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各位大蝦有沒有關於農業節水方面得資料。。貢獻下吧
1.1 水資源農業利用概況
世界乾旱半乾旱地區遍及50多個國家和地區,總面積約為陸地面積的1/3,在14億公頃耕地中,主要依靠自然降水從事農業生產的旱地佔80%。全球的農業灌溉面積由20世紀初的5×107公頃增加到目前2.5×108公頃,據估計到2010年全球灌溉面積將在現有的基礎上增加19%,即耕地灌溉面積占總耕地的21.2%,而相應的灌溉水量將增加17%。1950~1985年,全球灌溉面積年均增長5%以上,佔耕地17.8%的灌溉面積,生產了世界食物總量的1/3。但由於全球氣候變暖和乾旱日趨嚴重,水資源日趨緊張,發展新灌溉系統的成本不斷上升,平均每公頃成本超過4500美元,甚至高達10500美元,灌溉農業的效益下降,制約了灌溉農業的發展。自1980年以來,世界灌溉面積增長速度明顯下降,年增長率不到1%。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報告指出,從70年代後期開始全球新的水資源開發已經趨於緩慢,開發新的水資源的費用越來越昂貴,灌溉項目的投資正在減少,特別是亞洲。由於單一技術的應用和水資源有效利用率偏低,全球每年僅由於澇災和鹽鹼化失去的土地面積達30~150萬公頃。
由於自然地理氣候和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各國、各地區的農業用水狀況也不相同。表3-1給出全球161個國家用水量與用水結構。不難看出,全球性水資源不但分布不均,而且利用結構也不相同。亞洲和非洲這兩個貧水和人口密集地區農業用水占總用水的比例均高達85%左右,表明這兩個地區水資源對於食物安全的保障形勢依然嚴峻。從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看,非洲地區低於歐美既是由於經濟條件限制,也由於水資源總量短缺和開發難度高。亞洲地區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為5大洲最高,達到10.7%,但仍低於我國的23%。發達國家和水資源富裕地區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均低於世界平均水平,而且農業用水占總用水的比例低於50%。
表3-2給出國際灌溉排水委員會(ICID)88個成員國農業灌溉的情況。88個成員國總人口佔全球人口的80%左右,耕地面積佔86.3%,灌溉面積佔99%,耕地灌溉率平均為20.5%。表3-1和表3-2數據說明,在全球范圍內,農業用水的主要來源仍是利用自然降水,在水資源富裕地區尤為顯著。灌溉農業受資源緊缺、成本上升、農業效益下降等因素的影響,增長速率明顯降低。亞洲地區由於人口密集,水資源的開發程度、耕地灌溉率和農業用水量遠高於其他地區,這一方面說明亞洲地區灌溉農業發展迅速,但近年來亞洲地區灌溉投資下降和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也表明,亞洲地區以水資源開發為主的農業發展方式使水資源過度消耗,農業進一步發展面臨的水資源壓力將加大,節水高效應是亞洲地區農業發展的基本方向。
表3-1 世界各地區用水量與用水結構
地 區
國家數
人口
百萬
總用水量
km3/yr
人均用水
m3/人yr
水資源開發利用率
%
用水結構(%)
農業
工業
生活
非 洲
50
723.40
151.96
210.0
2.8
85.4
5.8
8.7
美 洲
28
753.84
690.36
915.8
3.7
48.1
38.8
13.0
亞 洲
48
3461.75
1636.45
472.7
10.7
86.4
7.7
6.0
歐 洲
30
764.54
462.08
604.4
6.0
32.3
53.2
14.7
大洋州
5
27.13
16.37
616.7
1.1
34.5
3.1
62.4
合 計
161
5730.66
2957.58
516.1
6.1
68.6
22.0
9.4
資料來源:《世界之水》(1998~1999淡水資源報告)
表3-2 各地區ICID成員國灌溉情況
地 區
國家數
人口
(百萬)
農業人口(%)
總面積
Mhm2
耕地面積
(Mhm2)
耕地與總面積比(%)
耕地灌溉面積(Mhm2)
耕 地
灌溉率(%)
非 洲
21
552.87
50.53
1898.47
146.65
7.72
11.86
8.08
美 洲
15
723.46
12.58
3758.11
389.68
10.36
38.09
9.77
亞洲、大洋州
25
3402.69
56.99
3162.64
502.16
15.87
170.11
43.83
歐 洲
27
693.18
13.05
575.06
169.70
29.50
27.56
16.24
合 計
88
5372.20
44.67
9394.28
1208.19
12.86
247.62
20.49
資料來源:ICID
1.2 國外發展節水農業基本做法
1.2.1 農業水資源開源技術
1)地面集水技術
在半乾旱和乾旱農業區,因地制宜地修建各類集水設施,收集雨水和地面徑流,以供直接利用或注入當地水庫或地下含水層。以色列從北部戈蘭高地到南部內蓋夫沙漠,全國分布著百萬個地方集水設施,每年收集約1~2億立方米水。美國則制定雨水收集系統的標准或規劃指南以及系統的優化設計。其雨水收集設施主要有鋼制容器、外表塗有橡膠或包有塑料的纖維可折疊容器、纖維玻璃小槽、聚乙烯容器、紅木容器等類型。集雨面用柔性膜、瀝青或其他不透水材料進行處理。
2)跨流域調水
跨流域調水是解決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的一種有效途徑。原蘇聯地區、美國、印度、加拿大、墨西哥、巴基斯坦等國都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水,伊拉克、利比亞和土耳其等國也在積極實施本國的調水計劃。但調水工程同時也會產生一些嚴重的負效應,如投資過大、移民安置、淹沒耕地等引發的一系列社會和經濟問題以及環境問題。
3)地下水庫利用技術
全球地下淡水佔全球淡水總儲量的30.1%,因此世界各國均非常重視利用地下水發展灌溉。美國加州的不少灌區都修建了地下水回灌系統。通過地下水庫來調蓄水量,以豐補歉,提高水資源的有效利用率。
4)劣質水利用技術
劣質水包括工業和生活污水、鹹水。在淡水日益緊缺的形勢下,不少國家把利用劣質水灌溉作為彌補淡水資源不足的一個重要途徑。由於將污水灌溉看作是消除污染、解決農業淡水資源不足、促進農業增產的有力措施,進一步推動了污水灌溉的發展。
以色列處理後的污水利用率已達70%,居世界首位,其中1/3用於灌溉,約占總灌溉水量1/5。美國目前已建成3400餘處污水再利用工程,全國50個州中有45個州採用了污水灌溉。20世紀80年代初,前蘇聯已有50%的污水,包括全部工業廢水用於農田灌溉。印度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每年用於農田灌溉的污水都占城市污水總量的50%以上。沙烏地阿拉伯的大量灌溉用水,尤其是非糧食作物用水,均為處理過的廢水。
以色列利用淡化鹹水進行灌溉的面積達到45,000 公頃,西班牙、義大利分別為29,000公頃和15,000公頃。
1.2.2 輸水節水技術
1)渠道防滲技術
渠道襯砌是減少輸水損失、提高灌溉水利用率的主要措施。各國用於襯砌的材料包括剛性材料、土料和膜料三大類。目前剛性材料(尤其是砼襯砌)佔主導地位,隨著化學工業的發展和機械化施工技術的進步,以聚乙烯和聚氯乙烯薄膜為主的膜料襯砌的比重日益增大。膜料襯砌具有防滲效果好、耐久性強、造價低及便於施工等優點。在美國用做水工建築材料的高分子聚合物種類日漸增多,應用范圍也逐漸擴大。美國從開挖渠床、鋪設塑料薄膜直到填土或澆築砼保護層都由機械完成。前蘇聯的中亞地區和烏克蘭地區也在中、小型渠道採用了整體澆築砼和砼預制板襯砌下加鋪0.2毫米厚防滲膜料的方法。印度旁遮普邦採用在預制硅磚下加鋪廉價聚乙烯薄膜,渠道運行15年,狀況良好,取得了顯著的工程效益。
2)低壓管道輸水灌溉技術
低壓管道輸水不僅可以減少輸配水損失,還具有節地、適應地形強、防凍脹等優點,且有利於管理,在國際上已成為田間輸水技術的主要方向。美國1984年低壓管道輸水灌溉面積已佔總灌溉面積的46.9%,加州聖華金河谷灌區支渠以下全部管道化,渠系水利用系數達到0.97。日本、以色列、前蘇聯、東歐各國以及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也發展很快。國外低壓管道灌溉技術已趨成熟,包括地面和地埋兩種類型。地面管材主要有柔性聚乙烯軟管、薄壁鍍鋅管、鋁合金管、尼龍塗橡膠管,地埋管材包括低壓砼土管、塗塑薄壁鋼管、輕型半硬質塑料管。今後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開發性能更優、價格更低的新型管材和各種先進量水、放水設備,以及適宜多目標利用的系統型式或實現自動化管理。
1.2.3 田間灌溉節水技術
1)噴微灌技術
採用高效省水的灌溉技術是提高農業水利用率的一個重要途徑,噴微灌技術是世界灌溉節水技術發展的主流。歐洲國家82%的灌溉面積利用先進的灌溉技術,僅有14%的灌溉面積利用地面重力灌溉。噴微灌技術在以色列、美國、前蘇聯和歐洲一些國家發展比較快,以色列、德國、奧地利三國的噴微灌溉面積占本國灌溉面積的100%。以色列水資源極度貧乏,十分重視選用最節水的灌溉技術,噴微灌中滴灌比例已達70%(表3-3)。
表3-3 各國採用先進灌溉技術情況
國 家
總灌溉面積(百萬公頃)
採用先進灌水技術的灌溉面積(公頃)
噴、滴灌面積占總灌溉面積(%)
噴灌
滴灌
噴、滴灌合計
美 國
21.400
3,380,000
1,050,000
4,430,000
21.0
法 國
1.610
—
140,000
1,450,000
90.0
印 度
57.000
658,500
260,000
918,500
1.6
奧 地 利
0.080
760,000
3,000
763,000
100.0
埃 及
3.300
450.000
104.000
554.000
17.0
德 國
0.532
530,000
2,000
532,000
100.0
南 非
1.300
255,000
220,000
475,000
36.5
意 大 利
2.700
345,000
80,000
425,000
16.0
斯洛伐克
0.310
310,000
2,650
312,650
99.0
伊 朗
8.050
199,075
53,717
252,792
3.1
以 色 列
0.231
70,000
161,000
231,000
100.0
敘 利 亞
1.280
93,000
62,000
155,000
12.0
英 國
0.160
156,000
2,000
158,000
99.0
捷 克
0.153
151,011
1,224
152,235
99.5
澳大利亞
2.000
—
—
100,000
5.0
津巴布維
0.150
87,000
8,000
98,000
63.0
匈 牙 利
0.130
82,000
4,200
89,200
68.6
葡 萄 牙
0.630
40,000
25,000
65,000
10.0
馬 拉 維
0.055
43,193
5,450
48,643
87.0
約 旦
0.070
5,300
38,300
43,600
62.0
塞普勒斯
0.055
2,000
25,000
27,000
49.0
墨 西 哥
6.200
—
105,000
600,000
10.0
噴灌形式有中心支軸式、滾移式、平移式、卷盤式、人工季節性固定噴灌等。
微灌與噴灌相比,因更為節水、節能,增產效果更顯著,故其發展勢頭也很強勁。世界微灌面積由1981年的43.7萬公頃發展到2000年的376.7萬公頃。美國、以色列正在發展地下滴灌技術,取得了較地面滴灌更好的效果,並且有利於使用污水灌溉。而以重力(低水頭)滴灌為代表的家庭小型微灌系統則特別適合在發展中國家推廣。
許多發展中國家也都根據本國國情,採取適度發展的路子,使噴微灌得到一定發展。
噴微灌技術發展趨勢是:A.低壓節能型;B.噴微灌相互結合;C.積極開展多目標利用;D.改進設備、提高性能;E.產品日趨標准化、系列化、通用化;F.運行管理自動化。
2)改進地面灌水技術
在發展噴微灌技術同時,各國非常重視對常規灌水方法的改進與發展,並研製出繩索控制灌溉(美國)、坡地灌水管灌溉(蘇聯)、波涌灌溉(美國)、地面浸潤灌溉(日本)、負壓差灌溉、土壤網灌溉 、小型乾燥器或霧水收集器集水灌溉(南美)、皿灌(印度、巴西)、水平池灌溉(美國)等新技術新方法。
1.2.4 農藝節水措施
主要包括選育耐旱作物與節水品種,改良耕作方法與栽培技術,推廣地面覆蓋技術。這些措施都既適宜於灌溉農業區,也適宜於旱作農業區。
1)選育耐旱作物與節水品種
耐旱作物一般在生長關鍵期能避開乾旱季節,或抗逆性強,或能和當地雨季相吻合,在雨季快速生長,以充分利用有限的降水。印度和美國十分重視高粱品種的選育研究,目前全印度推廣應用的優良高粱雜交品種已達45個,覆蓋面已達38%。這些品種不僅產量高,而且品質優良,有些高粱的口感可以和我國的粳米相媲美。
美國旱區高粱廣泛用於畜牧業必需的青貯料、青刈乾草、殘茬放牧,更是殘茬覆蓋保護耕作法的關鍵環節。高粱水分利用效率高,生產性能穩定,已成為高粱/肉牛旱地農牧制度的基礎。美國注重強化高粱耐旱性能的工作,得克薩斯州農業試驗站近年來用漸滲雜交法將高大、晚熟、不適應溫帶的熱帶高粱種質轉變成矮稈、早熟有栽培價值、適應溫帶的類型,擴大了種植利用范圍。得克薩斯州理工技術大學植物分子研究室人員經過多年努力,MAS的分子育種工作已有突破。亞利桑那州的Tucson試驗站,正大力篩選耐鹽、省水植物,以豐富現今栽培的作物種群。
2)改良耕作方法
合理的土壤耕作具有調節土壤物理性狀、蓄水保墒、增加可給營養元素的效果。因此,各國在探究發展節水農業途徑時,都非常重視耕作方法的改進與發展。
發達國家由於機械化作業和化肥施用造成土壤結構破壞,引發失墒、水蝕、風蝕,為此推行了各種保護性耕作。基本趨向是由多耕轉為少耕免耕,由淺耕轉為深耕,由耕翻轉為深松,由單一作物連作轉為糧草輪作或適度休閑。重視水土保持、納雨蓄墒、以肥調水。
在美國,隨著高效除草劑和免耕播種機的出現,現代免耕技術已被廣泛用於小麥、大麥、棉花、煙草、高粱、大豆、甜菜和飼料作物。目前全美國70%的耕地已取消了鏵犁翻耕,免耕種植的面積已佔全國糧食作物面積的20%。據此有人預測,到2010年美國將有95%的農民用少免耕法代替傳統耕法。
3)推廣地面覆蓋技術
地面覆蓋包括有機物覆蓋和地膜覆蓋。具有抑制土壤蒸發、蓄存降水、保持土壤水分、提高地溫的功能,能夠節省灌水、提高產量。並且技術簡單、成本低廉是一項非常有效的抗旱增產措施。美國平原地帶廣泛實行作物秸稈覆蓋,麥秸、高粱和軋棉碎屑覆蓋的土壤蓄水都明顯增加。最早使用地膜的日本,根據不同的作物和栽培方式採用很多不同品種的地膜,包括透明、黑色、銀黑、鍍鋁等多種顏色、材質以及帶孔和條狀網眼地膜。為解決污染問題,近年來開發了多種可降解地膜。隨著光降解地膜覆蓋材料、多功能覆蓋機以及薄型高強度地膜的出現,地膜覆蓋技術在西歐大面積用於大田蔬菜、棉花和玉米等作物。
1.2.5 化學節水技術
1)化學覆蓋
化學覆蓋是以多分子膜阻礙土壤水氣散發,水氣在膜下聚集凝結使耕層土壤水分含量升高。國外使用農田化學覆蓋的有原蘇聯、美國以及日本、法國、印度、羅馬尼亞、比利時等十多個國家,增產效果達到10~30%。農田化學覆蓋材料包括石蠟、瀝青乳劑、樹脂、橡膠、塑料等,使用方式包括成膜、泡沫和粉末覆蓋。
2)保水劑
保水劑即土壤改良制,從成分上大致可分為無機、有機和高分子合成物質三類。保水劑吸水速度快(吸水能力可達50~500倍),在乾旱環境下能將所含水分通過擴散慢慢滲出,並能反復吸水和滲水。通常用作種子塗層、苗木根系塗層和種子造粒。美國農業部北部研究中心於70年代合成了吸水性很強的新型保水劑,包括澱粉系、纖維素系和合成聚合體3個系。在用於種子造林、種子塗層和樹苗移栽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日本、英國、法國和前蘇聯等國都研製、使用了自己的保水劑產品。研究較多的是以乙烯醇/丙烯酸鹽類和交聯聚丙烯酸鹽組成的聚合體。今後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延長其使用壽命,以提高利用效益,確保經濟性。保水劑及其分解後的成分對土壤和作物有無不利影響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3)抗蒸騰劑
據研究人員測定,作物根系吸收的水量只有1%成為作物細胞的組成部分,其餘的99%都通過作物蒸騰進入大氣。這些水中有一部分是作物維系生命所必需的,另一部分則屬於無效散失。據美國研究資料使用抗蒸騰劑可減少土壤水分損耗40%左右。抗蒸騰劑主要作用類型包括代謝型、薄膜型和反射型。
1.2.6 管理節水措施
1)制定節水灌溉制度
節水灌溉制度不僅關繫到作物單位耗水產出,而且還能控製作物最大可能耗水量,是節水型農業的一項重要內容。70年代以來,各國在這方面開展了大量研究。以色列試驗結果顯示,最佳灌溉處理是利用最少的水獲得接近於最高產量的產量,即相當於最高產量85%~95%的產量。
2)重視田間水管理和農民參與
田間水管理是灌溉水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國為了改善和加強田間水管理,在不斷完善田間渠道和配套、採用先進的灌水技術、積極探索減少水的蒸發、滲漏,增加對土壤水的利用以提高降水和灌溉水的利用效率的同時,也紛紛重視發動農民參與水管理和加強量配水設施建設。
加拿大、美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開始重視用「需求」管理取代「供給」管理,實施灌溉用水的動態管理。
3)加強灌區用水信息管理
隨著淡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近些年來不少國家已注意研究灌溉農業經濟用水和用水管理現代化問題。灌溉用水管理實質是灌溉用水信息管理,合理的灌溉及其相應的措施取決於可靠的用水信息。美、日等發達國家的用水信息管理比較先進,如美國加州CIMIS灌溉管理信息系統,包括由設在重點農業區的70多個氣象站組成的網路,每個站的觀測數據在每晚自動傳輸到水資源局計算中心,中心綜合匯集的氣象數據包括降雨、土壤、空氣溫度、風向風速、相對濕度,經分析校準後存入CIMIS資料庫,提供給網站,再由各網站提供給農戶,精確確定灌水量,提高灌溉效率。
4)實行計劃用水,合理調配水量
在地多水少灌區,供水量與作物田間需水量之間供需矛盾突出。實施計劃用水,採用主要農作物有限供水的優化分水技術和輪灌斗農渠的最佳組合和實行灌區多水源統一調度,可以有效調配有限的水資源以發揮最大效益。
5)促進灌溉管理向自動化發展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發達國家普遍採用計算機、電測、遙感等新技術進行水管理。在美國,大型灌區都設有調度中心,實行自動化管理。日本於20世紀80年代初新建或改建的灌區,大多從渠首到各分水點都安裝有遙測、遙控裝置。羅馬尼亞大多數灌區在80年代初便實現了自動化或半自動化管理。以色列不論大小灌區,全部採用自動化控制。
6)通過水價調節用水
從全球范圍內看,灌溉水的水價遠低於生活、城市和工業用水。即使在法國、德國和以色列這樣的灌溉系統能夠達到自我維持發展的發達國家,其灌溉用水的價格仍然只有其它用水價的1/10左右(表3-4)。澳大利亞、塞普勒斯、美國、埃及、南非、印度、巴基斯坦、法國、英國等都制定了相應的水價政策。
7)水資源管理機構運行與維護
多數國家都設有確定不同類型需水和分配水的機構。澳大利亞、埃及、巴基斯坦、印度、馬來西亞的灌溉系統的運行,是由政府機構執行的。但奧地利、英國、蒙古、美國,灌溉系統的運行則主要是由用水者協會來完成的。而其他一些國家,如義大利、以色列、南非、土耳其等國是由政府機構和用水者協會來共同完成的。
灌溉系統的運行維護各國也不盡相同,政府與用水者投入的運行與維護的費用的比例也大不相同。塞普勒斯、巴基斯坦、印度、南非和泰國全部由政府負擔所需的費用,而奧地利、法國、德國、美國則全部由用水者負擔所需的費用,其他國家則由二者共同負擔。
,,,,,,,,,,,,,,,,,,,,,,,,,,,,,,,,,,
⑵ 灌溉水中氟化物超標會不會影響種植物
當今,在淡水資源十分緊張的情況下,許多地方利用污水灌溉農田。未經處理的污水,既含有農作物生長所必需的養分,又含有有毒成分。盲目使用污水,不僅會污染土壤,而且還會影響農作物的生長和產品質量,損害人體健康。為了科學利用污水,妨患於未然,現將國家頒布的「農田灌溉水質標准」(GB 5084-92)中提到的水環境中的主要污染物的超標對農業環境的危害分述如下:
1、五日生化需氧量
五日生化需氧量是指在好氧的條件下,溫度為20 培養水樣5天水中微生物分解有機質的生物化學過程中所需要的溶解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常作為水體有機物污染程度的指標。
灌溉水中的需氧有機污染物進入農田後,最終要被分解。在處於氧化條件的旱田土壤中,有機物質將被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等;在水田處於還原條件的土壤中,將生產氨氣、沼氣、有機酸、乙醇類等中間代謝產物。在分解過程中,由於消耗了水中的溶解氧及土壤中的氧化物的氧,從而使土壤的氧化還原電位下降,產生二價鐵、硫化氫、二價錳等。
灌溉水中需氧有機物的含量不太高時,對作物生長一般無不良影響,在一定條件下甚至還有改良土壤,促進增產的作用。但是,需氧有機物的含量過高時,上述產生的過剩的二價鐵、硫化氫等就要隨同有機酸等一起被水稻吸收,阻礙植株體內的代謝活動,抑制根系生長,甚至引起爛根,以至影響地上部植株的發育。尤其是作物對氮、磷、鉀等養分的吸收受到阻礙後,必然造成作物減產。
需氧有機物污染對水稻的危害一般在水田入水口附近較明顯,這是由於水中不溶性的有機物多半沉積在這里,土壤發生還原性危害所致。國標要求灌溉水中五日生化需氧量的含量:水作應小於80 mg/l,旱作應小於150 mg/l,蔬菜應小於80 mg/l。
2、化學需氧量
化學需氧量是在一定的條件下用強氧化劑氧化水樣時,所消耗該氧化劑量相當的氧的質量濃度,以氧的mg/l表示。它是指示水體被還原性物質污染的主要指標。其中包括大多數有機物和部分無機還原物質。
作為灌溉水的污染指標,化學需氧量與五日生化需氧量具有一定的類似性質,只是化學需氧量除了包括需氧有機生物氧化所耗之氧外,還包括無機還原性物質化學氧化所耗的氧。國標要求灌溉水中化學需氧量的含量:水作應小於200 mg/l,旱作應小於300mg/l,蔬菜應小於150mg/l。
3、懸浮物
懸浮物系指水樣經過慮後,截留在慮片上並於103~105 烘至恆重的固體物質。
含有大量的懸浮物的污水灌入農田後,由於流速減緩或膠體被破壞而使懸浮物大量沉澱,如果這些沉澱是由金屬粉末、泥沙組成,則會覆蓋在農田表層而影響農田的肥力;懸浮物還是水中各種重金屬污染物的吸附劑,這些重金屬污染物隨著懸浮物一起沉澱在農田,造成重金屬污染物在土壤和作物中的積累。國標要求灌溉水中懸浮物的含量:水作應小於150 mg/l,旱作應小於200 mg/l,蔬菜應小於100 mg/l。
4、凱氏氮
凱氏氮是指以凱氏法測得的含氮量。它包含了氨氮和在此條件下能被轉化為銨鹽而被測定的有機氮化合物。
氮本是植物生長所必需的營養物質,但當其含量過高時會使土壤板結,影響作物的生長。國標要求灌溉水中凱氏氮的含量:水作應小於12 mg/l,旱作應小於30 mg/l,蔬菜應小於30mg/l。
5、總磷(以P計)
動物或植物內所含磷質,經過分解與氧化作用,最後生成硫酸鹽。人每天從食物中得到的磷質,經過新陳代謝而排出硫酸鹽。洗滌劑、磷肥及骨粉等工廠廢水中也含有磷酸鹽。天然水中磷酸鹽含量一般較低,如果水中發現過量的磷酸鹽存在可表明水被污染。若同時發現過量的硝酸鹽和氯化物時,更可以進一步證實動物性物質曾經污染過水源。
天然水和廢水中的磷以正磷酸鹽、縮合磷酸鹽以及與有機體相結合的磷酸鹽3種形態存在。總磷量即水樣中各種形態的磷經消解後轉變成正磷酸鹽的總磷濃度。
磷也是植物生長所必需的營養物質,但當其含量過高時會使土壤板結,影響作物的生長。國標要求灌溉水中總磷的含量:水作應小於5.0 mg/l,旱作應小於10 mg/l,蔬菜應小於10 mg/l。
6、水溫
水溫過低會減緩植物生長,水溫過高會造成植物根系腐爛、死亡,農灌水水溫要求小於35 。
7、pH值
pH值除直接影響植物生長外,還會使一些營養物質被淋失或被土壤固定,造成植物缺乏養分而致害;或吸收了有毒的元素,造成生理危害,這些都是導致植物死亡的原因。pH值小於4,大於9時,對農作物均會產生不良影響。用pH低於3,高於11的水灌溉作物,作物很快死亡。大部分栽培植物喜歡在弱酸性和弱鹼性條件下生長。它們對pH的適應范圍為4~9,最宜范圍為5-8.5。不同作物對pH值的要求不同。小麥在弱酸性條件下比中性條件下生長的好。國標要求灌溉水的pH值允許范圍是5.5~8.5。
8、全鹽量
全鹽,主要是鈣、鎂、鈉、鉀所形成的硫酸鹽、鹽酸鹽和碳酸鹽,它們對作物的影響主要是通過離子起作用。對作物危害最大的是鈉鹽,鈣鹽和鎂鹽對作物也有一定的影響,但並不佔主導地位。
灌溉水含鹽量在1000mg/l以上,對作物生長有抑製作用,有使土壤積鹽的可能性。含鹽2000mg/l以上,使土壤積鹽明顯,會導致作物產量下降。土壤鹽分增加,使土壤溶液濃度提高,物質形態變化,造成植物吸收水分和養分的困難,植物因缺乏養料導致減產或最後死亡。因鹽類對離子的拮抗作用和協同作用,在灌溉水中,必須注意多種鹽類的存在,以防治單因子鹽類對作物的傷害。國標要求灌溉水的全鹽量在非鹽鹼地區應小於1000 mg/l,在鹽鹼地區應小於2000 mg/l,有條件的地區可以適當放寬。
9、氯化物(以CL計)
氯化鈉危害小麥發芽的臨界濃度為2000mg/l,危害水稻發芽的臨界濃度為1000mg/l。國標要求灌溉水的氯化物的含量應小於250 mg/l。
10、硫化物(以S計)
地下水(特別是溫泉水)及生活污水,通常含有硫化物,其中一部分是在厭氧條件下,由於細菌的作用,使硫酸鹽還原或由含硫有機物的分解而產生的。某些工礦企業,如焦化、造氣、選礦、造紙、印染和製革等工業廢水亦含有硫化物。
水中硫化物包括溶解性的 、 、 ,存在於懸浮物中的可溶性硫化物、酸可溶性金屬硫化物以及未電離的有機、無機類硫化物。硫化氫易從水中逸散於空氣、產生雞蛋臭味,且毒性很大。硫化物是水體污染的一項重要指標。
硫化物濃度即使很低也會使土壤有臭味,因此禁止採用含硫化物的廢水灌溉作物。國標要求灌溉水的硫化物的含量應小於1.0 mg/l。
11、汞及其化合物(按Hg計)
含汞0.005mg/l以上的水溶液灌溉水稻,糙米中含汞量均超過我國《食品中汞允許量》規定的0.02毫克/公斤的標准。汞在糙米及油菜中的殘留量隨灌溉液中汞的濃度的增加而增加。汞在水稻各器官中的分配為根>莖葉>殼>糙米。
灌溉水中含汞0.005mg/l,則汞在土壤表層即稍有積累,長期灌溉可造成汞在土壤表層的積累,污染土壤,造成對作物的危害。土壤中含汞量隨灌溉水中汞的濃度的增加而增加。隨灌溉水進入土壤中的汞主要集中在表層0-5厘米處。農作物能從被污染的土壤中吸收汞。作物中含汞量與土壤積累量成正相關。根據汞對農作物生長,產量的影響及農產品中的殘留,在土壤的積累,考慮到汞的毒性較大,長期灌溉能污染土壤,擬定汞的農田灌溉水質標准為0.001mg/l。
12、鎘及其化合物(按Cd計)
土壤對鎘有很強的吸附力,特別是粘土和有機質多的土壤,易於造成鎘含量的積蓄。當土壤的pH值偏酸時,鎘的溶解度增高,而且在土壤中易移動,可能污染地下水,同時也易被植物從根部吸收;當土壤pH值偏鹼時,鎘的移動性差,作物也難以吸收。在銅、鋅、砷、鎘這些元素中以鎘最容易造成土壤污染。
當灌溉水中或土壤中含有一定鎘時,均可被農作物吸收和在土壤中造成積蓄,其吸收量和積蓄量的多少隨灌溉水中鎘濃度、灌溉量和污灌年限的增加而增加。農作物吸收鎘後,鎘在植物體內的分布順序是根>莖葉>籽實。各種作物吸收鎘的能力有很大差異,小麥的吸收能力比水稻高,而玉米的吸收能力又低於水稻。由於鎘大量地積累在植物根、莖葉中,因此,在受鎘嚴重污染的農田裡,農作物的莖葉不宜作家畜飼料,根茬也不宜漚制肥料。為了防治土壤及在其上生長的農產品中有鎘的積累,建議灌溉水中鎘的最高允許濃度不應超過0.005mg/l。
13、砷及其化合物(按As計)
砷在土壤中的殘留主要集中在表層,自上而下的移動性小。
利用含砷污水灌溉農田,隨灌溉水中砷含量的增高和灌溉次數的增加,砷在土壤和作物中累積增加,使作物受害,污染收獲物。0.05mg/l以上的砷使水稻減產15.9%。0.1mg/l以上的砷使油菜減產10.3%。水稻、油菜減產百分率均隨砷濃度的增高而增加。用含砷0.25mg/l的水灌溉水稻,開始在糙米中出現殘留。含砷0.5mg/l水灌溉油菜,在油菜中開始出現砷殘留。用含砷0.5mg/l以下的灌溉水對水稻、油菜生長影響不明顯;含0.5mg/l以上砷的水對水稻、油菜生長有抑製作用,抑製程度隨砷的濃度增高而加大,含砷0.5mg/l為危害濃度,100mg/l為致死濃度。因為砷及其含砷化合物毒性很強,對人、蓄的健康有較大影響。規定灌溉水中的砷含量:水作、蔬菜不得超過0.05mg/l,旱作不得超過0.1mg/l。
14、六價鉻化合物(按Cr 計)
含六價鉻的灌溉水對水稻、小麥種子的萌發及其生長發育都有一定影響。水稻、小麥均能吸收灌溉水及土壤中的鉻。鉻對數種蔬菜及穀物的生長有刺激作用。鉻濃度5mg/l對作物有害;濃度10mg/l時作物出現嚴重的萎黃病;鉻與鎳協同作用時,鉻濃度僅2mg/l即對作物產生損害。鉻還在作物內積累。吸收的鉻主要積累在根中,其次是莖葉,少量積累在籽實里。
含鉻污水灌溉後,土壤可以積累鉻。植物吸收和土壤積累的鉻都隨灌溉水中鉻的濃度的增加及灌溉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可通過增加土壤有機質施用量和適當提高土壤的pH值來減少鉻污染造成的危害。為防止鉻對農作物、土壤造成的污染危害,灌溉水中鉻的最高允許濃度控制在0.1mg/l以下。國標要求灌溉水的六價鉻的含量應小於0.1 mg/l。
15、鉛及其化合物(按Pb計)
含鉛污水灌溉農田,其最高允許量應在1.0mg/l以下,否則抑制植物生長。進入土壤的鉛主要分布在土壤表層。當污灌水中鉛的濃度為50ppm左右時,對水稻產生毒害作用。但污水中硫酸根離子含量較多時,易生成硫酸鉛,就沒有危害了。鉛對植物毒性比砷、銅小。作物可以通過根吸收土壤或灌溉水中的鉛,並主要積累在根部,只有極少部分轉移到地上部。國標要求灌溉水的鉛及其化合物的含量應小於0.1mg/l。
16、銅及其化合物(按Cu計)
含銅污水灌溉農田,其最高以允許量應在2.0mg/l左右。銅是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植物缺銅時,幼葉尖端乾枯,葉片脫落,生長受到抑制。谷類作物一般不能結實。土壤含銅過高時,作物主要積累在根部,造成根系發育惡化,減弱了根對各種營養成分的吸收。作物受害的程度,一般是隨農業環境中銅的含量的增加而加重。銅被作物吸收後,以根部分布的最多,莖葉次之,籽粒中最少。國標要求灌溉水的銅及其化合物的含量應小於1.0 mg/l。
17、錳
錳濃度1~10mg/l對豆類有害;達5mg/l對橙和柑桔幼苗有致毒作用;錳濃度5~10mg/l對西紅柿有致毒作用;錳濃度10~25mg/l對大豆和亞麻有致毒作用。
18、鋅及其化合物(按Zn計)
鋅是植物生長必需的微量元素。鋅可以間接影響植物生長素的形成,在缺鋅的土壤里,作物生長常常受到抑制,並出現各種病症。含鋅廢水灌溉農作物,鋅可以在土壤內累積,並能富集。土壤里含鋅過高時,主要傷害作物的根系,使根的伸長受到阻礙,葉子呈黃綠色,並逐漸萎黃,而且分孽少,莖短。小麥受鋅危害,葉尖上即出現黃褐色的條斑點。被吸收的鋅主要積蓄在植物的根部,也有一部分向莖葉中轉移。鋅在植物體內的移動性居於中等水平,向籽實中的轉移不如鎘。我國規定灌溉水中鋅及其化合物的含量為不超過2.0mg/l。
19、氟化物(按F計)
氟在植物體的積累隨著植物種類不同而有所差異。氟化物含量在34.0mg/l以下,水稻生長發育未受影響;113.25mg/l以上,水稻生長發育受到抑制;453mg/l可致水稻死亡,但此濃度以下對茄子無影響。含氟污水中有一定的磷酸鹽,污灌後硫化細菌增加,可促進磷酸鹽的轉化,提高了土壤中可溶性磷的含量,有利作物生長。含氟污水灌溉後細菌數量增大,生物學過程旺盛,產量增加。由於不同作物對氟敏感程度不同,為避免對地面水和漁業的污染危害,為保護整個農業環境和人民健康,規定氟的灌溉標准為高氟區應小於2.0mg/l,一般地區應小於3.0mg/l。
20、氰化物(按游離氰根計)
50mg/l以上氰對水稻、油菜的生長、發育和產量有影響,並開始在糙米、油菜中有殘留,殘留量隨灌溉濃度最高而加大。
根據不同生育期污灌氰殘留量不同,在生產上利用含氰污水灌溉水稻宜在前期,不宜在後期。不同濃度氰在水稻根、莖、葉中有殘留,殘留量與澆灌濃度成正相關。殘留量:根>莖葉>谷殼>糙米。根殘留量佔80%左右,莖葉佔15%左右。不同濃度氰在土壤中有殘留,殘留量隨著濃度增加而增大,但不與灌溉濃度成正比上升。土壤中氰的分解速度與氣溫和灌溉濃度有關,但無論在何種氣溫下,土壤中氰的分解速度都與灌溉氰的濃度成正相關。氰化物隨水進入土壤後消失的速度較快,在土壤中不會逐年積累。一般大田土壤中,氰的年凈化率都在90%以上。採取隔年清污輪灌,不會造成土壤和水稻的明顯污染。國標要求灌溉水的氰化物的含量應小於0.5mg/l。
21、揮發性酚
灌溉水中的酚,高濃度時(50-1000mg/l)可影響作物的正常生長和產量,甚至造成作物的死亡(1000mg/l)。低濃度時(30mg/l)可促使作物增產。不影響作物正常生長和產量的安全濃度在50mg/l左右。灌溉水中的酚可造成作物體內酚量的增加。作物體內的酚量隨灌溉水中酚濃度的提高而增加。作物體內酚積累量莖>根>籽粒。酚毒性較小,酚在作物中的積累問題,以及酚對作物生長、產量的影響問題,不會成為制定農田灌溉水質標準的限制因素。
含酚污水進入土壤,主要分布在土壤表層,50厘米以下的土層中酚的含量極少。土壤對酚具有較強的凈化能力,酚在土壤中的年凈化率在90%以上。因此,低濃度含酚污水灌溉後,不會影響土壤肥力,也不會造成土壤污染。國標要求灌溉水的揮發酚的含量應小於1.0 mg/l。
⑶ 黃河污染的資料
黃河是西北、華北地區的生命之泉。前不久,記者從青海省出發,途經甘肅、寧夏,到達內蒙古,行程3000多公里,親眼目睹了黃河中上游水污染的現狀和日益加劇的危害。調查中記者發現,盡管黃河流域各地都採取了一些治污措施,但目前黃河仍面臨著工業污染治理舉步艱難,生活污水和農業退水污染加重的狀況,污染形勢依然十分嚴峻。
「苦水」幹流:近40%河段的水質基本喪失水體功能120多萬市民只能飲用苦水
今年年初,黃河流域水資源保護局組織專家組,對黃河水污染的狀況及危害進行了量化分析,發現黃河幹流近40%河段的水質為劣五類,基本喪失水體功能。隨著經濟發展,黃河流域廢污水排放量比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多了一倍,達44億立方米,污染事件不斷發生。黃河上游的絕大部分支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而中下游幾乎所有支流水質長年處於劣五類狀態,支流變成了「排污河」。
烏梁素海總排干是內蒙古巴彥淖爾市境內通向黃河的一條主要排污渠道。記者看到在這條總排乾的沿線分布著許多造紙、焦化等企業,這些高污染企業規模大小不一,一旦環保設施停運或本身就無處理設施,大量污染物就會直排入黃河,影響下游供水安全。
今年年初,黃河包頭段遭遇空前嚴重的以揮發酚為代表的污染,揮發酚、氨氮等超標幾倍到幾十倍,由於包頭市生產生活的主要水源來自黃河,120多萬市民只能硬著頭皮飲「苦水」。記者在包頭市環保局上報國家局的信息中看到,造成這次黃河揮發酚污染的主要來源是烏梁素海總排乾的排放,而氨氮的污染主要來自寧夏和包頭。
「禍首」沿黃:重點污染源偷排現象仍比較嚴重「十五小」、「新五小」企業點多面廣,很難根除
工業污染一直是黃河水污染的「禍首」。從青海,經甘肅、寧夏,至內蒙古,黃河沿岸能源、重化工、有色金屬、造紙等高污染的工業企業林立,產生出了包括COD(化學需氧量)、氨氮、重金屬、高錳酸鹽指數以及揮發酚等在內的大量污染物。由於環保設施投入大,運轉成本高,沿黃重點污染源偷排現象仍比較嚴重,而一些「十五小」、「新五小」企業點多面廣,很難根除。
在甘肅白銀市采訪時,當地環保部門的幹部引導記者查看了橫穿城區直入黃河的東大溝,這條天然排洪溝現在成了排污溝。人還未下車,溝里的污水散發出的惡臭撲面刺鼻,河道里的紅色酸性廢水緩緩流淌著,旁邊的支岔小溝還不時注入小股綠色的水流,河溝灘上的土壤被污水侵蝕,呈現出了金屬銅色。白銀市環保局的幹部介紹說,東大溝的沿線有八九家污染企業,包括生活污水在內,每天有近5萬立方米廢水排入黃河,其中最大的污染源來自於白銀有色金屬公司冶煉廠,這家運轉了40多年的銅冶煉老企業,設備嚴重老化,雖經國家、甘肅省有關部門多次限期治理,至今沒有效果,現在每天還有8000多立方米的酸性廢水直排黃河,廢水中銅、鉛、鋅、砷等重金屬含量超出國家標准幾十倍到上千倍。「白銀區原來最主要的居民飲用水水源地位於東大溝下游,距離入黃口僅有200多米,現在這里的水因為凈化後水質難以達標,已經停止向城市供水。」環保幹部憂郁地說。
「消亡」現狀:生活污水和「農業污染」呈現加重趨勢烏梁素海湖已經瀕臨消亡
在沿途調查中記者發現,除工業污染外,生活污水和過量施用化肥、農葯造成的「農業污染」目前也呈現加重趨勢,所佔比例不斷上升。同時,沿黃一些城市沿河亂堆、亂倒生活垃圾,加劇了黃河河段的污染。
日趨嚴重的黃河水污染,嚴重破壞了黃河生態系統,導致河道中的水生物瀕臨滅絕。上世紀五十年代蘭州市雁灘灘邊遍布紅柳、蘆葦,棲息斑頭雁、高原山鶉等十幾種水鳥,如今這些鳥種已沒有了蹤跡。上世紀六十年代初,黃河甘肅段生長的魚類大大減少,有些已經絕跡。就連蘭州人引以為自豪的蘭州特產青白石白蘭瓜,近年來也因澆了受污染的黃河水而品質下降。
據甘肅省環保局統計,黃河甘肅段年排放廢水2.37億噸,其中生活污水排放量已達到了1.41億噸,佔到廢水排放總量的59.5%。黃河流經甘肅四座城市,目前僅有蘭州市有4座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僅有15.8萬噸。而且蘭州市徵收的污水處理費只有每立方米0.2元,全市所收的污水處理費也只能維持一座日處理10萬噸污水處理廠的運行。甘肅省環保局局長趙偉民介紹說,作為黃河唯一穿城而過的省會城市,目前蘭州市的污水管網普及率只有12.2%。較小的污水處理和收集能力遠不足以處理日益增加的城市污水排放量,致使黃河沿岸排污管、排污溝密布,大量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黃河。記者發現,這一問題許多沿黃城市都普遍存在。
污染加重的黃河,不僅影響了沿河地區的工農業生產,更為嚴峻的是直接危及了生態環境和沿黃百姓的飲水安全。內蒙古巴彥淖爾市境內的烏梁素海是黃河流域最大的淡水湖,現在每年有5億立方米的廢水注入湖區,其中排入黃河有0.5億立方米。記者在烏梁素海看到,水體已呈現醬黑色。由於工業廢水,特別是農葯、化肥含量很高的農業退水注入湖區,使水域的富營養化加劇,水草、蘆葦瘋長,湖區明水面萎縮,湖底抬升加快。
巴彥淖爾市環保局局長楊介中介紹說:「烏梁素海水質目前基本處於劣五類,昔日的漁場現在已有19種魚類滅絕。2002年,找到的一條最大的魚還不足3兩重。如果不盡快採取措施治理,不僅危及黃河,而且這塊重要的濕地也會在20到40年間消亡。」
「毒水」水質:近百畝小麥引溉了污水後被燒死村民飲水後常拉肚子
湟水河是黃河上游的一條重要支流,在青海省境內流長約300公里,流域集中了青海省60%以上的人口和大部分的工農業生產。然而,由於近年來工業廢水和城鎮生活廢水的排放量逐年加大,年排放量已達到近2億立方米,湟水河的水質污染急劇惡化。特別是進入西寧市後的各河段,枯水期水質基本在五類或劣五類。2002年,青海省海東地區平安縣東庄村的近百畝小麥,引溉了污染的湟水後被活活燒死。正在田頭澆地的東庄村村民王成發告訴記者:「現在引湟水澆地,先要看河道里的水,水多了才敢澆,水少了灌進地里,苗子准燒死。」
在甘肅省靖遠縣靡灘鄉,村民們長期飲用的是經過簡單沉澱的黃河水。村民們說,鍋里經常有白色的沉澱物,飲過水後常拉肚子,洗過臉後皮膚龜裂起皮。「這個水鹹得人吃不成,沏出來的茶鹹得喝不成。河流里漂著黑乎乎的東西,看著像有油。」村民陶國才說。
記者在寧夏石嘴山市黃河水廠采訪時了解到,從2001年開始由於黃河水質急劇下降,水廠的處理難度不斷加大。水裡的氨氮、揮發酚等含量過高,消耗了大量用於殺菌的氯,水廠不得不將加氯量由原來的處理每升水使用0.15毫克增加到4毫克左右,而用於澄清、處理有機物的葯料也在成倍增加。去年和今年春天這家水廠還曾兩次被迫停止處理。水廠副廠長張玉和說:「枯水期最嚴重的時候,感覺就是在處理污水,即使目前處理過的水,口感還是比較差,有時還有些怪味。現在大約有7萬多人在飲用這樣的水,今後水廠的供水范圍還將不斷擴大。」
黃委會寧蒙水文水資源管理局局長鈔增平說,黃河污染問題也到了應引起國家有關部門和地方高度重視的地步了。
作者:肖敏馬維坤侯德強
來源:北京青年報 編輯:謝玲
回答者:冰月藍櫻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3-7 20:30
九五」期間「三河三湖」的治理僅僅是拉開了我國水污染防治的序幕。在大規模治理「三河三湖」的同時,必須看到,黃河、長江的污染問題也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程度了。黃河這個中華民族的搖籃,他養育了人類,也無數次地給人類帶來災難。如今,由於人類活動的作用力,使黃河的環境問題日趨嚴重。1999年,在黃河流域的114個重點監測斷面上,V類和劣V類水體分別為70%和56.2%,黃河主要支流的污染更為嚴重,而且黃河的污染主要來自支流。目前,黃河水量少,自凈能力弱,水環境處於危機之中。在西部大開發中,黃河流域的經濟發展將進入較快增長時期。黃河的水污染必然使沿岸的水資源短缺「雪上加霜」。
⑷ 豬糞水可以直接灌溉小麥嗎
建議不要直接使用。
利用污水進行灌溉是將城市污水進行處理後用於農業灌溉的一種開源節流的灌溉方式。在利用污水灌溉時,應先對污水進行沉澱、篩濾,除去固體污物,有的還需加入消毒殺菌劑。當污水水質不符合灌溉水質標准時,可採用清水污水混合方法,使混合後的水質符合灌溉要求後再進行灌溉。如果污水灌溉的作物是蔬菜,最好只用於作物生育前期,在作物收獲前一段時間應停止污水灌溉。此技術較復雜,最好在專家指導下運用。
⑸ 2010~2014年我國發生六大環境污染事件名稱
1、北京霧霾:2013年,霧霾成為年度關鍵詞,有報告顯示,中國最大的500個城市中,只有不到百分之一的城市達到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空氣質量標准,與此同時,世界上最嚴重的10個城市有七個在中國。
2、河南「污水灌溉麥田」村民笑答:都賣給你們了:河南省環保廳近期在對部分地區涉水企業進行暗訪中發現,河南新鄉一家造紙廠違規將部分未經處理的廢水直接用於灌溉麥田,造成環境污染。目前,這家企業已被責令關停整頓。當地政府也對受污染麥田進行實地丈量,確保麥子單獨收割,不流入市場。
3、青島輸油管道爆炸事件:2013年11月22日凌晨3點,位於黃島區秦皇島路與齋堂島路交匯處,中石化輸油儲運公司濰坊分公司輸油管線破裂,事故發現後,約3點15分關閉輸油,齋堂島街約1000平方米路面被原油污染,部分原油沿著雨水管線進入膠州灣,海面過油麵積約3000平方米。黃島區立即組織在海面布設兩道圍油欄。處置過程中,當日上午10點30分許,黃島區沿海河路和齋堂島路交匯處發生爆燃,同時在入海口被油污染海面上發生爆燃。
4、中石油長慶油田分公司水污染:6月20日,據報道,中石油長慶油田號5-15-27AH蘇氣井污水直接排入額日克淖爾湖,導致當地數百牲畜暴死。嘎魯圖鎮鎮長那日蘇說:「待牲畜死亡證據收集齊後,將與污染企業進行接觸。」
5、上海松江死豬事件:2013年3月上海黃浦江松江段水域大量漂浮死豬的情況,2013年3月10日向上海市農委及松江區相關部門了解了最新進展:已打撈的死豬數量超過了1200頭。
6、河北鋼鐵公司大氣污染:如何維系好首度的空氣質量成為了政府工作的重點。顯然首鋼搬出北京並不能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由於地理位置關系,河北成為了治理空氣、水污染的重中之重。
由於人們對工業高度發達的負面影響預料不夠,預防不利,導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機: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環境污染指自然的或人為的破壞,向環境中添加某種物質而超過環境的自凈能力而產生危害的行為。
⑹ 污水使小麥受危害後葉色發黃出現灼燒狀枯斑的重金屬是什麼
污水中鉛離子、鎘離子、游離氯等有毒有害物質超標、氨氮離子等元素濃度超標,不符合排放及灌溉要求,均會造成被澆灌小麥葉片發黃乾枯。
⑺ 求一些關於水污染對農業的危害的資料
可能有點多,自己慢慢看吧
當今,在淡水資源十分緊張的情況下,許多地方利用污水灌溉農田。未經處理的污水,既含有農作物生長所必需的養分,又含有有毒成分。盲目使用污水,不僅會污染土壤,而且還會影響農作物的生長和產品質量,損害人體健康。為了科學利用污水,妨患於未然,現將國家頒布的「農田灌溉水質標准」(GB 5084-92)中提到的水環境中的主要污染物的超標對農業環境的危害分述如下:
1、五日生化需氧量
五日生化需氧量是指在好氧的條件下,溫度為20 培養水樣5天水中微生物分解有機質的生物化學過程中所需要的溶解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常作為水體有機物污染程度的指標。
灌溉水中的需氧有機污染物進入農田後,最終要被分解。在處於氧化條件的旱田土壤中,有機物質將被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等;在水田處於還原條件的土壤中,將生產氨氣、沼氣、有機酸、乙醇類等中間代謝產物。在分解過程中,由於消耗了水中的溶解氧及土壤中的氧化物的氧,從而使土壤的氧化還原電位下降,產生二價鐵、硫化氫、二價錳等。
灌溉水中需氧有機物的含量不太高時,對作物生長一般無不良影響,在一定條件下甚至還有改良土壤,促進增產的作用。但是,需氧有機物的含量過高時,上述產生的過剩的二價鐵、硫化氫等就要隨同有機酸等一起被水稻吸收,阻礙植株體內的代謝活動,抑制根系生長,甚至引起爛根,以至影響地上部植株的發育。尤其是作物對氮、磷、鉀等養分的吸收受到阻礙後,必然造成作物減產。
需氧有機物污染對水稻的危害一般在水田入水口附近較明顯,這是由於水中不溶性的有機物多半沉積在這里,土壤發生還原性危害所致。國標要求灌溉水中五日生化需氧量的含量:水作應小於80 mg/l,旱作應小於150 mg/l,蔬菜應小於80 mg/l。
2、化學需氧量
化學需氧量是在一定的條件下用強氧化劑氧化水樣時,所消耗該氧化劑量相當的氧的質量濃度,以氧的mg/l表示。它是指示水體被還原性物質污染的主要指標。其中包括大多數有機物和部分無機還原物質。
作為灌溉水的污染指標,化學需氧量與五日生化需氧量具有一定的類似性質,只是化學需氧量除了包括需氧有機生物氧化所耗之氧外,還包括無機還原性物質化學氧化所耗的氧。國標要求灌溉水中化學需氧量的含量:水作應小於200 mg/l,旱作應小於300mg/l,蔬菜應小於150mg/l。
3、懸浮物
懸浮物系指水樣經過慮後,截留在慮片上並於103~105 烘至恆重的固體物質。
含有大量的懸浮物的污水灌入農田後,由於流速減緩或膠體被破壞而使懸浮物大量沉澱,如果這些沉澱是由金屬粉末、泥沙組成,則會覆蓋在農田表層而影響農田的肥力;懸浮物還是水中各種重金屬污染物的吸附劑,這些重金屬污染物隨著懸浮物一起沉澱在農田,造成重金屬污染物在土壤和作物中的積累。國標要求灌溉水中懸浮物的含量:水作應小於150 mg/l,旱作應小於200 mg/l,蔬菜應小於100 mg/l。
4、凱氏氮
凱氏氮是指以凱氏法測得的含氮量。它包含了氨氮和在此條件下能被轉化為銨鹽而被測定的有機氮化合物。
氮本是植物生長所必需的營養物質,但當其含量過高時會使土壤板結,影響作物的生長。國標要求灌溉水中凱氏氮的含量:水作應小於12 mg/l,旱作應小於30 mg/l,蔬菜應小於30mg/l。
5、總磷(以P計)
動物或植物內所含磷質,經過分解與氧化作用,最後生成硫酸鹽。人每天從食物中得到的磷質,經過新陳代謝而排出硫酸鹽。洗滌劑、磷肥及骨粉等工廠廢水中也含有磷酸鹽。天然水中磷酸鹽含量一般較低,如果水中發現過量的磷酸鹽存在可表明水被污染。若同時發現過量的硝酸鹽和氯化物時,更可以進一步證實動物性物質曾經污染過水源。
天然水和廢水中的磷以正磷酸鹽、縮合磷酸鹽以及與有機體相結合的磷酸鹽3種形態存在。總磷量即水樣中各種形態的磷經消解後轉變成正磷酸鹽的總磷濃度。
磷也是植物生長所必需的營養物質,但當其含量過高時會使土壤板結,影響作物的生長。國標要求灌溉水中總磷的含量:水作應小於5.0 mg/l,旱作應小於10 mg/l,蔬菜應小於10 mg/l。
6、水溫
水溫過低會減緩植物生長,水溫過高會造成植物根系腐爛、死亡,農灌水水溫要求小於35 。
7、pH值
pH值除直接影響植物生長外,還會使一些營養物質被淋失或被土壤固定,造成植物缺乏養分而致害;或吸收了有毒的元素,造成生理危害,這些都是導致植物死亡的原因。pH值小於4,大於9時,對農作物均會產生不良影響。用pH低於3,高於11的水灌溉作物,作物很快死亡。大部分栽培植物喜歡在弱酸性和弱鹼性條件下生長。它們對pH的適應范圍為4~9,最宜范圍為5-8.5。不同作物對pH值的要求不同。小麥在弱酸性條件下比中性條件下生長的好。國標要求灌溉水的pH值允許范圍是5.5~8.5。
8、全鹽量
全鹽,主要是鈣、鎂、鈉、鉀所形成的硫酸鹽、鹽酸鹽和碳酸鹽,它們對作物的影響主要是通過離子起作用。對作物危害最大的是鈉鹽,鈣鹽和鎂鹽對作物也有一定的影響,但並不佔主導地位。
灌溉水含鹽量在1000mg/l以上,對作物生長有抑製作用,有使土壤積鹽的可能性。含鹽2000mg/l以上,使土壤積鹽明顯,會導致作物產量下降。土壤鹽分增加,使土壤溶液濃度提高,物質形態變化,造成植物吸收水分和養分的困難,植物因缺乏養料導致減產或最後死亡。因鹽類對離子的拮抗作用和協同作用,在灌溉水中,必須注意多種鹽類的存在,以防治單因子鹽類對作物的傷害。國標要求灌溉水的全鹽量在非鹽鹼地區應小於1000 mg/l,在鹽鹼地區應小於2000 mg/l,有條件的地區可以適當放寬。
9、氯化物(以CL計)
氯化鈉危害小麥發芽的臨界濃度為2000mg/l,危害水稻發芽的臨界濃度為1000mg/l。國標要求灌溉水的氯化物的含量應小於250 mg/l。
10、硫化物(以S計)
地下水(特別是溫泉水)及生活污水,通常含有硫化物,其中一部分是在厭氧條件下,由於細菌的作用,使硫酸鹽還原或由含硫有機物的分解而產生的。某些工礦企業,如焦化、造氣、選礦、造紙、印染和製革等工業廢水亦含有硫化物。
水中硫化物包括溶解性的 、 、 ,存在於懸浮物中的可溶性硫化物、酸可溶性金屬硫化物以及未電離的有機、無機類硫化物。硫化氫易從水中逸散於空氣、產生雞蛋臭味,且毒性很大。硫化物是水體污染的一項重要指標。
硫化物濃度即使很低也會使土壤有臭味,因此禁止採用含硫化物的廢水灌溉作物。國標要求灌溉水的硫化物的含量應小於1.0 mg/l。
11、汞及其化合物(按Hg計)
含汞0.005mg/l以上的水溶液灌溉水稻,糙米中含汞量均超過我國《食品中汞允許量》規定的0.02毫克/公斤的標准。汞在糙米及油菜中的殘留量隨灌溉液中汞的濃度的增加而增加。汞在水稻各器官中的分配為根>莖葉>殼>糙米。
灌溉水中含汞0.005mg/l,則汞在土壤表層即稍有積累,長期灌溉可造成汞在土壤表層的積累,污染土壤,造成對作物的危害。土壤中含汞量隨灌溉水中汞的濃度的增加而增加。隨灌溉水進入土壤中的汞主要集中在表層0-5厘米處。農作物能從被污染的土壤中吸收汞。作物中含汞量與土壤積累量成正相關。根據汞對農作物生長,產量的影響及農產品中的殘留,在土壤的積累,考慮到汞的毒性較大,長期灌溉能污染土壤,擬定汞的農田灌溉水質標准為0.001mg/l。
12、鎘及其化合物(按Cd計)
土壤對鎘有很強的吸附力,特別是粘土和有機質多的土壤,易於造成鎘含量的積蓄。當土壤的pH值偏酸時,鎘的溶解度增高,而且在土壤中易移動,可能污染地下水,同時也易被植物從根部吸收;當土壤pH值偏鹼時,鎘的移動性差,作物也難以吸收。在銅、鋅、砷、鎘這些元素中以鎘最容易造成土壤污染。
當灌溉水中或土壤中含有一定鎘時,均可被農作物吸收和在土壤中造成積蓄,其吸收量和積蓄量的多少隨灌溉水中鎘濃度、灌溉量和污灌年限的增加而增加。農作物吸收鎘後,鎘在植物體內的分布順序是根>莖葉>籽實。各種作物吸收鎘的能力有很大差異,小麥的吸收能力比水稻高,而玉米的吸收能力又低於水稻。由於鎘大量地積累在植物根、莖葉中,因此,在受鎘嚴重污染的農田裡,農作物的莖葉不宜作家畜飼料,根茬也不宜漚制肥料。為了防治土壤及在其上生長的農產品中有鎘的積累,建議灌溉水中鎘的最高允許濃度不應超過0.005mg/l。
13、砷及其化合物(按As計)
砷在土壤中的殘留主要集中在表層,自上而下的移動性小。
利用含砷污水灌溉農田,隨灌溉水中砷含量的增高和灌溉次數的增加,砷在土壤和作物中累積增加,使作物受害,污染收獲物。0.05mg/l以上的砷使水稻減產15.9%。0.1mg/l以上的砷使油菜減產10.3%。水稻、油菜減產百分率均隨砷濃度的增高而增加。用含砷0.25mg/l的水灌溉水稻,開始在糙米中出現殘留。含砷0.5mg/l水灌溉油菜,在油菜中開始出現砷殘留。用含砷0.5mg/l以下的灌溉水對水稻、油菜生長影響不明顯;含0.5mg/l以上砷的水對水稻、油菜生長有抑製作用,抑製程度隨砷的濃度增高而加大,含砷0.5mg/l為危害濃度,100mg/l為致死濃度。因為砷及其含砷化合物毒性很強,對人、蓄的健康有較大影響。規定灌溉水中的砷含量:水作、蔬菜不得超過0.05mg/l,旱作不得超過0.1mg/l。
14、六價鉻化合物(按Cr 計)
含六價鉻的灌溉水對水稻、小麥種子的萌發及其生長發育都有一定影響。水稻、小麥均能吸收灌溉水及土壤中的鉻。鉻對數種蔬菜及穀物的生長有刺激作用。鉻濃度5mg/l對作物有害;濃度10mg/l時作物出現嚴重的萎黃病;鉻與鎳協同作用時,鉻濃度僅2mg/l即對作物產生損害。鉻還在作物內積累。吸收的鉻主要積累在根中,其次是莖葉,少量積累在籽實里。
含鉻污水灌溉後,土壤可以積累鉻。植物吸收和土壤積累的鉻都隨灌溉水中鉻的濃度的增加及灌溉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可通過增加土壤有機質施用量和適當提高土壤的pH值來減少鉻污染造成的危害。為防止鉻對農作物、土壤造成的污染危害,灌溉水中鉻的最高允許濃度控制在0.1mg/l以下。國標要求灌溉水的六價鉻的含量應小於0.1 mg/l。
15、鉛及其化合物(按Pb計)
含鉛污水灌溉農田,其最高允許量應在1.0mg/l以下,否則抑制植物生長。進入土壤的鉛主要分布在土壤表層。當污灌水中鉛的濃度為50ppm左右時,對水稻產生毒害作用。但污水中硫酸根離子含量較多時,易生成硫酸鉛,就沒有危害了。鉛對植物毒性比砷、銅小。作物可以通過根吸收土壤或灌溉水中的鉛,並主要積累在根部,只有極少部分轉移到地上部。國標要求灌溉水的鉛及其化合物的含量應小於0.1mg/l。
16、銅及其化合物(按Cu計)
含銅污水灌溉農田,其最高以允許量應在2.0mg/l左右。銅是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植物缺銅時,幼葉尖端乾枯,葉片脫落,生長受到抑制。谷類作物一般不能結實。土壤含銅過高時,作物主要積累在根部,造成根系發育惡化,減弱了根對各種營養成分的吸收。作物受害的程度,一般是隨農業環境中銅的含量的增加而加重。銅被作物吸收後,以根部分布的最多,莖葉次之,籽粒中最少。國標要求灌溉水的銅及其化合物的含量應小於1.0 mg/l。
17、錳
錳濃度1~10mg/l對豆類有害;達5mg/l對橙和柑桔幼苗有致毒作用;錳濃度5~10mg/l對西紅柿有致毒作用;錳濃度10~25mg/l對大豆和亞麻有致毒作用。
18、鋅及其化合物(按Zn計)
鋅是植物生長必需的微量元素。鋅可以間接影響植物生長素的形成,在缺鋅的土壤里,作物生長常常受到抑制,並出現各種病症。含鋅廢水灌溉農作物,鋅可以在土壤內累積,並能富集。土壤里含鋅過高時,主要傷害作物的根系,使根的伸長受到阻礙,葉子呈黃綠色,並逐漸萎黃,而且分孽少,莖短。小麥受鋅危害,葉尖上即出現黃褐色的條斑點。被吸收的鋅主要積蓄在植物的根部,也有一部分向莖葉中轉移。鋅在植物體內的移動性居於中等水平,向籽實中的轉移不如鎘。我國規定灌溉水中鋅及其化合物的含量為不超過2.0mg/l。
19、氟化物(按F計)
氟在植物體的積累隨著植物種類不同而有所差異。氟化物含量在34.0mg/l以下,水稻生長發育未受影響;113.25mg/l以上,水稻生長發育受到抑制;453mg/l可致水稻死亡,但此濃度以下對茄子無影響。含氟污水中有一定的磷酸鹽,污灌後硫化細菌增加,可促進磷酸鹽的轉化,提高了土壤中可溶性磷的含量,有利作物生長。含氟污水灌溉後細菌數量增大,生物學過程旺盛,產量增加。由於不同作物對氟敏感程度不同,為避免對地面水和漁業的污染危害,為保護整個農業環境和人民健康,規定氟的灌溉標准為高氟區應小於2.0mg/l,一般地區應小於3.0mg/l。
20、氰化物(按游離氰根計)
50mg/l以上氰對水稻、油菜的生長、發育和產量有影響,並開始在糙米、油菜中有殘留,殘留量隨灌溉濃度最高而加大。
根據不同生育期污灌氰殘留量不同,在生產上利用含氰污水灌溉水稻宜在前期,不宜在後期。不同濃度氰在水稻根、莖、葉中有殘留,殘留量與澆灌濃度成正相關。殘留量:根>莖葉>谷殼>糙米。根殘留量佔80%左右,莖葉佔15%左右。不同濃度氰在土壤中有殘留,殘留量隨著濃度增加而增大,但不與灌溉濃度成正比上升。土壤中氰的分解速度與氣溫和灌溉濃度有關,但無論在何種氣溫下,土壤中氰的分解速度都與灌溉氰的濃度成正相關。氰化物隨水進入土壤後消失的速度較快,在土壤中不會逐年積累。一般大田土壤中,氰的年凈化率都在90%以上。採取隔年清污輪灌,不會造成土壤和水稻的明顯污染。國標要求灌溉水的氰化物的含量應小於0.5mg/l。
21、揮發性酚
灌溉水中的酚,高濃度時(50-1000mg/l)可影響作物的正常生長和產量,甚至造成作物的死亡(1000mg/l)。低濃度時(30mg/l)可促使作物增產。不影響作物正常生長和產量的安全濃度在50mg/l左右。灌溉水中的酚可造成作物體內酚量的增加。作物體內的酚量隨灌溉水中酚濃度的提高而增加。作物體內酚積累量莖>根>籽粒。酚毒性較小,酚在作物中的積累問題,以及酚對作物生長、產量的影響問題,不會成為制定農田灌溉水質標準的限制因素。
含酚污水進入土壤,主要分布在土壤表層,50厘米以下的土層中酚的含量極少。土壤對酚具有較強的凈化能力,酚在土壤中的年凈化率在90%以上。因此,低濃度含酚污水灌溉後,不會影響土壤肥力,也不會造成土壤污染。國標要求灌溉水的揮發酚的含量應小於1.0 mg/l。
⑻ 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排出的水可以灌溉農田么
首先您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的水是處理什麼水質。一般來說,工業廢水是肯回定不行的。生活污答水處理一般都能達到中水標准。中水標准上說可以用於灌溉綠化設施。農田不行。
所以說一般污水處理設備排出的水是不可以直接灌溉農田的。需要進行深化處理,達到自來水標准才行。
⑼ 土壤環境怎麼影響農村生活用能
土壤長期施用酸性肥料或鹼性物質會引起土壤PH的變化,降低土壤肥力,減少作物的產量。土壤受銅、鎳、鈷、錳、鋅、砷等元素造成的重金屬污染,能引起植物的生長和發育障礙;而受鎘、汞、鉛等元素的污染,一般不引起植物生長發育障礙,但它們能在植物可食部位蓄積。用含鋅污水灌溉農田,會對農作物特別是小麥的生長產生較大影響,造成小麥出苗不齊、分櫱少、植株矮小、葉片發生萎黃。當土壤中含砷量較高時,會阻礙樹木的生長,使樹木提早落葉、果實萎縮、減產。土壤中存在過量的銅,也能嚴重地抑制植物的生長和發育。當小麥和大豆遭受鎘的毒害時,其生長發育均受到嚴重影響。
有機毒物的影響
利用未經處理的含油、酚等有機毒物的污水灌溉農田,會使植物生長發育受到阻礙。上世紀50年代,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在北方一些乾旱、半乾旱地區,由於水資源比較緊張,為了充分利用污水的水肥資源,污水灌溉被大面積的採納推廣,這對促進當地的農業糧食生產曾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然而,由於長期的污水灌溉,土壤作物系統的污染逐漸暴露出來。例如,用未經處理的煉油廠廢水灌溉,結果水稻嚴重矮化。初期症狀是葉片披散下垂,葉尖變紅;中期症狀是抽穗後不能開花受粉,形成空殼,或者根本不抽穗;正常成熟期後仍在繼續無效分櫱。植物生長狀況同土壤受有機毒物污染程度有關。
土壤生物污染的影響
土壤生物污染是指一個或幾個有害的生物種群,從外界環境侵入土壤,大量繁衍,破壞原來的生態平衡,對人體或生態系統產生不良的影響。造成土壤生物污染的污染物主要是未經處理的糞便、垃圾、城市生活污水、飼養場和屠宰場的污物等。其中危險性最大的是傳染病醫院未經處理的污水和污物。
一些在土壤中長期存活的植物病原體能嚴重地危害植物,造成農業減產。例如,某些植物致病細菌污染土壤後能引起番茄、茄子、辣椒、馬鈴薯、煙草等百餘種茄科植物的青枯病,能引起果樹的細菌性潰瘍和根癌病。某些致病真菌污染土壤後能引起大白菜、油菜、芥菜、蘿卜、甘藍、薺菜等100多種蔬菜的根腫病,引起茄子、棉花、黃瓜、西瓜等多種植物的枯萎病,以及小麥、大麥、燕麥、高粱、玉米、穀子的黑穗病等。此外,甘薯莖線蟲,黃麻、花生、煙草根結線蟲,大豆胞囊線蟲,馬鈴薯線蟲等都能經土壤侵入植物根部引起線蟲病。
⑽ 用污水灌溉的農田會不會受到影響為什麼
根據農田灌溉水質標准GB5084-92
1 主題內容與適用范圍
1.1 主題內容
本標准規定了農田灌溉水質要求、標準的實施和采樣監測方法。
1.2 適用范圍
本標准適用於全國以地面水、地下水和處理後的城市污水及與城市污水水質相近的工業廢水作水源的農田灌溉用水。
本標准不適用醫葯、生物製品、化學試劑、農葯、石油煉制、焦化和有機化工處理後的廢水進行灌溉。
2 引用標准
GB8978 污水綜合排放標准
GB3838 地面水環境質量標准
CJ 18 污水排放城市下水道水質標准
CJ 25.1 生活雜用水水質標准
3 標准分類
本標准根據農作物的需求狀況,將灌溉水質按灌溉作物分為三類:
3.1 一類:水作,如水稻,灌水量800m3畝·年
3.2 二類:旱作,如小麥、玉米、棉花等。灌溉水量300m3/畝·年。
3.3 三類:蔬菜,如大白菜、韭菜、洋蔥、捲心菜等。蔬菜品種不同,灌水量差異很大,一般為200~500m3/畝·茬。
4 標准值
農田灌溉水質要求,必須符合表1的規定。
表1 農田灌溉水質標准 mg/L
序號
作物分類
標准值
項目
水作
旱作
蔬菜
1
生化需氧量(BOD5)
≤
80
150
80
2
化學需氧量(CODcr)
≤
200
300
150
3
懸浮物
≤
150
200
100
4
陰離子表面活性劑(LAS)
≤
5.0
8.0
5.0
5
凱氏氮
≤
12
30
30
6
總磷(以P計)
≤
5.0
10
10
7
水溫,℃
≤
35
8
pH值
≤
5.5~8.5
9
全鹽量
≤
1000(非鹽鹼土地區)2000(鹽鹼土地區)有條件的地區可以適當放寬
10
氯化物
≤
250
11
硫化物
≤
1.0
12
總汞
≤
0.001
13
總鎘
≤
0.005
14
總砷
≤
0.05
0.1
0.05
15
鉻(六價)
≤
0.1
16
總鉛
≤
0.1
17
總銅
≤
1.0
18
總鋅
≤
2.0
19
總硒
≤
0.02
20
氟化物
≤
2.0(高氟區) 3.0(一般地區)
21
氰化物
≤
0.5
22
石油類
≤
5.0
10
1.0
23
揮發酚
≤
1.0
24
苯
≤
2.5
25
三氯乙醛
≤
1.0
0.5
0.5
26
丙烯醛
≤
0.5
27
硼
≤
1.0 (對硼敏感作物,如:馬鈴薯、筍瓜、韭菜、洋蔥、柑桔等)
2.0 (對硼耐受性較強的作物,如小麥、玉米、青椒、小白菜、蔥等)
3.0 (對硼耐受性強的作物,如:水稻、蘿卜、油菜、甘蘭等)
28
糞大腸菌群數,個/L
≤
10000
29
蛔蟲卵數,個/L
≤
2
4.1 在以下地區,全鹽量水質標准可以適當放寬。
4.1.1 具有一定的水利灌排工程設施,能保證一定的排水和地下水徑流條件的地區;
4.1.2 有一定淡水資源能滿足沖洗土體中鹽分的地區。
4.2 當本標准不能滿足當地環境保護需要時,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補充本標准中未規定的項目,作為地方補充標准,並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5 標準的實施與管理
5.1 本標准由各級農業部門負責實施與管理,環保部門負責監督。
5.2 嚴格按照本標准所規定的水質及農作物灌溉定額進行灌溉。
5.3 向農田灌溉渠道排放處理後的工業廢水和城市污水,應保護其下游最近灌溉取水點的水質本標准。
5.4 嚴禁使用污水澆灌生食的蔬菜和瓜果。
6水質監測
6.1 當地農業部門負責對污灌區水質、土壤和農產品進行定期監測和評價。
6.2 為了保障農業用水安全,在污水灌溉區灌溉期間,采樣點應選在灌溉進水口上。化學需氧量(COD)、氰化物、三氯乙醛及丙烯醛的標准數值為一次測定的最高值,其他各項標准數值均指灌溉期多次測定的平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