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蒸餾問題 > 蒸餾水中保衛細胞

蒸餾水中保衛細胞

發布時間:2025-05-01 11:31:57

A. 有高中生物知識小總結嗎謝謝!

1.生物體具有共同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
2. 從結構上說,除病毒以外,生物體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3.新陳代謝是活細胞中全部的序的化學變化總稱,是生物體進行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
4.生物體具應激性,因而能適應周圍環境。
5.生物體都有生長、發育和生殖的現象。
6.生物遺傳和變異的特徵,使各物種既能基本上保持穩定,又能不斷地進化。
7.生物體都能適應一定的環境,也能影響環境。

第一章 生命的物質基礎
8.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無機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沒有一種化學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這個事實說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統一性。
9.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生物體內和在無機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這個事實說明生物界與非生物界還具有差異性。
10.各種生物體的一切生命活動,絕對不能離開水。
11.糖類是構成生物體的重要成分,是細胞的主要能源物質,是生物體進行生命活動的主要能源物質。
12.脂類包括脂肪、類脂和固醇等,這些物質普遍存在於生物體內。
13.蛋白質是細胞中重要的有機化合物,一切生命活動都離不開蛋白質。
14.核崾且磺猩鐧囊糯鎦剩雜諫鍰宓囊糯湟旌偷鞍字實納錆銑捎屑匾饔謾?
15.組成生物體的任何一種化合物都不能夠單獨地完成某一種生命活動,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機地組織起來,才能表現出細胞和生物體的生命現象。細胞就是這些物質最基本的結構形式。

第二章 生命的基本單位——細胞
16.活細胞中的各種代謝活動,都與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有密切關系。細胞膜具一定的流動性這一結構特點,具選擇透過性這一功能特性。
17.細胞壁對植物細胞有支持和保護作用。
18.細胞質基質是活細胞進行新陳代謝的主要場所,為新陳代謝的進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質和一定的環境條件。
19.線粒體是活細胞進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
20.葉綠體是綠色植物葉肉細胞中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胞器。
21.內質網與蛋白質、脂類和糖類的合成有關,也是蛋白質等的運輸通道。
22.核糖體是細胞內合成為蛋白質的場所。
23.細胞中的高爾基體與細胞分泌物的形成有關,主要是對蛋白質進行加工和轉運;植物細胞分裂時,高爾基體與細胞壁的形成有關。
24.染色質和染色體是細胞中同一種物質在不同時期的兩種形態。
25.細胞核是遺傳物質儲存和復制的場所,是細胞遺傳特性和細胞代謝活動的控制中心。
26.構成細胞的各部分結構並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緊密聯系、協調一致的,一個細胞是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細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夠正常地完成各項生命活動。
27.細胞以分裂是方式進行增殖,細胞增殖是生物體生長、發育、繁殖和遺傳的基礎。
28.細胞有絲分裂的重要意義(特徵),是將親代細胞的染色體經過復制以後,精確地平均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親代和子代間保持了遺傳性狀的穩定性,對生物的遺傳具重要意義。
29.細胞分化是一種持久性的變化,它發生在生物體的整個生命進程中,但在胚胎時期達到最大限度。
30.高度分化的植物細胞仍然具有發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也就是保持著細胞全能性。

第三章 生物的新陳代謝
31.新陳代謝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徵,是生物與非生物的最本質的區別。
32.酶是活細胞產生的一類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機物,其中絕大多數酶是蛋白質,少數酶是RNA。
33.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和專一性;並且需要適宜的溫度和pH值等條件。
34.ATP是新陳代謝所需能量的直接來源。
35.光合作用是指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並且釋放出氧的過程。光合作用釋放的氧全部來自水。
36.滲透作用的產生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具有一層半透膜,二是這層半透膜兩側的溶液具有濃度差。
37.植物根的成熟區表皮細胞吸收礦質元素和滲透吸水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過程。
38.糖類、脂類和蛋白質之間是可以轉化的,並且是有條件的、互相制約著的。
39.高等多細胞動物的體細胞只有通過內環境,才能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
40.正常機體在神經系統和體液的調節下,通過各個器官、系統的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狀態,叫穩態。穩態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
41.對生物體來說,呼吸作用的生理意義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為生物體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二是為體內其它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第四章 生命活動的調節
42.向光性實驗發現: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彎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
43.生長素對植物生長的影響往往具有兩重性。這與生長素的濃度高低和植物器官的種類等有關。一般來說,低濃度促進生長,高濃度抑制生長。
44.在沒有受粉的番茄(黃瓜、辣椒等)雌蕊柱頭上塗上一定濃度的生長素溶液可獲得無子果實。
45.植物的生長發育過程,不是受單一激素的調節,而是由多種激素相互協調、共同調節的。
46.下丘腦是機體調節內分泌活動的樞紐。
47.相關激素間具有協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48.神經系統調節動物體各種活動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動的結構基礎是反射弧。
49.神經元受到刺激後能夠產生興奮並傳導興奮;興奮在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是通過突觸來傳遞的,神經元之間興奮的傳遞只能是單方向的。
50.在中樞神經系統中,調節人和高等動物生理活動的高級中樞是大腦皮層。
51.動物建立後天性行為的主要方式是條件反射。
52.判斷和推理是動物後天性行為發展的最高級形式,是大腦皮層的功能活動,也是通過學習獲得的。
53.動物行為中,激素調節與神經調節是相互協調作用的,但神經調節仍處於主導的地位。
54.動物行為是在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和運動器官共同協調下形成的。

第五章 生物的生殖和發育
55.有性生殖產生的後代具雙親的遺傳特性,具有更大的生活能力和變異性,因此對生物的生存和進化具重要意義。
56.營養生殖能使後代保持親本的性狀。
57.減數分裂的結果是,新產生的生殖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比原始的生殖細胞的減少了一半。
58.減數分裂過程中聯會的同源染色體彼此分開,說明染色體具一定的獨立性;同源的兩個染色體移向哪一極是隨機的,則不同對的染色體(非同源染色體)間可進行自由組合。
59.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數目的減半發生在減數第一次分裂中。
60.一個精原細胞經過減數分裂,形成四個精細胞,精細胞再經過復雜的變化形成精子。
61. 一個卵原細胞經過減數分裂,只形成一個卵細胞。
62. 對於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來說,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對於維持每種生物前後代體細胞中染色體數目的恆定,對於生物的遺傳和變異,都是十分重要的
63. 對於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來說,個體發育的起點是受精卵。
64. 很多雙子葉植物成熟種子中無胚乳,是因為在胚和胚乳發育的過程中胚乳被胚吸收,營養物質貯存在子葉里,供以後種子萌發時所需。
65. 植物花芽的形成標志著生殖生長的開始。
66.高等動物的個體發育,可以分為胚胎發育和胚後發育兩個階段。胚胎發育是指受精卵發育成為幼體。胚後發育是指幼體從卵膜孵化出來或從母體內生出來以後,發育成為性成熟的個體。

第六章 遺傳和變異
67.DNA是使R型細菌產生穩定的遺傳變化的物質,而噬菌體的各種性狀也是通過DNA傳遞給後代的,這兩個實驗證明了DNA 是遺傳物質。
68.現代科學研究證明,遺傳物質除DNA以外還有RNA。因為絕大多數生物的遺傳物質是DNA,所以說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69.鹼基對排列順序的千變萬化,構成了DNA分子的多樣性,而鹼基對的特定的排列順序,又構成了每一個DNA分子的特異性。這從分子水平說明了生物體具有多樣性和特異性的原因。
70.遺傳信息的傳遞是通過DNA分子的復制來完成的。
71.DNA分子獨特的雙螺旋結構為復制提供了精確的模板;通過鹼基互補配對,保證了復制能夠准確地進行。
72.子代與親代在性狀上相似,是由於子代獲得了親代復制的一份DNA的緣故。
73.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直線排列,染色體是基因的載體。
74.基因的表達是通過DNA控制蛋白質的合成來實現的。
75.由於不同基因的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鹼基順序)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遺傳信息。(即:基因的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就代表遺傳信息)。
76.DNA分子的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決定了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順序,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順序又決定了氨基酸的排列順序,氨基酸的排列順序最終決定了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的特異性,從而使生物體表現出各種遺傳特性。
77.生物的一切遺傳性狀都是受基因控制的。一些基因是通過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代謝過程;基因控制性狀的另一種情況,是通過控制蛋白質分子的結構來直接影響性狀。
78.基因分離定律:具有一對相對性狀的兩個生物純本雜交時,子一代只表現出顯性性狀;子二代出現了性狀分離現象,並且顯性性狀與隱性性狀的數量比接近於3:1。
79.基因分離定律的實質是:在雜合子的細胞中,位於一對同源染色體,具有一定的獨立性,生物體在進行減數分裂形成配子時,等位基因會隨著的分開而分離,分別進入到兩個配子中,獨立地隨配子遺傳給後代。
80.基因型是性狀表現的內存因素,而表現型則是基因型的表現形式。
81.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是:位於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離或組合是互不幹擾的。在進行減數分裂形成配子的過程中,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離,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
82.基因的連鎖和交換定律的實質是:在進行減數分裂形成配子時,位於同一條染色體上的不同基因,常常連在一起進入配子;在減數分裂形成四分體時,位於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有時會隨著非姐妹染色單體的交換而發生交換,因而產生了基因的重組。
83.生物的性別決定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XY型,另一種是ZW型。
84.可遺傳的變異有三種來源:基因突變,基因重組,染色體變異。
85.基因突變在生物進化中具有重要意義。它是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為生物進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
86.通過有性生殖過程實現的基因重組,為生物變異提供了極其豐富的來源。這是形成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對於生物進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七章 生物的進化
87.生物進化的過程實質上就是種群基因頻率發生變化的過程。
88.以自然選擇學說為核心的現代生物進化理論,其基本觀點是: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生物進化的實質在於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及隔離是物種形成過程的三個基本環節,通過它們的綜合作用,種群產生分化,最終導致新物種的形成。

第八章 生物與環境
89.光對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90.生物的生存受到很多種生態因素的影響,這些生態因素共同構成了生物的生存環境。生物只有適應環境才能生存。
91.保護色、警戒色和擬態等,都是生物在進化過程中,通過長期的自然選擇而逐漸形成的適應性特徵。
92.適應的相對性是遺傳物質的穩定性與環境條件的變化相互作用的結果。
93.生物與環境之間是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也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
94.在一定區域內的生物,同種的個體形成種群,不同的種群形成群落。種群的各種特徵、種群數量的變化和生物群落的結構,都與環境中的各種生態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
95.在各種類型的生態系統中,生活著各種類型的生物群落。在不同的生態系統中,生物的種類和群落的結構都有差別。但是,各種類型的生態系統在結構和功能上都是統一的整體。
96.生態系統中能量的源頭是陽光。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的總量便是流經這個生態系統的總能量。這些能量是沿著食物鏈(網)逐級流動的。
97.對一個生態系統來說,抵抗力穩定性與恢復力穩定性之間往往存在著相反的關系。

高中生物復習歸納

一、常現生物:
1.細菌:原核類:具細胞結構,但細胞內無核膜和核仁的分化,也無復雜的細胞器,包括:細菌(桿狀、球狀、螺旋狀)、放線菌、藍細菌、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氏體、螺旋體。
①細菌:三冊書中所涉及的所有細菌的種類:
乳酸菌、硝化細菌(代謝類型);
肺炎雙球菌S型、R型(遺傳的物質基礎);
結核桿菌和麻風桿菌(胞內寄生菌);
根瘤菌、圓褐固氮菌(固氮菌);
大腸桿菌、枯草桿菌、土壤農桿菌(為基因工程提供運載體,也可作為基因工程的受體細胞);
蘇雲金芽孢桿菌(為抗蟲棉提供抗蟲基因);
假單孢桿菌(分解石油的超級細菌);
甲基營養細菌、谷氨酸棒狀桿菌、黃色短桿菌(微生物的代謝);
鏈球菌(一般厭氧型);
產甲烷桿菌(嚴格厭氧型)等
②放線菌:是主要的抗生素產生菌。它們產生鏈黴素、慶大黴素、紅黴素、四環素、環絲氨酸、多氧黴素、環已醯胺、氯黴素和磷黴素等種類繁多的抗生素(85%)。繁殖方式為分生孢子繁殖。
③衣原體:砂眼衣原體。

2.病毒:病毒類:無細胞結構,主要由蛋白質和核酸組成,包括病毒和亞病毒(類病毒、擬病毒、朊病毒)① 動物病毒:RNA類(脊髓灰質炎病毒、狂犬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口蹄疫病毒、腦膜炎病毒、SARS病毒)
DNA類(痘病毒、腺病毒、皰疹病毒、虹彩病毒、乙肝病毒)
②植物病毒:RNA類(煙草花葉病毒、馬鈴薯X病毒、黃瓜花葉病毒、大麥黃化病毒等)
③微生物病毒:噬菌體。

3.真核類:具有復雜的細胞器和成形的細胞核,包括:酵母菌、黴菌(絲狀真菌)、蕈菌(大型真菌)等真菌及單細胞藻類、原生動物(大草履蟲、小草履蟲、變形蟲、間日瘧原蟲等)等真核微生物。
① 黴菌:可用於發酵上工業,廣泛的用於生產酒精、檸檬酸、甘油、酶制劑(如蛋白酶、澱粉酶、纖維素酶等)、固醇、維生素等。在農業上可用於飼料發酵、生產植物生長素(如赤酶黴素)、殺蟲農葯(如白僵菌劑)、除草劑等。危害如可使食物霉變、產生毒素(如黃麴黴毒素具致癌作用、鐮孢菌毒素可能與克山病有關)。常見黴菌主要有毛霉、根霉、麴黴、青黴、赤黴菌、白僵菌、脈胞菌、木霉等。

4.微生物代謝類型:
① 光能自養:光合細菌、藍細菌(水作為氫供體)紫硫細菌、綠硫細菌(H2S作為氫供體,嚴格厭氧)2H2S+CO2 [CH2O]+H2O+2S
② 光能異養:以光為能源,以有機物(甲酸、乙酸、丁酸、甲醇、異丙醇、丙酮酸、和乳酸)為碳源與氫供體營光合生長。陽光細菌利用丙酮酸與乳酸用為唯一碳源光合生長。
③ 化能自養:硫細菌、鐵細菌、氫細菌、硝化細菌、產甲烷菌(厭氧化能自養細菌)CO2+4H2 CH4+2H2O
④ 化能異養:寄生、腐生細菌。
⑤ 好氧細菌:硝化細菌、谷氨酸棒狀桿菌、黃色短桿菌等
⑥ 厭氧細菌:乳酸菌、破傷風桿菌等
⑦ 中間類型:紅螺菌(光能自養、化能異養、厭氧[兼性光能營養型])、氫單胞菌(化能自養、化能異養[兼性自養])、酵母菌(需氧、厭氧[兼性厭氧型])
⑧ 固氮細菌:共生固氮微生物(根瘤菌等)、自生固氮微生物(圓褐固氮菌)

5.植物:C3和C4植物、陽生和陰生植物、豌豆、薺菜、玉米、水稻(2×12)、洋蔥(2×8)、香蕉(3n)、普通小麥(六倍體)、八倍體小黑麥、無籽西瓜(3n)、無籽番茄、抗蟲棉、豆科植物等。

6.動物:人(2×23)、果蠅(2×4)、馬(2×32)、驢(2×31)、騾子(63)等。

二、常用物質和試劑:
1.常用物質:
ATP、PEP(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G(聚乙二醇)、滅活的病毒、NADPH(還原型輔酶Ⅱ)、過敏原、植物激素、生長素、生長素類似物、動物激素、丙酮酸、少數特殊狀態的葉綠素a分子、質粒、限制性內切酶、DNA連接酶等。

2.常用試劑:
斐林試劑、蘇丹Ⅲ、蘇丹Ⅳ、雙縮脲試劑、二苯胺、50%的酒精溶液、15%的鹽酸、95%的酒精溶液、龍膽紫溶液、醋酸洋紅、20%的肝臟、3%的過氧化氫、3.5%的氯化鐵、3%的可溶性澱粉溶液、3%的蔗糖溶液、2%的新鮮澱粉酶溶液、5%的鹽酸、5%的氫氧化鈉、碘液、丙酮、層析液、二氧化硅、碳酸鈣、0.3g/mL的蔗糖溶液、硝酸鉀溶液、0.1g/mL的檸檬酸鈉溶液、2mol/L和0.015mol/L的氯化鈉溶液、95%的冷酒精溶液、75%的酒精溶液、胰蛋白酶、秋水仙素、氯化鈣等。

三、重要的名詞、觀點、結論
(一)重要的名詞:
1.應激性、細胞、自由水、結合水、肽鍵、多肽、真核細胞、原核細胞、自由擴散、協助擴散、主動運輸、細胞的分化、細胞的癌變、細胞的衰老、致癌因子、有絲分裂、細胞周期、無絲分裂
2.酶、ATP、高能磷酸化合物、高能磷酸鍵、滲透作用、原生質、原生質層、質壁分離、質壁分離復原、選擇性吸收、光反應、暗反應、光合作用效率、有氧呼吸、無氧呼吸、內環境、穩態、脫氨基作用、氨基轉換作用、化能合成作用
3.向性運動、神經調節、體液調節、激素調節、頂端優勢、反饋調節、協同作用、拮抗作用、反射、反射弧、非條件反射、條件反射、突觸、高級神經中樞、先天性行為、後天性行為
4.有性生殖、無性生殖、營養生殖、雙受精、受精作用、減數分裂、性原細胞、初級性母細胞、次級性母細胞、染色體、染色單體、同源染色體、非同源染色體、四分體、染色體組、性染色體、常染色體、個體發育、胚的發育、胚乳的發育、頂細胞、基細胞、胚胎發育、胚後發育、卵裂、囊胚期、原腸胚、動物極、植物極
5.DNA、RNA、鹼基互補配對、半保留復制、基因、轉錄、翻譯、顯性性狀、隱性性狀、相對形狀、基因型、表現型、等位基因、基因的分離定律、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正交、反交、伴性遺傳、交*遺傳、基因突變、基因重組、染色體變異、雜交育種、人工誘變育種、單倍體育種、多倍體育種、花葯離體培養、單基因遺傳病、多基因遺傳病、染色體異常遺傳病、優生學
6.自然選擇學說、基因庫、基因頻率、隔離、地理隔離、生殖隔離
7.生物圈、生態學、生態因素、互利共生、寄生、競爭、捕食、種群、種群密度、種群數量增長曲線、生物群落、生態系統(森林、海洋、草原、農業、濕地、城市)、食物鏈、食物網、營養級、物質循環、能量流動、生態系統穩定性、生物多樣性、生物圈的穩態、碳循環、氮循環、硫循環、生態農業
8.人體的穩態、人體的平衡及調節、糖尿病、營養物質、營養、特異性免疫、免疫系統、抗原、抗體、抗原決定簇、體液免疫、細胞免疫、過敏反應、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
9.生物固氮、共生固氮微生物、自生固氮微生物
10.細胞核遺傳、細胞質遺傳、母系遺傳、編碼區、非編碼區、RNA聚合酶結合位點、外顯子、內含子、人類基因組計劃、基因工程、質粒
11.生物膜、細胞的生物膜系統、細胞工程、植物組織培養、植物體細胞雜交、細胞的全能性、愈傷組織、脫分化、再分化、動物細胞培養液、原代培養、傳代培養、細胞株、細胞系、單克隆抗體
12.微生物、菌落、衣殼、核衣殼、囊膜、刺突、碳源、氮源、生長因子、選擇培養基、鑒別培養基、初級代謝產物、次級代謝產物、組成酶、誘導酶、微生物的生長曲線、接種、發酵罐、發酵工程、單細胞蛋白

(二)重要的觀點、結論:
1.生物體具有共同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細胞是一切動植物結構的基本單位。病毒沒有細胞結構。細胞是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2.新陳代謝是生物體進行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徵,是生物與非生物的最
本質的區別。
3.生物遺傳和變異的特徵,使各物種既能基本上保持穩定,又能不斷地進化。生物的遺傳特
性,使生物物種保持相對穩定。生物的變異特性,使生物物種能夠產生新的性狀,以致形
成新的物種,向前進化發展。
4.生物體具應激性,因而能適應周圍環境。生物體都能適應一定的環境,也能影響環境。
5.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無機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沒有一種化學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 的,這個事實說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統一性。生物界與非生物界還具有差異性。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和化合物是生物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
6.糖類是細胞的主要能源物質,葡萄糖是細胞的重要能源物質。澱粉和糖元是植物、動物細胞內的儲能物質。蛋白質是一切生命活動的體現者。 脂肪是生物體的儲能物質。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遺傳物質。
7.組成生物體的任何一種化合物都不能夠單獨地完成某一種生命活動,只有這些化合物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機地組織起來,才能表現出細胞和生物體的生命現象。細胞就是這些物質最基本的結構形式。
8.細胞膜具一定的流動性這一結構特點,具選擇透過性這一功能特性。
9.細胞壁對植物細胞有支持和保護作用。 線粒體是活細胞進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 葉綠體是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場所。核糖體是細胞內將氨基酸合成為蛋白質的場所。 染色質和染色體是細胞中同一種物質在不同時期的兩種形態。 細胞核是遺傳物質儲存和復制的場所,是細胞遺傳特性和細胞代謝活動的控制中心。
10.構成細胞的各部分結構並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緊密聯系、協調一致的,一個細胞是 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細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夠正常地完成各項生命活動。
11.原核細胞最主要的特點是沒有由核膜包圍的典型的細胞核。
12.細胞以分裂的方式進行增殖,細胞增殖是生物體生長、發育、繁殖和遺傳的基礎。
13.細胞有絲分裂的重要意義(特徵),是將親代細胞的染色體經過復制以後,精確地平均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親代和子代間保持了遺傳性狀的穩定性,對生物的遺傳具重要意義。
14.高度分化的植物細胞仍然具有發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也就是保持著細胞全能性。
15.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和專一性,需要適宜的溫度和pH值等條件。
16.ATP是新陳代謝所需要能量的直接來源。
17.光合作用釋放的氧全部來自水。一部分氨基酸和脂肪也是光合作用的直接產物。所以確切 地說,光合作用的產物是有機物和氧。 光能在葉綠體中的轉換,包括三個步驟:光能轉換成電能;電能轉換成活躍的化學能;活躍的化學能轉換成穩定的化學能。
18.植物成熟區表皮細胞吸收礦質元素和滲透吸水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過程。
19.C4植物的葉片中,圍繞著維管束的是呈「花環型」的兩圈細胞:裡面的一圈是維管束鞘細胞,外面的一圈是一部分葉肉細胞。
20.高等的多細胞動物,它們的體細胞只有通過內環境,才能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
21.糖類、脂類和蛋白質之間是可以轉化的,並且是有條件的、互相制約著的。
22.植物生命活動調節的基本形式是激素調節。人和高等動物生命活動調節的基本形式包括神 經調節和體液調節,其中神經調節的作用處於主導地位。激素調節是體液調節的主要內容。
23.向光性實驗發現: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彎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向光的一側生長素分布的少,生長得慢;背光的一側生長素分布的多,生長得快。 生長素對植物生長的影響往往具有兩重性。這與生長素的濃度高低和植物器官的種類等有關。一般說,低濃度促進生長,高濃度抑制生長。 在沒有受粉的番茄(黃瓜、辣椒等)雌蕊柱頭上塗一定濃度的生長素溶液可獲得無籽果實。
24.垂體除了分泌生長激素促進動物體的生長外,還能分泌促激素調節、管理其他內分泌腺的分泌活動。下丘腦是機體調節內分泌活動的樞紐。 通過反饋調節作用,血液中的激素經常維持在正常的相對穩定的水平。相關激素間具有協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25.(多細胞)動物神經活動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基本結構是反射弧(即:反射活動的結構基礎是反射弧)。在中樞神經系統中,調節人和高等動物生理活動的高級中樞是大腦皮層。
26.神經沖動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是雙向的。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是單方向的,只能從一個神 經元的軸突傳遞給另一個神經元的細胞體或樹突,而不能向相反的方向傳遞。
27.有性生殖產生的後代具雙親的遺傳特性,具有更大的生活能力和變異性,因此對生物的 生存和進化具重要意義。 營養生殖能使後代保持親本的性狀。
28.減數分裂的結果是,產生的生殖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比精(卵)原細胞減少了一半。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數目的減半發生在減數第一次分裂中。 減數分裂過程中聯會的同源染色體彼此分開,說明染色體具一定的獨立性;同源的兩條染色體移向哪極是隨機的,不同源的染色體(非同源染色體)間可進行自由組合。
29.一個卵原細胞經過減數分裂,只形成一個卵細胞(一種基因型)。一個精原細胞經過減數分裂,形成四個精子(兩種基因型)。
30.對於有性生殖的生物來說,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對於維持每種生物前後代體細胞染色體數目的恆定,對於生物的遺傳和變異,都是十分重要的。
31.對於有性生殖的生物來說,個體發育的起點是受精卵。
望採納

B. 衣藻和變形蟲的特點

衣藻和藍藻最大最根本的區別就是,衣藻是真核生物,藍藻是原核生物。

原核生物(Procaryotic organism)
是由原核細胞組成的生物,包括藍細菌、細菌、古細菌、放線菌、立克次氏體、螺旋體、支原體和衣原體等。原核生物具有以下的特點:①核質與細胞質之間無核膜因而無成形的細胞核;②遺傳物質是一條不與組蛋白結合的環狀雙螺旋脫氧核糖核酸(DNA)絲,不構成染色體(有的原核生物在其主基因組外還有更小的能進出細胞的質粒DNA);③以簡單二分裂方式繁殖,無有絲分裂或減數分裂;④沒有性行為,有的種類有時有通過接合、轉化或轉導,將部分基因組從一個細胞傳遞到另一個細胞的准性行為(見細菌接合);⑤沒有由肌球、肌動蛋白構成的微纖維系統,故細胞質不能流動,也沒有形成偽足、吞噬作用等現象;⑥鞭毛並非由微管構成,更無「9+2」的結構,僅由幾條螺旋或平行的蛋白質絲構成;⑦細胞質內僅有核糖體而沒有線粒體、高爾基器、內質網、溶酶體、液泡和質體(植物)、中心粒(低等植物和動物)等細胞器;⑧細胞內的單位膜系統除藍細菌另有類囊體外一般都由細胞膜內褶而成,其中有氧化磷酸化的電子傳遞鏈(藍細菌在類囊體內進行光合作用,其他光合細菌在細胞膜內褶的膜系統上進行光合作用;化能營養細菌則在細胞膜系統上進行能量代謝);⑨在蛋白質合成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核糖體散在於細胞質內,核糖體的沉降系數為 70S;⑩大部分原核生物有成分和結構獨特的細胞壁等等。總之原核生物的細胞結構要比真核生物的細胞結構簡單得多。

70年代分子生物學的資料表明:產甲烷細菌、極端嗜鹽細菌、極端耐酸耐熱的硫化葉菌和嗜熱菌質體等的16S rRNA核苷酸序列,既不同於一般細菌,也不同於真核生物。此外,這些生物的細胞膜結構、細胞壁結構、輔酶、代謝途徑、tRNA和rRNA的翻譯機制均與一般細菌不同。因而有人主張將上述的生物劃歸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之外的「第三生物界」或古細菌界。

與真核生物的種類相比,已發現的原核生物種類雖不甚多,但其生態分布卻極其廣泛,生理性能也極其龐雜。有的種類能在飽和的鹽溶液中生活;有的卻能在蒸餾水中生存;有的能在0℃下繁殖;有的卻以70℃ 最適溫度;有的是完全的無機化能營養菌,以二氧化碳為唯一碳源;有的卻只能在活細胞內生存。在行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中,有的放氧,有的不放氧;有的能在PH為10以上的環境中生存,有的只能在PH為1 左右的環境中生活;有的只能在充足供應氧氣的環境中生存,而另外一些細菌卻對氧的毒害作用極其敏感。有的可利用無機態氮,有的卻需要有機氮才能生長;還有的能利用分子態氮作為唯一的氮源等。

原核細胞
原核細胞 procaryotic/prokaryotic cell 指沒有核膜且不進行有絲分裂\減數分裂\無絲分裂的細胞。這種細胞不發生原生質流動,觀察不到變形蟲樣運動。鞭毛(flagellum)呈單一的結構。光合作用、氧化磷酸化在細胞膜進行,沒有葉綠體(chloroplast)、線粒體(mitochondrion)等細胞器(organelles)的分化。由這種細胞構成的生物,稱為原核生物,它包括所有的細菌和藍藻類。即構成細菌和藍藻等低等生物體的細胞。它沒有真正的細胞核(nucleus),只有原核或擬核,所含的一個基因帶(或染色體),是環狀雙股單一順序的脫氧核糖核酸分子(circular DNA),沒有組蛋白(histone)與之結合無核仁(nucleolus),缺乏核膜(nuclear envelope)。外層原生質中有70 S核糖體與中間體,缺乏高爾基體(Golgi)、內質網(E.R.)、線粒體和中心體(centrosomes)等。轉錄和轉譯(transcription and translation)同時進行,四周質膜內含有呼吸酶。無有絲分裂(mitosis)和減數分裂(meiosis),脫氧核糖核酸(DNA)復制後,細胞隨即分裂為二。

結構含有capsule,murein cell wall,cell surface membrane,circular DNA, mesosome, thykoloid, energy storage(e.g.glycogen), ribosome, flagellum, pilli

真核生物
eukaryotes

由真核細胞構成的生物。包括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動物界。真核細胞與原核細胞的主要區別是:①真核細胞具有由染色體、核仁、核液、雙層核膜等構成的細胞核;原核細胞無核膜、核仁,故無真正的細胞核,僅有由核酸集中組成的擬核。②真核細胞的轉錄在細胞核中進行,蛋白質的合成在細胞質中進行,而原核細胞的轉錄與蛋白質的合成交聯在一起進行。③真核細胞有內質網、高爾基體、溶酶體、液泡等細胞器,原核細胞沒有。④真核生物中除某些低等類群(如甲藻等)的細胞以外,染色體上都有5種或4種組蛋白與DNA結合,形成核小體 ;而在原核生物則無 。⑤真核細胞在細胞周期中有專門的DNA復制期(S期);原核細胞則沒有,其DNA復制常是連續進行的 。 ⑥真核細胞的有絲分裂是原核細胞所沒有的。⑦真核細胞有發達的微管系統,其鞭毛(纖毛)、中心粒、紡錘體等都與微管有關,原核生物則否。⑧真核細胞有由肌動、肌球蛋白等構成的微纖維系統,後者與胞質環流、吞噬作用等密切相關;而原核生物卻沒有這種系統,因而也沒有胞質環流和吞噬作用。⑨真核細胞的核糖體為80S型,原核生物的為70S型,兩者在化學組成和形態結構上都有明顯的區別。⑩真核細胞含有的線粒體,為雙層被膜所包裹,有自己特有的基因組、核酸合成系統與蛋白質合成系統,其內膜上有與氧化磷酸化相關的電子傳遞鏈。原核細胞功能上與線粒體相當的結構是質膜和由質膜內褶形成的結構,但後者既沒有自己特有的基因組,也沒有自己特有的合成系統。�真核生物的植物含有葉綠體,它們亦為雙層膜所包裹,也有自己特有的基因組和合成系統。與光合磷酸化相關的電子傳遞系統位於由葉綠體的內膜內褶形成的片層上 。原核生物中的藍細菌和光合細菌,雖然也具有進行光合作用的膜結構,稱之為類囊體,散布於細胞質中,未被雙層膜包裹,不形成葉綠體。

最原始的真核生物的直接祖先很可能是一種異常巨大的原核生物,體內具有由質膜內褶而成的象內質網那樣的內膜系統和原始的微纖維系統,能夠作變形運動和吞噬。以後內膜系統的一部分包圍了染色質,於是就形成了最原始的細胞核。內膜系統的其他部分則分別發展為高爾基體、溶酶體等細胞器。按照美國學者L.馬古利斯等重新提出的「內共生說」(見細胞起源),線粒體起源於胞內共生的能進行氧化磷酸化的真細菌,而葉綠體則起源於胞內共生的能進行光合作用的藍細菌。

美國學者R.W.惠特克1969年把真核生物分為 5界即: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動物界。原生生物界包括原生動物、單細胞藻類和單細胞真菌。真菌界營腐生或寄生生活,多數種類細胞有幾丁質的壁,菌體多由菌絲組成。植物界有葉綠體,能進行光合作用,細胞有纖維素的壁。動物界營攝食或捕食生活,多數種類能運動,細胞無壁,有復雜的胚胎發育過程。這種分法現在已經得到了較普遍的承認。

真核細胞
真核細胞 eukaryotic cell 指含有真核(被核膜包圍的核)的細胞。其染色體數在一個以上,能進行有絲分裂。還能進行原生質流動和變形運動。而光合作用和氧化磷酸化作用則分別由葉綠體和線粒體進行。除細菌和藍藻植物的細胞以外,所有的動物細胞以及植物細胞都屬於真核細胞。由真核細胞構成的生物稱為真核生物。在真核細胞的核中,DNA與組蛋白等蛋白質共同組成染色體結構,在核內可看到核仁。在細胞質內膜系統很發達,存在著內質網、高爾基體、線粒體和溶酶體等細胞器,分別行使特異的功能。

真核生物包括我們熟悉的動植物以及微小的原生動物、單細胞海藻、真菌、苔蘚等。真核細胞具有一個或多個由雙膜包裹的細胞核,遺傳物質包含於核中,並以染色體的形式存在。染色體由少量的組蛋白及某些富含精氨酸和賴氨酸的鹼性蛋白質構成。真核生物進行有性繁殖,並進行有絲分裂。

細胞是一切生命活動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一般認為:

1.細胞是由膜包圍的原生質(protoplasm)團,通過質膜與周圍環境進行物質和信息交流;

2.是構成有機體的基本單位,具有自我復制的能力,是有機體生長發育的基礎;

3.是代謝與功能的基本單位,具有一套完整的代謝和調節體系;

4.是遺傳的基本單位,具有發育的全能性。

真核細胞

一、質膜

細胞表面的一層單位膜,特稱為質膜(plasmolemma;plasmamembrane)。真核細胞除了具有質膜、核膜外,發達的細胞內膜形成了許多功能區隔。由膜圍成的各種細胞器,如核膜、內質網、高爾基體、線粒體、葉綠體、溶酶體等。在結構上形成了一個連續的體系,稱為內膜系統(endomembranesystem)。內膜系統將細胞質分隔成不同的區域,即所謂的區隔化(compartmentalization)。區隔化是細胞的高等性狀,它不僅使細胞內表面積增加了數十倍,各種生化反應能夠有條不紊地進行,而且細胞代謝能力也比原核細胞大為提高。

二、細胞核

細胞核(nucleus)是細胞內最重要的細胞器,核表面是由雙層膜構成的核被膜(nuclearenvelope),核內包含有由DNA和蛋白質構成的染色體(chromosome)。間期染色體結構疏鬆,稱為染色質(chromatin);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凝縮變短,稱為染色體。其實染色質與染色體只是同一物質在不同細胞周期的表現。染色體的數目因物種而異,有的如蕨類植物Ophioglossumreticulum的染色體數多達1260個;有的如馬蛔蟲Ascarismegalocephala只有兩條染色體。核內1至數個小球形結構,稱為核仁(nucleolus)。

三、細胞質

存在於質膜與核被膜之間的原生質稱為細胞質(cytoplasm),細胞之中具有可辨認形態和能夠完成特定功能的結構叫做細胞器(organelles)。除細胞器外,細胞質的其餘部分稱為細胞質基質(cytoplasmicmatrix)或胞質溶膠(cytosol),其體積約占細胞質的一半。細胞質基質並不是均一的溶膠結構,其中還含有由微管、微絲和中間纖維組成的細胞骨架結構。

(一)細胞質基質的功能:

1)具有較大的緩沖容量,為細胞內各類生化反應的正常進行提供了相對穩定的離子環境。

2)許多代謝過程是在細胞基質中完成的,如①蛋白質的合成、②核酸的合成、③脂肪酸合成、④糖酵解、⑤磷酸戊糖途徑、⑥糖原代謝、⑦信號轉導。

3)供給細胞器行使其功能所需要的一切底物。

4)細胞骨架參與維持細胞形態,做為細胞器和酶的附著點,並與細胞運動、物質運輸和信號轉導有關。

5)控制基因的表達與細胞核一起參與細胞的分化,如卵母細胞中不同的mRNA定位於細胞質不同部位,卵裂是不均等的。

6)參與蛋白質的合成、加工、運輸、選擇性降解。

(二)主要細胞器

1.內質網(endoplasmicreticulum):由膜圍成一個連續的管道系統。;粗面內質網(roughendoplasmicreticulum,RER),表面附有核糖體,參與蛋白質的合成和加工;光面內質網(smoothendoplasmicreticulum,SER)表面沒有核糖體,參與脂類合成。

2.高爾基體(Golgibody;Golgiapparatus;Golgi):由成摞的扁囊和小泡組成,與細胞的分泌活動和溶酶體的形成有關。

3.溶酶體(lysosome):動物細胞中行細胞內消化作用的細胞器,含有多種酸性水解酶。

4.線粒體(mitochondrion):由雙層膜圍成的與能量代謝有關的細胞器,主要作用是通過氧化磷酸化合成ATP。

5.葉綠體(chloroplast):植物細胞中與光合作用有關的細胞器,由雙層膜圍成。

6.細胞骨架(cytoskeleton):由微管、微絲和中間絲構成與細胞運動和維持細胞形態有關。

7.中心粒(centriole):位於動物細胞的中心部位,故名,由相互垂直的兩組9+0三聯微管組成。中心粒加中心粒周物質稱為中心體(centrosome)。

8.微體(microbody):由單層單位膜圍成的小泡狀結構,含有多種氧化酶,與分解過氧化氫和乙醛酸循環有關。

9.微管(microtubule):微管是一種具有極性的細胞骨架。它是由13 條原纖維(protofilament)構成的中空管狀結構,直徑22—25納米。

10.核糖體(Ribosome):為橢球形的粒狀小體,核糖體無膜結構,主要由蛋白質(histone)(40%)和RNA(60%)構成,是細胞內蛋白質合成的場所。

四、細胞的形狀和大小

由於結構、功能和所處的環境不同,各類細胞形態千差萬別,有圓形、橢圓形、柱形、方形、多角形、扁形、梭形,甚至不定形。

原核細胞的形狀常與細胞外沉積物(如細胞壁)有關,如細菌細胞呈棒形,球形,弧形、螺旋形等不同形狀。單細胞的動物或植物形狀更復雜一些,如草履蟲像鞋底狀,眼蟲呈梭形且帶有長鞭毛,鍾形蟲呈袋狀。

高等生物的細胞形狀與細胞功能和細胞間的相互關系有關。如動物體內具有收縮功能的肌肉細胞呈長條形或長梭形;紅細胞為圓盤狀,有利於O2和CO2的氣體交換。植物葉表皮的保衛細胞成半月形,2個細胞圍成一個氣孔,以利於呼吸和蒸騰。細胞離開了有機體分散存在時,形狀往往發生變化,如平滑肌細胞在體內成梭形,而在離體培養時則可成多角形。

一般說來,真核細胞的體積大於原核細胞,卵細胞大於體細胞。大多數動植物細胞直徑一般在20~30μm間。鴕鳥的卵黃直徑可達5cm,支原體僅0.1μm,人的坐骨神經細胞可長達1m。

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的區別:

具有核被膜和各種細胞器的細胞,稱為真核細胞。只有擬核、沒有細胞器的細胞,稱為原核細胞。

細胞的基本結構
(一)原核細胞
核區(類核體、擬核):染色體只由環狀DNA組成,不含組蛋白。
細胞器:僅有核糖體,70S。
細胞壁:主要成分為含乙醯胞壁酸的肽聚糖。
(二)真核細胞
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
1.質膜(細胞膜):生活細胞的外表,都有一層薄膜包圍,將細胞與外界分開,這層薄膜稱為細胞膜或質膜。細胞膜與細胞內的所有膜統稱為生物膜,是一種半透性膜,對進出細胞的物質有很強的選擇透性,其物質組成和基本結構非常相似。
參考資料:http://bk..com/view/77362.html http://bk..com/view/32163.html http://bk..com/view/24189.html

C. 植物葉片表皮上分布有大量氣孔,如圖為氣孔結構示意圖,氣孔兩側的細胞稱為保衛細胞,決定著氣孔的開閉.

(1)根據題干中信息,可知本實驗的目的:探究保衛細胞吸水和回失水與氣孔開閉答之間的關系.
實驗原理:活細胞在較高濃度的溶液中會發生滲透失水,而在較低濃度的溶液中會滲透吸水.可以據此將保衛細胞分別置於較高濃度溶液和較低濃度溶液中,觀察氣孔的開閉.
(4)因為這是探究實驗,未知實驗結果,預測會有2種情況:1、蒸餾水中氣孔開放,蔗糖溶液中氣孔關閉;2、如果蒸餾水中氣孔關閉,蔗糖溶液中氣孔開放.再據結果得出結論:①如果蒸餾水中氣孔關閉,蔗糖溶液中氣孔開放,說明吸水使氣孔關閉,失水使氣孔開放,②如果蒸餾水中氣孔開放,蔗糖溶液中氣孔關閉,說明保衛細胞吸水使氣孔開放,失水使氣孔關閉.
故答案為:
(1)探究保衛細胞吸水和失水與氣孔開閉之間的關系 實驗原理:當外界溶液濃度大於細胞液濃度時細胞失水,當外界溶液濃度小於細胞液濃度時細胞吸水
(4)①保衛細胞吸水後氣孔關閉,失水後氣孔打開
②打開 關閉

閱讀全文

與蒸餾水中保衛細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酚醛樹脂液的凝膠溫度 瀏覽:81
簡單的污水處理方法是什麼和什麼 瀏覽:488
酚醛樹脂是玻璃態嗎 瀏覽:215
大智慧反向過濾信號 瀏覽:5
污水池清池時有什麼毒氣 瀏覽:101
格來富提升泵維修 瀏覽:599
稀土隔膜電解水處理 瀏覽:421
哪種葯店有蒸餾水賣 瀏覽:599
簡述鍋爐水垢形成的原因 瀏覽:696
光敏樹脂屬於塑料 瀏覽:124
一層環氧樹脂塗料 瀏覽:367
超濾膜灌膠 瀏覽:443
超濾膜濾芯生產廠家 瀏覽:21
雨污水井標高怎麼標注 瀏覽:464
g4過濾網等級 瀏覽:880
三生三世白淺用女身回昆侖墟 瀏覽:555
發動機水箱里水垢怎麼處理 瀏覽:415
生態魚缸干濕分離過濾咋樣 瀏覽:546
24v凈水寶變壓器多少錢 瀏覽:984
什麼叫終端凈水器 瀏覽: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