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用5%預混料配置飼料,粗蛋白含量如何計算
用5%預混料配置飼料,如預混料是買的現成的,它應該附上配方,否則是配不準確的,也無法配出的,因魚粉、玉米等基礎料中含有鈣磷,預混料中也含有鈣磷,這樣就不準了。
配的方法:用魚粉、玉米等基礎料,共佔95%,將各種料所佔粗蛋白含量相加,使其達到17%,同時代謝能也要達到11.50兆焦/kg。
通過變動各種料用量比例,達到各項營養指標符合標准。如玉米含粗蛋白8.0%,用量為40%,能提供粗蛋白量為8.0%×40%=3.2%粗蛋白質量。
飼料原料中粗蛋白含量測定的影響因素:
1、粉碎
以豆粕為例:豆粕因為其生物結構特性:表皮較脆軟易粉碎,但蛋白含量低;豆粕芯質地較硬難粉碎,蛋白含量高。故實際操作中會出現粉碎不均勻的現象。
2、樣品稱量
用分析天平準確稱取0.2-0.5g(精確到0.0001g),以保證式樣的含氮量在30-40mg。使滴定時鹽酸滴定液的消耗體積保持在10-20ml之間,會較大程度上避免滴定液體積過小帶來的誤差,提高結果准確性。
濃縮飼料(粗蛋白含量≥40%),稱量范圍可在0.2-0.3g之間;配合飼料(粗蛋白含量≤20%),稱量范圍可在0.4-0.5g之間。
3、消化時間及溫度
消化時間要達到4h,時間不充分會造成消化不完全,消化時間過長會造成蛋白的損失已及浪費能源。
要使消化溫度達到420℃,使消化完全,溫度低會造成消化不完全,溫度過高會使氮氣逸出影響結果。
(1)粗蛋白加鹼蒸餾為什麼變成黑色擴展閱讀:
蒸餾時間對粗蛋白含量測定結果的影響:
把握好蒸餾時間,適宜的時間是5min。低於5min,結果蛋白質含量偏低;高於5min對結果沒有明顯改善,還會造成時間和資源的浪費。嚴格把控蒸餾時間,保證結果准確性。
加入鹼的濃度:
選用40%的NaOH水溶液50ml,分5次加入,使其充分與試樣溶液反應,從藍綠色變成黑色。只有與NaOH溶液充分反應,才能使氨氣充分逸出。
滴定原理:
用標准鹽酸滴定,直到硼酸溶液恢復原來的氫離子濃度。滴定消耗的標准鹽酸摩爾數即為NH3的摩爾數,通過計算即可得出總氮量。
在滴定過程中,滴定終點採用甲基紅-溴甲酚綠混合指示劑顏色變化來判斷。測定出的含氮量是樣品的總氮量,包括有機氮和無機氮。
❷ GB 6432-1986 飼料粗蛋白測定方法是什麼呢
不知道,只知道現在用凱氏定氮法
一、原理
蛋白質是含氮的有機化合物。食品與硫酸和催化劑一同加熱消化,使蛋白質分解,分解的氨與硫酸結合生成硫酸銨。然後鹼化蒸餾使氨游離,用硼酸吸收後再以硫酸或鹽酸標准溶液滴定,根據酸的消耗量乘以換算系數,即為蛋白質含量。
1.有機物中的胺根在強熱和CuSO4,濃H2SO4作用下,硝化生成(NH4)2SO4
反應式為:
2NH2+H2S04+2H=(NH4)2S04(其中CuSO4做催化劑)
2.在凱氏定氮器中與鹼作用,通過蒸餾釋放出NH3,收集於H3BO3溶液中
反應式為:
(NH4)2SO4+2NaOH=2NH3+2H2O+Na2SO4
2NH3+4H3BO3=(NH4)2B4O7+5H2O
3.用已知濃度的H2SO4(或HCI)標准溶液滴定,根據HCI消耗的量計算出氮的含量,然後乘以相應的換算因子,既得蛋白質的含量
反應式為:
(NH4)2B4O7+H2SO4+5H2O=(NH4)2SO4+4H3BO3
(NH4)2B4O7+2HCl+5H2O=2NH4Cl+4H3BO3
二、試劑
所有試劑均用不含氨的蒸餾水配製。
2.1硫酸銅。
2.2硫酸鉀。
2.3硫酸。
2.42%硼酸溶液。
2.5混合指示液:1份0.1%甲基紅乙醇溶液與5份0.1%溴甲酚綠乙醇溶液臨用時混合。也可用2份0.1%甲基紅乙醇溶液與1份0.1%次甲基藍乙醇溶液臨用時混合。
2.640%氫氧化鈉溶液。
2.70.025mol/L硫酸標准溶液或0.05mol/L鹽酸標准溶液。
三、儀器
定氮蒸餾裝置:如圖所示。
凱氏定氮法儀器1.安全管
2.導管
3.汽水分離管
4.樣品入口
5.塞子
6.冷凝管
7.吸收瓶
8.隔熱液套
9.反應管
10.蒸汽發生瓶
四、操作方法
1、樣品處理:精密稱取0.2-2.0g固體樣品或2-5g半固體樣品或吸取10-20ml液體樣品(約相當氮30-40mg),移入乾燥的100ml或500ml定氮瓶中,加入0.2g硫酸銅,6g硫酸鉀及20毫升硫酸,稍搖勻後於瓶口放一小漏斗,將瓶以45度角斜支於有小孔的石棉網上,小火加熱,待內容物全部炭化,泡沫完全停止後,加強火力,並保持瓶內液體微沸,至液體呈藍綠色澄清透明後,再繼續加熱0.5小時。取下放冷,小心加20ml水,放冷後,移入100ml容量瓶中,並用少量水洗定氮瓶,洗液並入容量瓶中,再加水至刻度,混勻備用。取與處理樣品相同量的硫酸銅、硫酸鉀、濃硫酸同一方法做試劑空白試驗。
2、按圖裝好定氮裝置,於水蒸氣發生器內裝水約2/3處加甲基紅指示劑數滴及數毫升硫酸,以保持水呈酸性,加入數粒玻璃珠以防暴沸,用調壓器控制,加熱煮沸水蒸氣發生瓶內的水。
3、向接收瓶內加入10ml2%硼酸溶液及混合指示劑1滴,並使冷凝管的下端插入液面下,吸取10.0ml樣品消化液由小玻璃杯流入反應室,並以10ml水洗滌小燒杯使流入反應室內,塞緊小玻璃杯的棒狀玻璃塞。將10ml40%氫氧化鈉溶液倒入小玻璃杯,提起玻璃塞使其緩慢流入反應室,立即將玻璃蓋塞緊,並加水於小玻璃杯以防漏氣。夾緊螺旋夾,開始蒸餾,蒸氣通入反應室使氨通過冷凝管而進入接收瓶內,蒸餾5min。移動接收瓶,使冷凝管下端離開液皿,再蒸餾1min,然後用少量水沖洗冷凝管下端外部。取下接收瓶,以0.01N硫酸或0.01N鹽酸標准溶液定至灰色或藍紫色為終點。
同時吸取10.0ml試劑空白消化液按3操作。
計算:
X=((V1-V2)*N*0.014)/(m*(10/100))*F*100%
X:樣品中蛋白質的百分含量,g;
V1:樣品消耗硫酸或鹽酸標准液的體積,ml;
V2:試劑空白消耗硫酸或鹽酸標准溶液的體積,ml;
N:硫酸或鹽酸標准溶液的當量濃度;
0.014:1N硫酸或鹽酸標准溶液1ml相當於氮克數;
m:樣品的質量(體積),g(ml);
F:氮換算為蛋白質的系數。蛋白質中的氮含量一般為15~17.6%,按16%計算乘以6.25即為蛋白質,乳製品為6.38,麵粉為5.70,玉米、高粱為6.24,花生為5.46,米為5.95,大豆及其製品為5.71,肉與肉製品為6.25,大麥、小米、燕麥、裸麥為5.83,芝麻、向日葵為5.30。
五、注意事項
(1)樣品應是均勻的。固體樣品應預先研細混勻,液體樣品應振搖或攪拌均勻。
(2)樣品放入定氮瓶內時,不要沾附頸上。萬一沾附可用少量水沖下,以免被檢樣消化不完全,結果偏低。
(3)硝化時如不容易呈透明溶液,可將定氮瓶放冷後,慢慢加入30%過氧化氫(H2O2)2-3ml,促使氧化。
(4)在整個消化過程中,不要用強火。保持和緩的沸騰,使火力集中在凱氏瓶底部,以免附在壁上的蛋白質在無硫酸存在的情況下,使氮有損失。
(5)如硫酸缺少,過多的硫酸鉀會引起氨的損失,這樣會形成硫酸氫鉀,而不與氨作用。因此,當硫酸過多的被消耗或樣品中脂肪含量過高時,要增加硫酸的量。
(6)加入硫酸鉀的作用為增加溶液的沸點,硫酸銅為催化劑,硫酸銅在蒸餾時作鹼性反應的指示劑。
(7)混合指示劑在鹼性溶液中呈綠色,在中性溶液中呈灰色,在酸性溶液中呈紅色。如果沒有溴甲酚綠,可單獨使用0.1%甲基紅乙醇溶液。
(8)氨是否完全蒸餾出來,可用PH試紙試餾出液是否為鹼性。
(9)吸收液也可以用0.01當量的酸代表硼酸,過剩的酸液用0.01N鹼液滴定,計算時,A為試劑空白消耗鹼液數,B為樣品消耗鹼液數,N為鹼液濃度,其餘均相同。
(10)以硼酸為氨的吸收液,可省去標定鹼液的操作,且硼酸的體積要求並不嚴格,亦可免去用移液管,操作比較簡便。
(11)向蒸餾瓶中加入濃鹼時,往往出現褐色沉澱物,這是由於分解促進鹼與加入的硫酸銅反應,生成氫氧化銅,經加熱後又分解生成氧化銅的沉澱。有時銅離子與氨作用,生成深l藍色的結合物[Cu(NH3)4]2+
(12)這種測算方法本質是測出氮的含量,再作蛋白質含量的估算。只有在被測物的組成是蛋白質時才能用此方法來估算蛋白質含量。
❸ 粗蛋白檢測時加鹼不變黑
向消化液中加氫氧化鈉溶液時,會產生藍色溶液或黑色沉澱,這是由於消化液中的專銅離子屬與氨生成銅氨配離子,或與鹼生成氫氧化銅,氧化銅之故,這是正常現象.硫酸銅起催化劑和顯色劑作用反之若顏色不改變,則說明鹼加得不夠,要補加.影響沉澱顏色的因素還有好多,例如環境的光線,一些不反應的雜物間雜到氫氧化物裡面,產生的金屬絡合物等等.
❹ 在蛋白液中加氫氧化鈉的目的是什麼
粗蛋白消化和凱式定復氮制的原理:消化過程中加入濃硫酸和催化劑是為了將樣品中的蛋白質轉化成硫酸銨;定氮的過程加過量氫氧化鈉是將硫酸銨在鹼性條件下與氫氧化鈉反應轉化為氨氣,隨蒸汽蒸餾到吸收液中,然後用已知濃度酸來滴定,就可以換算出樣品中的氮含量了。加氫氧化鈉過程可以使催化劑中的Cu與OH反應成Cu(OH)2,氫氧化銅在高溫下分解為CuO黑色的,所以通過黑色來判斷鹼是否過量,如果沒有變顏色,說明溶液還是酸性的,需要再繼續加氫氧化鈉。
❺ 請教:為什麼粗蛋白空白太高!
直接用硼酸接收液吸收空蒸出來的液滴,空白達到升皮1.10ml,且你所使用的是定氮儀,那麼與此測定值相關的就只有如下幾個因素: 1、硼酸不純或被污染。可以加入甲基紅-溴甲酚綠指示劑,如果呈酒紅色,無問題,呈藍色,有問題。估計你在做實驗時已觀察到無問題。 2、檢查你所使用的定氮儀,有無鹼倒吸情況。由於你的硫酸氨測定結果穩定,故此可能性不大,但不排除同時存在漏氣(氨氣)所產生的假象。 3、檢查你定氮儀蒸汽發生器裝置中所吸入的蒸餾水是否有鬧納問題,估計吵彎差最大的可能就在於此。 查看原帖>>
❻ 凱氏定氮法測定食品中蛋白質的操作要點及注意事項、常見問題解答匯總!
蛋白質作為生物體細胞組織的重要構成成分,在食物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們是人體氮的主要來源,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蛋白質區別於其他有機化合物的一個重要標志是其含氮量。在檢測食品中的蛋白質時,通常先測定食品中的總氮量,然後乘以蛋白質換算系數,以此得出蛋白質含量。凱氏定氮法,由Kieldahl於1883年首次提出,至今仍是標准檢測方法。
凱氏定氮法的原理是:在樣品中加入濃硫酸和催化劑,使其充分混合並加熱消化,使樣中的碳和氫被氧化為二氧化碳和水,而有機氮轉化為硫酸銨。通過鹼化蒸餾使氨游離,使用硼酸吸收後,以硫酸或鹽酸標准滴定溶液滴定,根據酸的消耗量乘以換算系數,即可得出蛋白質的含量。
樣品消化過程中,濃硫酸的作用是脫水性和氧化性,使有機物中的碳、氫氧化為二氧化碳和水,並使蛋白質分解為氨,氨隨後與硫酸結合生成硫酸銨。為了提高消化效率,通常會加入硫酸鉀和硫酸銅作為催化劑。硫酸鉀能提高溶液的沸點,而硫酸銅則作為催化劑,且能指示消化終點,當有機物完全消化後,溶液會呈現清澈的藍綠色。
蒸餾過程中,消化液中的硫酸銨在鹼性環境下轉化成氨。為了防止水蒸氣發生器中的氨氣逸出,需要保持水的酸性。消化液中的氨通過硼酸溶液吸收,硼酸吸收氨的作用微弱酸性,不影響後續滴定時指示劑的變色反應。
滴定步驟中,待吸收完全後,使用硫酸或鹽酸標准溶液進行酸鹼滴定。滴定液的濃度直接影響結果准確性,必須按照要求進行配製和標定。滴定終點時,指示劑呈灰色。
在進行凱氏定氮法時,需注意以下幾點:所用試劑溶液應用無氨蒸餾水配製;取樣應具有代表性,取樣前需充分混勻;樣品稱量放入凱氏燒瓶時,切勿使樣品粘附在瓶頸部;消化過程中需不時轉動凱氏燒瓶;消化脂肪或糖含量較高的樣品時,應先消化加熱並不斷搖動;消化液渾濁或未澄清透明時,可先將凱氏燒瓶放冷至室溫,再加入過氧化氫繼續消化;加鹼後需進行水封,避免氨逸出影響結果准確性;蒸餾時需保證蒸汽均勻、充足,防止發生倒吸;若加鹼後消化液呈藍色而未生成氫氧化銅沉澱,說明鹼量不足,需適量補加鹼;蒸餾前檢查蒸餾裝置是否漏氣,使用碎瓷片或玻璃珠消泡,冷凝管下端要插入硼酸吸收液液面以下,蒸餾完畢後先提離液面,再蒸1min清洗管口,最後移開吸收瓶並關閉熱源,避免發生倒吸。
對於凱氏定氮法,常見問題解答如下:消化過程中沾壁和黑色殘留物,可通過在消化較完全時搖動定氮瓶解決;硫酸鉀的作用是提高溶液沸點,加快有機物分解;硫酸銅作用為催化、指示消化終點以及蒸餾時鹼性反應指示劑;混合指示劑必須臨用時混合;蒸餾後需沖洗冷凝管下端,以防止產生結果誤差;蒸餾裝置檢漏可通過滴加少量水在介面和瓶塞處觀察氣泡產生;硼酸使用量需按國標要求,10mL足夠;滴定時消耗鹽酸溶液量不宜更改國標濃度;空白消耗標准滴定液的體積即為試劑空白實驗消耗的標准滴定溶液的體積;同時含有多種蛋白質,需按復合配方食品換算蛋白質系數。
總結,凱氏定氮法是一個經典且准確的檢測方法,適用於食品中蛋白質的測定。然而,由於樣品中可能含有的非蛋白質含氮化合物,凱氏定氮法測得的結果為樣品中粗蛋白質含量,而非蛋白質含量。在實際實驗操作中,應嚴格遵循標准規定進行每一步操作,以確保結果准確性。本文為作者日常實驗總結所得,希望能為實驗者提供一些幫助。
❼ 牛奶的粗蛋白跟粗脂肪怎麼測
在檢測牛奶中的粗脂肪含量時,羅紫一哥特里法是一種常用的方法。首先,通過氨—乙醇溶液破壞乳的膠體性質,使非脂成分溶解,脂肪則游離出來。然後,用乙醚與石油醚提取出脂肪,通過蒸餾去除溶劑,留下的殘留物即為乳脂肪。
進行測試時,需要准備一系列儀器和試劑,包括抽脂瓶、25%氨水、96%乙醇、乙醚(不含過氧化物)及石油醚(沸程30—60℃)。取一定量的牛奶樣品,加入適量氨水並充分混勻,在60℃水浴中加熱5分鍾後,再加入乙醇,冷卻後加入乙醚和石油醚,靜置後取上層液,蒸餾回收溶劑並乾燥。
測試過程中需要注意一些事項。首先,乳類脂肪在乳中被酪蛋白鈣鹽包裹,處於高度分散的膠體分散系中,因此需要預先用氨水處理。其次,此方法適用於各種液狀乳製品、煉乳、奶粉、奶油及冰淇淋等能在鹼性溶液中溶解的乳製品。若無抽脂瓶,可用容積100ml的具塞量筒替代。
氨水加入後需充分混勻,否則會影響脂肪的提取效果。加入乙醇的作用是沉澱蛋白質,防止乳化,並溶解醇溶性物質,避免進入醚層。石油醚的加入是為了降低乙醚的極性,使其與水不混溶,從而只提取脂肪,使分層更加清晰。
對於已結塊的乳粉,使用此方法測定脂肪含量時,結果往往偏低,因此在操作時需特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