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污水知識 > 防止污水滲透到土壤水體中

防止污水滲透到土壤水體中

發布時間:2022-04-10 06:22:02

㈠ 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

指由於人類活動產生的有害、有毒物質進入土壤,積累到一定程度,超過土壤本身的自凈能力,導致土壤性狀和質量變化,構成對農作物和人體的影響和危害的現象。
土壤污染主要來源於工業和城市的廢水及固體廢物、大氣中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顆粒物等)通過沉降和降水落到地面的沉降物、以及農葯、化肥、牲畜的排泄物等。
污染土壤的主要污染物包括:無機污染物(如重金屬、酸、鹽等)、有機農葯(如殺蟲劑、除莠劑等)、有機廢棄物(如生物可降解或難降解的有機廢物等)、化肥、污泥、礦渣和粉煤灰、放射性物質、寄生蟲、病原菌和病。
受到污染的土壤,本身的物理、化學性質發生改變,如土壤板結、肥力降低、土壤被毒化等,還可以通過雨水淋溶,污染物從土壤傳入地下水或地表水,造成水質的污染和惡化。受污染土壤上生長的生物,吸收、積累和富集土壤污染物後,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可造成對人的影響和危害。
土壤由於自身的特性,或接納一定的污染,具有緩和和減少污染的自凈能力。但土壤不易流動,自凈能力十分有限,所以,保護土壤不受污染十分重要。
防止土壤污染,可採取以下措施:(1)加強對於工業廢氣、廢水、廢渣等的治理和綜合利用,防止向土壤任意排放含各種污染物質的廢物;(2)合理施用農葯和化肥,積極發展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葯;(3)對糞便、垃圾和生活污水進行無害化處理;(4)慎重推廣污水灌溉,對灌溉農田的污水要嚴格進行監測和控制,最好使用處理後的污水灌田。

土壤是指陸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夠生長植物的疏鬆表層,其厚度一般在2 m左右。土壤不但為植物生長提供機械支撐能力,並能為植物生長發育提供所需要的水、肥、氣、熱等肥力要素。近年來,由於人口急劇增長,工業迅猛發展,固體廢物不斷向土壤表面堆放和傾倒,有害廢水不斷向土壤中滲透,大氣中的有害氣體及飄塵也不斷隨雨水降落在土壤中,導致了土壤污染。凡是妨礙

·土壤污染 soil pollution
由於具有生理毒性的物質或過量的植物營養元素進入土壤而導致土壤性質惡化和植物生理功能失調的現象。土壤處於陸地生態系統中的無機界和生物界的中心,不僅在本系統內進行著能量和物質的循環,而且與水域、大氣和生物之間也不斷進行物質交換,一旦發生污染,三者之間就會有污染物質的相互傳遞。作物從土壤中吸收和積累的污染物常通過食物鏈傳遞而影響人體健康。

·轉基因芥菜可減輕土壤污染
美科學家用轉基因芥菜消除土壤硒污染 在加利福尼亞州進行的一項田野種植試驗中,轉基因印度芥菜成功地吸收了土壤中過量的硒。 負責此項研究的科學家說,這是第一項顯示轉基因植物可減輕污染的田野試驗,它顯示該技術可在實驗室外發揮作用。 硒對生物來說是有用的微量元素,但過量也會產生毒害。在加州的某些地區存在頁岩,農田灌溉用水會溶解頁

·老居民區土壤鉛污染最嚴重 僅次於工業中心地帶
「你知道嗎?在梅園新村、鄧府巷、總統府這些南京知名的老居民區,其土壤鉛含量竟然僅次於我們這個城市的工業區!」昨天,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的辦公室里,林玉鎖研究員嚴肅地對記者說道。這是他和其他研究人員歷時兩年,取樣調查後得到的結論。 老居民區土壤「病」最重 據了解,林玉鎖研究員經過2年多的取樣調查,結果發現除工業區外,南京老居

·土壤分類
第十章 土壤分類 分類: Classify, to arrange or organize according to class or category. 分類按等級或類別組織安排 Taxonomy, 1) The classification of organisms in

·淺談土壤的污染與防治
土壤污染是指土壤中某些或某種有害物質含量過高,致使健全的土壤功能受到損害,理化性質變壞,微生物的生命活動受到破壞,肥力下降,導致農作物生長發育不良,造成減產。土壤一旦遭受污染,不僅直接影響農作物的生長和產品質量,還能通過食物鏈和飲水間接危及人體健康。因此,保護土壤不受污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土壤的污染源

·黑龍江 黑土地治理推動制度建設
於 2003年秋季開始實施的「東北黑土區水土流失綜合防治試點工程」,經過1年多的努力,國家共向黑龍江投入1529萬元,地方配套1263萬元。截至目前,全省已完成治理面積1.82萬公頃,挖截流溝56.8公里,修作業路210公里,建成小型水利水保工程2841座,完成土石方522萬立方米,使黑土地搶救工作邁出了歷史性的第一步。水利部副部長鄂竟平日前檢查黑龍江省的試點工程時,對試點

·土壤污染與防治
一 、 什麼是土壤污染 土壤是指陸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夠生長植物的疏鬆表層,其厚度一般在 2 m左右。土壤不但為植物生長提供機械支撐能力,並能為植物生長發育提供所需要的水、肥、氣

·污染物在土壤-植物體系中的遷移
土壤中污染物主要是通過植物根系根毛細胞的作用積累於植物莖、葉和果實部分。 1、污染物由土壤向植物體內遷移的方式 被動轉移 主動轉移 2、影響重金屬在土壤-植物體系中

·土壤環境的質量
國家環境保護局於1995年制訂和發布了《土壤質量環境標准》GB15618一1995,其適用范圍包括我國疆域內所有農田、蔬菜地、茶園、果園、牧場、林地、

·土壤污染的防治
根據我國制定的「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綜合利用、化害為利、依靠群眾、大家動手、保護環境、造福人民」的方針,貫徹「預防為主的原則」,徹底清除污染源。對已經污染的土壤,必須採取一切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良,從而提高土壤的環境質量,促進人類與動植物的健康成長。 (1)土壤污染的預防措施

·土壤的自凈作用和環境容量
土壤是一個半穩定狀態的復雜物質體系,對外界環境條件的變化和外來的物質有很大的 緩沖能力。從廣義上說,土壤的自凈作用是指污染物進入土壤後經生物和化學降解變為無毒害物質,或通過化學沉澱、絡合和螯合作用、氧化還原作用變為不溶性化合物,或為土壤膠體牢固地吸附,植物難以利用而暫時退出生物小循環,脫離食物鏈或排出土壤。狹義的土壤自凈能力則主要是指微生物對有

·我國土壤環境污染問題亟待重視
我國是耕地資源極其匱乏的國家,近年來其數量又在不斷減少,並已成為限制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大障礙。另一方面,我國的土壤污染問題仍在不斷惡化。尤其是在下一世紀達到人口高峰期之前,我國糧食需求的增長和經濟的高速發展,將會對土壤環境保護工作提出嚴峻的挑戰。 一、我國土壤污染的現狀 土壤污染大致可以分為:重金屬污染、農葯和有機物污染

·我國的土壤污染到底多嚴重?
在以「污染土壤修復與生態安全」為主題的第212次香山科學會議上,來自國內外39家單位的近60名專家研討了我國土壤污染總體現狀。之所以要花大精力討論這個話題原因有二,一是來自科研者自身———圈內人士對我國土壤污染到底嚴重到什麼地步仍無共識;另一方面則來自圈外人士,雖然專家常常呼籲「土壤安全應與國家安全並重」,可事實是,國家安全早已深入人心,而人們對土壤安全則知

·土壤污染——踩在腳下的「定時炸彈」
■ 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環境研究所研究員陳同斌前後用了3年多的時間對北京市全市的土壤和蔬菜進行了大規模的取樣分析和研究,發現土壤污染問題已經比較嚴重,並且已經影響到蔬菜等農產品的質量。 ■ 南京農業大學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研究所研究員潘根興在2002年初做過一個南京市各城區的土壤重金屬污染調查。結果同樣很嚴重。超過70%的采樣區域存在重金屬污染,測出的最高鉛含量超過900

·什麼是土壤和土壤污染?
土壤是指陸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夠生長植物的疏鬆表層,其厚度一般在 2 m 左右。土壤不但為植物生長提供機械支撐能力,並能為植物生長發育提供所需要的水、肥、氣、熱等肥力要素。 近年來,由於人口急劇增長,工業迅猛發展,固體廢物不斷向土壤表面堆放和傾倒,

·我國因土壤污染而造成的危害
1.土壤污染導致嚴重的直接經濟損失 對於各種土壤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目前尚缺乏系統的調查資料。僅以土壤重金屬污染為例,全國每年就因重金屬污染而減產糧食1000多萬噸,另外被重金屬污染的糧食每年也多達1200萬噸,合計經濟損失至少200億元。 對於農葯和有機物污染、放射性污染、病原菌污染等其他類型的土壤污染所導致的經濟損失,目前尚難以估計。但是,這些類型的污

·中國土壤污染的特點
土壤污染具有隱蔽性和滯後性。大氣污染、水污染和廢棄物污染等問題一般都比較直觀,通過感官就能發現。而土壤污染則不同,它往往要通過對土壤樣品進行分析化驗和農作物的殘留檢測,甚至通過研究對人畜健康狀況的影響才能確定。因此,土壤污染從產生污染到出現問題通常會滯後較長的時間。如日本的「痛痛病」經過了10~20年之後才被人們所認識。 土壤污染的累積性。污染物質在大氣和水體中,

謝謝您投我一票,選用我的資料!

㈡ 土壤凈化水的原理,是什麼

建議從凈水原理上考慮,看土壤具備哪些特性,然後就能得出大概結論了。濾凈,沉積和降解。土壤孔隙的物理攔截作用,土壤礦物膠體及有機膠體的吸附作用,土壤生物體的攔截和吸附作用。這個太復雜了,可以寫一本書。地下水是可靠的給水源,但很多地下水其實就是原本地表的雨水或污水,然後經過土壤的過濾作用,吸附+截留了其中的有毒有害污染物,土壤中的微生物應該也會有分解作用,這些因素使得水變得澄清。至於你說的生物滯留裝置中的土壤,應該也是主要起吸附過濾作用,當吸附達到飽和後土壤要及時更換。如果用活性炭等其他物質應該也可以達到類似功效。凈水器的設計和製造是一門綜合性科學技術。凈水器的設計原則應為用戶著想。就我國各地區水質特點而言,長江沿岸和人員稠密地區有機物污染嚴重,而全國各地鄉鎮小型的供水企業和地下水使用地區存在著細菌污染的問題。因此只有部分品質優良的凈水器能適應全國各地不同的水質,所以凈水器生產廠商應根據不同地區的水質條件,精心設計出能適應不同水源,但處理效果良好的凈水器。污水中通常含有較多的懸浮物和膠體物質,通常採用混凝,沉降和過濾技術。這些技術比較成熟,具有工藝簡單,處理效果好,處理費用低,操作和管理方便的優點,通常污水中的懸浮物和膠體物質較多,水中懸浮顆粒物的粒徑大小是影響沉降速度的主要原因。在一般條件下,硫化鈉粒徑大沉降速度快,沉降去除需要的時間短。反之,硫化鈉粒徑小沉降速度慢,沉降去除需要的時間長。因此硫化鈉需要採取混凝,沉降和過濾等技術來加快沉降速度,縮短沉降時間和提高去除率。混凝的過程是破壞溶膠的穩定性,使細小的膠粒凝聚成粒徑較大的顆粒而容易沉降。

㈢ 地下水水質惡化的特徵、危害、原因及防治措施

(一)地下水水質惡化的主要特徵

地下水的水質惡化是全球性環境污染的重要研究課題。本節所述地下水水質惡化,主要是指地下水在開發過程中,因環境污染和水動力、水化學形成條件的改變,以及不良的勘探所造成的水中某些化學、微生物成分含量不斷增加,以致超出規定使用標準的水質惡化現象。其主要特徵有如下幾方面:

1)許多天然地下水中不存在的有機化合物(如各種合成染料、去污劑、洗滌劑、溶劑、油類及有機農葯等)出現在地下水中;

2)天然地下水中含量極微的毒性金屬元素(汞、鉻、鎘、砷、鉛)及某些放射性元素大量進入地下水中;

3)各種細菌、病毒在地下水體中大量繁殖,遠遠超出飲用水水質標准;

4)地下水的硬度、礦化度、酸度和某些單項的常規離子含量不斷上升,以致超過規定使用標准。

(二)地下水水質惡化的危害

地下水水質環境的惡化,嚴重損害了地下水資源的使用價值,給人類社會帶來了種種不良後果,有損於人體健康,以致造成殘疾和死亡;損害了工業產品的質量;使農作物減產和土地鹽漬化;減少了地下水可采資源的數量,以致使整個水源地廢棄;為處理水質,增加了水的單位成本。

我國地下水水質的污染問題,已不容忽視。我國主要城市,有1/2是以地下水作為供水水源,全國有1/3的人口飲用地下水。據對全國100個城市的調查,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的達80%以上,其中污染較嚴重的有北京、沈陽、太原、西安、包頭、南昌等城市。沈陽市有78%的井水某些指標不符合飲用水標准。我國北方許多城市的地下水硬度逐年增高,某些沿海城市的海水入侵問題也相當嚴重。

(三)地下水水質惡化的原因

引起地下水水質惡化的原因很多,可歸納為以下3個方面。

1.存在引起地下水水質惡化的污染物質來源

這些污染物,既可存在於地下,也可以存在於地上。從污染物質的成因類型來看,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為天然污染源,即自然界本來就存在著的各種劣質水體,如海水、地下高礦化水或其他劣質水體。此外,含水層或包氣帶中的某些含水介質含有某些礦物(特別是各種易溶鹽類),也可成為地下水的污染源。第二類為人為污染源,是指因人類活動所形成的污染源,如各種廢水、污水、垃圾及化肥、農葯等。據相關資料可知,我國平均每年污廢水排放量達500×108t,其中,工業廢水佔75%,生活污水佔25%。有80%以上的污水直接排入水域,造成水體污染。人為污染源又可分為直接源和間接源兩類。各種污水、廢水、化肥農葯,其污染物質直接通過包氣帶進入含水層中,為直接污染源。污染物首先進入大氣或地表水體,而後進入含水層中的稱間接污染源。如在工業城市附近形成的含硫酸和硝酸的「酸雨」即是間接污染源。酸雨的入滲,一方面直接使地下水酸化;另一方面,酸化的水又可增強溶解能力,使地下水中的金屬元素含量大大增加,污染地下水。而且酸雨的污染是大面積的,往往比局部點狀污染源造成的危害更大。

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不經處理而排入地表水體中,進而造成地下水污染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特別是在那些以河水入滲補給為主的傍河水源地、山前沖洪積扇和岩溶暗河水源地,因河水污染而導致地下水源污染的問題更為嚴重。如鞍山市某地下水源地,枯水期主要依靠太子河水滲漏補給,由於上游化工廠排入河水的含硝基化合物廢水,通過河水進入含水層中,使水源地中的40餘眼水井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污染面積達200km2

此外,在某些情況下,井管或輸水金屬管道的腐蝕、混凝土水管的侵蝕,也可造成水質的污染。

2.存在污染物質進入的途徑(通道)

地下水水質發生惡化,除了必須具備有污染源外,還必須具有污染物進入含水層的途徑。污染物通常以3種方式進入含水層:

1)在含水層的開采降落漏斗范圍內,污染物通過含水層上部的透水岩層直接滲入含水層。由於進入途徑很短,故常常使地下水迅速產生重度污染。在相同污染源的情況下,地下水體遭受污染的程度,主要決定於地表到含水層之間岩層的滲透性能、岩土顆粒對污染物的吸附和凈化能力及含水層的埋藏深度。因此,一般承壓水較潛水有較好的防污染條件。潛水含水層的包氣帶內如有粘性土層存在,也會有較好的防護能力。

2)污染物從含水層的其他地段進入開采地段。各種天然劣質水體(如海水、大陸高礦化水)、已污染的地表水體等,通過與含水層的直接接觸帶(特別是補給區)滲(流)入含水層,然後再運移到開采地段。當污染源位於水源地上游時,對水源地水質污染的威脅更大。

3)污染物藉助天然或人為的某些集中通道進入含水層。天然集中通道主要是指與污染源相溝通的各種導水斷層通道、裂隙通道和岩溶通道(包括「天窗」)。這種通道一般多呈點狀或線狀分布,它可使埋藏很深的承壓水體遭受污染。人為集中通道,主要是指在各種地下工程、水井施工時,因破壞了含水層隔水頂板(或底板)的防污作用,使工程本身構成了劣質水進入含水層的直接通道。常可見到因水井設計、施工上的缺陷(未止水或止水不合要求),造成上部污水沿井管與孔壁間隙流入開采含水層;有時則因廢井未加處理或回填不實,成為地表污水的入侵通道;某些失修的水井,因井管腐蝕或地震災害使井管破裂,也可造成上部污水入侵開采含水層。

3.有引起地下水水質惡化的水動力和水化學因素

如果說污染源和污染通道的存在是地下水水質可能惡化的必備條件,那麼在開采條件下所出現的水動力、水化學作用,則是導致地下水水質惡化的直接起因。

凡污水入侵開采含水層,均要求有一定的水動力條件。其一,開采含水層(或地段)與污水體之間必須存在某種直接或間接的水力聯系;其二,由於開采抽水,在開采含水層(或地段)中形成相對於污染水體的負壓區,從而促使污水直接或間接(通過弱透水層)流入並污染開采含水層(或地段)。

近海水源地,因水動力條件改變而引起的海水向大陸含水層入侵,便是典型例子。在天然條件下,大陸含水層中的淡水排入海洋,咸、淡水體之間的平衡界面是依靠含水層中淡水的水頭壓力高於海面來維持的。在開采條件下,如果水源地的開采量超過補給量,則必然引起含水層中淡水體水位持續下降。當水位降落漏斗擴展到海岸線時,就會導致海水入侵,使地下水咸化。在某些情況下,雖開采量未超過淡水的補給量,但當淡水體的水頭壓力已減少到難以維持咸、淡水體之間原來的平衡條件時,咸、淡水界面也會向大陸推移。如果該界面推進到抽水井的降落漏斗范圍內,同樣也會導致鹹水入侵開采地段,使水質惡化。

大量開采地下水,也會使含水層的水文地球化學條件發生變化。某些新的水文地球化學作用的出現,也是引起某些地區地下水水質惡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國許多地下水水源地在開采過程中所出現的礦化度、硬度及鐵、錳離子含量增高和pH值降低的現象,主要是因含水層疏干及氧化作用加強所造成的。因為在開采地下水過程中,隨著地下水位的下降,氧氣隨空氣進入被疏乾的地帶,促使岩層中硫、鐵、錳及氮化合物的氧化作用加強,特別是硫氧化細菌的作用,更加劇了金屬硫化物的氧化過程。如分布較廣的黃鐵礦(FeS2),在還原環境下很穩定,幾乎不溶於水,但在氧化環境下,則易於溶解,形成酸性水。土層中經常存在的鈣、鎂、鐵和錳的化合物,也易於溶解,使地下水中的鐵、錳、鈣、鎂及硫酸根離子含量大大增加,地下水的礦化度和硬度也隨之升高。

近些年來,我國北方半乾旱地區水庫(或渠道)浸沒區所出現的潛水氟離子含量增高的現象,也是由於水文地球化學環境改變造成的。因水庫(渠)建立後,浸沒區潛水水位抬高,地下水蒸發濃縮作用加劇,使在半乾旱鹼性條件下潛水中本底值較高的氟離子含量進一步加大;由於建庫,周圍環境變得相對濕潤,促使植被進一步發育,植物根部分泌出的CO2將加速土層中碳酸鹽的分解和地下水中重碳酸鹽的積聚,從而使環境鹼化。而這種弱鹼化的水文地球化學條件,又進一步為氟離子的富集創造了條件。

由於開采地下水使水文地球化學環境改變而引起地下水水質惡化的環境水文地質問題可能還有許多。還應看到,這種改變並非全都是不利的。例如,在一定條件下,由於強烈抽水促使地下水交替循環作用加劇,溶濾作用加強,從而加速了含水層中可溶鹽的溶解和排除過程。由於含水層中水位下降,使地下水由原來的封閉還原環境變為開放的氧化環境,導致水中某些化合物沉澱,從而也可降低水中某些有害離子的含量,或使水質淡化。因此,在進行供水水文地質勘察時,應當根據當地的地層岩性結構條件、包氣帶和含水層中可溶鹽的類型和含量、補給水源的類型和化學性質、水源地預計開采強度和降深等條件,進行深入、綜合分析,這樣才能對開采後地下水水質可能出現的變化,作出正確的預測。

(四)防治地下水水質惡化的措施

地下水是水圈乃至整個地球環境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防治地下水水質惡化,必須與防治環境惡化相結合進行綜合治理,既要有技術措施,又要有管理措施。地下水水質惡化,常具有緩慢、隱蔽、不易及時察覺、一旦惡化又難以治理復原的特點。因此,須採取防、治結合,以防為主的方針,確保供水的質量。

1.預防性的技術措施

最重要的預防性技術措施是要對城市的發展與水源地的建設作出全面、合理的規劃和布局。在制訂城市發展規劃特別是制訂工業布局時,必須考慮盡量減少城市環境污染和地下水不受污染。那些容易造成地下水污染的工廠,應布置在水源地下游較遠的地方,或者採用管道排污。新建水源地時,也必須考慮地下水污染的環境條件,應把水源地選擇在城市上游或地下水的補給區,或在地層岩性結構方面選擇防止污染條件較好的地方。總之,為保護地下水資源,在城市建設的總體規劃中必須考慮環境保護的要求;必須有防治污染、維持生態的觀點;要把環保工作與經濟發展同步規劃、同步實施,作到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

此外,當取水層位上、下或附近有劣質水層或水體分布時(特別是濱海水源地),應嚴格控制水源地的開采量和開采降深,以防止劣質水入侵含水層。在水井設計中,最好採用分層取水。當深部有鹹水時,應控制井深,使井底與淡、鹹水界面保持一定距離。要保證水井施工中的止水、回填質量。對年久失修的水井,要及時更換井管;對報廢水井,要回填封死。還應注意,在地下建築開挖工作中,不要破壞開采含水層上、下或周邊的隔水保護層。

設立水源地的衛生防護帶,雖不可能完全杜絕污染,但是它可在一定時間、一定水文地質條件下控制污染。對於埋藏較淺的潛水及地表覆蓋層較薄的水源地,建衛生防護帶有明顯的效果。因此,我國環保局、衛生部、建設部、國土資源部等部門聯合頒發了《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污染防治管理規定》。其中,規定對地下水水源地須設置一級保護區、二級保護區;必要時,外圍還應設置準保護區,對各區規定了相應的保護措施。各區范圍的大小,應視具體水文地質條件及開采強度而定。如衛生防護I帶為嚴禁活動帶,其范圍不能太大,據前蘇聯國家文件規定,對承壓水水源地,I帶半徑不應小於30m,潛水不小於50m。

2.治理措施

對已污染水源地的治理措施,應針對引起地下水質污染的主要原因、污染途徑和當前國家的經濟條件來制定。主要措施有以下幾方面。

(1)治理污染源

污染源包括點源和面源兩種類型。點源是指工業「三廢」和城市生活污水及垃圾等所構成的污染源。它們是目前集中水源地水質污染的主要來源。其中,尤以工業廢水的危害最大。因此,控制和治理地下水污染的重點應該是抓好工業廢水的綜合治理。除採取控制污水排放量和排放標准等法制措施外,主要應大力改革落後的生產工藝,搞好工業用水的閉路循環。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工業廢水排放量,把工業廢水消除在生產過程之中;同時也節約了水資源,提高了企業的經濟效益。

對於不得不排放的廢水(包括工業和生活污水),必須防止它們在排放的路途中和在污水處置場地內向含水層滲漏。為了減少滲漏,最好將它們排放在有穩定隔水地層分布的地方,或者採取防滲襯砌措施,並且盡可能地將污水處置場布置在距水源地下游較遠的地方。當利用地下岩溶洞穴或深部采空岩層排污時,必須在查明當地水文地質條件,並經試驗證明對環境無害後方可實行。

在點狀污染源的治理中,對於城市垃圾,特別是某些工業廢渣對地下水可能產生的污染作用同樣不可忽視。例如,蘭州市的垃圾填土,曾導致黃河水和地下水受到污染。為使地下水免遭垃圾和工業廢渣淋濾液的污染,對垃圾和廢渣應採取廢物回收利用、焚燒、發電、生化處理及堆肥等綜合治理措施。一般來說,垃圾或廢渣的堆放場或填埋場,最好選在地表弱透水土層分布廣、厚度較大,且地形低窪封閉性好、包氣帶較厚的地方;同時,要求它們遠離水源地或開采含水層的補給區。

面源主要指農業污灌、施肥、農葯、酸雨,以及城市暴雨徑流等所產生的污染。據美國統計,非點源對環境造成的污染負荷占總污染負荷的50%以上,是對地下水污染不容忽視的因素。對面狀污染源的治理,可採取以下措施:

1)慎重開展污灌。最重要的是嚴格掌握污灌的水質標准、控制灌水定額及根據環境水文地質條件合理規劃污灌區的位置。如在表土層薄或滲透性大的潛水地段、補給區和水源地附近,就不適宜進行污灌。

2)使用易被植物吸收或被土壤分解的化肥和對人體毒性小的農葯,並嚴格掌握化肥與農葯的使用量,盡可能減小它們在土壤層中的殘余濃度和流入含水層的數量。

3)對灌溉用污水進行預處理。

(2)興建配套的環境工程,大力開展污水的處理和利用

興建配套的環境工程,大力開展污水的處理和利用是治理地下水水質惡化的治本措施。大量污水未經處理便排放,是造成當前環境特別是水源污染的主要污染源。處理後的污水,可據其質量用於不同目的的供水,以提高廢水的重復利用率,增加水資源的總量。

(3)採取防止劣質水(或污水)入侵開采含水層的水力措施

當海水或其他劣質水從側向侵入開采含水層時,可採用所謂「水力」措施來阻止劣質水體的入侵。現以國外防止海水入侵為例來介紹。

1)「補給水丘」或「淡水屏障」法。即在海岸與內陸開采地段之間布置淡水注水井,通過注水,使之形成高於天然地下水位的「補給水丘」(圖12-1),以控制鹹水面向內陸移動。據報道,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某沿海地帶及以色列沿海,都採用了這種方法,成功地阻止了海水入侵。

圖12-1 補給水丘(淡水屏障)示意圖

2)「抽水槽」法。在海岸和內陸開采地段之間布置一條抽水線,通過抽水使之形成阻止鹹水向內陸運移的「抽水槽谷」。抽出的咸、淡混合水,如不能使用,則排入海中。這種方法較之前一種方法的優越之處,是不需補給水源。這種防止海水入侵的方法,在荷蘭沿海的淡水砂丘帶得到了廣泛使用(圖12-2)。

圖12-2 抽水槽示意圖(圖例同圖12-1)

3)「注水和抽水相結合」的方法。一般是將抽水槽布置在靠近海岸的地方,將注水井布置在靠近開采水源地的一側。

4)修建「地下擋水牆」。這種方法主要用於鹹水沿著狹窄透水通道入侵的地段。例如日本長崎縣西北部,曾在溝道的入海口附近含粘土的砂礫石層中建造了阻止海水入侵的灌漿帷幕。在近海側形成了人工地下水庫,但是,這種措施的效果是有限的。海岸地帶的水源地,即使將動水位保持在海平面之上,也很難防止深層鹹水形成的「上升錐」向水井移動。

除上述情況外,另一種情況就是因不合理灌溉,使大面積土地發生次生鹽漬化惡化了生態環境。如喀什地區,土地鹽漬化面積竟達到耕地面積的64.7%,十分驚人。主要的防治措施,應是合理地進行灌溉。

㈣ 防止水質污染的措施有哪些

(1)合理使來用農葯。①有源的放矢地使用農葯,應做到對症下葯,掌握最佳施葯時期和用葯方法。②嚴格掌握正確的施葯量。③創造提高葯效、降低用量的條件,如輔助劑的改進、施葯器具性能的改進等。④合理混用農葯。⑤合理調配輪換用葯,多種防治措施並用。

(2)安全使用農葯。①通過對作物、食品、自然環境中農葯殘留情況的普查,以及農葯對人、畜慢性毒性的研究,制定出農葯的應用范圍。②了解農葯對人、畜的致毒特點,制定各種農葯的每日允許攝入量(ADI值),根據人們的取食結構,制定出各種農產品及食品中的農葯最大允許殘留量(即供消費的食品中可允許的農葯殘留濃度)。③了解農葯在農作物上的殘留動態,制定出施葯的安全間隔期,即最後一次用葯距離作物收獲的天數。防止收獲的農產品中帶毒危害。

(3)進行去污處理。目前比較現實的方法是水漂洗、削皮、高溫蒸煮(烹調)等,也有人研究用微生物消除(分解)土壤或水中的農葯。

(4)採用避毒種植措施。採用避毒種植措施,使農作物對農葯的吸收率下降,或改變耕作制度和栽培制度,減少農葯的污染。

㈤ 防治水體污染的措施是什麼

(1)減少和消除污染物排放的廢水量。首先可採用改革工藝,減少甚至不排廢水,或者降低有毒廢水的毒性。其次重復利用廢水。盡量採用重復用水及循環用水系統,使廢水排放減至最少或將生產廢水經適當處理後循環利用。

如電鍍廢水閉路循環,高爐煤氣洗滌廢水經沉澱、冷卻後再用於洗滌。控制廢水中污染物濃度,回收有用產品。盡量使流失在廢水中的原料和產品與水分離,就地回收,這樣既可減少上產成本,又可降低廢水濃度。

(2)全面規劃,合理布局,進行區域性綜合治理。在制定區域規劃、城市建設規劃、工業區規劃時都要考慮水體污染問題,對可能出現的水體污染,要採取預防措施。

對水體污染源進行全面規劃和綜合治理。杜絕工業廢水和城市污水任意排放,規定標准。第四同行業廢水應集中處理,以減少污染源的數目,便於管理。最後有計劃治理已被污染的水體。

(3)加強監測管理,制定法律和控制標准。設立國家級、地方級的環境保護管理機構,執行有關環保法律和控制標准,協調和監督各部門和工廠保護環境、保護水源。頒布有關法規、制定保護水體、控制和管理水體污染的具體條例。

(5)防止污水滲透到土壤水體中擴展閱讀

對污染源的控制,通過有效控制和預防措施,使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量削減到最小量。

(1)
對工業污染源,最有效的控制方法是推行清潔生產。清潔生產是指資源能源利用量最小,污染排放量也最少的先進的生產工藝。清潔生產採用的主要技術路線有:改革原料選擇及產品設計,以無毒無害的原料和產品代替有毒有害的原料和產品;

改革生產工藝,減少對原料、水及能源的消耗;採用循環用水系統,減少廢水排放量;回收利用廢水中的有用成分,使廢水濃度降低等。清潔生產提倡對產品進行生命周期的分析及管理,而不是只強調末端處理。

(2) 對生活污染源,可以通過有效措施減少其排放量。如推廣使用節水用具,提高民眾節水意識,降低用水量,從而減少生活污水排放量。

(3) 對農業污染源,為了有效地控制面污染源,更必須從「防」做起。提倡農田的科學施肥和農葯的合理使用,可以大大減少農田中殘留的化肥和農葯,進而減少農田徑流中所含氮、磷和農葯的量。

㈥ 水體污染怎樣預防與治理

1976—1982年農業部估算全國污水灌溉面積約在133.33萬公頃以上。普查涉及的37個灌區,共包括污灌面積38萬公頃,約為已知污灌面積的27%。根據污水來源,概括為三大類型灌區:即城市混合污水灌區,石化廢水灌區和工礦廢水灌區。從污水的綜合污染指數來看,37個灌區中有32個灌區綜污水,有21個灌區,說明水質普遍不符合灌溉要求,也說明發展污水預處理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污灌對作物可能產生危害的污水成分大致可分為如下三大類:城市污水、某些工業廢水和畜舍排水中的過量氮素和有機物;城市污水和工業廢水中的有機毒物;城市污水、工業廢水、礦山排水和下水污泥中的重金素和其他有毒元素。城市污水、某些工業廢水和畜舍排水中的過量氮素和有機物,首先危害主要谷類作物,其次也對水田的旱作物和旱田上的灌溉作物產生不良影響。污水中的氮素形態,分為無機態和有機態兩大類,其中無機態氮包括銨態氮和硝態氮等。有機態氮包括胺態氮、氨基態氮和蛋白態氮等,各種形態氮所佔的比例依污染源而有不同,生活污水中有機態氮約佔40%,無機態氮約佔60%。污水中的氮對作物生育的影響,因形態不同而有不同,但是無論哪種形態的氮,只要供應過剩,都會表現出過剩危害。土壤中有機態氮積累,是產生氮素過剩和土壤異常還原的主要原因。氮素過剩對作物的危害,一般表現為貪青倒伏、結實不良、病蟲害多發等現象。污水中能夠檢出的有機毒物種類繁多,其中濃度較高、危害作物面積較大的有機毒物較多的有酚、氰和三氧乙醛;苯並(a)芘在污水中檢出的幾率並不算高,但因系強致癌物質,對其危害也給予了較多的注意。作物對酚有一定的忍耐能力,其適應范圍因作物種類、品種,土壤類型和栽培條件而有不同。污水含酚25毫克/升以下時,水稻和小麥生長正常;50毫克/升以上時,開始受抑制。作物體內酚的殘留量隨污水中酚濃度增加而增加,酚在植物各部分的殘留量按莖葉>根>籽實的順序遞減,殘留在籽實中的酚量占總殘留量的比例很小。污水中酚的濃度在12毫克/升以上時部分作物的品質變劣,口味變澀。

污水中的有機物隨污水進入土壤後,在旱田氧化條件下最終全部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而在稻田厭氣條件下則生成氫、甲烷等氣體,醋酸、酪酸等有機酸,以及醇類等中間代謝產物。在厭氣分解過程中,水中的溶解氧以及高價鐵、錳和硫酸根等土壤氧化物中的氧被消耗,土壤氧化還原電位降低,生成二價鐵、錳和硫化氫等,這些化合物同厭氣分解的中間產物有機酸等被作物吸收,阻礙作物體內代謝,抑製作物生育、根的伸長和發根等,或者引起根腐病,由此造成作物減產,這種現象稱為農田的異常還原危害。

污水中的礦物油和中性洗滌劑可使某些作物生育嚴重受阻。油類對作物的危害,除了直接附著於或侵入植物體而對作物產生生育危害外,還可因覆蓋田面水表面而妨礙土壤中氧的補給,或促進水溫和地溫上升,而促使土壤異常還原,引起根腐現象。其次,還可能產生使土壤物理性狀變劣等間接的不良影響。將油類施入兼作農用的污水地處理場,也可能會對植物種籽發芽產生不利影響。如果施入場地的油揮發性強,就應當在播種和種籽發芽之前或之後較長時間施用。油對植物發芽和產量的影響比其對土壤系統的沖擊更為顯著。土壤含油量大約為土重的1%看來是油脂造成多種旱作物減產的臨界值,若土壤含油量達到土重的1.5%~2%,作物減產往往超過50%。這種效應發生在油類施入不久和尚未被去除之前。根據涉谷政夫的盆栽試驗結果,就洗滌劑對水稻的影響而言,硬型ABS(烷基苯硝酸鹽)達100毫克/升,水稻的生長量和產量就會急劇降低,軟型LAS的危害稍輕,但就米質而言,5毫克/升即已表現出影響,10毫克/升以上時根的老化加速,稻株呈現秋衰現象,一級米中基白米百分數增加,米質明顯變劣。根據水培試驗結果,硬、軟兩種類型的洗滌劑都是濃度達10毫克/升時,糙米產量減半。

金屬礦山、冶煉廠和電鍍廠等廢水,含有銅、鋅、鎘、砷等元素,常使農、葯用作物受害,進而影響人體健康,成為一個重大的環境問題。重金屬污染的水體危害作物的途徑,除了含這些有害物質的灌溉水的直接作用外,還可以是以土壤為媒介而起作用。由此可見,水的污染是土壤污染的最主要原因。水體中的污染物對人畜的為害也很大。水體中的病原物可引起人畜疾病。日本的「水俁病」就是汞中毒引起的;「骨痛病」是鎘中毒引起的。其他重金屬也能引起中毒。水中的農葯也能引起中毒。有的水體中還含有致癌物質等。

水體污染預防和治理的主要途徑是控制污染源和廢水處理。控制污染源的方法是節約用水,減少排污量,建立工廠廢水處理系統和城市污水處理系統。污水處理的方法有生物法、化學法和物理法。

㈦ 感覺很多農村人打滲井作污水處理,這樣做對地下水源有影響嗎

發現農村有好多人在打滲井來進行污水處理,我不知道這是哪的,我們這里是不允許農民打滲井進行污水處理的,原因很簡單,這樣做就會污染地下水源,甚至會改變土壤環境,造成水資源的污染。

就算是不為別人考慮,也應該想想自己,保護水資源,人人有責。



所以說有些農村的人都開始在家裡挖滲井,這樣的行為是應該受到阻止的,畢竟會對水資源造成影響,也會影響到我們的身體健康。

現在的農村污水處理已經非常的完善了,不像過去農村根本沒有污水排出口,相信以後的農村會越來越好,也會加大對環境污染的保護,使污染降到最低,為我們營造一個舒適美麗的生活環境。

㈧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關於污水排放的規定有哪些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關於污水排放的規定具體如下:

1、第二十一條 直接或者間接向水體排放工業廢水和醫療污水以及其他按照規定應當取得排污許可證方可排放的廢水、污水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取得排污許可證;城鎮污水集中處理設施的運營單位,也應當取得排污許可證。排污許可證應當明確排放水污染物的種類、濃度、總量和排放去向等要求。排污許可的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禁止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無排污許可證或者違反排污許可證的規定向水體排放前款規定的廢水、污水。

2、第三十三條禁止向水體排放油類、酸液、鹼液或者劇毒廢液。

禁止在水體清洗裝貯過油類或者有毒污染物的車輛和容器。

3、第三十四條禁止向水體排放、傾倒放射性固體廢物或者含有高放射性和中放射性物質的廢水。

向水體排放含低放射性物質的廢水,應當符合國家有關放射性污染防治的規定和標准。

4、第三十五條向水體排放含熱廢水,應當採取措施,保證水體的水溫符合水環境質量標准。

5、第三十六條含病原體的污水應當經過消毒處理;符合國家有關標准後,方可排放。

6、第三十七條禁止向水體排放、傾倒工業廢渣、城鎮垃圾和其他廢棄物。

禁止將含有汞、鎘、砷、鉻、鉛、氰化物、黃磷等的可溶性劇毒廢渣向水體排放、傾倒或者直接埋入地下。

存放可溶性劇毒廢渣的場所,應當採取防水、防滲漏、防流失的措施。

(8)防止污水滲透到土壤水體中擴展閱讀

人民網北京10月16日電 據中國政府網消息,《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條例》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條例》第六章明確規定,排水戶未取得污水排入排水管網許可證向城鎮排水設施排放污水的,由城鎮排水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採取治理措施,補辦污水排入排水管網許可證,可以處50萬元以下罰款;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條例》提出了5條違反本條例規定應承擔的法律責任,具體如下:

1、違反本條例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城鎮排水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不依法作出行政許可或者辦理批准文件的,發現違法行為或者接到對違法行為的舉報不予查處的,或者有其他未依照本條例履行職責的行為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的行為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2、違反本條例規定,核發污水排入排水管網許可證、排污許可證後不實施監督檢查的,對核發許可證的部門及其工作人員依照前款規定處理。

3、違反本條例規定,城鎮排水主管部門對不符合法定條件的排水戶核發污水排入排水管網許可證的,或者對符合法定條件的排水戶不予核發污水排入排水管網許可證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的行為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4、違反本條例規定,在雨水、污水分流地區,建設單位、施工單位將雨水管網、污水管網相互混接的,由城鎮排水主管部門責令改正,處5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5、違反本條例規定,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設施覆蓋范圍內的排水單位和個人,未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將污水排入城鎮排水設施,或者在雨水、污水分流地區將污水排入雨水管網的,由城鎮排水主管部門責令改正,給予警告;

逾期不改正或者造成嚴重後果的,對單位處10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罰款,對個人處2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罰款;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人大網—《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

人民網—《國務院:無許可證向城鎮排放污水者處50萬以下罰款》

㈨ 污水土地處理由哪幾種主要類型各種污染物是如何得以去除的

污水土地處理有五種主要類型:
1、慢速滲濾系統:慢速滲濾系統的污水投配負荷一般較低,滲流速度慢,故污水凈化效率高,出水水質優良。通過過濾、沉澱、吸附和生物降解作用等過程使污水得到凈化。適用於滲水性良好的土壤及蒸發量小、氣候潤濕的地區。
2、快速滲濾系統:快速滲濾土地處理系統是一種高效、低耗、經濟的污水處理與再生方法。適用於滲透性能良好的土壤,如砂土、礫石性砂土、砂質壚坶等。污水灌至快速濾滲田表面後很快下滲進入地下並最終進入地下水層。灌水與休灌反復循環進行,使濾田表面土壤處於厭氧-好氧交替運行狀態,依靠土壤微生物將被土壤截留的溶解性和懸浮有機物進行分解,使污水得以凈化。
3、地表漫流系統:地表漫流系統適用於滲透性的黏土或亞黏土,地面的最佳坡度為
2%-8%。廢水以噴灌法或漫灌法有控制地在地面上均勻地漫流,流向設在坡腳的集水渠,在流動過程中少量廢水被植物攝取、蒸發和滲入地下。地面上種牧草或其他作物供微生物棲息並防止土壤流失,尾水收集後可回用或排放水體。
4、濕地處理系統:濕地處理系統是一種利用低窪濕地和沼澤地處理污水的方法。污水有控制地投配到種有蘆葦、香蒲等耐水性、沼澤性植物的濕地上,廢水在沿一定方向流動過程中,在耐水性植物和土壤共同作用下得以凈化。
5、地下滲濾處理系統:地下污水處理系統是將污水投配到距地面約0.5m深、有良好滲透性的底層中,藉毛管浸潤和土壤滲透作用,使污水向四周擴散,通過過濾、沉澱、吸附和生物降解作用等過程使污水得到凈化。

㈩ 如何治理水體污染

污水灌溉作為一種水肥合一、綜合利用的重要途徑,在國內外已有很久的歷史。人們只是在近年才深刻認識到土壤及其生物系統對污水處理的巨大潛力,並作為污水處理系統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進行深入研究,由常規的污水灌溉發展成污水投配到土地上,通過土壤—生物系統完成一系列的復雜過程,將污水中的污染物去除,使之轉化為新的水資源。污水的土地處理系統不僅具有成本低、效果好的特點,還能利用廢水中的營養物質,促進農業生產發展,形成良性循環的農業生態系統。

污水土地處理系統不同於傳統的污水灌溉,這表現在:1.土地處理系統要求對污水進行必要的預處理,以去除污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質,保證長年運行而不對周圍環境造成污染。2.污水的土地處理系統能夠全年連續運行,冬季和非灌溉季節也能進行污水處理。3.土地處理系統是按照要求進行精心設計的,有完整的工程系統。4.土地處理系統的田面上一般不種植糧食作物和蔬菜,而種植林木、觀賞植物和工業原料作物。

污水土地處理系統有多種形式:1.慢速滲濾。指將預處理後的污水進行灌溉,在凈化污水的同時,促進農業植物生長。2.濕地處理。濕地處理系統是利用天然或人工濕地(如葦地系統)進行污水處理的大規模污水凈化工程,是一種運行費用極低的處理方法。在我國一些沿海城市如天津、威海等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3.地下滲濾。這種方法適合於農村、別墅等分散居住區的生活污水處理,污水從孔管中流出,向土壤表層滲透,水肥被草皮利用,出水清澈透明,在發達國家被廣泛採用。

閱讀全文

與防止污水滲透到土壤水體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過濾器十年沒換濾芯會怎麼樣 瀏覽:962
超濾膜設備圖解 瀏覽:470
生活污水處理項目招標書 瀏覽:67
上海金山廊下污水處理 瀏覽:566
琥珀凈水手串如何盤玩 瀏覽:684
凈化器漏水是怎麼回事 瀏覽:698
長城h5機油濾芯什麼型號 瀏覽:938
tp是什麼污水 瀏覽:664
億歐凈水器如何換濾芯 瀏覽:726
農用三輪車採油濾芯怎麼放 瀏覽:44
樹脂水門汀自凝幾分鍾固化 瀏覽:938
環保設備污水處理設備多少錢 瀏覽:33
飛渡機油濾芯多少錢 瀏覽:680
蒸餾過程中發生了什麼變化 瀏覽:160
污水管道流水怎麼辦 瀏覽:303
流動攤點怎麼安裝油煙凈化器 瀏覽:117
枸櫞酸在除垢工作中的應用 瀏覽:796
工業廢水銅排放標准歐盟 瀏覽:747
垃圾污水廁所一體化實施方案 瀏覽:629
河源裝個空氣凈化器大概多少錢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