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揚州龍川污水處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揚州龍川污水處理有限公司是2017-09-21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非自然人投資或控股的回法人獨資),注冊地址答位於揚州市江都區仙女鎮玉帶居民委員會人民路32號1-7幢。
揚州龍川污水處理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21012MA1R7D4A44,企業法人朱斌,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揚州龍川污水處理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城鎮污水的收集、輸送和處理。(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揚州龍川污水處理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B. 龍川有多少產業園
產業轉移園中投產4家,在建12家
深圳南山(龍川)產業轉移園曾在去年的全省省級產業轉移園考核中,因污水處理廠建設滯後等原因被亮「黃牌」,按照考核規則,一旦園區連續兩次被亮黃牌,則會被亮「紅牌」,被取消省級轉移園的資格。如果今年「保牌」成功,龍川將在引進項目、加快項目啟動方面有什麼舉措呢?
龍川縣委書記段邦賢介紹說,首先,目前,龍川產業轉移園已完成首期建設面積3.23平方公里,落戶企業23家,其中投產4家、在建12家、籌建7家,力爭5年內使園區建設面積擴大到10平方公里。其次,為拓展產業發展空間,龍川在縣城新城區火車編組站以北地區規劃了佔地面積20平方公里,目前首期建設用地已獲省政府批復,征地拆遷及招商引資等前期工作正扎實推進。第三,寶龍、寶塘、梅村、楓深、航輝、新城等工業小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不斷提高,已成為該縣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的主陣地和財政增收的主要稅源。
據統計,目前,龍川縣工業園區規劃控制面積54.9平方公里,已開發5.79平方公里,落戶園區項目達48個,其中投產24個、在建12個、籌建12個。
在農業和旅遊業方面,龍川正加快推進規劃面積為10平方公里的農產品加工基地建設,目前基地首期500畝建設用地已獲省政府批准;發揮「中央蘇區縣」品牌效應,進一步挖掘紅色革命文化資源,做大做強紅色經典游。
C. 廣西百色好嗎
廣西百色好玩的多啦~~
先到右江區百色起義紀念館 再到粵東會館 再到清風樓 再到百色右江區澄碧湖風景區 再到大王嶺原始森林漂流 再去福祿河去看看瀑布最後去百色水庫風景區看看廣西第3大的水庫~~
接下來到各縣~
先靖西(可是有小桂林之稱喔)~在那可以看到通靈大峽谷~再到德天瀑布~到古龍河漂流~漂流穿過3個大山洞(可不是一般的山洞喔)~那沿途的風光特美~再到舊州街~去那看看壯族的綉球(壯族正中都是在那產的喔)~
之後就去那坡縣看看黑衣壯吧~看看那的風土人情~
之後到凌雲縣~看納靈洞和水源洞還有凌雲茶山的風光~~
後來就到世界著名的樂業大石圍天坑群~在看看布柳河~蓮花洞~~火賣村看雲海品嘗農家樂!
還有很多咯~還要去西林的宮堡府(清朝2廣總督的家喔~)~那岩古寨木樓~還有隆林苗族跳坡節~等等(多多寫不完咯)~
D. 粵北的經濟規劃
——南粵綠色生態屏障。在加快發展的同時更加註重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加強對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江河源頭、湖泊水庫、重要濕地、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等重要生態功能區和水源涵養區的保護,加強生態公益林和水源涵養林建設,加大山區生態系統建設投入,完善生態建設長效機制,著力構建粵北地區生態安全新格局,努力把粵北地區建設成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示範區。
——山區科學發展示範區。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主導,將粵北地區劃分為重點、協調和生態三類發展片區,實行生態建設優先、產業集約優先,積極探索用較少的土地面積獲得較大經濟社會效益的發展方式,破解山區科學發展的難題,重點在生態環境、生態產業、城鄉一體、公共設施、公共服務和體制改革等關鍵環節取得突破,為全國山區科學發展提供先行示範。
——新興生態型產業集聚區。充分利用珠三角地區輻射和帶動功能,發揮粵北地區環珠三角的資源稟賦和後發優勢和各市主導產業發展,積極主動承接珠三角地區產業轉移,帶動本地區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到產業承接地的城鎮,以工業進園為載體,錯位發展特色產業集群,打造專業分工合作的產業鏈。
——區域合作的橋梁和紐帶。充分發揮粵北地區特有的區位優勢,主動承接珠三角地區的輻射,加強與周邊省區的區域合作,著力把粵北地區打造成為南融珠三角、北聯內陸的重要橋梁和東承海西、西接西南的重要紐帶。 到2015年,粵北地區初步形成全省最重要的生態屏障,初步形成綠色現代產業體系,公共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城鄉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
——生態環境建設上新台階。西北東韓「四江水系」水源地常年保持國家地表水I-Ⅱ類標准,水源涵養區水土流失治理率達95%;森林覆蓋率達72.7%,生態發展區的生態公益林占林地面積提高到50%以上;單位生產總值能源消耗等約束性指標完成省下達的任務,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達90%,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70%,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85%;60%以上的中心鎮建成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城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65%,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78%,確保實行生活污水處理的村莊數量每年增長1%以上,實行生活垃圾集中無害化處理的村莊覆蓋率每年增長10%以上。
——基礎設施建設上新水平。交通、能源、水利、環保等基礎設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並適度超前,基本實現所有縣城區通高速公路,新增高速公路520公里,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超過1500公里。電力供應能力進一步增強。農田渠系灌溉系數達到0.5-0.6.通信網、互聯網和廣播電視網基本實現「三網融合」。
——經濟結構明顯優化。經濟增長速度年均達到10%,地區生產總值達5250億元(2010年可比價,下同);人均生產總值達到31340元;產業結構調整和布局優化取得新進展,三次產業比重優化調整為10∶53∶37.——城鄉居民收入水平顯著提高。力爭實現居民收入與地區生產總值同步增長,勞動生產率與工資水平同步增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名義增長分別達9.5%和9.0%,平均期望壽命達到78歲。城鎮就業崗位持續增加,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
——城鄉基本公共服務能力明顯增強。基本普及學前三年教育,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和初中毛入學率保持100%,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90%以上;廣播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達到99%以上,農村實現每個行政村每月放映一場數字電影;城鄉三項醫療保險參保率達98%以上,初步實現城鄉社會保障同險種同水平。 以主體功能區劃為基本布局理念,統籌考慮現有的開發強度、發展潛力,按照「五極」、「七軸」、「三片」空間結構和「融南聯北、承東拓西、區內協調」區域布局的要求,優化區域發展空間布局,強化與周邊區域的連通和協作。
(一)構建「五極、七軸、三片」的空間布局。
以珠三角地區為經濟發展的主要輻射源,粵北地區五個地級市的城區為主要增長極,廣州、深圳和珠海向內陸擴散的七條高速公路為發展主軸線,城鎮區、工業區和生態保護區等為發展主軸線上的節點,並以粵北地區與珠三角的地理位置關系劃分重點、協調和生態三個發展片區。
——「五極」:將粵北五個地級市的城區建成五大區域性增長極。到2015年,5個地級市城區人口規模分別達到50萬以上,每個城區面積達到50平方公里。在城區的帶動下,韶關市建成為粵北區域中心城市、廣東新興製造業基地、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生態旅遊休閑重點地區;河源市建成為粵東北特色中心城市、山區科學發展示範市、新興產業集聚地、粵北贛南區域物流中心、現代生態園林城市;梅州市以建設綠色產業基地為目標建成廣東綠色崛起先行市、生態文化平安名城、世界客都;清遠市建成為大廣州衛星城市、珠三角高新產業新成長區、華南休閑宜居名城;雲浮市建成為全省農村改革發展試驗區、全省人居環境建設示範市、廣東富庶文明大西關。
——「七軸」:以珠三角為輻射源並向內陸擴散的高速公路為粵北地區的七大發展軸。
廣(州)韶(關)發展軸。京港澳和廣樂高速公路、武廣高鐵、京廣鐵路和北江航道發展軸,途經廣州、清遠城區、英德、佛岡、翁源、韶關城區、乳源、樂昌等城鎮,是清遠、韶關承接珠三角核心區輻射並向湖南拓展的重要軸線,粵北地區中部發展的「脊樑」。
廣(州)梅(州)發展軸。廣梅、廣河和廣惠高速公路、廣梅汕鐵路、東江航道發展軸,途經惠州、河源城區、東源、龍川、梅州市區、梅縣區、興寧、大埔等城鎮,是粵北東北部發展的重要軸線,影響和輻射海峽西岸地區的重要拓展軸。
廣(州)連(州)發展軸。廣清和清連、連宜高速公路和107國道,途經廣州、清遠城區、清新、陽山、連南、連山、連州等城鎮,覆蓋整個清遠市行政區劃的中軸,是我省向湖南方向拓展的重要發展軸。
廣(州)雲(浮)發展軸。廣梧高速公路、南廣鐵路、三茂鐵路、西江黃金水道,是雲浮承接以廣州-佛山-肇慶為主的珠三角核心區域向大西南地區拓展的重要軸線。依託珠三角的輻射帶動作用,集聚雲浮市城區的產業與綜合服務功能,帶動雲安、鬱南等城鎮和產業聚集區的發展,形成影響和輻射大西南地區的重要拓展軸。
深(圳)河(源)發展軸。以深圳為起點的惠鹽、惠河高速,以及深圳-贛州高速公路等區域幹道,途經深圳、惠州以及河源的城區、東源、和平等城鎮,二十特勤吧託人情問她千萬別
汕(頭)梅(州)發展軸。汕梅高速、廣梅汕鐵路,涉及梅州市區、梅縣區、豐順、蕉嶺等城鎮,是依託海西經濟區和潮汕都市區向北拓展的重要發展軸。
珠(海)雲(浮)發展軸。珠海至中山高速、江門至羅定高速,途經珠海、中山、江門等珠三角城市以及雲浮的新興、羅定等城鎮,是雲浮承接以珠海-中山-江門為主的珠三角核心區域向大西南地區拓展的重要軸線。
——「三片」:按照全省主體功能區劃范圍,以縣級行政單元為主體,細分為重點發展、協調發展和生態發展三個具體功能片區。
重點發展片區:承接產業轉移的優先地區,工業園區化的密集區,現代產業體系的載體,粵北地區的新經濟增長極,城鎮密集的區域生產生活服務中心。 專欄1重點發展片區
片區特點:與珠三角地區接壤或屬地級市的城區。
片區范圍:韶關湞江區、武江區和曲江區,梅州梅江區和梅縣區,清遠高新區、清城區、佛岡縣和清新縣,河源源城區,雲浮雲城區和新興縣。
發展重點:粵北地區五個地級市的城區;韶關工業園區、韶關曲江經濟開發區、東莞(韶關)產業轉移工業園、韶關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清遠經濟開發區、佛山(清遠)產業轉移工業園、清遠台灣工業園,佛山禪城(清新)產業轉移工業園,梅州經濟開發區、廣州(梅州)產業轉移工業園、梅州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河源經濟開發區、源城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中山(河源)產業轉移工業園、深圳羅湖(河源源城)產業轉移工業園,雲浮市循環經濟工業園區、佛山(雲浮)產業轉移工業園、佛山順德(雲浮新興新城)產業轉移工業園等產業開發區和產業園。
禁止開發:河源恐龍蛋化石公園、曲江小坑國家森林公園、梅州雁鳴湖國家森林公園等國家和省級的各類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和地質公園等生態點(詳見專欄4)。 協調發展片區:承接珠三角地區產業轉移的接續區和控制開發強度的緩沖區,粵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潛力區,重點發展局部點狀式的工業園區並以承接生態型的工業和農業產業為主,強調發展與保護並重。 專欄2協調發展片區
片區特點:處於各流域的上游,與珠三角地區不直接接壤。
片區范圍:梅州豐順縣,清遠英德市,雲浮雲安縣、羅定市。
發展重點:片區范圍的縣(市)城區及中心鎮;豐順經濟開發區,清遠英德華僑工業園區,佛山南海(羅定)產業轉移園、羅定雙東環保工業園和雲浮(雲安)循環經濟工業園等。
禁止開發:英德國家森林公園、南嶺國家森林公園、飛來峽和寶晶宮風景名勝區等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和地質公園等生態區和生態點(詳見專欄4)。 生態發展片區:全省最重要的北部生態屏障,省內各大河流的重要水源涵養區,全省生態環境的重點保護區和低碳經濟發展區,以保障生態安全為重點,同時適度開發點狀城鎮和生態型產業。 專欄3生態發展片區
片區特點:地理上大都遠離珠三角地區,與周邊省區相鄰,其中有11個縣(市)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
片區范圍:韶關樂昌市※、南雄市※、仁化縣※、始興縣※、乳源縣※、新豐縣和翁源縣,梅州興寧市※、平遠縣※、蕉嶺縣※、大埔縣和五華縣,清遠連州市、連山縣、連南縣和陽山縣,河源東源縣、和平縣※、龍川縣※、連平縣※和紫金縣,雲浮鬱南縣(有「※」符號的系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
發展重點:片區范圍的縣(市)城區和中心鎮;逐步開發樂昌經濟開發區、東莞東坑(樂昌)產業轉移工業園、始興工業園區、東莞石龍(始興)產業轉移工業園、乳源經濟開發區、南雄精細化工園、仁化有色金屬循環經濟產業園、翁源官渡經濟開發區,蕉華工業園區、東莞石碣(興寧)產業轉移工業園、五華經濟開發區,深圳南山(龍川)產業轉移工業園、深圳福田(和平)產業轉移工業園、紫金經濟開發區、深圳龍崗(紫金)產業轉移工業園、紫金吉安環保工業園,鬱南特色產業工業園等產業開發區和產業園的建設。
禁止開發:韶關丹霞山世界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風景名勝區、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乳源南嶺和天井山國家森林公園、始興車八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水湖國家濕地公園、翁源青雲山省級自然保護區、新豐雲髻山省級自然保護區、鬱南縣大王山國家森林公園、河源新豐江水庫(萬綠湖)及其庫區、東源縣新豐江國家森林公園、紫金東江森林公園和白溪省級自然保護區、龍川楓樹壩省級保護區、五華七目嶂省級自然保護區、興寧市神光山國家森林公園等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和地質公園等生態區和生態點(詳見專欄4)。 專欄4粵北地區重點保護的區域名錄
世界級:丹霞山世界自然遺產、丹霞山世界地質公園。
國家級:丹霞山風景名勝區、廣東丹霞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車八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嶺國家森林公園、天井山國家森林公園、小坑國家森林公園、韶關國家森林公園、梅州雁鳴湖國家森林公園、神光山國家森林公園、新豐江國家森林公園、英德國家森林公園、大王山國家森林公園、鎮山國家森林公園、南台山國家森林公園、南水湖國家濕地公園。
省級:仁化森林公園、仁化高坪省級自然保護區、樂昌大瑤山省級自然保護區、樂昌楊東山十二度水省級自然保護區、九瀧十八灘風景名勝區、金雞嶺風景名勝區、廣東南雄恐龍化石省級自然保護區、南雄小流坑-青嶂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劉家山森林公園、廣東後洞森林公園、始興南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粵北華南虎省級自然保護區、乳源大峽谷省級自然保護區、新豐雲髻山省級自然保護區、曲江沙溪省級自然保護區、曲江羅坑省級自然保護區、青雲山省級自然保護區、梅州陰那山省級自然保護區、陰那山風景名勝區、天鵝山森林公園、豐溪森林公園、大浦豐溪省級自然保護區、鐵山渡田河省級自然保護區、五華七目嶂省級自然保護區、蕉嶺長潭省級自然保護區、五指石風景名勝區、平遠龍文-黃田省級自然保護區、河源大桂山省級自然保護區、河源新豐江水庫(萬綠湖)及其庫區、河源恐龍化石省級自然保護區、東源康禾省級自然保護區、河源新港省級自然保護區、東江森林公園、紫金白溪省級自然保護區、龍川楓樹壩省級自然保護區、霍山森林公園、和平黃石坳省級自然保護區、連平黃牛石省級自然保護區、賢令山森林公園、飛來峽風景名勝區、寶晶宮風景名勝區、英德石門台省級自然保護區、太和洞森林公園、筆架山森林公園、白灣省級自然保護區、羊角山森林公園、佛岡觀音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天湖森林公園、連州田心省級自然保護區、連南板洞省級自然保護區、清遠連南大鯢省級自然保護區、連山筆架山省級自然保護區、鬱南同樂大山省級自然保護區、蟠龍洞風景名勝區、南山森林公園。 (二)加強以融入珠三角為重點的區域合作。
依據「融南聯北、承東拓西、區內協調」的區域布局方針,向南融入珠三角地區;向北聯通湖南和江西,向東承接海峽西岸經濟區,向西溝通北部灣經濟區,發揮廣東門戶和通道作用,開拓發展市場和空間。
全面融入珠三角地區。粵北五市要依託珠三角、融入珠三角、服務珠三角,在城鄉一體、基礎設施、轉移園區、生態建設、公共服務、市場人才等方面與珠三角全面對接,推進產業和勞動力「雙轉移」,繼續辦好「山洽會」,建立和完善緊密型的市縣對口合作機制,共同招商引資,加強與港澳在經濟、社會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加強與連接省區的合作。深化與泛珠三角省區、北部灣經濟區、海峽西岸經濟區和湘粵贛紅三角地區在交通銜接、商貿流通、流域整治、環保預警等方面的區域合作。
促進區域內協調發展。加強全面對接,促進多領域的合作,逐步打破行政體制障礙,建立健全粵北地區聯席會議制度,推動實現粵北地區區域一體化和城鄉一體化。 遵循「生態建設、生態安全、生態文明」的原則,重點加強生態控制區、自然保護區、水源涵養區、生態旅遊區、濕地生態系統和城鎮工商密集區的建設。
(一)構建粵北生態安全格局。
一級生態控制區:重點建設「四江水系」一級生態廊道,完善「四江水系」地區防護林體系,逐步將粵北生態發展區內的生態公益林占本地區林地比例提高到50%以上,維護控制區內生態系統的自然演替。
二級生態控制區:重點規劃和建設粵北綠道網、自然保護區、濕地生態系統、水源涵養區、名勝古跡、公園及其他高密度居住區。
(二)完善粵北自然保護區體系。
建立健全國家、省、市、縣四級的自然保護區體系,包括森林生態、內陸濕地、水域生態、自然遺跡、野生動植物等自然保護區;進一步修訂全省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明確各級政府在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護中的職責分工,建立和完善自然保護區管理機制;規范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建設項目的申報和管理體制;建立粵北自然保護區數字化管護監控系統;加強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保護,維護生物多樣性。
(三)保護和恢復濕地生態系統。
重點保護和加強建設南嶺濕地、始興南山內陸濕地、化高坪內陸濕地、南雄小流坑-清嶂山水源林、樂昌楊東山-十二度水水源林等自然保護區;建設乳源南水湖國家級濕地公園;開展曲江羅坑濕地、北江中游英德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恢復工程;探索建立省級濕地公園或濕地保護小區。
(四)保護和建設水源涵養區。
優先保護飲用水源,劃定粵北水源涵養區,包括「四江水系」集水區以及新豐江水庫、楓樹壩水庫、南水電站水庫、合水水庫、潭嶺電站水庫、合河水庫等主要水庫的集水區;啟動「四江」流域水源涵養林等重點生態工程;加快實施小流域和岩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
(五)營造宜居宜業環境。
堅決防治工業生產和生活污染。採取污染集中控制、集中治理和市場化運營措施,對產業轉移園區及入園項目執行嚴格的環境評價制度。加快推進村鎮區域性、集中式的生活污水處理廠建設步伐,重點加強中心鎮、水源保護區和生態敏感區周邊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加快完善現有污水處理廠配套管網建設。配套建設污水輸送管網,嚴格實行污水處理廠尾水達標排放,排入指定納污河道;重點抓好農村飲用水水源水質的監測與保護;推廣「村保潔收集、鎮運輸中轉、縣處理處置」的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模式。
積極治理農業面源污染。推廣使用生物殺蟲劑,降低農葯、化肥的施用強度。建立土壤污染信息系統和土壤污染防治與監測制度,嚴格控制主要糧食生產和菜籃子基地的水污染,綜合治理和修復重金屬、持久性有機污染物超標的耕地。
綜合治理廢氣物污染。重點控制火電、水泥等行業的廢氣排放及機動車尾氣排放;積極淘汰鋼鐵、水泥等落後產能;加大農村大中型沼氣工程建設力度;加快建設粵北危險廢物、醫療廢物處理中心,在韶關、清遠等市建立區域性廢紙、金屬、玻璃、塑料和橡膠分揀加工集散中心,在每個鎮區建設1個以上的垃圾回收站。
因原規劃篇幅較長,不再贅述。具體內容可參考文件《粵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綱要(2011年-2015年)》
E. 河源市龍川縣鐵場鎮西湖村中間做污水處理廠!很多村民不同意村民怎麼辦!
依法辦事,直接向環保局投訴舉報
F. 我國水污染的大事件都有哪些,在哪一天,謝謝
1994 淮河水污染事件震驚中外
1994年7月,淮河上游因突降暴雨而採取開閘泄洪的方式,將積蓄於上游一個冬春的2億立方米水放下來。水經之處河水泛濁,河面上泡沫密布,頓時魚蝦喪失。下游一些地方的居民飲用了雖經自來水處理但未能達到飲用標準的河水後,出現惡心、腹瀉、嘔吐等症狀。經取樣檢驗證實,上游來水水質惡化,沿河各自來水廠被迫停止供水達54天之久,百萬淮河民眾飲水告急。
2002 南盤江水污染事件
雲南省南盤江是珠江的主源。2002年10月,南盤江柴石灘以上河段發生嚴重的突發性水污染事件,造成上百噸魚類死亡,下游柴石灘水庫3億多立方米水體受到污染。由於南盤江河段沿岸人口稠密,工農業生產集中,是雲南省經濟較發達的區域之一,因而,此次水污染事件不僅經濟損失巨大,而且社會影響惡劣。
2003 三門峽:「一庫污水」
近年來,三門峽大壩上游一些企業的污水排放量有增無減,黃河附近城鎮的生活污水也逐年增加,再加上由於黃河流域生態環境退化造成黃河水體降解污染物的能力降低,使三門峽水庫水質嚴重下降。2003年,黃河發生有實測記錄以來最嚴重的污染,三門峽水庫泄水呈「醬油色」,水質已惡化為V類,成為名副其實的「一庫污水」。三門峽市區雖緊鄰黃河,但市民們卻不得不花錢購買從附近山上運來的山泉水,「守著黃河買水吃」成為二門峽市的一大「城市景觀」。
2004 沱江「3.02」特大水污染事故
2004年2月底3月初,沱江兩岸的居民發現江水變黃變臭,許多地方泛著白色泡沫,江面上還漂浮著大量死魚。緊接著,居民又發現自來水也變成了褐色並帶有氨水的味道。川化股份公司第二化肥廠就是這起污染事故的責任者,他們將大量高濃度工業廢水排進沱江,導致沿江簡陽、資中、內江三地百萬群眾飲水被迫中斷,50萬公斤網箱魚死亡,直接經濟損失在3億元左右,被破壞的生態需要5年時間來恢復。
2004 龍川江楚雄段水污染事件
龍川江沿河為雲南省楚雄市的主要經濟帶,分布有冶煉、化工、造紙、制葯、煙草和鹽礦等工礦企業。2004年6月初,楚雄市龍川江發生嚴重鎘污染事件,
楚雄水文站、智民橋、黑井等斷面的總鎘超標36.4倍。經過對沿河入河排污口
進行排查,硫酸廠、海源新業公司、滇東冶煉廠的入河污水是造成此次鎘污染事
件的主要污染源。
2004 一條洪河流出多個癌症高發村
洪河在河南省西平縣呂店鄉境內長約11公里,也稱小洪河。周圍的村民們多是世代居住在這里,但近年來卻出現了癌症高發的現象。經調查發現,由於沿岸企業偷排污水導致河水受到嚴重污染,亞硝酸鹽氮超標54.5倍以上。周邊村民正是長期飲用這樣的水,才會誘發消化道癌症。
2004 河南濮陽多年喝不上「放心水」
自2004年10月以來,河南省濮陽市黃河取水口發生持續4個多月的水污染事件,城區40多萬居民的飲水安全受到威脅,濮陽市被迫啟用備用地下水源。據了解,自1997年以來,濮陽市黃河取水口已連續多年遭受污染,城市飲用水源每年約有4-5個月受污染影響。
2004 四川青衣江水污染事件
青衣江是四川省樂山市近40萬市民的飲用水源。近年來,由於一些造紙企業不是偷偷排放大量工業污水,已經使青衣江開始受到污染。2004年12月下旬,青衣江水面出現了大量的白色泡沫,並散發出一陣陣沖鼻的鹼味,水質嚴重告急,周邊的自來水公司也因生產達標飲用水的難度加大而瀕臨停產。如果污染繼續加重,將使樂山市中區面臨25萬人斷水的局面。
2005 重慶綦河水污染
因取水點被污染導致水廠停止供水,重慶綦江古南街道橋河片區近3萬居民,從2005年1月3日起連續兩天沒有自來水喝,綦江齒輪廠也因此暫停生產。經衛生和環保部門勘測,河水是被綦河上游重慶華強化肥有限公司排除的廢水所污染。綦江縣有關部門立即在綦河水域的橋河段上游和下游開閘放水,加速稀釋受污染水體,並責成華強化肥有限公司硫酸廠停止生產並整改。
2005 沱江磷污染
2005年2月,有記者發現沱江銀山段江水被企業排出的污水污染。在銀山鎮古井村有一條流向沱江的小溪,周圍的空氣中彌漫著一股濃濃的酒糟味,幾個磷肥廠的出水口正向小溪排放暗紅色的廢水,小溪的河床和沿岸土壤呈深紫紅色,顯然是長期沖刷沉積而成的,甚至沱江也被染紅了。污水流過的地方,莊稼和竹林都紛紛死去。
2005 水鄉嘉興:污染性缺水嚴重
2005年3月中旬,在嘉興街頭出現了各類節水宣傳品,指導居民們要用淘米水洗菜,用洗衣水擦地,或者在抽水馬桶水箱里放磚頭以節約沖水量。嘉興市居民的用水價格也從每噸1.65元漲至1.9元。表面上看,嘉興是個河網密集的城市,並不缺水,但事實上,達標的可用水卻十分缺乏,來自上游的過境水污染是造成嘉興缺水的主要因素之一。
2005 黃河水成為「農業之害」
從青海經甘肅、寧夏至內蒙古的黃河沿岸,能源、重化工、有色金屬、造紙等高污染工業企業林立,廢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大,大量未達標的工業廢水直接排入引支渠,導致黃河沿岸部分灌溉面積近似於污水灌溉,一些地區的農作物也因此減產甚至絕收。一時間,黃河流域的農村地區出現了「臭水入村、毒水澆地、臟水進肚」的現象,黃河水成為「農業之害」。
2005 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
2005年11月13日,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雙苯廠苯胺車間發生爆炸事故。事故產生的約100噸苯、苯胺和硝基苯等有機污染物流入松花江。由於苯類污染物是對人體健康有危害的有機物,因而導致松花江發生重大水污染事件。哈爾濱市政府隨即決定,於11月23日零時起關閉松花江哈爾濱段取水口停止向市區供水,哈爾濱市的各大超市無一例外地出現了搶購飲用水的場面。
2005 北江鎘污染事故
北江是珠江三大支流之一,也是廣東各市的重要飲用水源。2005年12月15日北江韶關段出現嚴重鎘污染,高橋斷面檢測到鎘濃度超標12倍多。韶關地處北江上游,一旦發生污染將直接影響下游城市數千萬群眾的飲水安全。經調查發現,此次北江韶關段鎘污染事故,是由韶關冶煉廠在設備檢修期間超標排放含鎘廢水所致,是一次由企業違法超標排污導致的嚴重環境污染事故。
2006 白洋淀死魚事件
2006年2月和3月份,素有「華北明珠」美譽的華北地區最大淡水湖泊白洋淀,相繼發生大面積死魚事件。調查結果顯示,水體污染較重,水中溶解氧過低,造成魚類窒息是此次死魚事件的主要原因。這次事件造成任丘市所屬9.6萬畝水域全部污染,水色發黑,有臭味,網箱中養殖魚類全部死亡,淀中漂浮著大量死亡的野生魚類,部分水草發黑枯死。
2006忙牛河水污染事件
2006年8月21日,吉林市環保局舉報中心接到群眾舉報,忙牛河附近發生化工污染。經現場勘察,發現部分水質呈紅色,並伴有少量泡沫,污染帶長約5公里,污染物為二甲基苯胺。據了解,此次事故系吉林長白山精細化工有限公司向忙牛河中人為排放化工廢水所致。
2006湖南嶽陽砷污染事件
2006年9月8日,湖南省岳陽縣城飲用水源地新牆河發生水污染事件,砷超標10倍左右,8萬居民的飲用水安全受到威脅和影響。最終經核查發現,污染發生的原因為河流上游3家化工廠的工業污水日常性排放,致使大量高濃度含砷廢水流入新牆河。
2007太湖水污染事件
2007年5月29日開始,江蘇省無錫市城區的大批市民家中自來水水質突然發生變化,並伴有難聞的氣味,無法正常飲用。無錫市民飲用水水源來自太湖,造成這次水質突然變化的原因是:入夏以來,無錫市區域內的太湖水位出現50年以來最低值,再加上天氣連續高溫少雨,太湖水富營養化較重,從而引發了太湖藍藻的提前暴發,影響了自來水水源水質。無錫市民紛紛搶購超市內的純凈水,街頭零售的桶裝純凈水也出現了較大的價格波動。
2007巢湖、滇池藍藻暴發
進入2007年6月份,巢湖、滇池也不同程度地出現藍藻。安徽巢湖西半湖出現了區域在5平方公里左右的大面積藍藻。由於西半湖不作為飲用水源,所以對當地影響不大,但隨看持續高溫,巢湖東半湖也出現藍藻。滇池也因連日天氣悶熱,藍藻大量繁殖。在昆明滇池海埂一線的岸邊,湖水如綠油漆一般,並伴隨著陣陣腥臭。太湖、巢湖、滇池藍藻的連續爆發,為「三湖」流域水污染綜合治理敲響了警鍾。
2007江蘇沭陽水污染
2007年7月2日下午3時,江蘇省沭陽縣地面水廠監測發現,短時間、大流量的污水侵入到位於淮沭河的自來水廠取水口,城區生活供水水源遭到嚴重污染,水流出現明顯異味。經過水質檢測,取水口的水氨氮含量為每升28毫克左右,遠遠超出國家取水口水質標准。由於水質經處理後仍不能達到飲用水標准,城區供水系統被迫關閉,城區20萬人口吃水、用水受到不同程度影響。直至7月4日上午,因飲用水源污染而關閉的自來水廠取水口重新開啟,沭陽城區全面恢復正常供水,整個沭陽縣城停水超過40小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