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進入有限空間作業應注意哪些事項
1、按照先檢測、後作業的原則,凡要進入有限空間危險作業場所作業,必須根據實際情況事先測定其氧氣、有害氣體、可燃性氣體、粉塵的濃度,符合安全要求後,方可進入。在未准確測定氧氣濃度、有害氣體、可燃性氣體、粉塵的濃度前,嚴禁進入該作業場所。
2、確保有限空間危險作業現場的空氣質量。氧氣含量應在18%以上,23.5%以下。其有害有毒氣體、可燃氣體、粉塵容許濃度必須符合國家標準的安全要求。
3、進入有限空間危險作業場所,可採用動物(如白鴿、白鼠、兔子等)試驗方法或其它簡易快速檢測方法作輔助檢測。
(1)污水井防毒呼吸器擴展閱讀
有限空間分為三類:
1、密閉設備:如船艙、貯罐、車載槽罐、反應塔(釜)、冷藏箱、壓力容器、管道、煙道、鍋爐等;
2、地下有限空間:如地下管道、地下室、地下倉庫、地下工程、暗溝、隧道、涵洞、地坑、廢井、地窖、污水池(井)、沼氣池、化糞池、下水道等;
3、地上有限空間:如儲藏室、酒糟池、發酵池、垃圾站、溫室、冷庫、糧倉、料倉等
有限空間作業危害性:
1、中毒危害:有限空間容易積聚高濃度有害物質。有害物質可以是原來就存在於有限空間的也可以是作業過程中逐漸積聚的。
2、缺氧危害:空氣中氧濃度過低會引起缺氧。
3、燃爆危害:空氣中存在易燃、易爆物質,濃度過高遇火會引起爆炸或燃燒。
② 什麼是受限空間作業
符合以下條件的稱之為受限空間作業:
物理條件(同時符合以下3條)
a)有足夠的空間,讓員工可以進入並進行指定的工作;
b) 進入和撤離受到限制,不能自如進出;
c) 並非設計用來給員工長時間在內工作的。
危險特徵(符合任一項或以上)
a) 存在或可能產生有毒有害氣體;
b) 存在或可能產生掩埋進入者的物料;
c) 內部結構可能將進入者困在其中(如,內有固定設備或四壁向內傾斜收攏);
d) 存在已識別出的健康、安全風險。
(2)污水井防毒呼吸器擴展閱讀:
受限空間作業涉及的術語主要包括:受限空間、受限空間作業、隔離式防毒面具、空氣呼吸器、救生繩、氣體檢測儀。
受限空間:各類塔、釜、槽、罐、爐膛、管道、容器、以及地下室、坑道、下水道或其他封閉和半封閉場所。
受限空間作業:根據行業標准HG 30011-2013《生產區域受限空間作業安全規范》的定義,進去生產區域的受限空間進行作業。
防毒面具:是個人特種勞動保護用品,也是單兵防護用品,戴在頭上,保護人的呼吸器官、眼睛和面部,防止毒氣、粉塵、細菌、有毒有害氣體或蒸汽等有毒物質傷害的個人防護器材。
受限空間作業時如果沒有做適當的防護措施和現場檢測,容易造成中毒事故、爆炸事故,造成人員傷亡。
中毒事故發生的地點主要是:污水井、發酵池、壓力容器、下水道、地下室。
受限空間作業中人的不安全行為主要有:首先作業人員未對作業場所進行氣體檢測;未佩戴防毒面罩;未佩戴呼吸器;認識不到危險的存在;
受限空間作業管理方面的問題主要有:未提供合格的個人防護用品;監督管理不到位或對危險源視而不見;教育培訓(安全交底)未落實、不深入或效果不佳;未明示現場危險。
③ 污水池,污水井內作業時需防什麼中毒
在進入污水井、排水管道、集水井、化糞池等地下有限空間從事施工檢查或養護等作業時,施工人員必須遵守以下程序:
1.作業前應查清作業區域內管徑、井深、水深及附近管道的情況。
2.下井作業前,必須在井周圍設置明顯隔離區域,夜間應加設閃爍警示燈。若在城市交通主幹道上作業佔用一個車道時,應按《佔道作業交通安全設施設備技術要求》在來車方向設置安全標志,並派專人指揮交通,夜間工作人員必須穿戴反游標志服裝。
3.作業前由現場負責人明確作業人員各自任務,並根據工作任務進行安全交底,交底內容應具有針對性。新參加工作的人員,實習人員和臨時參加勞動的人員可隨同參加工作,但不得分配單獨作業的任務。
4.作業人員應採用風機強制通風或自然通風,機械通風應按管道內平均風速不小於0.8m∕s選擇通風設備,自然通風時間至少30mm以上,作業過程中持續通風。
5.下井前進行氣體檢測時,應先攪動作業井內泥水,使氣體充分釋放出來,以測定井內氣體實際濃度。檢測井下的空氣含氧量應不得低於19.5%,常見有毒有害物質職業接觸限值見表4-3.
6.如氣體檢測儀出現報警,則需要延長通風時間,直到氣體檢測儀檢測合格後方可下井作業。若因工作需要或緊急情況必須立即下井作業時,必須經單位領導批准後佩戴正式空氣呼吸器或長管式呼吸器下井。
7.作業人員必須穿戴好勞動防護用品,並檢查所使用的儀器、工具是否正常。
8.下井前必須檢查踏步是否牢固。當踏步腐蝕嚴重、損壞時,作業人員應使用安全梯或三腳架下井。下井作業期間,作業人員必須系好安全帶、安全繩的另一端在井上固定,監護人員做好監護工作,工作期間嚴禁擅離職守。
9.下井作業人員禁止攜帶手機等非防爆類電子產品或打火機等火源,必須攜帶防爆照明、通訊設備。作業現場嚴禁吸煙,未經許可嚴禁動用明火。
10.當作業人員進入管道內作業時,井室內應設置專人呼應和監護。作業人員進入管道內部時攜帶防爆通訊,隨時與監護人員保持溝通,若信號中斷必須立即返回地面。
11.對於污水管道、合流管道和化糞池等地下有限空間,作業人員進入時,必須穿戴供壓縮空氣的正式式防護裝具,嚴禁使用過濾式防毒面具。
12.佩戴隔離式防護裝具下井作業時,作業人員須隨時掌握呼吸器壓值,判斷作業時間和行進距離,保證預留足夠的空氣返回,作業人員聽到空氣呼吸器的報警音後,必須立即撤離。
13.對作業人員進入管內進行檢查、維護作業的管道,其管徑不得小於0.8m,水流流速不得大於05∕s,水深不得大於0.5m,充滿度不得大於50%,否則,作業人員應採取封堵、導流等措施降低作業面水位,符合條件時方可進入管道。
14.作業過程中,必須不少於兩人在井上監護,並隨時與井下作業人員保持聯絡。工作期間嚴禁擅離職守,嚴禁一人獨自進入有限空間。
15.上下傳遞作業工具和提升雜物時,應用繩索系牢,嚴禁拋扔,同時下方作業人員應躲避,防止墜物傷人。
16.井內水泵運行時嚴禁人員下井,防止觸電。
17.作業人員每次進入井下連續作業時間不得超過一小時。
18.當發現潛在危險因素時,現場負責人必須立即停止作業,讓作業人員迅速撤離現場。
19.發生事故時,嚴格執行相關應急預案,嚴禁盲目施救,防止導致事故擴大。
20.作業現場應配備必備的應急裝備、器具,以便在非常情況下搶救作業人員。
21.作業完成後蓋好井蓋,清理好現場後方可離開。
④ 礦井污水處理站應急物資有哪些
礦井污水處理站在應急情況下,應准備以下一些常見的物資和設備:
1. 呼吸保護設備:包括呼吸器、面具等,用於應對可能的有毒氣體泄漏或濃度升高時提供呼吸保護。
2. 個人防護裝備:如防護服、手套、護目鏡、安全帽等,用於保護工作人員在應急情況下安全操作和防護。
3. 急救設備和葯品:如急救箱、急救車、心肺復甦設備、止血帶、常用葯品等,用於處理傷員或突發的醫療緊急情況。
4. 污染物清理和處理設備:如吸附劑、固化劑、污染物收集和處理設備等,用於處理污染物泄漏或濃度過高的區域。
5. 應急通訊設備:保證與外界的緊急溝通,如無線電台、電話、應急聯絡器材等。
6. 應急發電設備:如果停電,需備有應急發電裝置,以確保污水處理站和相關設備的正常運行。
7. 氣體檢測儀器:用於監測礦井污水處理站周圍的氣體濃度,例如燃氣、有毒氣體等。
8. 泵和管道連接器材:可用於泵送和轉移污水、處理劑或其他液體的設備和工具。
9. 照明設備:在應急情況下,保證礦井污水處理站和周圍區域有足夠的照明,可以使用手持或可移動照明設備。
10. 應急演練和救援工具:如安全繩、救生索具、救援車、救生艇等,用於應對突發事件和救援行動。
這些應急物資和設備的選擇和准備應根據實際礦井污水處理站的特殊情況、應急計劃和法規要求進行評估和確定。同時,定期檢查和維護這些應急物資的狀態和有效性也是至關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