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問一下關於盛澤鎮的情況
不知道你想知道關於是什麼
所以我也不知道具體怎麼說
你可以去礦山的 當家網去看看吧 那裡應該有你想知道的
呵呵
『貳』 江蘇盛虹集團的盛虹發展
創業期(1992年5月--1994年5月)
1992年5月16日,江蘇吳江盛澤鎮盛虹砂洗廠成立。初為盛虹村辦廠,設備簡陋,只有染色和定型兩個主要車間,員工100餘人,以加工里料為主。資金依託盛虹絲織廠。當時同處一鎮的鷹翔、 藝龍、 東方等大的公司在印染業已具相當規模和市場。盛虹印染在行業隙縫中破土而出。
兼並期(1994年5--1998年3月)
1994年5月,盛虹印染兼並原星和印染公司(永和印染廠),並在周邊征地30餘畝,籌建了印花廠,共4條流水線,平網、圓網各兩條。
1996年下半年,印花廠開發出仿羊絨印花新品,一時間客戶雲集。
1997年6月,兼並原壇丘印染廠。
1998年3月,兼並原東方絲綢印染集團公司。
發展期(1998年3月--2001年)
1998年兼並完成後,企業的總資產迅速擴大,至1998年底,企業固定資產1.78億元,總資產達到2.25億元,下屬5個印染廠、一個印花廠、一座盛虹賓館及一個日處理污水15000噸級污水處理廠,員工2600餘人。企業形成規模後為進一步提高質量,邊生產邊投入資金改造、增添新型、先進的印染加工設備,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及美國、德國、土耳其、法國等國家。
1999年全年投入固定資產改造資金1800萬元,全年實現銷售額1.9億元,利稅3034萬元。2000年11月全資子公司北京天倫世紀納米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成立。
2000年投入固定資產改造資金5000萬元。從台灣力根公司引進具有當前先進水平的定型機4台,增添10RT 蒸汽鍋爐1台,染色機100多台及磨毛機等一系列設備,擴建車間廠房20000平方米左右。
2000年實現銷售額3.5億元,利稅5800萬元,總資產達3.2億元。 2000年盛虹印染獲自營進出口經營權。盛虹印染先後榮獲中國千家最大經營規模和最佳經營效益鄉鎮企業、江蘇52家省重點鄉鎮企業、江蘇省明星企業等榮譽稱號。
多元化發展初期(2001年--2004年)
2002年開始,在強化印染主業的同時,盛虹集團開始走多元化發展的道路,首先進入酒店業,先後收購了虹盛賓館、虹盛商務賓館、鱸鄉山莊等,加以改裝規范,目前這些賓館已經分別成為盛澤鎮及吳江市享有盛譽的賓館;
2002年,集團投資建設60萬噸熔體直紡項目,並於2004年5月正式投產,憑借過硬的產品質量和優秀的服務,迅速搶占市場,產品得到了用戶的普遍認可。
2003年,鑒於江浙一帶能源緊張的情況,為了降低整個集團的運營成本,盛虹集團又籌建了盛虹熱電廠。
2004年,盛虹集團地產業正式啟動,拍下未來盛澤鎮中心的土地計劃建設吳江地區最高的寫字樓和商務中心……
至此,盛虹集團已經發展成為以印染、化纖、酒店、熱電、房地產等五大主業為核心,資本運營與實業經營互動發展的現代化企業集團。集團控股子公司8家,三級分公司及分廠10家,總資產50億元,凈資產20億元。集團共有員工數千人,其中各類技術人員500多名,大中專學生600餘人。
多元化發展(2005年--至今)
2005年6月,盛虹熱電正式發電運營。2006年4月,按照五星級標准裝修的盛虹國際酒店順利開業,成為盛澤地區最高星級的酒店,改寫了自己多年保持的盛澤地區星級酒店的記錄。
2006年,公司150D/144F吸濕排汗絲,75D/36F扁平絲等多個產品一舉通過了省級新產品鑒定,盛虹滌綸長絲SHCOOL獲得江蘇省名牌產品稱號,確立了中國細旦絲專家的地位。2006年下半年,化纖二期項目推進,預計2007年6月全面投產,屆時盛虹化纖將成為全球最大的超細纖維生產基地。
2006年,藍盾塗層廠建立。盛虹印染收購了嘉興新天地印染,分廠規模達到了12個,又被評為了2005年全國印染行業十佳第三名。2007年,印染將以加大新品研發力度,提高產品附加值,做好節能降耗工作為目標,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2007年,盛澤「財富中心」,「盛澤的未來」一期建設全面啟動,並將於2007年4月13日正式開盤,樓盤當天售磬。
『叄』 吳江市基本概況
吳江區位於中國東南部,擁有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的北亞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年平均氣溫約為16℃,年降雨量約為1000毫米,非常適合農作物和水生作物的生長,享有「魚米之鄉」和「絲綢之府」的美譽。耕地面積達到70萬畝,主要農作物包括水稻、麥子、油菜、蠶桑、苗木等,水生作物則有席草、蓮藕、芡實、茭白等。境內河流交錯,湖泊密布,水面積約為2.67萬公頃,佔全市總面積的22.7%,水產資源豐富,種類繁多,如太湖大閘蟹、太湖銀魚、太湖白蝦、太湖白魚、南美對蝦、羅氏沼蝦、青蝦、塘鱧魚、加州鱸魚、鱖魚、甲魚等。原吳江市的畜禽養殖頗具規模,近年來還引進了鴕鳥、獺兔、肉鴿、梅花鹿等名特優新品。
吳江區是全國優秀旅遊區域,現有文物保護單位101處,其中3處為國家級,23處為省級。同里古鎮以其「小橋流水人家」的古樸風貌被譽為「東方小威尼斯」,退思園以其精巧構思、獨特布局和絕倫神韻而名聞遐邇,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與「兩堂三橋」融成一體,相得益彰。明清商業街、羅星洲、南國茶樓、珍珠塔和陳去病故居等已成為同里景緻的新亮點。此外,吳江區還匯聚了震澤慈雲寺塔、盛澤先蠶祠、震澤慈雲寺塔、黎里柳亞子故居、松陵垂虹橋遺址等眾多人文古跡和風景名勝。吳江的古運河風光帶、環太湖旅遊圈和肖甸湖省級森林公園以其自然美景和迷人風光,吸引了大量遊客觀光旅遊和回歸自然。
城鎮建設不斷加快,2002年共投入12億元,完成了多項重點建設項目,提升了城市綜合服務功能。松陵城區先後建成了3大景觀廣場,新辟了5大公共綠地,新增了一批園林綠化達標單位和住宅小區,並對22條主要道路、河道綠化帶和松陵公園進行了全面改造。至年底,松陵城區綠地總面積達到341.8萬平方米,綠地率達到32.46%,通過了省園林城市考核驗收。同時,市區部分路段進行了改造,完成了震桃公路、環太湖公路和227省道至菀坪段改建、蘇嘉杭高速公路吳江互通接線、松陵至大觀園莘塔段公路建設等工程。完成了220千伏盛澤目瀾輸變電建設工程,加工貿易聯網監管區一期工程也已建成。蘇州繞城高速公路吳江段已基本完成前期工程,5萬噸級盛澤污水處理工程進入運行,「西氣東輸」一期工程進入前期准備階段,市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已招入首屆新生,總投資達9.22億元的區域供水工程正在全面施工中。各鎮在支持市重點工程項目建設的同時,加大了鎮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也相繼完成了一批鎮級重點工程建設項目。
蘇州市吳江區位於江蘇省東南部,東接上海市青浦區,南連浙江省嘉興市和桐鄉市,西臨太湖,北靠吳中區,東南與浙江省嘉善縣毗鄰,東北和崑山市接壤,西南與浙江省湖州市交界。全區總面積為1192平方公里,地處水鄉河道縱橫,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的美譽。區內的同里古鎮、震澤古鎮、垂虹橋、退思園都是有名的旅遊景區,並且退思園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12年9月1日正式發文公布成為蘇州市轄區之一。
『肆』 盛澤為何污染如此嚴重
原因之一:由於盛澤鎮的印染廠很多,而廠方只顧及自己的經濟利益,卻忽視了污染這一問題,使得大量未經任何處理的印染廢水排入河流、湖泊中。
原因之二:由於盛澤鎮的許多噴水紡織廠,每個噴水紡織廠又擁有很多噴水車間、噴水織機,使得這些廠的用水量,大量增加,而經它們所使用過的水,也成了水域污染 的重要來源。
原因之三:由於盛澤鎮本身人口眾多,加之大量的外來人口,每天都要排出大量的生活污水。
原因之四:由於人們對水資源污染的憂患意識普遍比較淺顯,所以不僅對上述情況熟視無睹,還造成大量人為水資源污染。
原因還有許多,這樣每天大量污水的排出,造成了許多面積的水域污染,況且盛澤鎮水網密集,各水域互通,造成污染源擴散,使得污染水域面積不斷擴大。據不完全統計,盛澤鎮上及近郊河流已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而不能飲用或使用。因為污水若被飲用,輕者會導致中毒,重者甚至會有生命危險;若污水被使用會導致機械設備的損壞,產品質量低劣等等。
『伍』 蘇州盛澤情況簡介,人口數量。
分類: 地區 >> 江蘇 >> 蘇州市
問題描述:
了解一下這個鎮。除了絲綢。
解析:
吳江市盛澤鎮位於富繞的滬寧杭金三角中心,東連上海、西頻太湖、北依蘇州、南接浙江,地理位置非常優越。205省道、蘇嘉杭高速公路和江南大運河穿境而過,與318、312國道和滬寧、滬杭高速公路相銜接。交通十分便捷。
盛澤地處太湖流域。這里沃野平展、湖盪密布、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宜稻麥、宜蠶桑,是著名的雨米之鄉、絲綢之都。
全鎮總面積118平方公里,其中鎮建成區面積2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20萬人,其中在冊人口10.7萬人,外來經商、務工人員約9萬人。全鎮轄38個行政村,3個場隊,10個社區居委會。
盛澤鎮是吳江市的經濟重鎮。尤其是工業經濟在全市佔較大份額。
盛澤鄉鎮工業起步於七十年代初期,改革開放以後異軍突起,迅猛發展,經過二十多年的艱苦創業,迅速成長為全鎮工業經濟的主力軍,95年盛澤鎮被農業部命名為全國鄉鎮企業示範區。隨著社會主義市場就體制的逐步完善,鄉鎮企業經營機制與產權指導的改革不斷地深化,至2000年,鎮村集體企業已基本完成改制,其中1個企業改制為股份公司並成功上市,其餘改制形式主要是產權明晰、自負盈虧的有限責任公司和私營企業。
進入九十年代。盛澤鎮外向型經濟蓬勃興起,先後創辦了60多家外商獨資、合資合作企業,出口創匯成倍增長,93-2001年連續9年被評為全國鄉鎮企業出口創匯五強鄉鎮和出口創匯先進單位。
近年中,個私經濟發展迅猛,1999-2002年新增1000萬元以上投資項目366個,新增投資額110億元,完成投資工作量57.7億元,2003年上半年又新增1000萬元以上投資項目98個,新增投資額60億元,完成投資工作量16.12億元。目前全鎮個私工業企業固定資產達86億元,形成了較大的經濟規模。
今年以來,工業投資規模又上新水平,鷹翔化纖公司與盛虹集團公司兩個各投資15億元的40萬噸熔體直接紡項目正在建設中,將分別於今年九有底和明年3月底投產,新民化纖公司的紡絲項目、雲飛氨綸公司的氨綸紡絲項目、蘇盛熱電公司的15萬千瓦熱電項目等大型工業項目均已動工建設,一個總投資5.1億美元的PTA項目已簽約落戶盛澤,這些項目的建成將為盛澤建設世界級紡織級地奠定堅實的基礎。
目前,全鎮各類工業企業共1100餘家,總資產達150億元,固定資產逾100億元,80%以上的設備從國外引進或在國內處於領先水平,主要產品聚酯切片、滌綸長絲、真絲綢、化纖綢、絲綢服裝、服飾、工藝品、工業用布等暢銷國內外市場。
盛澤自建鎮以來,絲綢業始終是經濟的支柱,早在明清時期就有「日出萬綢,衣被天下」的美譽,與蘇州、杭州、湖州並稱為中國的四大綢都。改革開放以後,盛澤絲綢業又獲得了飛速的發展,傳統的絲綢織造能力猛增了上百倍,產品從單一的真絲綢發展到人絲、合纖、真絲、模擬等多個系列數百個品種,同時又延伸了聚酯切片、紡絲、針織、印花、塗層、服裝、服飾、電腦銹花等一批產品,形成了從聚酯切片、紡絲、織造、染整、印花、深加工到服裝、服飾的絲綢產品一條龍生產系列。形成了年產聚酯切片26萬噸、化纖絲25萬噸,真絲綢級化纖綢織造20億米,織物染整15億米、織物深加工10億米的生產能力。十年來先後引進了紡絲生產線、無梭織機、自動印花機、電腦銹花機等數千台套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生產設備,使盛澤絲綢產品質量更優,品種更新,市場佔有率更高。全鎮擁有無梭織機2.8萬台,基本實現了織造無梭化。位與鎮西郊的中國東方絲綢市場是全國最大的絲綢專業市場,來自全國各地的三千餘家絲綢商行雲集場內,年成交額達148億元,連續多年名列全國十大市場。92年盛澤地區被國家科委評為國家級絲綢星火密集區,2002年被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命名為中國絲綢名鎮。
農副業是盛澤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幾年來,由於加快農田基本建設布伐,連年實現穩產、高產,農業機械化程度逐不提高。多種經營發展迅猛,基地建設成效顯著,先後建成駝鳥、特種水產、苗豬、蔬菜、蠶桑、苗木等種養基地數十個。
農副工貿的持續發展,促進了經濟全面繁榮,城市建設快速推進,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002年鄉鎮一級完成國內生產總值38.02億元,上交國家稅收4.25億元,全社會用電量16.02億元,銀行存款余額50.4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568元。
全鎮供銷、商業、金融、保險、餐飲、通訊、交通運輸等服務業發展迅速。已開業的賓館17家,金融網點數十個,大中型商場、專業商店星羅棋布。郵電通訊事業突飛猛進,全鎮程式控制電話總容量近5萬門,無繩電話近10萬部,實現村村電話村。交通運輸業十分發達,現已開通直達全國各大中城市的運輸專線32條,城鄉公交線12條,實現村村通公車,近400輛出租汽車穿梭於市區與農村,帶給了居民行的方便。全鎮日供自來水達15萬噸,實現村村通自來水,日處理污水能力17.5萬噸。
全鎮已形成了一環、一縱、二橫的城鎮交通網,並部分建成了二環、三環路;與此同時,老鎮區改造全面啟動。在全鎮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通過了省級衛生鎮的考核驗收,新建、擴建和修復了仲英廣場、鏡湖公園、目瀾洲、紅犁園和先蠶祠、濟東會館等園里、勝跡,鎮區面貌發生了顯著的變化。目前,城市化建設正全面推進,2003年全鎮道路、橋梁、供變電、污水治理等基礎設施投資將達到12億元。
「科教興鎮」戰略得到深入貫徹實施。一批科技成果在工農業生產中得到推廣和應用,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2.8%。全鎮教育事業發展迅速,學前幼兒入園率98.8%、九年制義務教育入學率、鞏固率、畢業率達到100%,高中段教育基本普級,投資4000萬元、具有現代化水平的盛澤中學新校園建成並通過了省點中學驗收,形成盛澤中學、盛澤實驗小學、中心幼兒園和成人教育中心等多個中心教育基地,2001年被評為省教育現代化先進鎮。文化、廣播電視事業健康繁榮,每年一界的「中國盛澤絲綢文化節」弘揚了傳統的絲綢文化,並進一步擴大了綢都的知名度;建成了有線電視寬頻雙向網路,首先村村通有電視,入戶時代戶近3萬戶。
同時,計劃生育、人武工作、民政優撫、土地管理、文化體育、社會治安等各項社會事業得達到協調發展,黨建、宣傳、紀檢、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建設等各項工作進一步加強,尤其是「塑造跨世紀盛澤人現象」主題活動的深入開展,進一步提高了市民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盛澤鎮先後榮獲江蘇省先進基層黨組織、先進集體、群眾文化先進鄉鎮、體育先進鄉鎮、蘇州市擁軍優屬模範鄉鎮、科普文明鄉鎮、社會治安綜喝3理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95年被民政部命名為中國鄉鎮之星。
新世紀初,盛澤人民肩負全面推進城市化建設的歷史使命,決心在市委、市 *** 的正確領導下,上下一致、同心協力,把盛澤鎮建成為經濟繁榮、社會穩定、設施完善、功能齊全、社會安定、人民富裕的現代化中等城市,成為具有世界性影響的絲綢紡挾制生產基地和集散中心,爭當全市「兩個效率先」派頭兵。
『陸』 2004年蘇州吳江有什麼大的事件
一、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積極探索農村基本養老保險辦法,農村基本養老保險覆蓋率達到45%以上;農村合作醫療保險鎮覆蓋率100%,行政村覆蓋率100%,人口覆蓋率95%以上;大幅提高農村合作醫療保險金標准;進一步完善特困人群醫療救助機制。責任單位:市勞動和社保局、衛生局、市委農辦。
二、加快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建設吳江市預防保健中心(疾病控制中心、衛生監督所、婦保所和傳染病房),完善預防保健的三級網路。責任單位:市衛生局、建設局。
三、推進城鄉統籌就業。搞好勞動力中介機構建設;加大就業與再就業培訓工作力度,全年完成就業培訓1萬人,新增就業崗位4萬個,積極安置本地勞動力就業。責任單位:市勞動和社保局。
四、建設「綠色吳江」。大力推進全市綠化景點建設,松陵城區新增公共綠地900畝,建成垂虹景區;完成農村綠化面積1.2萬畝;加快「綠色通道」建設。責任單位:市城管局、農林局,吳江經濟開發區。
五、提高城鄉水環境質量。擴建松陵城區污水處理廠,增加1.5萬噸/日污水處理能力,建設盛澤鎮、桃源鎮、平望鎮、蘆墟鎮和黎里鎮污水處理廠;建設沿太湖各鎮污水處理廠;加強市區內外河道水體的循環,啟動西塘河整治工程,進一步改善水環境質量。責任單位:市建設局、環保局、水利局,盛澤鎮、桃源鎮、平望鎮、蘆墟鎮、黎里鎮。
六、改善居民生活環境。建設市區10條道路的路網延伸工程和市區部分路段、商業街的亮化工程;繼續抓好動遷房建設,市區拆除舊房、遷出工廠20萬平方米,加快定銷商品房的建設進程,新開工定銷房不少於20萬平方米;建設市體育訓練館和南郵吳江高等職業技術學院二期工程;松陵城區基本實現天然氣供氣,用戶達到6000戶。責任單位:市建設局、城投公司,體育局。
七、實施公交優先戰略。新增更新城鄉公交車50輛,新建一批公交場站設施,進行中巴車線路的公交化改造,提高城鄉公交線路的延伸覆蓋率;建成300個公共停車泊位;適度進行城市計程車擴容。責任單位:市交通局、建設局。
八、實施食品葯品放心工程。建立健全食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實行食品質量安全市場准入制度,加大「菜籃子」和葯品市場的監督檢查力度。責任單位:市質監局、葯監局、農林局、衛生局。
九、建設無公害水產品基地。完善市水產品質量檢測站功能;有效實施好品牌戰略,新增省級乃至全國名牌產品1-2隻,爭取申報認證2隻綠色食品,搞好省無公害水產品產地認定整體推進試點市建設。責任單位:市水產局。
十、建立突發事件應急保障系統。提高對突發事故和各種災害的應急處理能力,完善市應急救援和指揮通信系統以及全市范圍內的110、119、120應急聯動體系,新增消防雲梯車1輛、救護車3輛;建設「平安吳江」。責任單位:市公安局、衛生局、消防大隊。
『柒』 盛澤在哪兒
盛澤,是江南水鄉的名鎮。
早年間,盛澤鎮區水巷縱橫,湖盪密布,是個浮在水面上的繁華市鎮。鎮的東西兩頭是兩個湖。鎮東的小湖叫東白漾,名字雖然土了些,然而風景著實不錯,它的四周連著五條河,也就是人們所說的五龍取水之勢。傳說明初奇人劉伯溫為朱元璋勘察天下地輿形勢,見此狀,就在湖的北岸上建一廟,壓住龍頭,免得在此生出貴人與朱家爭天下。這個廟一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才改作它用。東白漾雖小,卻是個熱鬧地方,大小河埠沿湖排列,四鄉農船擠滿小半個湖面,賣菜的、賣稻草的、進鎮交綢領絲的、買油鹽醬醋的,大呼小叫,討價還價,聲聲不絕於耳。
鎮西頭是個大湖,叫西白漾,又叫盛湖。文人們還給它取了個雅號「舜湖」,以紀念明末盛澤名士卜舜年,時至今日,鎮里以「舜湖」命名的街道、工廠、商店、賓館仍比比皆是,可見它在家鄉人心目中的地位。西白漾縱橫逾四里,水勢浩渺,煙波盪漾,是鎮民們休閑游覽的好去處。挑一個晴空萬里、和風送暖的日子,約三、二好友泛舟湖上,靜靜的水面輕泛漣漪,映出七彩波光,軟風徐徐拂面,帶來一絲水面的清涼,舟中諸子或引吭而歌,或高談淺論,得享半日清閑,實在是件不可多得的樂事。
兩湖之間,中心市河一水相通,其狀如兩個籮筐上擱了條扁擔。市河橫貫市鎮東西,兩岸就是鎮里最為繁華的南北兩大街,市河上有七座石橋跨河而建,登上石橋東西眺望,一條水巷盈盈如碧,七座石橋形態各異,石橋與綠水依傍,相得益彰,如青羅帶上鑲嵌了七個白玉扣。水巷中腳劃的小舟往來如穿梭 ,又別具一番情趣。沿河的街屋往往建有精巧的河橋,不出家門就可以臨河使水,水鄉的女人特別的依戀河水,那怕搓一塊抹布,也情願下河灘來得爽快。在鎮區內徜徉,隨處可見一灣灣綠水,一座座小橋,一塊塊系舟的石鼻,它們是那樣的幽雅而又富於水鄉情致,把小鎮打扮得像一個天然去雕飾的村姑。
近三十年中,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往日的水鄉小鎮舊貌似乎顯得蒼老了,零亂了,很有點局促的樣子。你看,人多了,車多了,路嫌窄了,地不夠用了,於是中心市河填了,石橋拆了,遍布全鎮的水浜、水灣逐漸在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寬闊的馬路、高聳的樓宇、疾駛的汽車,盛澤成了遠近聞名的現代化城鎮。但是當鎮民們享受著現代物質文明的種種便利的時候,依然懷念著綠水清波映小橋的水鄉風貌,於是盛澤人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努力。
幾年來,舊河道相繼得到了疏浚,坍塌的河埠駁岸整修一新,一條寬闊的新市河重新又出現在鎮區的北側,那緩緩流淌的清澄碧水輕輕地吟唱著,如在訴說水鄉人對新生活的憧憬。為了讓河水常綠,天空常藍,水鄉人民又展開了對環境污染的治理,一張集中供熱網覆蓋全鎮,取代了往日那林立的煙囪,鎮里又相繼建成了幾個污水處理廠,它們處理污水的能力在全國各鄉鎮中堪稱首屈一指。到污水處理池去看一看吧,那情景讓你一看就動情:幾條粗大的水管每天把成萬噸的工業廢水和城市生活污水送入廠區那巨大的處理池中,經過沉澱、過濾和一道道的生化、物理處理,黑臭的污水變魔術似地成了潔白、透明的清水,怎不叫水鄉人由衷地欣喜。當東白漾口的升明橋因年久將塌時,有關部門為了保持古橋的原貌,按照修舊如舊的方案,小心翼翼地將舊橋上拆下的每塊橋石編了號登記保管,而後再在原址上以舊橋石重建,再現升明橋古樸、莊重的身影。如今,又有紅梨園、鏡湖等水域新景點一個個相繼建成,重現盛澤的水鄉風貌,已經指日可待。
新開弄與鄭式如
不少外地的朋友問,盛澤鎮上真有七十二條半弄嗎?話音中分明是在懷疑這個說法誇大其詞。這也難怪,一個小小的鄉鎮,總共才巴掌大一塊地面,哪裡擠得下那麼多的街巷呢。說有七十二條半,誰信?
其實,這還只是百年之前清代末葉的記載,到了今天,光是我能背出名號的弄巷就不下百條。可以這么說吧,除了絲綢,這弄堂就是盛澤的第二大特色了。你在鎮上任何一個街區走著,隨處能不經意地見到一條條狹窄而又幽深的弄堂,它們縱橫交錯著,像一張蜘蛛網布滿了鎮區,疏散著街道上密集的人流。這種景象怕是在整個江南水鄉找不出第二個來。「閭巷短長七十三,市東鄭里又新參,門千戶萬疑無路,機杼聲聲入耳酣。」這是寫於八十年前的一首《盛湖竹枝詞》,附註中說「鎮中公私大小弄共七十三條,長慶坊又新添茂林里,俗呼新開弄,郵政局在焉」。這茂林里就是一條排名在七十三之外的年青的新開弄。
新開弄的出現,有一個感人的故事。這故事的主人公叫鄭式如,一位清末民初時期深孚眾望的地方士紳。
鄭先生世居鎮中心的長慶坊,這條寬不盈丈的石板街道兩旁密密麻麻地擠滿了各式店鋪,是鎮里最繁華的商業街區。民國四年(1915年)的農歷二月二十二日,是當地舊俗出馬燈的傳統節日,天剛擦黑,四鄉的村民們就早早地吃完夜飯進鎮觀燈,把一條長慶坊擠得水泄不通。誰知樂極生悲,大禍驟降,街邊的協康祥布店突然起火,頃刻間延燒南北兩條大街。驚慌失措的觀燈男女在狹窄的街巷中左沖右突,亂成一團,因通道不暢,一時「踏焚壓死者相忱藉」(事後統計,死80餘人,傷無數)。火災中,鄭先生毅然開戶接納逃人,使許多人得以脫險。災後,先生又主動讓出自家宅基,辟為茂林里,從此繁華的長慶坊又多了一條寬敞的通道,大大方便了鎮上的居民。
茂林里前通大街,後接小巷,那寬寬的彈石路面在盛澤的弄堂家族中可以說是別具一格。老人們常講起這弄堂的來歷,但是好像從未聽見誰叫過它的正名,大家都稱它新開弄,也許他們是用這樣的方式來紀念一位受人尊敬的好人。久而久之,俗名轉了正,以至不再有人記得它原先的名字了。
幾十年過去了,昔日的市河早已填沒,長慶坊也成了如今寬闊的舜湖路。雖然新開弄早已不再那麼引人注目了,也許有一天還會從地圖上抹去,但是盛澤人會永遠記住它的,因為它記錄了一段好人的往事。
花園腳下
凡是去過盛澤的人,似乎沒有一個不到花園街上去走一走的。
你千萬別以為人們是去那裡瀏覽綠樹成蔭、花團錦簇的美麗街景,或是欣賞巍峨壯觀、富麗豪華的商業大廈━━其實它除了有一個令人生發無限遐想的漂亮名字之外,幾乎沒有任何值得人們稱道的動人處。它只是一條貌不驚人的普通小街,在城裡人看來也許連小街都稱不上,那窄窄的路面上推輛黃魚車都吃力,只能算作一條巷子。但是,它那長僅百餘米的街道兩旁,竟像篦齒似地緊緊排列著近百家小商店,你貼著我,我靠著你,把門面向外擠了出來,像一隻只又窄又深的火柴盒。狹長的店堂內琳琅滿目的各式商品滿滿當當,牆壁上、貨架里、櫥窗中、頂棚下,幾乎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間無一遺漏,叫人不得不佩服店主精明的算計。整條街上透出一股濃濃的繁華氣息,難怪人們把它看作是盛澤經濟欣欣向榮的一個縮影,必欲一睹而快之。
外地人喜歡去花園街上走走,是把它當作認識盛澤的一個窗口,而本地的姑娘和家庭主婦們更是把花園街上逛商店看作賞心樂事,三二知已結了伴,有事沒事溜溜達達地便會順腳折進花園街里,像母雞啄食似地挨家挨門閑轉悠,比較著哪家的貨真,哪家的價廉,哪家款色別致、花樣翻新,即使什麼也不想買,看看也舒心。老年人也許對時新商品已不再有太多的興趣了,但他們仍然願意常常到花園街上散散步,看看昔日的「花園腳下」重現的繁華。
在老人的記憶中,這里喚作花園腳下。《盛湖志》上記載,明代諸生仲氏曾在這里建造了一座私家花園,名秀園,「池塘、竹樹、石磴、孤峰,宛有山林之致」,里中名流常在園內小瀟湘閣講學論文,名重一時。秀園的景緻如何,可惜沒有留下詳實的記載,但我們還是可以從前人的片言只語和流傳至今的地名上去想像當年的模樣。清代沈承休有《秀園》詩一首;「一丸塵市內,乃有小瀟湘。勺水吞雲夢,孤峰秀辟疆。竹疏迎曉日,蕉展送斜陽。好客聯詩句,長歌未厭狂。」《盛澤竹枝詞》稱「今(秀園)南廊下猶稱花園腳下,有園曰瀟湘,其遺跡也」。除了瀟湘弄,附近還有撒珠弄、牧童灣,地名沿用至今。你想吧,清清的池水,俊秀的石峰,還有迴廊曲徑,繁花修竹,瀟湘閣內士人騷客舞文弄墨高歌低吟,花街小徑上深閨名媛被牆外悠揚的牧笛聲聲所打動,一時失神竟撒落了手中的串珠。多麼令人神往的美景啊!
據說清乾隆年間秀園被毀,南廊下漸成街市,初名秀園坊,後改花園街,成了盛澤最熱鬧的街道之一。「文革」前後,小商小販被當作資本主義尾巴漸次割去,歸並大堆,花園街失卻了往日的喧鬧,直到近年才又再度繁華。
對昔日秀色的神往,加上今天的商業繁榮,大概就是這「花園腳下」的 魅力所在吧。
衣被天下
翻開盛澤鎮的歷史,充斥於斯的幾乎只有兩個字━━絲綢。
當你乘坐著櫓聲唉乃的烏蓬小船從盛澤西郊舜湖之畔的白龍橋下穿過,那鐫刻在石拱橋柱上的一副對聯:「晴翻千尺浪,風送萬機聲」立即會勾起你濃厚的興趣,誘惑你去探尋這個號稱綢都的水鄉小鎮綢浪翻滾、萬機轟鳴的神秘內涵。
當你在夕陽西下之時邁著悠閑的步子徜徉於鎮區的街頭巷尾,那一個個散發著絲綢氣息的古老巷名,就象一位皓發長者在向你訴說著一個久遠的故事:梭子弄、筘店弄、染坊弄、庄面弄……透過這些名字,讓你感受到那「日出萬匹、衣被天下」的綢鄉繁華盛景。當你站立在鎮東菱葉渡畔,抬頭仰望那座「規模之宏敞、建築之精美居江南之首」的先蠶祠門樓時;當你沿著那座建於清代、俗稱「庄面」的封閉形建築漫步,驚嘆於那經歷了一百年風風雨雨的昔日市場的巧妙布局時;當你走進蒼老的濟東會館,辨認著《重修濟東會館碑記》上模糊的字跡時;你是否意識到,其實你是在讀著一部中國絲綢發展史呢。
說起盛澤的絲綢歷史,那真是源遠流長啊。
早在五千年前,當地的先民們就已學會了養蠶與紡織。至唐代,這里的絲綢生產已漸成規模。正德《姑蘇志》載:「綾,諸縣皆有之,而吳江為盛。唐時充貢,謂之吳綾。」晚唐詩人陸龜蒙曾寓居於此,留下了「盡趁晴明修網架,每和煙雨掉繅車」的詩句。明代中葉,隨著東南沿海的開發,商事日益繁阜,絲綢貿易尤為興盛,在盛澤一帶先後出現了新杭綢市、黃溪綢市和盛澤綢市,形成了「水鄉成一市,羅綺走中原」的盛況。明末著名文學家馮夢龍在《醒世恆言》中描繪當時的盛澤是:「市上兩岸綢絲牙行約千百餘家,遠近村坊織成綢匹,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賈來收買的蜂攢蟻集,挨擠不開,路途無佇足之隙,乃出產錦綉之鄉,積聚綾羅之地。」自此起,迄今五百年間,雖世事變遷,歷經盛衰,然絲綢業始終是盛澤經濟的支柱。盛澤以一個小小鄉鎮的規模與蘇州、杭州、湖州一起,被譽為中國的四大綢都。
綿綿不絕的絲綢文化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盛澤人,他們生於斯,長於斯,耳聞目睹的全是絲綢,甚至連家中揩台擦桌的抹布也是蠶絲,令外鄉人嘆為奢侈。置身於如此濃烈的絲綢氛圍中的盛澤人,帶著父輩遺傳的絲綢基因成長,他們一個個戀於絲綢,精於絲綢,一代代接力奮斗,終於從偏僻鄉村的彈丸之地舞起了一條足以讓世人側目的絲綢巨龍。
當改革春風吹綠了江南大地的時候,這條巨龍又如插上了騰飛的翅膀,扶搖直上九萬里,盛澤一躍而成為我國絲綢業主要的生產基地、出口基地和產品集散地。那薄如蟬翼、色如彩霞,「奇巧日增,不可殫記」,被譽為綢中珍品、纖維皇後的盛澤絲綢漂洋過海,風靡世界,不知傾倒了多少白皮膚、高鼻樑的翩翩紳士和窈窕淑女。
今天的盛澤早已長成了城市的模樣。鎮區的幹道上車來人往、熙熙攘攘,一派繁華氣象,街道兩旁,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一家家商店裝飾豪華;經濟開發區內成千上萬的絲織機發出隆隆的轟鳴聲,呈現了十里機聲的壯觀場面;鎮西的「中國東方絲綢市場」內,數千家絲綢商行鱗次櫛比排列成行,各色絲綢在此爭奇斗艷,匯成絲綢的海洋……它們似乎都在宣告:盛澤這顆鑲嵌在長江金三角的絲綢明珠必將再放異彩。
『捌』 水資源受污染的情況
水是一種寶貴的自然資源。人類生活、工業生產、農業灌溉,都離不開水。一般說來,人類要維持生命,每人每天最少需要5升水,可以說,沒有水人類就無法生存。
什麼是水污染泥?在環境學領域,有一個重要名詞叫「水體」,它包括我們平時所說的水,另外,還把水中的懸浮物、溶解物、水生生物和底泥都作為水體的組成部分來看。
水體一般是指海洋、湖泊、河流、沼澤、水庫、地下水的總稱;水體按類型可以分為海洋水體和陸地水體。陸地水體可分為河流、湖泊和地下水體。
在環境學領域中,區分「水」和「水體」的概念非常重要,例如重金屬污染物,由於本身的重量,容易從水中轉移到底泥中,水中的重金屬含量一般並不高,若著眼於水,似未受到重金屬污染,但從水體看,可能受到較嚴重的污染。所以,我們平時說的水污染准確說是水體污染,即指排入水體的污染物超過了水體的自凈能力,破壞了水體原有的用途。所謂水體污染就是指水、底質(底泥)和水生生物的污染。
那麼,水污染是怎麼引起的呢?水體中的污染物,根據它們的性質,可以概括為下列幾類:
1.病原體污染:生活污水、醫院污水、畜禽飼養場污水等,常含有病原體,如病毒、病菌和寄生蟲。這類污水如不經過適當的凈化處理,流入水體後,即會通過各種渠道,引起痢疾、傷寒、傳染性肝炎及血吸蟲病等。
2.需氧性污染物:生活用水,造紙和食品工業污水中,含有蛋白質、油脂、碳水化合物、木質素等有機物。這類物質隨污水進入水體後,在微生物對它們的分解過程中,需要消耗水體中的溶解氧,使水體含氧減少,從而影響魚類和其它生物的生長繁殖。當水中的溶解氧耗盡後,水中的有機物即產生厭氧消化,生成甲烷、硫化氫等,使水體出現臭味,危害水生生物的生存。
3.植物營養污染物:造紙、皮革、食品、煉油、合成洗滌劑等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以及施用磷肥、氮肥的農田水,含有氮、磷、鉀等營養物,如果大量的這類污水排入水體,使營養物質增多,引起藻類及其它浮游生物暴發性繁殖。這類物質多呈紅色,稱「赤潮生物」。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會覆蓋水面,附在魷類肋上,使它們呼吸困難。死亡的赤潮生物被微生物分解,消耗掉水中的溶解氧。有些赤潮生物體內及其代替產物含有生物毒素,常常引起魚貝類中毒死亡,並能通過食物鏈,危害人體健康。
4.石油污染物:多發生在海洋中,主要來自油船的事故泄露、海底採油、油船壓艙水以及陸上煉油廠和生化工廠的廢水。
5.劇毒污染物:主要是重金屬、氰化物、氟化物和難分解的有機污染物,它們大都來自礦山、冶煉廢水,它們都富集在生物體中,通過食物鏈,危害人類健康。
此外,水體的污染還有放射性污染,這是由於放射性物質進入水體造成的。鹽類污染,各種酸鹼鹽無機化合物進入水體,使淡水含鹽量增加,影響水質。熱污染,發電站等的冷卻水是熱污染的主要來源,大量熱水排入水體,使水溫增高,水體中溶解氧減少,影響魚類的生存與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