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生化池處理能力與污水含泥量應是怎樣的關系
這兩者之間沒復有什麼關系。個人制感覺你問的有點問題。呵呵。不知你說的污水含泥量是指原水的含泥量還是好氧池內的SV30呢。如果是SV30的話,活性污泥法一般保持在30%左右即可,太少處理效果將會很差,因為不足以處理掉設計所需要處理掉的COD,太多了也不好。接觸氧化法一般在5%~10%之間就足夠了,再多了的話應該就是你的填料掛泥效果不好,大部分都已經脫落了。你就應該需要增加迴流比了。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一般為曝氣量太大,將生物膜吹脫。需要減少曝氣量,DO在2~4即可。另外一種原因是水流速度過高,這種情況不大可能,如果真的是這種可能需要減少進水量。最後一種情況是你的生化系統已經出現了問題,活性污泥活性降低導致脫模解絮,這種情況的話你觀察的話會發現污泥呈現鬆散難沉降。如果你指的是原水中的含泥量,這個沒有直接的關系,你最好在進生化前增加絮凝沉澱步驟,以減少污泥負荷。其他的情況可能還有,本人學識淺薄,不甚精通。只能解釋到這里。希望對你有一定的幫助。
Ⅱ 污水處理廠污泥含水率要求
含水率不同狀況下污泥形態:
⑴含水率在85%以上時,污泥呈流態;
⑵65%~85%時呈塑態;
⑶低於60%時則呈固態。
環保部要求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後達到含水率80%以下,如果進行填埋,則含水率不能超過50%。而質檢部們也提出了污泥脫水標准,處理後含水率40%,含固量60%,WL-70污泥含水率檢測儀排除人為、環境和濕度的影響,縮短檢測時間周期,提高檢測速度、效率,提升企業產量。整個操作時間不超過只需幾分鍾即可,環保、無耗材。
Ⅲ 污水處理廠產生的污泥比例及污泥含水率分別是多少
城市污水一般而言,萬噸污水產生泥1-1.2噸(干泥)
Ⅳ 污水處理廠產生的污泥量如何計算 最好詳細一些。
污水處理中產生的污泥數量,依污水水質與處理工藝而異。城市生活污水按每人每天產生的污泥量計算。例如,當沉澱時間為1.5h,含水率為95%,每人每天產生初沉池污泥量為0.4~0.5L/d·人。
也可通過物料平衡來推算,但實際上一般是通過經驗積累實測數據。城市污水處理廠的污泥量按照南方的多個城市統計;1萬噸污水處理廠年平均值1噸/日絕干污泥,摺合含含水率80%,產污泥5噸。10萬噸污水處理廠含水率80%,產污泥50噸/日。一般夏季多一點,冬季略少一點。
(4)鋁氧化污水含泥率擴展閱讀
分類
根據污泥從污水中分離的過程,可將其分為如下幾類:懸浮物濃度一般在1%~10%,低於此濃度常常稱為泥漿。由於污泥的來源及水處理方法不同,產生的污泥性質不一,污泥的種類很多,分類比較復雜。
1、按來源分
污泥主要有生活污水污泥,工業廢水污泥和給水污泥。
2、按處理方法和分離過程分
污泥可分為以下幾類:初沉污泥():指污水一級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沉澱物。
活性污泥(activitedsludge):指活性污泥法處理工藝二沉池產生的沉澱物;
腐殖污泥:指生物膜法(如生物濾池、生物轉盤、部分生物接觸氧化池等)污水處理工藝中二次沉澱池產生的沉澱物。
化學污泥:指化學強化一級處理(或三級處理)後產生的污泥。
3、按污泥的不同產生階段分
沉澱污泥(primarysettlingsludge):初次沉澱池中截留的污泥,包括物理沉澱污泥,混凝沉澱污泥,化學沉澱污泥。
生物處理污泥(biologicalsludge):在生物處理過程中,由污水中懸浮狀、膠體狀或溶解狀的有機污染物組成的某種活性物質,稱為生物處理污泥。生污泥(freshsludge):指從沉澱池(初沉池和二沉池)分離出來的沉澱物或懸浮物的總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污泥產生量
Ⅳ 鋁氧化後的廢水,經過氫氧化鈉,氯化鈣處理,聚丙烯醯胺沉澱後的淤泥
SS、CODCr、石油類、磷酸鹽、硫化物
Ⅵ 污水處理廠污泥含水率與產生量以及如何處理
污泥含水率是指污復泥中水制分所佔比例,一般污水處理廠運行中產生的污泥非常稀,含水率多在99%以上。這個狀態的污泥體積龐大、難以儲存、處理,一般需先將其濃縮,是污泥含水率初步降低。污水處理廠污泥濃縮後含水率能達到93%-98%,主要與污泥泥質,添加濃縮試劑、濃縮時間等因素有關。
Ⅶ 1噸污水處理完能產生多少污泥
因為污水濃度是多少不知道,還有處理效率如何不知道。
污水處理中產生的內污泥數量,依污水水容質與處理工藝而異。城市生活污水按每人每天產生的污泥量計算。例如,當沉澱時間為1.5h,含水率為95%,每人每天產生初沉池污泥量為0.4~0.5L/d·人。污泥量也可通過物料平衡來推算,但實際上一般是通過經驗積累實測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