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兩次蒸餾法
第一次蒸餾是反應過程,使產物與底物分離.蒸出的物質比較雜,有正丁醇,正溴丁烷,水,溴化氫,丁醚等.
第二次是為了提純,使正溴丁烷與為除去的雜質分離
2. 請問各位大神,正溴丁烷制備的實驗思路
實驗步驟:
1、投料
在圓底燒瓶中加入10ml水,再慢慢加入12ml濃硫酸,混合均勻並冷至室溫後,再依次加入7.5ml正丁醇和10g溴化鈉,充分振盪後加入幾粒沸石。(硫酸在反應中與溴化鈉作用生成氫溴酸,氫溴酸與正丁醇作用發生取代反應生成正溴丁烷。硫酸用量和濃度過大,會加大副反應進行;若硫酸用量和濃度過小,不利於主反應的發生,即氫溴酸和正溴丁烷的生成)
2、以電熱套為熱源,按圖1安裝迴流裝置(含氣體吸收部分)。(注意防止鹼液被倒吸)
1、加熱迴流
在石棉網上加熱至沸,調整加熱速度,以保持沸騰而又平穩迴流,並不時搖動燒瓶促使反應完成。反應約30—40min。
2、分離粗產物
待反應液冷卻後,改迴流裝置為蒸餾裝置(用直形冷凝管冷凝),蒸出粗
產物。(注意判斷粗產物是否蒸完)。見【注釋】(2)
5、洗滌粗產物
將餾出液移至分液漏斗中,加入10ml的水洗滌(產物在下層),靜置分層後,將產物轉入另一乾燥的分液漏斗中,用5ml的濃硫酸洗滌(除去粗產物中的少量未反應的正丁醇及副產物正丁醚、1—丁烯、2—丁烯。盡量分去硫酸層(下層)。有機相依次用10ml的水(除硫酸)、飽和碳酸氫鈉溶液(中和未除盡的硫酸)和水(除殘留的鹼)洗滌後,轉入乾燥的錐形瓶中,加入1—2g的無水氯化鈣乾燥,間歇搖動錐形瓶,直到液體清亮為止。
6、收集產物
將乾燥好的產物移至小蒸餾瓶中,蒸餾,收集99—103℃的餾分。
3. 正溴丁烷制備過程中,在第二次蒸餾時為什麼會出現紫色,同時還有黑色沉澱
你如果是用正丁醇和氫溴酸迴流制備的話,如果氫溴酸沒有除干凈,加熱過程部分溴專化氫會被氧化成溴素,這時候溴屬素顏色本身就會成紅色.
其實在反應後處理中除盡HBr的基礎上,採用減壓蒸餾加精餾柱會好很多,也避免因局部溫度過高而碳化形成的黑色沉澱.
4. 正溴丁烷的制備如何減少副反應的生成
加料抄時,在水中加濃硫酸後待冷卻至室溫,再加正丁醇和溴化鈉;溴化鈉要研細,且應分批加。反應過程中經常振搖,防止溴化鈉結塊和使反應物充分接觸;嚴格控制反應溫度,保持反應液呈微沸狀態;加料時加適量的水稀釋濃硫酸。
1-溴正丁烷具有脂肪族溴化物的通性,化學性質活潑,能與多種化合物反應。在熱的強鹼的水溶液中水解生成醇和鹽。與氨水反應生成溴化丁胺,與氰化鈉反應生成正戊腈和氰化鈉。
(4)正溴丁烷蒸餾步驟擴展閱讀:
在裝有攪拌的反應器中先加入溴和硫磺,攪拌均勻後,滴加醇水混合物,加完迴流,蒸出粗溴丁烷,用稀鹼水洗滌,乾燥得到產品。
正丁醇在硫酸存在下與氫溴酸反應,將正丁醇與硫酸混合,滴加硫酸,加熱迴流、蒸餾、乾燥得到溴正丁烷。
正丁醇與氫溴酸混合,滴加入硫酸,加熱迴流反應1.5h,蒸餾得溴丁烷粗品,用水洗至pH為6~7,用無水氯化鈣脫水即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正溴丁烷
5. 正溴丁烷的制備
1.不是控制硫酸的用量.而是在反應蒸餾出的餾分放入分液漏斗中用濃硫酸洗滌.因為濃硫酸能溶解你說的那些副產物.然後在用水和飽和碳酸氫鈉溶液洗去殘余硫酸.
2.這句話:"是由曾可能懸浮並變化為上層",只能猜是什麼意思了.
我的回答是會.因為該餾出液是油狀且密度小於水.
6. 從反應混合物中分離粗產品正溴丁烷時,為什麼用蒸餾的方法
因為混合的幾種物質沸點差距很大,適用蒸餾分離法。
製取1-溴丁烷的時候會產生很多的副產物,回比方1,2-2溴丁烷等,答這些副產物有些會溶於1-溴丁烷中,用分液的方法不能將其出去,只能將不容於1-溴丁烷的物質出去,用蒸餾方法便可以利用各物質的沸點不同而更好的提純1-溴丁烷。
(6)正溴丁烷蒸餾步驟擴展閱讀:
蒸餾沸點差別較大的混合液體時,沸點較低者先蒸出,沸點較高的隨後蒸出,不揮發的留在蒸餾器內,這樣,可達到分離和提純的目的。故蒸餾是分離和提純液態化合物常用的方法之一,是重要的基本操作,必須熟練掌握。但在蒸餾沸點比較接近的混合物時,各種物質的蒸氣將同時蒸出,只不過低沸點的多一些,故難於達到分離和提純的目的,只好藉助於分餾。
純液態化合物在蒸餾過程中沸程范圍很小(0.5~1℃)。所以,蒸餾可以利用來測定沸點。用蒸餾法測定沸點的方法為常量法,此法樣品用量較大,要10 mL以上,若樣品不多時,應採用微量法。
7. 關於實驗正溴丁烷的制備,我最後蒸餾出來的餾出液第一滴溫度是62.3℃,結束溫度是73.5℃,求高手,高分!
從你的數據可以看出,產物不純。記錄的蒸餾溫度,有一個重要遺漏——最高溫度,最高溫度是很能說明問題的,最高溫度與結束溫度不是一回事,比如最高達到89℃,那麼和最高達到79℃相比,純度肯定不一樣。以後請注意。
你的第一滴溫度是62.3℃,結束溫度是73.5℃,說明產物純度很差。原因有很多,具體到不同操作者、操作過程,原因不同。一般而言,有幾種情況是初學者容易出現的:蒸餾前最後的【乾燥環節】,除水不徹底,只要帶有一點水分,就會影響到蒸餾的溫度(二元、多元共沸,使沸點下降);在此前分液時,分得不好,水帶多了;反應控制不好,使得副產物多了,等等;你應該反饋更多信息,以便幫助你判斷。
在產率問題上,提示一下,首先理論產率算對了沒有;其次,如果產率達到30%,實際上是正常結果,因為有機實驗中,一般學生操作產率要達到40%以上,很難!常常見到有人說達到了50%,那多半是在偽造數據。學生產率在30%,是正常范圍。
8. 正溴丁烷的制備有哪些副反應
由正丁醇(用n-C4H9OH表示)制備正溴丁烷(沸點:101.6℃)的反應如下:
n-C4H9OH+NaBr+H2SO4→n-C4H9Br+NaHSO4+H2O
副反應:n-C4H9OH
濃H2SO4
△
CH3CH2CH=CH2↑+H2O
2n-C4H9OH
濃H2SO4
△
(n-C4H9)2O+H2O
3H2SO4(濃)+2NaBr(固)═2NaHSO4+Br2↑+SO2↑+2H2O
已知反應物及其用量:固體NaBr0.24mol,n-C4H9OH0.20mol,濃H2SO429mL,H2O20mL.
制備過程經歷如下五個步驟,試回答下列問題:
1.投料:在圓底燒瓶中加入20mL水,再慢慢加入29mL濃硫酸,混合均勻並冷卻至室溫後,再依次加入0.20mol正丁醇(約18mL)和0.24mol溴化鈉,充分振盪後加入幾粒沸石.
(1)冷卻至室溫後再加正丁醇和溴化鈉的目的是 .
A.減少HBr的揮發B.防止正丁醇的揮發
C.防止溴化鈉被氧化D.防止溫度過高導致炭化結焦
(2)本反應中硫酸與溴化作作用生成氫溴酸,氫溴酸與正丁醇作用發生取代反應生成正溴丁烷.硫酸的用量和濃度過大都對本制備不利的主要原因是 .
2.加熱迴流:反應裝置選擇Ⅱ而不選擇Ⅰ的原因是 .在反應裝置中冷凝水應該從 (填A或B)端進水.
3.分離粗產物:反應結束待反應液冷卻後,用直形冷凝管換下球形冷凝管,將其變為蒸餾裝置進行蒸餾,得到的粗產物中除主產品外,還含下列選項中的
①C4H9OH ②SO2 ③(C4H9)2O ④Br2⑤NaHSO4 ⑥H2O ⑦H2SO4
4.洗滌粗產物:將餾出液移至分液漏斗中,加入等體積的水洗滌後,分液得有機層.如果不能判斷哪層是有機層,可以用 方法來判斷.對有機層,進行洗滌除雜、除水後可得到粗產品.
5.收集產物:將乾燥好的產物移至小蒸餾瓶中,加熱蒸餾,收集99-103℃的餾分.要證明最終產物是n-C4H9Br,方法是 .
9. 蒸出粗產物正溴丁烷的過程是否屬於水蒸氣蒸餾為什麼
蒸出粗產物正溴丁烷的過程屬於水蒸氣蒸餾。
水蒸氣蒸餾系指將含有揮發性成分的植物材料與水共蒸餾,使揮發性成分隨水蒸氣一並餾出,經冷凝分取揮發性成分的浸提方法。該法適用於具有揮發性、能隨水蒸氣蒸餾而不被破壞、在水中穩定且難溶或不溶於水的植物活性成分的提取。
適用范圍
水蒸氣蒸餾法適合分離那些在其沸點附近容易分解的物質,也適用於從不揮發物質或樹脂狀物質中分離出所需的組分(如天然產物香精油、生物鹼等)。使用此法被提純的物質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①不溶於水或微溶於水;
②具有一定的揮發性;
③在共沸溫度下與水不發生反應;
④在100℃左右,必須具有一定的蒸氣壓,至少666.5~1333Pa(5~10mmHg),並且待分離物質與其他雜質在100℃左右時具有明顯的蒸氣壓差。[2]
蒸餾原理
當水和有機物一起共熱時,整個體系的蒸氣壓力根據分壓定律,應為各組分蒸氣壓之和。即P=PA+PB,其中P為總的蒸氣壓,PA為水的蒸氣壓,PB為不溶於水的化合物的蒸氣壓。當混合物中各組分的蒸氣壓總和等於外界大氣壓時,混合物開始沸騰。而混合物的沸點比其中任何一組分的沸點都要低些。因此,常壓下應用水蒸氣蒸餾,能在低於100℃的情況下將高沸點組分與水一起蒸出來。蒸餾時混合物的沸點保持不變,直到其中一組分幾乎全部蒸出(因為總的蒸氣壓與混合物中二者相對量無關)。
該法適合以下物質: 1.不溶或難溶於水。2.在沸騰下與水長時間共存而不發生化學反應。 3.在100℃左右時必須具有一定的蒸氣壓。
蒸餾裝置
水蒸氣蒸餾裝置通常由水蒸氣發生器、蒸餾部分、接受部分組成。
10. 如何將正溴丁烷中的水蒸餾出來
不用蒸餾,加入生石灰然後過濾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