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農葯污染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1)農葯對大氣的污染。噴灑的農葯微粒飄浮在空中,或作物表面的葯劑蒸發,以及農葯廠排出的廢氣都會對大氣形成污染;
(2)農葯對水系的污染。防治水中害蟲而噴灑的農葯,以及噴灑作物的葯劑落在水面上,雨水沖洗含農葯的土壤或工廠廢液排入江河,都會造成水系的污染;
(3)農葯對土壤的污染。落入土壤的農葯或為殺死土壤中的害蟲而直接對土壤施葯等,是造成土壤中農葯污染的主要原因;
(4)農葯對食品的污染。動植物在生長過程中由於空氣、土壤、水及飼料中殘留的農葯而受到污染;
(5)農葯對水生生物的污染。農葯對水體的污染使水生生物受到毒害,尤其是食物鏈所引起的農葯對魚類的污染;
(6)農葯污染對鳥類野獸的影響。鳥類等取食了含農葯的作物種子和穀物,使農葯在體內積累,造成繁殖率下降甚至死亡。
② 農葯廠會向水中排放哪些有毒物質
一、農葯廠向水中排放的為農葯廢水。農葯廢水是指農葯廠在農葯生產過程中排出的廢水。廢水水質水量不穩定。主要分為::含苯廢水、含有機磷廢水、高濃度含鹽廢水、高濃度含酚廢水、含汞廢水。
二、農葯廢水是指農葯廠在農葯生產過程中排出的廢水。廢水水質水量不穩定。主要分為:
1、含苯廢水:生產1噸六六六排出3~4噸廢水,含苯量1500~2000 mg/L,可採用蒸餾,煤矸礦渣吸附處理;
2、含有機磷廢水:COD在10000 mg/L以上,含有機磷約1000 mg/L,可先用萃取或蒸餾法回收廢水中的樂果、甲醇、二甲胺等物質,然後用生物法進行無害化處理;
3、高濃度含鹽廢水:生產1噸敵敵畏產生廢水5~7噸,含COD達數萬毫克/升,含有機磷1000毫克/升及約0.6%敵敵畏有毒物質,以採用濃縮焚燒法或濕式氧化法處理;
4、高濃度含酚廢水:先通過萃取法回收酚使份含量小於300mg/L,並經適當前處理後再進行生化法或化學氧化處理;
5、含汞廢水:廢水呈酸性,共話物呈溶解狀態,可用於硫化物沉澱法進行處理。近年來,還有採用反滲透法,活性炭-生物膜法對農葯廢水進行處理,一些國家已禁止使用生產六六六等有機氯、有機汞農葯,積極研究微生物農葯,是防止農葯污染的根本途徑。
三、農葯廢水的主要特點是:
1、污染物濃度較高,COD(化學需氧量)可達每升數萬毫克;
2、毒性大,廢水中除含有農葯和中間體外,還含有酚、砷、汞等有毒物質以及許多生物難以降解的物質;
3、有惡臭,對人的呼吸道和粘膜有刺激性;
4、水質、水量不穩定。因此,農葯廢水對環境的污染非常嚴重。
③ 農葯對生態環境有哪些影響
一、農葯對水環境的污染
農葯對水體的污染是多方面造成的:為防治水體害蟲向水體直接噴灑的農葯;空氣中飛機噴灑農葯時,一部分會落到水中;漂浮於大氣中的農葯隨塵埃或雨水落入水體;農田噴灑的農葯,會進入灌溉水中;植物或土壤附著的農葯,經水沖刷或溶解進入水體;在河邊洗滌施葯工具,使農葯進入水體;農葯生產的工業廢水或含有農葯的生活污水污染水體等。
二、農葯對土壤的污染
農業生產不管採用哪種施葯方法,都會使大量農葯進入土壤。如農葯拌種播種等是土壤農葯污染的直接來源。而噴撒的農葯,粉劑(噴粉使用)只有10%落在地表,約有5%—30%的葯劑漂浮在空氣中,噴霧使用的農葯大約80%落入土壤中,並且由於風吹雨淋和重力作用,附著在作物上和空氣塵埃的農葯還會部分的落在地上,農作物殘枝落葉和動物殘體中蓄積的農葯也轉入土壤中,進一步加劇了土壤的農葯污染,從而危害農業生產。
土壤對農葯吸附作用的大小,與土壤特性密切關聯,並且農葯本身性質也影響著吸附作用。如大多數農葯對有機質表面比對礦物質表面有較大的親和力,易被吸附。
三、農葯對大氣的污染
對大氣的污染主要來自農葯噴灑。
一是噴灑農葯時葯劑微粒漂浮天空中或被漂浮的塵埃所吸附,在氣流的作用下,可漂移到數里遠的地方;
二是噴灑到作物表面的農葯被蒸發進入空氣中;
三是土壤表面的農葯向大氣揮發擴散。此外,農葯廠排出的廢氣、風對乾燥土壤的吹揚、日照高溫對污染水體的蒸發等,也可將農葯帶入空中,造成大氣污染。
四、農葯對環境生物的影響 農葯可以抑制土壤生物活動,特別是在長期施葯的情況下,造成土壤無脊椎動物,尤其是對控制腐生菌和食草性生物的繁殖的捕食者的毒害作用,而由於這些無脊椎動物能從土壤中攝取農葯,並在體內富積,使得以這些無脊椎動物為食的動物,將其體內的農葯繼續累積,以致達到致死或影響其正常生活的含量。
使用農葯也會對害蟲天敵產生傷害,從而削弱了剋制害蟲自然因素的作用,破壞了生態平衡,因此造成害蟲更加猖獗,不得不增加用葯量和施葯次數,以至形成惡性循環。如稻田中青蛙是多種害蟲的主要天敵,而田中施用甲六粉,2天後未見成蛙,幼蛙和蝌蚪幾乎100%死亡,蛙卵也被嚴重破壞,孵化率僅30%。這無疑破壞了青蛙對害蟲的生態控制。
④ 農葯污染有哪些危害
農葯污染主要指農葯及其在自然環境中的降解產物污染大氣、水體和土壤,並破壞生態系統,引起人和動植物的急性或慢性中毒的一種有機污染。造成污染的農葯主要是有機氯農葯,含鉛、砷、汞等物質的金屬制劑,以及某些特異性除草劑。
清除蔬菜瓜果上殘留農葯的方法有:浸泡水洗法、小蘇打溶液浸泡法、去皮法、儲存法、加熱法。
⑤ 農葯對淡水生態系統有什麼影響
(1)農葯生物富集的生態效應。進入淡水生態系統中的農葯,可以通過食物鏈而發生生物富集作用,而農葯對水生生物的生態效應,大多與它們在生物體中的積累和轉移有關。水體中的農葯一部分可被浮游生物吸收或懸浮性顆粒物質所吸附,部分懸浮物沉澱以後,形成底質,從而變成底棲生物的餌料。例如,水中的DDT通過浮游生物、小魚、大魚、水鳥的食物鏈傳遞而在生物體內富集。以美國上島河口區生物對DDT富集為例,研究表明,在污染區大氣中平均存在的DDT含量為30-6mg/kg,其中溶於水中的量更微乎其微,但是,水中浮游生物體內的DDT含量為0.04mg/kg,富集系數為1.3萬(以大氣中DDT含量作為基數);浮游生物為小魚(如銀漢魚)所食,小魚體內DDT增加到0.5mg/kg,富集16.7萬倍;其後小魚為大魚所食,大魚體內DDT濃度增加到2mg/kg,富集系數為833萬;海鳥捕食魚,其體內DDT增加到25mg/kg,富集系數高達858萬。環境中的有機磷農葯,也可以通過食物鏈發生生物富集作用,但是有機磷農葯在生物體內的蓄積量遠比有機氯農葯低。
(2)農葯對浮游植物的影響。不同藻類對農葯的敏感性不同。氯氰菊酯濃度在10~50mg/L時抑制雙對柵藻,而刺激或稍抑制聚球藻的生長;在10~50mg/L的氰戊菊酯濃度下,雙對柵藻生長明顯受抑制而刺激聚球藻的生長;兩種擬除蟲菊酯殺蟲劑都抑制灰色念球藻的生長而刺激小席藻的生長。
浮游植物對農葯的吸收效率很快。進入分層明顯的水域表層水的農葯,除少數被吸附沉澱外,主要都在這一水層被浮游植物吸收富集,並沿食物鏈向下轉移,最後積累於魚、蝦、貝類體內。根據放射性14C的實驗發現,含量極微的DDT、狄氏劑和艾氏劑,就可能降低某些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力。但其毒性隨著農葯和浮游植物種類的不同而有很大差異。例如DDT的濃度在10~100μg/L時顯著地抑制硅藻的光合作用,而濃度高於1mg/L時卻未能對某些綠藻的光合作用產生影響。狄氏劑的毒性較DDT大得多,當它的濃度達0.01μg/L時,就能明顯抑制上述各種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在使用有機氯農葯的附近水域中,由於一些藻類的選擇性中毒,會導致該水域植物區系平衡的破壞,即引起敏感種類的衰亡和抗性種類的繁殖,從而產生深遠的生態後果。
(3)農葯對浮游動物的影響。有關淡水中農葯對浮游動物的研究,大多結論都證明淡水生態系統中種群結構變化的都是主要種群由大型蚤(Daphnia)變成了其他小型浮游動物如Rotifers和Bosmina佔主要地位。說明農葯促進了小型浮游動物的生長,而同時抑制了中等大小的浮游動物的生長繁殖。而由於優勢種群是大型蚤的時候,整體系統的種群豐富度很低,當農葯改變種群結構後,大大提高了種群多樣性。生態系統中浮游動物群落結構的改變同時影響到生態系統的功能。未受農葯污染的生態系統中由於包含了大量的大型蚤,由浮游植物產生的能量能夠傳遞到頂端的捕食者(魚和鳥),通過藻—浮游動物—魚的食物鏈途徑。而在農葯污染的生態系統中,由於物種多樣性的變化,大型蚤的數量變少,其他小型浮游動物數量增加,導致了食物鏈變長,尤其是一些小型無脊椎動物的繁榮導致捕食者數量和種類大大增加,復雜了食物鏈。增加了能量在食物鏈傳遞過程中的損失。最後達到頂端捕食者的能量遠遠低於正常的、未污染的生態系統。反應了受農葯污染和未受污染的兩種食物鏈模式。
淡水生態系統中受農葯污染和未受農葯污染的兩種食物鏈模式
另外,淡水生態系統中不同的浮游動物對農葯的敏感度不同。當水體中含有超過0.13mg/L的氯氰菊酯時,生態系統中的甲殼動物、輪蟲、固著生物和浮游植物組成的群落發生了明顯改變;甲殼類和浮游動物快速減少,橈足類無節幼體對氯氰菊酯最敏感,其無效應濃度僅為0.01mg/L。
(4)農葯對其他水生動物的影響。農葯污染對魚的毒害,可分為短期影響和長期影響。短期影響包括立即迴避、急性致死、活動能力減弱、失去平衡和麻痹作用;長期影響包括慢性中毒、生長緩慢、失去種群競爭能力和生理生殖機制的改變。在江河、湖泊等某些天然水體中,因受農葯廠廢水污染,雖未出現死魚的現象,但有些半洄遊性或洄遊性的大型經濟魚類,均會因對農葯的嫌忌而洄遊到其他水域。另外,魚類若長期生活在含低濃度農葯的水體中,通過鰓呼吸、體表接觸及食物等途徑吸收農葯。當吸入量大於體內解毒和排毒能力時,便在體內造成農葯的積累。蓄積的農葯可能會降低魚類的繁殖率,使幼魚成活率下降。
農葯對水鳥和哺乳動物的繁殖也有嚴重影響。有機磷農葯(二嗪磷、甲基對硫磷、樂果)可使鯰魚(Clanusgachua)的紅血球和血紅蛋白下降;甲基對硫磷和樂果使紅血球和核的直徑減小。農葯對動物生理的改變必將影響動物的繁殖,因而嚴重影響種群的延續。鱒魚卵中DDT>0.4mg/L時,孵出的幼魚死亡率為30%~90%,鱒魚親魚體中DDT1~2mg/L時,產出的卵中含DDT0.9mg/L以上,孵出的幼魚死亡率明顯增高;0.02~0.005mg/L林丹可抑制卵黃形成,抑制LH激素對排卵的誘導作用,卵中胚胎發育受阻。有些農葯比如DDE還能夠抑制輸卵管內的碳酸酐酶與ATP酶的活性,阻礙了碳酸鈣在卵殼上的沉積而使蛋殼變薄。
(5)農葯對非生物環境的影響。農葯納入水生生態系統後,改變原系統的非生物環境條件也能極大地影響水生生態系統。如有機農葯在水體中分解的時候會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缺氧環境的形成會造成發酵腐敗,從而產生大量的甲烷和硫化氫等有毒氣體,導致水中的某些生物中毒死亡。有機磷農葯在水中分解還可產生無機磷。含磷、含氮農葯使用後,進入水生生態環境後會造成水體富營養化。這種富營養化會影響水體的水質,造成水的透明度降低,由於陽光難以穿透水層而影響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能造成溶解氧的過飽和狀態。溶解氧的過飽或水中溶解氧的減少,都會對水生動物產生有害影響,造成魚類的大量死亡。同時,富營養化促使水體表面生長的藍藻、綠藻大量繁殖成為優勢種,形成一層「綠色浮渣」,致使底層堆積的有機物質在厭氧條件分解時產生有害氣體,有些浮游生物產生的生物毒素也會傷害魚類。
農葯污染水體對水生生態系統的影響,大多數情況下還是可以恢復的,其速度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如環境中農葯殘留物消失的速度、氣候條件以及生境的不同。河流中因水流沖洗,上遊河流可攜帶種群,所以群落恢復較快,池、湖等則因水流交換慢而恢復較慢。對美國黃石公園噴灑DDT後的跟蹤研究表明,一些種群一年之後就開始恢復,而一些毛翅目幼蟲4年後,在處理過的河流也未得到恢復,處理區域面積大小也有很大影響,一個流域中的河流也許要4~5年才能使其動物群落完全恢復,而且恢復後的種群數量也較少。
⑥ 農葯污染有哪些危害
農葯污染也是沿海污染的重要來源,含汞、銅等重金屬的農葯和有機磷農葯、有機氯農葯等,毒性都很強。它們經雨水的沖刷、河流及大氣的搬運最終進入海洋,能抑制海藻的光合作用,使魚、貝類的繁殖力衰退,降低海洋生產力,導致海洋生態失調,還能通過魚、貝類等海產品進入人體,危害人類健康。
農葯及其降解產物(如DDT的降解產物DDD、DDE)在海洋環境中造成的污染。其危害程度按其數量、毒性及化學穩定性有很大的差異。
污染海洋的農葯可分為無機和有機兩類,前者包括無機汞、無機砷、無機鉛等重金屬農葯,其污染性質相似於重金屬;後者包括有機氯、有機磷和有機氮等農葯。有機磷和有機氮農葯因其化學性質不穩定,易在海洋環境中分解,僅在河口等局部水域造成短期污染。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使用的有機氯農葯(主要是DDT和六六六),是污染海洋的主要農葯。據美國科學院1971年的估計,每年進入海洋環境的DDT達2.4萬噸,該值為當時世界DDT年產量的1/4。
工業上廣泛應用於絕緣油、熱載體、潤滑油以及多種工業產品添加劑的多氯聯苯(PCB)和有機氯農葯一樣,都是人工合成的長效有機氯化合物(按其化學結構可統稱為鹵代烴或氯化烴),由於它們在化學結構、化學性質方面有許多近似處,所以它們對海洋環境的污染通常放在一起研究。20世紀60年代末,各國認識到PCB對環境的危害,紛紛停止或降低PCB的生產和應用。
有機氯農葯和PCB主要通過大氣轉移、雨雪沉降和江河徑流等攜帶進入海洋環境,其中大氣輸送是主要途徑,因此即使在遠離使用地區的雨水中,也有有機氯農葯和PCB的蹤跡。如南極的冰雪、土壤、湖泊和企鵝體內都檢出過殘留有機氯農葯和PCB。進入海洋環境的有機氯農葯,特別容易聚積在海洋表面的微表層內。據蘇聯國立海洋研究所1976年在北大西洋東北部的觀測,DDT及其降解物DDD在微表層的含量為90納克/升,而水下的含量為5納克/升。據美國對大西洋東部的測定,在表層水中PCB的含量比DDT含量高20~30倍。海洋微表層中的DDT受到光化學作用發生降解,其速度受陽光、濕度、溫度等環境條件的制約。在熱帶氣候條件下,降解速率一般較高。沉積於海洋沉積物中的PCB和DDT在微生物作用下會發生降解作用,但速率相當緩慢。人們認為,PCB的穩定性比DDT高。DDT的降解中間產物DDE比DDT揮發性高,持久性也更長,對環境的危害更大。沉降到沉積物中的DDT和PCB會緩慢地釋放入水體,造成水體的持續污染。
DDT和PCB進入生物體內主要是通過生物對它們的吸附和吸收,以及攝食含有DDT的餌料生物或碎屑物質。動物體中DDT的殘留量反映了吸收與代謝間的動態平衡。不同種生物對DDT積累和代謝各不相同,牡蠣和蛤仔等軟體動物對DDT的富集因子可達2000(富集因子是生物體中的濃度除以環境介質中的濃度值),而甲殼類和魚類的富集因子則為10微克/升。
海水中DDT濃度一般低於1微克/升,近岸水體高於大洋水體。近岸海域魚體中的DDT濃度高於外海同類魚類,達0.01~10毫克/千克(濕重)。魚類不同器官中DDT殘留量的濃度各不相同,其中以脂肪中的含量最高。攝食魚類的海鳥DDT殘留量最高,攝食淡水及河口區魚類的鳥類,DDT殘留量高於攝食大洋魚類的鳥類。
PCB對生物的毒害作用與其異構體的氯原子數有關。氯原子越少,毒性越大,在食物鏈中的蓄積程度越高。PCB對虹鱒的10天致死濃度是38~326微克/升,20天的半致死濃度為6.4~49微克/升。無脊椎動物對於PCB要比魚類敏感,幼體比成體敏感。PCB對生物的危害作用包括致死、阻礙生長、損害生殖能力和導致魚類甲狀腺功能亢進和對外界環境變化及疾病抵抗力的下降等。PCB會導致哺乳動物性功能紊亂,波羅的海和瓦登海海豹的繁殖失敗同其體內高濃度PCB直接相關。
PCB在生物體中的積累與其脂溶性和對酶降解的抗力成正比,而與其水溶性成反比。生物體對PCB的主要代謝過程是羥基化,即將PCB轉化為水溶狀的酚類化合物後排出體外。羥基化速率取決於酶(肝微粒體混合功能氧化酶)的活性。魚體中這種酶的數量大大低於哺乳動物,並隨PCB的氯化作用的提高而降低。
DDT及其代謝產物對海洋生物有明顯的影響。比如,干擾海鳥的鈣代謝使蛋殼變薄,降低孵化率;0.1ppb濃度的DDT就會抑制某些海洋單細胞藻類的光合作用;0.2ppb濃度的DDT即能殺死某些種類的浮游動物或幼魚。
⑦ 請說出農用水水質主要幾項指標.造成水體污染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檢測指標: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化學需氧量(COD)、懸浮物、陰離子表面活性劑、水溫、pH、全鹽量、氯化物、硫化物、總汞、鎘、總砷、鉻(六價)、鉛、糞大腸菌群等。
造成水污染的成因主要是兩方面:
1:自然污染,是由於自然規律的變化和土壤中礦物質對水源的污染;
2、人為污染。是由於人類的生活、生產活動所造成的污染,一般所說的水污染是指人為污染。它包括工業廢水污染、農業污染、生活污水污染以及城市生活垃圾帶來的水污染。
1、工業廢水污染。
工業廢水包括生產廢水和生產污水,是指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和廢液,其中含有隨水流失的工業生產用料、中間產物、副產品以及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污染物。工業廢水是水體主要污染源,它面廣、量大、含污染物質多、組成復雜,有的毒性大,處理困難。如電力、礦山等部門的廢水主要含無機污染物,而造紙、紡織、印染和食品等工業部門, 在生產過程中常排出大量廢水有機物含量很高,BOD5常超過2000毫克/升,有的達30000毫克/升。即使同一生產工序,生產過程中水質也會有很大變化,如氧氣頂吹轉爐煉鋼,同一爐鋼的不同冶煉階段,廢水的pH值可在4~13之間,懸浮物可在250~25000毫克/升之間變化。而且這些廢水中的有機質,在降解時消耗大量溶解氧,易引起水質發黑變臭等現象。隨著采礦和工業活動的增加,重金屬的生產和使用也有了很大的增加,導致了湖泊與河流產生嚴重重金屬污染。因處理成本高、投資大,其中工業廢水不加處理直接排放,或未達標排放,嚴重污染了水資源。
2、農業污染
農業污染源是指由於農業生產而產生的水污染源。包括農葯、化肥的施用、土壤流失和農業廢棄物等。例如,化肥和農葯的不合理使用,造成土壤污染,破壞土壤結構和土壤生態系統,進而破環自然界的生態平衡;降水形成的徑流和滲流將土壤中的氮、磷、農葯以及牧場、養殖場、農副產品加工廠的有機廢物帶入水體,使水質惡化,造成水體富養化等。隨著化肥施用量的快速增長,導致土壤板結、耕作質量差,肥料利用率低,土壤和肥料養分易流失,污染了地表水和地下水。農葯對水體所造成的污染非常嚴重。我國農葯總產量目前已超過40萬噸,生產品種從1986年的5個已發展到200多個,每年農葯使用量在23萬噸左右,平均使用農葯2.33 kg/hm²,根據分析,一般只有10%~20%的農葯附著在農作物上,而80%~90%則流失在土壤、水體、空氣中,在灌溉水與降水等淋溶作用下污染水體。化肥對水體所造成的污染也很嚴重。據統計,我國年使用化肥4 537萬t,使用農葯50~60萬t。在農業生產過程中,使用農葯與化肥的土地面積每年超過2.8億hm²,由於地表徑流將大量的污染物帶入水體,這是農業污染水體的主要來源。並且由牧場、養殖場、農副產品加工廠的有機廢物排入水體,他們都可使水體的水質惡化,造成河流、水庫、湖泊等水體污染。
3、生活污水污染
生活污水是指城市機關、學校和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產生的廢水,包括廁所糞尿、洗衣洗澡水、廚房等家庭排水以及商業、醫院和游樂場所的排水等。城市每人每日排出的生活污水量為150—400L,其量與生活水平有密切關系。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有機物,如纖維素、澱粉、糖類和脂肪蛋白質等;也常含有病原菌、病毒和寄生蟲卵;無機鹽類的氯化物、硫酸鹽、磷酸鹽、碳酸氫鹽和鈉、鉀、鈣、鎂等。這些生活污水的總特點是有機物含量高,易造成腐敗。此外,因在厭氧細菌條件下,易產生惡臭物質,如硫化氫、硫醇等。並且,這些生活污水中含合成洗滌劑量大時,對人體的傷害會非常大。家庭污水一般很渾濁,生化需氧量一般為3O0-700mg/L。生活用水量大、成分復雜,未經處理直接進入水體,嚴重造成了對水環境的污染。
4、城市生活垃圾帶來的水污染
城市生活垃圾主要是廚房垃圾、廢塑料、廢紙張、碎玻璃、金屬製品等等。我國人口眾多,居民的生活垃圾數量也很大。五億多城鎮人口按每天產生1kg計;十億多農村人口按每天產生0.5kg計,每天共產生100萬噸生活垃圾。由於人口不斷增,生活垃圾正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生活垃圾利用率低,在堆置或填埋工程中,產生大量酸性、鹼性,有毒物資工業、生活排放出來的含汞、鉛、鎘等廢水,滲透到地表水或地下水造成水體黑臭,地下水淺層不能使用、水質惡化,全國60%的河流存在的氨氮、揮發酚、高錳酸鹽污染,氟化物嚴重超標,水體喪失自凈功能,影響水生物繁殖和水資源利用,導致生態環境惡化,威脅飲水和農產品安全。
⑧ 農葯對環境污染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農葯對環境的污染主要表現在對土壤、水源、空氣等污染,不科學合理使用則會加劇污染,有以下幾個方面:
(1)農葯對土壤的污染農葯進入土壤的途徑有三種情況:①是農葯直接進入土壤,包括施用的一些除草劑、防治地下害蟲的殺蟲劑和拌種劑,這些農葯基本上全部進入土壤;②是防治病蟲害噴撒到農田的各類農葯。它們的直接目標是病、蟲、草,目的是保護作物,但有相當部分農葯落於土壤表面或落於稻田水面而間接進入土壤;③是隨著大氣沉降、灌溉水和植物殘體。由於農葯本身不易被陽光和微生物分解,對酸和熱穩定,不易揮發且難溶於水,故殘留時間很長。這些累積的農葯還將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發揮作用。目前大豆田長期使用高殘效除草劑的地塊,導致玉米等經濟作物無法調茬,大豆也表現根系發育受阻、生長緩慢,個別地塊出現大量死苗現象,導致減產、減收甚至失收。
(2)農葯對大氣的污染農葯微粒和蒸汽散發空中,隨風飄移,污染全球。農葯對大氣污染的程度還與農葯品種、農葯劑型和氣象條件等因素有關。易揮發性農葯、氣霧劑和粉劑污染相當嚴重,長殘留農葯在大氣中的持續時間長。在其他條件相同時,風速起著重大作用,高風速增加農葯擴散帶的距離和進入其中的農葯量。
(3)農葯對水體的污染水體中農葯的來源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向水體直接施用農葯;含農葯的雨水落入水體;植物或土壤粘附的農葯,經水沖刷或溶解進入水體;生產農葯的工業廢水或含有農葯的生活污水等都時刻為害著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質。有時為防治蚊子幼蟲施敵敵畏、敵百蟲和其他殺蟲劑於水面;為防除渠道、河流中的雜草而使用水生型除草劑等造成水中的農葯濃度過高,大量的魚和蝦類的水生動物死亡。還有一些農葯葯液配製點有不少葯瓶和其他包裝物,降雨後會產生徑流污染,施葯工具的隨意清洗也造成水質污染。
⑨ 農葯廢水有什麼特點
農葯廢水的主要特點是:
1、污染物濃度較高,COD(化學需氧量)可達每升數萬毫克;
2、毒性大,廢水中除含有農葯和中間體外,還含有酚、砷、汞等有毒物質以及許多生物難以降解的物質;
3、有惡臭,對人的呼吸道和粘膜有刺激性;
4、水質、水量不穩定。因此,農葯 廢水對環境的污染非常嚴重。
⑩ 農葯種類繁多,農葯廢水水質復雜,其特點有哪些
(1)污染抄物濃度高,COD(化學需襲氧量)可達數萬毫克每升;
(2)除農葯和中間體外,廢水中還含有苯酚、砷、汞等有毒物質,以及許多可生物降解的物質。
(3)具有難聞的氣味並且刺激人體呼吸道和粘膜;
(4)水質、水量不穩定。因此,農葯廢水對環境的污染十分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