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全球10大環境問題
全球10大環境問題:
1.氣候變暖 2.臭氧層破壞 3.生物多樣性減少 4.酸雨蔓延 5.森林銳減 6.土地荒漠化 7.大氣污染 8.水體污染 9.海洋污染 10.固體廢物污染
我國環境狀況:
1.大氣污染屬煤煙型污染,以塵和酸雨危害最大,污染程度在加劇。
2.酸雨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青藏高原以東地區及四川盆地。華中地區酸雨污染最重。
3.江河湖庫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工業發達城鎮附近的水域污染尤為突出。
4.七大水系中,黃河流域、松花江、遼河流域水污染嚴重。
5.大淡水湖泊總磷、總氮污染面廣,富營養化嚴重。
6.四大海區以渤海和東海污染較重,南海較輕。
7.漁業水域生態環境惡化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並呈加重趨勢。
8.城市地面水污染普遍嚴重,呈惡化趨勢。
9.全國2/3的河流和1000多萬公頃農田被污染。
(1)世界十大定理污水擴展閱讀
歷年環境日主題:
一、1974年:只有一個地球
二、1975年:人類居住
三、1976年:水,生命的重要資源
四、1977年:關注臭氧層破壞、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和濫伐
五、1978年:沒有破壞的發展
六、1979年:為了兒童和未來——沒有破壞的發展
七、1980年:新的10年,新的挑戰——沒有破壞的發展
八、1981年:保護地下水和人類和人類食物鏈;防止有毒化學品污染
九、1982年:紀念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10年,提高環境意識
十、1983年:管理和處理有害廢棄物,防止酸雨
十一、1996年:我們的地球、家園、居住地
十二、1997年:為了地球上的生命
參考資料網路——環境問題
⑵ 世界著名的20大定律有哪些
1、墨菲定律
如果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種選擇方式將導致災難,則必定有人會做出這種選擇。
解析:墨菲定律是一種心理學效應,由愛德華·墨菲提出。
根本內容:如果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
主要有四個方面:任何事都沒有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所有的事都會比你預計的時間長;會出錯的事總會出錯;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麼它越有可能發生。
6、刺蝟理論
刺蝟在天冷時彼此靠攏取暖但保持一定距離,以免互相刺傷。
解析:在管理學中,刺蝟理論強調的就是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效應」。運用到管理實踐中,就是領導者如要搞好工作,應該與下屬保持親密關系,但這是「親密有間」的關系,是一種不遠不近的恰當合作關系。
與下屬保持心理距離,可以避免下屬的防備和緊張,可以減少下屬對自己的恭維、奉承等行為,可以防止與下屬稱兄道弟、吃喝不分。這樣做既可以獲得下屬的尊重,又能保證在工作中不喪失原則。一個優秀的領導者和管理者,要做到疏者密之,密者疏之,這才是成功之道。
⑶ 經濟學十大定律的酒與污水
酒與污水定律是指把抄一匙酒倒進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進一桶酒,得到的還是一桶污水。也就是說,不在於污水的多少,只要它存在,就會造成一個整體的破壞。在任何組織里,幾乎都存在幾個難以對付的人物,他們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為了把事情搞糟。最糟糕的是,他們像果箱里的爛蘋果,如果不及時處理,它會迅速傳染,把果箱里其他蘋果也弄爛。
⑷ 世界十大環境污染都有什麼世界十大環境污染都有哪些
世界十大環境污染分別是:
1、氣候變暖
2、臭氧層破壞
3、生物多樣性減少
4、酸雨蔓延
5、森林銳減
6、土地荒漠化
7、大氣污染
8、水體污染
9、海洋污染
10、固體廢物污染
有些環境問題在地球上普遍存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環境問題在性質上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如氣候變化、臭氧層的破壞、水資源短缺、生物多樣性銳減等;
有些環境問題是某些國家和地區的環境問題,但其影響和危害具有跨國、跨地區的結果。如酸雨、海洋污染、有毒化學品和危險廢物越境轉移等。
(4)世界十大定理污水擴展閱讀
全球10大環境污染的解決方法:
1、轉變經濟發展模式
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從本質上說,就是從黑色發展模式轉向綠色發展模式。它包含四個相互關聯和互補的方面:一是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二是建立環境友好型社會;三是大力提倡循環經濟;四是積極發展低碳經濟。特別是後者,既是新生事物,更是新的發展方式。
2、加強科學研究
這里所說的科學研究,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環境問題的研究,是指對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對自然環境的破壞程度以及對策等方面的研究;
二是對環境技術的研究,如清潔能源、新型材料以及在節能減排技術等方面。
針對環境問題和環境技術的科學研究面臨三個方面的困難:一是資金問題;二是人員問題;三是技術轉讓和信息共享問題。
3、加強環保教育,改變人們的生活、消費觀念
國際社會普遍認為,貧困和過度消費導致人類無節制地開發和破壞自然資源,這是造成環境惡化的罪魁禍首。
富裕的人們追求高消費,使環境污染加劇;貧困的人們一邊忍受著最惡劣的環境,一邊還要為改善基本的生活條件過度地開采地球的有限資源。人們首先需要滿足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於是消費地球的生態環境資源。
這一點無可厚非工業文明之前,人類的消費和地球的自我恢復能夠維持一個基本的平衡:進入工業文明之後,這一平衡被打破首先是因為人口不斷增加,其次是人類不滿足於基本生存需要,不斷追求更高級別的享受甚至奢侈的生活,人類和地球的供給平衡被打破,世界環境開始不斷遭到破壞 。
⑸ 影響世界的十大物理定律
1、牛頓力學第一定律——慣性定律(空間重力場平衡律)。
2、牛頓力學第二定律——重力加速度定律(空間重力場變化律)。
3、牛頓力學第三定律——力相互作用定律(重力斥力對應律)。
4、牛頓力學第四定律——萬有引力定律(重力分布律)。
5、熱力學第零定律——溫度律、熱平衡律(能量場平衡律)。
6、熱力學第一定律——能量守恆定律(能量分布空間律)。
7、熱力學第二定律——熵增加定律、熱不可逆定律(能量變化時間律)。
8、熱力學第三定律——絕對零度不可達定律(能量利用人力極限律)。
9、相對性原理(普適律)。
10、光速不變原理(運動極限律)。
(5)世界十大定理污水擴展閱讀:
一、物理定律的概述:
物理定律是從特別事實推導出的理論學科。物理定律是以經過多年重復實驗和觀察為基礎並在科學領域內普遍接受的典型結論。用定律形式歸納描述我們環境是科學的基本目的。並非所有作者對物理定律用法相同。
二、物理定律的性質
1、物理定律有下列性質:
2、普遍,它在宇宙任何地方都適用。
3、絕對,宇宙中無任何東西能影晌它。
4、一般有量的守恆關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物理定律
⑹ 十大全球性環境問題是什麼
當今世界正面臨著以下十大環境問題。
(一)全球氣候變暖
地球的氣溫在悄悄地升高,而且已經到了為人察覺的程度。它的危害是不應漠視的。它會引起兩極冰川的融化,會帶來頻繁的暴風雨,會導致生物物種的減少,更會使海平面上升,使沿海地區受淹,想一想當今地球上的一半人口正居住在沿海50公里范圍內,就可以知道沿海地區受淹的嚴重性了。
地球氣溫變化的原因正在於人類的活動。在人類使用化石燃料煤炭的過程中,在某些工業生產過程中,在有機廢物的發酵過程中,不斷地釋放出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等氣體。這些氣體具有阻止地球表面熱量散發的作用,它們的存在就像是在地球表面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溫室,因此這類氣體被統稱為溫室氣體。目前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已經成為世界熱點之一。
(二)臭氧層破壞
臭氧層位於距離地面10-50公里范圍的大氣平流層內,臭氧層能吸收太陽的大部分紫外線,阻擋紫外線輻射到地面,因此對地球上的生物有保護作用。
20世紀中葉以來,人們發現北極圈的臭氧濃度明顯降低,南極圈的臭氧層還出現了空洞。臭氧層破壞的嚴重後果也是不可忽視的:它將增高人類皮膚癌和白內障的發病率,使人類的免疫系統受到損害,它還會嚴重地破壞海洋和陸地的生態系統,阻礙植物的正常生長。
臭氧層破壞的元兇竟然也是人類。近數十年來,人類廣泛使用氟氯烴類化合物與哈龍作製冷劑、除臭劑、噴霧劑等,這些化學物質釋入大氣並擴散入臭氧層後,會與臭氧反應,使臭氧分解為氧。
(三)生物多樣性減少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工業建設的發展,人類對動植物的破壞與日俱增。統計表明,目前每年要有4000~6000種生物從地球上消失,更多的物種正受到威脅。1996年世界動植物保護協會的報告指出:"地球上四分之一的哺乳類動物正處於瀕臨滅絕的危險,每年還有1000萬公頃的熱帶森林被毀壞"。我國生物多樣性遭受破壞的速度也十分驚人。
動植物的生死存亡必將影響人類的命運。人類威脅其他生物生存的最終結果將是威脅到自己的生存。
(四)酸雨蔓延
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活動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降雨時溶解在水中,即形成酸雨。酸雨具有腐蝕性,降落地面會損害農作物的生長,導致林木枯萎,湖泊酸化,魚類死亡,建築物及名勝古跡遭受破壞。
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氣體主要是在能源使用過程中排放出來的。人類的生產水平和消費水平越高,消耗的能源也越多,酸雨的危害也就越大。全世界有三大著名的酸雨區,一個在北美的五大湖地區,一個在北歐,另一個就在中國。近十餘年來,中國的酸雨區不斷擴大,目前酸雨區面積已接近國土面積的1/3。其控制已被列入國家綠色工程計劃。
(五)森林銳減
由於人類的過度採伐和不恰當的開墾,再加上氣候變化引起的森林火災,世界森林面積不斷減少。據統計,近50年,森林面積已減少了30%,而且其銳減的勢頭至今不見減弱。我國森林覆蓋面積僅13?郾9%,約為世界平均森林覆蓋面積的1/3,而森林銳減的勢頭卻並不遜色。
森林的減少導致了水土流失,洪災頻繁,物種減少,氣候變化等多種嚴重惡果。
(六)土地荒漠化
過度的放牧及重用輕養使草地逐漸退化,開荒、采礦、修路等建設活動對土地的破壞作用甚大,加上水土流失的不斷侵蝕,世界上每天都有大片土地淪為荒漠,我國在這方面是較為突出的。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後果就是農民的貧困化。
(七)資源短缺
近數十年來,自然資源的消耗量與日俱增,已有很多資源顯現出短缺的現象。最重要的有水資源、耕地資源和礦產資源。
目前全球有約1/3的人口已受到缺水的威脅,2000年缺水人口增加到1/2以上。我國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僅為世界人均佔有量的1/4,加上水資源在時間和空間上分布的不均勻性,水資源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
由於人口總量的增加,為供應糧食所需的耕地日見緊張,而工業城市建設工程卻在不斷地佔用大量耕地,化肥農葯的使用還在使耕地的質量不斷降低,這一切使人類正面臨耕地不足的困境。
礦產資源的消耗速度正隨著工業建設的速度急劇增加,很多礦產的儲量在近數十年內迅速減少。專家預計,再有50~60年即可耗去石油儲量的80%,某些貴金屬資源則已近消耗殆盡。
如再不認真對待資源短缺的嚴重問題,人類總有一天會面臨無米作炊的絕境。
(八)水環境污染嚴重
人口膨脹和工業發展所製造出來的越來越多的污水廢水終於超過了天然水體的承受極限,於是本來是清澈的水體變黑發臭,細菌滋生,魚類死亡,藻類瘋長,更為嚴重的是,本來足以滋養人體的水,常因含有有毒物質而使人染病,甚至致人於死地。工農業生產當然也因為水質的惡化而受到極大損害。水環境的污染使原來就短缺的水資源更為緊張。水資源的短缺,水環境的污染加上水的洪澇災害,構成了足以毀滅人類的水危機。
(九)大氣污染肆虐
最普遍的大氣污染是燃煤過程中產生的粉塵造成的,細小的懸浮顆粒被吸入人體,十分容易引起呼吸道疾病;現代都市還存在光化學煙霧,這是由於工業廢氣和汽車尾氣中夾帶大量化學物質,如碳氫化合物、氫氧化物、一氧化碳等,它們與太陽光作用,會形成一種刺激性的煙霧,能引起眼病、頭痛、呼吸困難等。1998年我國竟有7個城市的大氣質量,被列為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之中,可見問題之嚴重。
(十)固體廢棄物成災
固體廢棄物,包括城市垃圾和工業固體廢棄物,是隨著人口的增長和工業的發展而日益增加的,至今已成為地球,特別是城市的一大災害。垃圾中含有各種有害物質,任意堆放不僅佔用土地,還會污染周圍空氣、水體,甚至地下水。有的工業廢棄物中含有易燃、易爆、致毒、致病、放射性等有毒有害物質,危害更為嚴重。
顯然,上述眾多的環境問題,已經對人類提出了十分嚴峻的挑戰,這是涉及人類能否在地球上繼續生存、繼續發展的挑戰,人類不能迴避,更不能聽之任之,貿然對待。人類必須、也只有人類能夠找到自己的出路。
⑺ 請列舉世界上著名的定律
一、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是一種心理學效應,由愛德華·墨菲提出,亦稱墨菲法則、墨菲定理。
如果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種選擇方式將導致災難,則必定有人會做出這種選擇。根本內容是:如果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
二、二八定律
二八定律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義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發現的。他認為,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只佔其中一小部分,約20%,其餘80%盡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因此又稱二八定律。
三、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是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廣泛應用於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領域。反映的社會現象是兩極分化,富的更富,窮的更窮。
出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一則寓言: 「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四、250定律
美國著名推銷員喬·吉拉德在商戰中總結出了「250定律」。他認為每一位顧客身後,大體有250名親朋好友。如果贏得了一位顧客的好感,就意味著贏得了250個人的好感;反之,如果得罪了一名顧客,也就意味著得罪了250名顧客。
五、酒與污水定律
一匙酒倒進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把一匙污水倒進一桶酒里,得到的還是一桶污水。污水和酒的比例並不能決定這桶東西的性質,真正起決定作用的就是那一勺污水,只要有它,再多的酒都成了污水。酒與污水定律說明對於壞的組員或東西,要在其開始破壞之前及時處理掉。
⑻ 目前世界最先進的污水處理技術
先進程度先進程度先進程度先進程度 導流曝氣生物濾池Conction Current Biofilter(簡稱CCB)使污水版在同一個處理權池內,完成曝氣→沉澱→二次曝氣→二次沉澱等過程,解決其它污水處理需要四個池子才能完成的工藝流程。特別是在連續進水條件下,實現進水→曝氣→沉澱→出水的間隙曝氣,同時,實現污泥迴流,整個運行沒有閑置,其優點較其它污水處理方法更為突出,處理效果尤為顯著,CCB污水處理設備是AB法、SBR法、A2O法、接觸氧化法以及兩曝兩沉,間隙曝氣等污水處理設備的更新換代產品。2009年11月,被國家科技部列為「創新項目」,項目代碼09C26215205564;2009年12月,國家環保部又將該產品列為「國家鼓勵發展的環境保護技術目錄」(環發【2009】146號);2010年5月,國家科技部、國家環保部、國家商務部、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審查認定《導流曝氣生物濾池》為國家重點新產品,其編號為2010GR467010
⑼ 全世界重大水污染事件有哪些
世界特大水污染事件
■2000年1月30日,羅馬尼亞境內一處金礦污水沉澱池,因積水暴漲發生溫漫壩,10多萬升含有大量氰化物、銅和鉛等重金屬的污水沖泄到多瑙河支流蒂薩河,並順流南下,迅速匯入多瑙河向下游擴散,造成河魚大量死亡,河水不能飲用。匈牙利、南斯拉夫等國深受其害,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都遭受一定的影響,嚴重破壞了多瑙河流域的生態環境,這是自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以來歐洲最大環境災難,並引發了國際訴訟。
■1994年7月,淮河上游的河南境內突降暴雨,潁上水庫水位急驟上漲超過防洪警戒線,因此開閘泄洪將積蓄於上游一個冬春的2億立方米水放了下來。水經之處河水泛濁,河面上泡沫密布,頓時魚蝦喪失。下游一些地方居民飲用了雖經自來水廠處理,但未能達到飲用標準的河水後,出現惡心、腹瀉、嘔吐等症狀。經取樣檢驗證實上游來水水質惡化,沿河各自來水廠被迫停止供水達54天之久,百萬淮河民眾飲水告急,不少地方花高價遠途取水飲用,有些地方出現居民搶購礦泉水的場面,這就是震驚中外的"淮河水污染事件"。
■水俁病事件
1950年,在日本水俁灣附近的小漁村中,發現大批精神失常而自殺的貓和狗。1953年,水俁鎮發現了一個怪病人,開始時步態不穩,面部獃痴,進而是耳聾眼瞎,全身麻木,最後精神失常,一會兒酣睡,一會兒興奮異常,身體彎弓,高叫而死。1956年又有同樣病症的女孩住院,引起當地熊本大學醫院專家注意,開始調查研究。最後發現原來是當地一個化肥廠在生產氯乙烯和醋酸乙烯時,採用成本低的汞催化劑工藝,把大量含有有機汞的廢水排入水俁灣,使魚中毒,人和貓、狗吃了毒魚生病而死。1972年日本環境廳公布:水俁灣和新縣阿賀野川下游有汞中毒者283人,其中60人死亡。
■痛痛病事件
1955—1972年,在日本富山縣神通川流域兩岸出現了一種怪病,患者中婦女比男士多,患上此病,則全身骨骼疼痛,不能行走,故取名為「痛痛病」。經調查,這是一種鎘中毒事件,起因是附近的電鍍廠、蓄電池製造廠及熔接工廠或因采礦工業含鎘之廢水未經適當處理而徑行排水,污染了神通川水體,兩岸居民利用河水灌溉農田,使稻米和飲用水含鎘而中毒,1963年至1979年3月共有患者130人,其中死亡81人。
■化工廠事件
1986年位於萊茵河上游的瑞士一座叫做桑多茲的化工廠倉庫失火,有10噸殺蟲劑和含有多種有毒化學物質的污水流入萊茵河,其影響達500多公里。
⑽ 世界著名的20大定律
墨菲定律
由愛德華·墨菲提出,亦稱墨菲法則、墨菲定理。
墨菲定律不是一種心理學效應,是一種數學推理,如果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種選擇方式將導致災難,則必定有人會做出這種選擇。
通俗來講就是,如果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
波克定理
美國庄臣公司總經理詹姆士·波克提出。
無摩擦便無磨合,有爭論才有高論。
通俗來講就是,只有在爭辯中,才可能誕生最好的主意和最好的決定。
奧格爾維法則
奧格威法則,也稱奧格爾維定律、奧格爾維法則。
每個人都僱用比我們自己更強的人,我們就能成為巨人公司,如果你所用的人都比你差,那麼他們就只能做出比你更差的事情。
奧格威法則強調的是人才的重要性。一個好的公司固然是因為它有好的產品,有好的硬體設施,有雄厚的財力作為支撐,但最重要的還是要有優秀的人才。光有財、物,並不能帶來任何新的變化,只有具有大批的優秀人才才是最重要、最根本的。
美既好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麥克尼爾提出。
印象一旦以情緒為基礎,這一印象常會偏離事實。
看不到優秀背面的東西,就不能很好地解讀它。也就是(以貌取人)的另外一種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