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萬元工業產值用水量
萬元工業產值用水量=工業總用水量/工業總產值(立方米/萬元)
萬元產值用水量是指生產1萬元產值需要的用水量。用水量包括取水量與重復利用水量之和。如果不包括重復利用水量,則用水量與取水量是相等的。
2. 萬元工業產值廢水排放量受哪些因素影響
工業廢水最好能就地處理後達到排放要求後,再排出去,目前好多地方是投加佳潤凈水葯劑聚合氯化鋁,凈水效果明顯
3. 新疆水資源供需分析
第一節 水資源需求分析
一、社會經濟發展指標預測
(一)社會經濟現狀指標
2005年新疆生產總值2604 億元,比上一年增長10.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94億元,增長6.6%;第二產業增加值1165億元,增長14.4%;第三產業增加值945億元,增長9.3%。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19.6%、44.7%和35.7%。
2005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831.06 億元,比上年增長7.4%。其中,農業產值595.84億元,增長7.0%;牧業產值183.52億元,增長9.0%;林業產值15.29億元,增長5.8%;漁業產值4.34 億元,增長5.4%。年末牲畜存欄頭數為5333.60 萬頭(只),比上年增長2.4%;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積9.05萬公頃。
2005年年末總人口2010.35萬人,比上年增加47.24萬人,增長2.4%。其中,城鎮人口764.85萬人,增加8.2%,城鎮化率為37.2%;鄉村人口1263.50 萬人,增加17.49 萬人,下降0.8%。全年人口出生率為 16.4‰,死亡率為 5.0‰,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1.4‰。
(二)社會經濟發展指標預測
社會經濟發展指標預測方法是利用《新疆統計年鑒(2006)》、《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土地開發整理規劃》(2001~2010 年)的有關基礎數據,採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規劃報告》中的有關規劃定額進行預測。
1.農業發展指標
土地變更統計顯示,2005 年底,新疆農用地6306.07 萬公頃,建設用地122.07萬公頃,未利用地10220.83萬公頃,詳見表3-2-1。《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土地開發整理規劃》(2001~2010 年)提出:2001~2010年開發整理土地160.68 萬公頃,新增耕地面積66.67萬公頃,詳見表3-2-2,至2010年,預測全疆耕地面積為483.07萬公頃(7246.05萬畝)。
表3-2-1 新疆2005年土地資源利用現狀 單位:萬公頃
表3-2-2 各地(州、市)土地開發整理安排表(2001~2010年)單位:公頃
續表
2.工業發展指標
根據《新疆統計年鑒》2006 資料,工業總產值增長率按9%計算,預測到2010年工業總產值為3626.00億元。
3.人口增長預測
根據《新疆統計年鑒》2006資料,人口增長率按1.1%計算,預測到2010年人口達到2122.93萬人。
二、需水量預測
(一)需水量預測原則
水資源供需發展趨勢預測的基本原則,主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1.節流與開源並舉,利用與保護並重
為了滿足未來經濟發展對供水不斷增長的需求,根據各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和水資源需求,以及生態環境狀況等具體情況,在進一步強化節約用水和現有工程配套改造挖潛的前提下,適當建設水資源開發利用工程,以保持供水量適度增長。做到新建工程與現有工程配套改造並進,節流與開源並舉,利用與保護並重。
2.經濟合理的原則
根據社會凈福利最大准則,對水資源的需求與供給同時進行調整,使社會經濟發展模式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互適應。依據邊際成本替代准則,在需求側採取生產力轉移、產業結構調整、水價格調整、行業器具型節水等措施,抑制需求的過度增長,並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在供給側統籌考慮降水和微鹹水直接利用、洪水和污水資源化、地表水和地下水聯合利用等措施,輔之以跨流域調水,增加水資源對區域發展的綜合保障功能。
3.統一調配原則
根據國家社會經濟發展戰略,結合新疆區域社會經濟需求,考慮水資源的區域分布特點,對水資源在流域間和流域內兩個層次進行統一調配。流域間配置解決水資源天然分布與歷史形成的用水重點地區不相協調的問題,主要依靠跨流域調水工程進行大范圍內的水量餘缺調配;流域內層次的配置以流域為基礎進行,通過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實現。
4.可持續發展原則
基於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兼顧滿足國民經濟需水和生態環境需水,水資源配置應立足於水資源的持續利用。從保持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念出發,協調發展進程中的人—地關系和人—水關系。兼顧除害與興利、當前與長遠、局部與全局,在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兩方面進行權衡,合理分配社會經濟用水與生態環境用水。根據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在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之間尋求平衡,在水資源高效持續利用的資金需求和社會經濟的承受能力之間尋求平衡。
5.工業、城鎮、農村生活用水按95%保證率考慮,農田灌溉、經濟林、飼草按75%保證率考慮,防風林、成林、牧草生態用水按50%保證率考慮
6.到2010年使我區春旱缺水的矛盾基本得到緩解,基本滿足農牧業、石油和工礦企業、城鎮生活、生產和生態各方面的用水要求
(二)需水量預測依據
《全國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規劃工作技術細則》5.1 中明確指出,地級行政區2000年和2010年的社會經濟發展指標及其供水需求預測,可引用《全國水資源中長期供求計劃》中的成果。本次工作本著上述指示精神,參照《全疆水資源中長期供求計劃》中的成果進行分析計算。
需水預測的目標和原則:對水資源需求的預測應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既預測國民經濟需水,也兼顧生態環境對水資源的需求。對於水資源相對比較貧乏的新疆,節水是一項長期的任務,需水定額按照節水型農業、節水型工業、節水型社會的要求來確定。在預測定額時,考慮了各流域的水資源條件、水資源開發利用潛力、節水水平等眾多因素,參考了國內外用水效率比較高的地區的用水水平。
(三)2010年需水量預測
1.渠系有效利用系數和用水定額的確定
依據《全疆水資源中長期供求計劃》成果,確定本次需水量預測的有關參數和定額。
(1)渠系有效利用系數,詳見表3-2-3。
表3-2-3 渠系有效利用系數規劃表
(2)農業灌溉定額:農業灌溉是指大田和水稻田的灌溉定額,詳見表3-2-4。
表3-2-4 農業灌溉定額規劃表 單位:立方米/畝
(3)城鎮生活用水定額:城鎮用水人口為市鎮人口中的非農業人口,生活用水定額包括居民生活用水、公共設施用水和商品菜田用水3部分。規劃指標見表3-2-5。
表3-2-5 城鎮生活用水規劃指標 單位:升/人·日
(4)工業用水定額:工業需水量預測包括電力行業、鄉鎮企業、其他行業等需水量的預測。故工業用水定額採用重復利用率提高法,利用萬元產值耗水量推算工業需水量。全疆工業萬元產值用水量規劃指標詳見表3-2-6。
表3-2-6 工業用水定額規劃表 單位:立方米/萬元
2.需水量預測
根據《新疆統計年鑒》,2006 中各地(州、市)2005 年工業總產值、人口指標,年工業總產值增長率依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提出的9%計算,人口增長率按11‰計算,工業用水定額、城鎮生活用水定額按上述分析確定的定額進行計算,據此預測工業和城鎮生活需水量。耕地面積依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土地開發整理規劃(2001~2010)》資料,農業灌溉定額北疆地區綜合水田和旱田平均取700 立方米/畝,南疆地區平均取750 立方米/畝。據此預測的需水量詳見表3-2-7至表3-2-9。
表3-2-7 工業需水預測分析表
表3-2-8 城鎮生活需水量預測分析表
續表
表3-2-9 農業需水量預測分析表
續表
3.需水量確定
2010 年全疆工業需水量 68.4549 億立方米,農業需水量513.7456億立方米,城鎮生活需水量9.4534 億立方米。全疆需水總量為591.654億立方米。詳見表3-2-10。
表3-2-10 2010年需水量預測結果匯總表 單位:億立方米
續表
4.耗水量、回歸水量和工業及城市廢污水排放量預測
根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規劃報告》資料:依據《新疆水中長期供求計劃》中城鎮生活、工業生產和農業灌溉不同耗水率情況,進行地(州)耗水量、回歸水量和城市廢污水排放量的預測,詳見表3-1-11。
表3-1-11 耗水量及回歸水量分析預測統計表 單位:萬立方米
續表
5.生態環境需水量分析
生態環境用水在水資源豐富的濕潤地區,並不構成問題,而在水資源緊缺的乾旱、半乾旱和半濕潤地區,由於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城市和工業用水擠占農業用水,農業用水又擠占生態用水,導致生態環境的惡化。
關於生態環境用水評價,國內外的研究一致認為,應以生態環境現狀作為評價生態用水的起點,而不是以天然生態環境為尺度進行評價。因此,狹義的生態環境用水是指為維護生態環境不再惡化並逐漸改善所需要消耗的水資源量。生態環境用水評價的區域,應當是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生態環境相對脆弱和問題嚴重的乾旱、半乾旱和季節性乾旱嚴重的半濕潤區。
生態環境用水的評價工作起步較晚,目前能掌握的資料有限。現就國家「九五」攻關重點項目《西北地區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研究》(96-912)有關專題提出的成果,對新疆的生態環境用水狀況,作粗略的評價。
(1)生態和經濟耗水的平衡分析
新疆氣候乾旱、光熱條件好,但生態環境非常脆弱。近年來,部分地區由於過度開發水土資源,荒漠化、鹽鹼化等生態問題十分突出。根據「九五」攻關96-912-01 課題「生態環境保護」研究專題,利用遙測判讀所得到的生態要素信息和地面水文觀測資料,用分流域水量平衡分析估演算法,求得現狀經濟耗水量、人工生態和天然生態耗水量,其成果見表3-2-12。
表3-2-12 生態耗水與經濟耗水平衡表 單位:億立方米
(2)典型河流耗水量的平衡分析
為了分析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選擇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不同的4條河流進行比較,詳見表3-2-13。
表3-2-13 典型河流耗水量比例關系表
博爾塔拉河、奎屯河是天山北坡西部艾比湖的源河,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相對較低,經濟耗水量分別佔41%和50%;生態耗水分別佔59%和50%。目前尚有部分余水退入艾比湖,會同其他河流的退水,共同維持艾比湖現狀湖面的穩定。其餘河流的經濟耗水量所佔比重都小於50%,生態環境用水大於50%,尚有一定比例的余水供給下游的終端湖泊或荒漠區的地下水。
瑪納斯河與呼圖壁河是瑪納斯湖的源河,這兩條河的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較高,經濟耗水量均已超過60%。因此,在河流末端的瑪納斯湖已乾涸。由於瑪納斯河與呼圖壁河通過發展人工綠洲生態替代了大部分的天然綠洲,該地區的生態環境基本沒有惡化。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內陸河地區任何一條河流都是生態河流,隨著水資源的開發,人工生態耗水的增長,必然要對天然生態環境帶來影響。經濟耗水與生態耗水的比例關系,直接反映流域的生態環境狀況。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應當有一定的限度,根據我國內陸河水資源開發利用的現狀,要使生態環境不再繼續惡化,經濟耗水應控制在30%~50%范圍內比較合理,最高不宜超過60%。目前內陸河地區水資源開發利用的程度已達到50%,部分地區甚至超過60%,生態環境已明顯惡化,因此內陸地區水資源的進一步開發,必須對生態環境可能產生的不利影響作出評價。聯合國發表的「全面評價世界淡水資源」報告,曾對用水緊張程度進行分類(詳見表3-2-14),認為用水與可用淡水之比達到20%~40%屬於中高度用水緊張的范圍,要求加強供需水的管理,確保水生生態系統的用水。用水與可用淡水之比超過40%屬於用水高度緊張范圍,流域內將出現嚴重水荒,對水生態系統產生嚴重影響,缺水將成為經濟增長的限制因素,現有的用水格局和用水量需作調整。這一資料可供新疆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參考。
表3-2-14 用水緊張程度分類
根據新疆的實際情況,為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需考慮以下幾方面的用水:①保護和恢復內陸河流下游的天然植被及生態環境;②水土保持及水保范圍之外的林草植被建設;③維持河流河道內所必需的水量,如沖沙水及濕地、湖泊、窪地等生態用水;④回補超采區的地下水。
很多專家對維持目前的天然生態系統需水量進行過多方面研究,認為現狀條件下天然生態系統需水量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570.7萬公頃濕地草甸需水150.9億立方米。55.4萬公頃荒漠河岸林需水10.4 億立方米。2.49 萬公頃河谷林需水 1.3 億立方米。98.07萬公頃灌木林需水16.1 億立方米。以上天然生態植被共計需水178.7億立方米。二是3 個重要湖泊(博斯騰湖、烏倫古湖、艾比湖)的生態需水量為27.4 億立方米。三是重要河道的生態需水量1.5億立方米。以上3項共計需水量約208億立方米。
因此,在現狀條件下,不包括天然植被利用的降水及吸收的地下水,天然生態用水量為208 億立方米是不可減少的。這些水量基本上是天然河道經引水後下泄的水量,必須得到保證,以確保綠洲外圍的天然生態系統安全,保護綠洲的穩定和持續發展。
對內陸河流域來說,河道每年要有一定下泄水量用於輸鹽和維系河道兩岸及外延區荒漠植被用水和尾閭湖泊用水,生態用水量視不同河流而異,但它是確保流域生態系統穩定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所必須的。根據國際上的經驗,乾旱地區生態用水要佔到水資源總量的30%~40%。故208 億立方米的生態用水量是可計算水量中必須給予保證的最低限。
第二節 水資源供需平衡分析
一、水資源供需平衡現狀分析
根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下水資源評價》(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國土資源廳2002年)資料,1999年全疆總水資源利用量為485.9億立方米,其中,利用地表水434.24 億立方米,佔89.37%;開采地下水51.35億立方米(不含坎兒井、引泉量),佔10.57%;污水處理回用0.293億立方米,佔0.06%。詳見表3-2-15。
表3-2-15 1999年新疆行政分區供水量統計表 單位:億立方米
1999年地表水利用量434.24億立方米,佔全疆地表水總徑流量的41.4%,佔全疆地表水資源量的46%。准噶爾盆地地表水利用量為143.2493億立方米,佔全疆地表水利用量的33%。塔里木盆地地表水利用量為289.7632 億立方米,佔全疆的67%,較准噶爾盆地高出1倍。詳見表3-2-16。
表3-2-16 1999年新疆水資源利用情況統計表 單位:億立方米
全疆地表水資源量為942.1933億立方米/年,地表水供水量為434.2404億立方米/年,地表水供水量佔全疆水資源利用總量的89.42%,全疆平均地表水利用率為46%,其中,准噶爾盆地地表水利用率為31%,塔里木盆地地表水利用率為60%,南疆地表水開發利用程度高於北疆。全疆河川多年平均徑流總量885.3億立方米/年,扣除高原、荒漠區難以利用的37.8 億立方米/年,地表水可利用量為847.5億立方米/年。現狀生態環境需水量為208 億立方米/年,國際河流出境水量259.2億立方米/年,若扣除難以利用的和生態環境用水以及現狀國際河流的出境水量,可供國民經濟利用的地表水量約為400 億立方米/年左右。現狀地表水可利用量與目前實際引入灌區的地表水基本相當,除國際河流外,新疆地表水已基本無開源潛力。
全疆地下水可開采資源量為233.1242 億立方米,地下水實際開采量為51.3965 億立方米,全疆平均地下水開采系數為0.22。其中准噶爾盆地地下水開采系數為0.28,塔里木盆地地下水開采系數為0.19,北疆地下水開發利用程度高於南疆。雖然全疆地下水開發利用程度整體上處於較低水平,全疆范圍內地下水可供水量遠大於需水量,具有很大的開發利用潛力,現狀供需平衡結果:地下水開發潛力剩餘181.7277億立方米/年。但新疆地下水開發利用很不均衡,南疆與北疆、經濟發達地區與不發達地區之間存在較大差異,北疆地下水開發利用程度遠高於南疆,北疆的天山北麓經濟帶遠高於北疆其他地區。天山北麓個別地區已出現了地下水超采現象,烏魯木齊市、石河子市、昌吉州、吐魯番地區、哈密地區地下水開采系數均已接近或超過1,地下水已處於超采狀態,不同程度地出現了區域地下水降落漏斗。如奇台縣1991~1996 年地下水平均開采量為3.33 億立方米/年,大於可開采量2.47 億立方米/年,也大於總補給量2.97億立方米/年。從全縣現有26 個觀測井得到的數據看,多年動態變化中地下水位持續下降,下降0~1 米的有3個點,下降1~2米的有2個點,下降2~4 米的有9 個點,下降4~5米的有6個點,下降5~6米的有2個點,下降6~7米的有4個點,平均下降3.7 米。奇台縣平原泉水共有6 條,1966 年年徑流量11200萬立方米,1979年為5000 萬立方米,1993 年降至460萬立方米,到1996 年僅為2.2 萬立方米,30 年內泉水逐漸減少,目前幾乎乾涸。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平原泉水的減少,固然與地面水利工程的完善、灌溉技術的提高有一定關系,然而,超量開采是導致地下水位持續下降、泉水乾涸的主要原因這一客觀事實是不可否認的。
二、水資源供需平衡預測分析
(一)地表水資源供水潛力分析
(1)全疆河川多年平均徑流總量885.3 億立方米/年,扣除高原、荒漠區難以利用的 37.8 億立方米/年,地表水可利用量為847.5億立方米/年。現狀生態環境需水量為208 億立方米/年,國際河流出境水量259.2億立方米/年,若扣除難以利用的和生態環境用水以及現狀國際河流的出境水量,可供國民經濟利用的地表水量約為400億立方米/年左右。現狀地表水可利用量與目前實際引入灌區的地表水基本相當,新疆地表水已基本無開源潛力。
(2)預測2010年污水排放量為19.5918 億立方米,根據自治區「十五」規劃,到2005年工業廢水排放要達到75%以上。據此推算,到2010年,污水排放處理率按75%計算,污水處理回用量將達到14.6939億立方米。現狀年污水處理回用量僅為0.293億立方米,此舉可以新增供水量14.4億立方米。
(3)1999年全疆總水資源利用量為485.9 億立方米,其中,利用地表水434.24 億立方米,佔89.37%;全疆農業用水約占總用水量的70%,個別地區可達90%以上,行業用水比例嚴重失調,而且浪費相當嚴重。如,有的地區農業用水採取大水漫灌的方式,全疆平均毛灌溉定額一般在1000 立方米/畝以上,個別地區可達1500立方米/畝以上;工業和生活用水浪費的情況也不容忽視,全疆工業萬元產值耗水量平均達435立方米(南疆平均為448立方米/萬元,北疆平均423 立方米/萬元),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因此,通過節水措施、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可以大大提高水資源的供水潛力,灌溉定額如果能夠下降到700 立方米/畝,按灌溉面積416公頃計算,每年可以節約水資源180 億立方米。詳見表3-2-17。
(二)地下水資源供水潛力分析
1.地下水資源開采潛力分析
現狀年新疆地下水平均開采程度只有22%,尚有181.7739 億立方米/年的地下水可開采資源量的潛力;如加上引泉量(17.345億立方米/年),開采程度為29%,尚有166億立方米/年的地下水可開采資源量的潛力。
塔里木盆地平均開采程度為19%,低於全疆平均水平,有117億立方米/年的地下水可開采資源量的潛力。但哈密地區和吐魯番地區開采程度均已在110%以上,並有3個超采區,地下水已無潛力;其他地區仍有較大潛力。
准噶爾盆地平均開采程度為28%,高於全疆平均水平,有66億立方米/年的地下水可開采資源量的潛力。昌吉州、烏魯木齊市已無潛力;石河子市雖超采嚴重,但從大的流域范圍考慮仍有一定潛力;其他地區仍有較大潛力,但部分縣市(如博樂市)潛力也已不大。
2.地下水資源規劃開采量保證程度分析
規劃2010年總的可供水量為855.3403億立方米,總的需水量為589.9995億立方米,供需平衡結果尚有265.3408億立方米的盈餘,總體上是有保證的。但需要說明的是,新疆地域廣闊,水資源時空分布極不均衡,真正需水量大的地區主要集中在范圍極為有限的綠洲帶,加之生態環境脆弱,生態需水量很大,因此總體上仍然表現為水資源不足,特別是在天山北坡經濟帶表現尤為突出,烏魯木齊市、克拉瑪依市、石河子市、昌吉州已經表現為供需嚴重失衡。
表3-2-17 水資源供需平衡預測分析表 單位:億立方米
4. 初中政治:實行可持續發展觀的現實意義是什麼
淺論中國人口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一.前言
人口、資源和環境這三方面,是一個具有內在聯系的系統工程。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涉及到人口、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等各個方面,但就中國的國情而言,人口問題具有突出的重要意義。中國人口數量眾多、增長量大,給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可以說,中國的社會經濟能否可持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口問題的解決,包括人口數量問題、人口素質問題和人口結構問題。
二.人口與可持續發展
對於「可持續發展」的討論總是和兩個根本性的問題糾纏在一起:一個是環境問題,另一個就是人口問題。從環境問題本身來看,它的產生似乎同人口增長沒有什麼直接的和必然的聯系。但是,自從80年代以來,世界人口和經濟幾乎以同樣的速度增長,加上不可持續的生產和消費模式,給我們這個地球增加了越來越大的壓力,這同樣是擺在人類眼前的事實。發達國家作為世界環境污染的主要出口商,他們的環境問題主要是生產、生活垃圾和廢物的處理不當造成的,人口增長在其中的影響微乎其微。與發達國家截然相反,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則是以快於經濟增長的速度在增加,這使本來已經相當脆弱的生存環境受到更加嚴重的破壞。在這些國家中,人口問題和環境問題好似一對苦難的孿生兄弟,而這兩者的關系實際上又相當復雜。
可持續發展」為人類社會確定了新的發展目標模式。實現這一目標模式的方法和途徑有很多,但是,為了確保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不致遭受根本性的破壞,人類的選擇又顯得十分有限。促進經濟發展既是「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內涵,同時又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但有必要明確一點,為了實現經濟的增長,人類目前所採取的某些方式是不可取的,是有背於人類和地球的長遠發展目標的。意識到這一點的意義在於,人類已經開始努力改進以往的不利做法,並力圖去尋求新的發展途徑。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需要克服種種阻力,人口問題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為此,發展中國家已經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而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還要妥善地處理人口、資源和環境的關系,這使今後的種種努力顯得更為艱巨,也更具有深遠的意義。
三.中國人口與可持續發展
(一)人口與土地與糧食
中國在不到全球7%的耕地上解決了佔世界22%人口的吃飯問題,這是一件了不起的工程,同時它也說明了中國人口對土地和糧食的壓力。中國陸地總面積為96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國家之一。在現有的經濟技術條件下,可被農林牧副漁業和城鄉建設利用的土地佔總面積的三分之二,其他三分之一則是沙漠、戈壁、冰川、石山或荒漠,利用難度很高,成本極大。1952年,中國耕地面積為16.2億畝,人均耕地面積為2.8畝。當時世界人均耕地面積是5.5畝。雖然與世界平均水平相差一倍,卻是中國50多年的最高水平。1997年,中國的耕地面積約為14.3億畝,人均只有1.15畝,比1952年下降了一倍多。1952-1997年間,耕地面積減少了近2億畝,人口卻增長了6億5千萬,人多地少的矛盾大大加劇。隨著人口數量的增加和耕地面積的減少,中國的人均耕地面積還將進一步下降。預計15年後,人均耕地面積將下降到1畝以下。由於人均耕地面積不斷減少,加上農業現代化的發展,使農村出現了大量的剩餘勞動力。目前,中國的農村剩餘勞動力約為1.5億,到本世紀末,很可能突破2億。 人口與土地之間的關系不僅表現在人均耕地面積的減少,而且表現在對土地環境的污染破壞和人均糧食產量的徘徊不前。由於人口增長對農產品的需求壓力,迫使農民高強度地使用耕地,使耕地的污染和退化嚴重。目前,提高糧食產量的主要辦法是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葯,這使土地的結構遭到破壞、肥力下降、板結貧脊。耕地資源數量的減少和質量的下降,已經成為中國農業生產和經濟發展的一個不利因素。中國的糧食生產在過去的50多年裡有驚人的提高。1949年,中國糧食產量為2264億斤,人均產量416斤;1997年總產量增長到9883億斤,人均產量約為800斤。在這期間,糧食總產量增長了3倍,但是由於同期人口總數從5.4億增長到12.36億,使人均產量增長不到1倍。目前,農業生產是困擾中國政府的一大問題。政府年年強調糧食播種面積,但我們仍然感到糧食供給處於緊張狀態。中國的糧食畝產現已接近世界最高水平,進一步提高的潛力已遠不如過去,因此,為支持中國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提高人均糧食佔有量,就必須降低人口的增長速度。
(二)人口與森林和草原
盡管中國堅持不懈地植樹造林和保護森林資源,但是由於歷史條件和自然條件的限制,目前,中國的生態環境仍比較脆弱,森林資源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中國的人口增長對木材產生了巨大的需求,一方面是對木材製品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對薪柴的需求。這種需求驅使人們對森林的大量坎伐。據統計,在全國140個森林局中,已有61個局處於過度採伐狀態,25個局的森林資源已經基本枯竭(曲格平,李金昌,1991年)。目前,中國的用材、薪柴、紙漿和其他林業經濟產品的供應都很緊張。與此同時崐,由於人口增長對糧食和耕地的需求,加劇了開荒毀林的過程。隨著牧區人口的快速增長,中國的草原出現了超載放牧和過度開墾的現象,其後果是草原的沙漠化。中國的沙漠專家警告:如果不採取措施,到本世紀末,將有8萬平方公里土地沙漠化。由於森林和草原的破壞,使水土流失嚴重。中國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量多達50多億噸,涉及11個省區,主要在黃土高原和南方的丘陵地區。黃河每立方米水含沙量在37公斤以上,為世界第一。長江每立方米水含沙量也達到了1公斤以上,為世界第四。長江上游多為紅色土壤,土層最薄的地區只有4厘米,土層下則是堅硬的岩石。森林的開采、草原的沙化和水土的流失與人口增長有直接的關系。因此,控制人口增長,減少牧業和林業人口,實現人口的產業結構轉變,是緩解森林和草原生態環境危機的一項根本性的措施。
(三)人口與礦產和能源
中國是世界上能源儲藏比較豐富的國家之一。各種礦產資源種類比較齊全。有不少礦產資源儲量在世界上居前列。但是,由於中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佔有量並不高。由於人口迅速增長,高耗能工業廣泛建立及能源價格長期偏低,使中國的能源供給長期處於緊張狀態。各種預測表明,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的能源供需矛盾將進一步激化,能源利用所產生的環境污染問題也將進一步加劇。近年來,中國農民濫采礦藏的問題十分嚴重,這無疑是農村剩餘勞動力對自然環境的直接沖擊。為保證礦產能源的長期和有效供給,提高開采效率和減少開采利用過程中的環境污染,是中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得以實現的基本條件之一。
(四)人口與水資源
中國陸地水資源總量為2.8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雖然水資源的總量不少,但利用難度較大。原因在於:一是時間分布不均勻,水資源東南多、西北少;二是時間分配不盡人意,大部分降水量集中在夏季,而且年際變化大。人口的增長對水資源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 人口的增長使水資源短缺現象更為突出。1949年以來,中國人口增加了一倍多,相當於人均水資源減少了一倍多;與此同時,生活、生產用水量急速增長,逐步出現了大片的缺水現象。以北京市為例,1962年前,北京市的水資源是供過於求,此後,隨著人口的增加,生產的發展,使用水量急劇上升,1970年基本上處於供需平衡狀態,此後,水資源危機開始出現,目前水資源短缺已經成為北京市生產和生活的一個重要問題。
2、 人口的增長間接地使水資源總量下降。主要表現在:一是人口增長對耕地的需求導致「圍湖造田」,破壞了地表水;二是人口增長導致對地下水的超量開采,減少了地下水的總儲量。由於超采地下水,一些城市發生了地面下沉,一些沿海城市還出現了海水侵入,影響了地下水的質量。
3、 人口經濟活動導致了水體的嚴重污染。目前,中國每年的廢水排放量約為350-400億噸,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的工業廢水平大部分未經處理直接或間接地排入水體。地下水的情況也與此類似,大部分城市地下水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特別是北方城市地下水的硬度逐年上升。
四.總結
就中國的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等各方面而言,中國已經制定了各自的發展戰略,並在一定程度上進行了總體上的協調。但是,要使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協調共進,必須改變就人口論人口、就資源論資源、就環境論環境、就經濟論經濟的單一傾向。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對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必須考慮到人口增長的長期需要和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必須有利於人口控制和環境保護;同時,人口控制和環境保護的本身也應該以保護和促進長期發展為主要目標。這就要求中國政府建立起將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等多因素綜合治理的總體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而在可持續發展的進程中,人口和計劃生育是關鍵問題。
5. 萬元gdp污水排放量
無發生消費 不算入GDP,Y=C+G+I+(X-M),僅僅取水 不算入GDP
6. 2016至2019年該市工業廢水排放量呈現逐年什麼的趨勢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工業廢水總排放量為199.5億噸。2019年,據生態環境部公布的448個日排污水量大於100立方米的直排海污染源監測結果顯示,工業廢水排放量為25.85億噸,同比下降33.3%。
由於國家統計局於2015年以後停止公布工業廢水總排放量數據,前瞻結合2016-2019年我國工業廢水直排海排放量的增速測算,估計2019年我國工業廢水總排放量約為252億噸。
——以上數據來源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工業廢水處理行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7. 工業生產用水量估算要點有哪些
1.設計年限內生產用水量的預測,可以根據工業用水的以往資料,按歷年工業用水增長率以推算未來的水量。
2.根據單位工業產值的用水量,工業用水量增長率與工業產值的關系,或單位產值用水量與用水重復利用率的關系加以預測。
注意
各地企業處址不同,有的是依湖而設;有的是臨江而建;有的是傍泉而立;還有的是靠海而置。所以它們所採用的水源也各不相同。如南方一些城市的企業大多採用河水、湖水等地表水;沿海城市的一些企業海水用量比較大。
而北方的一些企業則大量採用泉水、井水等地下水。還有一些城市,在工業用水中採用了一部分污水,所以污水也可用作工業用水的水源。因此,凡是能為工業生產提供水量的源泉都是工業用水的水源。
8. 萬元產值工業廢水排放量公式
年污水排放量具體計算公式: 年污水排放量(噸/年)=年排放量(噸)*排放濃度(mg/L)/1000000 (排放濃度=全年四個季度平均值)
9. 用灰色系統模型GM(1,1)預測,怎麼預測,圖片是數據,要預測至2020年的數據,要寫出具體的步驟
這個文檔很詳細了,你可以看了以後代入自己的數值再計算。
10. 工業排放對水資源的影響
鉻(Cr)
鉻是一種具有銀白色光澤的金屬,無毒,化學性質很穩定,不銹鋼中便含有12%以上的鉻。常見的鉻化合物有六價的鉻酐、重鉻酸鉀、重鉻酸鈉、鉻酸鉀、鉻酸鈉等;三價的三氧化二鉻(鉻綠、Cr2O3);二價的氧化亞鉻。鉻的化合物中以六價鉻毒性最強,三價鉻次之。據研究表明,鉻是哺乳動物生命與健康所需的微量元素。缺乏鉻可引起動脈粥樣硬化。成人每天需500-700微克鉻,而在一般伙食中每天僅能提供50-100微克。紅糖全谷類糙米、未精製的油、小米、胡蘿卜、豌豆含鉻較高。鉻對植物生長有刺激作用,微量鉻可提高植物收獲量;但濃度稍高,又可抑制土壤內有機物質的硝化作用。鉻酸、重鉻酸及其鹽類對人的粘模及皮膚有刺激和灼燒作用、並導致傷、接觸性皮炎。這些化合物以蒸氣或粉塵方式進入人體,均會引中鼻中隔穿孔、腸胃疾患、白血球下降、類似哮喘的肺部病變。皮膚接觸鉻化物,可引起癒合極慢的「鉻瘡」,當空氣中鉻酸酐的濃度達0.15~0.31毫克/立方米時就可使鼻中隔穿孔。三價鉻還是一種蛋白凝聚劑。有人認為,六價鉻可誘發肺癌。此外,六價鉻,特別是鉻酸對下水系統金屬管道有強文化館作用,濃度2為0.31mg/l的重鉻酸鈉即可腐蝕管道。含3.4-17.3mg/l的三價鉻廢水灌田,就能使所有植物中毒。
鉻的污染主要由工業引起。鉻的開采、冶煉、鉻鹽的製造、電鍍、金屬加工、製革、油漆、顏料、印染工業,都會有鉻化合物排出。如製革工業通常處理一噸原皮,要排郵含鉻410mg/l的廢水50-60噸;若每天處理原皮十噸,則年排鉻72-86噸。
防治鉻的污染要從改革工藝和綜合利用多考慮,如電鍍的鉻霧回收、低鉻鍍鉻;鉻渣制鑄石、青磚和鉻木質素;鍍鉻廢水回收氫氧化鉻再經錦綠等等。
■ 汞(Hg)
汞即水銀,是一種液體金屬。比重13.6,熔點-39.3℃、沸點357℃。汞在常溫下即可蒸發,其蒸氣無色無味,比空氣重七倍。汞及其化合物毒性都很大,特別是汞的有機化合物毒性更大。魚在含汞量0.01-0.02毫克/升的水中生活就會中毒;人若食用0.1克汞就會中毒致死。汞及其化合物可通過呼吸道、皮膚或消化道等不同途徑侵入人體。當汞進入人體後,即集聚於肝、腎、大腦、心臟和骨髓等部位,造成神經性中毒和深部組織病變,引起疲倦,頭暈、顫抖、牙齦出血、禿發、手腳麻痹、神經衰弱等症狀,甚至會出現精神混亂,進而瘋狂痙攣致死。有機汞還能進入胎盤,使胎兒先天性汞中毒,或畸形,或痴呆。汞的毒性是積累性的,往往要幾年或十幾年才能反應出來。食物鏈對汞有相當大的富集能力。如淡水魚和浮游植物對汞的富集倍數為一千,淡水無脊椎動物為十萬,海洋植物為一百,海洋動物為二十萬。
汞有著廣泛的用途,如氣壓表、壓力計、溫度計、汞真空泵、日光燈、整流器、水銀法制燒鹼、汞觸媒、升汞消毒劑(千分之一的氯化亞汞作外科器械消毒劑)、雷汞(雷酸汞、炸葯起爆劑)、顏料(如硃砂、辰砂即硫化汞紅色顏料、印泥)、農葯(如西力生、賽力散)等等都要用到汞。汞的污染也來自這些方面。在有色金屬冶煉時也會因礦石含汞(如硫化汞)而帶來嚴重的汞污染。問題有機合成工業中的含汞觸媒(如以活性炭為載體的氯化亞汞觸媒)廢棄物也會給環境來污染問題。
人們已研究了各種對付汞污染的辦法。如以隔膜電解槽制燒鹼,有色冶金中採用多硫化鹼回收汞、以無汞差壓計代替水銀差壓計,等等。含汞廢水也可以化學沉澱法、活性炭吸附法、汞齊提取法等等處理。但必須指出,任何方法除汞、都只能改變其存在形態和轉移其存在位置,而其固有毒性並未消除,因此還要與汞的回收利用相結合。在制汞或使用汞的工廠中,常常定期用碘熏蒸,以生成碘化汞,消除汞患。
■ 氯(Cl2)
氯是一種具有強刺激性的黃綠色氣體,比空氣重2.43倍,易溶於水(水氯體積比為1:2.5),易為活性炭所吸收。常溫及六個大氣上液化為液氯,比重為水的1.56倍。氯的用途相當廣泛,多用於自水消毒,紙漿漂白,制溴、漂白粉(次氯酸鈣),六六六,橡膠,油墨顏料,油脂,聚氯乙烯和鹽酸、農葯,等等。冶金工業的氯化處理、氯鹼工業等也有大量氯氣排出。如每生產一噸液氯,隔膜電解法會有9.45公斤、水銀電解法有18-72.5公斤氯排出。
人們胃中含有千分之五的鹽酸,以幫助消化、殺死病菌。氯是很活潑的元素,幾乎能與一切普通金屬以及碳、氮、氧以外的所有非金屬直接化合(在無水情況下不與鐵作用,故用鋼瓶裝液氯)。大氣中低濃度的氯(氯化氫)能刺激眼、鼻、喉;空氣中含有萬分之一的氯就會嚴重影響人的健康。人體吸入氯氣會使呼吸道和皮膚粘膜中毒。輕度中毒時有灼燒、壓迫感,喉炎發癢,呼吸困難,眼刺痛流淚。高濃度的氯氣(氯化氫)會引起人慢性中毒,產生鼻炎、支氣管炎、肺氣腫等,有的還會過敏,出現皮炎、濕疹等。氯揮發性極強,空氣中的水蒸汽即可與之反應生成鹽酸霧及次氯酸,而於所到之處腐蝕物品、危害人體和動植物。所以,生產和使用氯的地方要嚴格管理,改進工藝設備,防止跑冒滴漏並大搞氯的綜合利用。對於含氯廢氣,在濃度超過1%時,可以四氯化碳或一氯化硫等作為吸收劑吸收濃縮後解吸予以回收;稀濃度的氯可用水、鹼液和亞鐵化合物等吸收處理,但要注意二次污染問題。
■ 酚
酚類化合物種類繁多,有苯酚、甲酚、氨基酚、硝基酚、萘酚、氯酚等,而以苯酚、甲酚污染最突出。苯酚簡稱酚,又名石炭酸,微酸性(腐蝕性),常溫下能揮發,放出一種特殊的刺激性臭味,在空氣中變粉紅色。醫院常用的「來蘇水」消毒劑便是苯酚鈉鹽的稀溶液。甲酚又稱煤酚,與苯酚的化學活性及毒性類似,也經常同時存在。酚類按其芳環上所直接連接的羥基數目的不同,可分為一元酚和多元酚;按其揮發性又可分為揮發酚與不揮發酚。一元酚多具有揮發性(沸點在230℃以內)。
酚類化合物是一種原型質毒物,對一切生活個體都有毒殺作用。能使蛋白質凝固,所以有強烈的殺菌作用。其水溶液很易通過皮膚引起全身中毒;其蒸氣由呼吸道吸入,對神經系統損害更大。長期吸入代濃度酚蒸汽或酚污染了的水可引起慢性積累性中毒;吸入高濃度酚蒸或酚液或大量酚液濺到皮膚上可引起急性中毒。如不及時搶救,可在三到八小時內因神經中樞麻痹而。殘廢慢性酚中毒常見有嘔吐,腹瀉、食慾不振、頭暈、貧血和各種神經系病症。酚對水產和不生微生物、農作物都有一定的毒害。水中含酚0.1~0.2毫克/升時,魚肉即有臭味有能食用;6.5~9.3毫克/升時,能破壞魚的鰓和咽,使其腹腔出血、脾腫大甚至死亡。含酚濃度高於100毫克/升的廢水直接灌田,會引起農作物枯死和減產。人對酚的口服致死量為530毫克/公斤體重。
苯酚的製造、煉焦、煉油、冶金、塑料、化纖、絕緣材料、酚醛樹脂、制葯、炸葯、農葯等等工業都會有較高濃度的含酚廢水。例如,每生產一噸焦炭,就可產生0.2~0.3立方米的含酚廢水。
解決含酚廢水的途徑,一是改革工藝,降低廢水含酚濃度,或循環用水以減少廢不量並提高廢水中含酚濃度,便於回收;二是回收利用和處理,主要方法有:萃取、吸附、蒸汽吹脫、離子交換、化學沉澱、化學氧化、反滲透、生化處理等。一般說來,含酚濃度在1000毫克/升以上的廢水應先考慮酚的回收,再加破壞處理以達無害排放。含酚濃度低於此濃度以下,則要進行無害處理。
■ 氰化物
氰化物有氰、氫氰酸、氰化鈉、氰化鉀、氰化銨和腈類,均有劇毒!無機氰化遇酸即入出氫氰酸。氫氰酸比重為0.687,具苦杏仁臭味、無色透明液體,熔點-14℃,沸點25.6℃,極易揮發。氰化物侵入人體或接觸它們(特別是通過皮膚傷口),均能引起中毒。輕者頭痛、眩暈、呼吸困難,重者昏、戲攣、血壓下降,甚至在二、三分鍾內無預兆而突然昏致死亡。氰化物中毒治癒者不可能有神經系統後遺症,如頭痛、麻痹、失語、顛癇等。氫氰酸對人的致死量為0.06克、氰化鈉為0.1克、氰化鉀為0.12克。氰化物對魚的毒害較大,當水中氰根含量為0.04~0.1ppm時,即可使魚致死。
含氰廢水、廢氣主要來自電鍍、焦化、冶金、選礦、化纖、制葯、有機玻璃、塑料、煤氣等工業部門。消除其危害的主要措施有:1、改革工藝。如電鍍的無氰或微氰化;選礦用無氰選礦。2、回收利用。如蒸發濃縮、離子交換、酸性揮發等方法回收氰化物3、廢水處理。主要有是電解、氧化、吹脫與吸收、生化、化學處理等,破壞氰根。如向廢不中投放液氯、次氯酸鈉或漂白粉等,使氰轉化為二氧化碳和氮。一般含氰濃度小於20毫克/升時可用活性污泥曝氣池,20~40毫克/升時用生物濾池,等等。
■ 鎘(Cd)
鎘是一種毒性很大的重金屬,其化合物也大都屬毒性物質。鎘用途很廣,鎘鹽、鎘蒸燈、顏料、煙霧彈、合金、電鍍、焊葯、標准電池、冶金去氧劑、原子反應堆的中子收棒等,都要用到鎘。如顏料鎘紅即為硫化鎘、硒化鎘和硫酸鋇組成;鎘黃為硫化鎘與硫酸鋇組成。鎘在自然界中相當稀少,常伴生於硫化鉛、鋅礦特別是閃鋅礦(ZnS)之中。金屬礦的開采和冶煉、電鍍、顏料等是鎘的主要人為污染源。粗磷肥中含鎘可達100毫克/公斤、普鈣含鎘可達50~170毫克/公斤;汽車廢氣中也有鎘。資料表明,交通頻繁的公路兩旁土壤和草的含鎘量,近處明顯高於遠處。煙草中也含有一定量的鎘。
震驚世界的日本「痛痛痛」就是因鎘污染而致。含鎘的礦山廢水污染了河水及河兩岸的土壤、糧食、牧草、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而慢慢積累,在腎臟和骨骼中。會取代骨中鈣,使骨骼嚴重軟化,骨頭寸斷;鎘會引起胃臟功能失調,干擾人體和生物體內鋅的酶系統,使鋅鎘比降低,而導致高血壓症上升。鎘毒性是潛在性的。即使飲用水中鎘濃度低至0.1毫克/升,也能在人體(特別是婦女)組織中積聚,潛伏期可長達十至三十年,且早期不易覺察。資料表明,人體內鎘的生物學半衰期為20~40年。鎘對人體組織和器官的毒害是多方面的,且治療極為困難。因此,各國對工業排放「三廢」中的鎘都作了極嚴格的規定。日本還規定,大米含鎘超過1毫克/公斤即為「鎘米」,禁止食用。日本環境廳規定0.3ppm為大米中鎘濃度的最高正常含量。
由於鎘化合物具有程度不同的毒性,用任何方法從廢水中除鎘,只能改變其存在任何方法從廢水中除隔,只能改變其存在方式和轉移其存在的位置,並不能消除其毒性。因此,鎘廢水的處理應盡量與回收利用結合
■ 砷(As)
砷及砷的可溶性化合物者極毒。如砒霜(白砒)就是三氧化二砷。自然界中主要以化合物形態存在,間或成單質存在,有硫砷鐵礦(FeAsS)、雄黃(As2S2)、雌黃(As2S3)。不少有色金屬礦石中含有砷化物,所以在有色金屬冶煉過程中(如礦石培燒),均有砷化物(如白砒)排出。煤中含砷平均可達25毫克/公斤,故煤的燃燒可使周圍空氣的砷濃度達0.02微克/立方米。砷化物多用於製造硬質合金(如鉛彈中加35%的砷)、砷酸鹽葯物、殺蟲劑、殺鼠劑(一般為砷酸、亞砷酸鹽類)、玻璃工業脫色劑、毛皮工業的脫毛劑和防腐劑。所以冶金、硫酸、化肥、皮革、農葯等工業均有砷污染。問題砷可以通過呼吸、皮膚接觸、飲食等途徑進入人體。砷能與蛋白質和酶中的巰基結合,抑制體內很多生化過程,特別是與丙酮酸氧化酶的巰基結合,使其失去活性,引起細胞代謝的嚴重紊亂。砷對人的中毒劑量為0.01~0.052克,致死量為0.06~0.2克。砷的急性中毒症狀是:咽喉、食道及胃腸燒灼感,腹瀉、腹痛、頭痛、惡心、嘔吐、口喝、面部發紺、血壓迅速降低,病情嚴重時可迅速死亡。砷中毒作用也是積累性的,能蓄積於骨質疏鬆部、腎、肝、脾、肌肉和角化組織(如頭發、皮膚及指甲)。近年來還發現,與含砷物質經常接觸的工人中,皮膚癌和肺癌的發病率錠高於其他行業;而皮膚潰瘍、鼻中隔穿孔更為常見。
含砷廢氣應嚴格消煙除塵措施,在煙道中予以回收。含砷廢一般用投加石灰、硫酸亞鐵和液氯(或漂白粉),將砷沉澱,然後對廢渣進行處理。各種方法從飲用水中除砷的效率,石灰軟化法可除去85%,木炭過濾為70%,硫化鐵濾床94%,硫酸鐵凝結80%以上,氯化鐵凝結98%以上,氫氧化鐵沉澱法94~96%。如人畜誤食砷中毒,可以氧化鎂與硫酸亞鐵溶液強烈攪動生成的新鮮氫氧化鐵懸浮液服用來解毒。
■ 煙塵
除工業過程產生的粉塵外,煙塵主要是燃料燃燒的產物。工業用煤排煙量大致是燃燒的重量的3~18%,褐煤為11%,無煙煤為8~9%。同樣一噸煤,居民用比工業用所產生的粉塵要多2~3倍。煙塵一般含硫、氮、碳的氧化物等有毒氣體和粉塵。粉塵顆粒大於十策米的,很快會沉降到地面,稱為落塵;顆粒小於十微米的稱為飄塵,其中相當大一部分比細菌還小,可以幾小時,甚至幾天,幾年地飄浮在大氣中,尤其是直徑在0.5~5微米的飄塵,不能為人的鼻毛所阻滯和呼吸道粘液所排除,可直接到達肺泡,被血液帶到全身。有的飄塵還附有苯並(a)芘或本身就是一些有毒的金屬(如鉻、鈹、鎳)化合物、石棉、砷化物等,可以致癌。細小的飄塵隨呼吸道進入人體後將有一半粘附在肺部細胞上,是構成人類和動植物呼吸道疾病的重要原因。煙塵還能削弱日光和能見度,吸收日光中對人體有紫外部分,而使兒童的佝僂病增多。
防治煙塵污染措施主要有:1、改變燃料構成和燃燒方式。如用無污染或少污染的燃料(天然氣、煤氣、石油煉廠氣或其他日光、沼氣、風、潮汐等能源)代替煤炭;現有爐窯實行技術改革。2、區域集中供熱,大的燃煤電站實行熱電並供,以集中的高效鍋爐代替分散的低效鍋爐;3、採用各種煙塵消煙除塵方式。等等。
■ 粉煤灰
從燃煤鍋爐煙囪收集下來的煙灰稱為粉煤灰。許多火電廠將粉煤灰與鍋爐底部的沉渣(爐渣)一起排出,即粉煤灰渣。我國火電站每年排放的粉煤灰渣有近四千萬噸,是一個重要的污染源。它不僅佔用大量土地堆積,還常排放江河,使河道淤塞,河水變質。煤灰渣主要成份為硅酸鹽、鋁硅酸鹽、氧化硅、硫酸鹽等,含鐵也相當高。它本身沒有水硬膠凝性,但經磨細後,在有水份的條件下,能與石灰等起化學反應生成水硬膠凝性的化合物,因此粉煤灰用途極廣,主要用以製作建材。不少西方國家都反灰渣資源再技術作為國策的一環,美國更把灰渣列為礦產資源中的第七位,在1978年已有24.1%(約1641萬噸)作為商品銷售。我國最近也制定了粉煤灰水泥的國家標准,將其列為正式產品。粉煤灰還可用於水泥的活性混合材,混凝土的摻合料、燒結粉煤灰陶粒(人造骨料)、砌築水泥(砂漿水泥)、填築和築路材料。粉煤灰的綜合利用,需要電力、建材、建工、環保各部門統一認識,建設起我國的粉煤灰渣利用工業,從發展燃煤電站的除塵技術、干排灰技術到廢料資源化、資源產品化、產品系列化等方面著手,解決粉煤灰的污染與利用問題。
■ 硫鐵礦渣
又稱燒渣,是生產硫酸過程中,焙燒硫鐵礦時產生的。一般每生產一萬噸硫酸可產生約七千噸硫鐵礦渣。由於燒渣中還有殘硫,故排放水體,將使其嚴重酸化,腐蝕橋梁、船舶。
燒渣含鐵量一般為百分之四十至四十五,經磁選、重選後,可提高至百分之五十到六十(同時脫硫),是很好的煉鐵原料,每一萬噸硫鐵礦渣可選出四千噸左右的煉鐵原料,選余物還可供水泥廠用,此外,燒渣中還有不少有價金屬,應考慮綜合利用問題。目前我省燒渣除部分供水泥廠外,大部分未處理,值得注意。
■ 鋼渣、高爐渣
每生產一噸生鐵要排出0.75噸高爐渣(國外由於高斷的改進和大型化、礦石品位提高,已降到0.3噸);每生產一噸鋼,要排出0.25噸鋼渣。高爐渣化學成份接近水泥的化學成份,活性比較穩定,抗磨、水化、吸水性能好,水淬工藝成熟,易於加工,回收利用合算。目前我國對高爐渣的利用率達百分之六十。而鋼渣質硬、塊大、不易破碎,水淬技術不很成熟,利用較難。高爐渣一般用於制礦渣水泥、礦渣磷肥、鑄石、礦渣纖維、微晶玻璃等。鹼性煉鐵爐(如托馬斯爐)的鋼渣經水淬後渣中鋼形成小粒,可經磁選回收。選余渣再制磷肥和水泥(其成本僅為普通水泥一半)。鋼渣磷肥含磷及多種微量元素,適用於酸性土壤,能改良土壤,又可作飲料添加劑,其有效五氧化二磷為14~18%。國外對鋼渣利用著重研究爐前水淬,使其先行粒化;或採用大面積分層鋪渣破法(熱潑法)。一般將鋼渣返回燒結礦或直接回高爐代石灰石作助溶劑。
■ 放射性物質
某些元素的不穩定原子核進行蛻變,放出甲(a)、乙(β)、丙()等射線,(能量的形式),而自己變成一種新原子,這種不穩定我的元素稱為放射性元素,有天然的(如錒、釷、鈾等)和人工的(鈈、鋦、鍆等)之分。含放射性元素的物質即放射性物質它,在工、農、醫、國防各方面均有著極重要價值。但它通過空氣、飲食等途徑進入人體,以體內或體外照射方式危害人體健康。人體受放射性危害,輕者頭暈、疲乏、脫發、紅斑、白血球減少或增多、血小板減少;而大劑量照射,還會引起白血病及骨、肺、甲狀腺癌變甚至死亡,放射性還能引起基因突變和染色體畸變。不同射線對人的危害也有差別,如σ一粒子的放射性物質將引起所接觸到的組織的高深度放射性危害;而-射線主要是外部輻射引起危害;β-射線穿透能力介於二者之間,既能引起外部輻射性燒作和皮膚惡化,又能透過外層組織引起體內放射性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