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江的經濟發展
2009年,面對繁重的災後重建任務和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全縣人民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堅持「工業強縣、農業固縣、三產活縣、開放興縣」的總體取向和「一個中心、兩條軸線」發展戰略,搶抓機遇,克難奮進,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全力做好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各項工作,在災後重建中推進了經濟社會的跨越與提升,邁出了建設四川丘區強縣的堅實一步。 省批復我縣災後重建項目1329個,總投資179.6億元。我們按照災後重建「三年任務兩年基本完成」的要求,堅持民生優先、發展為重的原則,精心組織,全力推進。
健全機制,有序重建。健全組織領導、項目管理、督查督辦機制,明確任務,細化措施,強化考核。通過建立「三帳兩圖兩表」管理模式,實現了全過程、精細化管理。
統籌兼顧,科學重建。編制基礎項目1.3萬余個,建立了覆蓋縣域的項目庫。對縣城總體規劃進行修編,編制鄉鎮集鎮建設規劃,用科學規劃引領災後重建。採取統分結合、分層負責,試點示範、梯次推進方式實施重建項目。突出抓好項目統籌、資源整合,提高了項目、資金效益。
主動服務,高效重建。狠抓建材保障、市場監管,強化規劃、選址和技術服務,在城鄉住房重建中創造了幹部對口聯系、電子台帳管理的「中江經驗」。在重建項目推進中,優化審批程序,壓縮辦理時間,強化環節管理,積極主動服務,加快了災後重建步伐。
嚴格監管,陽光重建。制定並嚴格執行重建項目造價控制、資金管理、工程變更、競爭性談判、工程質量、施工安全等十餘項管理制度,監察、財政、審計等部門全程監管,做到了「提速不越軌,加快不違規」。
至2009年底,重建項目開工1207個,開工率90.8%,其中完工899個,完工率67.6 %。城鄉住房重建卓有成效,農房重建完工42044戶,完工率99.9%;城鎮住房重建完工1294戶,完工率88%。公共服務設施重建扎實推進,256個教育項目開工254個,其中完工182個;53個衛生項目開工49個,其中完工46個;文化、廣電、政法、基層政權設施重建全面推進。產業重建深入實施,119個工業災後重建項目全部開工,其中完工90個。基礎設施重建進展順利,S106線中江縣城至雙龍段、會龍至樂至界,S101線金堂中江界至中江三台界改造工程等一批交通重建項目完工;農業、水利、農機等災後重建項目扎實推進。防災減災能力、生態恢復重建等取得階段性成效。樂山市對口援建輯慶鎮的輯慶鎮中學、樂山大道等援建項目全部完成。 2009年,預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45.5億元,增長14.1%,三次產業增加值分別為45.2億元、58.5億元、41.8億元,分別增長4.5 %、23.5%、12.9%。三次產業比例調整為31.1:40.2:28.7。預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90億元,增長212.5%;農民人均純收入4937元,增加400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77元,增長14.4%。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規劃各項經濟指標。
工業經濟提速增效。優化工業區域和產業布局,打造載體,強化服務,著力加快重點優勢產業發展,預計實現全部工業增加值51.8億元,增長22.1%。規模以上工業萬元增加值綜合能耗下降8.3%。
重點產業和企業快速發展。食品醫葯、輕工紡織、電子機械三大產業預計實現總產值56.9億元,增長36.1%;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5.8億元,增長35.8%。20家市、縣重點優勢企業預計實現工業總產值33.2億元,增長30.3%;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2.5億元,增長31%。新增銷售收入過3億元企業2家、過2億元企業4家、過億元企業5家,銷售收入過億元企業達到20家。恆達燈具公司「明生牌」商標被評為四川省著名商標,「明生牌」燈桿、「雄健豐田牌」麵粉、「凱豐牌」水稻種被評為第九屆四川名牌產品。
工業園區建設扎實推進。加強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縣城工業集中區爭創省級開發區取得積極進展。2009年底,集中區及鄉鎮特色工業小區規模以上企業107家,佔全縣規模以上企業總數的71.3 %;預計實現工業總產值66.2億元,佔全縣總量的76.5%,增長54.7%。縣城工業集中區規模以上企業54家,預計實現工業總產值39.5億元,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8.8億元,分別增長47.3%、45.3%。
企業技術進步成效明顯。積極實施技術創新項目,全縣20個技術創新項目完成投資2億元。狠抓企業技術中心建設,逢春制葯、雄健實業創建為省級企業技術中心,恆達燈具、金輝紡織等4家企業創建為市級企業技術中心。
規模以上企業群體壯大。規模以上企業達到150家,比2008年底增加18家。預計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增加值28.1億元,增長33%,增速位居全市前列;實現主營業務收入84.5億元,增長42.5%。
農村經濟穩步發展。深入貫徹各項強農惠農政策,深化農村改革,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全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83.6億元,增長4.6%。
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全年糧食總產83.3萬噸,增長1.3%,再創歷史新高,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稱號;油料總產7.1萬噸。建成生豬養殖小區7個、生豬養殖萬頭村5個,預計全年出欄生豬164.4萬頭,增長2.8%;出欄肉牛8.2萬頭,增長5.6%;出欄小家禽畜3148.3萬只,增長6.6%。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種植食用菌3.2億袋(平方尺)、中葯材6.8萬畝,榮獲「四川省優勢特色效益農業丹參基地」稱號,優質蠶桑、蔬菜、經濟林木等產業穩步發展。全縣轉移勞動力46.7萬人,實現勞務收入28.5億元。農民專合組織發展壯大,新建農民專合組織20個。
農業生產條件進一步改善。投資2.8億元,實施都江堰灌區節水改造、提灌站建設、標准糧田建設、新村扶貧等各類工程12669處。新建機耕道45公里,補貼購置各類農業機械5489台,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達到25%。成功創建「四川省綠化模範縣」。
農村改革不斷深化。集體林權制度主體改革全面完成。農村土地承包小集中試點取得成功。
惠農政策全面落實。共落實中央各項惠農補貼1.4億元,增長14.1%。
第三產業生機蓬勃。商貿流通、餐飲娛樂、交通運輸等傳統服務業煥發生機,量質提升。建成1家三星級賓館、1家院線電影院;「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深入實施,新建農村商貿服務中心2個、農家店242家;「家電下鄉」廣泛開展,全年銷售家電60925台(部);農村商務信息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全面完成。旅遊、中介等新興服務業加快發展。社會消費全面上揚,預計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1.5億元,增長19.2%。
金融運行勢頭良好。積極推進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努力為災後重建和應對金融危機提供支持。金融機構年末各項存款余額157億元,比年初增長28.6%;各項貸款余額43.3億元,比年初增長34.5%。
外貿工作實現新突破。外貿出口高速增長,創匯1760萬美元。
財政實力不斷增強。大力培植稅源,強化稅收征管,財政收入增長迅速、結構優化。全年實現財政總收入5.6億元,增長27.8%。實現財政總支出50.6億元,增長38.4%。加強債務管理,化解政府性債務4721萬元。全面推行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管理。規范了公務員津補貼,實施了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績效工資。
招商引資成效突出。抓住國際國內產業轉移和升級的有利時機,用好災後重建和擴大內需政策,創新機制,搞好服務,共引進項目126個,到位資金13.5億元,增長15.4%。 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切實抓好新農村建設,突出重點,統籌兼顧,加快了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進程。
中心城區面貌一新。按照35平方公里、30萬人口中等城市目標,高起點、高標准進行縣城總規修編。投資2億元,完成東一環道路、西二環一期道路、北塔南北幹道、伍城幹道人行道改造、東一環小東河橋、城區道路改造等重點工程。污水處理廠、小東街安置房、西二環二期道路、銅山大橋等重點工程順利實施。凱北、凱西居住區建設成片推進,南塔公園、玄武公園等市民休閑場所投入使用,城市景觀亮點紛呈。城市功能不斷完善,人居環境、聚集能力全面提升。
重點鄉鎮加快發展。通過政策、項目支持,扎實推進倉山、輯慶、黃鹿三個市級區域重點鎮發展,城鎮開發加速推進,基礎設施不斷改善。擴權鎮因地制宜加快發展,進一步增強了對周邊區域的輻射帶動能力。
新農村建設取得積極進展。省級新農村重點推進村南華鎮湧泉村、通濟鎮河珠村建設項目全面完成,7個市、縣新農村示範村建設順利推進。倉山鎮響灘村等21個村成功申報省級新農村建設示範片項目。加快農村公路建設,建成通鄉水泥路105.2公里、通村公路257公里,農村通行條件不斷改善。
城鄉環境綜合治理深入推進。大力開展「七進」活動,切實解決「五亂」問題,狠抓鄉容村貌、交通沿線、重點部位集中整治,完善「五大設施」,打造示範鄉鎮、街道、村社、院落,城鄉環境明顯改善。積極探索城市管理領域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新模式,著力構建環境綜合治理長效機制。
四、和諧中江建設成效顯著
精神文明建設不斷深化。大力弘揚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和繼光精神。以創建省級文明縣城為重點,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切實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諧社區、文明村鎮、文明單位建設取得新進展。國防教育、國防後備力量建設得到加強。
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國家科技富民強縣項目、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等重大科技專項順利實施。著力提升教育質量,2009年高考本科上線人數突破2000人,中江中學成為全市唯一高考本科上線過千人的中學;加快職教發展,中江職業中專學校綜合辦學實力躍居全省第三;進一步鞏固「兩基成果」,重視幼教事業,規范民辦教育,各類教育協調發展。鞏固完善新農合制度,進一步健全縣、鄉、村三級衛生服務體系;加強重大傳染病防控,有效應對甲型H1N1流感疫情。大力開展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成功舉辦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系列文化活動,傳統體育項目在比賽中屢獲殊榮。廣播劇《愛的守望》榮獲四川省第十一屆「五個一工程」獎,紀錄片《家》榮獲第十屆四川國際電視節最佳短紀錄片獎。廣播電視覆蓋率和覆蓋質量進一步提高。殘疾人工作取得新成效。完成第二次全國經濟普查、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田野調查工作。續修《中江縣志(1986—2006)》工作進展順利。
「八項民生工程」順利實施。「八項民生工程」共投入資金8.1億元。新增城鎮就業2389人,下崗失業人員和失地無業農民實現再就業603人,在崗培訓15000人。幫助扶持1845名農村貧困人口改善了生產生活條件,開展農村和城鎮大病醫療救助3316人次,解決了6.7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全部免除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免費向12.1萬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提供教科書,資助經濟困難家庭高中生8410名。城市低保累計月人均補助146元,農村低保累計月人均補助59元;五保對象集中供養4159人,集中供養率42%。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覆蓋人數7萬人;參加新農合農民113.3萬人,參合率89.5%。農村特困群眾危房戶減災安居工程220戶、廉租住房700套全部完工,發放廉租住房租賃補貼1006戶。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2平方公里,天然林保護和退耕還林工程扎實推進。
「十件為民實事」全面完成。「十件為民實事」共投入資金13.6億元。完成中廣路連接線改造,實施小街小巷整治6.5公里,安裝路燈150柱,鋪設和改造人行道5.8萬平方米,新增城區綠化面積3000平方米。建成鄉鎮場鎮垃圾填埋場20個,倉山水廠、黃鹿水廠改擴建工程基本完工。資助特困群眾、重度殘疾人和農村五保戶55328人參加新農合,組織實施貧困白內障患者復明手術520例,為殘疾人贈送輪椅80輛。新建校舍25.4萬平方米。南塔、北塔維修工程全面竣工。婦幼保健院遷建、倉山中心衛生院改擴建工程進展順利。完成天網工程二期建設,新建派出所23個。26個村新村扶貧工程全面完成。
人口計生、生態環保、國土資源管理工作取得新成效。全面落實計劃生育各項政策,加強流動人口管理,穩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長率1.5‰。完成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和《中江生態縣建設規劃》編制,環境保護和節能減排工作扎實推進。嚴格落實耕地保護政策,積極推進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安置和防治工作,「金土地」工程和第二次土地調查工作順利實施。
社會保障不斷加強。深入開展社會保險擴面工作,參加社會保險29.3萬人,新增5.2萬人。失地農民進社保工作有序推進。
穩定安全工作深入扎實。加強維穩基礎工作,深化「平安中江」建設,依法嚴厲打擊各類犯罪行為,強化社會面控制,社會治安形勢穩定。積極構建矛盾糾紛「大調解」工作機制,深入開展大下訪、大接訪活動和涉法涉訴積案化解活動,切實落實領導包案責任制,依法及時處置涉穩、涉災信訪等突出問題。全面貫徹移民後扶各項政策,切實做好庫區穩定工作。認真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強化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全縣安全生產形勢平穩。完善應急預案體系,加強應急演練和宣傳教育,提高了應急處置能力。
『貳』 提灌站未通電能否驗收
提灌站是指為閉搭了抽取地下水或者河水等用於農田灌溉或城市供水的設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建設提灌站時,一般需要按照設計圖紙及標准進行施工,並進行多項驗收。
對於未通電的提灌站,可以進行部分工程的初步驗收,如土方工程、混凝土工程、鋼結構工程、機電設備安裝等,包括檢查河道或水源的取水管道和抽水井的設置是否符合規范,機電設備的安裝是否正確,配電系統和控制系統是否正常等等。
但是,在未通電的情況歷叢下無肢態櫻法進行電氣系統的驗收,因為電氣系統是提灌站正常運行的關鍵組成部分之一,需要滿足一定的電氣安全要求,確保使用安全。如果電氣系統沒有通過驗收,那麼整個提灌站也不能正常運行,可能會影響農田灌溉或城市供水等重要用途。
因此,為了保證提灌站的正常運行和使用安全,電氣系統的驗收必須在通電後進行。
『叄』 河道整治的好處
河道整治在蓄水、調節河川徑流、補給地下水和維持區域水平衡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綿」。濕地有巨大的滲透能力和蓄水能力,可以減少並滯後降水,削減並滯後洪峰,減少洪水徑流,具有水庫的功能。
河道整治工程中的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它具有強大的凈化污水能力,濕地是自然環境中自凈能力最強的生態系統之一。濕地水流速度緩慢,有利於沉積物沉降;在濕地中生長、生活著多種多樣的植物、微生物相同地域的凈化能力是森林的1.5倍。因此河道整治工程可以有效的降低水中的污染物質,減少對周邊農田灌溉和飲用水的污染。
河道整治具有控制土壤侵蝕的價值。河道整治的侵蝕控制功能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減少了水土流失,保護了農田用地不受洪災;二是減少了因水土流失造成的土壤肥力喪失。
河道整治可大大改善長期以來由於河流破壞帶來的諸多問題,對於保障兩岸人民的正常生產和生活起到重要作用.沖灘塌岸現象將大大減少,有利於穩定灘塗、改善灘區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灘區的土地利用價值,使灘區及高岸的居民安居樂業,可以基本保障河兩岸的人民安全定居,有利於改善兩岸各種大、中、小型提灌站的引水條件,保障兩岸灌區和人民生活用水需求。
在河道整治後,能夠使河道變得干凈,河道里的水也就會慢慢變清,環境自然會逐漸好起來,村民們以後的生活品質也會提高,說不定魚兒成群的景象不久後就會出現。如對河道進行底泥疏浚後,能較快清除水體中的內源污染物,對水體中的污染物進行轉移、轉化和降解作用,從而使水體得到進化,減少了污染物的含量,從而減少了對河流周邊的農田和飲用水污染。
再如使用生態混凝土修建河堤後,依靠混凝土空隙的物理,化學及所形成生物膜的生物作用可以清除和降解污染物,利用混凝土的透水多孔質性等結構特點,能有效減少環境負荷,降低污染物在水中的濃度,減少污染物的滲透,減輕河道旁邊的飲用水和農田污染。
利用生物浮床技術修復河道後,栽培有強烈吸附作用的水生植物在水面上,從而達到削減水質富營養化的作用。從而減輕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