利用滲透性利尿的原理給患者靜脈滴注可經腎小球自由濾過但不被腎小管重吸收的物質,如甘露醇和山梨醇(BC不選);生理鹽水為等滲鹽溶液(D選)。故本題答案為D。
5.【答案】D。解析:(1)該題考查的是生理學-尿的生成和排出-尿生成的調節的知識點。(2)在正常情況下,腎臟通過自身調節機制保持腎血流量相對穩定,從而使腎小球濾過率和終尿的生成量保持相對恆定。此外,在整體狀態下,尿生成的全過程,包括腎小球的濾過、腎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都受神經和體液因素的調節。腎交感神經興奮時,釋放去甲腎上腺素,①與腎臟血管平滑肌α受體相結合,引起腎血管收縮而減少腎血流量。由於進球小動脈比出球小動脈收縮更明顯,使腎小球毛細血管血漿流量減少,毛細血管血壓下降,腎小球濾過率下降(A錯);②通過激活β受體,使球旁器的球旁細胞釋放腎素,導致循環血液中血管緊張素Ⅱ和醛固酮濃度增加,增加腎小管對水和NaCl的重吸收,使尿量減少(B錯);大量出汗、嚴重腹瀉、嘔吐、高熱等導致機體失水多於溶質的丟失,血漿晶體滲透壓升高,視上核及其周圍區域滲透壓感受器受刺激,使神經垂體釋放抗利尿激素,集合管管腔膜對水通透性增加,水的重吸收增多,尿液濃縮,尿量減少(C錯);當大量飲清水後,血液被稀釋,血漿晶體滲透壓降低,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減少,集合管對水的重吸收減少,尿液稀釋,尿量增加。這種大量飲用清水後引起尿量增多的現象,稱為水利尿(D對)。故本題答案為D。
6.【答案】C。解析:(1)該題考查的是生理學-尿的生成和排出-腎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質轉運功能的知識點。(2)腎小囊超濾液中的葡萄糖濃度與血漿相等,但正常情況下,尿中幾乎不含葡萄糖,表明葡萄糖全部被重吸收(C選);正常尿液中含有的成分為:水、蛋白質、無機鹽、尿酸、尿素、氯化鈉等(ABD不選)。故本題答案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