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污水知識 > 德興銅礦廢水

德興銅礦廢水

發布時間:2022-09-11 06:04:13

㈠ acid mine drainage是什麼意思

acid mine drainage
[英][ˈæsid main ˈdreinidʒ][美][ˈæsɪd maɪn ˈdrenɪdʒ]
排泄酸性礦水;

雙語例句
1
Analysis of acid mine drainage pollution in Dexing Copper Mine
德興銅礦酸性礦山廢水污染分析

2
Treatment of acid mine drainage with integral wastewater treatment device
採用一體化設備處理酸性礦井廢水

3
Responses of leaf-litter decomposition rate to acid mine drainage pollution
樹葉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對酸性礦山廢水污染的響應

㈡ 優化資源開發模式 加強經濟利益調節——關於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的調研報告

編者按 如何轉變舊的過度消耗資源、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如何轉變舊的發展理念,科學配置資源,建立有效的保護生態環境政策體系,實現經濟、社會、生態協調發展戰略,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在這個背景下,遵循人地協調發展的規律,合理利用礦產資源,把礦業活動限制在資源承載力和生態環境容量許可的限度內,特別是保護和治理恢復礦山生態環境,成為目前礦政管理工作一項重要課題。

前不久,受環境保護部科技標准司的委託,國土資源部咨詢研究中心承擔了《關於建立建全我國保護生態環境政策的建議》課題項目。項目組先後赴江西、浙江兩省重點開展對江西省德興銅礦和浙江省舟山市慶豐採石場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的實地調研,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通過綜合分析研究我國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著力從體制、機制、法律、法規、管理監督等方面提供政策依據,提出一些符合客觀實際和可操作性政策建議。現將調研報告的精華部分選編刊發,謹供讀者學習交流。

一、現狀:我國礦產資源開發的雙重效應

礦業開發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大量的物質資源,對經濟社會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但同時也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礦產資源開發產生雙重效應:一是礦產資源開發為我國經濟的增長、財富的積累和擴大就業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為國家經濟和社會的繁榮與穩定作出了巨大貢獻。二是礦產資源開發同時也引起生態環境問題,往往帶來污染環境、破壞生態、誘發地質災害等方面的不利影響。

(一)礦產資源開發帶來經濟與社會的繁榮與穩定

礦產資源作為生產資料,是生產力組成要素,是生產力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開發礦產資源對於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促進財富積累,增加就業崗位發揮了重要作用。

進入21世紀,由於國內需求和全球礦業市場的雙重拉動,我國礦業獲得持續高速發展。2005~2007年,我國礦業產值在全國工業增加值、工業總產值以及GDP總體上佔1/10,礦業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在資源全球化的今天,資源的佔有、資源的開發以及資源的爭奪已成為當今處理國際關系的重要內容。目前,全球經濟危機嚴重沖擊礦業市場,礦產品價格大幅下跌。但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階段,經濟社會發展對礦產資源長期依賴的態勢不會改變,「危」中之「機」是調整結構,夯實基礎,理順關系,蓄勢待發。

(二)礦產資源開發對生態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

礦產資源開發產生的負面效應主要是引發生態環境問題,集中反映在污染環境、破壞生態和誘發地質災害等方面。

首先,礦山及其選、冶部門直接排放的廢氣、粉塵及廢渣使大氣污染並產生酸雨,其中以硫化工業和煤炭行業最嚴重,污染物多為煙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放射性物質,以及汞、砷、鎘等有害物質。其次,我國礦業活動產生的廢水主要包括礦坑水,選礦、冶煉廢水及尾礦池水等。眾多廢水未經達標處理就隨意排放,甚至直接排入地表水體中,使土壤或地表水體受到污染,其中煤礦、金屬、非金屬礦山的廢水以酸性為主,並多含大量重金屬及銅、鉛、鋅、砷、鎘、六價鉻、汞、氰化物等有毒、有害元素及懸浮物。再其次,礦山尾礦尤其是浮選尾礦中殘留的選礦葯劑有氯化物、氰化物、硫化物、松油、有機絮凝劑、表面活性劑等,受到陽光、雨水、空氣的作用及其相互作用,就會產生有害氣體、液體或酸性水,加劇重金屬的流失,嚴重污染地下水和土壤。此外,礦山的廢石、廢渣的堆存還佔用了大量的土地資源。據有關資料顯示,我國礦業及相關行業固體廢棄物堆存情況相當嚴重,所佔比重超過了總固體廢棄物的85%。

礦山開發對水資源的破壞主要表現在地下水源枯竭或流量減少。疏干排水及廢水廢渣的排放導致地表水、地下水系統失衡,造成大面積疏干漏斗、泉水乾枯、水資源枯竭、河水斷流、地表塌陷,產生地下水降落漏斗和地面沉降,影響礦山地區的生態環境。大規模的采礦活動常使地形發生較大改變,破壞原始地貌。礦山開採在佔用土地的同時,還對耕地、森林、草地等造成了破壞。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因采礦佔用的土地面積約586萬公頃,破壞土地157萬公頃,並以每年4萬公頃速度遞增,破壞林地面積166萬公頃,破壞草地面積26.3萬公頃,工礦廢棄地復墾率不到12%。

此外,礦產資源開發不當還會誘發冒頂片幫、地表塌陷與裂縫、滑坡與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冒頂片幫是地下開采空間頂板和邊幫岩石冒落、崩塌,是礦山開采最直接的地質災害。據統計,我國有色金屬地下開采礦山冒頂片幫造成的人員死亡人數占礦山總事故死亡人數的18%。采礦活動引起大面積的地表塌陷,在塌陷同時,地表出現高度、深度不等的裂縫。近十餘年來,金屬礦山地表塌陷呈急劇上升的勢頭。受采礦影響而引起的山體滑坡在全國許多礦山時有發生,廢石堆積體、尾礦庫等都可能誘發泥石流。據調查,全國有9000多座尾礦庫,一半以上沒有安全許可證,大部分是病庫、危庫、險庫。

二、回顧:我國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歷程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我國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制度的初創時期(1972~1984年)。這時期,我國由於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和重大環境問題的爆發,開始糾正資源開發過程中對環境造成的危害的行為,並對重大礦山生態環境問題開始進行治理。隨著我國《憲法》的修改完善,我國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開始步入依法、有序的發展階段。與此同時,相應的環境保護管理機構開始建立並初具規模,保證了各項環境保護和治理制度的有效實施。

1982年,我國政府先後出台了一系列關於環境保護與治理的法規制度,強調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但是,針對礦山生態環境的機構和法制建設還未引起全社會的重視,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仍然處在一種無序狀態。雖然一些國有大型礦山對礦山環境開始保護與治理,但大多數礦山並未採取有效措施保護與治理礦山環境。20個世紀60、70年代,一些礦山就開始了土地復墾,但復墾率極低,在70年代我國有色金屬礦山復墾率僅12%。

礦山生態環境治理低谷期(1985~1989年)。我國最早的礦山生態環境治理實踐始於1983年,當時以雲南昆陽磷礦為試點,對每噸礦石徵收0.3 元,用於開采區植被及其他生態環境破壞的恢復費用,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1985年以來,受「大礦大開,小礦放開,有水快流,國家、集體、個人一齊上」思想影響,放鬆了對鄉鎮集體礦山企業和個體采礦活動的控制與管理,形成一哄而上,遍地開花的混亂局面。一些地方亂采亂挖,根本不採取與之相適應的礦山生態環境保護措施,開采技術落後,開發利用效益低下,致使我國礦山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生態環境恢復與治理停滯不前,舉步維艱。統計數據表明,20個世紀80年代我國礦山廢氣處理率僅12.24%,有色金屬礦山工業廢水復用率58%,土地復墾率停滯不前。一些中小礦山對生態環境破壞尤為嚴重。

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有序開展期(1990年至今)。此時,我國相應的礦山生態環境治理機構逐步建立,國家和有關政府部門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標准以及相關政策措施,使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逐步進入法制軌道,呈有序發展態勢。原地質礦產部成立了地質環境司,專門承擔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的政府職能。各地方也相繼成立了地質環境處及地質環境監測中心(站),逐步完善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的組織機構建設。

2002~2005年,國土資源部組織完成了《全國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評估》工作,並發出《關於開展省級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除此之外,國土資源部和各產業部門還制定了一系列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的制度、政策和措施,一些地方性法規中也涉及到礦山生態環境保護。在實際操作中,國土資源部已嚴格限制對生態環境有較大影響的礦產資源開發,禁止在自然保護區、重要風景區和重要地質遺跡保護區和地質災害危險區開采礦產,嚴格禁止土法煉焦、煉硫、煉鐵等,加強了對礦山「三廢」治理的監管和查處力度。這樣在很大程度上糾正了礦山開采破壞資源、環境的不正之風,維護了礦山生產的正常秩序。

2009年國土資源部出台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規定》,是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法規建設的重大舉措,將對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起到重要的保障和推動作用。

三、案例: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典型剖析

項目組選擇對江西省德興銅礦和浙江省舟山市慶豐採石場進行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的實地調查與分析研究。一是調研德興銅礦典型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情況和問題,分析德興銅礦資源開發對礦區周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總結德興銅礦集團創建綠色生態礦山的成功經驗。二是對浙江省進行調研,浙江省不僅在推進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發揮著引領作用,同時在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中也起到了積極的典範帶動作用。通過不斷創新治理模式,制定有效政策措施,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已取得了良好治理效果。舟山市慶豐採石場經過幾年的生態環境治理,目前已取得了礦山生態環境根本改善與土地節約集約利用雙豐收。

(一)江西省德興銅礦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

江西省德興銅礦是世界五大斑岩銅礦之一,亞洲第一大銅礦山,我國最大的露天采礦場,是全國有色金屬工業的重要生產基地。德興銅礦在大規模開采礦產資源的同時,十分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治理,效果顯著,成績斐然,被譽為全國著名綠色礦山,同時被確定為江西省生態環境監察試點單位之一。

德興銅礦大規模礦產資源開發對礦山及周邊生態環境造成較大影響,主要表現在:一是酸性廢水對大塢河水及兩岸土地造成嚴重污染,水質呈褐色,魚蝦絕跡,種植物減產。二是采場的固體廢棄物占據了大量的土地資源,森林植被減少,形成多個廢石裸露區,改變了這些地區地貌、水系和小氣候特點,產生熱島效應,打破了礦山原有的生態環境格局。

近年來,德興從土地復墾與生態恢復,治理酸性廢水等方面加大了礦山生態環境恢復與治理的力度。從20世紀80年代初,江銅集團就開始進行生態復墾的試驗研究,經過20多年的努力,現在德興銅礦1號尾礦庫近90公頃沙化土地全部被植被覆蓋,壩體上建立了苗圃基地,凈化水池發展水產業,基本實現了生態恢復的目標。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德興銅礦在露天采礦場邊坡、廢石場等地開展生態恢復實驗,建立植被生態恢復示範基地。截至目前,德興銅礦已完成水龍山廢石場生態復墾工程、銅廠采礦場工程機械工段綠化工程、南山堆浸廠綠化工程、大山廠原礦工段綠化工程、富家塢采礦場綠化工程、富家塢聯絡道綠化工程等等。德興銅礦全礦經過20多年的艱苦奮斗,綠化面積達1110.83萬平方米,綠化率96.80%,綠化覆蓋率達30.28%,職工人均佔有綠地面積897平方米。

被酸性廢水浸泡的大塢河一直是江銅集團治理的重點。2001年通過國際互聯網招標,從加拿大引進HDS先進技術治理酸性廢水。將酸性廢水一分為三,1/3 用於廢石場噴淋浸出銅,每年回收銅金屬1500噸;1/3排入尾礦庫與庫中鹼性水中和後,返回選廠作為生產用水;1/3引入廢水處理站處理達標後排入大塢河,排放的水質已基本達地面水的標准,大大改善了大塢河水環境。

德興銅礦礦山生態環境恢復與治理經驗主要有:轉變觀念,統一認識,齊抓共管,以我為主,不等不靠;堅持「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三同時」制度、「礦山生態環境保護和復墾履約保證金」制度,以保證礦山建設項目與環境保護項目同步設計、施工、完成;同時,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機制,走集約化規模生產的道路,通過礦山企業兼並和股份制改制、上市融資擴大經營規模,壯大經濟實力,使公司有能力逐步加大環保投入,也從根本上杜絕了亂采亂挖、盜礦,破壞環境的行為。此外,德興還自覺接受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監管,積極主動協調好與礦區居民關系,共同參與建設綠色家園活動。

(二)浙江省慶豐採石場生態環境治理復綠工程

浙江省是我國東部經濟比較發達地區,在推進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發揮著引領作用,同時浙江省大力實施「千礦整治、百礦示範」工程和邊開采邊治理的計劃,通過礦區整治與景觀再造、礦區整治與生態公益林建設、礦區整治與建設用地復墾相結合的措施和辦法,著力改善礦區自然生態環境。2008年頒布了《浙江省省級綠色礦山創建管理暫行辦法》,實行分級管理逐級申報的管理模式,運用經濟手段,減少破壞生態環境與資源浪費,確保礦山生態環境達到綠色礦山創建的要求,礦產資源開發逐步走上資源利用集約化、開采技術科學化、生產工藝環保化、企業管理規范化、閉坑礦區生態化的科學發展之路。對廢棄礦山的治理本著「土洋結合、以土為主」的治理思路,分別採取台階式、板槽式、回填種植式、築穴及混噴式、人工促進自然復綠式、平整綜合利用式、四旁綠化式、藤蔓植物攀爬式、大樹遮擋式、掛網客上噴播式等多種整治復綠方式,取得了較好的治理效果。

浙江省舟山市位於我國東南沿海,積極主動開展「綠色礦山」創建工作,把「生態舟山」「綠色舟山」作為戰略目標,實施礦山生態環境精細化管理,實現礦山環境的整治從單純追求數量治理向質量治理轉變。舟山市「百礦示範」工程——慶豐採石場生態環境治理復綠工程就是一例。慶豐採石場位於定海城區東南火龍崗山西麓,自20個世紀50年代以來,開采從未中斷,已形成寬300餘米,坡緣周長約700餘米,開采面高達140餘米的人工陡坡。隨著市區的不斷擴大,採石場周邊已開發為居住用地及部分軍事用地,礦山開采嚴重地威脅著坡麓附近居民的安全。同時,由於該採石場規模大,在城區的大部分地區都能見其裸露的山體,嚴重影響了城市的景觀。為加快生態市建設步伐,2001年8月,舟山市政府決定關閉慶豐採石場,並對關閉後的採石場進行地質環境綜合治理,整個工程採用掃石牆+爆破削坡+石碴回填+生態復綠的優化設計方案及復綠施工招標方式,為降低復綠工程成本,將部分礦山復綠任務「捆綁」交由開發企業限期完成,以解決礦山土地開發的前期投入。由於因地制宜地選擇整治復綠施工方法,使採石場周邊遺留的崩塌、滑坡地質災害隱患明顯減少,礦山自然生態基本得到修復,改善了礦區及周邊人民群眾生活、生產環境。2008年5月,通過了浙江省國土資源廳礦山生態環境治理復綠工程的竣工驗收。該礦山生態環境治理後綠化總覆蓋率達95.9%以上,其中木本植物覆蓋率達30%,草本植物覆蓋率70%,礦山生態環境復綠總面積達70655平方米,整理出39600平方米的可建設用地,取得了礦山生態環境根本改善與土地節約集約利用雙豐收。

四、問題:制度機制亟需健全,法律法規體系有待完善

雖然我國礦山環境問題已經引起各方面的重視,但是由於環境產權制度仍未建立,無成本開發,以及利益分配不合理等方面的原因,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滯後,總體來看,目前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面臨的主要問題有:

(1)認識不到位,重開發、輕環保。只重視經濟發展而忽視環境保護的觀念並未根本改變,寧可犧牲環境,也要保GDP增長。

(2)環境產權制度未建立。實踐中往往因各種復雜關系使生態環境歸屬模糊,產權不清;一些企業未承擔起對環境保護的權利和義務。現階段如何合理界定環境產權,探索有效保護、開發利用資源的資源環境產權結構和管理制度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3)無環境成本開發,資源價格機制未理順。目前資源的價值沒有體現資源的稀缺性,也沒有將環境生態成本納入其中,資源價格形成機制沒有理順。礦產品開發成本缺失是礦山企業尤其是民營礦山虛增利潤,乃至形成暴利的原因之一,也是礦山生態環境不能根本治理的主要原因。

(4)利益分配不合理。由於礦產品環境成本缺失的部分都擠進了礦業利潤,進而不可避免地會造成各個生產要素和利益分配不合理。政府和礦山企業受益而當地老百姓非但不能受益,反而因生態環境的破壞成為受害的主體。受益受損主體在時間和空間上不對稱。

(5)資源開發模式不合理。當前主要存在三種開發模式:只開采礦產資源,不治理環境;先開采,後治理;邊開采邊治理。前兩種資源開發模式不可取。把礦業經濟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才是礦山可持續發展的唯一正確之路。

(6)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和評價技術標准尚未完全建立。現有評價標准已遠遠不能滿足礦山評價要求,而且由於各地標准不統一,或根本無執行標准,給一些企業治理環境不力留下很大空間。

(7)環境治理投入不足,治理技術手段落後。我國已建立礦山生態環境治理專項基金,用於礦山環境恢復與治理,但因治理成本高,經費缺口大,治理率還不高,加上技術相對落後的粗放型治理狀態,礦山生態環境恢復與治理任重道遠。

(8)管理體制不完善。由於責任不明確,分工不協調,職責交叉、分散,標准不一,各相關部門依據各自職責制定和實施各種標准,未能進行充分和有效的協調,礦山生態環境治理項目實施難以到位。

(9)監管機制不健全。尚未建立專門的礦山生態環境監管執法機關,基本採用多部門不定期聯合執法,缺失監管責任主體,使礦山生態環境成為監管真空。

(10)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體系不完整。我國目前還沒有制定具體的法律依據和管理規范鑒於礦山生態環境的復雜性,僅僅一些產業部門和地方政府制定和出台一些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的法律文件和政策措施是不夠的。

五、建議:加強宏觀調控,用好經濟調節的杠桿

通過理論分析、研究及典型案例分析,我們從八方面對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提出政策建議,僅供決策部門在制定礦山生態環境政策和環境保護規劃中作參考。

(一)理順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按照黨的十七大報告要求,「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落實科學發展觀,將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納入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目標。解決我國礦山生態環境出現的種種問題,關鍵是要把礦產資源開發與礦山生態環境保護重要性的認識統一到科學發展觀上來。加強礦山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增強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理順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二)發揮政府宏觀調控和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

政府宏觀調控的基本著力點是要推動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平衡、協調發展,既要通過資源開發促進經濟發展,又要保護生態環境。相關政府部門應建立資源環境安全的監控和預警機制,隨時監測目標的運行發展狀態,並根據警報信息和響應系統,採取相應的調控措施。通過市場調節實現礦山集約化規模發展,鼓勵經濟實力雄厚、技術設備先進的大型企業,兼並(收購)規模小、技術設備落後、不具備環保條件的中小型企業,形成規模經營,才能使資源配置合理,杜絕亂挖亂采、破壞生態環境的混亂現象,維護正常的生產秩序,從源頭上保護礦山生態環境。

(三)建立環境產權制度和生態環境補償機制

環境產權不明晰和缺乏產權主體,是影響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的因素之一。為了調動全社會對生態環境保護的積極性,建議把環境資源視為環境資產,逐步列入資產化管理。生態環境補償機制的構建,一是要以戰略環評為前提,對生態補償政策的有效性,對生態補償主客體之間利益分配作出客觀評價。二是要對生態補償的標准和原則、補償范圍、補償對象、補償方式、補償資金來源,以及補償資金管理等都作出明確的規定。三是整合和完善現行的各項收費,生態環境補償收費要做到專款專用,避免重復收費。

(四)完善資源環境稅費制度,優化利益分配

(1)實施資源稅改革,完善分配機制。資源稅應是國家對采礦權人開采礦產資源產生的級差收益而徵收的。這種級差收益隨著資源稟賦、開采條件的差異而不同,因而稅率也不同,應根據不同類型資源、不同開采條件計算出不同稅率。實行開采優質和稀缺資源的企業多納稅,開采劣質資源的企業少納稅,從而實現利益平衡,建立稅收調節的公平機制,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與此同時,完善收益分配機制,將一部分資源稅收入劃歸中央,加強國家對資源開發的調控,避免地方政府為了自身利益產生短期行為,過度開發礦產資源,加劇生態環境破壞。

(2)逐步實現資源環境稅費立法。將礦產資源補償收費和生態環境補償收費逐步完善為資源環境稅費,並以法律形式明確各種稅目,提高礦山企業資源和生態環境安全保護意識,建立資源環境管理長效機制。

(3)實施礦山生態環境保護優惠政策。對執行礦山建設與礦山生態環境保護工程設施的設計、施工與投入「三同時」制度優秀的企業和三廢資源化循環利用的企業,給予財政優惠政策,適當減免資源環境稅率,降低信貸投資門檻,增加經費投入

(五)建立跨流域(省、市)的利益平衡與補償機制

利益平衡與補償機制主要是獲益方向利益受損方通過財政專項資金轉移支付方式實現補償。受損方需要獲得礦產資源禁止開采區域或限制開采區域的經濟損失補償、生態環境保護工程經濟補償以及其他資源輸出補償。受益方則按地區按比例分配上述補償基金,通過財政轉移支付對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的受損方經濟發展機會損失予以補償。

對於跨區域、跨流域財政轉移支付評估和管理協調工作需要有專門機構負責,建議由國土資源部協同環保部來統一協調,先試點再全面推廣。

(六)建立礦山生態環境質量評價體系和標准體系、生態環境安全預警系統

礦山生態環境質量評價體系和標准體系由於牽涉不同的行業部門,以及部門自身的局限性,礦山生態環境質量評價體系實際還未完全建立。因此,評價體系標準的建立是礦山生態環境質量評價體系的關鍵。同時應建立完善生態環境安全預警系統,加強對礦山生態環境污染、地質災害的預警預報。

(七)完善礦山生態環境監管體制,加強隊伍建設

一要建立和完善礦山生態環境監管和執法體制,明確責任主體。建議在監察執法中採用分權執法為主,聯合執法為輔的管理模式。二要明確政府對礦山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的職責。健全政府職責體系,正確履行政府職能,增強其公共服務的能力,努力建設服務型政府。三是加強基層隊伍建設,實行礦山生態環境監理制度,提高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的監管質量和水平。

(八)加快礦山生態環境保護的法規建設

當前盡快建立和完善礦山生態環境法規是十分必要的,亟需為礦山生態環境的資源性及其產權歸屬和產權轉讓、礦山環境的恢復與治理及尾礦的回收利用等方面制定一個統一的、適合各行業、各部門共同遵守執行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的法律文件。同時制定配套的相關法規,使礦山生態環境產權、保護目標、恢復標准、監督職責更加明確,資金管理更加精細、環境監測與預警體系更加健全。

(原載《中國國土資源報》2009年7月3日,作者為《關於建立健全我國保護生態環境政策的建議》課題負責人,課題組成員張光弟、張興)

㈢ 土壤重金屬污染的污染經過

土壤重金屬污染(heavy metal pollution of the soil)是指由於人類活動,土壤中的微量金屬元素在土壤中的含量超過背景值,過量沉積而引起的含量過高,統稱為土壤重金屬污染。土壤重金屬是指由於人類活動將金屬加入到土壤中,致使土壤中重金屬明顯高於原生含量、並造成生態環境質量惡化的現象。
土壤重金屬污染來源
自然來源
1、成土母質的風化過程對土壤重金屬本底含量的影響;
2、風力和水力搬運的自然物理和化學遷移過程。
人為干擾輸入
1、不同工礦企業工業生產對土壤重金屬的額外輸入;
2、農業生產活動影響下的土壤重金屬輸入;
3、交通運輸對土壤重金屬污染的影響 。
污染土壤的重金屬主要包括汞(Hg)、鎘(Cd)、鉛(Pb)、鉻(Cr)和類金屬砷(As)等生物毒性顯著的元素,以及有一定毒性的鋅(Zn)、銅(Cu)、鎳(Ni)等元素。主要來自農葯、廢水、污泥和大氣沉降等,如汞主要來自含汞廢水,鎘、鉛污染主要來自冶煉排放和汽車廢氣沉降,砷則被大量用作殺蟲劑、殺菌劑、殺鼠劑和除草劑。過量重金屬可引起植物生理功能紊亂、營養失調,鎘、汞等元素在作物籽實中富集系數較高,即使超過食品衛生標准,也不影響作物生長、發育和產量,此外汞、砷能減弱和抑制土壤中硝化、氨化細菌活動,影響氮素供應。重金屬污染物在土壤中移動性很小,不易隨水淋濾,不為微生物降解,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後,潛在危害極大,應特別注意防止重金屬對土壤污染。一些礦山在開采中尚未建立石排場和尾礦庫,廢石和尾礦隨意堆放,致使尾礦中富含難解的重金屬進入土壤,加之礦石加工後餘下的金屬廢渣隨雨水進入地下水系統,造成嚴重的土壤重金屬污染。
工業上真正劃入重金屬的,只有10種金屬元素:銅、鉛、鋅、錫、鎳、鈷、銻、汞、鎘和鉍。而從土壤—植物系統的角度來說,國際學界認為,只有鎘、鈷、硒等元素對動物和人類健康造成危害的風險最大。因為食物鏈而造成人體健康受損的,主要是鎘和硒。雖然重金屬數量很多,但各種重金屬的毒性及其地球化學(研究地球的化學組成、化學作用和化學演化的科學)行為相差甚遠,對人類的影響程度不同,從食物鏈的角度來看,也只有關鍵的幾個。
主要特徵
1、形態多變:隨Eh、Ph、配位體不同,常有不同的價態、化合態和結合態。形態不同引起有效性和毒性的不同。
2、很難降解:污染元素在土壤中一般只能發生形態的轉變和遷移,難以降解。
重金屬危害
1、影響植物根和葉的發育
2、破壞人體神經系統、免疫系統、骨骼系統等
土壤重金屬污染特點
1、重金屬不能被微生物降解,是環境長期、潛在的污染物;
2、因土壤膠體和顆粒物的吸附作用,長期存在於土壤中,濃度多成垂直遞減分布;
3、與土壤中的配位體(氯離子、硫酸離子、氫氧離子、腐蝕質等)作用,生成絡合物或螯合物,導致重金屬在土壤中有更大的溶解度和遷移活性;
4、土壤重金屬可以通過食物鏈被生物富集,產生生物放大作用;
5、重金屬的形態不同,其活性與毒性不同,土壤pH、Eh、顆粒物以及有機質含量等條件深刻影響它在土壤中的遷移和轉化;
土壤重金屬環境化學行為
遷移過程
1、機械遷移
2、物理—化學遷移(溶解-沉澱;氧化-還原等)
3、生物遷移
轉化過程
1、物理—化學轉化
2、生物轉化
重金屬在土壤中經歷各種物理、化學和生物學過程,在復雜多相的土壤體系中,重金屬以各種各樣的形態如水溶態、交換態、有機物結合態、鐵錳結合態和殘余態存在,這些形態對植物的有效性(即能被植物利用的程度)不同,且隨著土壤條件的變化(如土壤酸化),一些形態會發生相互轉化。
「鎘米」凸顯土壤重金屬污染
中國一些地區土壤遭到鎘、鉛等重金屬污染,使生長其上的農作物鎘含量超標。除了源自重化工業的重金屬污染源外,農業投入品濫用、外源性污染、養殖業污染也逐漸成為造成農產品重金屬污染的「罪魁禍首」。
中國土壤重金屬污染與抗爭
中國內地中重度污染耕地大約為5000萬畝。這是2013年年底中國國土資源部副部長王世元在土地調查新聞發布會上,引述中國環保部土壤狀況調查的數據。也是中國官方首次向媒體公布內地中重度耕地污染總量。
沒有渠道可確保中國內地民眾不會從市場上購買到重金屬「毒糧」。
中國內地的土壤重金屬污染已威脅到糧食這一民生命脈。而另一個長期遭到忽視的狀況是:比起通過市場購買糧食、食物來源更多樣化的城鎮居民,身處在土地污染第一線的農民,所遭受的健康和經濟損害,以及持續為之付出的代價,更加糟糕。這些一線受害者的狀況,正是這個國家重金屬污染威脅的指向標。
污染信息只能從學術文獻中獲得,而且大量的污染調研都沒有提及所在地區的名字,代之以「某市」、「某地區」。
不完整的信息令公眾無法警惕自身所在地區的環境和糧食安全狀況,更令人難解的是,中國環保部門在花費巨額資金進行生態、污染等方面的調查後,拒絕向民眾公開調查結果的具體內容,理由是:屬於國家機密。
荒唐的機密
中國政府部門曾做過多種及多樣的環境和土地調查:國土資源部進行過國土資源調查,國家地質局進行過全國地質調查,國家環保部進行過全國生態調查,還正在進行中國全國土壤調查、中國全國污染源調查。但是這些耗資數億元甚至數十億元的調查,都沒有較完整的重金屬污染調查數據。
並不只是土壤污染數據的缺乏。新某社2006年7月18日曾報道,「為全面、系統、准確掌握我國土壤污染的真實『家底』......環保總局和國土資源部18日聯合啟動了經費預算達10億元的全國首次土壤污染狀況調查。」但這一從2006年始啟動的調查,至今沒有公開污染數據。
2013年,北京律師董正偉通過在線提交和電子郵件方式,向環保部申請公開「中國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方法和數據信息」和「中國土壤污染的成因和防治措施方法信息」,被環保部以「數據屬於國家機密」為由拒絕。
按照原國家環保總局與國土資源部聯合發布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技術規定》要求,此次土壤污染調查結束後,相關部門需要將中國重點區域土壤污染調查分析數據及有關資料全部歸檔,建立重點地區污染土壤資料庫和國家檔案。同時,各省也要建立重點污染土壤省級檔案。但事情並無下文:非但調查沒有公開,國家和省級檔案是否建立也沒有披露。
從中國中央到地方,環保部門一直在加強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數據的保密管理工作。在陝西省環保廳的網站上,有一則2012年《陝西省環境保護廳關於加強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數據保密管理工作的通知》。該通知對土壤數據保密的要求極為細致。比如,「現存的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數據,要使用專門場所存儲和介質妥善保管。對存儲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數據的電腦應做到專機專用,並做好物理隔離。」此外,相關的工作人員必須簽訂保密承諾書,而「凡需使用土壤污染調查數據的,須經主要領導批准同意,各局系統內各部門使用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數據時出入要登記,使用完畢要原件歸還,做到交接清楚,流向清晰,用途明確。第三方使用土壤污染調查數據,各局系統必須確定唯一出口,指定部門,明確責任人,方可提供......一旦發生調查數據失密、泄密事故,將根據情節輕重、損害程度及相關規定,對當事人、責任人給予嚴肅處理」。
重金屬污染村莊不斷涌現
民眾無法從政府得到環境安全的警示和資訊,可見的只有媒體陸續披露的案例。
較之於福建冷水坑村這樣200多人的小村莊,廣東省韶關市上壩村是一個更聞名於學術界的重金屬污染村。由於自然條件優越,上壩村早年間曾物產富饒,但受附近大寶山礦場重金屬污染,農田土質變差,作物重金屬含量超標,糧食減產乃至農田無法耕種;患皮膚病、肝病、癌症的村民也越來越多。這里漸漸從魚米之鄉變成有名的癌症村、貧困村。
江西省樂平市洛口鎮戴村是污染的另一樣本。在鄰近村莊的樂安河上游,江西銅業集團興建有多家礦山,包括中國最大的露天礦山——德興銅礦。 根據樂平市政府的調查,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由於上游有色礦山企業的生產,樂安河流域每年接納的「三廢」污水排放總量達6000多萬噸,廢水中包括鎘、鉛等重金屬在內的污染物種類有20餘種。長期污染已造成數千畝土地歉收或絕收。 類似的重金屬污染案例還在湖南省湘江流域、廣西自治區龍江流域不斷出現。這些案例多見於鄉村,不代表城鎮居民遠離了威脅。重金屬污染土壤與水源後,通過多種食物鏈逼近所有人。
與其他有機化合物的污染不同,重金屬污染很難自然降解。不少有機化合物可以通過自然界本身的物理、化學或生物凈化,降低或解除有害性。但重金屬具有富集性,如鉛、鎘等重金屬進入土壤環境,會長期蓄積並破壞土壤的自凈能力,使土壤成為污染物的「儲存庫」。在這類土地上種植農作物,重金屬能被植物根系吸收,造成農作物減產或產出重金屬「毒糧食」、「毒蔬菜」。
以重金屬元素鎘為例,糧食類的鎘污染大戶主要是大米,水稻吸收鎘能力較強,而且積累在籽實中。長年的污水灌溉,會造成灌溉引水渠底及表層土壤中積累大量的重金屬。水稻極易吸收從而鎘含量超標。長期食用鎘超標的稻米,會損害腎功能,使骨質變得脆弱,提高致癌性。中國水稻鎘污染的官方數據較少。2005年,環保部在調查廣東省上壩村癌症高發情況時,證實該村水稻鎘含量超標。2010年底,大陸媒體報道的「廣西陽朔鎘米事件」開始令「鎘米」走進公眾視野。
污染損害健康各地頻現中國的工業性環境鎘污染人群健康危害調查研究主要在1980年至1990年期間,有的調查僅當地衛生防疫站人士主導完成。90年代後,中國只在少數污染區進行過居民健康危害的調查。
北京交通大學長期研究鎘污染的副教授柯屾總結了中國國內11個省20多個地區的鎘污染健康損害研究。柯屾指出,這種污染損害以華東某鎘冶煉廠附近地區以及貴州赫章地區最為典型。被匿去名字的華東地區某鎘冶煉廠(前述復旦大學教授金泰廙的研究地點)於1961年建成投產。該廠的工業廢水未經任何處理直接排放到工廠前面的河流,年排放量約10萬噸。1985年起,雖然該廠對廢水實行閉路循環,仍造成周邊水系污染。露天堆放的廢渣經雨水沖刷進入河道,也加重了污染。學者發現,該冶煉廠污染區的男女人群血鎘、尿鎘、總鎘均顯著高於對照區。在尿鎘、血鎘超過一定濃度後,骨質疏鬆患病率有明顯上升的趨勢,這與日本當年「痛痛病」鎘中毒事件人群的調查結果一致。此外,尿鎘水平與腎功能損害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性;部分研究還表明,長期接觸鎘可對人心血管功能產生影響。
中國國內另一個典型的鎘污染區出現在貴州省赫章縣。1984年貴州省環境衛生監測站的調查發現「人群鎘攝入量超出限量值,有4例慢性鎘中毒病例」。1987年—1992年貴州省環境保護科學研究所通過調查,提出「未來一二十年會有大批慢性鎘中毒公害病病人出現」。2006年中國輻射防護研究院和貴州省環境科學研究設計院的聯合調查提出,「赫章環境鎘污染嚴重,居民健康受到損害,已出現公害病跡象」。雖然赫章的污染損害程度尚不及日本當年的鎘污染「痛痛病」事件,但中國國內大量其他的重金屬污染村莊尚未查明具體健康損害情況,污染造成的健康危害難以得到確切診斷。
鎘污染健康損害評估體系待建立
柯屾認為,鎘是最有可能在中國引起大范圍疾病爆發的污染物。為避免鎘污染導致「痛痛病」之類的悲劇發生,中國需要逐步建立起覆蓋全國的監測預警體系。大米是污染區人體鎘攝入的主要途徑,也是人體鎘暴露的主要來源。但一地生產的大米的鎘含量只能代表當地土壤鎘污染水平,由於大米的流動性大,難以作為鎘污染損害人體健康程度的生物監測指標。通過對7個地區7種動植物樣品采樣,檢測鎘含量並進行數據分析,柯屾得出結論,茶葉、樹皮、魚、豬肝、豬腎等生物樣品都不能作為鎘污染損害人體健康的生物監測指標。「總體來說均值和超標率沒有規律可循,難以判斷哪個物種更適合作為鎘污染對人體健康危害的標志物。」因此柯屾建議,從人體內篩選獲得鎘污染損害人體健康的生物監測指標,比如血鎘、發鎘、尿鎘。
發鎘由於測定技術等問題,已遭中國國內科研和流行病調查棄用,而血鎘主要反映某幾個月接觸鎘的情況,接觸鎘和急性接觸鎘的常用生物檢測指標。更經常採用的指標是尿鎘——尿鎘是慢性鎘接觸人體鎘負荷的指標,尿鎘增加是環境鎘暴露後機體最先出現的指標之一。在大樣本量的人群調查中,尿樣采樣方便且更易被受調查者接受。柯屾也建議將該指標作為地市級環境監測站的日常指標。「當某地區尿鎘均值或者超標率達到一定程度,可啟動應急處置方案,擴大檢測人群、增加其他檢測指標,為鎘污染損害人體健康的監測與應急提供科學、合理、可行的技術支撐。」
污染土地處置難題
污染評估體系旨在建立保護公眾健康的屏障,而污染的直接後果——以農田為主的大片被污染土地,仍需修復或其他妥善處置。在2013年12月召開的一個環保論壇上,環保部生態司司長庄國泰曾透露,環保部正在會同有關部委聯合編制《土壤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行動計劃》。預計該行動計劃將從五個方面開展工作,包括耕地和飲用水源地的土壤保護、土壤污染源的源頭控制、被污染地塊的風險管控、加強修復試點示範以及監測體系建立等。但如果缺乏配套的實際舉措,該計劃無疑將遭遇現已凸顯的難題:籌集污染土地的修復資金源,如何落實污染企業責任,怎樣解決污染土地農民的生計。
中國南方,尤其是西南地區土壤污染尤為嚴重,而這一區域的人均耕地面積相對較少。「同樣是100畝地,西南地區可能涉及到十幾家農民,比北方多很多,影響面比較大,如何在治理過程中既實現治理目標又讓農民有一定的經濟收益是治理難點。」柯屾亦指出,政府部門對環境污染造成人體健康事件的調查處理,已經刻不容緩、迫在眉睫。
「在個別地方,由於環保訴求得不到呼應,當地居民逐漸失去了對基層政府的信任,對污染之怨因而演變成對政府部門不作為之怨,這樣,本來由企業生產引發的污染事故,因沒有及時處理,引發了政府與居民之間的直接對抗,甚至發生多起流血沖突。」
村民們如何維護自身的正當權益,科研人員能否提供污染應對、解決的技術方案,法律與制度體系怎樣為受害者提供保障......伴隨中國內地民眾環境安全意識的提升,這些問題都將被反復考量。

㈣ 德興銅礦銅石性質

《江西有色金屬》2001年01期 淺談德興銅礦礦石性質與銅精礦品位

簡述了德興銅礦的礦石性質特點和生產現狀 ,並從工藝礦物學角度 ,分析探討了德興銅礦的礦石性質與銅精礦品位之間的關系 ,為現場生產操作和進一步開展提高銅精礦品位的選礦試驗研究提供了參考
【作者單位】:江西銅業公司技術中心!江西德興334224
【關鍵詞】:銅礦石;礦石性質;銅精礦;品位
【分類號】:TD952.1
【DOI】:cnki:ISSN:1005-2712.0.2001-01-006
【正文快照】:
0前言江西銅業公司是我國包括采礦、選礦、冶煉及加工在內的大型聯合企業 ,也是我國最大的銅和伴生金生產基地 ,其生產的「貴冶」牌電解銅已在倫敦期貨交易所順利注冊 ,成功樹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但也應該看到 ,目前貴溪冶煉廠的入爐銅精礦品位平均才22 %左右 ,而國際上大多數冶煉廠可達26 %~28% ,甚至更高。因此 ,如何縮小與國際差距 ,鞏固提高自己的品牌形象 ,提高競爭力 ,穩定、提高銅精礦品位已成為公司今後一段時間內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德興銅礦因其銅精礦產量大、質量較好 ,在江西銅業公司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進一步提高…

The paper present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ctive technology of copper ore in Dexing copper min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pper ore and grade of copper concentrate are analysed by technological mineralogy,supply a reference and guide for the proctive operating and the increasing of copper concentrate grade in mineral dressing experiment.
【Keyword】:copper ore;the characteristics of ore;copper concentrate;grade

~~~~~~~~~~~~~~~~~~~~~~~~~~~~~~~~~~~~~~~~~~~~~~~~~~

由於版權問題,請到圖書館查閱。

㈤ 開展環保督查工作情況匯報

“環保督察”就是環保領域的“巡視”。下面是我整理的開展環保督查工作情況匯報,歡迎大家閱讀!

【開展環保督查工作情況匯報1】

中央第四環保督察組入駐我省以來,我市認真對照中央環境保護督察要求,迅速進行動員部署,較好地完成了迎接首次中央環保督察各項准備工作。現將情況總結如下:

一、前期准備工作

我市多次召開迎檢工作會議,調度部署迎檢重點工作,市裡主要領導出席會議並作了重要講話,成立了以市長為組長的迎接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關於做好迎接中央環境保護督查工作的工作方案》,細化出20項工作任務,明確了責任單位、時間節點和工作要求。建立了工作簡報制度,每日編制一期迎檢工作簡報,報道市領導關於迎檢的指示和活動,宣傳各地的迎檢工作動態,通報全市迎檢工作進展情況。建立了“德興市迎接環保督察”工作群,便於調度全市迎檢工作,市裡主要領導、鄉鎮(街道)黨政主要負責人,鄉鎮(街道)分管環保的領導等加入了群,該群是當時全市最活躍的工作群。

二、 特色工作內容

(一)集中整治“十五小”企業。

為順利推進“十五小”企業集中整治工作,我市印發了《“十五小”企業集中整治工作方案》,明確了整治內容、時間安排、責任分工和工作要求。市裡領導非常重視集中整治工作,市委書記、市長和分管副市長多次就集中整治工作作出重要批示,並深入昄大瀘口煉油廠、新崗山板橋染料廠和海口布頭漂洗廠等地,現場指導整治工作。白天,我市通過市委辦、市政府辦、市監察局和市環保局組成的督查組,對全市“十五小”企業集中整治情況進行督查;晚上,召開集中整治工作匯報會,將各地整治進展情況進行匯總,每日發布一期《十五小”企業集中整治工作進展情況通報》。此外,我市堅持環保工作“屬地管理”原則,印發了《關於進一步推進“十五小”企業集中整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嚴格責任追究,健全管理機制,進一步建立健全網格化監管制度、日常巡查制度、“一案雙查”制度、案件移送制度等長效機制,從源頭防止“十五小”企業落地生根。

在全市集中整治過程中,各鄉鎮(街道)充分發揚了“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精神,日以繼夜、加班加點、不辭辛勞地開展工作。依據《“十五小”“新五小”企業的界定標准》,進行全覆蓋、全方位、地毯式地摸底排查,認真排查出“十五小”企業32家;依據《“十五小”企業處置標准》,10天之內就將這些“十五小”企業,科學、安全、快速、完全處置到位。其中,萬村鄉墩上村電子垃圾焚燒屬於嚴重環境違法行為,我市要求從速、從嚴、從重予以處理,現已將該點業主李某依法進行了行政拘留處罰,該案也成為了德興市首例“十五小”企業業主被行政拘留的案件。

(二)認真辦理環境信訪案件。

我市主要領導高度重視中央環保督察組交辦的信訪件辦理工作,市委書記、市長和分管副市長均多次深入花橋鎮綠源建材廠、龍頭山鄉百石特礦山等地,現場指導環境信訪件辦理工作。我市成立了市長為組長的中央環保督察組交辦信訪件辦理工作領導小組,積極落實信訪件領導包案制度,規定一個市領導負責一個中央環保督察組交辦的信訪件,明確每個信訪件的牽頭責任單位,每天調度信訪件的辦理情況,從快、從實做好信訪件的回復工作。市環保局及時貫徹落實了“領導包案”制度,迅速將信訪件的辦理工作,落實到個人,明確了,一名班子成員,一支工作隊伍,負責辦好一個交辦信訪件。此外,我市還組織了7個部門和4家企業負責同志接受中央環保督察組談話,並計劃根據《環境保護部約談暫行辦法》的規定,對涉及交辦信訪件辦理的鄉鎮(街道)和相關企業的負責人進行集中約談。

一個月以來,我市共受理中央環保督察組交辦信訪件21件次。經現場核實,屬實19件次,部分屬實2件次。經過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現已將全部信訪件進行了及時辦理和回復。其中,治理到位1件次,關閉取締6件次,停產整改8件次,已制定解決方案正在實施中的5件次,正在制定解決方案1件次。

(三)清理違法違規建設項目。

我市共清理出9個環保違法違規建設項目,分別屬於德興市浩晟實業有限公司、江西品漢新材料有限公司等9家企業,各建設項目均按要求進行停產檢修,市環保局每日派人前往核實,嚴防暗地生產。同時,我市要求德興銅礦和銀山礦業要切實加大環保治理設施投入,加強在暴雨期對酸性涌水的收集處理,防止外排廢水pH值超標。

(四)檢查市政環保基礎設施。

我市主要領導非常重視關繫到全市群眾切身利益的環保基礎設施運行狀況,多次深入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場和園區工業污水處理廠,現場檢查運行情況。檢查過程中,我市發現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和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場存在一些環保問題,並提出了相應解決方案,現已基本整改到位。我市發現園區工業污水處理廠進水水質存在異常情況,迅速組織了相關部門進行排查,及時查明了進水水質異常原因。

【開展環保督查工作情況匯報2】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環境監管執法的通知》(國辦發[2017]56號)和《環境保護部辦公廳關於印發<環境保護大檢查工作方案>的通知》(環辦[2017]112號)及《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湖南省環境保護大檢查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結合我縣實際,縣政府印發了《沅陵縣環境保護大檢查工作方案》。現將檢查情況匯報如下:

一、檢查總體情況

在省廳組織開展的環境污染隱患大排查的基礎上,按照計劃執法的要求,對全縣的所有企業進行了檢查,其中重點檢查企業43家,對全縣已確定的涉重金屬重點區域和重點行業,建立定期的監督性監測制度。將可能造成環境安全隱患的排污企業作為此次檢查的重點,准確掌握企業污染狀況和環保措施落實情況,及時消除隱患,杜絕環境事故的發生,確保環境安全。在此次專項行動中,主要檢查了縣城飲用水源保護區、涉重金屬企業、化學品行業、涉廢氣污染企業、污水處理廠及工業園區等重點行業(檢查信息一覽表附後)。目前我縣涉重金屬企業大部分處於停產狀態,現場檢查時,我們要求未生產的企業要加強環境保護設施的維護,確保生產時環境保護設施正常運轉。通過檢查,對所有企業的環保狀況,做到了心中有底,極大的促進了監管工作,確保了環境安全。

1.工業園區基本情況

我縣沅陵工業集中區為省級工業園區,2012年1月6日經省環境保護廳審批(湘環評[2012]5號),目前園區內審批企業14家,其中已建成3家,其它處於建設中或未進行建設。防護距離內需搬遷1521人,已搬遷205人。污水處理管網已建成。

沅陵辰州工業新區為市級工業園區。2015年11月經省環境保護廳審批(湘環評函[2015]124號)。目前該園區內審批企業6家,2家企業處於建設中。

2.涉重金屬、重點企業檢查情況

根據環境保護部《關於2015年環境保護部第二批掛牌督辦環境違法案件的通知》(環辦[2015]107號文件),我縣友誠實豐礦業有限公司、菩恩礦業有限責任公司均因廢水總排口氯化物、氨氮濃度超標,友誠實豐礦業有限公司總排放口不規范、無標識牌,未安裝在線監控設施等問題被環境保護部進行了掛牌督辦。目前,沅陵縣菩恩礦業有限責任公司已通過了省廳的環保“三同時”驗收,於2015年12月獲得省廳的批復,就氨氮及氯化物超標的問題,公司已拿出了切實可行的方案進行治理(治理方案附後);沅陵縣友誠實豐礦業有限公司、沅陵縣長青鑫發釩業有限責任公司根據省、市、縣三級環保部門現場監察的要求進行停產整改,直至整改驗收合格後方可投入生產。2015年來2家公司對廢水、廢氣處理設施進行了擴容整改,對廠區進行了規范性建設。通過近8個月的整改,該公司按照要求完成了廢水處理設施擴容建設、規范排污口建設、雨污分流、安裝自動監控設施等整改工作。於2015年10月向省環境保護廳申請了環保“三同時”驗收,2016年5月通過了省廳的環保“三同時”現場驗收工作。

3.加大了城區飲用水源保護區的監管工作

開展大檢查以來,我局加強了飲用水源保護區的現場監管工作,經多次檢查,取水點周圍無傾倒垃圾、網箱養魚、打魚、水上娛樂等違法現象。二級保護區內無工業企業、無有毒有害化學品及危險品倉庫、固體廢棄物處置場等潛在的污染源。重點對已取締的一級保護區內違法排污口及取水點周圍違法行為嚴格查處。同時,加強了對新建自來水廠取水點的飲用水源保護區劃分工作,按照要求,請資質單位編制了劃分方案。

4.加強了危險廢物的管理工作

我縣產生危險廢物的企業有湖南金石鋅業有限責任公司、湖南辰州礦業股份有限公司、沅陵縣長青化工有限責任公司,我局嚴格要求企業辦理轉移聯單手續,確保安全轉運。其中沅陵縣長青化工有限責任公司產生的危險廢物為廢水處理壓濾後產生的污酸泥,產生量不大,有專用倉庫貯存。加強了醫院和醫療機構產生的醫療廢物的管理,我縣三家醫院產生的醫療廢物都與懷化市天源環保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簽訂了合同,產生的廢物都由該公司進行集中處理。要求產生危險廢物的企業對照危險廢物管理的有關規定,完善及健全相關的管理計劃及管理台賬,認真落實各項工作內容,確保危險廢物的管理嚴格達標。

5.集中開展大氣污染防治,嚴厲打擊非法排污行為

根據上級要求,2016年3月對全縣的制磚企業進行了全面整治,制定了整治方案,對全縣的制磚企業分兩期進行整治。一期整治城區周邊的制磚企業,共計11家,二期整治一期外的所有制磚企業。整治要求主要檢查企業的合法性,對污染物外排不達標的企業實行停產整治,直至達標後方能恢復生產,對不願意進行治理或無法治理、擾民嚴重、污染嚴重的企業,報請縣人民政府依法進行取締,關閉。按照方案整治時間為2016年3月—12月。

二、加強聯動機制,打擊非法企業

2015年6月我局到官莊鎮三渡水村進行現場檢查時,發現一家名為“沅陵縣正宇再生資源有限公司”的企業在進行建設中,通過我們調查,該公司准備加工氧化鋅廢料,回收鉛、鋅、銦等金屬,屬有色金屬冶煉行業。同時調查時發現該公司未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手續,擅自選址開工建設。

為防止該公司擅自非法進行生產,對周邊環境造成污染。我局立即向縣人民政府進行了專題匯報。根據湖南省環境保護廳、湖南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湖南省監察廳、湖南省電力公司聯合下發的《關於對環境違法企業依法採取停電、斷電等強制措施的通知》(湘環發[2013]19號)文件要求,我局聯系縣經濟和信息化局、國網沅陵縣供電公司兩家單位,對該公司實施了斷電處理,及時防範了污染事故的發生。

三、應急處置情況

3月3日凌晨2時許,一輛牌號為貴A5880的重型半掛槽罐車在常吉高速公路懷化市沅陵縣官莊收費站路口發生意外,撞上護欄,車上裝載有30噸黃磷,我局應急人員立即趕赴事故現場,配合縣安監、質監、環保、公安、消防、高支隊沅陵大隊、高速路政等部門,對高速公路實行臨時交通管制,及時疏散周邊人群,啟動易燃易爆安全應急預案,通過專業手段及時排除罐車安全隱患,直至事故車輛安全轉移到位。

四、組織領導及各部門工作情況

縣政府下發了專項大檢查方案後,分管縣領導組織召開了各部門協調督促會,多次帶隊到金石公司、菩恩公司等重點企業檢查指導工作。各職能部門依據各自工作職責,均認真負責地完成著各自的工作。目前已處於資料匯總及整改階段。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1.進一步加強對重點風險源、涉重金屬企業及污水處理廠的監管,發現問題繼續進行整改,防範突發性污染的發生;

2.對生產的企業試生產期限滿的,督促企業申請環保“三同時”驗收;

3.要求企業做好廢水、廢氣的污染處理設施管理工作,健全環境風險防範工作,確保環境安全。

4.繼續加強飲用水源地的檢查及保護工作。

㈥ 德興之旅日記六百字。

德興,取「山川之寶,惟德乃興」之意而定名。它位於江西省東北部贛、浙、皖三省交界,上饒市北部,樂安河中上游。
其實,德興從前並不是那麼山清水秀,比如那條曾經是「赤水」的大塢河。大塢河從前是很乾凈的,此河為村民百姓的飲用渠道,清澈明凈的河水還孕育著萬物生靈。它們從河中取水,洗衣,游泳。但是由於我們隨意將廢水、垃圾排如河裡,使得河面上漂浮著油污,走在岸兩旁就能聞到一種濃重的臭味;河底泥部沉積著硫磺,銅等元素,整個河流成為黃色,河水似乎如黃油一般。
自從人們意識到生態環境保護之後,人們花費巨資,修復大塢河。7月的早晨,德興的員工們驚異的發現:橫穿礦區的那條被我們稱為「大污河」的大塢河裡,有幾條鯽魚、草魚在歡快地游動,靠岸的地方,一些蝦子在水草間自由地玩耍著......原來,德興銅礦從加拿大引進最先進的治理礦山廢水新工藝設備,對銅礦的工藝流程進行處理,使得重金屬污染和酸性水污染基本得到解決,大塢河水變請了;而且德興銅礦在合理開發資源的同時,注重生態環境保護,直接在尾沙庫種植植被,目前,全市森林覆蓋率有原來的68.7%上升到75%!

㈦ 急求:各省的礦產資源分布

一.礦產資源概況
截至1995年底,全國已發現礦產168種,有探明儲量的礦產151種,礦產地2萬余處。已開發利用的礦產達154種,其中,能源礦產7種,金屬礦產54種,非金屬礦產87種,其它水氣礦產(地下水、礦泉水、二氧化碳氣)3種。
中國已成為世界重的礦產資源大國和礦業大國。
據初步評估,礦產資源潛在總值居世界第三位,20多種礦產在世界上具有優勢地位。可以說,中國是世界上少有的幾個資源總量大、配套程度較高的資源大國之一。

已探明的礦產資源總量較大,約佔世界的12%, 僅次於美國和原蘇聯,居世界第3位。但人均為世界人均佔有量的58%,居世界第53位。從這方面看,中國又是一個資源相對貧乏的國家。

(一)優勢礦產

具有世界性優勢的礦產有稀土、鎢、錫、鉬、銻、菱鎂礦、螢石、重晶石、膨潤土、石墨、滑石、芒硝、石膏等礦產,不僅已探明儲量可觀,居世界第1、2位,人均佔有量超過世界人均水平。而且資源質量高,開發利用條件好,在國際市場具有明顯的優勢和較強的競爭能力。

具有區域性優勢的礦產有煤、鈮、鈹、汞、硫、螢石、滑石、磷、石棉等9種,其探明儲量居世界第2、3位。但有些礦產質量較差,人均佔有量低於世界人均水平。

具有潛在優勢的礦產有鋅、鋁土礦、釩、珍珠岩、高嶺土、耐火粘土等。

(二)探明儲量相對不足的礦產有石油、天然氣、鈾、鐵、錳、鎳、鉛、銅、金、銀、硼等。

(三)短缺的礦產有鉻、鉑、鉀鹽、天然鹼和金剛石等。

二.找礦前景

中國除已探明的儲量外,還有大量未發現的資源量。預測石油資源量940億噸、天然氣43萬億立方米,地下1000米以淺范圍內煤資源達3.2萬億噸。上述三者已探明的儲量僅為預測資源量的17%、2.2%、28%,金、銅、錳已探明儲量僅為預測儲量的1/4~1/5,仍有較大的找礦潛力。

從地域上看,中西部地區新增儲量潛力很大。中部內陸地區以能源、有色金屬、貴金屬為主,銅、鋁、金、銀、煤的保有儲量在東、中、西三個地區中居首位。西部地區地域遼闊,人口密度小,鉻、釩、鈦、鎳、汞、鉑、鉛、鋅、磷、芒硝、重晶石等礦產資源比較豐富,磷礦、鉛鋅礦儲量均大於東部和中部之和,煤、石油、天然氣也擁有一定的儲量。此外,西部地區地質工作程度較低,煤、石油、天然氣、有色金屬、貴金屬、鹽等,資源潛力很大。

目前,西部鉛、鋅、鋁土礦、金、煤、磷、硫鐵礦保有儲量增長速度超過東部或中部的兩倍以上,可望發展成為21世紀中國重要的能源、稀有貴金屬、化工非金屬礦業基地。
在深度上,印度、南非的金礦開采深度已達5000米,中國僅達600~700米水平。開發地下深部資源仍有很大潛力。

三.礦產資源勘查和投資概況

(一)歷史成就

中國從事地質勘查的人員約105萬人,分屬11個部門。【表ⅩⅪ】新中國成立40多年來,礦產地質勘查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各類礦產儲量不斷增長。【第29頁表6】

改革開放以來,礦產勘查又取得了新的進展。10多年來,累計發現大中型礦產地1450多處,有117種礦產增加了儲量;查明了中國地下水資源總量, 完成了2300多項城市供水勘察工作,累計探明大中型地下水源地214處,日供水量達6020萬立方米,保證了一批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設和特區、開發區的供水要求,完成了黃淮海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江漢平原、關中平原、河西走廊及寧夏、內蒙古、河套平原等130萬平方公里的農田供水勘查工作。勘查工作的這些巨大成果,絕大部分是通過國家投入取得的。

(二)勘查投資渠道多元化已初步形成

在改革開放前實行計劃經濟時期,地質勘查資金主要來源於中央財政撥款,國家每年通過指令性計劃逐級安排落實到各基層勘查單位。這種地質勘查投資方式,對保證新中國成立以來國民經濟建設、對礦產資源的需求,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形成,地勘投資渠道已由單一的重要財政撥款,逐步向多元化投資方向轉變。

地方、企業和外商投資用於商業性的礦產普查、詳查和勘探已逐漸增多。

據對1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不完全統計,「八五」期間利用社會資金共安排了1705個項目,已完成1267項,吸收的地質勘查工作資金達8.3億元。其中,陝西、上海、河北三省市吸收的社會資金均已超過億元。

據不完全統計,改革開放以來的17年間,除中央地勘費以外的地勘資金投入已近10億元人民幣,利用這筆資金提交了1萬多份勘查報告,

盡管這種改革滯後於國家經濟體制的改革,但投資多元化的格局已初步形成。

四.礦產品概況

1995年,中國固體礦石總產量達51.20億噸,原油1.50億噸,天然氣179億立方米,礦業總產值4636億元。礦產開發總規模居世界第三位。煤炭、水泥產量居世界首位,化肥居第2位,鋼和有色金屬居第3位,原油居第5位,黃金居第6位。【第282頁表Ⅸ,表Ⅺ】

五.礦山企業生產概況

截至1995年底,中國已建成礦山企業28萬多個,其中,國有礦山企業8377個,集體個體礦山企業27萬多個,礦業從業人員達到1426萬人。形成了300多個以礦業為依託的城鎮。

1995年中國國有礦山企業甲類固體礦產(不含磚瓦粘土、建築用砂石)礦石採掘總量達13.48億噸,佔全國固體礦產礦石產量的37.0%,實現產值1364.54億元,占同期全國固體礦產產值的75.8%。國有礦山企業占據著主體地位。【第15頁表3】

1995年,中國集體礦山總數已達27.43萬個,開發利用礦種達154種,涉及除石油、放射性礦產之外的幾乎所有礦種。1995年,集體礦山企業固體礦產礦石產量37.72億噸,佔全國固體礦產礦石總產量的73.7%。其中,甲類礦產(不含磚瓦粘土、建築用砂石)礦石總產量23億噸,佔全部甲類礦產(不含磚瓦粘土、建築用砂石)礦石總產量的63%,集體煤礦的產量佔全國煤炭產量的42.6%。同年,集體礦業產值達到750億元,佔中國礦業總產值(石油、天然氣除外)的35.5%。按12.4%的平均產值利稅率計算,1995年中國集體礦業創利稅93億元,並為約2900億元的後續加工業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初級產品。中國至少有520個縣的集體礦業產值在1000萬元以上,已成為推動地方經濟發展舉足輕重的力量。【第17頁圖3】

中國礦產資源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大型礦床少,中小型礦床多。中國約有40%的集體礦山開採的是零星分散的資源。中國集體煤礦生產的4.9億噸煤炭產量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為國有礦山企業難以利用的薄層煤。

集體礦業解決廣大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出路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1995年全國集體、個體礦業的從業人數已超過863.25萬人,占同期全國集體、個體企業從業人數的8%。減輕了勞動力對城市的壓力,還為後續加工業、服務業創造了約3500萬個就業機會。集體礦業的建設資金主要來自於鄉、村兩級和農民自身的積累,為國家彌補了3500億元的基建投資,自1980年以來,在全國的新增礦石產量中,約有62%的煤炭,77.5%的鐵礦石,75.2%的磷礦石,63%的硫鐵礦,65%的有色金屬礦產,80%的主要建材非金屬礦產都是集體礦業提供的。【第18頁表4】

礦產品價格的調整和放開,扭轉了原材料價格過低的不合理狀況, 使部分礦山企業由虧損走向盈利, 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礦山企業的活力。但是,目前中國礦業仍面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整個採掘業1993年以前普遍虧損,1994年國有礦山企業中,煤炭和黑色金屬礦采選業仍然是全行業虧損,有色金屬、非金屬和其他礦采選業雖已扭虧,但仍處於微利狀況,只有石油、天然氣開采業由於政策環境的改善,才實現了盈利。

六.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水平

中國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政策的實施,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效果。1995年,縣以上工業「三廢」綜合利用實現產值190億元,為1985年的6.7倍,10年累計創產值955億元,實現利潤也由1985年的幾億元增加到1995年的47億元,10年累計實現利潤243億元。

中國大多數金屬和非金屬礦產中都有共生、伴生有用元素,這是中國礦產資源的一個顯著特點,其中尤以有色金屬礦產為多。據統計,有80多種礦產含有共、伴生元素。如銅礦床中含有鐵、鉛、鋅、鉬、鎳、鈷、金、銀、鉍、鉑、鎢、錫、硒、碲、硫等,伴生的金儲量約占金總儲量的28%,伴生銅儲量約占銅總儲量的25%,而銀的伴生儲量比重更高。

從伴生礦產中回收的銅占銅總產量的25%~30%,金占金總產量的25%,鉑族金屬和稀散元素幾乎全靠從伴生礦中回收。【第23頁圖4】

中國甘肅金川銅鎳礦中的鎳、銅、鉑、鈀、金、銀、釕、銠等15種主要元素,目前已能回收13種;甘肅白銀有色金屬公司生產的礦石的17種元素已能回收14種,綜合利用系數達82%。四川攀枝花釩鈦磁鐵礦回收的釩、鈦產量佔全國的80%。德興銅礦因綜合而扭虧為盈。

1995年,中國工業廢渣綜合利用量達2.86億噸,為1985年的2.34倍,利用率也由1985年的25%上升到43%。目前,有色金屬行業70%以上的共(伴)生有用元素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綜合回收利用,綜合回收的共(伴)生元素近40種;綜合回收利用率逐年提高,如湖南全省的主要鉛鋅礦山中鉛鋅選礦回收率已達60%~90%,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有色金屬冶煉煙氣中硫的綜合利用率已超過65%,廢水復用率接近70%,綜合利用工業體系初步形成,部分企業的綜合利用技術已達國際先進水平。黑色金屬礦產中共(伴)生的30餘種礦產已有20多種得到綜合利用,在尾礦、廢石、低品位礦石的綜合利用方面也取得了不小成績。近年來煤炭行業在煤矸石發電、煤矸石建材、煤化工、石煤及煤系共(伴)生礦產的綜合開發利用等方面都有可喜的進展。目前煤矸石的綜合利用率達20%以上,粉煤灰綜合利用率超過了30%。【第304頁表ⅩⅩⅥ】

非金屬礦產的綜合利用也有了重要進展,開發出了一大批深加工和綜合利用新產品,部分產品已開始步入系列化。僅就地質礦產部門統計,近10年來,在非金屬綜合開發利用方面取得的科研成果超過400項。其中獲部、省科技成果獎的就有近60項,專利成果14項,有100多項已轉化為生產力,使企業經濟效益顯著提高。1995年綜合回收硫產量占總產量的47%。在化工礦山鹽湖鹵水多元素的利用、礦化結合、礦肥結合等綜合利用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績。

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研究取得了不少科研成果,如多種復雜難選礦的分選與綜合開發利用,無尾礦生產工藝的研究與應用都取得了重大進展,並出現了一批無尾礦礦山企業和一大批金川式依靠科技進步、綜合利用好、經濟效益高的企業。

中國鐵、錳等黑色金屬礦山采選平均回收率為65%;國有有色金屬礦山采選綜合回收率只有50%;煤礦礦井回採率也只有50%左右,如果加上集體、個體煤礦則只有32%;礦產資源總回收率不到30%,比發達國家要低20個百分點。一項研究表明,如果金屬礦山開採回收率提高十個百分點,中國就將增加幾千萬噸的礦石量,相當於新建幾十座礦山。煤礦如能提高採煤技術,僅由減少採高、落煤造成的損失,每年就可以增加4000萬噸煤炭產量。

但是,從總體看中國綜合利用水平還比較低。有關部門對60個礦種4072個國有礦山的調查結果表明,開展綜合利用的礦山企業不足300個,只佔7%。在已開展綜合利用的企業中只有2%的礦山企業有用組分綜合利用率在70%以上。集體和個體礦山情況沒有綜合利用或僅部分綜合利用。

七.降低資源消耗

中國以位居世界第3位的礦石產量支持排名世界第9位左右的GNP,單位GNP的資源消耗高於同等發展水平的國家。據統計,中國單位GNP的鋼材、銅、鋁、鉛、鋅的消耗分別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6、3.7、2.4、2.7和2.2倍;能源對GNP產出率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7。

近年來,中國的能源、金屬、非金屬礦產資源的消耗系數一直在下降。1980~1990年每億元國民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已由13.6萬噸標准煤降至9.3萬噸標准煤,年均下降3.8%,節約與少用能源總量摺合2.85億噸標准煤;鋼材消耗系數,1991年與1980年比下降了36.94%;銅、鉛、鋅、鋁的消耗系數1991年比1970年分別下降了58.17%、57.96%、76%、60.6%。但與國外同等發展水平的國家相比較, 仍然偏高,在降低礦耗和能耗方面仍有很大潛力

八.礦產資源領域的對外開放與合作

擴大礦產資源領域對外開放與合作是當今國際經濟發展的潮流。國際礦業投資者在全球尋找目標,中國正面臨這種吸引外資進行礦產資源勘查與開發的機遇與挑戰。擴大資源領域的對外開放與合作是當務之急。

中國幅員遼闊,礦產資源豐富,地質工作程度較高,礦產資源可供對外開放與合作的項目很多,前景十分廣闊。

中國礦產資源領域對外開放與合作具有很大的不平衡性,中國在石油天然氣的對外合作領域已取得了很大成績,積累了不少經驗,但其它礦產資源領域的對外合作卻相對滯後。

1.在油氣領域

中外合作勘查開發石油天然氣是從海洋開始起步的。1982年至今,中國已與16個國家和地區的62家石油公司簽訂了110個海上石油天然氣勘探開采合同和協議。截至1995年底,已實際吸引外資51億美元,其中勘探投資29.7億美元,開發投資21.3億美元;已發現並控制石油儲量13億噸,天然氣儲量2079億立方米;已建成年產1000萬噸的原油生產能力,有17個油氣田已投入生產。1995年海上原油產量為870萬噸,1996年預計將達到1500萬噸。

目前,南海東部珠江口海域是中國主要的海上產油區,1996年原油產量將突破1000萬噸大關。南海西部海域是天然氣主要產區,其中新建成的崖城13—1天然氣田的儲量為1070億立方米,通過780公里和100公里的海底管線,1996年開始以每年29億立方米和5億立方米的供應量同時向香港供氣發電和向海南島供氣。該氣田可以穩定供氣20年以上。

1985年,石油勘探開發的對外合作開始擴大到陸上。這一年,《關於開發南方11省區(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湖南、江西、雲南、貴州、廣西、廣東和海南)陸上石油的公告》在世界上引起強烈反響,隨即簽訂了海南福山凹陷石油合同。後中國陸上石油工業又增加了北方10省區的18個含油氣盆地;合作領域擴大到提高老油氣田採收率和開發開采難度大的油氣田項目; 對外合作的方式也從單一的勘探合作方式擴大到勘探開發一體化的綜合合作方式。

到目前為止,先後有29家外國公司參與了19個合作區塊的石油作業。

2.在非油氣資源領域

目前外商集中於黃金、煤層氣和金剛石資源的勘查與開發。迄今為止,金礦項目超過20項,進行合作勘查的有廣東長坑金礦(與加拿大巴里克鮑爾公司合作)、廣西百色金礦項目(與加拿大寶侖公司)、貴州灰家堡北斜金礦勘探項目(與加拿大丹斯通公司)、雲南鎮源金礦和莫江金礦之間區塊勘查項目(與加拿大礦業公司)以及四川涼山茶鋪子金礦勘查項目(與加拿大明科公司)等。

進行合資開採的有山東大尹格庄金礦。

已與外商簽訂勘查合同97項,主要勘查項目有:河北蔡家營鉛鋅礦項目(與澳大利亞團布爾公司合作)。遼寧金剛石合作項目(與南非德比爾斯公司合作)。湖南沅水金剛石項目(與比利時西貝克公司合作)及與德國安貝格高嶺土公司合作的高嶺土項目。山東平邑金剛石項目(與加拿大環亞礦業公司合作)等。

領取采礦證的合資合作項目主要是建材和礦泉水項目。

90年代以來, 外商來華投資勘查、開採油氣以外礦產資源的項目日益增多。據不完全統計,13個主要資源省份中中外合作的項目達116項,實施的有93項,固體礦產勘查項目23項(金1項、金剛石2項、鉛鋅5項、銅2項、建材礦產5項、稀有和稀土金屬礦產8項),開發項目69項(礦泉水28項、建材礦產37項、岩鹽礦產2項、鉛鋅1項、錳1項)。各項目外商投資金額大多在幾十萬到幾百萬美元之間。其中河北蔡家營鉛鋅礦項目是目前除煤以外的固體礦產項目中外資投入最多的一個,協議金額超過1億美元。

近年來,中國的煤層氣資源勘查開發開始起步。中國與澳大利亞路偉爾公司、美國安然公司和阿莫科公司在陝西、山西合作勘查開發煤層氣,協議金額2000萬美元。

據對191個項目的不完全統計,共吸收資金28.93億美元,其中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為27億美元。外商投資勘查的重點主要在能源礦產(主要是油氣),這些項目吸收外資的總數佔95%以上。【第33頁表12】

3.中國在海外進行礦產資源風險勘探與投資開發工作

90年代以來,中國在迦納、坦尚尼亞、玻利維亞、馬來西亞、柬埔寨和寮國開展了不同程度的金礦勘查工作。中國還通過購買股權,參與澳大利亞恰那鐵礦開發,現已投產。中國在泰國、蘇丹、加拿大、秘魯進行了一些低風險小油田開發項目,獲得年產原油75萬噸份額。中國在印度尼西亞購買馬六甲油田股份,獲得成功。中國與澳大利亞合辦的澳斯明泰克公司也於1993年獲得批准,並已在澳大利亞申請到10片約500平方公里的找礦租地,開展了金、銀、銅、鉛、鋅等多金屬礦的找礦工作。中國還在南美的秘魯、智利,菲律賓、越南、寮國和柬埔寨等國家開展了銅、金、鉛、鋅等礦產的風險勘查和開發嘗試。

九.二次資源產業

二次資源產業是指對廢棄的礦石或廢舊金屬、非金屬工業製品、尾礦的回收開發利用產業,由此而形成的資源稱二次資源或再生資源。

中國二次資源的開發利用起步於50年代,目前,中國回收再生資源達19大類,上百個品種,年回收總量達1.7億噸,年總產值達250億元。廢鋼鐵的回收率為42%,廢舊金屬綜合回收率為27.7%,綜合回收的黃金占總產量的1/4~1/3,綜合回收的銀占銀總產量的3/4以上,鋁佔11.2%,鋅佔6%,硫佔1/3。【第25頁表5】

在中國,二次資源開發尚未真正形成一個獨立的產業。還存在不少問題:一是礦床的綜合勘查、綜合開發、綜合評價不夠。二是對可供二次開發利用的資源缺乏有力的促進和保護政策,以致於大量可供二次開發利用的資源遭受不應有的損失。三是技術水平低。四是產業化程度不高,五是缺乏再生資源的產品價格的政策導向。六是各部門之間的配合不夠,資源管理部門、礦業部門和環境治理部門基本上處於脫節運行狀態。

中國廢舊金屬的回收遠未達到應有的水平,廢舊金屬回收仍有較大的潛力。研究表明,如果到2010年廢舊金屬再生利用水平在現有基礎上提高10個百分點,則可增加1000萬噸鋼鐵、60萬噸有色金屬可供量。

十.開發替代產品

在中國,礦產資源替代產品潛力極大。發展方向一是利用其他自然資源替代礦產資源,如以太陽能、風能、潮汐能和水力資源等新能源,降低礦產資源的消耗量。二是以某種礦產(物)元素替代另一種礦產(物)中的元素,如中國鉀鹽資源短缺,但卻有比較豐富的不溶性鉀資源,如明礬石的保有儲量達1.5億噸,鉀長石保有儲量達1.5億噸,而且分布廣,有可能替代鉀鹽資源生產鉀肥。又如以滑石替代高嶺土作造紙填料等。三是用人工製造的礦物原料替代天然的礦物原料,如用人造壓電石英替代天然壓電石英,人造金剛石替代天然金剛石。四是用其他人造材料替代天然的礦物原料。

十一.開發新的資源

中國海域的礦產資源十分豐富, 除豐富的海上油氣、濱海砂礦外,海水中含量豐富的各種化學元素和大洋礦產資源也可加以利用。目前利用較多的是海水中的鈉、鉀、碘和大陸架中的石油、天然氣資源。在未開發的海洋礦產資源中,以深海海底的多金屬結核、富鈷結殼和海底硫化物礦床最引人注目。80年代後期中國加強了對深海礦產資源的調查,並被列為國際海底礦產勘查開發先驅投資者。

十二.礦產品進出口貿易概況

新中國成立以後,礦產品(含相關能源原材料)對外貿易發展很快。到1978年,與中國建立貿易關系的國家和地區,已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46個擴大到160個;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206.41億美元,比1950年增長12.3倍。其中出口額為97.5億美元,比1950年增長17.8倍。出口的礦產品主要以礦石和初級加工產品為主,如鎢、銻、錫礦砂,煤炭,日用瓷器;進口的礦產品主要是當時國內緊缺的石油、鋼材、化肥及有色金屬原材料。從1949~1978年的30年間,中國共進口鋼材6400萬噸、占國內產量的23%,銅209萬噸、占國內產量的52%,鋁195萬噸、占國內產量的48%,化肥10.05億噸,、占國內產量的37%。

1986年以來,中國礦產品進出口貿易又取得了長足進展。1986年,礦產品進出口總額為162.78億美元,到1994年已增長到394.79億美元,增長了1.43倍,年均遞增11.7%以上。其中,出口由50.49億美元增加到152.57億美元,增長2.02倍,年均遞增14.8%;進口用匯由112.29億美元猛增到1993年的273.39億美元,增長1.43倍,年均遞增13.55%。1995年進出口總額達461.51億美元,比上年增加66.72億美元。中國對外貿易逆差依然存在。

礦產品結構有明顯改善 在出口方面,礦產品已由原料或初級礦產品為主逐步轉變為以深加工礦產品為主,由以燃料礦產為主逐步轉變為燃料礦產、非金屬礦產和金屬礦產三足鼎立的局面。

初級產品出口換匯額在整個礦產品出口額中的比重,已由1986年的79.1%,逐步下降到1994年的24.38%。非金屬礦產品出口穩步大幅增長,已成為中國礦產品出口的創匯大戶。換匯額從1987年的8億美元,增加到1994年的32.3億美元,增長3.04倍,在礦產品出口總額中所佔的比重,由15.8%提高到21.2%。

主要出口品種有平板玻璃、日用陶瓷、滑石、鱗片石墨、螢石、菱鎂礦及輕(重)燒鎂、重晶石、耐火粘土、石材,近幾年還有水泥與水泥熟料,9年中為國家創匯135億美元以上。

燃料礦產品出口出現下降趨勢,換匯額由1987年的45.42億美元,下降為1994年的43.19億美元,減少4.9%, 在礦產品出口總額中所佔比重,由59.3%下降到28.3%。其中,石油出口明顯下降,1987年出口原油及成品油換匯40.03億美元,到1994年減少到30.51億美元,下降23.8%,在礦產品出口總額中所佔比例,由52.2%下降到20%。石油出口中,成品油的比重有所提高,由1987年的21.4%增加到1994年的34.45%。

金屬礦產品出口穩步增長,出口額由1987年的12.54億美元,增加到1994年的43.01億美元,增長2.43倍,在礦產品出口總額中所佔比重,則由16.4%提高到28.2%。金屬礦產品的進口變化較明顯,由1987年的60.47億美元,迅速增加到1994年的143.85億美元,增長1.38倍。其中,鋼材的進口起伏很大:1987年進口額47.87億美元;1988~1989年間基本上維持這一水平;1990~1991年間降到20多億美元;1992年恢復正常進口;1993年進口額猛增到131.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6倍;1994年進口額降為97.45億美元,比上年遞減25.8%。有色金屬原材料進口穩步發展,由1987年的7.35億美元增加到1994年的32.96億美元,年均遞增23.9%以上。

製成肥料的進口增長也很迅速,由1987年的13.99億美元,增加到1991年的32.29億美元,年均遞增23.3%,特別是1988年,增長率高達67%。1993年,國家取消對進口化肥的財政補貼,化肥進口額由上年的30.04億美元陡降到14.79億美元,降幅高達50.8%。1994年化肥進口用匯19.38億美元,回升31%。

鉛、鋅、水泥、純鹼、燒鹼實現了從需要進口到大量出口的戰略性轉變,從1992年開始,中國大量出口鉛、鋅,已成為佔世界貿易量近25%的鉛鋅出口大國。1990年,水泥貿易變進為出,出口量達到783萬噸,換匯金額2.57億美元,一舉成為出口創匯大戶。1991年,水泥出口達1074萬噸,換匯4.43億美元。近幾年,盡管國內基建規模擴大,水泥需求量大增,但由於產量連年保持大幅遞增,水泥凈出口量仍維持在數百萬噸的水平。純鹼和燒鹼也已由進口國轉變為出口國,1994年出口量分別在28萬噸和25萬噸左右。

十四.中國區域礦產資源概況

中國的礦產資源分布具有明顯的分區分帶特徵,礦產分布的區帶性,也必然形成各大行政區、各省礦產資源組合分布特徵不同,以及不同的資源配套特點。

華北地區、東北地區的礦產資源屬於以鐵礦、煤礦、石油為主的礦產資源配套類型。其中,華北地區主要礦產有煤、鐵、稀土、鈮、耐火粘土、鑄型用砂、芒硝、天然鹼、建築用大理石、石灰岩等26種礦產;東北地區主要有鐵、石油、金、菱鎂礦、滑石、硼、金剛石、鉑、硅藻土等19種礦產。

華東地區礦產資源以有色金屬礦產和非金屬礦產為主,主要礦產有銅、鎢、金、銀、鉭、金剛石、菱鎂礦、明礬石、螢石、高嶺土、膨潤土、硅藻土、葉蠟石、石膏等22種礦產。

中南地區以有色金屬、化工原料礦產及建材非金屬礦產為主,主要有錳、鉛、鋅、鎢、錫、鉬、銻、鉍、鈮、鉭、鈦鐵砂礦、獨居石、銀、磷、硫鐵礦、壓電水晶、高嶺土、油頁岩、玻璃用砂等47種礦產。

西南地區以黑色金屬、有色金屬、化工原料礦產為主,主要有鐵、釩、鈦、銅、鉛、鋅、錫、汞、錳、鉻、煤、天然氣、磷、岩鹽、石棉、剛玉等32種礦產。

西北地區礦產以煤、石油、有色金屬、化工原料礦產為主,主要有鎳、鈷、鉬、鉑族、煤、鉛、鋅、銅、石油、鈹、鈮、鉭、鈉鹽、芒硝、鉀鹽、玻璃硅質原料、石棉等31種礦產。

上述分布特徵,為中國礦產資源區域性綜合開發利用和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各具特色的資源基礎。

㈧ 冶金工業廢水處理技術及工程實例的目錄

第一篇 冶金工業廢水處理概況與技術發展趨勢
1鋼鐵工業廢水污染特徵與處理現狀分析
1.1鋼鐵工業污染特徵與主要污染物
1.1.1鋼鐵工業排污特徵
1.1.2鋼鐵工業廢水特徵與主要污染物
1.2鋼鐵工業廢水處理回用現狀與節水狀況分析
1.2.1鋼鐵工業廢水處理回用現狀分析
1.2.2鋼鐵工業節水潛力與減排現狀分析
2有色金屬工業廢水污染特徵與節水減排狀況分析
2.1有色金屬工業廢水污染特徵與主要污染物
2.1.1有色金屬冶煉廢水來源與分類
2.1.2有色金屬冶煉廢水污染特徵與危害性
2.2有色金屬工業廢水處理現狀與節水減排途徑
2.2.1有色金屬工業冶煉廢水處理現狀與分析
2.2.2有色金屬工業冶煉廢水處理回用與節水減排對策
3冶金工業廢水處理回用的技術對策與發展趨勢
3.1冶金工業廢水處理回用的基本方法與途徑
3.1.1物理法處理回用技術與途徑
3.1.2化學法處理回用技術與途徑
3.1.3物理化學法處理技術與途徑
3.1.4生物法處理技術與途徑
3.2冶金工業廢水處理回用技術差距與對策
3.2.1冶金工業環保水平與差距
3.2.2鋼鐵工業用水安全保障技術與廢水處理回用的技術對策
3.2.3有色冶金工業廢水處理回用的技術對策
3.3冶金工業廢水處理回用技術的發展趨勢
3.3.1冶金工業廢水的最少量化
3.3.2冶金工業廢水的資源化
3.3.3冶金工業廢水的無害化
3.3.4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與廢水生態化
第二篇鋼鐵工業廢水處理與回用技術及工程實例
4鋼鐵工業廢水減排途徑與清潔生產減排新技術
4.1鋼鐵工業廢水特徵與處理工藝選擇
4.1.1鋼鐵工業廢水排放特徵
4.1.2鋼鐵工業廢水排放與處理工藝選擇
4.2鋼鐵工業節水減排途徑與廢水處理回用技術的差距
4.2.1鋼鐵工業節水減排途徑與對策
4.2.2鋼鐵工業廢水處理回用的技術差距與分析
5礦山廢水處理與回用技術及工程實例
5.1礦山廢水特徵與污染控制的技術措施
5.1.1礦山廢水特徵與水質水量
5.1.2控制礦山廢水污染的基本途徑與減排措施
5.2礦山廢水處理與回用技術
5.2.1中和沉澱法處理礦山廢水
5.2.2硫化物沉澱法處理礦山廢水
5.2.3金屬置換法處理礦山廢水
5.2.4沉澱浮選法處理礦山廢水
5.2.5生化法處理礦山酸性廢水
5.2.6中和?混凝沉澱法處理選礦廢水
5.2.7氧化還原法處理選礦廢水
5.3礦山廢水處理回用技術及工程實例
5.3.1南山鐵礦酸性廢水處理與回用的工程實例
5.3.2硫化法處理某礦山廢水的工程實例
5.3.3置換中和法處理某礦山廢水的工程實例
5.3.4姑山鐵礦選礦廢水混凝沉澱法處理回用的工程實例
6燒結廠廢水處理與回用技術及工程實例
6.1燒結廠廢水特徵與水質水量
6.1.1燒結廠用水要求與廢水來源
6.1.2燒結廠廢水特徵與處理技術要求
6.2提高燒結廠廢水資源回用技術途徑與措施
6.2.1改革工藝設備,消除和減少污染源
6.2.2採用先進處理技術,減少外排廢水量
6.2.3合理串接與循環用水,基本實現「零」排放
6.3燒結廠廢水處理工藝與回用技術
6.3.1燒結廠廢水處理工藝與回用技術發展進程
6.3.2濃縮池?濃泥斗處理與回用工藝
6.3.3濃縮池?水封拉鏈機處理與回用工藝
6.3.4濃縮?過濾法處理與回用工藝
6.3.5串級?循環綜合處理與回用工藝
6.3.6濃縮?噴漿法處理與回用工藝
6.3.7集中濃縮綜合處理與回用工藝
6.4燒結廠廢水處理回用技術及工程實例
6.4.1濃縮?過濾法處理與回用工程實例
6.4.2磁化?沉澱法處理與回用工程實例
6.4.3濃縮?噴漿法處理與回用工程實例
7焦化廢水處理與回用技術及工程實例
7.1焦化廢水來源、特徵與水質水量
7.1.1焦化廢水來源
7.1.2焦化廢水特徵與水質水量
7.2焦化廢水處理存在的難題與解決的途徑
7.2.1焦化廢水有機物組成
7.2.2預處理後焦化廢水中有機物組成與類別
7.2.3焦化廢水活性污泥法處理效果與問題
7.2.4厭氧狀態下難降解有機物的降解特性與效果
7.3焦化廢水處理與資源化技術的研究和開發
7.3.1國內外焦化廢水處理現狀與發展
7.3.2活性污泥法處理
7.3.3生物鐵法處理
7.3.4缺氧?好氧(A?O)法處理
7.3.5厭氧?缺氧?好氧(A?A?O)法處理
7.3.6A?O?O法處理
7.3.7應用HSB技術處理焦化廢水的試驗研究
7.3.8利用煙道氣處理焦化剩餘氨水或全部焦化廢水
7.4焦化廢水處理與資源化技術及工程實例
7.4.1A?O?O法處理焦化廢水的工程實例
7.4.2氣浮除油+A?O工藝處理焦化廢水的工程實例
7.4.3A?A?O法處理焦化廢水的工程實例
7.4.4採用深度處理實現焦化廢水回用的工程實例
7.4.5利用煙道氣處理焦化剩餘氨水或焦化廢水的工程實例
8煉鐵廠廢水處理與回用技術及工程實例
8.1煉鐵廠廢水特徵與水質水量
8.1.1煉鐵廠廢水來源與污染狀況
8.1.2煉鐵廠廢水特徵與水質狀況
8.2煉鐵廠廢水處理與回用技術
8.2.1高爐煤氣洗滌工藝與廢水來源
8.2.2高爐煤氣洗滌水的物理化學組成與沉降特性
8.2.3高爐煤氣洗滌水資源回用技術路線與工藝
8.2.4高爐煤氣洗滌水含氰處理與回用技術
8.2.5高爐沖渣水處理與回用技術
8.2.6煉鐵廠其他廢水處理與回用技術
8.3煉鐵廠廢水處理回用技術及工程實例
8.3.1湘潭某鋼鐵公司高爐煤氣洗滌水處理改造工程實例
8.3.2葯劑法處理高爐煤氣洗滌水與回用工程實例
8.3.3石灰碳化法處理高爐煤氣洗滌水與回用工程實例
8.3.4酸化法處理高爐煤氣洗滌水與回用工程實例
9煉鋼廠廢水處理與回用技術及工程實例
9.1煉鋼廠廢水特徵與水質水量
9.1.1煉鋼廠廢水來源與污染狀況
9.1.2煉鋼廠廢水特徵與水質水量
9.2煉鋼廠廢水處理與回用技術
9.2.1轉爐煙氣洗滌除塵廢水特徵
9.2.2轉爐除塵廢水成分與特性
9.2.3轉爐除塵廢水處理與回用技術
9.2.4連鑄機用水系統與水質要求
9.2.5連鑄廢水處理典型工藝流程與回用技術
9.3煉鋼廠廢水處理回用技術及工程實例
9.3.1寶鋼轉爐煙氣OG法除塵廢水處理循環回用工程實例
9.3.2武鋼轉爐煙氣OG法除塵廢水處理與回用工程實例
9.3.3寶鋼連鑄濁循環水處理與回用工程實例
10熱軋廠廢水處理與回用技術及工程實例
10.1熱軋廠廢水特徵與水質水量
10.1.1熱軋廠廢水來源與特徵
10.1.2熱軋廠廢水的水質水量
10.2熱軋廢水處理與回用技術
10.2.1熱軋廠廢水處理技術現狀與水平
10.2.2熱軋廢水處理要求與方案選擇
10.2.3熱軋廢水處理工藝
10.2.4熱軋廢水處理主要構築物
10.3熱軋廠廢水處理回用技術及工程實例
10.3.1柳鋼中板熱軋廢水處理與循環回用工程實例
10.3.2武鋼1700mm熱連軋帶鋼廠廢水處理與循環回用工程實例
10.3.3寶鋼1580mm熱軋帶鋼廠廢水處理與循環回用工程實例
11冷軋廠廢水處理與回用技術及工程實例
11.1冷軋廠廢水特徵與廢水水質水量
11.1.1冷軋廠廢水來源與組成
11.1.2冷軋廠廢水特徵與水質水量
11.2冷軋廠廢水處理工藝與回用技術
11.2.1冷軋含油、乳化液廢水處理與回用技術的方案選擇
11.2.2化學法處理含油、乳化液廢水與資源回用技術
11.2.3有機膜分離法處理含油、乳化液與資源回用技術
11.2.4無機膜分離法處理含油、乳化液與資源回用技術
11.2.5生物法和其他方法處理含油、乳化液廢水
11.2.6冷軋含鉻廢水處理與資源回用技術
11.2.7冷軋酸鹼性廢水處理技術
11.3冷軋廠廢水處理回用技術及工程實例
11.3.11550mm冷軋帶鋼廠廢水處理工程實例
11.3.2魯特納法鹽酸廢液回收技術與工程實例
12鋼鐵工業凈循環用水系統水質處理與水質穩定技術
12.1鋼鐵工業凈循環用水系統
12.1.1鋼鐵工業凈循環用水系統的形式
12.1.2鋼鐵工業凈循環用水系統
12.2燒結廠凈循環系統水質處理與回用技術
12.2.1腐蝕與污垢形成及其抑制方法
12.2.2水質穩定劑的種類與處理工藝
12.2.3處理工藝流程與葯劑選擇
12.3煉鐵廠凈循環系統廢水處理與回用技術
12.3.1高爐冷卻方式及其優缺點
12.3.2工業過濾水開路循環冷卻系統廢水處理與回用
12.3.3軟(純)水密閉循環冷卻系統廢水處理與回用
12.4煉鋼廠凈循環廢水處理與資源回用技術
12.4.1轉爐高溫煙氣循環冷卻系統與回用技術
12.4.2連鑄凈循環用水系統與回用技術
12.4.3水質結垢或腐蝕傾向的判斷與葯劑篩選
第三篇有色金屬工業廢水處理與回用技術及工程實例
13有色金屬工業廢水減排途徑與清潔生產減排新技術
13.1有色金屬工業廢水特徵與減排基本原則與措施
13.1.1有色金屬工業廢水污染狀況與特徵
13.1.2有色金屬工業廢水減排原則與措施
13.2有色金屬工業廢水處理途徑與工藝選擇
13.2.1礦山廢水處理途徑與工藝選擇
13.2.2重有色金屬冶煉廢水處理途徑與工藝選擇
13.2.3輕有色金屬冶煉廢水處理途徑與工藝選擇
13.2.4稀有金屬冶煉廢水處理途徑與工藝選擇
13.3有色金屬冶煉廢水的重金屬處理回收與減排技術
14礦山廢水處理與回用技術及工程實例
14.1礦山廢水特徵與水質水量
14.1.1采礦工序廢水特徵與水質水量
14.1.2選礦工序廢水來源與特徵及其水質水量
14.1.3礦山廢水污染控制與節水減排技術措施
14.2有色礦山采礦廢水處理與回用技術
14.2.1中和沉澱法處理工藝與回用技術
14.2.2硫化物沉澱法處理與回用技術
14.2.3鐵氧體法處理與回用技術
14.2.4氧化法和還原法處理與回用技術
14.2.5膜分離法處理工藝與回用技術
14.2.6萃取電積法處理工藝與回用技術
14.2.7生化法處理工藝
14.3有色礦山選礦廢水處理與回用技術
14.3.1自然沉澱法處理與回用技術
14.3.2中和沉澱與混凝沉澱法處理工藝與回用技術
14.3.3離子交換法處理工藝與回用技術
14.3.4浮上法處理與回用技術
14.4礦山廢水處理回用技術及工程實例
14.4.1武山銅礦礦山廢水處理技術及工程實例
14.4.2紫金山金礦含銅廢水處理技術及工程實踐
14.4.3山東招遠羅山金礦含氰廢水處理技術及工程實例
14.4.4江西德興銅礦選礦廢水處理與回用的工程實例
15重有色金屬冶煉廢水處理與回用技術及工程實例
15.1重有色金屬冶煉廢水來源與特徵
15.1.1銅冶煉廢水來源與特徵
15.1.2鉛冶煉廢水來源與特徵
15.1.3鋅冶煉廢水來源與特徵
15.1.4重有色金屬冶煉用水及其水質水量
15.2重有色金屬冶煉廢水處理與回用技術
15.2.1氫氧化物中和沉澱法處理與回用技術
15.2.2硫化物沉澱法處理與回用技術
15.2.3葯劑還原法處理與回用技術
15.2.4電解法處理與回用技術
15.2.5離子交換法處理與回用技術
15.2.6鐵氧體法處理與回用技術
15.2.7含汞廢水處理與回用技術
15.3重有色金屬冶煉廢水處理回用技術及工程實例
15.3.1貴溪冶煉廠廢水處理回用的工程實例
15.3.2富春江冶煉廠廢水處理回用的工程實例
15.3.3韶關冶煉廠廢水處理回用的工程實例
15.3.4株洲冶煉廠廢水處理的工程實例
15.3.5水口山冶煉廠廢水處理的工程實例
16輕有色金屬冶煉廢水處理工藝與回用技術及其工程實例
16.1輕有色金屬廢水來源與特徵
16.1.1鋁金屬冶煉廢水來源與特徵
16.1.2鎂金屬冶煉廢水來源與特徵
16.1.3鈦生產廢水來源與特徵
16.1.4氟化鹽生產廢水來源與特徵
16.1.5碳素製品生產廢水來源與特徵
16.2輕有色金屬冶煉廢水處理與回用技術
16.2.1輕有色金屬冶煉廢水處理與回用技術
16.2.2含氟廢水處理與回用技術
16.2.3煤氣發生站含酚氰廢水處理
16.2.4鹽酸、氯鹽等酸性廢水處理與資源化技術
16.3輕有色金屬冶煉廢水處理回用技術及工程實例
16.3.1撫順鋁廠廢水處理與回用技術的工程實例
16.3.2湘鄉鋁廠廢水處理與回用技術的工程實例
16.3.3鄭州鋁廠廢水處理與回用技術的工程實例
17稀有金屬冶煉廢水處理與回用技術及工程實例
17.1稀有金屬冶煉廢水來源與特徵
17.1.1稀有金屬冶煉廢水來源
17.1.2稀有金屬冶煉廢水特徵與水質狀況
17.2稀有金屬冶煉廢水處理與回用技術
17.2.1稀有金屬冶煉廢水處理技術
17.2.2稀土含砷廢水處理技術
17.2.3稀土放射性廢水處理技術
17.2.4稀土酸鹼廢水處理技術
17.2.5稀土含鈹廢水處理技術與回用
17.3稀有金屬冶煉廢水處理與回用技術及工程實例
17.3.1中和沉澱吸附法處理含釔、稀土放射性廢水的工程實例
17.3.2氯化鋇與廢磷鹼液處理稀土金屬生產廢水的工程實例
17.3.3中和吸附法處理稀土金屬冶煉廢水的工程實例
17.3.4混凝沉澱法處理含氟與重金屬廢水的工程實例
18黃金冶煉廢水處理與回用技術及工程實例
18.1黃金浸出與冶煉廢水來源與特徵
18.1.1黃金浸出廢水來源與特徵
18.1.2黃金冶煉廢水特徵
18.2黃金廢水處理與回用技術
18.2.1含金廢水處理與回用技術
18.2.2含氰廢水處理與回用技術
18.3黃金冶煉廢水處理回用技術的工程實例
18.3.1遼寧黃金冶煉廠廢水處理與回用技術的工程實例
18.3.2紫金山金礦冶煉廠廢水處理與回用技術的工程實例
參考文獻

㈨ 什麼是重金屬污染物的傳播特徵

重金屬污染物的傳播特徵與重金屬污染源位置

摘要:文章闡明了重金屬污染物來源與分布,同時對國內外土壤重金屬污染治理的研究工作做了系統的綜述,提出了土壤中重金屬污染物防治的環境礦物學新方法,利用環境礦物材料治理土壤重金屬污染物的方法,具有成本低、效果好、無二次污染及有用金屬可回收利用等優點,展現出廣闊的環境礦物學研究與應用前景。並提醒人們要提高土壤質量意識,保護生態環境。
1) 工業三廢引起的重金屬污染

近年來,由於部分礦產開發中選礦、冶煉工藝水平落後,個別礦區沒有環保治理設備,廢水、廢氣排放而帶來的大量廢棄物的產生未經處理直接投放環境,而其中的重金屬隨著自然的沉降、雨水的淋溶等途徑進入土壤,進入正常循環的生態系統,造成重金屬污染嚴重危害人們的生產生活。

2)化肥農葯的過度使用

重金屬元素是肥料中報道最多的污染物質,化肥中品位較差的過磷酸鈣和磷礦粉中含有微量的As、Cd重金屬元素(WILLIAMS C H,1973)。含鉛及有機汞的農葯發揮作用的同時也為土壤重金屬污染埋下了禍根,造成土壤的膠質結構改變,營養流失,對農作物的產量及品質都造成極大的不良影響。目前的飼料添加劑中也常含有高含量的Cu和Zn(夏家淇,1996),這使得有機肥料中的Cu、Zn含量也明顯增加並隨著肥料施入農田。

3)汽車尾氣的排放

以公路、鐵路為中心成條帶狀分布的重金屬污染土壤主要是由於汽車尾氣的排放、汽車輪胎磨損產生的大量含重金屬的有害氣體和粉塵的沉降所引起的,污染元素中主要為Pb、Cu、Zn等元素(李波,2005)。這些物質隨風飄落,進入土壤中引起重金屬污染。實驗證明,道路兩旁土壤中重金屬的污染比較嚴重,並隨著離公路距離的由近到遠,土壤的污染程度漸輕


重金屬系指密度4.0以上約60種元素或密度在5.0以上的45種元素。砷、硒是非金屬,但是它的毒性及某些性質與重金屬相似,所以將砷、硒列入重金屬污染物范圍內。環境污染方面所指的重金屬主要是指生物毒性顯著的汞、鎘、鉛、鉻以及類金屬砷,還包括具有毒性的重金屬鋅、銅、鈷、鎳、錫、釩等污染物。
隨著全球經濟化的迅速發展,含重金屬的污染物通過各種途徑進入土壤,造成土壤嚴重污染。土壤重金屬污染可影響農作物產量和質量的下降,並可通過食物鏈危害人類的健康,也可以導致大氣和水環境質量的進一步惡化。因此引起世界各國的廣泛重視。目前,世界各國土壤存在不同程度的重金屬污染,全世界平均每年排放Hg約1.5萬 t、Cu為340萬 t、Pb為500萬 t、Mn為1500萬 t、Ni為100萬 t。中國北方大城市的蔬菜基地和部分商品糧基地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重金屬污染,如北京、天津、西安、沈陽、濟南、長春、鄭州等地;。
南方相對較輕,如福州、寧波、上海、武漢、成都等地。土壤重金屬污染將會造成生態系統的嚴重破壞。從中國土壤資源狀況看,到2000年底中國人均耕地僅為0.1 hm2,而且隨著今後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如生態退耕、農業結構調整及自然災害損毀等,土壤資源將進一步減少。因而如何有效地控制及治理土壤重金屬的污染,改良土壤質量,將成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項內容。
重金屬污染原理
重金屬,特別是汞、鎘、鉛、鉻等具有顯著和生物毒性。它們在水體中不能被微生物降解,而只能發生各種形態相互轉化和分散、富集過程(即遷移)。重金屬污染的特點是:(1)除被懸浮物帶走的外,會因吸附沉澱 作用而富集於排污口附近的底泥中,成為長期的次生污染源;(2)水中各種無機配位體(氯離子、硫酸離子、氫氧離子等)和有機配位體(腐蝕質等)會與其生成絡合物或螯合物,導致重金屬有更大的水溶解度而使已進入底泥的重金屬又可能重新釋放出來;(3)重金屬的價態不同,其活性與毒性不同。其形態又隨pH和氧化還原條件而轉化。(4)在其危害環境方面的特點是:微量濃度即可產生毒性(一般為1~10毫克/升,汞、鎘為0.01~0.001毫克/升);在微生物作用會轉化為毒性更強的有機金屬化合物(如洋-甲基汞);可被 生物富集,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造成慢性路線。親硫重金屬元素(汞、鎘、鉛、鋅、硒、銅、砷等)與人體組織某些酶的巰基(-SH)有特別大的親合力,能抑制酶的活性,親鐵元素(鐵、鎳)可在人體的腎、脾、肝內累積,抑制精氨酶的活性。六價鉻可能是蛋白質和核酸的沉澱劑,可抑制細胞內谷胱甘肽還原酶,導致高鐵血紅蛋白,可能致癌,過量的釩和錳(親岩元素)則能損害神經系統的機能。
本文主要從土壤中重金屬污染物來源與分布、土壤中重金屬污染物的現行治理方法入手,提出土壤中重金屬污染物防治的環境礦物學新方法。旨在保護環境,提高土壤的環境質量。
1 土壤中重金屬污染物來源與分布
土壤中重金屬的來源是多途徑的,首先是成土母質本身含有重金屬,不同的母質、成土過程所形成的土壤含有重金屬量差異很大。此外,人類工農業生產活動,也造成重金屬對大氣、水體和土壤的污染。
1.1 大氣中重金屬沉降
大氣中的重金屬主要來源於工業生產、汽車尾氣排放及汽車輪胎磨損產生的大量含重金屬的有害氣體和粉塵等。它們主要分布在工礦的周圍和公路、鐵路的兩側。大氣中的大多數重金屬是經自然沉降[2]和雨淋沉降進入土壤的。如瑞典中部Falun市區的鉛污染[3],它主要來自於市區銅礦工業廠、硫酸廠、油漆廠、采礦和化學工業產生大量廢物,由於風的輸送,這些細微顆粒的鉛,從工業廢物堆擴散至周圍地區。南京某生產鉻的重工業廠[4]鉻污染疊加已超過當地背景值4.4倍,污染以車間煙囪為中心,范圍達1.5 km2,污染范圍最大延伸下限1.38 km。俄羅斯的一個硫酸生產廠也是由工廠煙囪排放造成S、V、As的污染。公路、鐵路兩側土壤中的重金屬污染,主要是Pb、Zn、Cd、Cr、Co、Cu的污染為主。它們來自於含鉛汽油的燃燒,汽車輪胎磨損產生的含鋅粉塵等。它們成條帶狀分布,以公路、鐵路為軸向兩側重金屬污染強度逐漸減弱;隨著時間的推移,公路、鐵路土壤重金屬污染具有很強的疊加性。在寧—杭公路南京段兩側的土壤形成Pb、Cr、Co污染暈帶,且沿公路延長方向分布,自公路向兩側污染強度減弱。在寧—連一級公路淮陰段兩側的土壤鉛含量增高,向兩側含量逐漸降低,且在地表0~30 cm鉛的含量較高。在法國索洛涅地區A71號高速公路[8]沿途嚴重污染重金屬Pb、Zn、Cd,其沉降粒子濃度超過當地土壤背景值2~8倍,而公路旁重金屬濃度比沉降粒子中高7~26倍。在斯洛維尼亞[9]從居波加到扎各瑞波公路兩側,鉛除了分布在公路兩側以外,還受階地地貌和盛行風的影響,高鉛出現在低地,公路順風一側鉛含量較高。 經過自然沉降和雨淋沉降進入土壤的重金屬污染,主要以工礦煙囪、廢物堆和公路為中心,向四周及兩側擴散;由城市—郊區—農區,隨距城市的距離加大而降低,特別是城市的郊區污染較為嚴重。此外,還與城市的人口密度、城市土地利用率、機動車密度成正相關;重工業越發達,污染相對就越嚴重。
此外,大氣汞的干濕沉降也可以引起土壤中汞的含量增高。大氣汞通過干濕沉降進入土壤後,被土壤中的粘土礦物和有機物的吸附或固定,富集於土壤表層,或為植物吸收而轉入土壤,造成土壤汞的濃度的升高。
1.2 農葯、化肥和塑料薄膜使用
施用含有鉛、汞、鎘、砷等的農葯和不合理地施用化肥,都可以導致土壤中重金屬的污染。一般過磷酸鹽中含有較多的重金屬Hg、Cd、As、Zn、Pb,磷肥次之,,氮肥和鉀肥含量較低,但氮肥中鉛含量較高,其中As和Cd污染嚴重。經過對上海地區菜園土地、糧棉地的研究,施肥後,Cd的含量從0.134 mg/kg升到0.316 mg/kg,Hg的含量從0.22 mg/kg升到0.39 mg/kg,Cu、Zn 增長2/3。通過紐西蘭50 a前和現今同一地點58個土樣分析,自施用磷肥後,鎘從0.39 mg/kg升至0.85
mg/kg。在阿根廷由於傳統無機磷肥的施入,進而導致土壤重金屬Cd、Cr、Cu、Zn、Ni、Pb的污染。
農用塑料薄膜生產應用的熱穩定劑中含有Cd、Pb,在大量使用塑料大棚和地膜過程中都可以造成土壤重金屬的污染。
1.3 污水灌溉
污水灌溉一般指使用經過一定處理的城市污水灌溉農田、森林和草地。城市污水包括生活污水、商業污水和工業廢水。由於城市工業化的迅速發展,大量的工業廢水湧入河道,使城市污水中含有的許多重金屬離子,隨著污水灌溉而進入土壤。在分布上,往往是靠近污染源頭和城市工業區土壤污染嚴重,遠離污染源頭和城市工業區,土壤幾乎不污染[17]。近年來污水灌溉已成為農業灌溉用水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自60年代至今,污灌面積迅速擴大,以北方旱作地區污灌最為普遍,約佔全國污灌面積的90%以上。南方地區的污灌面積僅佔6%,其餘在西北和青藏[18]。污灌導致土壤重金屬Hg、Cd、Cr、As、Cu、Zn、Pb等含量的增加。淮陽污灌區自污灌以來,金屬Hg、Cd、Cr、Pb、As等就逐漸增高,1995~1997年已超過警戒級。太原污灌區的重金屬Pb、Cd、Cr含量遠遠超過其當地背景值,且積累量逐年增高。
1.4 污泥施肥
污泥中含有大量的有機質和氮、磷、鉀等營養元素,但同時污泥中也含有大量的重金屬,隨著大量的市政污泥進入農田,使農田中的重金屬的含量在不斷增高。污泥施肥可導致土壤中Cd、Hg、Cr、Cu、Zn、Ni、Pb含量的增加,且污泥施用越多,污染就越嚴重,Cd、、Cu、Zn引起水稻、蔬菜的污染;Cd、Hg可引起小麥、玉米的污染;污泥增加,青菜中的Cd、Cu、Zn、Ni、Pb也增加]。Anthony研究表明,用城市污水、污泥改良土壤,重金屬Hg、Cd、Pb等的含量也明顯增加。
1.5 含重金屬廢棄物堆積
含重金屬廢棄物種類繁多,不同種類其危害方式和污染程度都不一樣。污染的范圍一般以廢棄堆為中心向四周擴散。通過對武漢市垃圾堆放場[23]、杭州某鉻渣堆存區、城市生活垃圾場[25]及車輛廢棄場[26]附近土壤中的重金屬污染的研究,這些區域的重金屬Cd、Hg、Cr、Cu、Zn、Ni、Pb、As、Sb、V、Co、Mn的含量高於當地土壤背景值,重金屬在土壤中的含量和形態分布特徵受其垃圾中釋放率的影響,且隨距離的加大重金屬的含量而降低。由於廢棄物種類不同,各重金屬污染程度也不盡相同,如鉻渣堆存區的Cd、Hg、Pb為重度污染,Zn為中度污染,Cr、Cu為輕度污染。
1.6 金屬礦山酸性廢水污染
金屬礦山的開采、冶煉、重金屬尾礦、冶煉廢渣和礦渣堆放等,可以被酸溶出含重金屬離子的礦山酸性廢水,隨著礦山排水和降雨使之帶入水環境(如河流等)或直接進入土壤,都可以間接或直接地造成土壤重金屬污染。1989年我國有色冶金工業向環境中排放重金屬Hg為56 t,Cd為88 t,As為173 t,Pb為226 t。礦山酸性廢水重金屬污染的范圍一般在礦山的周圍或河流的下游,在河流中不同河段的重金屬污染往往受污染源(礦山)控制,河流同一污染源的下段自上游到下游,由於金屬元素遷移能力減弱和水體自凈化能力的適度恢復,金屬化學污染強度逐漸降低。江西樂安江沽口—中洲由於遭受德興銅礦的污染,水體及土壤中的重金屬Cu、Pb、Zn、Cr含量增高,至鄱陽湖段重金屬含量逐漸降低。美國科羅拉多州羅拉多流域受采礦的影響,重金屬元素Cd、Zn、Pb、As的濃度,以污染源為最高,之後隨著與污染源距離延長而逐漸降低。萊安河[30]重金屬污染,來自一個大型銅礦,導致重金屬濃度遠遠超過當地背景值。流域重金屬污染隨季節變化而異,枯水期重金屬的含量明顯高於豐水期。河流流速減緩可以導致該流段重金屬含量增加。
同一區域土壤中重金屬污染物的來源途徑可以是單一的,也可以是多途徑的。胡永定通過研究徐州荊馬河區域土壤重金屬污染的成因中指出:Cr、Cu、Zn、Pb是由垃圾施用引起的,As是由農灌引起的,Cd是由農灌和垃圾施用引起的,Hg是各種途徑都具備。王文祥通過對山東省耕地重金屬元素污染狀況的研究說明,工業快速發展地區鉛高於農業環境,鉛與距公路遠近有關。鄉鎮企業技術、設備落後,原材料利用率低,造成其周邊土壤重金屬污染相當嚴重。據貴州1986年的統計,全省鄉鎮排放汞14.7萬kg,土壤中有的地方達56.64 mg/kg,超過未污染土壤的84.5倍。要引起高度重視。
總的來說:工業化程度越高的地區污染越嚴重,市區高於遠郊和農村,地表高於地下,污染區污染時間越長重金屬積累就越多,以大氣傳播媒介土壤重金屬污染土壤的具有很強的疊加性,熟化程度越高重金屬含量越高。

2 土壤中重金屬污染物現行治理方法
關於土壤重金屬污染物的研究,國外始於20世紀60~70年代,如澳大利亞、美國、德國等國家對土壤重金屬較深入,尤其澳大利亞。我國在1983年對主要類型的土壤環境容量作過初步研究,如提出研究土壤重金屬的生態效應、臨界含量地帶性分異規律和分區等。
當前,世界各國很重視對重金屬污染治理方法研究,並開展廣泛的研究工作。總的來說,目前大致有以下四種治理措施:
2.1 工程治理方法
工程治理是指用物理或物理化學的原理來治理土壤重金屬污染。主要有:客土是在污染的土壤上加入未污染的新土;換土是將以污染的土壤移去,換上未污染的新土;翻土是將污染的表土翻至下層;去表土是將污染的表土移去等。如日本富士縣神通川流域的痛痛病發源地,就是由於長期食用含鎘的稻米而引發的,他們通過研究,去表土15 cm,並壓實心土,在連續淹水的條件下,稻米中鎘的含量小於0.4 mg/kg;去表土後再客土20 cm,間歇灌溉稻米中鎘的含量也不超標,客土超過30 cm,其效果更佳。此外淋洗法是用淋洗液來淋洗污染的土壤;熱處理法是將污染土壤加熱,使土壤中的揮發性污染物(Hg)揮發並收集起來進行回收或處理;電解法是使土壤中重金屬在電解、電遷移、電滲和電泳等的作用下在陽極或陰極被移走。
以上措施具有效果徹底、穩定等優點,但實施復雜、治理費用高和易引起土壤肥力降低等缺點。
2.2 生物治理方法
生物治理是指利用生物的某些習性來適應、抑制和改良重金屬污染。主要有:動物治理是利用土壤中的某些低等動物蚯蚓、鼠類等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屬;微生物治理是利用土壤中的某些微生物等對重金屬具有吸收、沉澱、氧化和還原等作用,降低土壤中重金屬的毒性如Citrobacter sp產生的酶能使U、Pb、Cd形成難溶磷酸鹽;原核生物(細菌、放線菌)比真核生物(真菌)對重金屬更敏感,格蘭氏陽性菌可吸收Cd、Cu、Ni、Pb等。植物治理是利用某些植物能忍耐和超量積累某種重金屬的特性來清除土壤中的重金屬;重金屬的植物吸收、淋溶和無效態數量將只依賴於它們的有效態的多少,重金屬溶液濃度和它們的土壤的有效態之間關系遵循Freundlich吸附方程[41];超積累植物可吸收積累大量的重金屬,目前已發現400多種,超積累植物積累Cr、Co、Ni、Cu、Pb的含量一般在0.1%以上,積累Mn、Zn含量一般在1%以上;印度芥菜(Brassica juncea)可吸收Zn、Cd、Cu、Pb等,在Cu為250 mg/kg,Pb為500 mg/kg、Zn為500 mg/kg條件下能生長,在Cd為200 mg/kg出現黃化現象[42];印度芥菜(Brassica juncea)可對Cr6+、Cd、Ni、Zn、Cu富集分別為58,52,31,17和7倍;高桿牧草(Agropyron elongatum)能吸收Cu等;英國的高山瑩屬類等,可吸收高濃度的Cu、Co、Mn、Pb、Se、Cd、Zn等。
生物治理措施的優點是實施較簡便、投資較少和對環境破壞小,缺點是治理效果不顯著。
2.3 化學治理方法
化學治理就是向污染土壤投入改良劑、抑制劑,增加土壤有機質、陽離子代換量和粘粒的含量,改變pH、Eh和電導等理化性質,使土壤重金屬發生氧化、還原、沉澱、吸附、抑制和拮抗等作用,以降低重金屬的生物有效性。其中沉澱法是指土壤溶液中金屬陽離子在介質發生改變(pH值、OH-、SO42-等)時,形成金屬沉澱物而降低土壤重金屬的污染;如向土壤中投放鋼渣,它在土壤中易被氧化成鐵的氧化物,對Cd、Ni、Zn的離子有吸附和共沉澱作用,從而使金屬固定。在沈陽張士污灌區進行的大面積石灰改良實驗表明,每公頃施石灰1500~1875 kg籽實含鎘量下降50%[18]。有機質法是指有機質中的腐殖酸能絡合重金屬離子生成難溶的絡合物,而減輕土壤重金屬的污染;吸附法是指重金屬離子能被膨潤土、沸石、粘土礦物等吸附固定,從而降低土壤重金屬的污染。
化學治理措施優點是治理效果和費用都適中,缺點是容易再度活化。
2.4 農業治理方法
農業治理是因地制宜的改變一些耕作管理制度來減輕重金屬的危害,在污染土壤上種植不進入食物鏈的植物。主要有:控制土壤水分是指通過控制土壤水分來調節其氧化還原電位(Eh),達到降低重金屬污染的目的;選擇化肥是指在不影響土壤供肥的情況下,選擇最能降低土壤重金屬污染的化肥;增施有機肥是指有機肥能夠固定土壤中多種重金屬以降低土壤重金屬污染的措施;選擇農作物品種是指選擇抗污染的植物和不要在重金屬污染的土壤上種植進入食物鏈的植物;如在含鎘100 mg/kg的土壤上改種薴麻,五年後,土壤鎘含鎘平均降低27.6%;因地制宜地種植玉米、水稻、大豆、小麥等,水稻根系吸收重金屬的含量占整個作物吸收量的58%~99%,玉米莖葉吸收重金屬的含量占整個作物吸收量的20%~40%,玉米籽實吸收量最少,重金屬在作物體內分配規律是根>莖葉>籽實。土壤重金屬污染也是導致生態系統破壞的重要因素。合理的利用農業生態系統工程措施,也可以保持土壤的肥力,改良和防治土壤重金屬污染,提高土壤質量,並能與自然生態循環和系統協調運作。如可以在污染區公路兩側盡可能種樹、種花、種草或經濟作物(如蓖麻),種植草皮或觀賞樹木,移栽繁殖,不但可以美化環境,還可以凈化土壤;蓖麻可用作肥皂的原料。也可以進行農業改良,即在污染區繁育種子(水稻、玉米),之後在非污染區種植;或種植非食用作物(高梁、玉米),收獲後從秸稈提取酒精,殘渣壓制纖維板,並提取糠醛,或將殘渣製作沼氣作能源。
農業治理措施的優點是易操作、費用較低,缺點是周期長、效果不顯著。

3 土壤中天然礦物治理重金屬污染物新方法
土壤的主要礦物組成除粘土礦物外,還存在大量的天然鐵錳鋁氧化物及氫氧化物、硅氧化物、碳酸鹽、有機質硫化物等天然礦物。在國內外關於土壤重金屬污染物防治途徑研究中,人們一直強調土壤自身的凈化能力,但土壤自凈化能力離不開土壤中礦物種對重金屬的吸附與解吸作用、固定與釋放作用,土壤中具體礦物的凈化能力才真正體現土壤自身的凈化能力和容納能力。土壤中有毒有害元素含量的高低,並不是直接判定土壤環境質量優劣乃至土壤生態效應的唯一標志,關鍵問題是要揭示這些重金屬在土壤中與各種無機物之間具有怎樣的環境平衡關系。在國內外為尋求地下水和土壤有機污染的修復方法而直接對土壤中多種粘土礦物進行改性研究,即利用有機表面活性劑去置換天然粘土礦物中存在著的大量可交換的無機陽離子,以形成有機粘土礦物,可有效截住或固定有機污染物,阻止地下水的進一步污染,限制有機污染物在土壤環境中遷移擴散。但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在粘土礦物改性過程中,其中的固定態重金屬也一並被置換出來,導致土壤系統中業已建立環境平衡被打破,使得土壤環境中解吸釋放態重金屬污染物總量大大增加。至此,土壤中重金屬污染物既來源於土壤中活動態的重金屬,又來源於改性粘土礦物時被置換釋放出來的重金屬。以本實驗室正在開展研究的環境礦物材料—天然鐵錳鋁氧化物及氫氧化物為例,其中磁鐵礦、赤鐵礦、針鐵礦、軟錳礦、硬錳礦與鋁土礦等也正在成為國際上關於天然礦物凈化污染方法研究方面的重點對象之一。我們認為天然鐵錳鋁氧化物及氫氧化物的表面具有明顯的化學吸附性特徵,錳氧化物與氫氧化物還具有較完善的孔道特徵,尤其是Fe、Mn為自然界中少數的但屬於常見的變價元素,其氧化物和氫氧化物化合物往往可表現出一定的氧化還原作用。所以說天然鐵錳鋁氧化物及氫氧化物具有潛在的凈化重金屬污染物的功能,能成為土壤環境中吸附固定態重金屬污染物的有效物質。
綜上所述,國內外對土壤重金屬污染現狀與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也存在一些理論上和技術上的問題,如土壤中重金屬與土壤中礦物之間的吸附與解吸、固定與釋放的平衡關系的研究,土壤中重金屬形態特徵、轉化與遷移規律的系統研究,土壤中二次污染物的及時處理等。
土壤重金屬污染首先應從源頭抓起,控制污染源,土壤重金屬的污染已經達到相當嚴重的程度,要充分認識土壤重金屬污染的長期性、隱匿性、不可逆性以及不能完全被分解或消逝的特點。土壤質量問題是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戰略問題,它直接影響土壤質別、水質狀況、作物生長、農業產量、農產品品質等,並通過食物鏈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對工業生產中排放的污染物尚未得到較徹底控制,尤其在農業生產中大量而盲目使用化學肥料和農葯的今天,江河湖海、地下水及陸地中無機和有機污染物積累總量與日俱增,使土地環境質量變得極其脆弱。一旦土壤對這些污染物尤其是重金屬的消納容量達到飽和,這些污染物對耕地生產能力的潛在毀滅性破壞便有可能一觸即發,有人已形象地稱之為農業生產中的「定時炸彈」。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土地管理與保護工作不僅是對耕地總量的監管,還應該加強對耕地質量的保護與改善。對土壤質量的保護便是對耕地生產能力的保護,更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強有力措施之一。對於我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農業大國,開展國土質量調查評價,對土壤重金屬污染物進行試驗研究,開發耕地污染的治理方法和技術,顯得更為必要和迫切。

閱讀全文

與德興銅礦廢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花灑軟管外面的水垢怎麼去除 瀏覽:261
11年奧德賽機油濾芯在哪裡 瀏覽:681
污水處理酸性水加什麼變鹼性水 瀏覽:623
飲水機聰明座透氣孔有什麼作用 瀏覽:877
自製煙筒煙過濾器 瀏覽:911
污水中陰離子表面活性劑是什麼 瀏覽:422
反滲透膜自控清洗系統 瀏覽:363
凈化器出水質過高怎麼辦 瀏覽:583
反滲透低壓開關怎麼接 瀏覽:818
女生污水二次元 瀏覽:755
煙台醫院污水處理裝置多少錢 瀏覽:836
蒸餾法提純苯酚 瀏覽:319
污水廠二沉池泥位高是什麼原因 瀏覽:914
安吉爾a8凈水器多少錢 瀏覽:586
奔騰r9空調濾芯怎麼拆視頻 瀏覽:479
回英文郵件已收到一般用啥詞 瀏覽:814
污水交叉點參數是什麼意思 瀏覽:287
腳浸過了污水很癢怎麼辦 瀏覽:577
09款伊蘭特空調濾芯怎麼更換 瀏覽:929
小的飲水機被燙醒了怎麼辦 瀏覽: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