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請問古法釀酒和現代的釀酒有什麼區別
古法釀酒對原材料的要求非常的高,有著「高粱香、玉米甜、大麥沖、小麥凈」的說法。
現代釀酒對原材料的要求是一樣的,根本區別不是在這里。大家需要首先來明白一個概念,這里所說的傳統釀酒技術並不是老的意思,也不是只有在古代在以前使用的方法,指的是傳統的技術。
古法釀酒的過程基本是:原料→浸泡→初蒸→燜糧→復蒸→攤涼→加曲→裝箱培菌→配槽→裝桶發酵→蒸餾→成品酒。生料釀酒成敗的關鍵在於酒麴,這種酒麴既要能將生澱粉轉化為糖,又要同時將糖轉化為酒精,而且還要保證有較高的出酒率和較完美的口感。
現代的釀酒技術主要是釀酒的時間在不斷的縮短,因為現在已經有了微生物的研究,現代釀酒的基礎之一是微生物學和生物化學,從民國開始,對釀酒微生物進行研究,從大麴和小曲中篩選微生物,三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主要目的是研究酒麴微生物的澱粉分解能力,以期提高出酒率,如五六十年代對大麴生產工藝技術的總結提高所做的工作;從八十年代開始,注重酒麴及酒窖泥中微生物的代謝產物對酒的風味的影響,以期提高酒的質量。如利用優良酒麴和酵母菌,在酒醅中潑灑己酸菌培養液等。此外還採用回醅發酵,即長期反復發酵的酒醅,配加在新酒醅中,以老醅帶新醅,進行發酵的措施。或採用回糟發酵。有的也採用回酒發酵,成品酒依次分為頭級酒,二級酒,三級酒。二級酒倒回酒新酒醅中,再次入窖發酵,再次蒸餾,可將二級酒變為頭級酒。發酵的技術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節省了原料,但是所含的成分並不一樣,傳統的釀造技術主要是保留了材料最原始的味道,兩者各有所長。
古法釀酒則是採用生料發酵完畢後用泥漿泵送去蒸餾。蒸餾設備仍可用傳統的甑桶、蒸餾釜、蒸餾塔(酒精蒸餾塔用於白酒生產只需用粗餾塔)。蒸餾操作技術與傳統的固態蒸餾相同。
現代的釀酒方法主要是對蒸餾技術的提高,是提高酒質的重要環節,新技術採用緩慢蒸餾,量質摘酒,分批入庫,串香法等措施。同時對蒸餾鍋進行改革設計。
古法釀酒基本都是採用人力來解決的,設備的使用率很低。
現代的釀酒技術在許多方面已經實現了機械化生產,如用粉碎機代替了牲畜拉磨,將蒸餾器的「天鍋」改為冷凝器,免去了人工經常換水。大麴的踏制改為曲坯成型機,人工推車送料改為皮帶輸送或桁車抓鬥。陶壇貯酒也改為大容器貯酒,減少了酒的損耗,還減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白酒的包裝設備也普遍實現了洗瓶、灌裝、壓蓋、貼標流水線。
❷ 傳統白酒釀造方法
傳統的白酒釀造工藝流程分為粉碎、配料、潤料和拌料、蒸煮糊化、冷散、加曲、加水堆積,入池發酵、出池蒸酒等8個工序。
1、粉碎:古用石磨或(驢拉磨)把高粱粉碎成四六瓣,成梅花狀,後用電磨磨成過標准篩的原料。
2、配料:將粉碎好的原料面和清蒸好的輔料(稻殼)按照100:25-30的比例人工翻拌均勻。夏季是時候一般用25%的輔料,冬季一般用30%的輔料。
3、潤料、拌料:將配好料的面楂,按原糧量的40—50%加水進行潤料,水溫為常溫,翻拌均勻,堆積1小時左右,讓糧食充分的吸收水份,有利於糊化,加水量要根據面濕而不粘,有經驗的釀酒師傅憑借著自己的手感一捏就可以感覺出來。
4、蒸煮糊化:將面楂上甑鍋進行蒸煮糊化,蒸煮糊化前將面楂再翻拌一次,然後用木鍬和菠萁將面楂一層一層地裝入甑鍋,待汽圓後蒸煮糊化1小時左右,讓面熟而不粘,內無生心,由有經驗的釀酒師用手捻來就能感覺到蒸煮程度。
5、冷散:將蒸好的面楂用木鍬鏟出甑鍋放倒干凈的地面上用木鍬攤薄、勻,進行自然冷散,中途翻拌數次冷散,溫度達到夏季為20—22℃為宜,冬天為16—18℃為宜。
6、加曲、加水堆積:將泠散好的面楂按原料的25%左右的比例加入曲粉,加入50%左右的水,水為常溫,用木鍬進行翻拌,使之均勻,用手掌捏住面楂從手指縫擠出1—2滴水為宜,然後進行堆積,堆積時間不低於1—2小時。
7、入缸發酵:將堆積好的酒醅用竹簍人工入到缸里,上邊蓋上石蓋進行發酵,地缸一般埋在地下,缸口與地面平齊,缸的間距為10—20cm。入缸的酒醅的澱粉含量在9—12%之間,水份含量在55—57%之間,酸度在0.8—1.1mol/g之間,糖份在0.5—0.6。Be′之間,發酵時間一般是21天。
發酵的時候要掌握白酒度數的變化,一般應該是遵循「前緩升、中挺、後緩落」的原則。也就是入缸後,溫度逐步上升,發酵中期,溫度應該穩定在一個時期,然後再到發酵的後期,發酵溫度緩慢的下降。
前緩升:一般是入缸到6—7天溫度升到25—27℃,酒醅發甜,說明白酒的發酵正常。
中挺:從入缸的第8天到11天,溫度降升至32—34℃,連續四天。
後緩落:從入缸12天到21天,溫度逐漸下降,每天以下降0.5℃為宜,出缸時酒醅的溫度降至26—28℃,發酵好的酒醅應該要有不硬、不粘的感覺,色澤呈紫紅色。
8、出缸蒸酒:白酒發酵到21天的酒醅,需要用竹簍抬出至甑鍋邊進行蒸餾,裝甑時應按照「穩、准、細、勻、薄、平」的原則來操作,裝甑蒸汽應按照「兩小一大」的原則來操作,流酒的時候蒸汽應該按照,大氣追尾」的原則來操作,接酒的時候應該依照酒花大小程度來判別酒頭、原酒和酒尾,看花接酒都是憑借著釀酒大師傅的經驗來判別,接酒一般接到0°。酒頭、原酒和酒尾都分級分缸儲存,一般儲存6個月以上酒體才成熟。
❸ 蒸餾在釀酒中的重要性
我們都知道在中國白酒「三高三長」生產的工藝中,有一項就是「高溫餾酒」,因此白酒也屬於蒸餾酒,與白蘭地、威士忌、伏特加、金酒、朗姆酒、龍舌蘭酒,日本清酒被稱作世界八大蒸餾酒。
蒸餾酒的原理就是把經過發酵的釀酒原料,經過一次或多次的蒸餾過程提取的高酒度酒液。而蒸餾技術又分為固態蒸餾法和液態蒸餾法。但固態蒸餾比較少,因為在元代的《飲膳正要》、《軋賴機酒賦》及《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中所記載的蒸餾方式都是液態法,因為液態法是最為簡單的方法。元代時的葡萄燒酒、馬奶燒酒都屬於液態蒸餾這一類型。
而關於蒸餾酒的歷史起源也是眾說紛紜,不過可以知道的是在元代,十四世紀初,中國已經有蒸餾酒的存在了,元朝的文獻《飲膳正要》中已有蒸餾酒及蒸餾器的記載;明代醫學家李時珍證明了此觀點。他在《本草綱目》中寫道:「 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壞之酒,皆可蒸燒。
關於蒸餾技術,蒸餾時,酒汽的冷卻及蒸餾酒液的收集是重要的操作。我國傳統的蒸餾器有兩種冷卻方式:一種是把蒸餾出來的酒蒸汽引至蒸餾器外面的冷卻器中冷卻後被收集。或讓蒸餾出來的酒汽在蒸餾器上部內壁自然冷卻。最古老的冷卻方法見於元代的《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中的「南番燒酒法」,另一種是在蒸餾鍋上部的冷凝器(古稱天鍋,天湖)中冷卻,酒液在蒸餾鍋內的酒槽中匯集,排出後被收集。如《調鼎集》中記載:「天湖之水,每蒸二放,三放不等,看流酒之長短,時候之冷熱,大約花散而味淡即止。
蒸餾使得酒的酒精度更純,而且通過高溫加熱和冷凝能去除液體中的固體雜質。
這是因為在釀酒過程中會產生一些醛類和硫化物等有害物質,它們是些低沸點雜質,這些雜質的存在會使酒帶有暴辣、沖鼻、刺激性大的缺點。一般通過陳釀貯存,酒液自身的氧化還原和酯化等化學變化、物理變化能有效地排除這些低沸點雜質。大麴醬香白酒工藝的高溫鎦酒同樣可以起到這個作用,按照蒸餾原理,一般易揮發的先出來,不易揮發的後出來,這樣通過高溫鎦酒就能最大限度地排除這些低沸點、易揮發的有害物質。
由此也可以看出,大麴醬香白酒和其他白酒相比較具有易揮發物質少,不易揮發物質多的特點,所以對人的刺激小,不上頭,不辣喉,不燒心。這也是大麴醬香白酒空杯留香,幽雅持久的秘密所在。
❹ 古代的酒是怎麼釀的
《禮記·月令》中提到了用曲造酒的六點注意事項:「秫稻必齊,曲粟必時,湛熾必潔,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齊必得。」要求造酒用的穀物必須成熟,投曲必須及時,浸煮時必須保持清潔。
造酒用的水質必須要好,器皿必須用優良的陶器,火候必須適宜,這其實也是對我國古代釀酒技術的科學總結。漢代由於制曲技術的發展,可以利用不同的穀物制曲,從而增加了酒的品種。
北魏的《齊民要術》專門講了制曲釀酒的方法,列舉的12種制曲法中,有兩種是碎塊的散曲,有10種是餅狀曲,這些餅曲至今仍是釀造高粱酒最常用的曲。唐宋時期,制曲技術進一步發展,酒的品種更多了。北宋時還出現了一部論述造酒的專著——《北山酒經》。
中國制酒歷史源遠流長,品種繁多,名酒薈萃,享譽中外。黃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類之一,約在三千多年前,商周時代,中國人獨創酒麴復式發酵法,開始大量釀制黃酒。約一千年前的宋代,中國人發明了蒸餾法,從此,白酒成為中國人飲用的主要酒類。
酒滲透於整個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從文學藝術創作、文化娛樂到飲食烹飪、養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國人生活中都佔有重要的位置。
❺ 怎樣用古法釀造酒
採用古法釀酒技術來釀造白酒或者米酒的師傅是越來越少了,如今很多釀酒企業或者酒廠都放棄了古法釀酒技術-這種十分傳統的釀酒方法,採用全新的生熟料釀酒技術,利用現代化的釀酒設備,在產量上已經遠遠超過了古法釀酒技術,而口感上也不輸於傳統的釀酒方法。
雖說,古法釀酒即將退出歷史的舞台,但是很多有名氣的規模不發的酒坊依然沒有放棄這種原始的釀酒方法,而讓這種技術傳承下來的因素除了釀酒師的堅持外,酒的口感和美味才是立足於市場的真正原因。接下來,為大家揭秘古法釀酒工藝的具體流程。
首先,製作釀酒的酒麴
用嫩玉米漿,野菊花,麥麩,老玉米面,大麴酒,黃酒糟(糯米酒糟)。嫩玉米,需要用手將玉米粒剝下來,每年製作酒麴時,要剝幾百斤,很是辛苦。嫩玉米打成漿,放置一天,就自然發酵了,聞起來很酸,這是酒麴的關鍵。第一年在野外收割好野菊花,在第二年製作酒麴時,用野菊花熬水放涼備用。
第二,將大麴酒酒麴發酵
這個時候使用麥秸對酒麴進行發酵,將曬的火熱的麥秸在地上鋪厚厚一層,然後麥秸上擺放酒麴磚,每一排酒麴磚之間又放一層熱麥秸,一層層堆起來,上面再蒙一層熱麥基,利用麥秸的溫度,讓酒麴發酵,大概4天左右,就能聞到很香的酒味了,再過4天左右,味道就很小很小了,這時候大麴酒酒麴就發酵的差不多了,可以打開麥秸垛,將酒麴磚拿出來曬干後粉碎留用。
第三,對發酵好的酒料進行拌糠
將發酵好的酒料取出來,放地上,摻進米糠攪拌,攪拌過程中,一定要將酒料團拍散開,用米糠拌均勻,剛取出的酒料很濕很黏,假若不摻進米糠,放在灶上蒸制時熱氣很難穿透每一份酒料,這樣酒精不能完全揮發,嚴重影響出酒率。摻進米糠,使酒料干散,米糠是必需品。
第四,加滿酒料後進行蒸餾
酒料加滿後,酒篜的上面放一個草圈,就是酒篜和天鍋之間的那個看起來破破爛爛的傢伙,這個是用竹子,稻草,和塑料膜纏制的,草圈上放一口鍋,學名天鍋,裡面放冷水。當酒篜裡面的熱酒篜氣遇到天鍋冷鍋底時,就凝結成液狀酒流出來了。天鍋在加涼水,天鍋的涼水要不停的換,保持在35度以下。
需要注意的地方是:土灶中的火越猛,出的就越快,一般不要太猛的火,中火慢慢出即可,火力太猛,容易讓底鍋的水翻騰出來。剛出來的酒是熱的,在接酒時,要一邊接一邊嘗。酒香不怕巷子深,採用古法釀酒技術所釀造的曲酒正在完美的闡釋這樣的一個道理。古法釀酒技術為現在現代釀酒的發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幫助,即使有一天它成為了歷史,退出了釀酒的舞台,而它在釀酒師心中的地位也會一直傳承下去,屹立不倒!
❻ 古法釀酒具體指什麼
古法釀酒工藝流程酒麴的製作:用嫩玉米漿,野菊花,麥麩,老玉米面,大麴酒,黃酒糟(糯米酒糟)。嫩玉米,需要用手將玉米粒剝下來,每年製作酒麴時,要剝幾百斤,很是辛苦。嫩玉米打成漿,放置一天,就自然發酵了,問起來很酸,這是酒麴的關鍵。第一年在野外收割好野菊花,在第二年製作酒麴時,用野菊花熬水放涼備用。
古法釀酒工藝流程里的麥麩,就是小麥的皮,在製作麵粉的時候剩下的,一般用作飼料,現在也有做作餅干用它。干玉米粉,用老玉米粉碎而成,製作酒麴必需。等嫩玉米漿發酵到很酸很酸的時候,將玉米漿,干玉米面,黃酒糟,野菊花熬制的水,麥麩,大麴酒倒在一起,用鐵鍬反復混合攪拌,這個過程很累,當然,也可以用建築用的混凝土攪拌機來攪拌。玉米粉和麥麩的比例大概是1:0.7,將這些料攪拌到用手捏可以成團,輕摔在地上可以散開就可以了。
大麴酒酒麴的製作第一過程完工。
在要用上麥秸了,麥秸在使用前,放太陽下暴曬。將曬的火熱的麥秸在地上鋪厚厚一層,然後麥秸上擺放酒麴磚,每一排酒麴磚之間又放一層熱麥秸,一層層堆起來,上面再蒙一層熱麥基,利用麥秸的溫度,讓酒麴發酵,大概4天左右,就能聞到很香的酒味了,再過4天左右,味道就很小很小了,這時候大麴酒酒麴就發酵的差不多了,可以打開麥秸垛,將酒麴磚拿出來曬干後粉碎留用。
將發酵好的酒料取出來,放地上,摻進米糠攪拌,攪拌過程中,一定要將酒料團拍散開,用米糠拌均勻,剛取出的酒料很濕很黏,假若不摻進米糠,放在灶上蒸制時熱氣很難穿透每一份酒料,這樣酒精不能完全揮發,嚴重影響出酒率。摻進米糠,使酒料干散,米糠是必需品,沒有這個,我家的酒就不能釀,經常因為家裡沒有備這個,推遲開灶時間。
酒料加滿後,酒篜的上面放一個草圈,就是酒篜和天鍋之間的那個看起來破破爛爛的傢伙,這個是用竹子,稻草,和塑料膜纏制的,草圈上放一口鍋,學名天鍋,裡面放冷水。當酒篜裡面的熱酒篜氣遇到天鍋冷鍋底時,就凝結成液狀酒流出來了。天鍋在加涼水,天鍋的涼水要不停的換,保持在35度以下。
灶裡面火燒的越猛,酒出的就越快,一般不要太猛的火,中火慢慢出即可,火力太猛,容易讓底鍋的水翻騰出來。剛出來的酒是熱的,在接酒時,要一邊接一邊嘗。
❼ 蒸餾酒技術哪年傳入中國
蒸餾酒技術是元代傳入中國的,元朝時期的歐亞征服,才令蒸餾器傳入國內,才出現蒸餾酒技術,不過蒸餾酒也並沒有普及,直到清朝之後才開始被推廣。
在蒸餾器傳入之前,國內一直都是發酵酒,最高也只能達到18度左右,也就是現代的黃酒。要知道秦朝才出現酒麴釀酒,漢朝才有明確的酒麴、穀物配方,知道唐宋時期黃酒也趨於完善,出現了「花雕」「女兒紅」「狀元紅」等歷史名酒。
釀造原理及過程:
蒸餾酒是把經過發酵的釀酒原料,經過一次或多次的蒸餾過程提取的高酒度酒液。蒸餾酒的製作原理是根據酒精的物理性質,採取使之汽化的方式,提取的高純度酒液。因為酒精的汽化點是78.3℃,達到並保持這個溫度就可以獲得汽化酒精,如果再將汽化酒精輸入管道冷卻後,便是液體酒精。
❽ 古代人都是怎麼釀酒的和現在有什麼區別
古法手釀酒」應該是指「古法手工釀造(傳統工藝)流程生產的酒」,而「現代工藝酒」是指「新工藝用機器生產的酒」。中華文化中,酒古已有之。先秦三代,夏商周均有關於酒的記載。比如《戰國策‧魏策:「儀狄作酒,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而絕旨酒。曰: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
我國白酒生產方法有固態法、半固態法和液態法。固態法是指用純糧固態醅發酵、固態蒸餾。古法的好處發酵時間長 原料純 原料成本時間成本巨大。現代的為了出酒快,添加劑加溫大等,和自然發酵肯定有差距。
傳統曲與高產曲糖化酶之類的酒比較的話,傳統曲操作相對復雜,工藝一時半會掌握不了,出的酒香味口感會比高產曲所謂的新工藝好的多。現在釀造酒只有精釀啤酒和葡萄酒。推薦張裕醉詩仙,澳洲黃尾袋鼠,類人首L5,尼雅星光,鵝島IPA,高大師IPA,奧丁格小麥啤,青島全麥白啤,柏龍白啤,督威IPA
是古法結合現代工藝,我知道的龍則河手釀酒就是遵循古法的,要經過九次蒸煮,八次發酵和七次取酒,雖然結合了現代工藝,但過程還是特別用心,為的就是生產好的醬香酒,一直到蒸餾酒技術的出現,酒的度數才有了大的提升。蒸餾酒的出現也加速了「勾兌」技術的發展,比如在製作黃酒的過程中加入白酒,可以得到度數更高。❾ 古法釀酒技術是什麼
以倪氏酒麴為例:
杜仲150克、當歸150克、川穹250克、黃岑100克、檀香40克等45味中草葯,加上優質稻穀和小麥為原料,經粉碎、加葯湯水、拌和、揉粿、滾粉、晾曲、裝缸、發酵、上毫、曬曲等16道嚴密手工工序,製成倪氏酒麴。
據了解,倪氏酒麴製作及釀酒工藝始於清末。生於同治六年的倪發義家學世代中醫,因走方酒麴師經常到葯鋪購中草葯配製酒麴古方而結下善緣,獲贈酒麴配方。倪發義從養生保健入手,在酒麴配方上做加減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保留16味中草葯,成為倪氏酒麴創始人。
到了第二代傳人倪春鑒,倪家便開設了自己的釀酒作坊,經過不斷實踐和完善,倪氏酒麴配方從原來16味增加到21味中草葯,倪氏酒麴古法釀酒製作技藝開始在當地聲名鵲起。
1951年,國營樂平縣酒廠建成,倪氏酒麴第三代傳人倪壁燈成為樂平酒廠唯一酒麴製作師。上世紀八十年代,倪氏酒麴配方在第三代傳人手上得到改良,由21味增加到60多味中草葯。
通過多年努力,「繼承傳統、追求品質」的李八魁在古法釀酒、倪氏酒麴傳統製作技藝上取得了不錯的成績,被評為景德鎮市古法釀酒非遺傳承人。
古法釀酒技藝的傳承與創新
2019年5月在蘇州舉辦的古釀燒春第一鍋開釀儀式上,名聞遐邇的地方古法釀酒技藝時隔60多年後復原演示,讓不少市民大開眼界。從設壇祭酒仙、開窖、拌料、晾曬,到入蒸鍋、添秘方、出酒,隨著釀酒師傅行雲流水的操作,傳承千年的地方古法釀酒技藝「重出江湖」。
無論從歷史長度、文化深度、地域廣度上來說,還是從工藝的復雜度、民族的獨有性上來說,中國傳統工藝白酒的古法釀造技藝都應該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上不可替代的符號,中國也是全球公認的草本發酵技藝和白酒蒸餾生產技術的唯一鼻祖。
在世界所有酒類中,中國傳統工藝白酒的釀造更講究生態發酵活性,整個釀造工藝更復雜,活性酒品質更純。這些白酒釀造技藝都凝結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文化、禮儀、習俗等多方面的精粹,是真正的「國粹」。
以上內容參考:邯鄲新聞網-堅守古法釀酒,傳承非遺文化
以上內容參考:鳳凰網-江西樂平非遺項目:古法釀酒技藝的傳承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