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誰能幫我解答一下低聚果糖,低聚糖,低聚乳糖有那些不同作用
低聚果糖 是由1~3個果糖基通過β(2—1)糖苷鍵與蔗糖中的果糖基結合生成的蔗果三糖、蔗果四糖和蔗果五糖等的混合物。100克乾重菊芋中約有60—70克菊粉,菊粉是通過線性的β—2,1—糖苷鏈連接的果聚糖,其末端為一蔗糖基。故以菊芋粉為原料用菊糖內切酶水解作用,經精製最終可得低聚果糖漿。 低聚果糖是指2~5個果糖基為鏈節,以一個葡萄糖基為鏈的端基,以果糖基→果糖連接鍵為主體骨架連結形成的碳水化合物。即是指1~4個果糖基以β-2,1鍵連接在蔗糖的D-果糖基上而形成的蔗果三糖(GF2)、蔗果四糖(GF3)、蔗果五糖(GF4)和蔗果六糖(GF5)的混合物 低聚糖(或稱寡糖),是由澱粉通過酶的催化作用生成的新型澱粉糖,它集營養、保健、食療於一體,廣泛應用於食品、保健品、飲料、醫葯、飼料添加劑等領域。它是替代蔗糖的新型功能性糖源,是面向二十一世紀「未來型」新一代功效食品。是一種具有廣泛適用范圍和應有前景的新產品,近年來國際上頗為流行。美國、日本、歐洲等地均有規模化生產,我國低聚糖的開發和應用起於90年代中期,近幾年發展迅猛。 低聚糖主要有兩類,一類是低聚麥芽糖,具有易消化、低甜度、低滲透特性,可延長供能時間,增強肌體耐力,抗疲勞等功能,人體經過重(或大)體力消耗和長時間的劇烈運動後易出現脫水,能源儲備,消耗血糖降低,體溫高,肌肉神經傳導受影響,腦功能紊亂等一系列生理變化和症狀,而食用低聚麥芽糖後,不僅能保持血糖水平,減少血乳酸的產生,而且胰島素瓜平衡,人體試驗證明,使用低聚糖後耐力和功能力可增加30%以上,功效非常明顯。另一類是被稱之為「雙歧因子」的異麥芽低聚糖。這類糖進入大腸作為雙歧桿菌的增殖因子,能有效地促進人體內有益細菌一一雙歧桿菌的生長繁殖,抑制腐敗菌生長,長期食用可減緩衰老、通便、抑菌、防癌、抗癌、減輕肝臟負擔、提高營養吸收率,特別是對鈣、鐵、鋅離子的吸收,改善乳製品中乳糖消化性和脂質代謝,低聚糖的含量越高,對人體的營養保健作用越大。 低聚半乳糖是用乳糖作原料,在高濃度下用酵母或黴菌的β -半乳糖苷酶即乳糖酶的催化而生成的低聚糖,其主要成分為一種三糖 6-半乳糖基乳糖,β -半乳糖苷酶可催化乳糖之水解反應,在高濃度底物存在下也催化乳糖的轉移反應,轉移反應的產物是雙糖(半乳糖基半乳糖),三糖和分子再大一些的低聚糖。低聚半乳糖的構成可用下式 Gal-(Gal)n-Glc來表示,其中 Gal為半乳糖, Glc代表葡萄糖, n= 1~ 4。 低聚 乳糖在腸道中極難消化,是一個很好的雙歧桿菌增殖因子,每日攝取 10g,一周後糞便中雙歧桿菌由 108增加到 1010,而腐敗細菌、擬桿菌則大為減少。其甜度為蔗糖的 20%- 40%,熱穩定性良好,在酸性下很穩定,粘度接近蔗糖,有較好的保濕性,食品工業將它大量用於奶粉中,還加於乳製品,冷飲、糖果、營養口服液中。從 1988年上市以來,市場不斷擴大,年銷售量達 15000噸,生產半乳糖苷酶的微生物有脆壁酵母,乳糖酵母,環狀芽孢桿菌以及米麴黴等。工業上用米麴黴製造低聚糖。
Ⅱ 服用乳果糖有何不良反應呢
由於它的廣泛使用,人們接觸到它的可能性很大大增加,那麼它有哪些不良反應呢?
初始幾天可能會有腹脹,通常繼續治療即可消失,當劑量高於推薦治療劑量時,可能會出現腹痛和腹瀉,此時應減少使用劑量。如果長期大劑量服用(通常僅見於PSE的治療),患者會出現腹脹、腹痛及腹瀉等,可能會因腹瀉出現電解質紊亂。產婦吃後可能會以奶水方式傳遞給嬰兒,造成嬰兒腹瀉。臨床應用:用於治療高血氨症及由血氨升高引起的疾病;用於治療慢性功能性便秘。
Ⅲ 臭豆腐上面的細菌叫什麼名字
從臭豆腐的發酵浸泡液中分離菌種,獲得了2個主要菌株,初步確定為奈瑟氏菌屬(球菌)和環狀芽孢桿菌屬(桿菌).
如果是正常程序腌制的臭豆腐沒有任何問題 生吃也沒關系
但是黑加工點的我可不敢說
臭豆腐的營養成分列表 每100克所含營養成分
成分名稱 含量 成分名稱 含量 成分名稱 含量
可食部 1 00 水分(克) 66.4 能量(千卡) 130
能量(千焦) 544 蛋白質(克) 11.6 脂肪(克) 7.9
碳水化合物(克) 3.9 膳食纖維(克) 0.8 膽固醇(毫克) 0
灰份(克) 1 0.2 維生素A(毫克) 20 胡蘿卜素(毫克) 120
視黃醇(毫克) 0 硫胺素(微克) 0.02 核黃素(毫克) 0.09
尼克酸(毫克) 0.6 維生素C(毫克) 0 維生素E(T)(毫克) 9.18
a-E 0.9 (β-γ)-E 5.08 δ-E 3.2
鈣(毫克) 75 磷(毫克) 126 鉀(毫克) 96
鈉(毫克) 2012 鎂(毫克) 90 鐵(毫克) 6.9
鋅(毫克) 0.96 硒(微克) 0.48 銅(毫克) 0.16
錳(毫克) 0.99 碘(毫克) 0
成分名稱 含量(毫克) 成分名稱 含量(毫克) 成分名稱 含量(毫克)
異亮氨酸 643 亮氨酸 1120 賴氨酸 442
含硫氨基酸(T) 202 蛋氨酸 94 胱氨酸 108
芳香族氨基酸(T) 902 苯丙氨酸 528 酪氨酸 374
蘇氨酸 309 色氨酸 183 纈氨酸 507
精氨酸 506 組氨酸 202 丙氨酸 651
天冬氨酸 898 谷氨酸 1345 甘氨酸 342
脯氨酸 424 絲氨酸 410
Ⅳ 枯草桿菌是在有氧的環境下繁殖的嗎它能處理污水嗎
枯草桿菌
枯草桿菌之特性及拮抗范圍
枯草桿菌(Bacillus Subtilis)是芽孢桿菌屬的一種。單個細胞0.7 -0.8 × 2 - 3微米、著色均勻。無莢膜,全身鞭毛,能活動。革蘭氏陽性菌,芽孢0.6 - 0.9×1.0 - 1.5微米,橢圓到柱狀,位於菌體中央或稍偏,芽孢形成後菌體不膨大。菌落表面粗糙不透明,污白色或微黃色、在液體培養基中生長時,常形成皺醭。需氧菌。可利用蛋白質、多種糖及淀,分解色氨酸形成。球形芽孢桿菌(Bacillus sphaericus)簡稱Bs,亦是一種微生物殺蟲劑,Bs 對蚊子幼蟲有極具專門針對性的作用。
桿菌屬(Bacillus spp.)細菌普遍存在於土壤及植物體表,本屬細菌中部份種類由於可產生對植物病原真菌、細菌甚或有害昆蟲等具有毒害作用之抗生物質,因此常被加以研究並發展應用於植物病害或蟲害的生物防治上;在植物病害防治上,本屬細菌常被研究應用的有B.subtilis、B.cereus、B.megaterium以及B.pumilus等,其中尤以枯草桿菌B.subtilis在生物防治上之應用最具潛力,在溫度和通氣等適宜條件時在幼齡細胞中大量形成芽孢。
枯草桿菌之作用機制
枯草桿菌屬內有許多Bacillus spp.對植物病原真菌和細菌具有拮抗作用,此因枯草桿菌在其代謝過程中,至少會產生66種不同的抗生素。會產生抗生素的枯草桿菌除可將菌體直接噴灑植物葉片保護其免受葉部病害為害,並可製成粉劑或純化出其抗生物質,進行種子覆被或土壤處理。枯草桿菌常可同時產生分子量相近的多種抗生素,其組成結構為多個胺基酸以環狀結構聯接,故其較不易被動植物的蛋白酸水解。
病徵
當人體發燒時,眼睛局部抵抗力下降。淚液分泌減少,枯草桿菌就會大量繁殖,從而引起細菌性角膜潰瘍,使視力受到嚴重損害。
傳播方法
透過不潔的雙手接觸到眼部,以及戴上受細箘感染的隱形眼鏡。
潛伏期
2至3天內便會出現眼睛紅腫等症狀。
治理方法
在高溫高的情況下,芽孢會在15-30分鍾內的121℃溫度下被殺;如患者眼睛出現其並發症時,應立即到醫院就診。
預防方法
² 當取出的隱形眼鏡必須保持清潔,應避免細菌污染,放入特製的浸泡液內保存,下次戴用前再用清潔液清洗乾凈。
² 在戴鏡期間如出現嚴重的持續性眼球發紅、疼痛、分泌物增多及視物膜糊等症狀時,應立即停止戴鏡並到醫院檢查治療。
樓主 我的是一些相關的資料 你了解一下 可能不大有用
Ⅳ 乾熱滅菌在什麼溫度和時間能滅死環狀芽孢桿菌
細菌芽孢的滅活溫度都差不多,所以通常能殺滅其他芽孢桿菌的乾熱滅菌溫度和時間,也能殺滅環狀芽孢桿菌。
芽孢桿菌在不產生芽孢時,80℃~100℃ 1小時可被殺死。而芽胞需要加熱至160℃~170℃ ,需要至少2小時才能殺滅。
Ⅵ 臭豆腐為什麼那麼「臭」
臭豆腐是中國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食品。根據生產工藝的不同,分為深度發酵型臭豆腐和輕度發酵型臭豆腐。臭豆腐發酵菌種一般為乳桿菌屬的斷乳桿菌和芽孢桿菌屬的環狀芽孢桿菌。芽孢菌在發酵過程中數量穩定且較多,其餘在不同階段差異很大。
為健康答疑解惑,營養界最會手繪的醫生(微信公眾號:王霞般若)
Ⅶ 臭豆腐聞起來特別臭,但為何吃起來那麼香
臭豆腐是中國具有的傳統食品。根據生產工藝的不同,分為深度發酵型臭豆腐和輕度發酵型臭豆腐。臭豆腐發酵菌種一般為乳桿菌屬的斷乳桿菌和芽孢桿菌屬的環狀芽孢桿菌。芽孢菌在發酵過程中數量穩定且較多,其餘在不同階段差異很大。
如果要說湖南有什麼特色小吃,相信大家一下就會想到臭豆腐。臭豆腐雖然聞起來非常臭,但是吃到嘴裡卻非常的香,讓人回味無窮,而且可以說是吃了還想吃。這種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兩種對你味道能夠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可能就是臭豆腐的獨特魅力所在。那麼為什麼臭豆腐聞起來臭,吃起來卻非常香呢?
如果要說湖南有什麼特色小吃,相信大家一下就會想到臭豆腐。臭豆腐雖然聞起來非常臭,但是吃到嘴裡卻非常的香,讓人回味無窮,而且可以說是吃了還想吃。這種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兩種對你味道能夠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可能就是臭豆腐的獨特魅力所在。那麼為什麼臭豆腐聞起來臭,吃起來卻非常香呢?
Ⅷ 環狀芽孢桿菌的介紹
編 號 Strain Number AS 1.383拉丁學名 Latin Name Bacillus circulans Jordan
Ⅸ 嗜極端PH微生物如何抵抗強酸強鹼對細胞壁的損傷作用
一般微生物生長所需要的pH值在4.0到9.0之中。超過這個范圍會引起死亡。但是有些嗜酸菌能在pH值3以下的環境中生長。盡管胞外pH值是酸性的,而胞內pH值卻維持在中性范圍內。嗜酸性菌如何保持細胞膜內側呈中性的說法不一,現在有三種學說。第一種是所謂泵學說,實際上就是米切爾的化學滲透學說,即通過呼吸鏈把膜內的氫質子「泵」到膜外側,以此保持膜內應有的氫質子濃度;第二種是阻斷學說,即不論是氫離子還是相反的離子都不準通過細胞膜;第三種是平衡學說,即道南平衡是一種特殊的積累離子的現象。假設在膜內存在有一種不能通過膜的高分子電解質,就會在膜兩側造成一個電勢差,游離離子就會沿著這個電勢差擴散。擴散的結果使膜兩側的離子達到了平衡,外界多量的氫離子不能進入膜內,維持了膜內中性狀態。研究發現,微生物細胞即使中止呼吸和能量代謝,細胞內部也仍然保持著中性。即使改變外界pH值,細胞內的pH也沒發生什麼變化。所以泵學說和平衡學說都還不能說明細胞內部呈中性的原因。嗜鹼性細菌例如環狀芽孢桿菌雖然能在pH11.0的環境中生長,但胞內仍能維持在接近中性pH值。從B.pateurii菌體內提取的酶可以證明這一點。該菌生長最適pH9.3,菌體內的尿酶作用的最適pH為6.5-7.0,該菌裂解後的pH為6.8。但是該菌的靜息細胞懸液只有在pH8.5-9.0和有氨存在的條件下,才能氧化甘氨酸、谷氨酸、丙氨酸、絲氨酸和延胡索酸。這些說明該菌胞內pH在中性附近,而環境pH值會影響整體細胞的生化反應。嗜鹼性細菌主要是通過從胞內排出OH-離子來維持其pH的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