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蒸餾問題 > 柴胡蒸餾液葯典

柴胡蒸餾液葯典

發布時間:2022-04-18 13:54:02

⑴ 一般天然產物的提取方式有哪些殘余物質如何除去

(一)溶劑提取法:
1.溶劑提取法的原理:溶劑提取法是根據中草葯中各種成分在溶劑中的溶解性質,選用對活性成分溶解度大,對不需要溶出成分溶解度小的溶劑,而將有效成分從葯材組織內溶解出來的方法。當溶劑加到中草葯原料(需適當粉碎)中時,溶劑由於擴散、滲透作用逐漸通過細胞壁透入到細胞內,溶解了可溶性物質,而造成細胞內外的濃度差,於是細胞內的濃溶液不斷向外擴散,溶劑又不斷進入葯材組織細胞中,如此多次往返,直至細胞內外溶液濃度達到動態平衡時,將此飽和溶液濾出,繼續多次加入新溶劑,就可以把所需要的成分近於完全溶出或大部溶出。
2.溶劑的選擇:運用溶劑提取法的關鍵,是選擇適當的溶劑。溶劑選擇適當,就可以比較順利地將需要的成分提取出來。選擇溶劑要注意以下三點:①溶劑對有效成分溶解度大,對雜質溶解度小;②溶劑不能與中葯的成分起化學變化;③溶劑要經濟、易得、使用安全等。
3.提取方法:用溶劑提取中草葯成分,、常用浸漬法、滲漉法、煎煮法、迴流提取法及連續迴流提取法等。同時,原料的粉碎度、提取時間、提取溫度、設備條件等因素也都能影響提取效率,必須加以考慮。
1)浸漬法:浸漬法系將中草葯粉末或碎塊裝人適當的容器中,加入適宜的溶劑(如乙醇、稀醇或水),浸漬葯材以溶出其中成分的方法。本法比較簡單易行,但浸出率較差,且如用水為溶劑,其提取液易於發霉變質)須注意加入適當的防腐劑。
2)滲漉法:滲漉法是將中草葯粉末裝在滲漉器中,不斷添加新溶劑,使其滲透過葯材,自上而下從滲漉器下部流出浸出液的一種浸出方法小當溶劑滲進葯粉溶出成分比重加大而向下移動時,上層的溶液或稀浸液便置換其位置,造成良好的濃度差,使擴散能較好地進行,故浸出效果優於浸漬法。但應控制流速,在滲渡過程中隨時自葯面上補充新溶劑,使葯材中有效成分充分浸出為止。或當滲滴液顏色極淺或滲涌液的體積相當於:原葯材重的10倍時,便可認為基本上已提取完全。在大量生產中常將收集的稀滲淮液作為另一批新原料的溶劑之用。
3)煎煮法:煎煮法是我國最早使用的傳統的浸出方法。所用容器一般為陶器、砂罐或銅制、搪瓷器皿,不宜用鐵鍋,以免葯液變色。直火加熱時最好時常攪拌,以免局部葯材受熱太高,容易焦糊。有蒸汽加熱設備的葯廠,多採用大反應鍋、大銅鍋、大木桶,或水泥砌的池子中通入蒸汽加熱。還可將數個煎煮器通過管道互相連接,進行連續煎浸。
4)迴流提取法:應用有機溶劑加熱提取,需採用迴流加熱裝置,以免溶劑揮發損失。小量操作時,可在圓底燒瓶上連接迴流冷凝器。瓶內裝葯材約為容量的%~%,溶劑浸過葯材表面約1~2cm。在水浴中加熱迴流,一般保持沸騰約1小時小放冷過濾,再在葯渣中加溶劑,作第二、三次加熱迴流分別約半小時,或至基本提盡有效成分為止。此法提取效率較冷浸法高,大量生產中多採用連續提取法。
5)動連續提取法:應用揮發性有機溶劑提取中草葯有效成分,不論小型實驗或大型生產,均以連續提取法為好,而且需用溶劑量較少,提取成分也較完全。實驗室常用脂肪提取器或稱索氏提取器。連續提取法,一般需數小時才能提取完全。提取成分受熱時間較長,遇熱不穩定易變化的成分不宜採用此法。
6)水蒸氣蒸餾法:水蒸氣蒸餾法,適用於能隨水蒸氣蒸餾而不被破壞的中草葯成分的提取。此類成分的沸點多在100℃以上,與水不相混溶或僅微溶,且在約100℃時存一定的蒸氣壓。當與水在一起加熱時,其蒸氣壓和水的蒸氣壓總和為一個大氣壓時,液體就開始沸騰,水蒸氣將揮發性物質一並帶出。例如中草葯中的揮發油,某些小分子生物鹼一麻黃鹼、蕭鹼、檳榔鹼,以及某些小分子的酚性物質。牡丹酚(paeonol)等,都可應用本法提取。有些揮發性成分在水中的溶解度稍大些,常將蒸餾液重新蒸餾,在最先蒸餾出的部分,分出揮發油層,或在蒸餾液水層經鹽析法並用低沸點溶劑將成分提取出來。例如玫瑰油、原白頭翁素(protoanemonin)等的制備多採用此法。
7)升華法:固體物質受熱直接氣化,遇冷後又凝固為固體化合物,稱為升華。中草葯中有一些成分具有升華的性質,故可利用升華法直接自中草葯中提取出來。例如樟木中升華的樟腦(camphor),在《本草綱目》中已有詳細的記載,為世界上最早應用升華法製取葯材有效成分的記述。茶葉中的咖啡鹼在178℃以上就能升華而不被分解。游離羥基蒽醌類成分,一些香豆素類,有機酸類成分,有些也具有升華的性質。例如七葉內酯及苯甲酸等。升華法雖然簡單易行,但中草葯炭化後,往往產生揮發性的焦油狀物,粘附在升華物上,不易精製除去,其次,升華不完全,產率低,有時還伴隨有分解現象。
4.分離和純化:

(一)溶劑分離法:一般是將上述總提取物,選用三、四種不同極性的溶劑,由低極性到高極性分步進行提取分離。水浸膏或乙醇浸膏常常為膠伏物,難以均勻分散在低極性溶劑中,故不能提取完全,可拌人適量惰性填充劑,如硅藻土或纖維粉等,然後低溫或自然乾燥,粉碎後,再以選用溶劑依次提取,使總提取物中各組成成分,依其在不同極性溶劑中溶解度的差異而得到分離。例如粉防己乙醇浸膏,鹼化後可利用乙醚溶出脂溶性生物鹼,再以冷苯處理溶出粉防己鹼,與其結構類似的防己諾林鹼比前者少一甲基而有一酚羥基,不溶於冷苯而得以分離。利用中草葯化學成分,在不同極性溶劑中的溶解度進行分離純化,是最常用的方法。
(二)兩相溶劑萃取法:
1.萃取法:兩相溶劑提取又簡稱萃取法,是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在兩種互不相溶的溶劑中分配系數的不同而達到分離的方法。萃取時如果各成分兩相溶劑中分配系數相差越大,則分離效率越高、如果在水提取液中的有效成分是親脂性的物質,一般多用親脂性有機溶劑,如苯、氯仿或乙醚進行兩相萃取,如果有效成分是偏於親水性的物質,在親脂性溶劑中難溶解,就需要改用弱親脂性的溶劑,例如乙酸乙酯、丁醇等。還可以在氯仿、乙醚中加入適量乙醇或甲醇以增大其親水性。提取黃酮類成分時,多用乙酸乙脂和水的兩相萃取。提取親水性強的皂甙則多選用正丁醇、異戊醇和水作兩相萃取。不過,一般有機溶劑親水性越大,與水作兩相萃取的效果就越不好,因為能使較多的親水性雜質伴隨而出,對有效成分進一步精製影響很大。
2.逆流連續萃取法:是一種連續的兩相溶劑萃取法。其裝置可具有一根、數根或更多的萃取管。管內用小瓷圈或小的不銹鋼絲圈填充,以增加兩相溶劑萃取時的接觸面。例如用氯仿從川楝樹皮的水浸液中萃取川楝素。將氯仿盛於萃取管內,而比重小於氯仿的水提取濃縮液貯於高位容器內,開啟活塞,則水浸液在高位壓力下流入萃取管,遇瓷圈撞擊而分散成細粒,使與氯仿接觸面增大,萃取就比較完全。如果一種中草葯的水浸液需要用比水輕的苯、乙酸乙酯等進行萃取,則需將水提濃縮液裝在萃取管內,而苯、乙酸乙酯貯於高位容器內。萃取是否完全,可取樣品用薄層層析、紙層析及顯色反應或沉澱反應進行檢查。
3.逆流分配法(CounterCurrentDistribution,CCD):逆流分配法又稱逆流分溶法、逆流分布法或反流分布法。逆流分配法與兩相溶劑逆流萃取法原理一致,但加樣量一定,並不斷在一定容量的兩相溶劑中,經多次移位萃取分配而達到混合物的分離。本法所採用的逆流分布儀是由若干乃至數百隻管子組成。若無此儀器,小量萃取時可用分液漏斗代替。預先選擇對混合物分離效果較好,即分配系數差異大的兩種不相混溶的溶劑。並參考分配層析的行為分析推斷和選用溶劑系統,通過試驗測知要經多少次的萃取移位而達到真正的分離。逆流分配法對於分離具有非常相似性質的混合物,往往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操作時間長,萃取管易因機械振盪而損壞,消耗溶劑亦多,應用上常受到一定限制。
4.液滴逆流分配法:液滴逆流分配法又稱液滴逆流層析法。為近年來在逆流分配法基礎上改進的兩相溶劑萃取法。對溶劑系統的選擇基本同逆流分配法,但要求能在短時間內分離成兩相,並可生成有效的液滴。由於移動相形成液滴,在細的分配萃取管中與固定相有效地接觸、摩擦不斷形成新的表面,促進溶質在兩相溶劑中的分配,故其分離效果往往比逆流分配法好。且不會產生乳化現象,用氮氣壓驅動移動相,被分離物質不會因遇大氣中氧氣而氧化。本法必須選用能生成液滴的溶劑系統,且對高分子化合物的分離效果較差,處理樣品量小(1克以下),並要有一定設備。應用液滴逆流分配法曾有效地分離多種微量成分如柴胡皂甙原小檗鹼型季銨鹼等。液滴逆流分配法的裝置,近年來雖不斷在改進,但裝置和操作較繁。目前,對適用於逆流分配法進行分離的成分,可採用兩相溶劑逆流連續萃取裝置或分配柱層析法進行。
(三)沉澱法:是在中草葯提取液中加入某些試劑使產生沉澱,去雜質的方法。
1.鉛鹽沉澱法:鉛鹽沉澱法為分離某些中草葯成分的經典方法之一。由於醋酸鉛及鹼式醋酸鉛在水及醇溶液中,能與多種中草葯成分生成難溶的鉛鹽或絡鹽沉澱,故可利用這種性質使有效成分與雜質分離。中性醋酸鉛可與酸性物質或某些酚性物質結合成不溶性鉛鹽。因此,常用以沉澱有機酸、氨基酸、蛋白質、粘液質、鞣質、樹脂、酸性皂甙、部分黃酮等。可與鹼式醋酸鉛產生不溶性鉛鹽或絡合物的范圍更廣。通常將中草葯的水或醇提取液先加入醋酸鉛濃溶液,靜置後濾出沉澱,並將沉澱洗液並入濾液,於濾液中加鹼式醋酸鉛飽和溶液至不發生沉澱為止,這樣就可得到醋酸鉛沉澱物、鹼式醋酸鉛沉澱物及母液三部分。
然後將鉛鹽沉澱懸浮於新溶劑中,通以硫化氫氣體,使分解並轉為不溶性硫化鉛而沉澱。含鉛鹽母液亦須先如法脫鉛處理,再濃縮精製。硫化氫脫鉛比較徹底,但溶液中可能存有多餘的硫化氫,必須先通人空氣或二氧化碳讓氣泡帶出多餘的硫化氫氣體,以免在處理溶液時參與化學反應。新生態的硫化鉛多為膠體沉澱,能吸咐葯液中的有效成分,要注意用溶劑處理收回

⑵ 怎麼泡鐵打葯酒

止痛液

【配方】細辛600克,革撥、黑胡椒、生草烏、生川烏、生半夏、生南星、蟾酥各300克,樟脯、薄荷腦各100克,95%乙醇(酒精)10千克。

【製法】先將前7味葯分別切碎或粉碎成粗末,備用。蟾酥以適量水煮沸5分鍾(主要為減輕毒性,不影響療效),與上述葯材置於同一容器內,加入95%乙醇密封,浸泡1個月後,濾取上層清液,加入樟腦、薄荷腦攪拌溶解,必要時過濾,貯瓶備用。

【功用】消腫止痛。

【主治】跌打損傷、疼痛不已。

【用法】外用。用脫脂棉球蘸葯液塗擦患部,每日塗擦1~3次。

【附記】引自《百病中醫熏洗熨擦療法》。治療4000多例,普遍取得了較好的療效。一般用葯3~5次即效。

風傷擦劑

【配方】生川烏、生草烏、生南星、生半夏、川紅花、川芎、當歸尾各15克,桃仁、白芷、木瓜、乳香、沒葯、威靈仙各20克,川椒12克,肉桂1.0克,澤蘭15克,樟腦粉20克,冬青油適量,75%酒精1500毫升。

【製法】將前16味共研為粗末,置容器中,加入75%酒精,密封,浸泡1個月後開封,再加入樟腦粉,冬青油攪拌溶化,貯瓶備用。

【功用】活血散瘀、消腫止痛。

【主治】跌打損。筋肉腫痛。

【用法】外用。每取此葯酒適量塗擦患處,日塗擦3~4次。

【附記】引自《中國當代中醫名人志》。驗之臨床多效。

活血酒

【配方】當歸、川芎各15克,白芷、桃仁、紅花、丹皮、乳香、沒葯各9克,澤瀉12克,蘇木12克,白酒1500~2000毫升。

【製法】將前10味搗為粗末,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7天後,過濾去渣,即成。

【功用】活血止痛、逐瘀消腫。

【主治】跌打損傷。

【用法】口服。每次服10~15毫升,日服3次。

【附記】引自《中國當代中醫名人志》。①本葯酒適用於以疼痛為主,紅腫不甚的跌打損傷症;②加減法:頭部加升麻、藁本、天麻;上肢加桑枝、桂枝;下肢加牛膝、木瓜;腹部加小茴香。大腹皮;背部加獨活,麻黃根;左助膜加桂枝、木香;右肋膜加青皮。香附;外敷加生薑。蔥白各適量。亦可用葯渣加生薑、蔥白搗爛外敷。③服葯期間忌食生冷(冷食、冷水)。孕婦忌服。④本方亦可水煎服,每日1劑。

跌打酒(二)

【配方】制川烏、制草烏各10克,白1、四塊瓦、防己各20克,見血飛、伸筋草、八爪金龍、透骨草、大血藤、徐長卿各30克,水冬瓜根皮40克,四兩藤、竹葉三七各15克,55度白酒』2500毫升。

【製法】將前14味共搗為粗末,置容器中j加入白酒,密封,浸泡7~10天後,過濾去渣,即成。

【功用】舒筋活血、化瘀止痛。

【主治】跌打損傷、筋骨疼痛、肢體麻本、腰腿酸痛。

【用法】口服。每次服15_20毫升,日服3次。

【附記】引自《中國當代中醫名人志》。

蘄蛇風濕酒

【配方】薪蛇(去頭)100克,桑枝、熟地黃、淫羊藿、鮮側柏葉、稱鉤風、鮮馬尾松根(去粗皮)各80克,白有、當歸、麻口皮子葯各50克,大血藤、石捕藤、桂校各32克,杜仲(鹽水炒)、木瓜、川牛膝、甘草、狗脊(去毛)各16克,川續斷32克一,白酒8000毫升,蔗糖425克。

【製法】先將新蛇加白酒1000毫升浸泡6個月以上,濾過,桂技提取揮發油,余桑枝等17味搗碎,置容器中,分2次加白酒浸泡,第1次密封,浸泡30天,第2次浸泡15天,合並浸液,濾過,加入上述濾液及揮發油,混勻,加取蔗糖製成糖漿,待溫,加入混合液中攪勻,靜置,濾過,貯瓶備用。

【功用】祛風除濕、通經活絡。

【主治】風濕痹痛、骨節疼痛、四肢麻木、屈伸不利、腰膝酸軟、風濕性關節炎、腰肌勞損、跌打損傷後期等症。

【用法】口服。每次服15~30毫升,日服2次。

【附記】引自《葯酒匯編》。本葯酒適用范圍廣,療效顯著。堅持服用,中病即止。孕婦忌服。

追風活絡酒

【配方】紅曲、紫草、獨活、紅花、天麻、補骨脂(鹽制)、血竭、川芎、乳香、沒葯、秦艽各20克,當歸、防風各30克,木瓜、杜仲(鹽制)、牛膝、北劉寄奴、制草烏、土鱉蟲、白茫各10克,麻黃30克,白糖800克,白酒1500毫升。

【製法】將前21味,除紅曲、紫草外,血竭、乳香、沒葯共研成細末,過篩混勻,餘16味酌予碎斷。上葯各葯與白酒、白糖同置罐內,於水浴中加熱煮沸後,再入缸中,密封,浸泡30天後,濾取酒液,殘渣壓榨後回收殘液中的酒液,合並濾過,貯瓶備用。

【功用】追風散寒、舒筋活絡。

【主治】受風受寒、四肢麻木、關節疼痛、風濕麻痹、傷筋動骨等症。

【用法】口服。每次服10~15毫升,日服2次。

【附記】引自《葯酒匯編》。孕婦忌服。

跌打風濕葯酒(二)

【配方】五加皮50克,紅花、生地黃、當歸、懷牛膝、桅子、澤蘭、各40克,骨碎補、寬筋藤、千斤拔、楓荷桂、羊耳菊、海風藤各80克,細辛、桂枝、陳皮、蒼術、木香各30克,茯苓、甘草各50克,九里香、過江龍各160克,麻黃20克,白酒16000毫升。

【製法】將前23味搗為粗末,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30天後,過濾去渣,即得。

【功用】祛風除濕、活血散瘀。

【主治】跌打損傷、風濕骨痛、風寒濕痹、積瘀腫痛等。

【用法】口服。每次服15毫升,日服2次。亦可外用,塗擦患處。

【附記】引自《葯酒匯編》。

三七酒

【配方】三七、海桐皮、薏苡仁、生地、牛膝、川芎、羌活、地骨皮、五加皮各15克,白酒2500毫升。

【製法】將前9味研成粗末,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10~15天後,過濾去渣,即成。

【功用】活血止痛。祛瘀通絡。

【主治】跌打損傷、瘀血腫痛。

【用法】口服。每次服15毫升,日服2次。

【附記】引自《葯酒匯編》。驗之臨床,確有良效。

少林八仙酒

【配方】丁香、當歸各30克,川芎、紅花各90克,三七15克,鳳仙花、蘇木各45克,烏梢蛇l條,白酒1700毫升。

【製法】將前8味洗凈,切碎,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60天以上,經常搖動。過濾去渣,即成。

【功用】活血祛瘀、通絡止痛。

【主治】跌打損傷、瘀血疼痛、紅腫不消等症。

【用法】口服。每次服15毫升,日服2次。

【附記】引自《葯酒匯編》。

復方紅花酚

【配方】乳香、沒葯各27克,五加皮、川烏、草烏川紅花、本通、仲筋草、桃仁、威靈仙、當歸、川續斷各63克,40%乙醇4000毫升。

【製法】將前12味搗碎,置容器中,分2次加入40%乙醇,密封,浸泡,第1次用乙醇2500毫升浸泡4天,過濾;第2次葯渣用乙醇2000毫升浸泡3天,過濾。合並兩次濾液,靜置即得。濃度為20%。

【功用】散瘀消腫。

【主治】跌打損傷。

【用法】外用。取此葯酒揉擦患處,日擦1~2次。

【附記】引自《中葯制劑匯編》。切勿內服。

續筋接骨酒

【配方】透骨草、大黃、當歸、赤芍、紅花各10克,丹皮6克,生地15克,上狗(槌碎)10個,土虱30個,自然銅末3克,白酒350毫升。

【製法】將前10味除自然銅末外全部粗碎,用白酒煎至減半,去渣,分作3份,備用。

【功用】接骨續筋、止痛。

【主治】跌打損傷及骨折。

【用法】口服。每日服用1份,並送服自然銅末1克。

【附記】引自《百病中醫葯酒療法》。孕婦忌服。

復方消炎止痛搽劑

【配方】草烏(或烏頭)、紅根(或生南海芋)各1000克,姜黃、天文草(或血滿草)、土三七(或七葉一枝花)、山板、革撥、黃柏、韭菜根、乳香、沒葯各500克,紫菀、八角楓、蘇木、茜草、扁竹蘭(或射干)各200克,百靈草、毛皮、雷公藤、青骨藤、四塊瓦各300克,五香藤、商陸各100克,冰片50克,75%乙醇45千克。

【製法】將前24味研成粗末,置容器中,加入75%乙醇一半浸泡10天後,濾過;余渣再加75%乙醇一半浸泡5天後,過濾。二次濾液合並,靜置,濾過,貯瓶備用。

【功用】消炎止痛。

【主治】跌打損傷、風濕麻木、無名腫毒、毒蟲咬螫及蟲牙痛。

【用法】外用。用紗布或棉球蘸葯酒,揉擦患處及有穴位,每次揉擦10~20分鍾,每日1~2次。無名腫毒、毒蟲咬螫,只塗擦患處,不揉按;蟲牙痛;用一小棉球蘸葯酒填塞蟲牙處,片刻吐出。

【附記】引自《新醫學》。驗之臨床,確有良效。

葯酒方

【配方】參三七、紅花、生地、川芎、當因身、烏葯、落得打、乳香、五加皮、防風、川牛膝、乾薑、丹皮、肉桂、延胡索、姜黃、海桐皮各15克,白酒2500毫升。

【製法】將前門味搗碎,入布袋,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隔水加熱1.5小時,取出放涼,再浸泡數日,過濾去渣,即成。

【功用】涼血活血、散瘀消腫、理氣止痛。.

【主治】跌打損傷、氣滯血瘀、筋骨疼痛、活動受限等症。

【用法】口服。日服2次,適量飲用(約15~30毫升)。

【附記】引自《傷科補要》。驗之臨床,確有良效。

補血壯骨酒(二)

【配方】淫羊置、巴戟天、雞血藤各25克,白酒500毫升。

【製法】將前3味切碎,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20天後,過濾去渣,即成。『

【功用】補腎強骨、活血通絡。

【主治】跌打損傷、風濕痹痛、肢體麻木及癱瘓等症。

【用法】口服。每次服10~15毫升,日服2次。

【附記】引自《葯酒匯編》。

止痛精

【配方】細辛14克,豆鼓姜、廣藿香、香附各150克,兩面針、降香各25克,花椒、石菖蒲、香加皮、雞骨香、九里香各100克。小葉雙眼龍14克,荊三棱、高良姜、莪術各50克,黑老虎250克,黃等、桅子備25克,樟腦23克,薄荷腦1.8克,30%白酒和酒精各適量。

【製法】將上細辛至黑老虎等16味搗碎以30%白酒,密封,浸泡7天,全部取出置蒸餾器中進行蒸餾,收集含醇量20%以上的蒸餾液。黃芩、桅子各以3倍量的70%乙醇(酒精)浸潰1天,取出過濾取用。再將蒸餾液與浸漬液合並,混勻,以乙醇調節含醇量為63%~65%,加入樟腦、薄荷腦攪拌溶解,過濾即得。每瓶5毫升,分裝1000瓶。

【功用】行氣止痛。

【主治】跌打腫痛、吐瀉腹痛、風濕骨痛及風火牙痛。

【用法】口服。每次服5毫升,日服1~2次。亦可外用,塗擦患部。

【附記】引自《中葯制劑匯編》。

止痛靈

【組成】生川烏、生草烏、生南星各15克,洋金花10克,白酒500毫升,紅花油10毫升。

【製法】將前4味切碎,置容器中,加入白酒(或75%乙醇),密封,浸泡10~15天後,過濾去渣,加入紅花油10毫升。備用。

【功用】活血消腫、止痛解毒。

【主治】跌打損傷、癰疽初起及表淺腫物切除、拔牙等。

【用法】外用。徐擦局部或紗布濕敷。日1~2次。

【附記】長春中醫學院王家忠方。切勿內服。

祛風酒(二)

【配方】獨活、羌活、白芍、桑寄生、秦艽各60克,木瓜、牛膝、川續斷、五加皮、破故紙各90克,黨參150克,冰糖500克,高粱酒5000毫升。

【製法】將前11味搗碎,置容器中,加入高粱酒,密封,浸泡2周後,過濾去渣,加入冰糖,至完全溶解後,即可取用。

【功用】祛風勝濕、舒筋活絡、益氣血、強筋骨。

【主治】損傷後期骨節酸痛、筋脈拘攣及外傷性關節炎。

【用法】口服。每次服30毫升,每日中、晚各服1次。

【附記】引自《林如高骨傷驗方歌訣方解》。

三七跌打酒

【配方】大田七、血竭、搖拍各120克,大黃、桃仁、澤蘭、紅花、當歸尾、乳香、沒葯、秦艽、川續斷、杜仲、骨碎補、土鱉蟲、蘇木、無名異、制自然銅、馬錢子(炸黃去毛)各150克,七葉一枝花90克,三花酒(白酒)15千克。

【製法】將前20味切片,置容器中,加入三花酒,密封,浸泡兩個月以上,過濾去渣,即成。

【功用】口服。每次服115~30毫升,日服1~2次。外用:若腫疼者,擦患處,每日擦2~3次。創傷破口者,用消毒紗布或棉墊浸透敷之,綳帶包紮,每日換葯1次。

【附記】引自《正骨經驗匯萃》。孕婦忌口服。

n跌打損傷酒

【配方】柴胡、當歸、川穹各12克,川續斷、馬錢子(制)、骨碎補(去毛)、黃芬、桃仁、五靈脂、赤芍、蘇木各6克,紅花、三棱各4克,乳香(醋制)3克,65度白酒1000毫升。

【製法】將前14味研為粗末,混勻,入布袋,置罐內,加入白酒,密封,浸泡30天,壓榨過濾去渣,靜置沉澱,取上清液分裝瓶,備用。

【功用】舒筋活血、消腫止痛。

【主治】跌打損傷、瘀血凝滯、腫痛不已、筋絡不舒。

【用法】口服。每次服30~60毫升,日服2次。亦可外用,塗擦患處。

【附記】引自《中葯制劑匯編》。

丟了棒葯酒

【配方】丟了棒皮、鵝不食草各60克,山大顏、麻骨風、十八症、寬筋藤、水澤蘭、楓香寄生、胡善、雞血藤、鉤藤、短瓣石竹、毛老虎各30克,白酒(50或60度)適量。

【製法】將前13味切碎,置容器中,加入白酒(以酒浸過葯面為准),密封,浸泡7天以上(熱浸法為2天)即可取用。

【功用】舒筋活血、散風緩痛。

【主治】各種跌打損傷、骨折、扭傷、關節僵硬、急慢性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心臟病、坐骨神經痛等。對類風濕、肌肉風濕、骨結核、骨質增生、鶴膝風、腰腿痛、小兒麻痹後遺症、癱瘓等病亦有一定療效。

【用法】口服。每次服15~30毫升,日服2~3次。嚴重者可加至每次50毫升。亦可外用。局部外擦或溫敷,如加熱濕敷,效果較快較好。

【附記】引自《中葯制劑匯編》。孕婦忌服。

紅花浸酒

【配方】遼寧紅花、鳳仙花各50克,白礬少許,60度白酒1000毫升。

【製法】將前3味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24~48小時,過濾去渣,即成。

【功用】消腫止痛。

【主治】跌打損傷。

【用法】外用。用紗布浸於葯酒中20分鍾取出,敷於腫脹部位。若紗布浸液干時,可隨時再往紗布敷料上灑紅花酒以保持濕潤。隔日或每日換葯1次。

【附記】引自《遼寧中醫雜志》(試刊號)。

劉寄奴酒(二)

【配方】劉寄奴、骨碎補、玄胡索各60克,白酒500毫升。

【製法】將前3味切碎,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10天以上,過濾去渣,即成。

【功用】消腫定痛、止血續筋。

【主治】跌打損傷、瘀血腫痛。

【用法】口服。每次服10~15毫升,日服2次。

【附記】引自《葯酒匯編》。

三皮葯酒

【配方】紫荊皮、丹皮、五加皮、鬱金、烏葯、川芎、延胡索各30克,官桂、木香、乳香(去油)。羊躅跟著躑(去油)。羌活備15克,白酒500毫升。

【製法】將前12味洗凈,切碎,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隔水煮約1小時,候冷,過濾去渣,即成。

【功用】調氣和血、止痛。

【主治】跌打損傷、疼痛不已。

【用法】口服。不拘時,隨量服之,勿醉。

【附記】引自《葯酒匯編》。

風濕痛葯酒

【配方】石桶藤2812克,麻黃94克,積殼、桂枝各75克、蠶沙24克,黃精30克,陳皮50克,厚朴、苦杏仁、澤瀉、山葯、蒼術、牡丹皮、川穹、白術、白茫、木香、石耳、羌活、菟絲子、香附、沒葯、當歸、乳香各11克,紅糖2250克,白酒22.5千克。

【製法】先將石桶藤加水煎2次,每次煎小時,合並煎液,濾過,濃縮成清膏;余麻黃等23味研為粗末,用白酒濕潤,按滲漏法進行滲源,收集源液,與石鋪藤濃縮液合並,加紅糖(適量)攪拌溶解,靜置,濾過,即成。

【功用】祛風除濕、活絡止痛。

【主治】跌打損傷、風濕骨癌、手足麻木、腰腿痛等。

【用法】口服。每次服10~15毫升,日服2次。

【附記】引自<葯酒匯編>。

【附註】

廣西跌打葯酒
(廣西驗方)
[ 配 方 ] 赤芍13克,當歸10克,生地黃、莪術、劉寄奴,三棱、澤蘭、澤瀉、川芎、桃仁各8克,紅花、蘇木各6克,土鱉草4克,田七1克,白酒1000克。
[ 制 法 ] 將上葯搗碎,與白酒同置入容器中,密封浸泡45天以上,過濾後即可服用。
[ 功 效 ] 消積、散瘀,止痛。適用於跌打撞傷,積瘀腫痛,閃挫腰痛,扭傷,關節痛。
[ 服 法 ] 早、晚各1次,每次10~15毫升。亦可外用塗搶擦患處

⑶ 為什麼金銀花有這么多功效

諸葛亮在七擒孟獲的過程中,大部分將士水土不服,中了山嵐瘴氣。後經一小村寨,見村民面黃飢瘦,諸葛亮頓起惻隱之心,發放軍糧施救。村民們十分感謝,一土著白發老人得知許多蜀兵患了「熱毒病」時,便叫來自己的一對孿生孫女兒:「金花、銀花,你們去采幾筐仙葯來為蜀軍解難。」然而三天後,姐妹仍未歸來。人們多方尋找,在一處山崖,只見兩只葯筐中已采滿了草葯,筐邊有野狼的足跡和被撕碎的衣服鞋子……

蜀軍將士吃了草葯得救了,而金花、銀花卻為此獻出了生命,為了紀念她們,人們就把這種草葯開的花叫作「金銀花」。

金花間銀蕊 草葯抵萬金

金銀花,又名銀花、金花、忍冬花、金藤花等。每當夏秋季來臨,我國南北諸省的山區、丘陵,都有這種蔓藤爬攀植物,開黃白兩色的鮮花,清香撲鼻,這就是「金銀花」。花開時初為純白,繼而變黃,十分好看。採集該花頗有講究,須在晴天清晨露水剛干時摘取,並及時晾曬或陰干,這樣葯效才佳。

據有關文獻記載,金銀花在我國已有2200多年栽植史。早在秦漢時期的中葯學專著《神農本草經》中,就載有忍冬,稱其「凌冬不凋」;金代詩人段克詩曰:「有藤鷺鷥藤,天生非人有,金花間銀蕊,蒼翠自成簇。


功能主治

《本草綱目》載「金銀花,善於化毒,故治癰疽、腫毒、瘡癬……」。自古以來,金銀花常用於清熱解毒,治療溫病發熱,熱毒血痢,癰瘍等症,亦用於風熱感冒,支氣管炎等病症。

現代葯理研究表明,金銀花具有抑菌、抗病毒、抗炎、解熱、調節免疫等作用。

小編推薦:盛夏佳飲:金銀花

常用葯方

含有金銀花的葯方、葯膳方特別常見,據調查,全國有1/3的中醫方劑用到金銀花。

熱毒癰癤 可單用濃煎內服,也可與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配伍,以增強清熱解毒消腫之功。代表方有五味消毒飲,出自《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方:「金銀花三錢,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各一錢二分,水二盅,煎八分,加無灰酒半盅,再滾二三沸時熱服。如法再煎服,被蓋出汗為度。」具有清熱解毒,消散疔瘡之功。主治各種疔毒,癰瘡癤腫,局部紅腫,熱痛,或發熱惡寒,舌紅苔黃,脈數。

此方葯雖僅有五種,但功專力宏,是歷代中醫治療火毒結聚而引起癰瘡癤腫的首選方劑。現代用量及煎服方法為:金銀花20克,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各15克,水煎後,加酒適量和服,葯渣搗爛可敷患處。

瘡瘍腫毒初起,或已成膿而未潰者,可與穿山甲、皂角刺、大貝、白芷等合用,代表方有仙方活命飲,出自《校注婦人良方》:「穿山甲、甘草、防風、沒葯、赤芍葯、歸梢、乳香、貝母、天花粉、角刺各一錢,白芷六分,金銀花、陳皮各三錢。用好酒三碗,煎至一碗半。若上身,食後服;若下身,食前服,再加飲酒三四杯,以助葯勢,不可更改。」仙方活命飲以清熱解毒為主,活血行氣,消腫潰堅為輔,稱為「瘡癰之聖葯,外科之首方」,用於一切瘡癢初起。金銀花用量較重,善清熱解毒,配白芷、防風意在疏風散邪,使熱毒從外透解;花粉、貝母清熱化痰,散結消癰。

現代用量:穿山甲3克、皂角刺3克、當歸尾3克、甘草3克、金銀花9克、赤芍3克、乳香3克、沒葯3克、天花粉3克、陳皮9克、防風3克、貝母3克、白芷3克。

健康提醒:頭面部癤腫切莫隨意擠

習慣性便秘 用金銀花、大黃,按3:1的用量,一並泡茶飲用,並以適量的蜂蜜調味,有清熱瀉水,潤腸通便的功效。<<<<習慣性便秘的中醫驗方選

結膜炎(俗稱紅眼病) 以金銀花、菊花、桑葉、車前草、柴胡、生地、蟬蛻,按君臣佐使的配方用量遣葯,加水煎服,有較好的消炎止痛功效。<<<< 專家談如何預防紅眼病

大葉性肺炎 金銀花100克,連翹、生地各50克,麥冬、天冬、玄參各50克,一並放入砂罐內,加入適量的水煎取葯液,分3~4次口服,每天1劑,3~5天為1 療程。專題<<<< 肺炎

夏季防暑抗溫 清熱解渴 民間常以金銀花、生甘草適量,開水浸,作茶飲,俗稱金花甘草茶。<<<< 防暑備點中葯

誤食毒菌 採用嫩金銀花藤和葉適量,洗凈,放入口中嚼細並吞下,在沒有洗胃補液等條件的情況下,早些應用解毒功效不錯。專題<<<< 中毒

熱毒血痢 可單用金銀花濃煎內服,如《惠直堂經驗方》忍冬散;亦可與黃連、黃芩、白頭翁等配伍,以奏清熱解毒,止血止痢之效。<<<<清熱解毒良葯魚腥草

如患風熱感冒,出現頭痛、發熱、咽痛等症狀時,用金銀花、連翹、荊芥、薄荷、桔梗、牛蒡子、竹葉、淡豆豉、甘草等組配成方

⑷ 中國葯典是怎樣形容柴胡的

柴胡
【性味歸經】苦,微寒。歸肝、膽經。
【功能主治】和解表裡,疏肝,升陽。用於感冒發熱,寒熱往來,胸脅脹痛,月經不調,子官脫垂,脫肛。
【應用】
1. 用於寒熱往來、感冒發熱等症。治療邪在少陽、寒熱往來,常與黃芩、半夏等同用;治感冒發熱,與葛根、石膏、黃芩配伍。
2. 用於肝氣郁結、脅肋疼痛、月經不調等。與當歸、白芍、香附、鬱金等葯同用。
3. 用於氣虛下陷、久瀉脫肛、子宮下垂等症。配黨參、黃芪、升麻等。
【用法用量】煎服,3~9g
【注意事項】肝陽上亢,肝風內動,陰虛火旺及氣機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柴胡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歷代本草對柴胡的植物形態多有記述。《本草圖經》載:「(柴胡)今關、陝、江湖間,近道皆有之,以銀州者為勝。二月生苗,甚香,莖青紫,葉似竹葉稍紫……七月開黃花……根赤色,似前胡而強。蘆頭有赤毛如鼠尾,獨窠長者好。二月八月采根。」並有附圖5幅。其中丹州柴胡、襄州柴胡、淄州柴胡圖,以及《本草綱目》的竹葉柴胡圖,《救荒本草》、《植物名實圖考》的柴胡圖,均為柴胡屬植物。對照以上本草所載產地、分布及植物形態,主要種類應為柴胡和狹葉柴胡。

本品為傘形科植物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或狹葉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的乾燥根。按性狀不同,分別習稱「北柴胡」及「南柴胡」。春、秋二季採挖,除去莖葉及泥沙,乾燥。
【性狀】
北柴胡 呈圓柱形或長圓錐形,長6~15cm ,直徑0.3~0.8cm。根頭膨大,頂端殘留3~15 個莖基或短纖維狀葉基,下部分枝。表面黑褐色或淺棕色,具縱皺紋、支根痕及皮孔。質硬而韌,不易折斷,斷面顯纖維性,皮部淺棕色,木部黃白色。氣微香,味微苦。
南柴胡 根較細,圓錐形,頂端有多數細毛狀枯葉纖維,下部多不分枝或稍分枝。表面紅棕色或黑棕色,靠近根頭處多具細密環紋。質稍軟,易折斷,斷面略平坦,不顯纖維性。具敗油氣。
【鑒別】
(1) 取本品粉末0.5g,加水10ml,用力振搖,產生持久性泡沫。
(2) 取本品粉末0.5g,加甲醇20ml,置80℃水浴迴流1 小時,放冷,濾過,濾液濃縮至5ml,濾過,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b對照品,加甲醇製成每1ml 各含0.5mg 的混合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醋酸乙酯-乙醇-水(8:2:1) 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2% 對二甲氨基苯甲醛的40%硫酸溶液,60℃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分別置日光及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或黃色熒光斑點。
【檢查】 總灰分 不得過8.0% (附錄Ⅸ K)。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測定法項下的熱浸法(附錄Ⅹ A)測定,用乙醇作溶劑,不得少於11.0%。
【炮製】
柴胡 除去雜質及殘莖,洗凈,潤透,切厚片,乾燥。
醋柴胡 取柴胡片,照醋炙法(附錄Ⅱ D)炒干。
【性味與歸經】 苦,微寒。歸肝、膽經。
【功能與主治】 和解表裡,疏肝,升陽。用於感冒發熱,寒熱往來,胸脅脹痛,月經不調,子官脫垂,脫肛。
【用法與用量】 3~9g。
【注意】 大葉柴胡 Bupleurum longiradiatum Turcz. 的乾燥根莖,表面密生環節,有毒,不可當柴胡用。
【貯藏】 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⑸ 柴胡口服液到底是退熱的還是上火的

雖然我不是中醫,但是我也是中醫世家的小孩
白天為陽,晚上為陰
男為陽,女為陰
你可能是熱性感冒,所以不能服用火性的葯劑,這些,你可以通過本草綱目的條目查到某些葯物的屬性。而且,同樣的葯物經過不同的加工方法,也許葯性也大不相同,值得注意。
雙黃連辛涼解表,清熱解毒,正好治好了你的熱證。所以,夏天宜多飲菊花金銀花茶,決明子也很好。
祝你早日康復

ps
風寒感冒與風熱感冒的區分與治療
感冒是四季常見的外感病,尤以冬春兩季多見。許多家庭都備有治療感冒的中成葯,有的人患感冒後吃了不少葯,但病症並沒減輕。關鍵在於沒有辨證用葯。
中醫認為感冒一般可分為風寒感冒與風熱感冒兩大類。這兩種感冒病因病機、症狀、治療原則及用葯差別很大。
風寒感冒是風寒之邪外襲、肺氣失宣所致。症狀可見: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頭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吐稀白痰、口不渴或渴喜熱飲、苔薄白。治法應以辛溫解表為主。常選用麻黃、荊芥、防風、蘇葉等解表散寒葯。代表方劑為《蔥豉湯》、《荊防敗毒散》。服中成葯可選用感冒清熱沖劑、正柴胡飲沖劑、感冒軟膠囊、川芎茶調散、通宣理肺丸等等。服葯後可喝些熱粥或熱湯,微微出汗,以助葯力驅散風寒。患風寒感冒也可服用驗方:蔥白5節、淡豆豉9克、生薑3片,水煎服,日一次;或生薑30克、紅糖30克,煎湯分三次服用。
風熱感冒是風熱之邪犯表、肺氣失和所致。症狀表現為發熱重、微惡風、頭脹痛、有汗、咽喉紅腫疼痛、咳嗽、痰粘或黃、鼻塞黃涕、口渴喜飲、舌尖邊紅、苔薄白微黃。治法應以辛涼解表為主。常選用菊花、薄荷、桑葉等。代表方劑為《銀翹散》、《桑菊飲》。服成葯可選用銀翹解毒丸(片)、羚翹解毒丸、桑菊感冒片、板蘭根沖劑等。如發熱較重、咽喉腫痛明顯,可以配服雙黃連口服液(沖劑)、清熱解毒口服液。這些葯具有較好的清熱解毒作用。患風熱感冒要多飲水、飲食宜清淡,可以喝蘿卜湯或梨湯。患風熱感冒也可以服用驗方:薄荷3克、蘆根30克、板蘭根15克、生甘草6天,每日一劑;或竹葉10克、薄荷3克、杏仁9克、連翹9克,每日一劑。
如何區分風熱感冒和風寒感冒
最近經常聽到朋友說感冒啦,在喝板藍根,在喝抗病毒口服液,喝金銀花,在喝涼茶等。我一般都會勸告朋友,你沒正確區分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
為什麼這么說呢,最近時間廣東天氣降溫,這時候受涼感冒,十之八九是風寒感冒。就是吹風受涼了唄。通常在休息不好,身體虛弱,以及穿衣不足,大汗吹風的情況下容易發生。
中醫將常見的感冒分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其實很多朋友都分不清什麼是風寒感冒,什麼是風熱感冒。
風寒感冒,其起因通常是勞累,沒休息好,再加上吹風或受涼。風寒感冒通常秋冬發生比較多。風寒感冒屬於太陽經症,太陽開機受阻。其特徵症狀為:
* 後腦強痛,就是後腦袋疼,連帶脖子轉動不靈活。
* 怕寒怕風,通常要穿很多衣服或蓋大被子才覺得舒服點
* 鼻涕是清涕,白色或稍微帶點黃。如果鼻塞不流涕,喝點熱開水,開始流清涕,這也屬於風寒感冒
* 舌無苔或薄白苔
* 如果你會把脈,你應該可以測到脈像是浮緊,浮脈的意思是陽氣在表,輕取即得。
我到葯店,很奇怪地竟然沒有找到合適治療風寒感冒的中成葯。治療風寒感冒的關鍵就是需要出點汗(中醫稱辛溫解表),有很多方法的,包括桑拿、用熱水泡腳(最好加點酒)、打一場籃球(如果你還有力氣的話)、蓋上兩層被子、喝薑糖水、喝姜粥、吃個辣辣的麻辣火鍋等等。風寒感冒主治方是桂枝湯,傷寒論首方,也稱和劑之王(麻黃湯也主治風寒感冒,但在南方慎用)。下面我將抄錄桂枝湯的組方,有心的朋友可以記下來,以備不時之需。
桂枝 10g 白芍10g 炙甘草 6g 生薑 3片
紅棗 6枚
很簡單的一條方,不過兩三元錢。師父說過,學懂了桂枝湯,就學會了如何開方治病,真值得好好研究。
風熱感冒,其起因通常是便秘,很多時屬於陽明經症。通常情況是這樣的,便秘兩天以後,喉嚨痛一兩天,然後出現感冒症狀,這就是風熱感冒(也可以是外感熱邪,首先犯肺)。為什麼便秘會引致感冒?中醫認為肺和大腸相表裡,排便不暢,大腸影響肺就出現感冒症狀啦。同樣反過來,風寒感冒治療不及時或治療不對對症也會外邪內進引致便秘或拉肚子,其實風寒感冒後拉肚子,在中醫屬於變症,屬於病由外入里,大家不要隨便使用止瀉葯。
風熱感冒的症狀:
* 喉嚨痛,通常在感冒症狀之前就痛,痰通常黃色或帶黑色。
* 濃涕,通常黃色
* 舌苔帶點黃色,也有可能是白色的,舌體通常比較紅。
* 便秘
* 身熱、口渴、心煩
* 脈像通常為數脈或洪脈,就是脈搏比正常的為快,為大。
搞清楚了風熱感冒成因,治療很簡單,大多數情況就是通便(再配合清熱解表葯物,通常很快見效)。方法很多,喝點涼茶;吃些清熱解毒葯板藍根等。中成葯有三黃片,銀翹解毒片+牛黃解毒片,板藍根等等。也可以吃些治療風熱感冒的金銀花口服液之類的。陽明經症的代表方劑是白虎湯,不過我不主張大家隨便用,屬於猛葯之一,這里也不抄錄了。
最後澄清幾點朋友們可能會搞混的概念。
* 病毒性感冒並不代表風熱感冒,病毒是西醫的提法,中醫更關注的是人體。所以有些醫生將病毒性感冒等同於風熱感冒來治療是不正確的。
* 喉嚨痛並不是區分風熱感冒和風寒感冒的關鍵,風寒感冒很多時也會引致喉嚨痛的。
* 同樣的,咳嗽和流涕還有發高燒也不能作為這兩種感冒的區分。
* 不要同時進行西醫治療和中醫治療,這是兩種是不同的治療體系,開了抗生素了,就沒必要再喝薑糖水啦。為什麼?大家想一想,一個是想辦法給身體降溫,一個是想辦法讓身體出汗,幾乎是反著干,身體能受得了嗎?這既會減低中醫效果,也會降低西醫療效

⑹ 什麼中葯材和胡頹葉中葯材功效相似

柴胡應,如下所述,希望採納!
中國「中國葯典」:柴胡

【拼音】柴胡詳細翻譯解釋English名柴胡

【來源】本品為傘形科柴胡柴胡。狹葉或狹葉柴胡相思。乾燥根。不同的性狀俗稱「柴胡」和「南柴胡」。春,秋二季採挖,去掉莖葉及泥沙,曬干。

【性狀】柴胡:圓柱形或圓錐形長,長615厘米,0.30.8厘米直徑。根頭部膨大,前3到15個殘基的短纖維秸稈或葉基,下部分枝。表面黑褐色或淺棕色,具縱皺紋,支根痕及皮孔。質硬而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被,淺棕色皮部黃白色木部。氣微香,味微苦。

南柴胡:根薄,圓錐形,頂端形葉片和一個多數起毛纖維,下部和更直鏈或輕度支。表面紅棕色或暗棕色,靠近根頭以上的罰款環。質量稍軟,易折斷,斷面略平坦,無顯著纖維。被擊敗石油和天然氣。

【炮製】柴胡:除去雜質,殘莖,洗凈,潤透,切成厚片,曬干。

醋柴胡:柴胡片服用,根據醋炙法(附錄ⅡD)炒干。

【味微苦,性微寒。

【歸經】肝,膽去。

【功能主治】和解表裡,疏肝,Sun微系統。用於感冒,發熱,寒戰,發熱,胸痛,月經不調,子宮脫垂,脫肛。

【用法用量】39克。

[注意]大葉柴胡BupleurumlongiradiatumTurcz。乾燥根,緻密的表面區域,無毒,不使用時柴胡。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注意事項】(1)治療感冒,經常葛根,羌活等同用。柴胡具有更好的散熱效果,邪在少陽,寒熱往來,常與黃芩,半夏等同用(如小柴胡湯);瘧疾病,也與柴胡草果,果皮和其他兼容的應用程序。柴胡疏肝解郁既是一個很好的作用,而且對各種葯物疏肝向導,肝氣郁結是規則要葯。胸肋不管肝鬱內疼痛,外傷僕人皆可申請;看到引起月經不調或痛經等肝氣郁結,可與中國當歸,白芍,香附,鬱金等葯同用可以使用。柴胡葯材浮動與黨參,黃芪補氣等葯物,腹瀉脫肛,子宮脫垂等症氣虛下陷,有升舉陽氣的作用。

(2)柴胡具有光清升散的葯物,也疏泄功能。兩者通過表熱,肝氣郁結,也為升舉陽氣。因此,在臨床上是盲既為真正的疾病,而且對虛症葯物。由於其兼容性發揮不同各種效果,如:與竹芋,羌活,表中的出汗;與黃芩,青蒿,然後通過該表泄熱;與常山,草果,然後截瘧發熱;與香附,鬱金,肝氣郁結;用黨參,黃芪,白術,升麻等,然後升舉陽氣。但少津陰陽不宜應用。柴胡葛根,L散射光清除功能很相似,所以與使用往往退熱。但是每個人都有長處,柴胡疏肝解郁能,具有益氣升陽舉陷葯,可用於子宮脫垂,脫肛,則沒有流體解渴他們的權力的渴望;葛根生津止渴功效,能生發清陽,為水瀉,則沒有功能疏肝解郁。

【摘錄】「中國葯典」
「*辭典」:「被」

拼音名】柴柴胡

[來源] Hú

【別名】抽煙,菱角湖(「本經」),山菜,茹草(「吳普本草」),柴(「品匯精要」)。

【來源】為傘形科植物柴胡,狹葉柴胡根。鍾,秋挖根,莖凈苗,土,乾燥。

【性狀】①柴胡

又名:硬柴胡。柴胡植物和與桿的一小群。根錐形直根直或稍彎曲,下部差異,根頭部腫脹,丘疹狀,直徑從6至20厘米和0.61.5厘米,皮膚灰褐色或灰棕色長,有縱皺紋及支根痕頂部罰款毛或硬殘莖。質量強硬。不易折斷,木質纖維,黃色和白色的橫截面。氣微香,味微苦。根條粗長,皮薄,細根少首選。

在遼寧,甘肅,河北,河南主要產。此外,陝西,內蒙古,山東等地亦產。

②南柴胡

又名:軟柴胡(「本草匯言」),閎差乎。為狹葉植物的根。外形與柴胡相似,但較小的根,差異更加少彎曲不直,長4-10厘米,直徑6至10毫米,表面紅棕色,有縱皺紋及須根痕,無疙瘩頭頂部,而地面後莖有毛纖維的葉子離開了。質脆,易折斷,斷面平坦,淡褐色。氣味與柴胡。根粗長條沒有根好。

在湖北,江蘇,四川主要產。此外,安徽,黑龍江,吉林等地亦產。

【炮製】柴胡:揀去雜質,除去殘莖,洗凈泥沙,魚,在時間片,然後乾燥運行通過。採取用醋柴胡片拌勻,置鍋內炒煮醋疲憊和微干,取出,晾乾:醋柴胡。 (柴胡每100斤,12斤,用醋)的

鱉血柴胡:柴胡片帶,設置在大盆內,淋入用溫水鱉血一點點稀釋,拌勻,悶潤,內置滾動煨微炒,取出放涼。 (每100kg柴胡,用活鱉血200)的

【味苦,性寒。

①「本經」:。 「苦,平」

②「別錄」:「微寒,無毒。」

③「日華子本草」:「甜的。」

[經過肝,膽。

①「珍珠囊」:。 「成足少陽膽經,足肝厥陰,手少陽三焦經,手厥陰心包信封」

②「本草再新」:「入心臟,肝,脾3通過。」

【功能主治】和解表裡,疏肝,Sun微系統。治寒熱,胸滿脅痛,口苦,耳聾,頭痛,頭暈,瘧疾,低利率脫垂,月經不調,子宮脫垂。

①「本經」:「主心腹腸胃結氣,食積,寒熱邪氣,推陳志新。」

②「別錄」:「除根據傷寒煩熱心臟,全固態化痰,反對邪惡的胸部,五藏航空旅行之間,大腸停積,利水消腫,祛濕。拘攣也為浴湯「

③」葯性論「:」治熱勞累關節痛,熱,肩膀酸痛,禤喳嗯血,勞乏憔悴;消化煤氣總管下的不解的是主要的內部和外部的熱疾,單廚師的衣服。「

④「千金方」:。 「苗治汁耳聾,灌耳」

⑤「色調本草」:「主蘭痰,痞的胸部。」

⑥「日華子本草」:「補五勞七傷,除煩止驚,益氣力,止咳化痰,潤心肺,添精礦漿,溫馨的一日游疾病熱情不足絕對的,胸滿氣,健忘「

⑦」珍珠囊「:」去寒熱往來,膽無力,非拍柴胡孩子不能刪除「

⑧「醫學啟源」:。 「除了消費煩熱,肌肉溶解熱,上午去潮熱」

⑨「滇南本草」:「傷寒發汗的葯物,六回邪熱交換,痿痹除肝家邪熱,熱肺結核,肝臟氣結成反比,只有左脅肝區疼痛,治婦人血熱燒,可以調整月經。「」帶芽,熱水規則,月經出汗與根「

⑩「綱目」:「治陽氣下陷,肝,膽,三焦,絡相位火,頭痛,頭暈,頭昏,紅張儀疼痛,耳聾明,朱瘧疾,冷,熱,氣和化肥,女人血熱進入室內,水不調,小兒痘熱,五疳瘦熱「

用量內服:煎湯,0.81.5錢;或入丸,散。

[注]真陰虧損,肝陽上升忌服。

①「本草經集注」:「半夏誰使邪惡的恐懼女相思灣,藜蘆......」

②「醫學入門」:「下絕對實力,陰火多汗,錯誤地「

③」本草經疏「:」虛擬病人和空運忌,嘔吐尹晏豁痴上的人,法國同忌無。 -malaria邵陽勿食。「

[連接]①治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食,心煩喜嘔,嘔無故障或胸部,或渴了,或腹部疼痛,或肝瑩腰帶,或心臟悸,小便不利或口渴的腫脹,身上有發燒或咳嗽是:柴胡一斤,黃芩三兩,人參三兩,半夏半升(洗),甘草(炙),生薑32(切),大棗十二(休息)。上七味,水兩升一斗,煮取6升,去葯渣,再煎取三升,1升溫服,日三服。 (「傷寒論」小柴胡湯)的

②治療邪惡的進入經脈,人體肌肉的熱量,推陳志新;李解傷寒,當疾病,飲酒,輔舒:柴胡42(洗去苗),十二甘草(炙)。關於罰款。每服,金錢,水,羊肉,與煎至八分,吃熱服後。 (「技能方」柴胡散)的

③治外感風寒,感冒愚蠢發熱,頭痛身痛;自年初以來傑瘧疾:一到三錢柴胡,防風一分錢,錢陳皮半,芍葯二錢,一錢甘草,生薑,三,五。一個鈴鐺,半水,煎七,八,熱服。 (「景岳全書」正柴胡飲)的

④治療肝,左翼痛:柴胡,陳皮各 - 一半錢,赤芍,枳殼,香附醋炒每個 - 金錢,炙草第五。 (「任人唯親甚至錄」疏肝飲)的

⑤治肝俞火,傷疑病症:柴胡,黃芩,梔子,藍,白芍,枳殼。 (「治未病是由於脈沖治理」柴胡XinQingGanYin)的

⑥治血虛疲勞,五心煩熱,四肢酸痛,頭昏沉重的心臟激動的腮紅,口乾咽燥,發熱,盜汗,節約糧食嗜卧,血熱相搏,上不了水轉印,臍腹脹痛,寒熱瘧疾;和治療室女弱血虛,和韋榮,痰嗽潮熱,身體瘦弱,已成為骨蒸:甘草半兩(炙微紅色),當歸(苗,銼,微炒),茯苓(去皮白人),白芍,白術,柴胡(去苗)各一兩。在粗末。每服錢,水一大燈泡,煨姜切突破,有點薄荷,用七煎,去渣熱服,不拘時候。 (「委員會」逍遙散)的

⑦治出汗寒熱往來:柴胡(去苗),黃連等分,為末,煉蜜膏,丸雞頭子大。每次,兩片葯,料酒少許開口,第五入水,重湯煮二三沸,放溫服,沒有時間。 (「小兒衛生總微面」柴胡黃連膏)的

⑧治榮威流,身熱汗出,筋骨疼痛,更沉寂的力量,飲食退:柴胡22,二十龜二,甘草,共一個或兩個,兩個半麻花。五味杵為末。每服錢,水,八,兩個日期,煎六分,趁熱服。 (「博濟方」柴胡散)的

⑨黃疸:柴胡兩(拍攝),甘草一分。在這兩個作為精細文件的水,根莖的抓地力,配合煎至1碗,直到七,絞去渣,任何衣服不時,做了一天。 (「通過,秘寶方」)的

⑩肝黃:柴胡兩(拍攝),甘草半兩(炙微也,銼),決明子,車前子,羚羊角屑半二。葯搗篩為散。每服,錢,水在一個杯子,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聖惠方」柴胡散)的

⑾熱治腹瀉:柴胡,黃芩等分。半酒半水,煎第七,冷浸,空心服。 (「緊急救援仙方」),柴胡發熱的普通感冒,流感,瘧疾,肺炎

臨床應用等方面有更好的散熱效果。根據臨床觀察143例的:24小時發熱的內流感24小時的發熱的內普通感冒的高達98.1%達87.9%。制定與用法:柴胡的乾燥根,蒸餾法製成的注射液,每安瓿2毫升,相當於原生葯2克。肌內或靜脈注射,每天1或2次,2毫升,每成人,每1至1.5毫升內嬰兒年齡。

[注]除了這兩種,也有多種同屬植物柴胡葯。主要的有:東北長白山柴胡分布;興安柴胡分布東北,內蒙古,河北;大葉柴胡分布東北;柴胡分布長莖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四川,雲南,青海;雲南,四川,貴州,陝西膜邊緣柴胡分布;四川,雲南,貴州,湖北的小柴胡分布;黃金柴胡(又名:穿葉柴胡)分布新疆:四川,甘肅,內蒙古的多脈沖柴胡分布。

柴胡,有「竹柴胡」和「春柴胡」兩種,其原植物狹葉為主。前者收獲成長全廠,全長約2040厘米,與南柴胡,莖,葉綠色至灰綠色,與原籍南柴胡。年輕的春天收獲全廠的後線,所謂的「胡蕾」,是約15厘米,細長,棕色,淺綠色的莖和葉捲曲和多皺。生產江蘇,安徽,山東。

【摘錄】「*辭典」
「中國本草」:柴胡

【來源】從「神農本草經」1.陶弘景:菱角湖現在一個快捷方式,就像前胡性強。張和河內門檻它們。這菱角湖,先用冷癒合。

2.「本草備要」:板藍根,天生外感,內傷升汽油酒炒用根,芽與世界銀行下降,汗液咳嗽蜜煎。

Chnese柴胡,紅柴胡根,中國柴胡,紅柴胡

【別名】熏,胡水板栗,山菜,茹草,砍柴

【生境分布生態環境:生於乾燥草原,向陽的山坡和林緣灌叢等。生於乾燥草原,向陽的山坡和林緣灌叢等。

資源分布:分布於東北,華北及陝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廣西等地。位於東北,華北及陝西,甘肅,山東,灌輸,安徽,廣西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柴胡圓錐形或圓柱形,有時稍彎曲,長6-15cm,直徑0.3-1.2cm,通常分枝;根頭腫大,殘余頂部短纖維莖或葉基的數目。表麵灰棕色或褐色,有縱皺紋,支根痕及皮孔。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淺棕色的皮膚,黃白色木部的橫截面部分。氣微香,味微苦。

狹葉
錐形根長,小樹枝,長5-14cm,直徑0.3-0.8cm;表面紅棕色或黑褐色,有縱條紋,頭的根與眾多橫向疣狀突起附近,有的靠近環,上面密密麻麻纖維葉片基地。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較平坦,淺棕色,顏色稍深形成層環。氣微香,魚油的氣味。

根粗長,無苗莖,須根少首選。

顯微鑒別根橫切面:(1)柴胡木栓細胞7-8列。皮層窄,有7-11油腔,抽直徑40-80μm,切向48-68μm,分泌細胞周圍6-8。約27μm韌皮部油室直徑,形成層環。木質部大,約4/5直徑較大的導管多個切向布置中,木纖維被布置在多個間歇環狀基團的。

(2)6-10狹葉列木栓細胞。皮層窄,油腔8-12,徑向50-60μm,切向70-102μm,周圍的8-10分泌細胞。更韌皮部油室,徑向17-27μm,切向24-80μm,含有黃色油狀物。更木質部徑向排列,木本維集團少,散,有時根成不連續的環。

【炮製】1.柴胡:揀去雜質,除去殘莖,洗凈泥沙干凈,魚,切片迅速潤透,然後乾燥。

2.醋柴胡:用醋柴胡取片拌勻,置鍋內炒煮醋疲憊和微干,取出,晾乾。 (每100磅柴胡,12斤用醋)。

3.鱉血柴胡:柴胡片帶,設置在大盆內,淋入用溫水鱉血一點點稀釋,拌勻,悶潤,置鍋內文火微炒,取出放涼。 (每100kg柴胡,用活鱉200血液)。

4.酒柴胡:取柴胡用黃酒片拌勻,潤燥徹底,置鍋中加煨炒干,取出放涼,柴胡每一塊100KG,飯酒10公斤。

5.柴胡炭:取用文火炒至柴胡片的外袍顏色發黑,噴少量水,晾乾。

6.蜂蜜柴胡:取蜂蜜在鍋里,加熱至沸騰,柴胡片,用文火炒至深黃色,不粘手為度紛至沓來。

【性味】苦;鑫;微寒

【歸經】肝去吧。膽功能[

主治解表退熱;疏肝解郁,升舉陽氣。主要外感發熱;寒熱;瘧疾;肝鬱脅痛和乳房腫脹;頭痛,頭暈;月經不調;氣虛下陷的脫肛;子宮脫垂;胃下垂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炒,3-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研末調敷。

[注]真陰虧損,肝陽上升忌服。

1.「本草經集注」:半夏誰做。邪惡的相思樹。萬害怕女性,藜蘆。

2.「醫學入門」:破壞強度,陰火多汗,錯誤地去。

3.「本草經疏」:虛擬病人和空運忌,嘔吐尹晏豁痴上誰與忌法律。非瘧疾邵陽勿食。

[附件]①治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食,心煩喜嘔,或渴了,或腹痛或威脅下痞子瑩,或根據悸動心臟,小便不利,或渴了,身體發燒或咳嗽:半斤柴胡,黃芩三兩,人參三兩,半夏半升(洗),甘草(炙),生薑各32(切),大棗十二(休息)。上七味,水兩升一斗,煮取6升,去葯渣,再煎取三升,1升溫服,日三服。 (「傷寒論」小柴胡湯)②治邪入經絡,全身肌肉發熱,推陳志新;李解傷寒,發病時,在葉甫舒:柴胡42(洗凈,去苗),甘草十二(炙)。關於罰款。每服,錢,水之一,煎至八,吃熱服後。 (「本草方」柴胡散)③治外感風寒,發熱,寒戰,頭痛及全身酸痛;自年初以來傑瘧疾:一到三錢柴胡,防風一分錢,錢陳皮半,芍葯二錢,一錢甘草,生薑三,五。一個鈴鐺,半水,煎七,八,熱服。 (「景岳全書」正柴胡飲)④治肝,左腰痛:柴胡,陳皮半個每一分錢,赤芍,枳殼,香附醋炒各一錢,炙草第五。 (「任人唯親甚至錄」疏肝飲)⑤治療肝俞火,傷疑病症:柴胡,黃芩,梔子,藍,白芍,枳殼。 (「治未病是由於脈沖治理」柴胡XinQingGanYin)⑥治血虛疲勞,五心煩熱,四肢酸痛,頭昏沉重的心臟激動的臉頰紅,口乾咽障礙,發熱,盜汗,食少嗜卧,和血熱階段行程,對水不調,臍腹脹痛,寒熱瘧疾;和治療室女弱血虛,和韋榮,痰嗽潮熱,身體瘦弱,成為顧錚:甘草半兩(炙微紅色),當歸(苗,銼,微炒),茯苓(去皮,白人),白芍,白術,柴胡(去苗)一兩。在粗末。每服錢,水一大燈泡,煨姜切突破,有點薄荷,用七煎,去渣熱服,不拘時候。 (「委員會」逍遙散)⑦治熱出冷汗聯系人:柴胡(去苗),黃連等分。末,煉蜜膏,丸雞頭子大。每次,兩片葯,料酒少許開口,第五入水,重湯煮二三沸,放溫服,沒有時間。 (「小兒衛生總微面」柴胡黃連膏)⑧治榮威流,全身發熱,盜汗,骨痛,光碟,更多沉睡的小力,飲食退:柴胡22,鱉甲22,甘草已知母親和各一兩,兩個半麻花。五味杵為末。每服,錢,水,八,兩個日期,煎六分,熱服(「博濟方」柴胡散)⑨黃疸:柴胡兩(拍攝),甘草一分。在這兩個作為精細文件一碗水,根莖抓地力,同煎七,絞去渣,任何衣服不時,做了一天。 (「通過,秘寶方」)⑩肝黃:柴胡兩(拍攝),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決明子,車前子,羚羊角屑半兩。葯搗篩為散。每服,錢,水在一個杯子,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聖惠方」柴胡散)11熱治腹瀉:柴胡,黃芩等分。半酒半水,煎第七,冷浸,空心服。 (「緊急救援仙方」),對於發燒

臨床應用。柴胡普通感冒,流感,瘧疾,肺炎等有更好的冷卻效果,根據臨床觀察143例的:24小時發熱的24小時內發熱的內流感由普通感冒的高達98.1%而達到87.9%。制定與用法:柴胡乾燥注入蒸餾方法,每個安瓿2毫升,相當於原生葯材2g。肌內或靜脈注射,每日1-2次,成人每次2毫升,每個年齡段的寶寶1-1.5ml內。

【摘錄】「中國本草」

⑺ 中國柴胡的葯理作用

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
1.1.抗驚厥作用: 小鼠(10隻)灌胃柴胡煎劑20g(相當生葯)/kg ,l小時後皮下注射不同劑量的咖啡因,與對照組相比,15分鍾內各組發生驚厥的動物數,求出用葯組與對照組的半數有效量分別為350(385.O-318.2)mg/kg和250(302.5-206.6)mg/kg ,表明柴胡煎劑對小鼠咖啡因驚厥有對抗作用。1.2.解熱鎮痛作用:給大鼠(每組6隻)腹腔注射北柴胡油300mg/kg(1/4半數致死量),北柴胡總皂甙 380和635mg/kg(1/5和1/3半數致死量)。結果表明,在注射酵母後5-8小時內均有明顯的解熱作用。採用電擊鼠尾法,北柴胡總皂甙478mg/kg(1/4半數致死量)有明顯的鎮痛作用。小鼠灌胃柴胡煎劑10g(相當生葯)/kg亦具有鎮痛作用,其鎮痛作用可破阿托品灌胃25mg/kg或納絡酮皮下注射0.26mg/kg部分拮抗。1.3.鎮靜作用: 柴胡制劑和柴胡總皂甙均有明顯鎮靜作用,小鼠口服粗柴胡皂甙200-800mg/kg即可出現鎮靜作用。在小鼠攀登試驗中,粗柴胡皂甙有與眠爾通相似的鎮靜作用,口服的運動半數抑制劑量(CD50)為347mg/kg。粗皂甙對大鼠的條件性迴避、逃避反應均有明顯的抑制。小鼠口服柴胡總皂甙500mg/kg能延長環己巴比妥鈉的睡眠時間。1.4.抗炎作用: 大鼠肌肉注射50mg/kg、25mg/kg2%柴胡總皂甙水溶液,能明顯抑制由右旋糖酐(6%溶液0.1ml/只)引起的足浮腫,抑製作用與劑量相關,大鼠去兩側腎上腺後抑製作用明顯減弱。小鼠腹腔注射l00mg/kg總皂甙的2%水溶液和0.6%醋酸0.2ml/只,對醋酸引起的小鼠腹腔液的滲出有明顯的抑製作用。柴胡總皂甙和揮發油腹腔注射對角叉菜膠所致大鼠足腫均有明顯的抑製作用。粗柴胡皂甙口服600mg還能抑制5-羥色胺和巴豆油引起的小鼠足腫。粗柴胡皂甙對醋酸、組胺和5-羥色胺引起的血管通透性增加具有抑製作用。柴胡皂甙a和d肌肉注射或口服均有抗滲出和抗肉芽腫作用。柴胡皂甙a和d 腹腔注射後,大鼠血漿皮質酮大量增加,其腎上腺重量也有不同程度增加,可能抗炎作用與刺激腎上腺,促進腎上腺皮質系統有關。
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
北柴胡醇浸出液能使麻醉兔血壓輕度下降。柴胡總皂甙對犬能引起短暫的降壓反應,心率減慢;對兔亦有降壓作用。離體蛙心及豚鼠離體心耳試驗可見柴胡總皂甙1-2×10(-4)濃度有抑制心肌作用。粗皂甙有明顯的溶血作用。柴胡皂甙的溶血作用強度為柴胡皂甙d >a>c,但其溶血作用可被腺嘌呤、肌酐所抑制。犬靜脈注射粗皂甙5mg/kg時,可出現暫時性的血壓下降及心率減少。柴胡地上部分含有6-8%類黃酮,具有增強毛細血管作用。
對消化系統的作用
3.1.對肝臟的作用: 柴胡的水浸劑與煎劑(1:20)均能使犬的總膽汁排出量與膽鹽成分增加。粗柴胡皂甙每日口服500mg/kg連續3天,能使四氯化碳肝損傷大鼠的肝功能恢復正常,還能使半乳糖所致的肝功能與組織損傷恢復。柴胡皂甙a對四氯化碳引起的小鼠肝損傷實驗,可見過氧化質含量降低,肝臟中GSH含量升高,而血清中GTP含量下降,肝臟中甘油三酯含量降低,表明具有保護肝細胞損傷和促進肝臟中脂質代謝。3.2.對胃、十二指腸的作用: 柴胡總皂甙濃度在l-2×10(-4)時,能興奮離體腸平滑肌,且不為阿托品所對抗。在3×10(-6)濃度時對離體腸鼠小腸能增強乙醯膽鹼引起的收縮作用。口服柴胡總皂甙能抑制胃酸的分泌,增加胃液的pH值。對大鼠實驗性的醋酸潰瘍,每日口服粗皂甙10mg/kg,連續15天,有促進胃潰瘍的治療作用,但較大劑量50或100mg/kg反而出現潰瘍惡化傾向。在用固定水浴法所致應激性潰瘍中,口服粗皂甙500mg/kg有明顯的抑製作用。另外,柴胡總皂甙對胰蛋白酶有較強的抑製作用。
抗病原體作用
柴胡有抗病原體作用:北柴胡注射液及其蒸餾出的油狀物對流感病毒都有強烈抑製作用。柴胡皂甙a的體外實驗表明對流感病毒也有抑製作用。柴胡還有抗結核菌作用。柴胡注射液也可治療單皰病毒角膜炎,能促進潰瘍癒合,後層皺折及實質層侵潤水腫消失,有助於恢復視力。
對物質代謝的影響
5.1.對蛋白代謝的影響: 柴胡皂甙a、c、d混合物(3 :2 :2)能明顯增加大鼠的蛋白質生物合成。肌肉注射柴胡總皂甙也有這種作用。5.2.對糖代謝的影響: 柴胡總皂甙能使肝糖無明顯增加,促進葡萄糖在總脂質和膽甾醇生物合成中的利用率明顯增加。5.3.對脂質代謝的影響:柴胡總皂甙能抑制腎上腺素和ACTH誘導的脂庫中的脂肪分解作用,也抑制胰島素促進脂肪的生成作用,使血中脂肪量降低。5.4.柴胡中所含的a-菠菜甾醇有降低血漿膽固醇的作用,能對抗硫脲嘧啶降低家兔基礎代謝的作用。
對垂體一腎上腺皮質的影響
口服柴胡或柴胡皂甙可使小鼠或大鼠胸腺萎縮和腎上腺重量增加。其中皂甙a和d能使腎上腺明顯肥大,而皂甙c作用不明顯。柴胡皂甙a或d能興奮垂體前葉分泌ACTH,刺激腎上腺引起皮質酮的合成和分泌。
抗脂質過氧化的作用
柴胡注射液(1g/1ml)體外對小鼠肝勻漿兩二醛(MDA)和H2O2作用後兔血漿MDA、血漿游離血紅蛋白(PHb)的影響。實驗結果表明,柴胡注射液能明顯抑制肝勻漿MDA的生成和H2O2引起的血漿MDA、PHb升高,抑製作用隨劑量增加而加強,表明具有抗脂質過氧化的作用。
抗腫瘤作用
柴胡皂甙d 灌胃或腹腔注射對小鼠艾氏腹水癌有抑制腫瘤生長作用,且能明顯延長動物的生存時間。用柴胡以紐西蘭純種白兔制備具有抗癌效應的腫瘤壞死因子(TNF),以肝癌細胞作為靶細胞,結果使癌細胞壞死、裂解;用Hela細胞和肺腺細胞做同樣實驗,亦獲相同結果。
其它作用
9.1.免疫作用: 小鼠腹腔注射柴胡多糖(分子量9900)可顯著增加脾系數,腹腔巨噬細胞吞噬百分數及吞噬指數和流感病毒血清中抗體滴度,但不影響脾細胞分泌溶血素。柴胡多糖對正常小鼠遲發超敏反應(DTH)無作用,但可以完全及部分恢復環磷醯胺或流感病毒對小鼠DTH反應的抑制。柴胡多糖明顯提高ConA活化的脾淋巴細胞轉化率及天然殺傷細胞的活性,表明柴胡多糖能提高小鼠體液和細胞免疫功能,並使免疫抑制狀態有一定程度的恢復。9.2.柴胡多糖還有抗輻射作用。9.3.柴胡皂甙和黃酮對血漿乙醯膽鹼脂酶50%抑制率時的葯物濃度分別為44.2±3.7mg/ml和30.3±2.4mg/ml,兩者混用時為26.0±1.8mg/ml。這兩種葯用成分對乙醯膽鹼酯酶均呈現競爭一非競爭型混合抑製作用。

⑻ 魚腥草是什麼是折耳根嗎

是的。魚腥草的別名就是折耳根。

魚腥草莖呈扁圓柱形,扭曲,長20~35cm,直徑0.2-0.3cm,表面褐黃色,有多條縱棱,節明顯,下部節上殘留纖維根,易碎易折斷。葉子是交替的,折疊和收縮。壓扁後呈心形,長3-5cm,寬3-4.5cm。

先端漸尖,全緣;上表面暗黃綠色至暗棕色,下表麵灰綠色或灰棕色;葉柄纖細,基部和托葉結合形成鞘。穗狀花序頂生,黃棕色。摩擦時有一股腥味。在印度、東南亞特別是泰國,魚腥草嫩葉是一種常見的冷盤調味品。



(8)柴胡蒸餾液葯典擴展閱讀:

魚腥草陰性植物,怕強光,喜溫暖潮濕環境,相對耐寒,-15℃能越冬,避免乾旱,在肥沃的砂壤土或腐殖質壤土中生長最好。雜草常見於農田,如果園、茶園、路堤等生產地區:陝西、甘肅及長江流域以南省份,以及日本、印尼爪哇。

魚腥草對土壤沒有嚴格的要求,在砂壤土和砂土中較好,但黏性土也能生長。在有機肥充足的條件下,地下莖生長旺盛。不嚴格要求光照條件,在低光照條件下可實現正常生長發育。

⑼ mof用於細胞時常用什麼溶劑中

(一)溶劑提取法:
1.溶劑提取法的原理:溶劑提取法是根據中草中各種成分在溶劑中的溶解性質,選用對活性成分溶解度大,對不需要溶出成分溶解度小的溶劑,而將有效成分從材組織內溶解出來的方法。當溶劑加到中草原料(需適當粉碎)中時,溶劑由於擴散、滲透作用逐漸通過細胞壁透入到細胞內,溶解了可溶性物質,而造成細胞內外的濃度差,於是細胞內的濃溶液不斷向外擴散,溶劑又不斷進入材組織細胞中,如此多次往返,直至細胞內外溶液濃度達到動態平衡時,將此飽和溶液濾出,繼續多次加入新溶劑,就可以把所需要的成分近於完全溶出或大部溶出。
2.溶劑的選擇:運用溶劑提取法的關鍵,是選擇適當的溶劑。溶劑選擇適當,就可以比較順利地將需要的成分提取出來。選擇溶劑要注意以下三點:①溶劑對有效成分溶解度大,對雜質溶解度小;②溶劑不能與中的成分起化學變化;③溶劑要經濟、易得、使用安全等。
3.提取方法:用溶劑提取中草成分,、常用浸漬法、滲漉法、煎煮法、迴流提取法及連續迴流提取法等。同時,原料的粉碎度、提取時間、提取溫度、設備條件等因素也都能影響提取效率,必須加以考慮。
1)浸漬法:浸漬法系將中草粉末或碎塊裝人適當的容器中,加入適宜的溶劑(如乙醇、稀醇或水),浸漬材以溶出其中成分的方法。本法比較簡單易行,但浸出率較差,且如用水為溶劑,其提取液易於發霉變質)須注意加入適當的防腐劑。
2)滲漉法:滲漉法是將中草粉末裝在滲漉器中,不斷添加新溶劑,使其滲透過材,自上而下從滲漉器下部流出浸出液的一種浸出方法小當溶劑滲進粉溶出成分比重加大而向下移動時,上層的溶液或稀浸液便置換其位置,造成良好的濃度差,使擴散能較好地進行,故浸出效果優於浸漬法。但應控制流速,在滲渡過程中隨時自面上補充新溶劑,使材中有效成分充分浸出為止。或當滲滴液顏色極淺或滲涌液的體積相當於:原材重的10倍時,便可認為基本上已提取完全。在大量生產中常將收集的稀滲淮液作為另一批新原料的溶劑之用。
3)煎煮法:煎煮法是我國最早使用的傳統的浸出方法。所用容器一般為陶器、砂罐或銅制、搪瓷器皿,不宜用鐵鍋,以免液變色。直火加熱時最好時常攪拌,以免局部材受熱太高,容易焦糊。有蒸汽加熱設備的廠,多採用大反應鍋、大銅鍋、大木桶,或水泥砌的池子中通入蒸汽加熱。還可將數個煎煮器通過管道互相連接,進行連續煎浸。
4)迴流提取法:應用有機溶劑加熱提取,需採用迴流加熱裝置,以免溶劑揮發損失。小量操作時,可在圓底燒瓶上連接迴流冷凝器。瓶內裝材約為容量的%~%,溶劑浸過材表面約1~2cm。在水浴中加熱迴流,一般保持沸騰約1小時小放冷過濾,再在渣中加溶劑,作第二、三次加熱迴流分別約半小時,或至基本提盡有效成分為止。此法提取效率較冷浸法高,大量生產中多採用連續提取法。
5)動連續提取法:應用揮發性有機溶劑提取中草有效成分,不論小型實驗或大型生產,均以連續提取法為好,而且需用溶劑量較少,提取成分也較完全。實驗室常用提取器或稱索氏提取器。連續提取法,一般需數小時才能提取完全。提取成分受熱時間較長,遇熱不穩定易變化的成分不宜採用此法。
6)水蒸氣蒸餾法:水蒸氣蒸餾法,適用於能隨水蒸氣蒸餾而不被破壞的中草成分的提取。此類成分的沸點多在100℃以上,與水不相混溶或僅微溶,且在約100℃時存一定的蒸氣壓。當與水在一起加熱時,其蒸氣壓和水的蒸氣壓總和為一個大氣壓時,液體就開始沸騰,水蒸氣將揮發性物質一並帶出。例如中草中的揮發油,某些小分子生物鹼一麻黃鹼、蕭鹼、檳榔鹼,以及某些小分子的酚性物質。牡丹酚(paeonol)等,都可應用本法提取。有些揮發性成分在水中的溶解度稍大些,常將蒸餾液重新蒸餾,在最先蒸餾出的部分,分出揮發油層,或在蒸餾液水層經鹽析法並用低沸點溶劑將成分提取出來。例如玫瑰油、原白頭翁素(protoanemonin)等的制備多採用此法。
7)升華法:固體物質受熱直接氣化,遇冷後又凝固為固體化合物,稱為升華。中草中有一些成分具有升華的性質,故可利用升華法直接自中草中提取出來。例如樟木中升華的樟腦(camphor),在《本草綱目》中已有詳細的記載,為世界上最早應用升華法製取材有效成分的記述。茶葉中的咖啡鹼在178℃以上就能升華而不被分解。游離羥基蒽醌類成分,一些香豆素類,有機酸類成分,有些也具有升華的性質。例如七葉內酯及苯甲酸等。升華法雖然簡單易行,但中草炭化後,往往產生揮發性的焦油狀物,粘附在升華物上,不易精製除去,其次,升華不完全,產率低,有時還伴隨有分解現象。
4.分離和純化:


(一)溶劑分離法:一般是將上述總提取物,選用三、四種不同極性的溶劑,由低極性到高極性分步進行提取分離。水浸膏或乙醇浸膏常常為膠伏物,難以均勻分散在低極性溶劑中,故不能提取完全,可拌人適量惰性填充劑,如硅藻土或纖維粉等,然後低溫或自然乾燥,粉碎後,再以選用溶劑依次提取,使總提取物中各組成成分,依其在不同極性溶劑中溶解度的差異而得到分離。例如粉防己乙醇浸膏,鹼化後可利用乙醚溶出脂溶性生物鹼,再以冷苯處理溶出粉防己鹼,與其結構類似的防己諾林鹼比前者少一甲基而有一酚羥基,不溶於冷苯而得以分離。利用中草化學成分,在不同極性溶劑中的溶解度進行分離純化,是最常用的方法。
(二)兩相溶劑萃取法:
1.萃取法:兩相溶劑提取又簡稱萃取法,是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在兩種互不相溶的溶劑中分配系數的不同而達到分離的方法。萃取時如果各成分兩相溶劑中分配系數相差越大,則分離效率越高、如果在水提取液中的有效成分是親脂性的物質,一般多用親脂性有機溶劑,如苯、氯仿或乙醚進行兩相萃取,如果有效成分是偏於親水性的物質,在親脂性溶劑中難溶解,就需要改用弱親脂性的溶劑,例如乙酸乙酯、丁醇等。還可以在氯仿、乙醚中加入適量乙醇或甲醇以增大其親水性。提取黃酮類成分時,多用乙酸乙脂和水的兩相萃取。提取親水性強的皂甙則多選用正丁醇、異戊醇和水作兩相萃取。不過,一般有機溶劑親水性越大,與水作兩相萃取的效果就越不好,因為能使較多的親水性雜質伴隨而出,對有效成分進一步精製影響很大。
2.逆流連續萃取法:是一種連續的兩相溶劑萃取法。其裝置可具有一根、數根或更多的萃取管。管內用小瓷圈或小的不銹鋼絲圈填充,以增加兩相溶劑萃取時的接觸面。例如用氯仿從川楝樹皮的水浸液中萃取川楝素。將氯仿盛於萃取管內,而比重小於氯仿的水提取濃縮液貯於高位容器內,開啟活塞,則水浸液在高位壓力下流入萃取管,遇瓷圈撞擊而分散成細粒,使與氯仿接觸面增大,萃取就比較完全。如果一種中草的水浸液需要用比水輕的苯、乙酸乙酯等進行萃取,則需將水提濃縮液裝在萃取管內,而苯、乙酸乙酯貯於高位容器內。萃取是否完全,可取樣品用薄層層析、紙層析及顯色反應或沉澱反應進行檢查。
3.逆流分配法(CounterCurrentDistribution,CCD):逆流分配法又稱逆流分溶法、逆流分布法或反流分布法。逆流分配法與兩相溶劑逆流萃取法原理一致,但加樣量一定,並不斷在一定容量的兩相溶劑中,經多次移位萃取分配而達到混合物的分離。本法所採用的逆流分布儀是由若干乃至數百隻管子組成。若無此儀器,小量萃取時可用分液漏斗代替。預先選擇對混合物分離效果較好,即分配系數差異大的兩種不相混溶的溶劑。並參考分配層析的行為分析推斷和選用溶劑系統,通過試驗測知要經多少次的萃取移位而達到真正的分離。逆流分配法對於分離具有非常相似性質的混合物,往往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操作時間長,萃取管易因機械振盪而損壞,消耗溶劑亦多,應用上常受到一定限制。
4.液滴逆流分配法:液滴逆流分配法又稱液滴逆流層析法。為近年來在逆流分配法基礎上改進的兩相溶劑萃取法。對溶劑系統的選擇基本同逆流分配法,但要求能在短時間內分離成兩相,並可生成有效的液滴。由於移動相形成液滴,在細的分配萃取管中與固定相有效地接觸、摩擦不斷形成新的表面,促進溶質在兩相溶劑中的分配,故其分離效果往往比逆流分配法好。且不會產生乳化現象,用氮氣壓驅動移動相,被分離物質不會因遇大氣中氧氣而氧化。本法必須選用能生成液滴的溶劑系統,且對高分子化合物的分離效果較差,處理樣品量小(1克以下),並要有一定設備。應用液滴逆流分配法曾有效地分離多種微量成分如柴胡皂甙原小檗鹼型季銨鹼等。液滴逆流分配法的裝置,近年來雖不斷在改進,但裝置和操作較繁。目前,對適用於逆流分配法進行分離的成分,可採用兩相溶劑逆流連續萃取裝置或分配柱層析法進行。
(三)沉澱法:是在中草提取液中加入某些試劑使產生沉澱,去雜質的方法。


  1. 鉛鹽沉澱法:鉛鹽沉澱法為分離某些中草成分的經典方法之一。由於醋酸鉛及鹼式醋酸鉛在水及醇溶液中,能與多種中草成分生成難溶的鉛鹽或絡鹽沉澱,故可利用這種性質使有效成分與雜質分離。中性醋酸鉛可與酸性物質或某些酚性物質結合成不溶性鉛鹽。因此,常用以沉澱有機酸、氨基酸、蛋白質、粘液質、鞣質、樹脂、酸性皂甙、部分黃酮等。可與鹼式醋酸鉛產生不溶性鉛鹽或絡合物的范圍更廣。通常將中草的水或醇提取液先加入醋酸鉛濃溶液,靜置後濾出沉澱,並將沉澱洗液並入濾液,於濾液中加鹼式醋酸鉛飽和溶液至不發生沉澱為止,這樣就可得到醋酸鉛沉澱物、鹼式醋酸鉛沉澱物及母液三部分。

  2. 然後將鉛鹽沉澱懸浮於新溶劑中,通以硫化氫氣體,使分解並轉為不溶性硫化鉛而沉澱。含鉛鹽母液亦須先如法脫鉛處理,再濃縮精製。硫化氫脫鉛比較徹底,但溶液中可能存有多餘的硫化氫,必須先通人空氣或二氧化碳讓氣泡帶出多餘的硫化氫氣體,以免在處理溶液時參與化學反應。新生態的硫化鉛多為膠體沉澱,能吸咐液中的有效成分,要注意用溶劑處理收回

⑽ 昆明水蜈蚣長(散寒草)在什麼地方

資料 【學名】Kyllinga brevifolia Rottb. 【英文名】green kyllinga 【化學成分】含揮發油。
【性味】辛,平。
【來源】為莎草科植物水蜈蚣的全草或根。 【科屬】莎草科(Cyperaceae),水蜈蚣屬 【分布】生長於水邊、略旁、水田及曠野濕地。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分布於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廣西、廣東、四川、雲南、東北等省區。 編輯本段異名 三莢草(《嶺南采葯錄》),金鈕子(《廣州植物志》),金鈕草(《福建民間草葯》),夜摩草(《廣西葯植圖志》),寒氣草(《民間常用草葯匯編》),十字草(《江西民間草葯》),姜蟲草、露水草、水牛草、三步跳(《貴州民間葯物》),散寒草、姜芽草、寒筋草(《四川中葯志》),水香附、燕含珠(《重慶草葯》),發汗草(《中國葯植圖鑒》),山蜈蚣、水烏梅、無頭香附、龍吐珠(《泉州本草》),金牛草、水香草(《湖南葯物志》),一粒雪、土柴胡、三角草、落地楊梅、三箭草(《閩東本草》),球頭草、頂棍草(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葯手冊》),雷公草、地楊梅、三人扛珠(《江西草葯》),寒熱頭草、三角棱草、一粒珠、九頭香、細竹草、楊梅草、苦香子、水竹缽(《浙江民間常用草葯》),三棱環、一粒子草、黃古頭草(《上海常用中草葯》),水金釵(《陝西中草葯》),水土香(《福建中草葯》),鋼拳頭(江西《草葯手冊》),庫鞠恣托(藏名)。 編輯本段形態 水娛蚣 ,多年生草本,叢生。根莖帶紫色,生須根。莖瘦長,禿凈,高10~50厘米,三棱形,芳香。葉質軟,狹線形,長短不一,長3~10厘米,寬1.5~3毫米,末端漸尖,下部帶紫色,鞘狀。頭狀花序,單生,卵形,綠色,長4~8毫米,稠密;總苞3片,葉狀,連接穗下,長2~16厘米,往往外向開展;小穗極多數,長橢圓形,長約3毫米,成熟後全穗脫落;花穎4枚,呈舟狀的卵形,脊無翼,具小刺,2列,相對排列於軸上,背淺綠色,先端尖,下部2枚具不發育花,中部1枚具發育花,上端的僅具雄蕊;花無被,雄蕊3,花絲細長絲狀,葯橢圓形;雌蕊1,花柱細長,與花絲等長,柱頭二歧。瘦果呈稍壓扁的倒卵形,褐色。花期夏季。果期秋季。生長於水邊、略旁、水田及曠野濕地。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編輯本段功用 治感冒風寒,寒熱頭痛,筋骨疼痛,咳嗽,瘧疾,黃疸,痢疾,瘡瘍腫毒,跌打刀傷。
①《植物名實圖考》:"殺蟲,敗毒。"
②《廣州植物志》:"主治亦白痢。"
③《福建民間草葯》:"解熱利尿。治瘧疾。"
④《民間常用草葯匯編》:"散風,除陳寒,止咳嗽。"
⑤《廣西葯植圖志》:"除風熱,利竅,止血,止咳。治跌打,蛇傷。"
⑥《南寧市葯物志》:"去瘀,消腫,止痛,殺蟲,舒筋,活絡。"
⑦《四川中葯志》:"治感冒風寒,無汗頭痛,筋骨疼痛,惡寒發熱。"
⑧《廣東中葯》Ⅱ:"鎮咳祛痰,治百日咳,燥熱咳。" 編輯本段用法 內服:煎湯,鮮者1~2兩;或搗汁。外用:搗敷。 編輯本段選方 ①治時疫發熱:水蜈蚣、威靈仙,水煎服。(《嶺南采葯錄》)
②治赤白痢疾:鮮水蜈蚣全草一兩至一兩五錢,酌加開水和冰糖五錢,燉一小時服。(《福建民間草葯》)
③治瘡瘍腫毒:水蜈蚣全草、芭蕉根。搗爛,敷患處。(《湖南葯物志》)
④治跌打傷痛:水蜈蚣一斤。搗爛,酒四兩沖。濾取酒二兩內服,渣炒熱外敷痛處。(《廣西葯植圖志》)
⑤治一般蛇傷:水蜈蚣二兩。搗爛,酒二兩沖,內服一兩,一兩搽抹傷口四周。(《廣西葯植圖志》)
⑥治皮膚瘙癢:水蜈蚣煎水外洗。(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葯手冊》)
⑦治百日咳,支氣管炎,咽喉腫痛:水蜈蚣干品一兩至二兩。水煎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葯手冊》)
⑧治瘧疾:水蜈蚣一兩。水煎,於瘧發前8~4小時服。(《江西草葯》)
⑨治小兒口腔炎:水蜈蚣根莖一兩。水煎,沖蜂蜜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葯》)
⑩治風濕骨痛:水蜈蚣一至二兩。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葯》)
⑾治刀傷骨折:鮮水蜈蚣搗絨,包患處,一天換葯兩次。(《貴州草葯》)
⑿治黃疸型傳染性肝炎:水蜈蚣鮮全草一至二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葯》)
⒀治氣滯腹痛:水蜈蚣鮮全草一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葯》) 編輯本段應用 ①治療瘧疾:取水蜈蚣全草連根(曬至半干)2~3兩,水煎3~4小時。於瘧疾發作前2小時或前1天頓服,連服3天。共治48例,其中21例用2兩,服葯前血檢找到瘧原蟲,服葯後症狀消失,厚血片未查得瘧原蟲者15例;用3兩的27例,有效24例。認為劑量不宜少於3兩,煎葯時間不少於3小時,服葯不少於3天。但據中國醫學科學院江蘇分院寄生蟲病研究所用小白鼠所作的實驗結果證明:水蜈蚣對鼠瘧原蟲作用不佳,可以初步肯定抗鼠瘧原蟲無效;同時觀察到水蜈蚣根部的濃縮煎劑與乙醇迴流濃縮液均具毒性,因此,用大劑量的水蜈蚣進行臨床試驗前,極有必要先做測毒試驗。
②治療乳糜尿 :取干水蜈蚣根莖、桂圓各2兩,水煎服,每天1劑,或代茶,連服15天。治療100餘例,均有一定效果。
③治療菌痢 :取水蜈蚣、白粉藤(即獨角烏桕)各1兩,水煎分2次服(重症可每日2劑)。治療70例,平均服葯7天左右,痊癒54例,顯效14例,無效2例。退熱時間平均2.3天,大便次數及性狀恢復正常平均日數約5天,大便培養轉陰平均4.08天。其療效與磺胺胍對照組相比,似無遜色。
④治療慢性氣管炎:取地楊梅(水蜈蚣)1斤,香葉樹(別名山蒼樹)根、葉各半斤,加水1000毫升蒸餾,取中段蒸餾液500毫升,日服3次,每次20毫升,10天為一療程。治療92例,近期控制11例,顯效12例,好轉41例,有效率69.4%。本葯具有一定的鎮咳、平喘、祛痰作用,療效多在服葯後2~4天出現,副作用輕微。但遠期療效欠佳,停葯後易復發。有將劑量增至每次30毫升,以20天為一療程,治療400例,有效率顯著提高。

閱讀全文

與柴胡蒸餾液葯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井水適合超濾機還是純水機 瀏覽:768
中脈濾芯哪裡買 瀏覽:596
反滲透凈水機什麼牌子的好的 瀏覽:971
純水機出水電導率應該為多少 瀏覽:353
CRV變速箱過濾器 瀏覽:395
陽台反滲透怎麼回事 瀏覽:879
雲米凈水器水龍頭如何拆 瀏覽:786
圖形電鍍雙氧水處理 瀏覽:973
福建廠區污水池反吊膜多少錢 瀏覽:669
緣生康凈水器純水流量是什麼意思 瀏覽:617
廠子里的污水把果樹淹了 瀏覽:863
在線電子除垢儀 瀏覽:180
勞爾水處理機官網 瀏覽:849
換熱器器除垢 瀏覽:726
外壓超濾膜通量測試方法 瀏覽:105
含有樹脂的植物 瀏覽:330
1000樹脂植草井蓋 瀏覽:101
清除垢亮白牙膏 瀏覽:567
製作酒蒸餾器 瀏覽:129
為什麼保暖杯里有很多水垢 瀏覽: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