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廠房出租做的污水零直排工程怎麼會計分錄
污水零直排工程的會計分錄,借記經營費用,貸記銀行存款,如果費用大,可以分開時間攤銷。
B. 不經過化糞池,生活污水可以直排市政管道嗎
可以。但需要經過其他處理方法。
生活污水處理方法:
物理處理法:
通過物理作用分離、回收廢水中不溶解的呈懸浮狀態的污染物(包括油膜和油珠)的廢水處理法,可分為重力分離法、離心分離法和篩濾截留法等。以熱交換原理為基礎的處理法也屬於物理處理法。
化學處理法:
通過化學反應和傳質作用來分離、去除廢水中呈溶解、膠體狀態的污染物或將其轉化為無害物質的廢水處理法。
生物處理法:
通過微生物的代謝作用,使廢水中呈溶液、膠體以及微細懸浮狀態的有機污染物,轉化為穩定、無害的物質的廢水處理法。根據作用微生物的不同,生物處理法又可分為需氧生物處理和厭氧生物處理兩種類型。
生物接觸氧化法:
用生物接觸氧化法處理廢水,即用生物接觸氧化工藝在生物反應池內充填填料,已經充氧的污水浸沒全部填料,並以一定的流速流經填料。在填料上布滿生物膜,污水與生物膜廣泛接觸,在生物膜上微生物的新陳代謝的作用下,污水中有機污染物得到去除,污水得到凈化。最後,處理過的廢水排入生物接觸氧化處理系統與生活污水混合後進行處理,氯消毒後達標排放。
生活污水處理工藝:
1、城市污水處理產生的污泥,應採用厭氧、好氧和堆肥等方法進行穩定處理。也可採用衛生填埋方法予以妥善處置。
2、日處理能力在十萬立方米以上的污水二級處理設施產生的污泥,宜採取厭氧消化工藝進行處理,產生的沼氣應綜合利用。
3、日處理能力在十萬立方米以下的污水處理設施產生的污泥,可進行堆肥處理和綜合利用。
4、採用延時曝氣的氧化溝法、SBR法等技術的污水處理設施,污泥需達到穩定化。採用物化一級強化處理的污水處理設施,產生的污泥須進行妥善的處理和處置。
5、經過處理後的污泥,達到穩定化合無害化要求的,可農田利用;不能農田利用的污泥,應按有標准和要求進行衛生填埋處置。
C. 驗收通常應包括哪幾方面
住宅小區竣工綜合驗收應當依據法律法規、國家標准規范和開發項目設計批復文件及配套設施建設合同,對住宅小區的配套市政公用設施、公共服務設施以及綠地建設情況進行逐項核驗。
市政公用設施包括:小區道路與標志標識、室外公共照明、小區出入口、停車場(庫)、環衛、供水、供電、通信、天然(煤)氣、供熱、消防、有線電視、寬頻網、雨(污)水管、化糞池、檢查井、信報箱等設施。
公共服務設施包括:小區內教育、醫療衛生、文化、商業服務、金融、郵政、物業管理、社區服務和安全防範等設施。
綠地包括:小區內小游園、組團綠地及其它塊狀、帶狀綠地。
第六條 住宅小區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開發建設單位可向項目所在地房地產開發主管部門申請綜合驗收:
(一)在批準的用地紅線范圍內所有的建設項目已按批準的規劃設計建成,並滿足入住要求(分期開發項目除外);
(二)小區內房屋、市政公用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等單項工程質量全部驗收合格,且竣工驗收資料齊全;
(三)具備由國土資源、城鄉規劃管理、住房和城鄉建設、消防、人防等部門出具的許可證件或相關證明材料;
(四)施工現場清理完畢,交付使用部分與施工工地有明顯有效的隔離設施;
(五)開發建設單位已向住戶發放《住宅使用說明書》和《工程質量保修書》;
(六)建設項目檔案已按規定向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移交;
(七)小區用水已納入城市公共供水管網,未使用臨時施工用水或其它不符合要求的用水;
(八)小區用電已納入城市供電網路,未使用臨時施工用電或其它不符合要求的用電;
(九)小區水、電等基礎設施配套費已繳納;
(十)雨水、生活污水排放已納入永久性城市雨水、生活污水排放系統;
(十一)物業管理單位及物業用房落實,已按規定將有關材料移交物業管理單位;
(十二)房地產開發主管部門認為需要具備的其它條件。
第七條 開發建設單位申請住宅小區竣工綜合驗收,應提供以下證件(驗核原件的復印件)及資料:
(一)住宅小區竣工綜合驗收申請表;
(二)小區規劃總平面圖,住宅小區竣工建築總平面圖,綠化總平面圖,綜合管線總平面圖,水、電、暖、氣等各種配套管線平面圖;
(三)小區內所有單項工程編號、建築面積、用途及其設計、施工、監理單位一覽表;
(四)國有土地使用證,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施工許可證;
(五)城鄉規劃管理部門出具的開發建設單位嚴格按照規劃設計文件進行開發建設的證明文件;
(六)公安消防部門出具的消防驗收證明文件;
(七)人防部門出具的驗收合格證明或人防工程異地建設費繳納證明;
(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出具的各單項工程竣工備案登記證書或竣工驗收合格文件,建設工程檔案認可文件;
(九)小區水電已實行一戶一表施工、供暖按單戶循環施工,且已向供水、供電、供暖單位移交的證明材料;
(十)房地產開發主管部門認為需要出示的其它資料。
第八條 供水、供電、供暖單位應積極配合開發建設單位進行水、電、暖等配套設施的移交工作,並向開發建設單位出具接收證明,不得以任何非正當理由拒絕小區水、電、暖等配套設施的管理工作。
D. 椒江區污水零直排一期2021年度實施項目章安街道EPC項目總承包是哪個設計院
這種EPC項目,又是政府實施的公共基礎設施項目,你查詢一下招標公示就知道了。每個城市或者設區的城市,每個城市或者每個區都有招標公示網站。去查詢就可以了,那是公開免費的。
E. 污水零直排的好處
1、對生產、生活和經營活動產生的污水實行截污納管、統一收集,經處理達標後再排放到外環境,實現城市污水收集、雨污分流。
2、截污納管是消除黑臭水體的治本之策,污水就地處理最終目的也是控源截污。將治水工作從點轉面、從治標向治本轉變的關鍵之舉。
(5)生活小區污水零直排驗收資料擴展閱讀:
晴天所有污染源的收集和雨天溢流污染的控制是實現「污水零直排」的關鍵之舉,但工程實踐中卻存在諸多問題。例如,在截污納管中採用箱涵截污等大截排系統做法,截污效果卻越來越差;污水主管道運行水位長期處於偏高位狀態,導致管道內污水溢出漫溢河道等。
這些問題從表面上看是污水收集和處理在能力上的不匹配,深層原因卻是污水處理及收集能力建設規劃缺少科學合理的設計。
應對河湖沿線的排水口逐一排查,按照沿線周邊管網建設情況,嚴格對照《城市黑臭水體整治——排水口、管道及檢查井治理技術指南(試行)》進行分類。
屬於分流制的污水直排口,應立即進行改造並接入現有市政污水管網,或進行中轉接駁截污或設置污水應急處理設施再接入新建污水管道。
屬於分流制的雨水排水口,應結合初期雨水污染負荷和溢流污染情況,在管渠末端設置污水凈化設施或雨水調蓄池,待降雨結束後,再將儲存的雨污水通過管網輸送至污水廠處理。屬於雨污混接的雨水排水口和合流制排水口,應優先進行點源雨污分流改造,或增設截流井進行截污。
屬於河湖沿岸的居民區排水口,特別是城中村污水直排口,雨污分流改造難度大,應加快實施舊城改造,或建設過渡期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待污水處理達標後,再安全排放。
F. 北京、杭州等多地創新模式 老舊小區改造不是獨角戲
當前,新一輪老舊小區改造正在各地陸續展開。值得注意的是,在各地的綜合整治方案中,無論是出資方式還是改造內容,更加強調多方參與,也更加強調因地制宜。此外,老舊小區改造三分建、七分管。在大力推進老舊小區改造的同時,多地也在後期管理運營上進行了有益探索——
北京:
探索社會力量參與管理
本報記者 楊學聰
5月14日,北京市住建委會同北京市發改委等7部門共同印發了《2020年老舊小區綜合整治工作方案》。其中明確提出,2020年,北京年內將開工老舊小區綜合整治項目80個,完成老舊小區綜合整治項目50個,固定資產投資12.8億元。
數據顯示,2017年至2019年,經居民申請、各區上報、市級聯席會批准,北京市已累計確認243個老舊小區綜合整治項目,涉及295個老舊小區。截至2020年4月底,北京已確認項目整治類內容全面實施,實現改造類進場施工項目98個,完成項目44個,涉及住宅樓395棟,建築面積293萬平方米,居民3.8萬戶。
今年北京在老舊小區綜合整治方面還要做哪些事?此次披露的《工作方案》還提出,全面開展老舊小區摸底調查,基本建成老舊小區資料庫,形成治理項目儲備庫,成熟一批確認一批;加強制度機制建設,健全完善老舊小區綜合整治工作統籌協調等機制;探索老舊小區綜合治理長效管理機制;試點探索社會力量參與後期管理模式等內容。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今年將努力破解政策難題。在充分發揮市老舊小區綜合整治聯席會作用的基礎上,健全統籌協調機制,快速解決老舊小區綜合整治工作中遇到的重點難點問題,推動項目順利實施;完善整治資金共擔機制,明確政府、個人和企業的出資邊界;試點社會資本參與機制,研究探索社會資本參與老舊小區綜合整治的定位、參與方式和投資回報方式。鼓勵具備投資、規劃設計、改造施工、運營服務能力的民營企業作為投資、實施和運營主體。
目前,我國老舊小區改造資金主要來源仍為財政資金。面對量大面廣的城市既有住宅建築,光靠政府唱「獨角戲」肯定不行。而老舊小區綜合整治是一項復雜的綜合工程,要想讓居民住得舒心,在投入資金升級「硬體」的同時,也要強化管理這個「軟體」。北京正在總結既有項目經驗,力爭形成多種可復制、可推廣的管理經驗和模式。
杭州:
由居民決定改不改怎麼改
本報記者 柳 文
5月14日,杭州市召開老舊小區綜合改造提升民生實事新聞發布會。會上發布的信息顯示,杭州今年計劃改造老舊小區300個,改造面積1200多萬平方米,受益居民超15萬戶。截至目前,已基本改造完成25個,開工42個,完成方案審查或招標工作的160個,其他項目正在完善改造方案。
老舊小區改造是一個老大難。「改什麼」「怎麼改」,既需政府科學規劃、真抓實干,也需居民積極主動、共建共管。杭州市決定由「政府配菜」向「居民點單」轉變,讓居民真正發揮全過程參與、主導改造的作用。在審批方式上,杭州給審批流程做減法,推行「不見面」審批,實現改造項目審批流程應減盡減。組織模式上,構建「市、區、街道、社區、居民」五級聯動機制,推動居民代表、駐點設計師、街社部門三方互動,由居民真正決定「改不改」「改什麼」「怎麼改」。
改造實施過程中,應盡量減少對居民生活的影響。杭州對多個職能部門的單項工程進行統籌實施,一次性完成基礎設施改造、消防安防提升、污水零直排、強弱電「上改下」、電梯加裝、養老托幼設施建設等工程,一攬子解決老舊小區面臨的難題,盡量降低改造對居民生活的影響。
資金籌措方面,杭州堅持多元籌資方式,建立健全政府與居民、社會力量合理共擔機制,通過盤活社區資源,激活小區「造血功能」,測算好資本投入和收益,通過市場化方式吸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改造、共建和運營。比如,物業連片打包經營,施工企業減免費用,居民自籌捐款等。
老舊小區改造三分建、七分管。在大力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同時,杭州市在失管、棄管小區治理上做了很多探索。通過黨組織搭建平台,多措並舉,指導物管企業,引導社區管理,使有的小區物業重回正軌;藉助共建共治共享方式,激發居民主人翁意識,搭建起「群眾自治圈」「社會共治圈」,實現居民自我管理,充分保障群眾在小區治理中的參與機會和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