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陳炯明,孫傳芳是不是一個派別的
不是。
陳炯明是後起的新粵系,孫傳芳是北洋系統的,最早屬於直系(吳佩孚),後附屬於皖系(段祺瑞),主要盤踞在江浙一帶和上海。
⑵ 陳炯明的主要功績
陳炯明1898年考取秀才之後,對八股取士的考試制度興趣索然,沒有再循著舉人、進士的路子一直走下去,在家鄉過了幾年心滿意足的婚姻生活後,1906年離開家鄉惠州府來到廣州府,入讀政法學堂。 這個時候中國的政治氣候已處於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情勢。當時的廣州在兩任總督陶模和岑春煊的主持下,各項新政面貌一新,新式學校開辦得如火如荼,各種新思潮也在涌現。1908年,陳炯明以優等成績從政法學堂畢業。在廣州的兩年時間里,陳炯明大開了眼界,接觸到各種新思潮,而且結識了已加入同盟會的朱執信,為其後來的政治生涯打下了基礎。
1909年,陳炯明回到家鄉創辦《海豐自治報》,自任主筆,鼓吹自治才是救中國的唯一良方。這一年,他當選為廣東諮議局議員,正式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他在諮議局提出「籌辦城鎮鄉地方自治議草」,建議設立城鎮鄉地方自治研究所,專門研究城鎮鄉自治辦法,選通曉法政人員入所研究,推動自治進行。
為加快成立國會的進程,江蘇諮議局發起在上海召開16省「請願國會代表團茶話會」。當時赴京請願是一種非常時髦的活動,向政府表達民間的聲音。陳炯明作為廣東諮議局代表,赴上海參加了大會。議員們提出請願書,希望能盡快頒布議院法和選舉法,但清政府以「我國幅員遼闊,籌備既未完全,國民知識程度又未劃一,如一時遽開議院,恐反致紛擾不安,適足為憲政前途之累」為由予以拒絕。
對所謂國會本來就只持觀望態度的陳炯明來說,這次大會讓他更為失望。他認為,中國政治的積弊太多太深,不是一班坐談之客在國會里高談闊論就可以解決的。陳炯明泄氣地表示:「開國會為無聊之舉,不過國家處此無可如何之時,除此別無他法,隨波逐流為之耳。」
但上海之行對陳炯明意義非同小可,而且對他此後的人生道路產生了巨大影響:他在上海期間與革命黨人交往密切,並加入了同盟會。 秀才出身的陳炯明加入同盟會,似乎是件難以理解的事。他的政治抱負與主張流血革命的同盟會是兩條路。事實上,他加入同盟會後,確有革命同志批評過他「對清廷抱有幻想,仕途奔競」。不過,陳炯明是把革命當作一種手段,最終的目的仍然是「建設」。他與以孫中山為代表大部分同盟會員「革命至上」的心態大相迥異,不知是否是導致最終二人決裂的一個隱藏的伏筆。1909年5月,胡漢民在香港籌組同盟會南方支部,陳炯明擔任實行委員。他隨後還在香港成立「樂群書報社」,作為同盟會的秘密機關,他還把母親從海豐接到了香港。陳炯明與黃興等人先後策劃過多次起義與暗殺行動,黃花崗起義遭到慘痛失敗,他又於1911年成立暗殺團,策劃刺殺水師提督李准、廣東將軍鳳山行動。
武昌起義爆發以後,廣東同盟會首先在化州揭竿而起,組織民軍攻城略地,並迅速蔓延至廣東各地。同盟會一批黨人聚集到香港,推舉陳炯明為總司令,召集一萬多軍民,圍攻惠州。在圍攻的過程中,陳炯明受孫子兵法的影響,深信「不戰而屈人之兵」為上上策,通過游說、策反的辦法佔領了惠州。這時候,他擁有廣東紀律最嚴明、戰鬥力最強的一支民軍,這也是當時廣東唯一一支真正從屬於同盟會的軍隊。 然而,隨著革命進程的推進,陳炯明與孫中山之間的矛盾逐漸凸顯。1921年,已經有傳聞說孫中山與陳炯明之間出現不和。陳炯明認為,孫中山此時就任非常大總統不合時,而且他並不贊成北伐,主張聯省自治,建議把廣東這個南方省份作為模式推廣到全國,這與力主北伐統一全國的孫中山的主張有著極大差異,兩人矛盾逐漸激化。1922年3月,孫中山撤銷其粵軍總司令、廣東省長、內務總長職,只留陸軍總長職,最終導致「六·一六」事件的發生,二人徹底決裂。
如今,關於對中國近代政治產生重大深遠的「六·一六」事件發生的細節,各方說法不一。後代研究者一般認為,「六·一六」事件並不是突發的,其前因後果復雜而難以言喻。
1922年6月12日,孫中山舉行記者招待會,不點名地指責陳炯明「反對北伐」;而陳炯明6月14日拘捕財政次長廖仲愷,矛盾基本公開化。
1922年6月16日凌晨兩點,孫中山得到粵軍通知,粵軍部隊將攻擊粵秀樓,情勢危急。宋慶齡顧全大局,臨危不懼,認為若同孫中山一同行動易被發現。堅持留下來掩護孫中山秘密撤離。孫中山不得已才答應先行,隻身逃出。孫中山兩次避過叛軍耳目,終於到達黃埔永豐艦(即後來的中山艦)上。孫中山離開半小時後,炮聲四起,陳炯明部隊開始向粵秀樓發起進攻,有士兵還大喊:「打死孫文!打死孫文!」
「六·一六」兵變之後,孫中山離開廣州到上海,此後,他接受了中國共產黨和蘇俄的幫助,提出「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一直到孫中山逝世前,經常有人在中間調停,希望他和陳炯明二人能夠和好。孫中山要求陳炯明寫悔過書,而陳炯明堅決不寫,終於沒有再走到一起。
孫中山與陳炯明決裂,還有一個意外的結果,那就是客觀上成了蔣介石政治生涯的一個轉折點。他在事件發生後不久,輾轉登上孫中山所在的永豐艦,在國民黨中的地位得到迅速上升,奠定了日後他在國民革命中的政治地位。 在政治生涯中,陳炯明以嚴禁煙賭、主張地方自治而著稱。從他任廣東諮議局議員的諸多提案中可以大略看出,陳炯明希望政治改革是「改良的」而不是「革命的」,是「由下而上的」而不是「由上而下的」。他的政治主張在《建設方略》和《中國統一芻議》二書中有完整的表述。「聯省自治」一直是陳炯明堅持的主張,他認為中國廣土眾民,只能實行分權自治,才可養成「民治精神」,建設民主。1922年與孫中山決裂後,他對章炳麟說:然為國努力,無論在位在野,務達此制(指自治省聯邦制)而後已。 從作為議員提出禁賭議案時起,一直到後來出任廣東都督及省長,陳炯明都把禁賭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做。賭博的惡習由來已久,但清政府把賭稅當作財政收入的一個重要來源,所以才會屢禁不止。禁賭無疑要砸掉成千上萬大小賭商的飯碗,要截斷官府一條每年幾百萬兩的滾滾財源,所以,從一開始陳炯明就面臨著不小的壓力。不過,陳炯明做得非常決絕,主張以雷霆手段,定期一律禁絕,不留任何餘地,才能收效。
1920年12月1日禁賭章程生效後,廣州市面幾乎沒有一家賭博。為此,廣州學界發起為陳炯明鑄銅像,以紀念禁賭的成功。1921年廣州建橋,取名陳公禁賭紀念橋,鐫禁賭經過事跡於橋邊石柱。可見當時陳炯明的禁賭行為深得人心。
盡管在政治上仍存有爭議,但在私生活及操守方面,陳炯明與人們通常理解的軍閥作風完全不同。他不僅頗有文采,而且廉潔自持,不蓄私財,在生活方面也相當嚴謹,自己還以不二色感到自豪。
陳炯明後來避居香港。「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人企圖拉他下水,他則反過來要求日人歸還東三省。日人拉攏不成,仍贈他8萬元支票,陳炯明在支票上打叉退還。其後,他派代表參與將美洲洪門致公堂改組為中國致公黨,與中國共產黨合作抗日,直至今日都是參政黨之一。
1933年,陳炯明在貧困中病死於香港,竟然要用其母所備的棺木。一個曾經顯赫一時的地方軍政長官,結局如此凄慘,這是非常罕見的。
⑶ 你所了解的陳炯明是怎樣的人物
陳炯明(1878年-1933年),粵系軍事將領,中國軍事家,參加過辛亥革命及著名的黃花崗起義。1917年幫助孫中山打響護法戰爭,對抗袁世凱。他在軍事上支持和幫助孫中山在廣東的發展。他在第二次護法戰爭期間與孫中山意見不合,他的部下不滿孫「過河拆橋」對待陳,於1922年6月圍攻總統府,意在驅逐孫中山離開廣東。孫中山逃到永豐艦。孫於次年收買陳手下部將,陳於是遭到所有效忠孫中山的軍隊的討伐,被迫離開廣州。孫派人暗殺鄧鏗,並將責任推到陳身上。1925年他的殘部被李宗仁等的桂系軍摧毀,逃到香港,創建中國致公黨,任總理,繼續為中國的統一和富強而奔走。後病卒於香港。
陳炯明主政廣東期間頗有建樹,且作風廉潔。主張「聯省自治」和平統一中國,因廣東現實的困難,認為孫中山的北伐革命不切實際而反對。其對廣東的貢獻有:
政治上,實施「聯省自治」,使廣東成為全國的「模範省」。建立了現代的政治機構,如:廣州市的正式建市由其主導進行。立法、行政、財政、審計等機構運行有序。推行基層民主和自治,精兵簡政,與民休息。
經濟上,興辦實業,興建公路,扶持民企等,使廣東在民國期間得到最好的發展。
教育上,私立學校興盛,為全國之最;發展公辦教育,實行免費教育;請陳獨秀任省教育長。
社會生活上,革除陋俗,主要禁絕煙賭,使之絕跡,民風大好。
陳炯明與孫中山
在中國近現代史上,陳炯明算得上是一位叱吒風雲的人物,也是一位充滿爭議的人物。在一般人印象里,陳炯明是背叛孫中山的反動軍閥,其罪證之一,就是1922年6月16日的炮轟總統府,逼得孫中山化裝出逃上海。然而,時至今日,如果我們不是以尊重史實的態度,把歷史事件放在相應的歷史條件下作客觀的考察,還是率由舊章,簡單地用「亂臣賊子」、「犯上」、「弒主」、「逆倫反常」之類封建罪名,作為定讞,實在無助於重新釐正這筆歷史舊賬……
根本分歧
陳炯明於清末廣東法政學堂第一屆畢業後,當選為廣東諮議局議員,是維新運動所培養出來實行立憲的人才。他早年參加同盟會,策劃了廣東獨立。辛亥革命後,他主政廣東,致力於把廣東建設成為全國模範省,禁煙禁賭,改革教育,發展經濟,提倡新文化運動,邀請陳獨秀擔任廣東教育委員會秘書長,支持共產黨領導的工會組織和報紙,推行地方自治,民選縣長、縣議員。
陳炯明和一般軍閥不同的地方,在於他具有民主思想,反對軍治、黨制,提倡民治。這就未必為國民黨人以至孫中山所同意。孫中山的理想是成立一個正式的中央政府,領導全國革命,他把國民革命分為軍政、訓政、憲政三個時期,在他眼裡,人民是「無知可憐」的幼兒,革命黨則是保姆,他說:我們建立民國,主權在民,這四萬萬人民就是我們的皇帝,帝民之說,由此而來。這四萬萬皇帝,一來幼稚,二來不能親政。我們革命黨既以武力掃除殘暴,拯救得皇帝於水火之中,保衛而訓育之,則民國的根基鞏固,帝民也永賴萬世無疆之休。(居正:《中華革命黨時代的回憶》)
陳炯明並不贊成此說,他曾經批評:訓政之說,尤為失當。此屬君政時代之口吻,不圖黨人襲而用之,以臨吾民。試問政為何物?尚待於訓耶!民主政治,以人民自治為極則,人民不能自治,或不予以自治機會,專靠官僚為之代治,並且為之教訓,此種官僚政治,文告政治,中國行之數千年,而未有長足之進步。國民黨人有何法寶,以善其後耶?徒使人民不得自治機會,而大小官僚,反得藉訓政之謬說,阻礙民治之進行。(《陳炯明集》下卷,中山大學出版社,1998年9月)
陳炯明所傾心的,是聯省自治。
「五四」運動後,一些文人學者認為,既然南北政府都無力統一全國,與其連年征戰,不如各省先行自治,把自己的事情辦好了,再實行聯省自治。如此便可以不通過武力而最終實現全國統一。聯省自治者最津津樂道的,就是北美13州經獨立戰爭脫離英國後,經由11年高度地方自治的「邦聯」,進而建立「聯邦」的歷史。這似乎為久經戰禍、渴望和平統一的國人提供了另一可行選擇。因此,聯省自治的主張一經提出,不僅風靡南方各省,而且迅速波及北洋政府治下的北方省份。
陳炯明對聯省自治尤為心馳神往,1921年2月,他在《建設方略》一文中,詳細解釋了自己的政治見解:近世以來,國家與人民之關系愈密,則政事愈繁,非如古之循吏可以寬簡為治,一切政事皆與人民有直接之利害,不可不使人民自為謀之。若事事受成於中央,與中央愈近,則與人民愈遠,不但使人民永處於被動之地位,民治未由養成,中央即有為人民謀幸福之誠意,亦未由實現也。(《陳炯明集》下卷,中山大學出版社,1998年9月)
然而孫中山成立正式政府和選舉總統的主意已定。1921年1月12日,非常國會在廣州復會。孫中山號召國民黨人,像推翻清政府、袁世凱那樣,再發動一次全國性的革命,來推翻北洋政府,他宣稱:「北京政府實在不是民國政府。我等要造成真正民國。」
總統選舉
對孫中山的主張,陳炯明等人則不以為然:依總統選舉法,總統由兩院聯席選出,出席議員至少須全部的三分之二,即580人才能舉行選舉總統會,現在廣州的舊國會議員才兩百多人,還不夠原眾議院人數的一半,而且實行記名投票,這豈不是自毀法律嗎?和北方毀法,又有什麼本質不同?一旦廣東成立正式政府,結局只有一個:南北之間將再次陷入戰爭之中。什麼地方自治,什麼建設模範省,統統都變成鏡花水月。
孫中山則以為陳炯明的保境息民懷有私心,他的性格,是認准了的目標,便義無反顧地走下去,成敗利鈍,在所不計,此亦所謂「知難行易」也。陳派的人最終拗不過孫中山。1921年4月7日,兩百多名議員召開非常國會,表決通過了中華民國政府組織大綱,在這個大綱中,只規定了大總統的產生和許可權,卻沒有任期,也沒有規定政府的組織架構。一切政務、軍務、內閣任免,均由大總統「乾綱獨斷」。
會議採用記名投票,「以示負責」。結果孫中山得218票,陳炯明得3票,廢票一張。孫中山當選為中華民國大總統。整個過程僅用了不到兩個小時。
正如陳炯明預料的一樣,孫中山當選總統和西征、北伐,僅僅是一件事情的三個環節,它們是緊緊相扣的。
6月,孫中山任命陳炯明為援桂軍總司令,葉舉為前敵總指揮,開始第二次粵桂戰爭。粵軍以雷霆萬鈞之勢,楔入廣西境內,8月初,進駐南寧。
隨後,孫中山派鄒魯到廣西,敦促陳炯明出師援鄂,並由廣東政府接濟軍費400萬元。但陳炯明說,粵桂戰爭花費巨大,能動用的錢差不多都投進去了。他想盡一切辦法,也只能籌到200萬元,還要等北伐軍出發以後才能付出。雙方信使,徒勞往返,無濟於事。孫中山親赴南寧,當面向陳炯明曉以大義。結果陳炯明仍然主張先定省憲,以確立民治的基礎;再議國憲,循序漸進地推進統一。他說自己並不反對北伐,只是現在兵疲將憊,囊空如洗,根本不可能遠征北方。
10月29日,孫中山在梧州設大本營,一面派汪精衛回廣州籌餉,一面躬親督師,溯江北上,向桂林前進。他憤然表明:「我已立誓不與競存(陳炯明字)共事。我不殺競存,競存必殺我。」(《華字日報》)1922年6月24日)遂有把手槍交給黃大偉,令其刺殺陳炯明之舉。(章太炎:《定威將軍陳君墓誌銘》,載《廣州文史資料》第9輯,此事亦經黃大偉本人撰文證實)
鄧鏗之死
經過長時間的醞釀之後,1922年2月3日,孫中山決計取道湖南,進兵北伐。但由於連年被兵,湖南方面無論是當局還是人民久已厭戰,所以宣布保境息民,公開拒絕北伐軍假道。入湘計劃於是告吹。
3月26日,孫中山在桂林召開會議,決定班師回粵,改道江西北伐。這時廣州發生了一件兇案。
3月21日,陳炯明的親信、負責為北伐軍在後方籌劃的粵軍參謀長鄧鏗從香港公幹回省,在廣九車站突然遇刺,兩天後身亡。國民黨官史一向說鄧鏗是被陳炯明暗殺的,然而,從目前的史料看,這種說法大可質疑。據羅香林記述:「公知兇手所自來,且身中要害,知不能免,急命司車者駛回省署,告陳公(炯明)暨家人親友以後事。」(羅香林:《革命先烈鄧公仲元傳》)《陳炯明叛國史》也說:「鄧被刺後,抬入總司令部,曾向大眾嘆氣言曰:『我知參謀長地位危險,何必自己人殺自己人。』有問兇手為誰者,鄧又嘆氣,謂:『我認得,真不料他殺我。』」
如果鄧鏗認得兇手與陳炯明有關,他怎麼會在受傷後馬上返回省署(陳炯明辦公的地方),又命人通知陳炯明呢?後來陳炯明辭職離開廣州時,「鄧仲元(鏗)夫人及鄧之介弟聞訊,趕至車站送行,陳與之談話甚久,語及鄧仲元身後時局之狀況,相對泣下。」(《申報》1922年4月30日)可見鄧的親屬都不認為陳炯明是幕後黑手,陳鄧兩家還一直保持著通家之好。
密切關注局勢發展的駐穗美、英兩國領事館也認為,刺殺鄧鏗,是孫派國民黨人所為。美國副領事在1922年4月4日有一份報告說:「關於謀殺鄧鏗的動機,我從外國情報探得兩報告,一說是廣西系所為,另一說是國民黨,以警告陳炯明而下毒手。」英國總領事在4月22日也有一份報告說:「國民黨謀殺陳炯明的參謀長鄧鏗,現已為眾所周知的事實。」
鄧鏗之死,對孫陳間本來就脆弱不堪的關系,可以說是致命一擊。有一種說法是,陳炯明不願全力支援孫中山的北伐,孫中山為解兵馬糧餉之憂,必欲除之而後快,是以殺陳手下的第一大將,以收殺雞駭猴之效。(汪榮祖:《鄧鏗之死真相探索》,載《李敖千秋評論叢書》,1990年2月)
4月9日,孫中山決意變更計劃,令在桂各軍一律返粵,潛師而行,到了梧州,陳炯明才知道。孫中山讓廖仲愷轉告陳炯明:一、陳炯明參加北伐,二、籌措500萬元的軍費。陳炯明無法接受孫的條件,遂被罷黜。
舉兵北伐
4月23日下午,孫中山在越秀山總統府召開全體幕僚會議,決定行止。大本營內,有兩種意見,一是主張暫緩北伐,先清內患,解決「陳家軍」;二是立即轉道北伐,避免與陳炯明直接沖突,雙方仍留轉圜餘地。
孫中山贊成第二種意見,「競存叛跡未彰,在桂粵軍數年奮斗,猶欲保存」,因此,他決定親自督師北伐,「兩廣仍交競存辦理,給以殊恩,當能感奮」。
孫中山急圖北伐,與北方形勢的發展,不無關系。4月下旬,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孫中山與奉、皖軍閥一直有秘密接洽,結成三角同盟。孫中山深感這是聯合奉、皖軍閥,夾擊直系的千載良機,必須立即出兵策應,他已無暇顧及解決陳炯明問題了。
但出乎意料的是,直奉開戰,僅及一周,奉軍便被吳佩孚擊敗,狼狽退回關外,南北夾擊直系的計劃,化為泡影。但南方的北伐,卻如弦上之箭,不得不發了。
5月9日,孫中山在韶關大誓三軍,旌麾北指。「出師宗旨,在樹立真正之共和,掃除積年政治上之黑暗與罪惡,俾國家統一,民治發達」。然而,當孫中山謀求與奉、皖結盟時,已經把北伐降格為一次普通的軍閥戰爭了。
6月2日,北洋總統徐世昌在巨大的壓力之下,宣布辭職。由於孫中山曾一再發表政治宣言,承諾只要徐世昌下台,他亦將同時下野。因此,輿論普遍認為,徐世昌下台後,停止內戰,和平統一,終現一線曙光。6月3日,蔡元培、胡適、高一涵等兩百多位各界名流,聯名致電孫中山和廣州非常國會,呼籲孫中山實踐與徐世昌同時下野的宣言,可見這個要求在當時是頗得人心的。
炮轟總統府
駐守在廣西的粵軍,在聽到陳炯明下野的消息後,頓時沸反盈天。5月8日,孫中山委任陳炯明的部下葉舉為粵桂邊督辦,以示對粵軍的信任。然而葉舉並不領情,5月20日,他率領六十多營粵軍,突然開入省城。
粵軍雖然打著迎陳復職的旗號,但內部已經開始分化。一派要求陳炯明馬上回省,恢復所有職務,鎮攝大局;另一派則不滿陳炯明對孫中山的態度過於軟弱,希望由葉舉來領導粵軍,與孫中山徹底決裂,如果陳炯明不同意,就請他出洋,或者繼續留在惠州休養。5月31日,上海《申報》的一篇文章,透露了粵軍內部的分歧:「現在陳之部曲,亦分兩派,一主張陳氏即速回省,則大局立定;一主張陳氏不可造次,俟解決完妥後,始可返省。」
陳炯明則在惠州隱居。各界吁請陳炯明回省的函電,鋪天蓋地,見諸報端;前往勸駕的使者,車水馬龍,絡繹不絕。甚至連陳獨秀也到了惠州,勸陳炯明不如加入共產黨,領導華南地區的革命。
6月1日,孫中山率領兩營警衛,從韶關返回被粵軍重重包圍的廣州。6月2日,孫中山在總統府設宴招待粵軍將領,竟沒有一個高級軍官應邀前來,只來了幾個中下級軍官。他對那幾個小軍官說:「告訴你們的長官,不要以為據守白雲山,便可胡作非為,我立刻上永豐艦,升火駛入東江射擊你們,連你們的根據地也一並鏟除!現在東江水漲,永豐炮艦可以直行駛入陳炯明的老巢!」
孫中山一連拍了三封電報,要求陳炯明立即到廣州面商一切,又派人到惠州催駕。但陳炯明拒絕在這個時候到廣州。他說,在省城軍隊撤出之前,他都不打算到廣州。顯然,他不希望被人誤解。陳炯明曾經說過,一旦粵軍叛孫,則「天下之惡皆歸焉」,這是他所不願意看見的。
然而,局勢在繼續惡化,6月3日,葉舉宣布廣州戒嚴,大街通衢,遍布崗哨。6月12日,孫中山邀請廣州報界出席茶會。他決心通過報紙,向陳炯明攤牌,他宣布:我下令要粵軍全數退出省城30里之外,他若不服命令,我就以武力壓服他。人家說我孫文是車大炮(講大話),但這回大炮更是厲害,不是用實心彈,而是用開花彈,或用八英寸口徑的大炮的毒氣彈,不難於三小時內把他六十餘營陳家軍變為泥粉。但殘害六十餘營的軍人,且驚動全城的居民,不免過於暴烈,但我不如此做去,他們終不罷休。我只望報界諸君,主持正義,十天之內,做足工夫,對於陳家軍,加以糾正。陳家軍若改變態度,即不啻如天之福,萬一無效,就不能不執行我海陸軍大元帥的職權,制裁他們了。(《申報》1922年6月19日)
6月15日深夜,粵軍高級將領在鄭仙祠召開緊急會議,決定發動軍事政變,驅逐孫中山下台。就在這危急關頭,「陳炯明在惠州派秘書陳猛蓀持親筆信勸止葉舉……信大意說孫中山出兵北伐如果能勝固好,如其失敗,我以陸軍部長身份暫將部隊調返東江訓練,做充分准備,到時仍可收拾殘局。陳猛蓀持信送到鄭仙祠。葉舉閱後,當著陳猛蓀的面將信擲落地上,說陳炯明不知軍事,還說:回東江哪裡找吃的?叫陳猛蓀回報陳炯明事情已不容不發……陳炯明怒不可遏地把茶盅也打碎了。」(彭智芳:《叛孫前後的陳炯明部隊》)
叛亂終於發生了。6月16日凌晨,粵軍圍攻總統府,孫中山登上軍艦,海軍宣布和叛軍開戰。饒是如此,這場叛亂同謀殺還是有點差別,因為葉舉等人並不想致孫中山於死地,只想將孫趕出廣東,所以他們在開炮前讓人打電話給孫透露了消息,讓他趕快逃跑。他們提出的要求,也正是前面蔡元培等人所提出,請孫中山兌現他與徐世昌一齊下台的諾言。(《晨報》,1922年6月4日,並參見袁偉時先生相關分析:《文化專橫與歷史污穢》,載《二十一世紀》網路版第三期,2002年6月29日)
孫中山與陳炯明的政治分歧,幾經波瀾起伏,最終不得不訴諸武力,以悲劇收場。
⑷ 陳炯明的人物影響
在地方自治上,政府頒布「暫行縣自治條例」,「暫行縣長選舉條例」和「暫行縣議會議員選舉條例」。條例規定,縣級政府具有地方部分事務的決策權,而條例未規定者歸省政府管理。縣議會議員有限期,縣政府受省政府監督。
民選縣長由縣民直接選舉縣長侯選人三名,再由省長擇一委任,這是為了避免部分地方惡勢力干擾選舉。舞弊違法的問題則交由省法院處理。當時番禺縣的縣長選舉,兩次被法院否決。縣級議員方面,每個縣的議員名額由本縣居民數量計算。 陳炯明曾在惠州府和梅州、揭陽等地興辦免費的公立學校。
在廣東省主政期間,陳對教育系統所做的工作包括以下幾點:
改組教育系統架構,請陳獨秀任省教育委員長;
提高教育經費在政府開支中的佔比;
普及教育。 由於陳在廣東掌權時間太短,很多政策措施還沒有機會實現,便在孫中山完全掌權後消失殆盡。
⑸ 陳炯明是章含之的胞兄嗎
⑹ 陳炯明的叛亂是怎樣被粉碎的
那是因為陳下令手下人不抵抗,因為叛亂本身就是陳的部下發起的,陳不贊同的
⑺ 陳炯明的人物家庭
陳炯明有一個胞姊,後來出嫁於鍾家。另有一弟叫「陳炯暉」,是在炯明一歲時收養來的。陳炯明不到三歲時,父親陳曦庭便逝世了。六歲時,祖父陳翰香亦去世。所以雖然出生於地主書香之家,陳炯明早期的家庭經濟環境,卻是非常窮困的。二十一歲時,和老師的女兒黃雲女士結婚,夫妻兩人一生感情融洽,黃女士於1936年去世,育有五女三男。
長女:陳寶瑤;
次女:陳碧瑤;
三女:陳瑞瑤;
四女:陳淑瑤;
五女:陳娓瑤;
長子:陳定夏;
次子:陳定炎(1923年11月22日-2006年9月7日),航空和機械工程專業出身,特拉華大學碩士,哈佛大學碩士和博士。曾在通用動力/電船公司任職研發組經理,美國海岸防衛隊任行政督辦。亦曾在美國羅德島大學、聖母大學和康涅狄格大學任教。晚年研究歷史資料為父親翻案。
三子:陳定炳。陳炯明與愛國學者章太炎(炳麟)的交情甚篤,把兩幼子的名字,取自章氏的名號。
⑻ 陳炯明的介紹
陳炯明(1878年1月13日—1933年9月22日),字競存,廣東汕尾市海豐人(廣東省惠州府海豐縣白町村,今屬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聯安鎮白町村)。粵系軍事將領,中國現代傑出的軍事家。中華民國時期廣東軍政領袖,畢生堅持聯省自治的政治主張,致力於聯邦憲政、以和平協商的方式統一中國,與孫中山奉行的中央集權、不惜以武力征戰謀求統一中國的政治綱領不合。下野後退居香港,協助海外最大的華僑社團組織「洪門致公堂」轉型為「中國致公黨」,並首任該黨總理。1933年9月22日病逝於香港,1935年4月3日遷葬廣東惠州西湖畔的紫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