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火神山10天建成 開啟中國建造技術新歷程
【導讀】隨著病毒疫情的侵擾,武漢一線傳來消息,武漢火神山醫院計劃於2月2日完工,雷神山醫院也將於2月5日建成,火神山10天建成,無疑為我們戰疫魔,增添了新的利器,開辟出新的戰場,武漢火神山醫院的建成,開啟了中國建造技術新歷程。
2月2日上午,火神山醫院正式交付人民軍隊醫務工作者,10天左右就建成一所醫院,
兩所醫院要有足夠的容量滿足需求,醫院對臨近的湖泊不能造成污染,都是建造技術在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兩大醫院如何滿足需求?武漢是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打贏武漢阻擊戰,事關全局。新建的火神山醫院和雷神山醫院,可以解決2300張左右的床位。除火神山、雷神山醫院,武漢市還將對遠城區6家醫院進行改造,增加床位1萬張左右,及時收治確診病例。為應對疫情新形勢,武漢市1月29日決定將正在修建的雷神山醫院病床數由原先設計的1300張擴增至約1600張。
10天建成如何做到?
1月24日起,一方面落實施工車輛、機械等設備;另一方面則著手醫院方案的設計。火神山醫院設計方案落實的過程中,BIM大顯身手。從1月27日到29日,短短72個小時。按照要求,建築面積達2.5萬平方米的火神山醫院工期短。因此,工程決定邊設計、邊施工、邊修改、邊調整,交叉突擊完成。這其中最大難點就是時間緊,沒有任何返工的機會。設計師一邊建模出圖,工地也一邊進行施工,這種方式以前從沒遇到過。平時容納1000個床位病房的醫院BIM模型,大概需要六個人進行一個月左右時間的設計創建,而這次只有3天。設計過程中,不僅樣板間模型要設計合理、做好碰撞檢測;還需要考慮到:信息互通、電力供給、整體協調規劃;最重要的,還考慮到如何避免因醫療所造成的二次污染。
如何防止院內交叉感染?
從BIM裝配式圖例可看出,病房內設有一個由兩層玻璃和紫外線系統構成的傳遞艙,病人的餐食和葯品都會從這個傳遞艙傳遞進來。通過傳遞艙內的紫外線系統消毒,避免感染。每個病房安置有兩個床位,房間內有獨立的衛生間。設計思路以「潔污分流、醫患分流、人物分流」為原則,採用嚴格的「三區兩通道」設計,醫護人員按「清潔區—半污染區—污染區」的工作流程布置工作區域。每進入一級區域,醫護通道與病患通道完全分離,為醫護工作者提供安全可靠的工作環境。
避免造成附近湖泊污染
醫院的廢水從排出到處理合格要經過7道嚴格的工序,先在院區內經過全封閉的收集和預消毒處理。再提升到污水處理站進行生化處理,最終經系統檢測合格後,才會排入市政管網。為防止雨水滲入地下,隔離區內地面全部做了硬化處理。通過混凝土基層、防滲膜和鋼筋混凝土地面層等三層防護,確保無雨水下滲。而雨水經收集進入院內調蓄池,經消毒後排入城市污水系統。
是否會對醫院周邊居民健康造成影響?
醫院的選址都位於武漢市常年主導下風向,且所有房間排風均經過消毒殺菌及高效過濾處理達到國家標准後,才高空排放。在設計中,醫院絕大部分醫技用房為負壓房間,並在病房、ICU按相關規范加大新風量。房間內的壓力比外面低,可以有效避免病毒隨著氣流傳到外面,污染室外空氣。火神山醫院建築面積3.4萬平方米,病房419個,1000張病床位,嚴格劃分污染區和潔凈區。設置有傳遞倉,單獨傳送食物和葯品,使用紫外線系統消毒,避免感染。每個病房空調、電視安裝到位,房內還有獨立衛生間和淋浴。所有病房均單獨設置新風排風系統,風管面積與建築面積比達
1.5:1,是普通醫院的 3 倍多。
面對疫情,我們眾志成城,而建工兄弟,更是首當其沖,在醫院建設的第一線度過這個春節,一邊是抗擊疫情,一邊我們為奮戰在一線的建工兄弟加油打氣,這種建設速度不僅為我們打敗疫情爭分奪秒,也同樣讓世界震驚,中國建造技術新征程已開啟!
B. 抗擊疫情的最美逆行者資料作文素材
那些奮筆寫下「請戰書」的醫護工作者;開建武漢火神山醫院的施工人員;用愛搭建橋梁,日夜馳援運送物資的駕駛員……他們用行動向我們詮釋了什麼是大愛無疆。下面我整理抗擊疫情的最美逆行者資料,歡迎閱讀。
抗擊疫情的最美逆行者資料1
我們在過年,他們卻在過關,在這病毒肆虐的惴惴不安里,他們一路上披荊斬棘,無所畏懼。
在新型冠狀病毒面前,是他們沖到了一線,是他們,不畏艱難。他們,就是來自各個省市的白衣天使,是抗病毒路上的逆行者。
八十三歲的鍾南山爺爺,本來可以避開病毒的危險,安度晚年,但是他在人民最需要他的時候,站了出來,就跟十七年前,SARS病毒爆發的時候一樣。十七年前,他曾堅定的說:「把病人都送到我這里來!」這斬釘截鐵的話語,帶給全世界無比的震撼。十七年來,這顆為人民服務的心,始終未改,為人民的安全逆行的志,始終不變。
還有許多醫生與護士,在大年三十,當我們吃著團圓飯,闔家歡樂的時候,他們卻義無反顧地離開家人,踏上去武漢的戰場。這些逆行者在醫院戰地中,為人民安全而戰。
致敬逆行者,敬畏自然,守護生命。是他們用執著和堅守詮釋著「愛的奉獻」,詮釋著「大醫精誠」。我們由衷的向他們致敬。讓我們眾志成城一起戰勝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期待著他們早日歸來闔家團圓,一起走上街頭,繁花與共!
抗擊疫情的最美逆行者資料2
沖鋒一線,石雕黨員「硬核」擔當。 連日來,縣石雕產業中心的黨員幹部們結合「雙報到共服務」活動,迅速成立疫情防控突擊小分隊前往甌南街道水南社區積極投身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一線工作,為打贏疫情防控狙擊戰發揮堡壘和先鋒模範作用。通過逐戶上門宣講、「地毯式」摸排核查、住戶資料登記等,全面掌握所負責的社區單元樓棟的疫情防控情況。與此同時,突擊隊員們積極開展疫情防控知識講解,勸導社區居民不串門、不集會、不聚餐,做好個人安全防護 措施 ,動員號召廣大社區居民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齊心協力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卡點防控,貢獻「青田石雕力量」。按照縣委、縣政府和縣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的統一部署,縣石雕產業中心和縣政通石雕公司抽調幹部職工,發揚「不怕苦不怕累,有擔當敢作為」的精神,積極奔赴各交通卡點、街道卡點和疫情防控指揮部等地,認真做好人員信息登記、疫情防控宣傳、物資保障等工作。在「戰疫」的關鍵期,這些石雕幹部中,既有尚在哺乳期的一胎媽媽、又有奮戰在抗疫一線的「夫妻檔」、還有臨近退休年齡的老幹部等,大家都克服種.種困難,服從安排,認真堅守在各自的防疫崗位上,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作貢獻「青田石雕力量」。
內外「兼修」,奏響疫情宣傳最強音。在疫情發生後,一方面縣石雕產業中心立即部署青田石雕博物館的閉館工作,做好博物館封閉時期的安全保衛,同時積極配合縣防控中心對辦公室、電梯、樓道、走廊等區域開展預防性消毒工作, 以最嚴措施、最嚴作風、最嚴紀律做到「不疏一處、不漏一人、不留死角」,齊心合力打贏疫情防控保衛戰。另一方面為堅決遏制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蔓延勢頭,縣石雕產業中心通過中心工作微信群、青田石雕行業協會事務群、青田石雕官方公眾號、世界青田App等媒介,及時傳達黨和政府關於疫情防控的決策精神和工作部署,普及疫情防控知識,號召幹部職工、石雕藝人、社會市民等群體提振信心、多措並舉、認真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科學做好個人防護工作。
抗擊疫情的最美逆行者資料3
劉熙靖,長沙市生態環境局嶽麓分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分管環境監測工作,同時也是嶽麓區藍天辦的專職副主任,負責全區藍天保衛戰的日常工作。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他用平凡崗位上最執著的堅守,踐行著一名黨員面對疫情最該有的姿態,傳遞著凌冽寒冬中最溫暖的愛。大年初一,他全天在局機關待崗值班;大年初三,他陪同區領導對湖南師大附中國控站點現場調度;初四,他牽頭匯總全區1月份空氣質量數據,形成大氣污染過程分析 報告 ;初五,他精心准備會議資料,協助召開全區專題會商會;初六,他陪同區領導調研溁灣路交通改造、麓山南路(四醫院、中醫研究院)路段、咸嘉湖路交通優化及新民路停車位改造等工作,完善湖南師大附中站點「一站一策」方案,晚上又回到局裡帶班值守;初七,他在藍天辦召開工作例會..... 春節 假期,他一天未休,一直堅守崗位,參與制訂和完善藍天保衛戰「控車」、「控塵」、「控排」、「控燒」等專項方案、兩國控點「一站一策」方案,制訂2020年度區藍天保衛戰工作績效考核方案、區藍天保衛戰工作專題匯報材料、第三方服務招標方案、空氣質量專題分析等。
與此同時,他迅速對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的環境監測工作進行周密安排,制訂環境監測應急預案,對湘雅三醫院、省中醫研究院附屬醫院、航天醫院等5家重點醫療機構的廢水進行監測,及時對全區27個斷面水質進行采樣分析,切實加強疫情防控期間的醫療廢水、污水處理廠水質監測工作。
一個黨員一面旗幟,疫情防控是一場硬仗,需要最美「逆行者」的無私奉獻,也更需要這些平凡崗位上的默默堅守。
C. 院感先進事跡6篇
院感先進事跡篇1
我們來認識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山東醫療隊的主治醫生郭海鵬,他出生於醫生世家,一家人五代從醫,他說,用仁心仁術救死扶傷是家訓,更是責任。
正在用不太標準的武漢話跟劉爺爺交流的.是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重症醫學科醫生郭海鵬,劉爺爺今年86歲,在外院治療近一個月,因為病情加重被轉到這里,醫療隊會診後,決定採用無創呼吸機治療,可被老人一口拒絕。
對話中,郭海鵬得知,此前老人曾有使用無創呼吸機治療的經歷,但過程中感到不舒服,對此有了顧慮。但缺氧問題又急需解決,郭海鵬反復勸說,劉爺爺終於放寬心同意試一試。3秒鍾,醫護人員快速置換鼻導管和加壓面罩。
盡管郭海鵬的武漢話並不標准,但他溫暖的話語還是大大緩解了老人緊張的情緒,劉爺爺很快模碰培掌握了正確的呼吸方法,氧飽和度也從原來的80多提高到接近正常人的水平。
齊魯醫院兩個病區,收治的是30多位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大多數都是老年人,年齡的94歲。每天進入病區,問診、體檢、查血氣、心電圖檢查,他不放過每一個細節,做了十幾年的icu醫生,他說,爭分奪秒搶救生命已成為一種本能。
郭海鵬是土生土長的山東人,攻讀碩士、博士學位期間,就讀於武漢大學,疫情發生後,郭海鵬毫不猶豫地報名參加醫療隊。而其實他剛剛結束在美國哈佛大學三年的博士後培訓,回國還不到三個月。
院感先進事跡篇2
張繼先奶奶,1966年出生,今年54歲了,醫學碩士,參加工作三十餘年。張繼先醫生是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此刻是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呼吸與重症醫學科主任醫師、教授、內科黨支部書記。
抗擊「非典」的故事。2003年「非典」時,37歲的張繼先就是江漢區專家組的成員,每一天的任務就是下到各個醫院排查疑似者。從那時起她就養成了看病要問病人的住址、職業的習慣,也正是「非典」時期鍛煉出來的思維模式,使她養成了對病毒敏銳的洞察力,對疫情高度的警覺性。榮獲抗擊非典戰役「三等功」。
「疫情上報第一人」的故事。去年12月26日上午,張繼先奶奶接診了家住醫院附近小區的老兩口兒,他們因發燒、咳嗽就醫,拍出來的胸部ct片,雖然症狀看起來像是流感或普通肺炎,但ct片的結果與兩者有明顯的區別。他旦唯們兒子的ct片,肺上也有特殊表現。同一天,還有一位華南海鮮市場商戶,存在同樣的發燒、咳嗽和肺部表現。28日、29日,門診又陸續收治3位來自華南海鮮市場的病人。前後7個病人症狀和肺部表現一致。張繼先敏銳地意識到情景不對,向醫院進行了報告。醫院高度重視,立即決定上報。張繼先的堅持上報,為武漢市、湖北省,乃至全國衛健部門拉響了警報。12月底,國家衛健委派出高級別專家組,赴武漢調查病情,迅速應對處置。張繼先成為「疫情上報第一人」。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張繼先奶奶「像救火隊員一樣」奮戰在抗擊疫情一線,在離新冠肺炎疫情最近的地方戰斗。她從網上又團購了30件帆布吵搜衣服用作防護。至於為什麼團購而不是讓單位配發,她說:「如果醫院配發的話需要訂做,而網上買能夠很快到貨。」她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張繼先的情緒不止一次崩潰。有的病人病情發展太快,手段用盡,還是走了,她大哭;有時防護服快沒有了,口罩快用完了,她大哭……「我這次把一生的眼淚流光了!」這一個月來,睡眠嚴重不足,體力嚴重透支,她說自我已竭盡了全力。
2月6日,湖北省給予張繼先同志記大功獎勵。把最高的榮譽給醫護人員!把最美的稱贊給白衣天使!把最便利的條件給一線的戰士!把最優厚的待遇給為這次抗疫做出貢獻的人!
張繼先奶奶在疫情面前,身經百戰的,臨危不懼,敢於擔當,如今又一次沖在了戰斗最前線。她是最美的白衣天使,也是一名抗擊疫情的老兵,更是一名勇敢的戰士。值得我們每個小朋友學習,讓我們向張繼先奶奶致敬!
院感先進事跡篇3
今年42歲的張志田,是浙江中醫葯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放射科醫生,宣恩縣李家河鎮老司城村人。
1月19日,他帶著10歲的兒子從杭州回到家鄉與親人團聚。隨著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原本計劃1月27日返回杭州的張志田取消了行程。
1月29日晚,張志田主動向宣恩縣衛生健康局「請戰」,願意參與李家河衛生院疫情防控救治工作。1月30日早上,張志田走進衛生院,成為該院一名「編外醫生」。
張志田從醫20餘年,主要從事放射科臨床醫學研究,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張志田發揮自己優勢,參與衛生院影像學報告診斷。
李家河衛生院進出口只有一個大門,醫護人員和患者通道通用,張志田與衛生院商量改造,按照傳染病樓兩通道、三分區的標准,隔離出醫護人員通道、患者通道,分開清潔區、污染區和半污染物區。同時,針對通道還改造兩個小門出入住院樓,該院在衛生院大門,也專門用隔離帶分開為進、出口。
該衛生院醫用物資緊張,張志田便多渠道聯系,為衛生院籌集捐助醫用防護物資。「又捐物資,又捐技術,真的很感動。」李家河衛生院院長段萬能表示。
家住來鳳縣大河鎮大壩社區的楊錚,2020年從湖北中醫葯高等專科學校畢業後在外地一企業上班。學習臨床醫學專業的楊錚看到監測點人手不夠,主動申請參加疫情防控工作志願者服務。他每天工作12個小時,排查過往車輛,為車上人員檢測體溫,同時利用在學校學到的專業知識,指導執勤人員規范防護措施……
院感先進事跡篇4
在抗擊疫情的一線,風險無處不在。無論是患者體征的輕微變化,還是一個造成污染的漏水點,都有可能潛藏著危機。每一次化險為夷的背後,都有一個關於責任感和專業精神的故事。
趙童:那一刻我只想著救人要緊
正在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重症病房查房的.人叫趙童,是河南省第二批支援湖北醫療隊的醫生。幾天前,看到這位80歲的新冠肺炎患者情緒低落,他和主治醫生反復詢問,但老人始終表示自己只是有些乏力。
趙童判斷老人表現出的體征只是冰山一角。經初步診斷,老人雖僅有腹脹表現,但符合「急腹症」特點,急需進行ct檢查,以確定是否有腸梗阻或腸穿孔等危及生命的病症。沒想到剛做完ct回到病房,老人的情況突然惡化,各項指標開始報警。
目前老人各項指標已恢復正常。截至目前,在趙童和隊友們的努力下,他們負責病房的大部分危重症患者已經轉為輕症,30名患者治癒出院。
胡晟民:用年輕的肩膀擔起責任
醫務人員想方設法救治患者,消防員們也在疫情防控一線全力以赴。洪湖市人民醫院老院區是當地7個定點接診新冠肺炎患者的醫院之一,由於排污系統設備老化,醫療廢水無法處理和排出,外溢風險很大。洪湖市消防救援站的7名90後消防員組成了「醫療廢水輸轉黨員突擊隊」,承擔起每天醫院的醫療廢水清運、處理任務。
正和隊友一起爬上6米高儲罐罐頂的小夥子叫胡晟民,今年剛滿22歲,他的爸爸和爺爺都是消防員,從小耳濡目染,如今接過接力棒的他,每次任務也總是沖在前面。設備連接好,抽水開始,這也是最容易出現漏水和噴濺的時候,之前還發生過意外。
後來胡晟民和隊友們順著水線找到了水帶上一個極小的漏水點,才排除了隱患。從那以後,他們在抽水作業時也更加謹慎。
強忍著惡臭味,經過2個多小時的緊張抽水作業,近20噸醫療廢水全部抽進了環保污水運輸槽車,胡晟民和隊友們再將這些醫療廢水輸轉到9公里外的污水處理點進行處理。而這樣的輸轉,他們每天要重復兩到三次。截至目前,胡晟民和隊友們已累計輸轉醫療廢水500多噸。
院感先進事跡篇5
「40床患者呼吸微弱……」
晚7時許,武漢火神山醫院感染七科一病區護理組長高銳(上圖。資料照片)正在查看患者情況准備交班,突然發現有一名患者呼吸微弱、口唇發紫,立即通過對講機呼叫值班醫生。
「緊急加推一組呼吸興奮劑!」
收到醫囑,高銳抓緊配葯准備靜脈注射。不一會兒,高銳已忙得汗流浹背,護目鏡里有霧氣,透視效果較差。戴著3層手套,看不清,能不能一針扎准?
高銳遲疑了幾秒後,堅定了信心,完全按照「微光輸液」考核標准進行「實戰操作」,一針到位!隨著呼吸興奮劑緩緩推進靜脈血管,患者的呼吸緩慢提速。隨後,高銳又擠壓患者胸廓10多分鍾,患者才恢復了自主呼吸。
高銳在急診醫學科工作了10多年。2019年她參加聯保部隊護理技能大比武,勇奪3項第一,是名副其實的「救護冠軍」!「只有平時技能練得過硬,遇到特殊情況才不慌神兒!」這正是高銳請戰參加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的底氣所在。
入駐火神山醫院沒幾天,感染七科一病區39床就收治了一名危重症患者,心率快、血壓低、血氧飽和度低,經過醫生用葯、加強鎮靜補液等措施,患者的生命體征終於有了改善。高銳剛接班,就發現患者血氧飽和度突然下降、呼吸急促、口唇發紫,心電監護儀上出現室顫波形。高銳一邊呼叫:「快拿抱球准備通氣」,一邊准備除顫。高銳熟練地開機、定位、選擇除顫模式……所有的動作一氣呵成。幾秒鍾後,監護儀上顯示出了正常心率。
病區曾收治了一名85歲高齡的女性患者。她不便自行吞食,也不願選擇留置胃管。為了讓患者盡快服用降溫葯,高銳將葯片碾碎溶解,小心翼翼地抽入注射器管內,一邊安慰患者一邊給患者喂葯。如果病人咳嗽噴出飛沫,高銳極易被感染。憑借豐富的臨床經驗,高銳成功化解了這一難題。1小時後患者的體溫降到了38.5度,心率漸漸正常了,血氧飽和度也升高了。
病區遇到重症、危重症患者或是情緒波動大的患者,高銳總是沖鋒在前。這名「救護冠軍」,在戰疫實戰中頻頻顯身手。
院感先進事跡篇6
目前,新冠肺炎重症人數占確診人數的比例不斷下降,治癒率也顯著提高。今天(3月14日),我們就來認識一位重症醫學專家。17年前他曾參與抗擊非典,17年後他再次站到抗疫一線。他說,我是一名老兵,一定會圓滿完成任務。
作為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童朝暉每天要巡診兩到三家醫院的重症病房,除了武漢,還要奔赴孝感、黃岡、黃石、鄂州等地指導重症患者救治。每到一個床位,他都會向主管醫生和護士提出一連串的問題,督促醫護人員專注於每一個診療細節。
17年前,童朝暉在北京臨危受命,擔任sars病房主任,收治近百例非典患者,無一病亡。17年後的今天,他再次請纓來到疫情一線。
剛到武漢時,童朝暉用了兩天時間,把當時定點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三家醫院的收治情況摸查了一遍,並做了詳細的查房筆記,總結新冠肺炎的發病特徵,為後續來到湖北的重症醫務人員提供了寶貴的經驗。目前,湖北已匯集了1.9萬多名重症專業醫務人員。
每天在不同醫院的重症病房之間奔走,分析病例、參與救治,忙碌之餘,童朝暉還會及時整理發現和思考,寫下診療日記。關口前移,就是他和專家們經過臨床觀察和研討之後,提出的重要診療建議,已經納入新冠肺炎診療方案。經過他們的努力,很多重症患者都在逐步恢復中。
白天忙完病房巡診,晚上回到駐地,童朝暉還會和國內外的同行們交流會診心得,探討和分享治療新冠肺炎的經驗。
童朝暉是湖北黃岡人,父母就住在離武漢兩個小時路程的黃岡蘄春縣,而來武漢的這50多天,童朝暉卻沒進過一次家門。母親發來微信說:你聽從黨的召喚,從北京來到武漢。我們為你感到驕傲,我們二老在家不出門、不串門,你不必擔心,就是守望你早日歸來。
D. 火神山醫院日產千噸廢水,這些廢水是怎樣處理的
2月3日,備受矚目的武漢火神山醫院正式啟用,幾天後,雷神山醫院也將投入使用。
同一天,四川省樂山高新區四川天壹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一台醫療廢物應急處置焚燒爐正式下線裝車,准備前往火神山醫院。正式運行後,這台焚燒爐日處理醫療垃圾量可達到4噸,滿足近3000個病人床位的醫療廢物處理。此前,江有國際貿易(上海)公司捐贈給武漢火神山醫院的醫療垃圾焚燒爐已完成設備安裝。
據悉,雷神山醫院醫療廢水處理設施設備均已進場,下一步將提升泵站、化糞池及接觸消毒池安裝到位,預計2月5日交付。在火神山醫院建設過程中,武漢市生態環境局領導多次現場調研。目前,火神山醫院污水處理設施已完成調試,並已建設在線監測站房,確保設施正常運行,污水達標排放。兩所醫院全部投用後,生態環境部門將進一步加強監管,築牢疫情防控環境安全底線。
E. 方艙醫院污水處理要注意些什麼呢
疫情爆發後,在政策指導下,各地開始有條不紊的建設方艙醫院,目前國內最為知名的兩大方艙醫院便是疫情初期建成的火神山和雷神山。方艙醫院所產生的醫療廢水在處理上需要注意如下:
方艙醫院的醫療廢水中含有大量的細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因此對於廢水的消毒殺菌很重要。針對疫情建設的方艙醫院需要額外的預消毒流程,在排水前還要進行二度消殺,這種處理方式也適用於其他傳染性疾病醫院的廢水處理。當然,如果採用氯進行預消毒後,脫氮也是很重要的步驟,不然後階段生化處理效果會大打折扣。
對於具有傳染性的醫療廢水我們所使用的設備都要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密閉性,同時,方艙醫院內人員多、排放時間較為集中,水量變化較大,所以設備也要有較好的抗沖擊能力。如果還能兼具安裝簡易和污泥產量小的特點就最好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