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光大環保能源太康公司竣工證明
成功證明你必須找你們的公司,上頭來給你開。
⑵ 十大鍋爐品牌排行榜 鍋爐哪個牌子好
十大鍋爐品牌排行榜:萬家樂、小松鼠、萬和、博世、八喜、依瑪、菲斯曼、阿里斯頓、貝雷塔、威能。
1、萬家樂
萬家樂是一家專業從事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以產品和服務為核心價值的低碳、智慧型企業集團,為客戶提供家居(商用)熱水、採暖及廚房的產品及整體系統解決方案。
注意事項:
在熱水鍋爐運行前一定要認真檢查以下各項。
1、包括鍋爐內部檢查與使用准備。
2、爐膛及煙道內的檢查,爐膛及煙道內的積灰及雜物應清除干凈。風道及煙道的調節門,閘板須完整嚴密,開關靈活,啟閉指示准確。
3、鍋爐附件的檢查,檢查安全附件是否完好;旋塞是否旋轉靈活、好用;各種儀表和控制裝置應齊全,好、清潔。檢查合格後,應使壓力表旋塞處於工作狀態。
4、自動控制系統的檢查。
5、附屬設備的檢查。
6、燃燒設備的檢查,檢查燃燒裝置是否完好;對機械傳動系統,輸煤系統,出碴系統試轉正常;調速箱安全彈簧壓緊程度應適當,潤滑良好;煤閘板尺指示正確.老鷹鐵整齊、完好,翻碴板完整,動作靈活。
7、輔助受熱面的檢查,檢查輔助設備(引風機、鼓風機、水泵等)聯軸器是否連接牢固;三角皮帶松緊適當;潤滑油應良好、充足;冷卻水暢通。檢查合格後,裝好安全防護罩,分別進行試運轉,並注意空轉時的電流。
⑶ 有沒有誰知道紹興的歷史
紹興歷史悠久,名人輩出,景色秀麗,物產豐富,素稱「文物之邦、魚米之鄉」,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相傳4000多年前的夏朝,大禹為治水曾兩次躬臨紹興,治平了水土,故至今尚存禹陵勝跡。春秋戰國時,越王勾踐建都紹興,卧薪嘗膽時,「越池」一度成為我國東部政治文化中心。漢代置都稽州,隋朝改稱吳州,唐朝又改稱越州,南宋時改為紹興府,沿襲至今。紹興人傑地靈,歷史上涌現出許多著名的政治家、革命家、文學家,如秋瑾、魯迅、蔡元培、周恩來等。
一代文學巨擘魯迅的許多作品中都反映了紹興文化濃郁的地方性色彩,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從孔乙己的茴香豆到故鄉的社戲,隨處可見魯迅文化中的故鄉情結。游覽紹興,也許就是一次魯迅文化的懷舊之旅,站在河邊,你可以看到戴著小氈帽的船夫以及戴著銀項圈的玩童;邁進咸亨酒店,你可以嘗嘗正宗的茴香豆;回到鄉間,去看一場傳統的社戲……
紹興就是這樣一座地方色彩很濃的著名水城。悠悠古纖道上,綠水晶瑩,石橋飛架,輕舟穿梭,有大小河流1900公里,橋梁4000餘座,構成典型的江南水鄉景色。東湖洞橋相映,水碧於天;五泄溪泉飛成瀑,五折方下;柯岩石景,鬼斧神工;蘭亭以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而被稱為書法勝地;沈園則因陸游、唐琬的愛情悲劇使後來者嗟嘆不已;此外還有唐代纖道,南宋六陵,明清石拱橋以及與此相關聯的紹興風土人情,以烏蓬船、烏氈帽、烏乾菜為代表,在數千年的歷史演變中,積淀了豐富的文化內涵並呈現獨特的地方風采,令人仰慕神往。
從新石器時代中期的河姆渡文化開始,紹興至今已有約7000年歷史。越國古都建於公元前490年,距今已有近2500年建城史。
春秋時期,於越民族以今紹興一帶為中心建越國,成為春秋列國之一。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定江南,降越君,以越地置會稽郡,轄今江蘇南部和浙江大部20餘縣,治吳(今蘇州)。西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會稽郡受督於揚州刺史部,時領26縣,在今浙江境內有18縣。東漢永建四年(129),分會稽郡置吳郡,錢塘江以南仍為會稽郡,治山陰(今紹興)。晉太康二年(281),以會稽地封驃騎將軍孫秀,以郡為國,稱會稽國。隋開皇九年(589)平陳,省郡縣,廢會稽郡。同時並山陰、永興、上虞、始寧為會稽,並餘姚、勤、鄮入句章縣,設吳州,治會稽縣,轄會稽、諸暨、剡、句章4縣。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廢吳,以原吳州境置越州,是為越州名稱之始,轄縣不變。南宋建炎四年(1130),高宗駐蹕越州,於翌年改元紹興,升越州為紹興府,是為紹興名稱之由來。府治設山陰,轄山陰、會稽、諸暨、蕭山、餘姚、上虞、嵊縣、新昌8縣。
民國元年(1912)2月,廢府,實行省、縣兩級制,原紹興府轄縣直屬浙江省。24年,設紹興行政督察區,轄紹興、上虞、餘姚、嵊縣、新昌、諸暨、蕭山7縣,專員公署駐紹興縣。25年,改紹興為第三行政督察區,轄縣不變。37年,改名為第二行政督察區,轄14縣(改蕭山為省直屬,增轄鄞縣、慈溪、定海、鎮海、奉化、象山、寧海、四明8縣),專員公署駐餘姚。
1949年5月7日紹興解放。6月設浙江省第十專區,轄紹興市和紹興、上虞、嵊縣、新昌、諸暨、蕭山、會稽7縣。10月改為紹興專區。1952年1月撤銷紹興專區,所轄市、縣分劃省政府直屬和寧波、金華專區。1964年9月復設紹興專區,轄紹興、上虞、嵊縣、新昌、諸暨5縣。1968年5月改名為紹興地區,並成立紹興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9月改名為紹興地區行政公署。1983年7月,撤銷紹興地區,設省轄紹興市至今,為全國68個省會和中心城市之一,被國家列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行政區劃
紹興是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有近2500年建城歷史,素有水鄉、橋鄉、酒鄉、書鄉和名士之鄉之稱。紹興地處長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中北部杭甬之間,經濟發達,民眾富裕。下轄紹興縣、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新昌縣和越城區。
為配合城鎮化戰略需要,經深入調研,徵求民意,反復論證,紹興市6個縣(市、區)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方案全部獲省政府批准實施,至此,全市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工作全部完成。縣(市、區)的城區面積由447平方公里擴大到950.25平方公里;全市中心鎮規模相應擴大,鄉鎮數從135個減少到98個,街道數從6個增加到20個,為全市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基礎。
民族宗教
先秦時期,紹興地區主要為於越族的聚居地。秦漢以後,隨著中原漢族的大量南遷,民族之間的互相融合,漢族在紹興佔了主導地位。同時,也有少量的少數民族居民在紹興居住。1978年以後,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交往日益增多,紹興少數民族居民也有較大增加。
紹興系多種宗教並存、群眾宗教信仰多樣之地。
道教流傳最早。東漢煉丹方士上虞籍魏伯陽參照「大易」、「黃老」和「爐火」三家理法,撰成《周易參同契》一書,首次系統論述道教煉丹術,被後世譽為「萬古丹王」;東晉建武元年(317),著有《抱朴子》的著名道教理論家葛洪,曾結廬會稽,煉丹修行。
稍後印度佛教傳入會稽。東漢中平年間(184~189),由安息國(今伊朗)高僧安世高來會稽弘傳佛教。此後,紹興高僧輩出,名剎林立。高僧中以梁佛教史學家慧皎、隋唐三論宗創始人嘉祥大師吉藏、唐代華嚴宗四祖清涼法師澄觀和五代曹洞宗始祖洞山良價最著名;名剎中,最有影響的有三論宗祖庭會稽嘉祥寺、曹洞宗中興道場雲門寺、奉供江南第一大佛的剡縣大佛寺、諸暨五泄禪寺,郡城大善寺、開元寺、龍華寺、戒珠寺等。各種宗派諸如華嚴宗、律宗、凈土宗、密宗、三論宗、禪宗等都在境內流傳。唐代,越州成為江南佛教活動的重要場地和對外交流的驛站,日本「入唐八家」中的最澄、圓仁、圓珍、空海四家,都曾來越州求法,學成回國創宗弘傳,在日本佛教界具有深遠影響。1982年,日本空海訪華團來紹興尋根問祖,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佳話。
鴉片戰爭之後,西方宗教輸入中國。清道光三十年至同治七年(1850~1868),英國傳教士包爾騰、法籍神甫謝培德等人,先後來紹傳播天主教、基督教。此後,各國傳教士紛至沓來,足跡遍及紹興城鄉,以施粥、施米、施布等方式發展教徒,並廣建教堂。至民國8年(1919),紹興地區有基督教堂(所)124處、教徒2955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境內多所佛教名寺得到修繕,一些著名法師升座講經,重大佛事活動相繼舉行;道教已近湮滅;基督教、天主教會擺脫外國教會勢力控制,經過愛國愛教的革新運動,獲得健康發展。據1990年不完全統計,全市有宗教信徒5萬余名,約占總人口的1.2%,其中基督教徒4.43萬名、天主教徒365名、佛教僧尼252名、三皈依信徒約1.25萬名;全市有各教各級愛國組織18個,各教活動場所218處。教徒在各個領域勞動、生活和參加宗教活動,愛國愛教,心情舒暢。
物產資源
紹興的水資源十分豐富。紹興境內河湖密布,主要河流有曹娥江、浦陽江、杭甬運河,主要湖泊有鑒湖等。水資源總量為58.8億立方米,可供養殖的淡水水面1.7萬公頃。鑒湖水為紹興的生產和生活提供了優質水源。
紹興的礦產資源以非金屬礦產為主。具有開發潛力和開采價值的礦產資源有鐵、銅、金、銀、鋅、硅藻土、高嶺土、葉臘石、石灰石、花崗岩、石英砂等60多種,其中鐵和銅的儲量占浙江省70%以上,硅藻土儲量為全國第一。
紹興的人力資源厚實。紹興歷來把發展教育、科技作為市策,並已結碩果。當代紹興籍中科院、工程師院士就有38名,正教授級科技人員近千名。全市現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2.3萬人,受良好教育的從業人員266.7萬人,可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各類專業人才。
紹興的旅遊資源非常豐富。紹興以悠久的歷史文化、秀麗的山水風光和獨特的民俗風情聞名於世。全市現有對外開放的旅遊景點近200處,著名的有魯迅故居、古纖道、大禹陵、蘭亭、沈園、蔡元培故居、周恩來祖居、諸暨西施殿、新昌大佛寺、上虞曹娥廟等,現辟有酒文化、石文化、書法、佛教、水鄉等多條旅遊專線。全市有旅遊涉外飯店42家。
經濟社會
2004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1313.9億元,比上年增長15.3%,增速為近七年來最高;財政總收入128.8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64.4億元,分別增長20%和27.5%(由於出口退稅政策調整等原因,財政總收入按新口徑計算為76.1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50.9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25億元,增長16.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42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970元,分別增長18.9%和13.5%。去年我市還被評為最佳中國魅力城市和《福布斯》「2004年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排行榜」第9位,中心城市綜合實力居全國第42位、浙江省第3位。
一年來,我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中央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為契機,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突出抓了以下幾方面工作。
積極緩解要素制約,促進穩健發展。認真研究經濟運行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加強政策調控和指導服務,採取積極措施緩解要素制約。實施擴大增量、盤活存量、促進集約利用的政策措施,全面開展土地市場治理整頓,開發區(園區)從75個削減到13個、投資密度提高到每畝116.7萬元,收回拋荒、閑置土地1.6萬余畝。加大電源和電網建設力度,對熱電企業多發電和企業自備發電實施財政補貼的資金達近3億元,公用熱電廠新增發電容量25萬千瓦,企業自備柴油發電機新增容量86萬千瓦,變電容量新增338萬千伏安。積極拓展融資渠道,推進金融創新和銀企合作,本地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分別比年初增加242億元和208億元,企業異地貸款新增171億元。繼續做強做大「紹興板塊」,浙江海越、浙江展望、稽山控股、新和成、精工科技、盾安環境、京新葯業等7家企業實現上市,上市公司數量和籌資額保持全省地級市首位。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集約發展。按照「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的要求,清理固定資產投資項目,推動產業升級。圍繞先進製造業基地建設,加強企業技術創新、大企業和名牌產品培育力度,著力提高工業經濟運行質量。工業性投資378億元,增長17.5%,限額以上非紡產業投資比重提高到62.2%;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8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21家,新獲中國馳名商標和中國名牌產品10隻;銷售收入超30億元的工業企業達到10家,其中2家超50億元;工業企業經濟效益評價考核得分223.3分,列全省第二位。建築市場進一步拓展,完成產值758億元,增長26.6%。認真貫徹2004年中央一號文件,免徵農業稅,增加對糧食生產的補貼,全市財政預算內支農支出達到5.3億元,增長20.3%。糧食生產實現恢復性增長,播種面積224.2萬畝,總產量95.3萬噸,分別增長6.6%和13.7%,種糧效益有所改善;農業產業化步伐繼續加快,新增農業龍頭企業67家、特色農業基地201萬畝、市外農業基地153.7萬畝。加強對服務業發展的引導和激勵,制訂紹興大城市商貿服務業發展規劃綱要及若干意見,強化旅遊節會資源整合和宣傳促銷,積極採取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的措施,推進服務業設施建設和環境改造。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5.4億元,增長14.9%;接待國內外遊客1226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95.2億元,分別增長18.3%和19.1%;商品房銷售額75.7億元,增長36.5%。積極開展招商引資活動,落實出口退稅政策,鼓勵發展加工貿易,改善服務環境,開放型經濟保持較好發展態勢。合同外資16.7億美元,增長11.3%,實到外資8.2億美元,增長10.9%;實現進出口總額86.6億美元,其中自營出口66.1億美元,分別增長45.3%和45.8%;外經合作進一步拓展。
提升城鄉建設水平,促進統籌發展。編制完成了杭州灣紹興工業新城區總體規劃、中心城市西南片分區規劃和迪盪新城規劃。重點工程建設投資156.7億元,完成調整後的年度計劃任務;「雙十」系列工程累計完成投資67.5億元,當年完成投資56億元。柯袍快速干線、杭金衢高速公路紹興縣連接線一期、勝利西路和人民路等市區道路延伸、八字橋歷史街區核心保護區和秋瑾故居保護、220千伏濱海輸變電、紹興縣鑒湖中學、蘭亭保護整治一期以及城中村改造金雞塘、大樹江等組團建設工程建成或基本建成,曹娥江大閘及閘前大橋、甬金高速公路、104國道上虞和新昌段、嵊新污水處理廠、諸暨石壁水庫除險加固等工程相繼開工建設。袍江、柯橋和鏡湖新區的開發建設積極穩妥地推進。各縣域中心城市建設力度繼續加大,諸暨城西工業新城、上虞城北新區、嵊州城南新區、新昌七星新區功能配套進一步完善,成為城市建設和招商引資的新亮點。「百村小康示範、千村改造整治」、「千里清水河道」、「千里綠色林帶」工程建設進展明顯。市區開展城市管理「十大整治」,城中村改造拆遷107萬平方米,拆除違法建築12萬平方米。著力推進生態環境建設,成功創建國家節水型城市,小舜江區域供水工程獲「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著力加強社會事業,促進協調發展。「爭做文明紹興人、爭創全國文明城」活動有序推進,「膽劍精神」的弘揚使「紹興精神」得到了升華。文化事業繁榮活躍,成功舉辦「七藝節」分會場和閉幕式,紹劇《真假悟空》榮獲「文華大獎特別獎」。教育事業積極推進,在全省率先實現創建教育強縣「滿堂紅」,有6個鄉鎮(街道)成為首批教育基本現代化鄉鎮,高校在校生超3萬人,蘭亭書法藝術學院建成。實施人才工作五年規劃,引進各類人才1.72萬人。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不斷加強,防止禽流感、非典等工作成效明顯,城鄉社區衛生服務網路逐步完善,各縣(市、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全面建立,參加人口達到293萬。市婦保院二期、公共衛生中心等一批衛生基礎設施相繼建成,市人民醫院主院、第七醫院遷建等項目進展順利。全民健身運動廣泛開展,孟關良在雅典奧運會上勇奪金牌。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整體推進,啟動了區域性人口發展戰略研究,通過了國家人口與計劃生育綜合改革中期評估。審計、統計、民族、宗教、外事、僑務、對台事務、檔案、氣象、廣播電視、新聞出版等工作有了新發展,婦女、兒童、老齡、殘疾人等事業取得了新的成績。
努力改善人民生活,促進和諧發展。新增城鎮就業崗位5.5萬個,幫助2.5萬名城鎮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8%。「百萬農民素質培訓工程」扎實推進,新轉移農村勞動力9.6萬人。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參保率提高到86%,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參保人數達30萬人,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增長11.5%。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實現「應保盡保、應補盡補」,對困難群眾發放基本生活消費品價格上漲動態補貼,農村「五保」和城鎮「三無」人員集中供養率達97.6%。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在已建工會企業實現全覆蓋。市區新建經濟適用房14萬平方米,解決657戶困難戶的住房問題,主要道路沿線建築物立面改造全面完成,食品葯品「放心工程」順利推進。創新「楓橋經驗」、創建「平安紹興」,強化維穩隊伍建設,扎實開展社會治安、安全生產、市場經濟秩序和工資清欠等專項治理活動,加強文化市場和黃酒業整頓,建立處理信訪突出問題及群體性事件聯席會議制度。安全生產事故下降39.8%,群眾信訪總量下降20.9%。國防動員、民兵、預備役、徵兵、人民防空、國家安全等工作得到加強,第三輪「全國雙擁模範城」創建工作扎實推進。
2005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為:全市生產總值增長1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自營出口總額增長20%,地方財政收入增長1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6%,城鎮就業崗位新增5萬個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3.32‰以內。
紹興市市花
紹興栽養蘭花的歷史悠久,有文字記載的始於春秋戰國時期,這可以說是世界之最。我國現存最早由東漢袁康、吳平撰寫的地方誌《越絕書》中有:「勾踐種蘭渚山」的記載。
東晉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王羲之邀謝安、孫綽等當時社會名流、 親朋好友41人到紹興蘭亭修禊,在「曲水流盪」活動中作詩37首,王羲之為這37首詩作了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37首詩中就有幾首寫到蘭花。如徐豐之的「俯揮素波,仰掇芳蘭。尚想嘉客,希風永嘆。」袁嶠之的「人亦有言,竟得則歡。喜賓既臻,想與游盤。微音迭詠,馥為若蘭。苟齊一致,遐想揭竿。」
宋朝的張昊,在纂修寶慶《會稽續志》中寫道:「蘭,《越絕書》曰:句踐種蘭渚山。舊經曰:蘭諸山,句踐種蘭之地,王、謝諸人修禊蘭亭。」
明代紹興知府蕭良干主修,張元忭、孫鑛同纂的《紹興府志》中載有:「蘭渚山,有草焉,長葉白花,花有國馨,其名曰蘭。句踐所樹。蘭諸之水出焉(通曲),蘭亭,山陰漢舊縣亭,王羲之曲水序於此。」
明代紹興著名奇才,青藤畫派創始人徐謂,一生寫了許多關於蘭花的詩,畫了不少蘭花的畫,他在《蘭谷歌》中寫道:「句踐種蘭必擇地,只今蘭諸乃其處。千年卻有永和事,右軍墨藻流修禊。吾越蘭譜本如此,只今春來稽山裡,蘭花蘭垂雲之紫。」
紹興士大夫階層寫蘭、詠蘭、養蘭的情況,歷史淵遠,除見之於詩、畫以外,還見於散文筆記,如明代張岱的《陶庵夢憶》、清代李慈銘的《越縵堂日記》等。
魯迅先生1933年11月14日致山本初枝信中說:「養蘭花是頗麻煩的事,我曾祖栽培過許多蘭花,還特地為此蓋了三間房子。」這在周建人口述、周嘩編寫的《魯迅故家的敗落》中也有記載:「魯迅曾祖父芩年公生前除好種蘭花以外,沒有做過其他什麼事。」。
1923年出版的《蘭惠小史》是一本具有影響的蘭史,作者吳恩元結識了許多紹興棠棣的蘭農,在《蘭蕙小史》中記錄了紹興棠棣蘭農的種蘭經驗和發掘名貴品種的貢獻,在記錄的江、浙、滬40種蘭花名貴品種中,紹興縣就佔26種。
1984年1月22日,紹興市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通過決議,確定蘭花為紹興市花。1988年至1992年,紹興的蘭花在全國三屆蘭花博覽會、兩次全國蘭花展覽會上共獲得金牌13塊、銀牌27塊,並獲得優秀品種獎牌10塊,栽培獎牌3塊,科技獎牌1塊。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朱德同志曾與紹興蘭農交流養蘭經驗,紹興還有專門的花市。1991年,在全國春季蘭花展開幕式上,中國蘭花學會名譽理事長吳應祥教授在講話中稱:紹興----中國蘭花的故鄉。
⑷ 太康縣國土資源局
太康縣地處豫東平原,隸屬周口市,地理坐標為北緯33°54′~34°17′,東經114°32′~115°08′。太康縣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有5000多年,夏王太康曾遷都於此。太康故稱「陽夏」,秦王贏政二十三年(前224年)始置陽夏縣,隋文帝開皇七年(587年),改陽夏縣為太康縣,沿襲至今。縣南北長44.25公里,東西寬55.25公里,東鄰商丘市柘城縣、睢縣,北連開封市通許、杞縣,西與扶溝縣、西華縣毗鄰,南與淮陽縣接壤。全縣轄23個鄉(鎮)、768個行政村,總面積175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10.29萬人(其中農業常住人口100.1萬人)。
成富才 周口市國土資源局助理調研員
程慎重 黨組副書記、副局長
陳忠祥 副局長
張存功 副局長
李康民 紀檢組組長
徐國民 監察隊長
張志明 主任科員
劉保恩 主任科員
王明強 副主任科員
侯欽迎 副主任科員
成富才簡介:河南濟源人,1962年5月出生。1982年12月~1982年12月,淮陽縣安嶺鄉鍛煉;1982年12月~1985年6月,任淮陽團縣委副書記;1985年6月~1986年7月,任周口團地委宣傳部副部長;1986年7月~1987年11月,任周口地委組織部幹事;1987年11月~1991年3月,任中共周口地委副科級組織員;1991年3月~1993年1月,任周口地委組織部黨管科副科長(正科級),下派搬口鄉任副書記;1993年1月~1997年2月,任淮陽縣劉振屯鄉黨委書記;1997年2月~1999年1月,任淮陽縣黃淮海開發辦公室主任;1999年1月~2001年6月,任淮陽縣委組織部正科級組織員;2001年6月~2002年4月,任淮陽縣土地管理局工作組組長,主持全面工作;2002年4月~2007年4月,任淮陽縣國土資源局黨組書記、局長;2007年4月,任周口市國土資源局助理調研員;2010年10月至今,任太康縣國土資源局負責人,主持全面工作。
【機構設置】局內設辦公室、人事股、規劃耕地保護股、財務股、用地審批管理股、地籍測繪股、礦產與地質管理股等7個股(室);下設評估所、地產中心、土地整理中心、土地執法監察大隊、測繪隊、國有土地管理所等6個二級機構;轄城關、城郊、毛庄、獨塘、高朗、楊廟、馬頭、轉樓、王集、龍曲、高賢、芝麻窪、常營、清集、板橋、遜母口、大許寨、五里口、老冢、符草樓、張集、朱口、馬廠等23個國土資源所。現有幹部職工334人。
【土地資源】太康縣土地總面積175400公頃,其中,耕地面積129935公頃,園地1412公頃,林地5310公頃,建設及工礦用地24900公頃,交通、水利用地857公頃,未利用地190公頃。
【礦產資源】經勘探,太康縣具有一定的煤炭、煤層氣資源,主要集中在太康縣東部,勘測煤層厚度較大的為4.7米,面積312平方公里,預測煤炭儲量約9.06億噸,煤級為無煙煤;煤層氣蘊藏在地下1000~2000米煤層中,總資源量達161億立方米,建築用沙、地熱水資源較為豐富。
【耕地保護】建立健全基本農田信息網路,每個行政村聘用信息員,明確職責。組織監察大隊、各基層國土資源所對轄區內基本農田定期開展巡查,落實基本農田「五不準」規定,及時發現和制止違法佔用耕地行為,依法嚴厲查處破壞、佔用耕地的違法案件,耕地保護取得了良好效果。全縣耕地穩定在12.9914萬公頃,劃定了基本農田保護片23個,保護塊4782個,基本農田保護面積11.16萬公頃,保護率達85.4%。
【國土資源規劃管理】《太康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2006~2020)已經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實施,爭取到規劃建設用地指標12.5平方公里,確定了中心城區規模25.99平方公里,實現了各業各類用地的統籌安排和科學布局。解決了太康縣城市建設、產業集聚區建設、能源交通等各項建設用地的規劃及報批問題。經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太康縣產業集聚區規劃面積為1.275萬畝,紡織工業園區規劃面積為3000畝。進駐產業聚集區的共有33家企業,龍源紙業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已建成投產。
【建設用地管理】充分發揮「保護資源、保障發展」的職能作用,強化服務意識,提高辦事效率,用足用活政策,在重點項目、產業集聚區和保障性住房等民生項目建設中,堅持提前介入、全程跟蹤、超前服務,利用6條路子著力破解土地報批「瓶頸」。2010年上報鄉鎮建設用地2個批次,面積17.55公頃;城市建設用地8個批次共計252.2613公頃;組織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報件3批2700畝。
【土地利用】2010年,共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15宗,面積1574.5985畝,收取土地出讓金2.9715億元,為全縣各項事業發展提供了資金保障。
【土地綜合整治】2010年,組織實施4個土地綜合整治項目,總投資321.4173萬元,整治規模2201.76公頃。2010年第一批補充耕地項目凈增耕地66.19公頃。通過對項目區田、水、路、林、村綜合治理,增加有效耕地面積141.94公頃。已實施完成了常營鎮前河村土地整理項目,新增耕地52公頃;正在實施的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兩個,分別是高朗三鄉鎮土地整理項目一、二期。預計新增耕地分別為30.31公頃、21.8公頃。
【地籍管理】2010年,嚴格規范土地登記程序,辦理國有土地使用權登記發證134宗,土地抵押登記14宗,為企業融資1.2億元。成功調解土地權屬糾紛案件2起,參與應訴行政復議案件2件,行政訴訟案件1件,所作行政行為全部予以維持。
完成2010年度土地變更調查工作,變更土地面積4334畝,變更圖斑633個,全面查清了全縣各類土地變化情況,更新了縣級土地利用現狀資料庫,保持了太康縣第二次土地調查成果的現勢性,為土地參與宏觀調控、政府宏觀決策提供了正確依據,為國土資源「一張圖」建設和依法有效的土地監管提供了基礎支撐。利用航空遙感(RS)、全球定位系統(GPS)和地理信息系統(GIS)等先進技術,全面完成太康縣第二次城鎮地籍更新調查。建立了資料庫及管理系統,形成太康縣城鎮地籍管理及應用信息系統網路,對於編制國民經濟發展規劃和制定有關政策,參與經濟宏觀調控,落實各項土地嚴管措施,強化集約用地起到了重要作用。
【磚瓦窯廠整治】2010年10月11日,開始對全縣22座磚瓦窯廠全部關停,拆除進入窯廠的高壓線路。嚴格按照新型牆材生產標准驗收,達到生產標准工藝,劃定取土區,經縣發改委、環保、質監、水務、安監、工商、住建、國土聯席辦8個單位「一把手」會審同意並簽字蓋章,由縣聯席辦通知電力部門供電。聯席辦成員單位按照分工加強日常生產監管,凡有違規生產、耕地取土等行為的,一律關停。22個窯廠晾坯場全部清理,復耕土地470畝。
【清理清查違法違規用地,規范用地秩序專項整治】2010年5月27日召開動員大會,成立了以縣委書記任政委,縣長任指揮長的土地清理清查指揮部,下發了《太康縣清理清查違法違規用地規范用地秩序工作實施方案》、《違法違規用地處罰標准及完善用地手續的意見》等多個操作性強的文件。按照「查處一批,處理一批,拆除一批,完善一批手續」的要求,穩步、有序推進清查工作。下發通知書4163份,入戶調查製作詢問筆錄1821份,查實合法用地3847宗,違法佔地316宗(其中單位58宗),違法佔地面積481148平方米(合721.7畝),其中單位58宗,面積429548平方米(合644.3畝);個人258宗,面積51600平方米(合77.4畝);立案查處316件,拆除違法建築物62處236間,面積3850平方米,復耕110000平方米(合165畝),追繳罰款及出讓金5530多萬元,涉嫌犯罪移送公安機關12件。
【執法監察】嚴格土地執法監察,從預防、查處、監管和部門聯動四個方面入手,構建土地執法長效機制。建立健全了縣、鄉、村三級執法監察網路,落實土地動態巡查制度,把全縣23個鄉鎮劃分為七個管理區,劃片包干,責任到人。做到有舉報必查、有傳聞必查、有建房必查、有新動地必查;建立了部門聯動制度,形成執法合力。縣國土資源局發現違法佔地後,及時函告縣發改委、住建、工商、電力等職能部門,採取相應措施,共同制止違法佔地;落實了責任追究制度。對違法用地多發的鄉鎮和大宗違法佔地,向分管的中隊長、國土資源所所長下發《督辦通知》,對制止不力、形成新的違法佔地的嚴肅追究管理人員的責任。2010年,全縣共立案查處各類土地違法案件50件,涉案面積35公頃,其中耕地15公頃,立案50件,結案48件,恢復耕作土地12.87公頃,拆除構(建)築物950平方米,收取罰沒款50餘萬元。
【全國第十次衛片執法檢查】對全縣涉及衛片圖斑,特別是工業集聚區道路用地進行認真核查,梳理分類,積極整改。全縣涉及用地34宗,實地核查面積為2219.06畝。其中,實地偽變化9宗,面積597.71畝;合法用地為21宗,面積1461.22畝;違法用地4宗,面積為160.13畝,違法用地佔全年新增建設用地的比率為9.87%。在衛片執法檢查中發現的違法用地,對人對事處理到位後,符合規劃的補辦用地手續。
【信訪工作】狠抓「三個環節」即遏制違法用地,杜絕信訪源頭;強化信訪責任,完善領導信訪接待和包案下訪制度,實行「一崗雙責」;突出工作重點,控減越級上訪。實行「一案一策」,落實工作責任。對疑難復雜的土地信訪問題成立專門工作小組,一律上門解決問題;對歷史遺留問題做好穩控工作,防止矛盾激化。對重點鄉鎮重點問題,尋求重點突破,做到問題不解決、班子不解散、人員不息訪、穩控不放鬆。2010年,共接待群眾來信來訪78起,立案40起,結案38起,結案率達到95%。
(楊承鑫 封艷華)
⑸ 柳樹的資料
1.柳樹是一類植物的總稱:旱柳 、腺柳 、垂柳屬多為灌木,稀喬木,無頂芽,合軸分枝,雄蕊數目較少,蟲媒花等特徵表明,較楊屬與鑽天柳屬進化。本屬世界約520多種,主產北半球溫帶地區,寒帶次之,熱帶和南半球極少,大洋洲無野生種。我國有257種,122變種,33變型。各省區均產。
2.柳樹屬於廣生態幅植物,對環境的適應性很廣,喜光,喜濕,耐寒,是中生偏濕樹種。但一些種也較耐旱和耐鹽鹼,在生態條件較惡劣的地方能夠生長,在立地條件優越的平原沃野,生長更好。一般壽命為20~30年,少數種可達百年以上。一年中生長期較長,發芽早,落葉晚,南方個別種為常綠樹。
⑹ 柘城檯球桌
你好,柘城應該不會有賣檯球桌的地方,一般省會城市賣檯球桌的比較多,所以你要開檯球廳的話,可以到鄭州看看,鄭州有個賣紳士檯球桌的地方,名氣好,知名度高!河南很多檯球廳用的就是他們的,全稱是「鄭州紳士檯球桌」,你上網搜一下就能找得到。
柘城位於河南省東部,商丘市西南部,北與寧陵縣相連,南與鹿邑縣接壤,西與太康縣為鄰。總面積平方公里,總人口萬人,轄柘城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及個街道、鄉鎮。
柘城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上古時代,炎帝朱襄氏曾在此定居並建都,夏朝時期稱株野,商朝時期稱為秋地,西周時期為「三恪」之一的陳國開國之都[] ,柘城一名始於東周戰國時期,屬楚國。秦朝時築城設縣,至今已有餘年的建城史,因邑有柘溝環流、兩岸柘樹叢生,自古又盛產柘絲而得名柘縣,隋朝開皇十六年(公元年),定名為柘城縣。[] 境內有李庄遺址、朱襄氏陵、柘城故城遺址、孟庄遺址、春秋泓水之戰遺址、夏姬墓、邵園漢墓群、孟庄遺址、王馬寺遺址、寶台廟遺址和中原野戰軍指揮部舊址等文物古跡。[]
柘城縣城北距商丘市城區公里,西距鄭州市公里。商周高速貫穿全縣,臨近隴海鐵路、京九鐵路、鄭徐高鐵、商杭高鐵、連霍高速、濟廣高速等國家交通主幹道。
東起柘城的通柘煤田煤炭存儲量達億噸,為河南省最大的煤田。[] 柘城有金剛石及超硬材料加工企業家,年產金剛石億克拉、金剛石微粉億克拉、金剛石系列製品萬件,為全國金剛石行業集群度最高、產業鏈條最完善的加工基地,被譽為中國金剛石微粉之鄉。
年,柘城縣生產總值.億元,增長%;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億元,增長.%;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億元,增長.%;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億元,增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億元,增長.%。
柘城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中原農業文明開啟的源頭,華夏朱氏、胡氏、陳氏宗親發祥的根脈。上古之時,炎帝朱襄氏曾在此定居並建都;夏朝時期稱」株野「;商朝時期稱為」秋地「;西周時期為「三恪」之一的陳國開國之都;柘城一名始於東周戰國時期,屬楚國。
柘城在河南及商丘的位置
柘城在河南及商丘的位置
據《太平寰宇記》:「邑有柘溝,以此名縣。」秦朝時築城設縣,因邑有柘溝環流、兩岸柘樹叢生,自古又盛產柘絲而得名「柘縣」,隋朝開皇十六年(年),定名為柘城縣,至今已有餘年的建城史。[]
唐朝時屬宋州,宋朝時屬應天府南京。
明朝嘉靖二十一年(年),舊城圯於大水,一城錦鄉,沒於澤國,即今日「北舊湖」。嘉靖三十三年(年),城池南遷,以迄於今。
明清兩朝均屬歸德府管轄。
「北舊城」內,依然煙波浩渺,水天一色,令人神往。歷史上著名的春秋宋楚泓水之戰曾發生於此,解放戰爭時期淮海戰役曾在柘城設立總前委指揮部。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柘城縣位於河南省東部、商丘市西南部,總面積平方公里,耕地面積萬畝,轄個鄉鎮、辦事處個行政村。[]
物產資源
柘城物華天寶,盛產三櫻椒、棉花、煙葉、林木、優質小麥等農副產品,是著名的「中國三櫻椒之鄉」、「胡芹之鄉[] 」、「中國金剛石微粉之鄉」,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河南省林業生態縣、河南省職業教育強縣。境內探明有大型優質煤田,存儲量超億噸,是未來能源城市[] 。全縣三櫻椒常年種植面積達多萬畝,現已成為全國著名的辣椒生產加工集散地。探明儲量億噸的特大型優質煤田,可持續開采年以上,為一座新興能源城市的誕生提供了條件。[] 柘城作為一座生態魅力新城,先後榮獲全省產業集聚區建設十快縣、省級園林城、省級衛生城等榮譽稱號。
氣候條件
柘城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年降水量為.毫米,無霜期天。柘城區位優越,交通便利,緊鄰華商之都商丘市,毗鄰京九鐵路、隴海鐵路交會處和國道、國道交會處,商周高速公路貫穿南北,穿境而過,設有柘城北、柘城西兩個出入口;永登高速公路從南部穿過,並在柘城、鹿邑兩縣交界處設有出入口;八條省道呈「米」字形遍布境內,全縣形成了以高速公路和省級主幹道為主,縣鄉道和村村通為輔,干支相連、四通八達、方便快捷的交通網路。
行政區劃
截至年底,柘城縣轄柘城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及個街道辦事處、個鎮、個鄉,柘城縣人民政府駐未來大道中段容湖對面。
柘城縣政區圖
柘城縣政區圖
柘城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位於縣城西部和東北部,以商周高速公路、商柘公路為發展軸,是河南省家省級高新區之一、商丘市家省級高新區之一。柘城高新區總規劃面積平方公里,建成區.平方公里,分為金剛石產業園、超硬材料產業園及醫葯產業園。
個街道:長江新城街道辦事處、浦東街道辦事處;
個鎮:安平鎮、起台鎮、慈聖鎮、胡襄鎮、遠襄鎮、陳青集鎮、崗王鎮、張橋鎮、李原鎮、馬集鎮、申橋鎮、大仵鎮;
個鄉:皇集鄉、惠濟鄉、伯崗鄉、老王集鄉、洪恩鄉。
交通
柘城交通便利,四通八達。緊鄰京九鐵路與隴海鐵路的黃金十字架交會處,距連霍高速公路和國道公里,東距國道、西距國道公里。商周高速公路與淮亳高速公路貫穿縣境,並在境內設有兩個出入口。商周路、柘鹿路、柘睢路、柘寧路、柘太路、柘鄲路、S等條省道與縣、鄉、村三級公路網布全縣,聯通八方,人流物流暢通便捷。東北距京九鐵路、隴海鐵路、商丘觀堂機場僅公里。境內公路條,.公里,有溝通個地區,個縣市的多餘條客運線路。商周高速已建成通車。縣鄉有線光纜已鋪通。全縣程式控制電話總容量達到門,實現了國內國際長途電話直撥,圖文傳真。
經濟
總體建設
年,柘城縣圍繞打造新型城鎮化示範區,按照「規劃引領、基礎先行,新舊統籌、產業支撐,城鄉一體、建管並重」的思路,以縣城建設為龍頭,以新型社區建設為節點,注重內涵式、集約式發展,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城鄉面貌煥然一新。縣城建成區面積達到平方公里,城區人口萬人,城鎮化率%。
一是綜合實力持續增強。全縣生產總值完成.億元,同比增長%;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億元,增長.%.公共設施投資完成億元,增長%;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完成.億元,增長.%;固定資產投資完成億元,增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億元,增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元,增長%;農民人均收入完成元,增長%.主要經濟指標增速持續加快,在全市個縣市區中保持了較好的位次。
柘城縣總體規劃圖
柘城縣總體規劃圖
二是做硬產業支撐,堅持聯動發展。按照「重規模擴張、重服務配套、重效益提升、重產業集群、重科技支撐、重產城融合」的總體要求,按照建好金剛石產業園的目標,著力承接主導產業的龍頭企業、關聯企業、補鏈企業,落地了一大批大項目,實現了主導產業總量規模的持續擴張。產業集聚區建成區面積達到.平方公里,累計落地工業項目個,實現營業收入億元,稅收.億元,累計吸納就業.萬人,金剛石超硬材料產業完成工業增加值突破億元。新入駐產業集聚區億元以上工業項目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個,億元以上項目個,億元以上項目個。堅持聯動發展,大力實施「產城融合工程」持續推進「兩區兩帶一環一網一城」建設。年,新區內建業聯盟新城、開疆綜合商務中心等重大項目全部開工建設,縣億元新城分院新城婦幼保健院等項目主體工程基本完成,公里的大北環正在緊張施工,加快推進特色商業區建設,碧水華庭等商住社區正在建設,華景商務綜合體、五星級賓館主體工程基本建成,華景路商業街日益繁榮。通過實施「功能提升工程」和「產城融合工程」,實現了以產興城、依城促產、產城互動發展的良好格局。年月被省政府確定為第一批河南省產城聯動發展示範集聚區。
三是城鄉一體化取得新進展。縣城面貌日新月異,突出規劃引領。以「兩區兩帶一環一網一城」建設工程為重點,加快縣城建設。堅持先規劃後建設、不規劃不建設。不斷加大舊城和城中村改造力度。余井、金陳、明珠學府等個城中村改造項目順利完成,建成面積萬平方米。著力完善功能。進一步加大城區供(排)水、污水處理、綠化、亮化、供氣、供熱、公廁和垃圾處理中轉站建設力度,城市功能不斷完善。新建移動環保型公廁座,城區公廁總數達到座,建成垃圾中轉站座,實施了條背街小巷精細化改造,改造污水管網公里、供水管網公里,修整路面.萬平方米,安裝路燈盞;實施了縣城多條供水支管網和條供水主管網改造,第二污水處理廠建設進展順利,廠區、提升泵站和管網建設已完成。圍繞「三城」創建,加強環境衛生綜合整治,持續實行每周三五義務勞動日制度,建立了城市管理長效機制。堅持城鄉一體。狠抓特色小城鎮打造。堅持「突出重點、示範帶動、典型引路、逐步推進」的原則,採取「財政支持、部門幫扶、鄉鎮挖潛」的辦法,選擇基礎較好、實力較強、特色明顯、領導班子積極性高的鄉鎮,大力推進「五個一」工程,重點實施沿街建築立面刷新、破舊房屋拆遷改造、道路綠化硬化等八項內容的精細化改造,極大地改善了城鎮面貌,提升了小城鎮建設水平,初步打造了一批特色小城鎮。狠抓中心村建設。圍繞布局優化、村莊綠化、路燈亮化、衛生潔化、庭院美化「五化」目標,結合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因地制宜加快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促進農民群眾向中心村集聚。三是狠抓環境衛生綜合整治。以治臟、治亂、治差為重點,加大中心村環境綜合整治力度,著重抓好「三清」(清理糞堆、垃圾堆和柴草堆)、「四改」(改水、改廁、改廚、改圈)、「五化」(硬化、凈化、美化、綠化、亮化),有效改善了農村整體環境。
主導產業
柘城工業體系門類齊全,民營經濟發展勢頭強勁
柘城縣地標雕塑
柘城縣地標雕塑
,板塊經濟各具特色,高新技術產業迅速起步。初步形成了皮革、麵粉、食品、釀酒、醫葯、化工、造紙、軸承、木材、機械、建築、鋁製品、金剛石微粉加工等門類齊全的現代工業格局,建有三大工業園區和民營工業城。全縣金剛石微粉加工企業發展到余家,年產量達億克拉,佔全國生產總量的%以上,占出口總量的%以上,是國內金剛石微粉加工生產重要基地和主要經銷市場。柘城基礎設施功能齊全,城市品位不斷提升。縣城改造治理氣勢磅礴,城東開發和北環路行政服務新區開發日新月異,城市綠化、美化、亮化、供水、供電、通信、商貿、餐飲服務、文化教育等基礎設施建設精彩紛呈,北湖開發工程規模宏偉。縣城建成區面積擴大到.平方公里,城區人口發展到人,日供水能力達到噸。現代化的通訊網路覆蓋城鄉,商貿市場一派繁榮,輻射周邊縣市中心商貿城區域優勢已初步顯現。一個功能齊全、整潔亮麗、文明和諧的現代新柘城,粲然亮麗在世人的面前。
高新產業
柘城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位於柘城縣城西部和東北部,柘城高新區以金剛石及超硬材料為特色主導產業,現有金剛石及超硬材料加工企業家,年產金剛石億克拉、金剛石微粉億克拉、金剛石系列製品多萬件,成為全國金剛石行業集群度最高、產業鏈條最完善的加工基地,為中國最大的金剛石及超硬材料產業基地,被譽為中國金剛石微粉之鄉。年,柘城高新區共安排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個,總投資額.億元,新入駐高新區億元以上工業項目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個,億元以上項目個,億元以上項目個,實現稅收.億元。
柘城高新區以金剛石及超硬材料、醫葯為主導產業。截至年底,高新區形成了以萬克鑽石工具、先進工業金剛石、金銳鑽石工具、厚德金剛石、大力量新材料、萬克鑽石工具、惠豐鑽石科技等金剛石及超硬材料為主的骨幹企業,金剛石及超硬材料製品生產加工企業家,形成了從單晶人造金剛石製造、金剛石微粉加工和金剛石製品生產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條。金剛石及超硬材料產業的主導地位明顯加強。醫葯製品產業初見雛形,入駐了華商葯業、恆生葯業、韶華葯業、中盛葯業、慈雲生物等醫葯製造企業家,醫葯製品產業企業科技含量得到大幅度提升。
柘城高新區
柘城高新區
截至年底,柘城高新區擁有兩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力量新材料、惠豐鑽石科技),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鴻翔超硬、傑隆生物、海樂電子)、項國家自主知識產權、項發明專利,建成了河南省金剛石產業檢測中心,新源超硬、鴻翔、惠豐等企業建成了個省級工程技術中心(新源超硬的河南省金剛石研磨材料及製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鴻翔超硬的河南省超硬粉體材料及製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惠豐鑽石科技的河南省亞微米超硬材料粉體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其中惠豐鑽石科技有限公司建成了河南省亞微米超硬材料粉體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全省唯一的金剛石微納級粉體河南工程實驗室,並與河南工業大學簽訂了「產學研」合作項目協議。柘城高新區金剛石製品形成了「人造單晶金剛石—人造金剛石萃取—金剛石微粉加工—金剛石製品」較為完善的產業鏈,金剛石製品從中低端磨料磨具向汽車缸體、高鐵軌道、航天航空材料等高精尖產品延伸,市場競爭力和產業支撐力顯著提高。厚德、金銳和先進三大金剛石工業項目,積極創建省新型工業化示範基地,爭取申報國家級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高新區設立了博士後流動站和科研樓,成功引進博士人、碩士餘人、高級技術人才餘人,具備了新產品研發、專利成果轉化、金剛石微粉及製品檢驗檢測的科技能力。
年以來,柘城高新區加大了園區內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力度,實施了北海路、廣州路、蘇州路、學府路等道路的延伸工程,新修了雙楓路。進一步完善了高新區內的硬化、綠化、亮化、供排水、天然氣、弱電入地等升級改造工程,規劃建設了高新區展示中心、污水處理廠、職工公寓、人力資源服務中心等基礎配套設施,大大提高了高新區的承載能力。
為解決融資問題、突破融資瓶頸。截至年底,柘城高新區先後為家企業發放貸款萬元。利用柘城縣發展投資公司積極為在建項目和高新區內的基礎設施建設注入資金支持,保障項目的順利實施,為高新區提供融資.億元,累計為高新區生產企業提供擔保資金.億元。
戰略定位
柘城縣、在商丘市域「一市、一軸、三區」的空間結構布局中,處在以商丘市為中心的中部經濟區范圍內。隨著國家中部崛起戰略和黃淮四市發展戰略的實施,有利於承接
中原經濟區戰略格局
中原經濟區戰略格局
沿海發達地區及周邊主要中心城市的產業轉移。
柘城縣城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重點培育壯大金剛石微粉及製品產業、紡織服裝、食品加工、造紙、鋁製品、醫葯保健品、釀造、辣椒加工、林木加工、麵粉加工和皮革加工等主導產業,發展柘城縣特色經濟。根據柘城縣「十一五」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戰略重點和戰略模式,結合縣域人口分布、交通網路和城鎮體系的空間分布格局,宜採用「一心、雙環、兩軸、三點」的城鎮體系空間布局。
「一心」即縣城城區,它是縣域的極核,縣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雙環」即內外兩個環縣公路,它是聯系全縣各鄉鎮的主要交通紐帶;
「兩軸」即商周公路和柘睢、柘鹿公路。
「三點」即胡襄鎮、慈聖鎮和安平鎮三個中心鎮。
通過合理有序的空間發展布局,以工業化帶動城鎮化,推進農業現代化,促進城鄉一體化,努力構建農業先進
柘城縣總體規劃圖
柘城縣總體規劃圖
、工業發達、文化繁榮、環境優美、人民富裕、社會和諧的新柘城縣。
規劃期內,重點保障中心城區和產業集聚區的發展,中心城區新增城鎮工礦用地規模公頃。加快縣城的建設,完善縣城的中心功能,形成以縣城為主體,以重點建制鎮為骨幹,一般鎮為基礎,功能明確、布局合理、聯系緊密的城鎮體系。中心城區總體結構布局為「一核三心三軸五區」。
一核:以北湖和兩條河流組成城市的綠核。
三心:春水路與和平路交叉口地區為城市商業服務中心,北環路中段的城市行政中心和教育文化中心。
三軸:規劃確定以春水路、北環路為綜合功能生長軸,結合南北向的和平大街組成十字型城市主軸結構。
五區:北部行政文化居住區、南部老城商貿生活居住區、西部工業區、東部居住區和北部工業區。
如今發展立足於現有老城區改造,新建城區建設項目「一湖兩河」開發為龍頭,向北、向西緊湊發展。遠期城區以向東西發展為主,適當向南北發展。
人口
柘城常住總人口萬人[] ,漢、回、黎、土、藏、壯、滿、苗等個民族,人口密度約為每平方公里人。
商丘方言與普通話很接近,但從音繫上看,更接近古漢語,屬北方方言中原區。全縣語音基本一致
稱謂:父親稱「大」或「爹」;母親稱「娘」(也有叫爸、媽);
柘城縣城區
柘城縣城區
祖父稱「爺「,祖母稱「奶奶」;伯父、岳父稱「大爺」;伯母、岳母稱「大娘」;外祖父稱「姥爺」;外祖母稱「姥娘、姥姥」;舅母稱「妗子(音jin,四聲)」;兄稱「哥哥」;弟弟稱「兄倪(ni)」;個別少數地方稱姑姑為嫲嫲(音mama)等。
時間:早晨叫「清早起來」;吃早晨飯叫「吃清早起來飯」,中午叫「晌午」;下午叫「哼昂」;晚上叫「嗨嘍」;吃過晚飯沒叫「喝吧茶沒」;昨天叫「夜個兒」;前天叫「蔡個兒」;明天叫「明個」;後天叫「後個」;春節叫「年下」。
位置:這里稱「這個兒」;那裡稱「那個兒」;前邊稱「前頭」;後邊稱「後頭」;正房叫「堂屋」;廁所稱「屎茅子」;角落叫「仡佬」(ge『lao)等。這些語言都體現了典型中原區語言特點。
動作:蹲下稱「估擊能個」,水念「扉(fei三聲)」,膝蓋叫「格拉伴」。
完蛋叫「去求吧」,漂亮叫「有排場」,硬幣叫「分克」,惡心叫「可囊人」,好生氣叫「小僧(seng四聲)」吝嗇叫「真尖」,不行叫「不佔(zhan三聲)」,吵鬧叫「喳呼」,慢叫「肉」,喜歡叫「相中」,壞叫「賴、孬」,有效果叫「管護」,不著急叫「白慌」。
教育
柘城縣高級中學
春華秋實,桃李芬芳;悠悠六十載,學子燦如星。六十多年來,柘城縣高級中學共培養出畢業生三萬多名,向高校輸送新生一萬多名,年以來,在高考中升學人數十二次名列商丘地區第一、三次第二,先後涌現出二名河南省高考狀元、九名商丘市高考狀元,一千多名學生在國家、省、市級競賽中獲獎。學校先後有三位校長分別被評為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和河南省勞動模範,六位教師分別被評為全國教育系統模範、全國優秀教師、河南省優秀
柘城縣高級中學
柘城縣高級中學
教師,一位教師當選為河南省人大代表。
柘城縣高級中學是一所省示範性高中,多年來該校始終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為指導,堅守「依法治校,以德治校,民主理校,科研興校,爭創名校」的辦學思路,以高標準定位,高起點要求,高效率運轉,結合強有力的工作措施,為社會培養了大量合格人才,創建了良好的校園環境,全面提高了教職工的整體素質,教學質量穩步提高,入學人數連年攀升,增強了學校的凝聚力和和向心力,在社會上樹立了良好的外部形象。
柘城縣第二高級中學
柘城縣第二高級
柘城縣第二高級中學
柘城縣第二高級中學
中學始建於年月,地理位置優越、環境優美。是縣委、縣政府和縣教體局根據當時高中教育發展戰略的需要,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引入競爭機制,按照「行政級別相同、師資力量對等、生源質量相當」的原則,從原柘城縣高級中學分設出來的一所新建高中。
通過年多來的建設和發展,學校現已成為豫東地區具有帶動和輻射作用的省級示範高中,先後被評為市級文明單位,十幾首批綠色學校,省級教學管理規范化學校,省衛生先進單位,省標一級檔案室,全國終於會教研教改基地校,世紀發展戰略基地校。
學校佔地面積平方米,綠化面積平方米,教學區、運動區、辦公區、生活區四區分明,規劃布局合理,校園整潔優雅。學校現有個教學班,在校生多人,共有教職工人,專任教師人。學校建有教學樓三幢,電教樓一幢,圖書樓一幢,實驗樓一幢,辦公樓一幢,學生宿舍僂兩幢,餐廳兩幢,有達標的實驗室,,有藏書豐富的圖書館,有標准四百米跑道的田徑運動場和籃、排球場,有現代化的校園網路系統、廣播電視系統、校園控制系統。學校設施設備先進完善,綠化美化凈化亮化到位,整個校園充滿濃厚的文化氣息和生活氣息。有多名同學先後在全國數學、化學、生物奧林匹克 競賽中獲獎。學校如今在校長、黨總支書記彭宇的帶領下,以一流的師資隊伍,一流的管理水平,一流的教學質量,一流的育人環境,正以嶄新的姿態邁向河南省乃至全國高中教育的先進行列。
旅遊
文物古跡
柘城現存文化古跡遺址處,館藏文物余件。
新城區
新城區
申橋鎮李庄遺址年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第一鞋:顆年前的犀牛牙化石堪為珍奇,孟庄殷商文化遺址出土的草鞋底被考古界譽為「中華第一鞋」。
李庄遺址:又稱「山台寺遺址」,位於柘城縣申橋鎮李庄村,因其基址上過去有座山台寺而得名。李庄遺址以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龍山文化遺存為主,同時又含有較多的岳石文化遺存。龍山文化距今為年至年,此時農業生產已佔相當比重,耜耕和以石器磨製、輪制陶器為代表的手工業生產技術已有較高水平,家畜飼養有了顯著發展,陶器種類眾多,形態多樣,造型美觀,飾紋纖細。年被國務院正式批准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柘城故城遺址:(含邵園漢墓)。始於漢代,位於柘城縣北舊城內。文化內涵豐富。邵園漢墓位於柘城縣西郊的邵園鄉邵園村,為較大規模東漢時期的磚室墓,墓主身份較高,保存基本完好。年月日被國務院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朱襄陵:即炎帝陵,朱襄氏,炎帝的別號。炎帝在位年,逝後被遷回作為其祖居地和建都地的商丘安葬,現柘城縣東十里的朱襄陵,即為炎帝之墓,世代祭祀。
孟庄遺址:位於柘城縣崗王鎮孟庄村北側,又叫「心悶寺」遺址。
炎帝朱襄陵
炎帝朱襄陵
史堌堆遺址:址位於老王集鄉史堌堆村,是一處商代文化遺址。
胡廟墓群:位於申橋鎮胡廟村,是西漢和東漢時期的墓葬集中地。
楊庄墓群:位於胡襄鎮楊庄村,是西漢時期的墓地。
邵園漢墓群:位於西郊邵園村。該墓為拱頂式磚券多室夫妻合葬墓。墓向東,兩主室並列,且有甬道兩個、耳室四個,成「井」字形。
大棘之戰遺址:公元前年,鄭國和楚國結盟之後為了爭奪中原霸權,同宋國在大棘(今安平鎮西南)展開一場著名的戰爭。這場戰爭的舊址,即在今大毛村一帶。此地靠近渦河,地勢低窪,面積約為平方公里。該區域內有戰國墓群、楚太子墓和伍員(伍子胥)釣魚台遺址。
泓水之戰遺址:公元前年(周襄王九年),春秋時代第一位霸主齊桓公逝世後,齊國因君位繼承而引發內亂。次年,宋襄公出兵協助齊孝公取得君位。同時,楚成王借齊國中衰、中原無霸的機會將勢力滲入中原地區。宋襄公不顧宋國國力尚弱,希望能以宋國的公爵地位壓制各諸侯國,與楚國爭奪中原霸主的位置。
孔子困匡處:位於惠濟鄉小吳村。孔子困匡,是春秋時期發生在柘城(時稱株野)的一個著名的歷史事件。
⑺ 太康縣釣魚哪裡好詳細地址
千萬不要去藍河釣魚,那裡的魚 吃了會讓人得病的,因為紙廠里排出了的污水嚴重污染了那裡 的水,可惜太康沒有一個人能敢管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