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揚州江都區浦頭鎮派出所張召伍副所長用職權將我頂包其它人賭博罪,因為我長期在外,找過張副所沒有用。
你好,對問題官員可以登錄揚州紀委網站 http://jjw.yangzhou.gov.cn/ 投訴舉報。
㈡ 現在有江都到浦頭的公交車嗎
江都到浦頭的公交車是有的
㈢ 江都浦頭
浦頭鎮東與泰縣為鄰,南隔嘶馬即為揚子江。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一代風流的白浦江也早已滄海桑田,湮沒無聞了。據傳古時長江下游入海口除了和長江幹道外,尚有兩條支流,一是現在上海的黃浦江,一是浦頭的白浦江。白浦江當時也是長江北岸江流歸海的一條大河。詢問當地老人,他們聽說在他們爺爺小時候,前輩老人向他們講過白浦江的故事,還帶領他們去辯認過那古老依稀的白浦江的河床走向,當時尚有一鱗半爪的殘跡,在以後的所代,特別是土方整化後就盪然無存了。現在僅存下白浦江邊的一個小小碼頭,一直保留至今,這就是今天的浦頭。浦頭者白浦江之碼頭也。 浦頭至今還有一個叫陳布橋的地方,據傳這就是當年架在白浦江上一座橋梁,為兩岸人民的生產、作息、不定期信提供便利條件,它像一個歷盡風霜的老人一樣,在完成了光榮的歷史使命後,早退居林下安度晚年了。提起麻布橋還有一段美好動人的故事。當時白浦江兩岸人為江所隔,交通很不方便,大家早想造橋,無奈經費無著。這事被北岸村子裡一位姓范的寡婦知道。范氏喪夫後專靠績麻紡紗織布為生。她紡的麻紗又細又勻,織同來的夏布光潔漂亮。村裡人看她為人心善,手藝又好,都願意請她紡紗只布,所以生意興隆,一年下來自給有餘。當她聽說造橋經費有困難,就主動將家裡積余的六丈二尺夏布獻出來造橋。此舉感動鄉鄰,在家紛紛出錢出力,聚沙成塔,橋終於修好了,人們為了表示對這位勤勞善良寡婦的感激,就把這座橋定名「麻布橋」。 說起浦頭,人們津津樂道的是清朝出過一位進士,還有一個「侍衛府」。廣西巡撫張聯桂就出生在浦頭侍衛府內。張聯桂字丹叔,1838年生,他的高祖都做過清朝侍一,祖父當過千總,父親任過帳房。張聯桂從小聰明好學,以貢生入仕,在廣西六任縣官、州官,在廣東二任知府和糧道,深得清遷大臣彭玉麟和張之洞的器生,逐步升遷按察使、布政使到廣西巡撫。廣西地處邊疆,當時為外國殖民主義者所覬覦。中法戰爭後,兩國會勘的廣西與越南邊界圖經過御覽,由總理各國事務大臣派員與法使議立界牌。時任廣西封疆大吏的張聯桂,仔細查閱法制圖約後,發現圖約條款中「僅具大略、兼有舛錯。」遂派員馳赴瘴癘之地,披立荊棘之中,實地勘察後,掌握了丹桂山金龍洞等地第一手資料,在與法國代表談判時,據理力爭,終使《中法桂越條約》在廣西龍州簽訂,為祖國挽回了大片國土。從此,金龍洞投入祖國懷抱,丹桂山挺起堅實的胸膛,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尊嚴,譜寫了一曲保衛邊疆國土的正氣歌。 中日戰爭爆發後,李鴻章等人和日本簽訂不平等的《馬關條約》,他力陳利害不為清廷採納。遂憂心忡忡,觸發肝疾,辭職返歸故里。雖在家養病,仍關心國事,在以詩書自娛中還不時流露出愛國之情。從當時他所作的「聞道蠻天烽火紅,有人血戰恥和戎」;「書生自愧奮空拳,感事憂時夜不眠」的詩句中可見一斑。他著作有《向心齋治學雜錄》、《延秋吟館詩抄》等,光緒廿三年(1897)四月病逝揚州,終年60歲。
㈣ 江都區浦頭鎮袁灘村今後如何規劃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7-27
㈤ 江都浦頭在江都的發展怎麼樣
一個邊緣的鄉鎮 這兩年發展相對比較慢
㈥ 江都浦頭班最早幾點鍾發車
江都城鄉306路(浦頭線)
江都火車站(江都北區公交首末站)首末班06:15-17:30
浦頭首末班05:10-17:30
㈦ 江都浦頭蓮花庵簡介
摘要 您好,蓮花庵地處七里峽山脈中段,位在於達縣福善鄉、大風鄉、東興鄉、大埡鄉、景市鎮境內,原為關帝廟,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後彷彿寺改建,寺名「德化寺」,清道光六年(1825年)擴建後更名為真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