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污水知識 > 德陽市天元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

德陽市天元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

發布時間:2022-04-10 06:01:23

⑴ 四川有哪些污水處理廠

·南充康源水務(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內江市污水處理廠·四川省綿陽市江油中科成專污水凈化有限公屬司·德陽市污水處理廠·成都污水處理廠·成都市溫江區城市污水處理廠·成都市青白江區污水處理廠·成都市排水有限責任公司(第四污水處理廠)·成都市排水有限責任公司(第二污水處理廠)·巴中市污水處理廠·攀枝花市水務集團有限公司污水處理分公司·自貢市中聯環水凈化有限公司·四川省遂寧市綠源排水有限公司對不起只找到13家。

⑵ 成德同城化的同城化

實質性推進同城化發展在規劃合作方面,成都和德陽兩市就深化成德區域規劃進行了對接並達成共識:按照成德同城化目標,對成都區域合作框架規劃進行深化,加強德陽與成都的分工協調,實質性推進成德同城化發展。
根據兩市同城化發展總要求,建立兩市規劃編制實施統籌協調機制,由成德兩地共同協商,著手編制《成德同城化發展總體規劃》,按照建設成都經濟區總體思路,突出成德同城發展主題,提出同城發展指導思想、建設目標、實施重點、保障措施,突出加強兩地在區域布局、基礎設施共享共建、產業協作互利共贏、環境保護、改善民生、統籌協調體制機制建設創新等方面發展;銜接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基礎設施規劃、產業發展規劃等專項規劃。 兩市交通設施共建共享。「強化連接兩市主要城區互聯互通、高效便捷的戰略通道,積極推動兩市接壤區域骨幹道路建設,實現兩市交通設施共建共享,共同打造中國西部交通核心樞紐」是雙方交通合作的核心。
在「框架協議」下,兩市將在軌道交通、高速公路、快速通道建設等方面加強合作,成綿樂城際鐵路已於2014年12月20日通車運營,成蘭鐵路全面開工;成都第二繞城高速公路東段建設,已於在2015年12月31日建成通車;啟動漢彭路、省道S105線和省道S106線改擴建項目的前期工作。
德同城化路網規劃方案研究也已正式啟動。旌江快速干線和中金快速通道(中江段)已正式建成通車,形成中江縣通達成都中心城區的免費快速通道。成德大道將於2016年底完工;成都第二繞城高速公路已累計完成總投資的98%,達20.33億元,項目將於年底完工;成都經濟區環線高速公路德陽至簡陽段、都江堰至德陽段,投資人招標已完成,已簽訂投資協議,計劃2018年底竣工通車。同時,根據成都市地鐵網規劃,研究成都地鐵1號線、3號線、5號線、15號線向德陽延伸的方案。 構建協調發展區域產業格局。在產業協作方面,成都、德陽兩市將充分發揮兩市產業比較優勢,努力構建合作共贏、協調發展的區域產業格局。
工業 在中江縣共建成德工業園區
根據工業合作安排,將統籌研究兩市產業合作規劃,依託產業特色優勢,整合發展要素資源,促進兩市電子信息、裝備製造、機械汽車、航空航天、石油化工等先進製造業協作配套聯動發展,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節能環保和生物醫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優勢互補合作發展,促進兩市資源共享、市場共建、產業共性,並建立成德工業經濟合作聯席會制度。同時還將加強產業合作發展載體建設,在德陽市中江縣興隆、輯慶鎮一帶,共同建設成德工業園區。發揮市場配置資源作用,以「雙轉移」為契機,鼓勵兩市企業相互投資發展,擴大產品製造,發展總部經濟,延伸產業鏈條,提升價值水平,促進食品飲料、輕工紡織、家居鞋業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速發展。
農業 兩市相鄰區域土地連片開發
促進兩市相鄰區域土地集中流轉、連片開發,發展設施農業,開發觀光農業。打造一批科技含量高、生產標准化的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特色農業基地。推動兩市建立現代農業園區,加強農業龍頭企業交流合作,鼓勵農業企業跨市建立現代化加工基地。加強農業經貿合作交流,以充分整合供銷系統資源為切入點,推動農產品無障礙流通,組織農業企業參加兩地舉辦的農業博覽會。探索建立合作共享的農產品追溯和質量安全保障體系。
旅遊 共同重點打造成德旅遊環線
在旅遊合作的具體內容中,將共同打造成德旅遊環線列為重點,加強旅遊節慶活動的合作,加強成德兩地旅遊環線,加強成德兩地旅遊宣傳營銷合作,打造精品旅遊線路;依託105國道、106國道和成德大道,打造成德旅遊環線,將成都德陽沿龍門山區域旅遊產品串聯起來,逐步把成德龍門山旅遊環線培養成為以休閑、度假、觀光、體育賽事活動為特色的精品旅遊線路。按照互補性、差異性和關聯性原則,針對境外和省外旅遊市場,將德陽旅遊產品編入成都對外宣傳營銷旅遊線路,進一步提升成都旅遊線路產品在國內外的吸引力,推動成德國際國內旅遊共發展。
德陽方面則提出將成都金沙遺址、德陽廣漢三星堆兩個古蜀文化旅遊景區實現「同票游覽、同體宣傳」;有效整合兩地旅遊企業,互相組織「一日游 」、「二日游」等項目。此外,成德兩地接壤的縣(市、區),也可以聯合舉辦旅遊節會活動,互為補充。
金融 兩地銀行匯款或按同城結算
「將加快實現成都、德陽金融同城化。」在金融業合作方面,將充分利用兩地金融市場資源,共同打造區域金融服務體系,壯大金融整體實力,支持和促進兩地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將推進成德兩地銀行實現同城化結算,共同努力爭取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總行的支持,在成都和德陽之間的銀行間結算按照同城化標准收取手續費,同一銀行系統內免收手續費;協調地方銀行機構在兩地存取款和資金匯劃按同城結算辦理,不收取異地存取款和匯劃的費用;協調地方銀行機構在雙方地方銀行機構的櫃台和ATM、POS等自主設備資源共享,為兩市市民提供存取錢款和結算的便利。
「還將以『天府通』卡為紐帶促進城際互聯互通。」金融業合作方面,將以2013成都已發行的金融IC卡「蓉城卡」和「天府通」卡作為「城際一卡通」載體,實現成都與德陽互聯互通;以成都現有的「城市一卡通」技術標准和技術支持,推動德陽市公交、計程車、公共自行車、長途客運站等公共交通領域、公用事業繳費、商業消費領域等的機具升級和改造。
此外,還將以成都股權服務中心為平台為德陽中小企業提供綜合性金融服務;相互支持成、德地方銀行在金融資源的配置、分支機構設立以及業務發展等方面的拓展,促進地方銀行的共同發展等。
物流 吸引大型物流企業兩地投資
雙方在物流領域的合作也會進一步加強,將協同推進中國西部物流中心和現代物流產業發展,鼓勵開展供應鏈、國際物流和保稅物流等合作,加快發展多式聯運和甩掛運輸,降低物流成本。創造條件吸引大型重點物流企業兩地投資,支持促進兩市產業融合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加快發展。 聯合推進水源水質保護。根據「框架協議」,雙方將探索建立兩市流域水源水質預警協調機制,聯合推進水源水質保護工作;同時建立健全聯合執法制度,開展交界區域河道(段)綜合整治和聯動執法;建立健全信息互通機制,聯合對交接河流斷面進行監測,互通水環境監測信息,確保水質達標;還將推動工業企業進行脫硫、脫硝和除塵治理;積極探索制定促進資源節約和循環經濟發展的區域協調政策,推動兩市綠色經濟發展。
在城市水源地保護合作方面,將深入實施同城化戰略合作,全面推動成都、德陽城市水源地環境保護。成都將重點加強對德陽市城市水源上遊人民渠成都段水污染防治工作;深入開展相關小流域綜合治理工作,提高水環境質量;加快彭州市第二污水處理廠第一期配套工程建設進度,確保2014年全面建成投運。德陽則將重點加大對成都市青白江區和金堂縣飲用水源保護的支持力度,加強對青白江區飲用水源馬棚堰分乾渠德陽段的污水污染防治;加強金堂縣紅旗水庫飲用水源周邊德陽轄區生活污染和面源污染防治,深化生活污水治理、垃圾無害化處理和農業生產污染防治工作。 養老和醫保有望「互認」。在社會公共事業合作方面,雙方將積極推動教育、就業、文化等社會公共事業領域的合作,不斷提升兩地市民生活質量和社會發展水平。
教育 成都教師培訓資源向德陽開放
將通過人員互訪、互派,信息互通、項目互動、資源成果共享等方式,成都將全面加強與德陽的教育區域合作:有關教師培訓資源向德陽開放;兩地職業院校跨區域組建職教聯盟;支持兩地共同開發優質教育網路資源,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在高中教育信息和科研成果交流方面,將探索和研究新形勢下的高中課程改革、質量提升、規范招生、辦學體制、國外課程開設及出國留學服務等方面的合作途徑。支持成都優質幼教集團到德陽落戶,促進合作發展。
醫療 建門診通用病歷、雙向轉診機制
建立門診通用病歷機制、雙向轉診機制、臨床用血應急調配機制、重大傳染病聯防聯控機制;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合作機制,逐步形成新農合「一卡通」,同級醫療機構享有同等報銷比例,參合農民在醫療機構費用即時結報;建立區域人才培養機制,聯合開展科技攻關、人員互派和學術交流等活動。聯合開展打假專項整治行動,保障人民群眾飲食用葯安全;破除食品醫葯梯度轉移壁壘,實現食品葯品自由流通。
就業 勞動者在兩市享同等就業扶持
建立兩市人力資源市場供求信息交流機制,相互開通網上遠程可視見工系統平台。支持和鼓勵勞動者在兩市間異地自主創業,在創業項目、經營場地等方面優先提供支持;對入住本市的就業困難人員,提供就業援助,促進實現就業再就業;在當地用人單位招用人員時優先使用兩市范圍內城鄉勞動者,組織跨省勞務輸出時優先推薦兩市城鄉勞動者;城鄉勞動者所持有效證件,不受區域限制,在兩市間同等有效,與當地勞動者享受同等就業扶持政策;建立勞動監察案件協查和移交轉辦制度,妥善處理涉及兩地企業的各類勞動爭議和糾紛。
社保 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有望互認
加強社會保險業務合作,實現兩市間城鎮職工養老保險關系無障礙轉移接續和兩市領取養老金人員生存狀況互認。兩市共同推進醫療保險「雙定」互認制度化,建立違規協查機制;設立異地就醫結算窗口,互相委託報銷醫療費用;共同參與全省異地就醫結算信息平台建設,實現兩市醫保無障礙轉移接續和即時結算。
此外,雙方還將加強在文化體育、公共安全等方面的合作。

⑶ 德陽市旌陽區天元石亭江段兩岸的用地批復

位於德陽市天府旌城石亭江兩岸的沱江上游水環境治理及生態建設項目,計劃總投資約44億元,總用地4496畝,目前多個子項目已完成立項。
什邡通航產業項目(一期)市政道路、標准廠房等各項建設工作正按計劃火熱推進。三星堆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一期)項目包含了新館建設、老館改造、三星堆對外交流中心、三星堆遺址公園等子項目,目前所有工作也正按計劃有序推進。

⑷ 羅江縣的社會事業

2011年全縣有小學校13所,在校學生9064人,比2010年減少481人;普通中學校12所(含九年一貫制學校5所),在校學生9433人,比2010年減少427人;中等職業學校1所,在校學生5897人;幼兒園11所,在園兒童數5558人。羅江縣全縣1010位考生參考,上本科線516人,本科上線率51.09%,列全市第一。安排義務教育公用經費1091.38萬元,寄宿生貧困學生生活補助資金321.55萬元,普通高中助學金129.45萬元,中職業學生助學金381.05萬元,減免中職業學生學費資金達162.6萬元,各項資金達2086.03萬元。
依託四川工業科技學院、西南財經大學天府學院羅江校區、德陽通用電子科技學校,打造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範區,每年為企業培養和輸送優秀的技能人才達3萬人。 2011年羅江縣申報 「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四川省新農村建設農業科技園」、國家級科技富民強縣「優質獺兔標准化基地建設示範」、「循環流化床工業鍋爐FBM耐壓模式冷渣排渣系統研究與開發」 、「重型工業鍋爐U型吊夾產業化開發」等18項國家、省和市級科技項目,爭取項目資金197萬元。對銷售假冒、仿冒商品和否侵犯版權行為等進行專項檢查,繳獲復制VCD、DVD音像製品8500盤(張)及盜版書籍100餘本。
組織實施「金橋工程」項目20項,其中市級立項6項,發放科技資料書籍3.5萬余冊,現場咨詢280人次,義診義檢870人次。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120餘期、培訓1.3萬人次。青少年科技創新作品參加省、市競賽,獲優秀科技項目三等獎以上17個;少人繪畫三等獎以上11,科技科教作品、科教方案三等獎以上7個。編印農村防震減災知識讀本3000冊。開展防震減災科普示範學校4所、創建縣級防震減災科普示範鎮1個。新建蟠龍鎮林木種植協會,鄢家鎮養蜂協會,鄢家鎮養鴨協會、白馬關鎮大霍山棗子技術協會、鄢家創益核桃協會5個。創建市級示範農技協會2個。徵集科技集論文19篇,上報6篇,縣醫院《無創通氣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病並發急性呼吸衰竭的應用研究》、農業局《立足優勢資源 發展特色產業》獲德陽市第十三屆優秀科技論文三等獎。 羅江縣征訂雜志146種,報紙17種,累計接待讀者3000餘人,圖書流動冊次達2000餘次,辦理借書證1238個。縣文化館、圖書館實現免費開放。109個農家書屋規范管理。完成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參加市第二屆運動會,參賽運動員達450餘名,獲得青少年組團體總分第6名。青少年組蹂道隊、皮劃艇、賽艇隊,選拔出30餘名隊員備戰省「十二運會」。
2011年末,有廣播電台1座,節目1套,廣播人口覆蓋率100%;有電視轉播台2座,節目2套,電視人口覆蓋率100%。2011年播發電視新聞258期,用稿1553條,佔全年任務數的100%。播出電台新聞288期,用稿1742條,佔全年任務數的100% 。播出《走進鄉村》136期、行風熱線42期、電視專題59期、《紋江音樂》專題節目152期。36件作品獲得國家、省、市獎項。八景苑廣場建立LED公共應急視聽載體投入使用。 「十一五」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驗收,全面啟動廣播電視「組組通」通過省級,全面恢復農村廣播的暢響,農村公益電影放映1913場次。 2011年城市綠化綠地面積23.75萬平方米,其中公共綠地面積365000平方米,人均公共綠地面積6.26 平方米/人。年末實有出租汽車數42輛,煤氣(人工、天然氣)供氣總量2710萬立方米,家庭用量達485萬立方米;液化石油供氣總量115.6噸,其中:家庭用量108.9噸,家庭用液化氣人口2150人。
城鄉居民住房重建全面完成,發放維修加固和重建補助資金5.78億元,建成廉租房、安居住房10.3萬平方米;26所學校重建竣工23所,深雪堂初中、深雪堂小學開工建設;建成縣醫院門診大樓、縣中醫院康復中心和9所鎮衛生院、6個計生服務指導站、73個村衛生站;建成縣社會綜合福利中心、殘疾人康復中心和10個鎮敬老院;完成7個鎮「七位一體」公共服務設施、86個村級組織陣地和縣職工「三中心」建設;基本完成廣電重建任務;民生事業取得突破性進步,公共服務和綜合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縣域內供水基礎設施(三期)縣城濱河東路管道完成93%,(四期)城南新區供水管道工程完工。市政基礎設施災後重建項目、供水設施及管網DB承包項目、白馬關供水管網、秀水河水源地取水井及輸水管線安裝、城市供水管網等完成30%。
城市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完工並交付使用。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一期項目主體工程基本建成,項目配套截污干管鋪設完成2.7公里,日處理城市生活污水1.0萬平方米。實施高速路出口站前改造等7項污水管網建設,污水管網總長19公里。BT項目26個,其中統建安置房項目7個,市政基礎設施項目19個。
房地產業管理辦理初始登記39宗,建築面積9.7萬平方米。辦理轉移登記691宗,建築面積7.63萬平方米。辦理抵押登記974宗,建築面積27.16萬平方米。辦理商品房預售許可證4宗,建築面積7.95萬平方米;辦理預售備案住宅573套,面積6.1萬平方米。
2011全年減排項目有金路樹脂公司循環流化床鍋爐改造、略坪場鎮污水處理站、新盛場鎮污水處理站、白馬關場鎮污水處理站, COD減排34.4噸,二氧化硫減排166噸、氮氧化物減排20.5噸。辦理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審批事項55件,環評制度執行率達100%。否決5個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建設項目。環境監測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准,地表水達到國家三類水質標准。區域雜訊達到國家城市一類標准。成功創建省級生態縣,成為全市第一個通過省級生態縣驗收的(市、區)縣。 2011年實現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76元,增加2354元,增長16.3%;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7106元,增加1227元,增長20.9%。
在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薪收入13116元,增長16.3%;經營凈收入718元,增長13.0%;財產性純收入138元,增長41.8%;轉移性收入4053元,增長14.0%。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2389元,增長14.4%,其中:食品消費支出5441元,增長17.1%,食品消費支出占生活消費支出的比率(恩格爾系數)為43.9%,比上年上升1個百分點;居住支出691元,增長25.4%;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支出970元,增長3.8%;醫療健康支出539元,增長21.3%;教育文化娛樂支出1285元,增長2.0%,交通和通訊支出1484元,增長30.7%。在農民人均純收入中,工資性收入3612元,增長22.9%;家庭經營收入2758元,增長22.5%;財產性收入109元,增長4.1%;轉移性收入627元,增長7.3%。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4455元,增長19.2%,其中食品消費支出2241元,增長32.6%,食品消費支出占生活消費支出的比重為50.3%(即恩格爾系數),比上年降低1個百分點。衣著消費支出317元,增長19.6%;居住支出409元,下降27.9%,交通通訊支出613元,增長62.9%,教育文化娛樂及服務支出184元,增長81.9%。年末城市低保戶4281戶9161人,保障標准為240元/月/人,累計月人均補助152元,累計保障人數為109992人,累計支出保障資金1871.8萬元;農村低保戶5916戶9306人,保障標准為100元/月/人,累計月人均補助61元,累計保障人數為111816人,累計支出保障資金852.7萬元。
2011年城鎮新增就業1410人,其中1010名失業人員和失地無業農民實現了再就業,無「零就業家庭」,城鎮登記失業率3.2%。開展各類培訓2000餘人次,直接組織勞務輸出450人。
吸納安置就業困難人員的企業辦理社保補貼和崗位補貼80人;為100餘名大齡特困人員辦理了社會保險補貼,為900餘名持《就業失業登記證》的就業困難人員辦理了靈活就業社保補貼。按時足額支付失業人員各項失業保險待遇。
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21948人,支付各項社會保險待遇1.2億元,其中8972名離退休人員的養老金都保證了按時足額發放。1.1萬余征地農轉非參保工作順利開展,辦理超齡人員參保1078人。處理拖欠農民工工資投訴30餘起,幫助農民工追討工資200萬余元。受理人事勞動爭議案件93起,結案93起,為企業與勞動者挽回經濟損失300萬余元。工傷認定50起,傷殘鑒定16起。高校畢業生到羅江縣人才交流中心報到325人(其中:研究生學歷3人,本科學歷157人)。
救助符合條件的城鄉貧困患者17828人,支出救助資金320萬元。按月足額發放孤兒10人基本生活養育金9萬元。五保供養對象共計1779人,集中供養率達61.7%。新建「愛心慈善超市」4個,募集捐贈資金194萬元。符合救助條件的169人次受助,發放救助經費5.19萬元。其中:省外受助人員67人次、省內受助人員102人次。
2011年末有各類保險機構12家。其中:人保公司財產險保費收入2969萬元,增長10.0%;處理賠款及給付金額1338萬元,下降10.8%。人壽公司人壽險保費收入6800萬元,增長15.4%;處理賠款及給付金額496萬元,下降11.7%。

⑸ 四川的五十百千示範工程有哪五個市,五個市裡分別是哪十個縣城謝謝了,盡快告訴

德陽市

城市概況:

區位優勢明顯。德陽市位於四川成都平原東北,城市建成區面積55平方公里,市區人口45萬。德陽是「成德綿」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國第一個實現GBM網化工程達標的地級示範市,距成都雙流國際機場60餘公里,寶(雞)成(都)鐵路、成(都)綿(陽)高速公路、108國道和境內四通八達的快速通道構成了德陽發達的鐵路、公路交通體系。

文化底蘊厚重。德陽歷史悠久,是古蜀文化發祥地之一,人文景觀量多質優。市區內有保存完好、建築精美、全國第三大孔廟——德陽孔廟;有中國西南最大的現代石刻群雕——德陽石刻;七平方公里水面的旌湖貫穿南北等現代文化娛樂景區。

城市建設優美。城市規劃標准高,城市功能完善。秀美的旌湖、典雅的文廟廣場裝點城市更加靚麗,一環路建設工程速度加快,德什、德綿快速通道工程和德中公路改造工程全面提升德陽城市形象。「一中心三片區」組合城市圈規劃將把德陽打造成為一座美麗的現代化工業山水園林城市。德陽是國家優秀旅遊城市,省級園林城市,旌湖兩岸生態環境獲「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綜合實力強勁。德陽是中國重大裝備製造業基地和四川省重要的工業城市。擁有中國二重、東方電機、東方汽輪機等一大批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重裝製造企業。機械、食品、化工、新材料、生物醫葯等產業集群優勢明顯,預計2009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4%左右,財政總收入120億元,增長23%。德陽工業總量、財政總收入連續多年位居四川省第二位。2009年8月13日,聯合國正式命名德陽為「清潔技術與新能源裝備製造業國際示範城市」。

災後重建積極推進。目前,全市災後重建項目開工4936個,開工率89.9%,完工3301個,累計完成投資934.9億元,30多萬受災農戶將在春節前基本搬進新居,城鎮住房重建開工及建成比例達到97.1%,一大批基礎設施相繼建成,一批各具特色、設施齊備的學校、醫院拔地而起,重災鄉鎮基本框架初步形成。

推薦理由一:

硬體設施建設加速推進。在城鄉環境綜合治理治理過程中,德陽市加強了交通管理、環衛、治污、商貿、園林綠化五個方面設施建設,重點對德陽市主城區的「四大門」、「六條路」進行了風貌改造。新增垃圾中轉站30個,改建垃圾處理廠1個,新建垃圾壓縮轉運站1個、污水處理廠2個,新增環衛保潔車輛120台(含電瓶車),新增其它垃圾處理設施5600餘個、保潔員400餘人,新建改建農貿市場16個,全市新增臨時停車場51個、泊位2400餘個,新增紅綠燈36處,新增交通標志288套。德陽市主城區以旌湖兩岸為支撐,在已有八大文化、藝術、體育、歷史長廊的基礎上,新增、改造基礎項目43個,大力開展見縫插綠、拆牆透綠工作和城市道路改造工程,不斷提升德陽城市功能和城市形象。

推薦理由二:

專項資金保障充裕。採取「向上爭、銀行貸、市場引、社會籌」等方式,破解環境基礎設施項目建設資金「瓶頸」,全面推進五大基礎設施建設、鄉村容貌改造和城市形象的提升。2009年,共計劃投入資金7.8億元,已到位資金2.2億元用於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治理。

推薦理由三:

廣泛動員,強勢宣傳。制定了9個專項治理宣傳報道方案,做到了「月月有主題、周周有亮點」。市級新聞媒體開設了專題專欄16個,刊(播)發消息3530餘條,製作公益廣告20餘條。廣泛開展社會宣傳,製作懸掛大型公益廣告牌260餘塊、橫幅標語1500餘幅,編印、發放張貼畫10萬張、宣傳手冊160萬冊,出動宣傳車5600台(次),開展「做文明學生、創優美環境」宣誓儀式等各類活動380餘項,覆蓋社會各個領域。依託「文化德陽」品牌,大力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廣場文化活動,共演出文藝活動60餘場(次),形成濃厚的輿論氛圍。社情民意調查表明,群眾對城鄉環境治理的支持率、滿意率、參與率分別達到100%、84.2%、84.1%。

推薦理由四:

環境指標達標情況良好。德陽主城區污水處理廠基本能夠滿足城市區居民生活污水處理需要,設計處理能力為10萬噸/日,實際城市生活污水量為12萬噸左右/日,污水處理率達到83.33%。綿遠河污水處理廠招標前准備工作已基本完成,預計2011年完成建設;石亭江和天元污水處理廠現已設計完成,正在申請資金。德陽主城區新建垃圾收集房30座,旌西地坑1座。截至日前,全市已建成並運行的垃圾處理廠有3個、垃圾填埋場1個,其中市生活垃圾處理廠設計日處理能力300噸,生活垃圾無公害化處理率達到89.75%。經資質單位對工廠地表水、地下水、垃圾污水、土壤、周邊空氣質量、噪音進行監測,其結果全部符合國家GB標准。德陽市主城區已建成有東湖山公園、文化娛樂城公園、電信廣場公園、文廟公園、石牛公園、黃河廣場公園、城北公園等七大公園,並對泰山南路四處、華山南路、凱江路成綿高速立交、龍泉山路部分、漢江路至沱江段、綿遠街與青山巷交界處街頭綠化、部分窩栽樹池處理、奧運長廊珠江橋頭茶樓旁綠化、凱江路高速公路立交周邊綠化、西小區(白河巷、湘江街)街頭綠化等處進行綠化改造。市區主要幹道、河堤兩側均有行道樹和綠化帶,綠地面積達370餘萬平方米,已實現建成區綠地覆蓋率≥39.31%,綠地率>35.39%,人均公共綠地面積≥8.4平方米,達到了省級園林城市的要求。

羅江縣

基本情況:

羅江縣位於成都平原北部邊緣,1996年8月經批准復縣。羅江地處成(都)德(陽)綿(陽)高新產業帶主軸,南距德陽市區23公里,北距綿陽市區28公里。幅員面積448平方公里,轄10個鎮,109個行政村,總人口24.2萬。羅江縣是中國金花梨之鄉、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率先在全省完成「村村通水泥路」工程和「城鄉公交一體化」工程。2009年,羅江經濟發展增速逐步加快,排位穩步上升。預計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2億元,同比增長14 %;完成全口徑財政收入3.88億元,增長14.77%;農民人均純收入達5338元,增加655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2225元,增加1595元;預計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90億元,增長2.9倍。建成省級新農村電氣化縣。

推薦理由:

投入到位。堅持「五個一點」(財政投一點,項目調一點,土地收益擠一點,群眾出一點,社會捐一點),籌集7000餘萬元,專項用於環境治理。投入近4000萬元用於城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添置了清掃車、灑水車、垃圾清運車,電瓶密封清運車,垃圾桶、果皮箱;修建了一批清潔房、垃圾池等基礎設施。建立「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公益基金」,撬動數百萬元社會資金參與治理。

改善基礎設施。農村統一規劃修建垃圾池3萬多口,城鎮和小區修建垃圾清潔房120座 ,新增垃圾桶315個,果皮箱422套,掃地車、灑水車、垃圾清運車9輛和電瓶三輪清運車82輛;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20.02%,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22%。

建設環境秩序。採取「堵疏結合」的辦法,規范市場,完成水果市場、夜啤酒廣場兩大專業市場建設,並大力推出「便民、利民」措施;完善城市車輛的停放場地及附屬設施的建設,已在縣城主要幹道、行道建有停車位、停車柵欄,場鎮設置有停車位、停車柵欄,城市環境秩序附屬設施建設基本框架初步形成。

整治市容市貌。基本完成對縣城萬安大道、紋江幹道、東西街兩旁的店招(牌)規范管理;對城區、鄉鎮店招(牌)的日常監管體系和制度進一步完善。已規范、拆除店招(牌)300處,清除「牛皮癬」8450張,使城市容貌得到有明顯改觀。

在已形成川陝路27公里三國文化長廊的基礎上,實施成綿高速、羅安路、羅桂路沿線民居改造,實施「三清五改」,著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突出地域文化和地方特色,依託調元文化,打造調元古鎮;以徽派建築為主體,打造鄢家餐飲一條街。目前全縣完成3個鎮,共計改造1466戶。使場鎮交通變暢,環境變靚,人氣變旺。

廣泛宣傳,動員村民清理農村垃圾、雜物、污泥、污水;結合災後重建工作,引導農村居民推進「一建三改」(建沼氣池,改廚、改廁、改圈)工程,新建戶用沼氣8000口;組織千餘人次對景區和農家樂的環境衛生進行了集中整治;制定印發「進家庭」宣傳畫、倡議書;全域印發《治理城鄉環境 建設幸福家園》畫冊10萬冊。

以 「三集中整治」為中心。在交通干線沿線村組,率先推行「村(社區)分類、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垃圾處置模式,確保交通沿線環境衛生清潔。

旌陽區孝泉鎮

基本情況:

孝泉鎮地處成都平原的西北部邊緣,位於旌陽區西北部,是新九寨旅遊環線(德茂路)的必經之路,總面積52.5平方公里,城鎮面積3.5平方公里,轄12個村和3個居委會,總人口41336人。孝泉鎮有著以「孝文化」、「伊斯蘭文化」、「泉文化」為核心的歷史文化底蘊,1996年被評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2004年被列為國家級重點小城鎮,2006年「安安送米」的故事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7年被評為「四川省優美環境鄉鎮」,2009年被評為四川省「十佳魅力名鎮」。

推薦理由:

孝泉鎮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群眾知曉率達100%,參與率達95%,在全鎮形成了由「讓我治理」變為「我要治理」的良好氛圍。堅持每天早晚檢查和各小組治理情況通報制度,抓好衛生監督,完成「五亂」和「三個集中」治理,特別對重點地段、重點場所(如農貿市場)設專人負責。自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開展以來共清理垃圾9400餘噸,並轉運至40公里外的德陽市垃圾處理廠進行無害化處置,清除非法小廣告1530條。新增保潔人員54名,垃圾車19輛,垃圾桶289個,停車場3個,規劃攤點175個。「拆牆透綠」200米,「屋頂增綠」共5處、800平方米,「見縫插綠」 1350平方米,清理綠地12000平方米。同時,將風貌整治與孝泉古鎮建設緊密結合,集中對半邊街、鄰姑街、孝綿路和孝安大道進行風貌整治,目前已完成投資1600餘萬元,完成臨街牆體立面風貌整治約20000餘平方米。

什邡市洛水鎮

基本情況:

洛水鎮位於川西平原西北,是什邡市「5·12」特大地震極重災鎮之一,集鎮建成區面積約2.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1.2萬人,全鎮有三所衛生院、一個綜合性福利院、一所中學、三所小學、二所中心幼兒園,並有兩個火車站,國地稅、郵政、電信等市級駐鎮單位10餘家。

推薦理由:

設施建設加快,恢復重建有力、有序、有效開展。到目前為止,藍天小學已交付使用,洛水中學、洛水小學和洛水幼兒園正在建設之中,900套廉租房已全部開工建設(其中一期300套即將交付使用),洛水衛生院、靈傑衛生院、福利院、天然氣配氣站正在建設,國地稅、公安派出所、農行洛水分理處、郵政、電信等駐鎮單位的重建都已開工。政府投資的項目(七站八所)正在逐步完善手續,菜蔬社區統遷房將於春節前動工,集貿市場也將開建,供水廠、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站等公共服務項目及林業公安分局、洛水糧站、畜牧站、商業中心開發項目都將在完善手續後陸續動工建設。

環境面貌改觀。自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開展以來,洛水鎮把綜合治理工作與災後恢復重建工作相結合,切實抓好對「垃圾亂扔、廣告亂貼、攤位亂擺、車輛亂停、工地亂象」的治理。在治理工作中,堅持「村收集、鎮轉運,市統一清運處理」的垃圾處理模式,及時成立鄉鎮城管執法中隊對集鎮秩序進行管理,使該鎮2009年度的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上了一個新台階。

中江縣黃鹿鎮

基本情況:

黃鹿鎮位於中江縣最北端,是中江北面窗口重鎮,與德陽市羅江縣、綿陽市涪城區、三台縣接壤,是四縣六鎮交匯之地。全鎮幅員面積57平方公里,轄17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總人口2.7萬餘人,是德陽市12個區域重點鎮之一。黃鹿場鎮緊鄰佔地4000餘畝的中型水庫——黃鹿水庫,依山傍水,自然環境十分優美。

推薦理由:

黃鹿鎮堅持「特色農業立鎮、休閑旅遊興鎮」的總體取向,將完善基礎設施、凈化美化環境作為「休閑黃鹿」建設的重要抓手。在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中,該鎮加大投入、完善機制,形成人人參與環境治理的良好氛圍。

完善基礎設施。投入300餘萬元對場鎮主要街道進行全面治理,實現場鎮街道硬化、過境公路黑化、人行道美化。投入100餘萬元建成垃圾池23個、垃圾填埋場1座、垃圾收集轉運站1座,購買灑水車1輛,發放垃圾桶600餘個。在農村,整合災後重建項目,以「一池三改」為重點,積極建設村容整潔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建立長效機制。成立環衛所,配備環衛工人10名,完善獎懲制度,保持場鎮環境整潔。以鎮機關幹部為主體,成立城鄉環境綜合治理「七進」服務隊,每天清晨對場鎮主要街道進行清掃,激發了全鎮群眾的參與熱情。由農村黨員、幹部組建「七進」服務小分隊,以自身實際行動為美化、優化城鄉環境作貢獻。

旌陽區新中鎮

基本情況:

新中鎮位於旌陽區東大門,與中江縣接壤, 幅員面積42平方公里,轄6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人口13408人,總耕地面積為15812畝。作為旌陽區三個丘陵鄉鎮之一,鎮黨委政府在因地制宜發展生態經濟的同時,結合災後重建努力將新中打造成德陽綠色優居鎮。

推薦理由:

完善設施,狠制「五亂」。在20戶以上的大院落和聚居點新建垃圾池216口,投入10萬余元購置20個果屑箱,10個垃圾桶,7輛垃圾車;整治場鎮破損圍牆600米,改造下水道1000米,平整街道80米;6個行政村投入資金30萬元,重點對德中公路沿線進行道路、排污、排水溝渠改造。在「五亂」治理中,除完善垃圾清掃清運長效機制外,重點治理「攤位亂擺和車輛亂停」,共規范攤點60個,整治佔道經營28處,建1個臨時市場,新建4個停車場,重新規劃停車線260米,落實自行車停放點18個。

注重實效,突出風貌。德中路沿線和龍居村是新中鎮對外的一個形象窗口,為更好地展現新中鎮新農村建設成果,鎮黨委、政府召開專題會議制定了德中公路沿線及新柳路環境綜合治理工作方案。目前對沿線10公里樹木進行了修形和補種,對龍居村2、7組聚居點進行了風貌整治,新增綠化面積2000多平方米。新中場鎮、德中公路沿線的桂花村、尖山村、茶店村的風貌整治已完成一期工程,簡約明快的「現代民居」風格有效提升了新中鎮的鎮村面貌。

綿竹孝德鎮

基本情況:

孝德鎮位於四川腹心地帶成都平原西部,地處沱江上游,是三國時期一代忠烈的見證地,是東漢時期「二十四孝」的發生地,是「綿竹年畫」的發源地。轄區內有江蘇工業園、高新農業技術開發區、年畫產業基地,是綿竹市工業重鎮。

推薦理由:

孝德鎮黨委、政府對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高度重視,確立「四個整合」思路,完善「四項制度」保障,制定「四大舉措」配套,推進快、效果好,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在綿竹市名列前茅。

該鎮利用宣傳櫥窗、宣傳欄、文化活動、宣傳資料等形式宣傳環境綜合治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與各村、社區、企事業單位簽訂「城鄉環境綜合治理」目標管理責任書和「講文明、除陋習」 綠化、凈化、美化家庭承諾書。城鄉居民對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的知曉率、參與率高。

孝德鎮目前生活污水處理率、生活垃圾無害處理率均達60%以上,農戶衛生廁所改造率達到100%,化糞池45處,沼氣池6900 余口,村內道路硬化率達到100%,平原中心村的綠化覆蓋率達40%以上,建有垃圾中轉房8個,垃圾收集池60個,生產和生活污水凈化處理設施1個。

羅江縣調元鎮

基本情況:

調元鎮(原文星鎮)位於羅江縣西北部,距縣城10公里,幅員面積36.38平方公里,轄9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總人口15257人。調元鎮是金花梨生產基地,是享有川菜、川劇之父的清代文豪李調元故里。

推薦理由:

調元鎮新建垃圾池46口,新建垃圾房3間,新設垃圾桶80個,新增保潔員16名,垃圾清運車3輛,對場鎮和觀音岩景區進行全天候保潔和垃圾清運,使垃圾不隔夜。統一規劃設立便民「公眾信息張貼欄」10個。分類設置機動車停放點,做到車輛停放有序。新建農產品和百貨兩個市場,使行商歸市,座商歸店。

找准切入點,有效推動風貌改造。在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中,鎮黨委政府以發展文化旅遊為切入點,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文化立縣、旅遊興縣、工業強縣、農業穩縣」的發展思路,結合該鎮發展調元文化旅遊的實際情況,將城鄉環境綜合治理、新農村建設、文化旅遊發展相結合,採取住戶自籌一點、政府補助一點、上級部門爭取一點的方式引導場鎮及公路沿線住戶積極進行房屋立面改造。房屋立面改造的風格均為晚清徽派建築風格,現在共進行立面改造600多戶。在場鎮、羅文公路沿線進行綠化改造,種植風景竹、培植草坪共計2000餘平方米,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2平方米。

廣漢市連山鎮

基本情況:

連山鎮位於廣漢市東北9公里、旌陽區以南7.5公里處,為廣漢、中江、旌陽三縣(區)交界處。全鎮現有人口4.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7萬人。連山鎮堅持以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連山的理念,積極探索集鎮環境治理市場化運作新模式,健全隊伍,加大投入,強化管理,有效推進集鎮環境治理工作,集鎮容貌得到較大改善。

推薦理由:

連山鎮將集鎮1.2平方公里街、巷分成9個片區,由9名黨政領導掛帥指揮,將目標任務細化分解,由鎮機關幹部和村社幹部分片承包重點路段區域,責任明確到個人,確保處處有人管、事事有人抓、不留死角、全面覆蓋。同時,在場鎮落實責任路段區域30個,責任人30個,保潔員60名,並進行了公示,接受群眾和社會的廣泛監督。針對死角地帶,連山鎮先後組織單位職工、學生4000餘人展開全民治理行動,共清理垃圾4500噸,清理道路30公里,清理溝渠、河道25公里,清除「牛皮癬」等小廣告1000多處。

為加強管理,連山鎮一是設立了鎮綜合服務公司,成立城管中隊,配備7名人員,全鎮按不同行業(以產生垃圾的數量大小分行業)每間門面每月收取10元至15元的衛生費。二是街道衛生實行市場化管理,承包給德陽一家保潔公司,組織20多人的保潔隊伍,每天兩次對16條街道進行打掃,隨時保潔,年投入費用16萬余元。三是建立垃圾中轉站統一堆放,場鎮生活垃圾,交由廣漢市環衛處轉運至廣漢垃圾填埋場,年投入轉運費3萬元。

中江縣輯慶鎮

基本情況:

中江縣輯慶鎮距縣城17公里,幅員面積68平方公里,轄23個村,2個居委會,4.8萬人。省道101線和已開工建設的成(都)德(陽)南(部)高速公路貫穿全境,是德陽市12個區域重點鎮之一,也是災後重建樂山市對口援建鄉鎮,區位優勢突出,經濟基礎良好。

推薦理由:

該鎮已建成4橫3縱7條街道,其中勝利街已建成為獨具特色的仿清復古風貌街,場鎮排污管道齊全,並按照「三個遠離」要求建起了場鎮垃圾填埋場2處、垃圾中轉站1個,環衛工人20人,固定垃圾桶50餘個,生活垃圾進行無害化處理。

輯慶鎮已建成通村水泥路19條,農村垃圾固定投放點100餘個,農村生活污水通過沼氣池、化糞池沉澱處理。結合災後重建,以「一池三改」(建沼氣池,改廚、改圈、改廁)建設為重點,引導農民建院村道路,建設生活污水、垃圾處理設施,村容村貌得到較大改善。

德陽市八角井鎮

基本情況:

八角井鎮位於成都平原腹地,地處德陽市區南大門,土地肥沃,資源充足,氣候宜人,是傳統的水稻制種基地和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即以鄉鎮企業迅猛發展著稱,被省環保局命名的「齊家堰自然生態園區」風景秀麗,宜業宜居。全鎮幅員面積47平方公里,轄9個行政村、3個居委會,人口31000多人。2009年全鎮實現本級財政收入550萬余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800餘元。「三個文明」建設成果豐碩,曾獲得國家民政部「中國鄉鎮之星」、四川省「紅旗鄉鎮黨委」和四川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範鎮」、「平安鄉鎮」等榮譽稱號。

推薦理由:

加強基礎設施投入,保證環境整潔優美。聘請環衛工人26人,分路段定時清掃街道、清理垃圾。同時,購買垃圾桶80個,人力三輪垃圾清運車18輛,為環衛工人配備勞保用品並購買意外保險,共計花費49000元。各社區、村組建立垃圾中轉站80餘個。

該鎮結合自身實際,以治理臟、亂、差為重點,集中開展環境衛生、市場秩序、交通秩序、居民小區等專項整治。全鎮共發動組織5000餘人,清理生活和建築垃圾500餘車,拆除不規范廣告20餘幅,清理「牛皮癬」300餘處,清淘溝渠7000餘米。投入10餘萬元對街道主要交通地段劃置停車線及警示標志,使車輛歸位。投入10餘萬元,在金沙江路西側規劃新的農貿市場經營點,讓佔道經營的攤點以及周邊一些零散小販都入市經營。

⑹ 中石油德陽物港新城項目

摘要 (一) 交通

閱讀全文

與德陽市天元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純水川崎636什麼價位 瀏覽:72
過濾器十年沒換濾芯會怎麼樣 瀏覽:962
超濾膜設備圖解 瀏覽:470
生活污水處理項目招標書 瀏覽:67
上海金山廊下污水處理 瀏覽:566
琥珀凈水手串如何盤玩 瀏覽:684
凈化器漏水是怎麼回事 瀏覽:698
長城h5機油濾芯什麼型號 瀏覽:938
tp是什麼污水 瀏覽:664
億歐凈水器如何換濾芯 瀏覽:726
農用三輪車採油濾芯怎麼放 瀏覽:44
樹脂水門汀自凝幾分鍾固化 瀏覽:938
環保設備污水處理設備多少錢 瀏覽:33
飛渡機油濾芯多少錢 瀏覽:680
蒸餾過程中發生了什麼變化 瀏覽:160
污水管道流水怎麼辦 瀏覽:303
流動攤點怎麼安裝油煙凈化器 瀏覽:117
枸櫞酸在除垢工作中的應用 瀏覽:796
工業廢水銅排放標准歐盟 瀏覽:747
垃圾污水廁所一體化實施方案 瀏覽: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