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現代生物及農業技術在葯用植物研究和生產中的應用是什麼
(朱蔚華)
1902年,最早作植物組織培養實驗的G.Haberlandt預言,高等植物的離體細胞可以長成植物體。這一假說成為以後植物組織培養的理論依據。
1937年,White建立了組織培養的綜合培養基,並和Gautheret等人首次成功地用煙草的莖形成層細胞和胡蘿卜根的小塊,在人工培養的條件下,使細胞增殖和誘導出愈傷組織。他們建立起來的植物組織培養的基本方法,成為以後各種植物進行組織培養的技術基礎。
1948年,F.Skoog和崔澂發現,在培養煙草莖段和髓的培養基上,附加適當比例的腺嘌呤和生長素可以控制植物的組織長苗或長根,也就是說當腺嘌呤/生長素的比例高時產生芽,比例低時形成根。其後,C.D.Miller等(1956)發現,激動素代替腺嘌呤效果更好,建立了激動素/生長素比例的控制器官分化的激素模式。這種激素「控制論」的理論在植物組織培養研究中,至今仍起著指導作用。
50年代,組織培養技術發展迅速,由靜止的固體培養發展到液體培養,其中又分懸浮培養、微室培養、看護培養、平板培養等。1958年Steward等人,用液體懸浮培養把胡蘿卜的體細胞經胚狀體的發育途徑,培養成完整植株並且開花結實。這項重大突破,不但證實了Haberlandt的「細胞全能性」的設想,而且也為組織培養中研究器官形成和胚胎發生,開創了一個新的領域。
60年代初E.C.Cocking等人用真菌纖維素酶分離植物原生質體獲得成功,為近年來新發展的原生質體融合技術、體細胞雜交等遺傳工程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
近二十年來,由於培養的植物細胞在一定條件下所表現的全能性規律,使組織培養技術在生產上的應用得到了重視與發展,已逐漸成為農業、林業、園藝、醫葯等方面的重要研究手段,並且帶動了形態、細胞、生理、生化、遺傳育種等一系列學科的進展。
由於分子生物學和生物工程的發展,促使植物組織培養技術日趨完善。60年代後植物組織培養開始在生產上應用,使植物生產走向工廠化的應用時期。花卉及草本植物,用無性繁殖系快速繁殖植株,工廠化生產的試管品種商品化;應用細胞大量培養技術生產葯物的方法,已在日本、聯邦德國等國家獲得成功。總之,植物組織和細胞培養是一項具有很大潛力的新興的生物技術,將以嶄新的面貌投入世界新的產業革命的行列,而展示美好的前程。
目前植物組織和細胞培養技術在植物學等學科的實際應用,主要在兩個方面:(1)植物育種與快速繁殖;(2)生理活性物質的生產。
一、植物組織培養的實驗設備、滅菌方法和基本培養基
(一)植物組織培養的實驗設備
1.實驗室的設置
(1)無菌操作室室內有供接種用的凈化工作台,放置接種用具和培養物的工作邊台,天花板或牆上安裝紫外光燈管供滅菌用。如有細菌過濾的通氣裝置更好。
(2)培養基配製室
用於配製各種培養基,室內須有較大面積的平面工作台以及放置各種化學葯劑及器皿的櫃架。存放配製好的培養基母液的冰箱,蒸餾水制備及貯存的設備。
(3)恆溫培養室
培養室內需要有控制恆溫的空氣調節器,以及照明裝置。恆溫室的溫度一般保持在25℃左右,溫差最好不超過±1℃。
培養室內須有培養架,搖床,轉床等培養裝置及設備。
(4)細胞學實驗室
放置各種顯微鏡和解剖鏡,主要觀察培養結果。有條件時可建立攝影設備,攝制實驗結果。
(5)化學實驗室
置備各種常規和先進的化學分析和測定的儀器設備,進行各種化學分析和測定工作。
2.儀器和用具
(1)玻璃器皿
應用鹼性溶解度小的硬質玻璃製成的儀器和器皿,特別是進行長期培養時,如選用非優質玻璃製品,則易發生不良影響。
常用的玻璃器皿有:三角瓶、奶頭瓶、T型管、角形培養瓶、圓形培養瓶、L形試管、平行有(無)角試管、圓形扁瓶、培養皿、玻璃環、載玻片、蓋玻片、漏斗、分裝器、注射器、圓底燒瓶、分液漏斗、玻板、玻璃柱、冷凝器、提取裝置、染色缸、酒精燈。
(2)用具和器械
選用醫療器械和微生物實驗室使用的器具,如刀、剪、各種鑷子、解剖刀、接種針。
(3)儀器和設備
一般需要有天平、酸度計、離心機、顯微鏡、解剖鏡、溫箱、烘箱、冰箱、搖床、轉床、自旋式培養架、分光光度計、薄層掃描儀、高壓液相色譜儀等。
(二)植物組織培養的滅菌方法
1.器皿和培養基的滅菌
培養皿、工作服、口罩、帽子等可用高溫消毒,一般用1.2個大氣壓,20—30分鍾;培養基的消毒時間不宜過長,否則有些物質易分解破壞,1.2個大氣壓,15分鍾就足夠了。金屬器械的消毒,一般於使用前浸泡在70%乙醇中,用時在火焰上點燃消毒冷卻後使用。
2.植物材料的滅菌
植物材料的滅菌主要是外部滅菌,須根據材料的種類對殺菌劑的敏感性來選擇消毒劑的種類與濃度和處理時間的長短。首先將實驗材料在肥皂粉溶液中仔細刷洗並用流水沖洗干凈,然後參照表13—1和表13—2所列的方法和順序進行滅菌。
表13—1 常用滅菌劑效果的比較
表13—2 植物不同器官的滅菌順序(三)植物組織培養的基本培養基
1.培養基的成分組成
植物組織培養基通常由以下幾類物質組成(表13—3):
表13—3 幾種常用培養基的成分組成(單位:mg/l)
(1)無機營養物
無機營養物包括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大量元素除碳(C)、氫(H)、氧(O)外,就是氮(N)。氮通常用硝態氮或銨態氮,但在培養中多用硝態氮,也有將硝態氮與銨態氮混合使用。磷常用磷酸鹽,硫常用硫酸鹽。鉀是主要的陽離子,鈣(Ca)、鈉(Na)、鎂(Mg)的需要量較少。大量元素的配合比率一般都是沿用培養整體植物的Knop溶液的配方修改而成。在一般情況下,營養培養基中至少要含有各為25mmol的硝酸鹽和鉀。銨的含量超過8mmol時常對培養物有毒害作用;但對常規的愈傷組織培養和細胞懸浮培養,硝酸鹽加上銨的濃度可以提高到60mmol。鈣、硫、鎂的濃度在1—3mmol范圍內較為合適。而所需的鈉氯化物則由鈣鹽、磷酸鹽或微量營養物提供。微量元素包括碘(I)、硼(B)、錳(Mn)、鋅(Zn)、鉬(Mo)、銅(Cu)、鈷(Co)和鐵(Fe),其中碘可能是不必需的。
(2)碳源和能源
大多數植物細胞對蔗糖的需要范圍是2—4%,在有些植物組織培養中,蔗糖的濃度高達7%甚至15%。糖源在培養基中除作為碳源和能源外,可能還有其它作用。蔗糖也能用葡萄糖和果糖來代替,其它的糖類均不夠理想。肌醇可能並不是必需的,但在一般培養基中均用了較大的濃度,這可能與它有促進愈傷組織的生長作用有關。
(3)維生素
在各種維生素中,鹽酸硫胺素(B1)可能是必需的,而煙酸及鹽酸吡哆辛(B6)對生長只有促進作用。
(4)生長調節物質
植物激素是培養基中不可缺少的組成成分,它對植物愈傷組織的誘導、培養生長、器官分化和次生產物的代謝,都有直接的影響。通常加入於培養基中的激素有兩類:一是生長素,常用有2,4-D、萘乙酸(NAA)、吲哚乙酸(IAA)、吲哚丁酸(IBA)等;另一類是細胞分裂素,常用的有激動素(Kt)、玉米素(Zt)、6-苄基嘌呤(6-BA)。2,4-D的適宜濃度為10-7—10-5mol,IAA的為10-10—10-5mol,以1—10mg/l為最通用。NAA的適宜濃度范圍比前二者均高。在通常情況下,只用2,4-D(10-5—10-7mol)就可以成功地誘導產生愈傷組織。如將2,4-D等生長素物質與一種細胞分裂素配合使用時,其效果會更好。誘導外植體分化植株時,用萘乙酸與一種細胞分裂素配合可能更好。在細胞分裂素中,激動素與6-苄基嘌呤均使用得較普遍,對愈傷組織的生長均有促進作用,其適宜濃度為10-7—10-6mol。
(5)氨基酸
培養基中應包括某些氨基酸,例如甘氨酸。另外像水解酪蛋白也是組織培養中常採用的,它是一種具有多種氨基酸的混合物,特別是在分化培養基中加入一定量的水解酪蛋白,可促進胚胎發生和多胚性出現。一些氨基酸是某些次生物質的前體物(如苯丙氨酸、鳥氨酸等是莨菪類生物鹼生物合成的前體物),當它們加入培養基中,會明顯地增加這類次生物質在組織培養物中的含量與產量。
(6)有機添加物
一些天然產物加入培養基中,它們對愈傷組織的誘導和維持,以及促進生長和次生物質的形成與積累都是有益的。其中最常用的有椰子乳、酵母提取物、番茄汁、大豆粉等。其使用的濃度范圍:椰子乳為10%(體積/體積),酵母提取物為0.5%,番茄汁為5—10%,大豆粉0.1—0.5%。這些天然添加物,由於成分復雜且難保證重復一致,所以在培養基的配製中更傾向於選用完全已知的合成化合物。
2.培養基的制備
(1)水和葯品
配製培養基最好使用玻璃容器蒸餾過的去礦質鹽的蒸餾水。所用的化學葯品應較純。生長調節物質在用前最好進行重結晶。蛋白質水解物最好用酶水解的,這樣可以使氨基酸更好地在自然狀態中保存。
(2)母液(貯備液)
配製培養基方便的方法是先制備一系列母液。大量的礦質鹽(大量元素)可配成濃於使用濃度的10倍。溶解礦質鹽時,力求把Ca2+與SO2-4—和PO3-4錯開,以免形成硫酸鈣和磷酸鈣的不溶物,最好是用一定量蒸餾水將礦質鹽分別溶化後,然後按順序加入,最後加水至一定體積。微量元素由於用量少,可配成使用濃度的100—1000倍濃縮液,與大量元素等貯存於冰箱中。維生素每種分開配製,可按0.2—1mg/l的濃度分別配在容量瓶中貯存。鐵鹽需單獨配製(見前)。植物激素類物質,配製時的要求各有不同。NAA、2,4-D和IAA等生長素類物質,稱好葯品後先用少量95%乙醇溶化,然後再加蒸餾水稀釋至一定濃度;細胞分裂素類物質,則宜先用少量0.5或1N的鹽酸來溶解,然後加蒸餾水至所需量;葉酸則應用少量的稀氨水溶解,然後再加蒸餾水至所需量;生物素配製時可直接溶於水。
(3)高壓滅菌和保存
配製培養基時,先將各種母液按所需容積分別取出並混合在一起,臨時加入蔗糖、激素和其它附加成分,並與預先已加熱溶化的瓊脂(液體培養則不加瓊脂)混合後,用氫氧化鈉溶液或1N鹽酸調節pH值至要求的一定值(5.5—5.8之間),然後再分別裝入培養容器中。制備好的培養基在高壓滅菌鍋中,120℃,1.1kg/cm2的高壓下滅菌15—20min。滅菌後的培養基可在室溫下貯存(最適的溫度為10℃),並應在兩周內應用。
3.幾種常用培養基的特點
在不同的培養基中,一般無機鹽的變化較大,有時也因加入不同的氮源而形成各自的特點。MS是1962年Murashige,T.和Skoog,F.為培養煙草而設計的培養基,它對在固體培養條件下誘導愈傷組織,在液體培養條件下作細胞懸浮培養及用於胚、莖尖、莖段和花葯等培養和形態發生研究方面,均獲得了明顯的成功。MS培養基中無機養分的數量和比例均較合適,足以滿足很多植物細胞在營養上和生理上的需要。故在一般情況下,無需在培養基中加入酪朊水解物、酵母水解物或椰子乳等有機附加成分。與其它培養基相比,MS培養基中的硝酸鹽、鉀和銨的含量高,這是它顯著的特點。與MS培養基相近的,還有LS(Linsmaier,E.M.和Skoog,F.1965)和RM(田中,1964)培養基,它們的基本成分均與MS培養基相同,唯前者去掉了甘氨酸,維生素B6和煙酸,後者把NH4NO3的用量提高到4950mg/l,把KH2PO4提高到510mg/l。與MS培養基相比White(1963)培養基則是一個具有較低濃度無機鹽培養基,但它的使用也十分廣泛,無論在胚胎培養或一般組織培養上也有很好的效果。B5培養基是Gamborg等(1968)設計的,它的主要特點是含較低的銨,而銨這一營養成分可能對某些生長物有抑制生長的作用。N6培養基是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和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設計的,也是一個很適用的培養基,目前在國內已廣泛用於花葯培養及某些植物的組織培養上,其成分與B5相似,但卻不含鉬。Heller(1953)培養基是歐洲使用得較普遍的一種培養基,它的無機鹽含量低,同時還缺乏鉬鹽,但含有鎳鋁等化合物。
從總的趨勢來看,近代的培養基都傾向於採用高濃度的無機鹽。在氮的運用上,不少是採用硝態氮和銨態氮的混合,或只是硝態氮。微量元素的作用研究得較少,大多數配方也基本上接近MS培養基的,而所包含的這些微量元素成分已滿足組織培養中愈傷組織和細胞生長的需要。對於鐵鹽通常則採用FeSO4與Na2-EDTA(螯合劑)的混合物居多。
二、植物組織和細胞培養在葯物生產中的應用
近些年來由於自然環境的人為破壞,濫采亂伐,勞力費用上漲及引種野生植物在技術上和(或)經濟上的困難,導致植物資源急劇減少,而確保葯用植物充分供應的困難日益增加。六十年代以來,人們開始應用植物組織培養技術研究植物葯的生產問題。近年來隨著現代生物技術的發展,植物細胞大量培養獲得成功,為植物葯物開辟了一條嶄新的工業化生產的新途徑。
細胞培養系統比一般整體植物栽培,具有多方面的優越性:(1)有用物質的生產是在可控制的條件下進行,而不必依賴氣候和土壤條件,並節省土地;(2)細胞培養無微生物和蟲害;(3)生長周期短,縮短植物引種馴化和擴大繁殖的漫長過程;(4)可以進行特定的生物轉化反應,可以探索新的合成路線和獲得新的有用物質;(5)可以通過篩選新的細胞系,改變培養條件,以提高生產率和減少生產費用。
(一)植物組織和細胞培養技術
1.愈傷組織的誘發和培養
愈傷組織是植物組織和細胞培養的基本材料,所以誘發愈傷組織和進行培養是植物組織和細胞培養的基礎性工作之一。
誘發愈傷組織的工作程序大致如下:
(1)植物材料(包括植物種類與部位)的選擇;(2)材料的制備與消毒;(3)培養基的選定與制備;(4)接種與培養;(5)繼代培養。
目前已經成功地從許多植物誘發出愈傷組織,其中以雙子葉植物最多,單子葉植物較少。此外,裸子植物、蕨類和蘚類植物也有成功的例子。因此可以說,所有的多細胞植物都有誘發愈傷組織成功的潛在可能性。雙子葉植物除有廣泛的實用價值外,且它們能夠迅速地長出愈傷組織。植物的各種組織,如維管束形成層,貯藏器官的薄壁組織,根的中柱鞘,胚乳、子葉、葉肉組織及維管束組織等,在合適的條件下,都能形成愈傷組織。
愈傷組織的誘發多在固體培養基上進行。固體培養一般在25—28℃進行,每隔4—6周進行一次繼代培養。
愈傷組織的培養方式一般可分為固體培養和液體培養兩種。固體培養是指向培養基中加入一定量的凝固劑(0.6—1.0%瓊脂等),加熱溶解後,分別裝入培養容器中,冷卻後即為固體培養基。而不加凝固劑者則為液體培養基。
固體培養為靜置培養,其優點是簡便,只需一般玻璃器皿即可,不像液體振盪培養那樣需要搖床、轉床等復雜的機械設備,且佔地少,一間小培養室就可以放置很多培養器皿。但固體培養也存在如下缺點:愈傷組織只有一部分表面和培養基接觸,造成愈傷組織生長不均衡;接觸培養基的底層組織氣體交換不良,同時也使生長過程排出的有害物質堆積;靜止放置時,由於重力作用或光線照射不均勻,而使組織出現極化現象,而難得相當一致的群體。
液體培養又分靜置和振盪兩種。液體靜置培養與固體培養一樣也是方法簡便,且培養液中不會出現營養物質濃度差異現象;但由於使用的局限性較大,故目前已很少採用。振盪培養是使植物組織在液體培養基中不斷轉動,從而可以消除靜置培養中的缺點。振盪培養又可分為兩類:(1)連續浸沒的,通過攪動或振動培養液的方法使組織懸浮於培養基中,常用搖床進行培養;(2)定期浸沒的,用T型管,乳頭瓶作培養容器,在轉床上進行培養。在轉動過程中培養材料在液相和氣相中重復出現。
2.細胞懸浮培養
植物細胞懸浮培養技術是由愈傷組織的液體培養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培養技術。近二十多年來,從試管懸浮培養發展到大容積發酵罐培養,從不連續培養發展到半連續和連續培養,直到近年來最新型的濁度恆定法和化學恆定法等自動控制的較大規模的連續培養。細胞懸浮培養的特點是:(1)能大量提供均勻的植物細胞;(2)細胞增殖的速度比愈傷組織快;(3)適合於大規模培養。因此有可能把植物細胞如同微生物一樣來培養,應用於發酵工業中來,生產一些植物特有的產物,從而開辟一條工業化生產植物產品的新途徑。細胞懸浮培養是使游離的植物細胞在液體培養基中進行培養,但是因為植物細胞具有聚集在一起的特性,故直到目前為止,還不能使懸浮液中只有游離的單細胞,而往往是一些小的細胞團。
(1)懸浮培養的設備和裝置
①搖床 廣泛地用於植物細胞懸浮培養中。易於碎裂的愈傷組織塊,經搖床的連續振盪可以得到分散的細胞懸浮液。也可用於懸浮細胞的繼代培養。
②轉床 每分鍾一轉。用T型管或奶頭瓶作為培養容器。
③自旋式培養架 可用較大的瓶作為培養容器。
④連續培養設備 通常依靠通入無菌的壓縮空氣或既通入空氣又不斷攪拌的方法,使細胞一直處於懸浮狀態。在這樣的攪動裝置中,由於盛放培養液的容器是靜止的,故能容易地把貯存新鮮培養液的容器,空氣補給裝置等和培養容器連接起來。培養容器內可安裝一些蛇形管,管內放入電熱絲就可加熱,通入冷水就可降溫,因此這類裝置不必安裝於恆溫室內。這類裝置一般都有能夠簡便控制溫度,攪拌速度,通氣速度,照明強度,營養液流入速度等的裝置,而且還常與氧電極,pH電極,細胞密度測定器等聯接起來,成為一套初步自動控制的連續培養裝置。幾種植物細胞大量培養裝置有用攪拌的發酵裝置,用振盪器的發酵裝置,利用導管及旋轉葉輪的發酵裝置,氣泡攪動的發酵裝置和氣升式發酵裝置等。
(2)懸浮細胞的培養基
常用的適合愈傷組織的培養基,不一定對細胞懸浮培養也最合適。通常誘發愈傷組織的培養基可以作為確定最適培養基的出發點。特別需要注意生長素類和細胞激動素類的用量對懸浮培養細胞聚集性的影響,必須選用使細胞易於單一游離的培養基。
在懸浮培養時pH常有相當大的變動,因此必須加入EDTA等螯合劑使鐵和其他離子長期處於可利用狀態。硝態氮和銨態氮之間比例的調整也可作為穩定pH的一種方法。加入一些固態緩沖物,如微溶的磷酸氫鈣、不溶的磷酸鈣、碳酸鈣也是穩定pH的一種方法。
(3)懸浮細胞的繼代培養
懸浮培養過程中,細胞數目增長的變化情況見圖13—1。基本上是一條S形曲線。一開始是延遲期,細胞很少分裂;接著是對數生長期,細胞數目迅速增長,增長速率保持不變;以後進入逐漸減慢的靜止期;最後達到增長完全停止期。細胞在培養中,一般在靜止期之初進行繼代培養,有的在靜止期之前增殖減慢時即需傳代,有的甚至在對數生長期末立即傳代,以求加速細胞增殖。
圖13—1 懸浮培養細胞在一個培養世代中細胞數的增長情況示意圖
近年研究採用DNA合成抑制劑和植物激素處理法等,使培養中的細胞在一定條件下,進入細胞分裂周期的某一個時期(如G期),然後從下一個時期開始,使大部分細胞或全部細胞同步分裂,即所謂同步培養。這樣不僅可以詳細了解細胞周期的真實過程,還可以認識控制著從親代細胞到子代細胞過程中生化變化序列的因素。由於同步培養可以頻繁地取樣進行生化學和細胞學的分析,取樣量可以較大,並且不會影響到剩下來的群體繼續生長,這樣對研究細胞周期、細胞分化、次生物質代謝等重要過程提供了必要的技術手段,是植物細胞培養技術發展中的又一重要進展。
綜上所述,目前植物組織和細胞培養技術已從靜止的固體培養發展到液體培養,其特點是可以使培養中的組織和細胞的養分和供氧情況得到改善。在規模和方法上正沿著從小量到大量,在應用上從試管到大罐和同步培養,在操作上從手工到自動化方向發展。這些進步和發展對植物組織和細胞培養的研究和生產應用產生重大的影響。
(二)植物組織和細胞培養產生的葯物成分
自1950年Bonner等對用銀膠菊愈傷組織產生天然橡膠進行研究以來,許多科學工作者圍繞著愈傷組織能產生哪些有用物質,如何提高有效成分得率等問題,進行了大量的工作,並取得了一些成果。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利用植物組織和培養細胞有可能生產用於治療各種疾病的生物鹼、萜烯類、醌類、固醇類、酶等,以及從培養物中提取肽類和蛋白質物質。Nickell(1980)概括介紹了植物組織培養能產生50餘類化合物及其中28類潛在的產品。鄭光植(1980)綜述列表舉出葯用成分,來源植物與葯物含量共60多條。日本協和發酵公司的見澤(Misawa,M.,1980)介紹了由工業實驗室或政府進行的,通過植物組織培養產生生物鹼,固醇類、萜類、醌類和其他生理活性物質包括酶等的研究成果。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從高等植物提取的最普通而又必不可少的葯物有17種。其中11種葯物的來源植物已有組織培養(表13—4)。
表13—4 來源於高等植物的普通而又不可少的葯物
1.生物鹼
利用植物組織和細胞培養生產生物鹼是格外地困難,然而產生生物鹼的葯用植物的組織培養是研究得最多的一個方面(表13—5)。但其含量通常比原植物低。
表13—5 植物愈傷組織中的生物鹼
表13—5 植物愈傷組織中的生物鹼(續)-1
(1)莨菪烷生物鹼
Mothes、West、Chan、Metz、木島正夫、Bhandary、Thomas、Stohs、Sairam、Tabata、Hiraoka、Cliokshi等先後對曼陀羅、顛茄、天仙子、莨菪等的根、愈傷組織、懸浮細胞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葯用目的物沒有或含量很低。West(1957)首先肯定了顛茄根的愈傷組織中存在莨菪烷生物鹼。檢查到根愈傷組織中阿托品含量為0.47—0.53%。但莖葉的愈傷組織中未檢查到。Chan等(1956)將曼陀羅、柏葉曼陀羅、無毒曼陀羅的各類器官誘導出的愈傷組織,進行靜置培養與振盪培養,測定愈傷組織中生物鹼含量。其中以曼陀羅和無刺曼陀羅種子愈傷組織中含量最高,達0.016—0.056%,根為0.012—0.015%,莖為0.004—0.014%,葉為0.007—0.010%。此結果表示因誘發愈傷組織的器官不同,生成生物鹼的量亦有差異。West等還指出同一起源的曼陀羅的愈傷組織株之間,在合成生物鹼的能力上也有差異。鄭光植等(1976)在三分三愈傷組織培養中,最初測定莨菪鹼含量為0.025%、東莨菪鹼的含量為0.009%,均低於原植物(分別為0.127%和0.016%)。但因改良培養條件、增加營養、改變生長調節劑、補充前體物等各方面的研究,使兩種生物鹼的含量總共達0.554%(原植物為0.139%),其中東莨菪鹼最高含量達0.495%(莖為0.016%),比最初愈傷組織的含量高4—4.5倍。程克棣等(1987)研究結果表明山莨菪等細胞不僅能產生托品類生物鹼,還能將莨菪鹼轉化為山莨菪鹼和東莨菪鹼。
(2)吡啶生物鹼
在產生吡啶生物鹼的組織培養研究中,煙草研究得最早最多。早在1948年Dawson就對煙草中生物鹼的生物合成進行了研究,他的1960年的報道粘毛煙草的組織培養中,煙鹼的含量在最初階段急劇減少,當成典型的愈傷組織時,就沒有煙鹼了。但Speake等(1964)證明,煙草(Virginia品種)根、莖、葉的
㈡ 國家標准規定了礦泉水的衛生要求和檢驗方法
GB 16330-1996 飲用天然礦泉水廠衛生規范
GB/T 5009.167-2003 飲用天然礦泉水中氟、氯、溴離子和硝酸根、硫酸根含量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
GB 8537-2008 飲用天然礦泉水
GB/T 8538-2008 飲用天然礦泉水檢驗方法
飲用礦泉水檢驗方法
39.1.7 精密度和准確度 同一實驗室對兩個地下水樣品分別進行8次分析,平均值分別為3.0μg/L和16.2μg/L,相對標准偏差分別為16.1%和4.7%。對8個不同含量的地下水樣品做加標回收實驗,測得回收率為97.0%~116.0%。 39.2 氣相色譜法
39.2.1 測定范圍 本法最低檢測量10ng,最低檢測濃度1μg/L,測定范圍1~10μg/L和10~100μg/L。水樣中余氯,有機氯化合物不幹擾測定。
39.2.2 方法提要 在酸性條件下,水樣中的碘化物與重鉻酸鉀發生氧化還原反應析出碘與丁酮生成3- 碘丁酮2,用氣相色譜法電子捕獲檢測器進行定量測定。 39.2.3 試劑和材料
39.2.3.1 載氣:高純氮99.999%。
39.2.3.2 配製標准品和樣品預處理時使用的試劑和材料: a.無碘化物純水:普通蒸餾水按每升加2gNaOH重蒸餾; b.硫酸溶液[c(H2SO4)=2.5mol/L]:取139mL優級純濃硫酸,緩慢地加到500mL純水中,並稀釋至1000mL; C.重鉻酸鉀溶液(0.5g/L):稱取0.05g重鉻酸鉀(K2Cr2O7)溶於純水,並稀釋至100mL; d.丁酮:重蒸餾,收集79~80℃餾分; e.環己烷:重蒸餾,收集80~81℃餾分;f.硫代硫酸鈉溶液(0.5g/L); g.無水硫酸鈉:600℃烘烤4h,冷卻後密封保存; h.碘化鉀,優級純。
39.2.3.3 制備色譜柱時使用的試劑和材料: a.色譜柱和填充物參考39.2.4.1.3有關內容; b.塗漬固定液所使用的溶劑:丙酮,分析純。 39.2.4 儀器 39.2.4.1 氣相色譜儀 39.2.4.1.1 電子捕獲檢測器。
39.2.4.1.2 記錄儀,與儀器匹配,滿量程1mV。
39.2.4.1.3 色譜柱: a.色譜柱類型:硬質玻璃填充柱,長2m,內徑3mm。b.填充物載體:ChromosorbWAW DMCS80~100目; 固定液:OV-17,OV-210。 C.塗漬固定液的方法:按0.5%OV-17+3.0%OV-120配比分別用丙酮將OV-17, OV-210溶解並分別塗在載體上。在紅外燈下揮去溶劑,混勻裝柱。 d.色譜柱老化:將填充好的色譜裝機(不接檢測器),通氮氣於220℃連續老化48h。
39.2.4.2 微量注射器:10μL。 39.2.4.3 分液漏斗:60mL。 39.2.5 樣品
39.2.5.1 樣品性質:水樣。
39.2.5.2 水樣採集及貯存方法:用玻璃瓶採集水樣,盡快測定。
39.2.5.3 水樣預處理:取10mL水樣於60mL分液漏斗中,加硫代硫酸鈉溶液(39.2.3.2f)0.2mL,混勻,加硫酸溶液(39.2.3.2b)0.1mL,加入丁酮(39.2.3.2d)0.5mL,混勻。加入重鉻酸鉀溶液(39.2.3.2C)1mL,振盪1min,放置10min,加入10.0mL環己烷(39.2.3.2e),振盪萃取2min,棄去水層,已烷萃取液用純水洗滌2次,每次5mL,棄去水層,環己烷萃取液經無水硫酸鈉脫水乾燥後收集於10mL具塞比色管中供色譜測定。
㈢ 吸頂燈上我蒸餾器經常壞是什麼原因拜託了各位 謝謝
朋友,鎮流器經常壞,一般為1、接線不可靠(應該緊固、可靠);2、鎮流專器質量不會;3、鎮流器和燈容量屬不匹配(鎮流器容量應該大於或者等於燈容量);4、吸頂燈控制是否使用電腦合(一般應該使用多聯開關控制)。
㈣ 家庭廢物利用的竅門
殘茶的妙用
濕茶葉可以取掉容器里的魚腥味和蔥味。
可以煮茶葉雞蛋,其味道清香,非常可口。
用殘茶葉擦洗有油膩的鍋碗、木、竹桌椅,可使該物品更為光潔。
把殘茶葉曬干,鋪撒在潮濕處,能夠去潮。
殘茶葉曬干後,還可以裝入枕套充當枕芯,枕之非常柔軟。
把茶葉撒在地毯或路毯上,再用掃帚拂去,茶葉能帶走全部塵土。
將殘茶葉浸入水中數天後,澆在植物根部,可以促進植物生長。
殘茶葉還可以喂養剛出的小蠶。
把殘茶葉曬干,放到廁所或溝渠里燃熏,可消除惡臭,具有驅除蚊繩的功能。
西瓜皮的妙用
削去青皮,將其切成小方快或細絲,加上鹽、醬油、糖等佐料,與辣椒同炒,清脆、香甜、可口。
將去皮切成的小塊或小條的瓜條,入水煮沸,再下入番茄、雞蛋、些湯不僅味佳色艷,而且能消署利尿。
把去皮後的瓜皮切成細長小條,用食鹽腌2~3小時後,將鹽水瀝出,再加醬油、醋或麻油等佐料攪拌,即可食用。
將去皮瓜皮、切成薄片,入在碗里,上鋪火腿片,加上調料,上鍋清蒸,其味鮮美,清香四溢。
淘米水的妙用
用淘米水洗淺色衣服易去污,而且顏色鮮亮。
沉澱後的淘米水再加熱水,可以用來漿衣服。
用淘米水洗手,可用滋潤皮膚作用。
用淘米水漱口,可以治療口臭或口腔潰瘍。
將帶腥味的菜,放入加鹽的淘米水中搓洗,再用清水沖凈,可去腥味。
把鹹肉放在淘米水裡浸泡半天,可去些鹹味。
用淘米水洗臘肉要比用清水洗得干凈。
用淘米水洗豬肚,比用鹽或骨礬搓洗省勁、省事、且干凈、節約。
常用淘米水洗泡的菜刀不易生銹。
生銹的菜刀泡在淘米水中數小時後,容易擦乾凈。
淘米水澆灌花木或蔬菜,可使其長得更茁壯。
用淘米水擦洗後的油漆傢具,比較明亮。
用淘米水擦拭新漆器,4~5次後,能除去臭味。
桔子皮的妙用
桔子皮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和香精油,將其洗凈曬干與茶葉一樣存放,可同茶葉一起沖飲,也可以單獨沖飲,其味清香,而且提神、通氣。
桔子皮具有理氣化痰、健胃除濕、降低血壓等功能,是一種很好的中葯材。可將其冼凈曬干後,浸於白灑中,2~3周後即可飲用,能清肺化痰,浸泡時間越長,酒味越佳。
燒粥時,放入幾片桔子皮,吃起來芳香爽口,還可起到開胃作用。 燒肉或燒排骨時,加入幾片桔子皮,味道既鮮美又不會感到油膩。 桔子皮可以做成糖桔絲、糖桔丁、糖桔皮、桔皮醬、桔皮香等美味可口的食品。
㈤ 燈管中蒸餾器起到什麼作用
綠圈內畫的就是鎮流復器,是一個制鐵心外邊纏繞的線圈,也就是電感,在開關剛一給電的時候,電感線圈產生一個很高的瞬時電壓,這個高電壓讓起輝器(跳炮)放電接通,這樣可以使燈管的兩邊電熱絲高亮產生放電,燈管點亮。燈管亮了以後電感的瞬時電壓消失,起輝器斷開,在交流電中起到一個電阻的作用,阻止交流電的變化。使燈管不再閃爍。這是個很聰明的發明。
㈥ 醫療器械的無菌檢查法
無菌檢查是不能用固體培養基的,要用硫乙醇酸鹽流體培養基和改良馬丁液體培養基,最好用薄膜過濾法。
請參考國標:
GB/T14233.2-2005
㈦ 化學儀器的復雜儀器
主詞條:啟普發生器
一種實驗室常用的氣體發生裝置,是荷蘭科學家啟普(Petrus Jacobus Kipp 1808~1864)發明,並以他的姓命名。它用普通玻璃製成,構造見圖。它由球形漏斗、容器和導氣管三部分組成。適用於塊狀固體與液體在常溫下反應製取氣體,如氫氣、硫化氫等。
塊狀固體在反應中很快溶解、或變成粉末時,不能用啟普發生器。
如果生成氣體難溶於反應液,可以使用。如二氧化碳可溶於水,但難溶於鹽酸;故用石灰石與鹽酸反應制二氧化碳時可用啟普發生器。
注意:啟普發生器不能用於加熱!
氣密性檢查
使用前應先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方法:開啟旋塞,向球形漏斗中加水。當水充滿容器下部的半球體時,關閉旋塞。繼續加水,使水上升到長頸漏斗中。靜置片刻,若水面不下降,則說明裝置氣密性良好,反之則說明裝置漏氣。漏氣處可能是容器上氣體出口處的橡皮塞、導氣管上的旋塞或長頸漏斗與容器接觸的磨口處。如漏氣,應塞緊橡皮塞或在磨口處塗上一薄層凡士林。
具體操作
固體試劑由容器上的氣體出口加入,加固體前應在容器的球體中加入一定量的玻璃棉或放入橡膠墊圈,以防固體掉入半球體中。加固體的量不得超過球體容積的1/3。液體試劑從長頸漏鬥口注入,注液方法與上述注水方法相同。液體的量以反應時剛剛浸沒固體,液面不高過導氣管的橡膠塞為宜。
使用時,打開導氣管上的旋塞,長頸漏斗中的液體進入容器與固體反應,氣體的流速可用旋塞調節。停止使用時,關閉旋塞,容器中的氣體壓力增大,將液體壓回長頸漏斗,使液體和固體脫離,反應停止。為保證安全,可在球形漏鬥口加安全漏斗,防止氣體壓力過大時炸裂容器。
特點:符合「隨開隨用、隨關隨停」的原則。能節約葯品,控制反應的發生和停止,可隨時向裝置中添加液體葯品。 主詞條:酒精噴燈
常用的酒精噴燈有座式酒精噴燈和掛式酒精噴燈兩種。座式酒精噴燈的酒精貯存在燈座內,掛式噴燈的酒精貯存罐懸掛於高處。酒精噴燈的火焰溫度可達1000℃左右。使用前,先在預熱盆中注入酒精,點燃後銅質燈管受熱;待盆中酒精將近燃完時,開啟燈管上的開關(逆時針轉);來自貯罐的酒精在燈管內受熱氣化,跟來自氣孔的空氣混合;這時用火點燃管口氣體,就產生高溫火焰;調節開關閥來控制火焰的大小。用畢後,掛式噴燈座旋緊開關,同時關閉酒精貯罐下的活塞,就能使燈焰熄滅。
構造
學校實驗室用的座式酒精噴燈,由燈管、空氣調節器、引火碗、螺旋蓋、貯酒精罐等部分構成(如圖)。火焰溫度在800℃左右,最高可達1000℃,每耗用酒精200毫升,可連續工作半小時左右。
使用
1.旋開加註酒精的螺旋蓋,通過漏斗把酒精倒入貯酒精罐。為了安全,酒精的量不可超過罐內容積的80%(約200毫升)。隨即將蓋旋緊,避免漏氣。然後把燈身傾斜70度,使燈管內的燈芯沾濕,以免燈芯燒焦。
2.燈管內的酒精蒸氣噴口直徑為0.55毫米,容易被灰粒等堵塞,堵塞後就不能引燃,所以每次使用前要檢查噴口,如發現堵塞,就應該用通針或細鋼針把噴口刺通。
3.在引火碗內注2/3容量的酒精,用火柴把酒精點燃,對燈管加熱(此時要轉動空氣調節器把入氣孔調到最小),待酒精氣化,從噴口噴出時,引火碗內燃燒的火焰便可把噴出的酒精蒸氣點燃。如不能點燃,也可用火柴來點燃。
4.當噴口火焰點燃後,再調節空氣量,使火焰達到所需的溫度。在一般情況下,進入的空氣越多,也就是氧氣越多,火焰溫度越高。
5.熄滅噴燈,可用事先准備的廢木板平壓燈管上口,火焰即可熄滅,然後墊著布旋松螺旋蓋(以免燙傷),使罐內溫度較高的酒精蒸氣逸出。
注意
1.噴燈工作時,燈座下絕不能有任何熱源,環境溫度一般應在35℃以下,周圍不要有易燃物。
2.當罐內酒精耗剩20毫升左右時,應停止使用,如需繼續工作,要把噴燈熄滅後再增添酒精,不能在噴燈燃著時向罐內加註酒精,以免引燃罐內的酒精蒸氣。
3.使用噴燈時如發現罐底凸起,要立即停止使用,檢查噴口有無堵塞,酒精有無溢出等,待查明原因,排除故障後再使用。
4.每次連續使用的時間不要過長。如發現燈身溫度升高或罐內酒精沸騰(有氣泡破裂聲)時,要立即停用,避免由於罐內壓強增大導致罐身崩裂。 主詞條:布氏漏斗
布氏漏斗是實驗室中使用的一種陶瓷儀器,也有用塑料製作的,用來使用真空或負壓力抽吸進行過濾。普遍認為發明者為1907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愛德華·比希納,事實上布氏漏斗是由化學家Ernst Büchner發明的。形狀為扁圓筒狀,圓筒底面上開了很多小孔。下連一個狹長的筒狀出口。
使用的時候,一般先在圓筒底面墊上濾紙,將漏斗插進布氏燒瓶上方開口並將介面密封(例如用橡膠環)。布氏燒杯的側口連抽氣系統。然後將欲分離的固體、液體混合物倒進上方,液體成分在負壓力作用下被抽進燒杯,固體留在上方。常用於有機化學實驗中提取結晶。這種情況的過濾完成後,還可以在上方用少量純溶劑來洗掉結晶表面的雜質。
主詞條:坩堝鉗
坩堝鉗(crucible tongs),一種常見的化學儀器。通常用來夾取坩堝。一般由不銹鋼,或不可燃、難氧化的硬質材料製成。
注意事項
1.必須使用干凈的坩堝鉗。
2.用坩堝鉗夾取灼熱的坩堝時,必須將鉗尖先預熱,以免坩堝因局部冷卻而破裂,用後鉗尖應向上放在桌面或石棉網上。
3.實驗完畢後,應將坩堝鉗擦乾凈,放入實驗器材櫃中,乾燥放置。
4.夾持坩堝使用彎曲部分,其它用途時用尖頭。
5.坩堝鉗不一定與坩堝配合使用。 主詞條:索氏提取器
索氏提取器是由提取瓶、提取管、冷凝器三部分組成的,提取管兩側分別有虹吸管和連接管,各部分連接處要嚴密不能漏氣。提取時,將待測樣品包在脫脂濾紙包內,放入提取管內。提取瓶內加入石油醚,加熱提取瓶,石油醚氣化,由連接管上升進入冷凝器,凝成液體滴入提取管內,浸提樣品中的脂類物質。待提取管內石油醚液面達到一定高度,溶有粗脂肪的石油醚經虹吸管流入提取瓶。流入提取瓶內的石油醚繼續被加熱氣化、上升、冷凝,滴入提取管內,如此循環往復,直到抽提完全為止。
從固體物質中萃取化合物的一種方法是,用溶劑將固體長期浸潤而將所需要的物質浸出來,即長期浸出法。此法花費時間長.溶劑用量大、效率不高。
在實驗室多採用脂肪提取器(索氏提取器)來提取。脂肪提取器(如圖所示) 就是利用溶劑迴流及虹吸原理,使固體物質連續不斷地被純溶劑萃取,既節約溶劑,萃取效率又高。
萃取前先將固體物質研碎,以增加固液接觸的面積。然後,將固體物質放在濾紙包內,置於提取器中,提取器的下端與盛有浸出溶劑的圓底燒瓶相連,上面接迴流冷凝管。加熱圓底燒瓶,使溶劑沸騰,蒸氣通過連接管上升,進入到冷凝管中,被冷凝後滴入提取器中,溶劑和固體接觸進行萃取,當提取器中溶劑液面達到虹吸管的最高處時,含有萃取物的溶劑虹吸回到燒瓶,因而萃取出一部分物質。然後圓底燒瓶中的浸出溶劑繼續蒸發、冷凝、浸出、迴流,如此重復,使固體物質不斷為純的浸出溶劑所萃取,將萃取出的物質富集在燒瓶中。 液—固萃取是利用溶劑對固體混合物中所需成分的溶解度大,對雜質的溶解度小來達到提取分離的目的。 布氏燒瓶,又稱抽濾瓶,是實驗室中使用的一種玻璃器皿,為燒瓶的一種。配合布氏漏斗過濾用。發明者為1907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Eard Buchner。
形狀類似錐形瓶,但有兩個不同:側面有一個細頸,與真空泵連接。為了抗衡真空造成的負氣壓,布氏燒瓶的壁比錐形瓶要厚。抽濾瓶的外形極似錐形瓶,只是在管口處多開了一個側向的連介面,用來接上塑膠管再接到水流抽氣幫浦(即水流抽氣泵)上。當抽濾瓶口放上漏斗過濾時,此時水流抽氣幫浦(即水流抽氣泵)開始抽氣,使抽濾瓶內的空氣壓力降低;若漏鬥上的濾紙內有任何的溶液存在,由於大氣壓力和重力的作用,這些溶液即會經過濾紙流入下方的抽濾瓶中,殘餘的固體則留在濾紙上,而達到過濾的目的。利用吸濾瓶過濾時,通常使用瓷漏斗置於其上,不能用錐形漏斗。還可以用吹風機對著濾紙吹,加快氣流,從而加速抽濾過程。 主詞條:砂芯漏斗
砂芯漏斗是耐酸玻璃濾過儀器,系採用優良硬質高硼玻璃組成,具有較高的理化性能。產品適用於化學分析、衛生檢驗、石油工業、制葯工業、染料工業等方面。
注意事項
1、新購置的濾過儀器使用前需用酸溶液進行抽濾,並用蒸餾水沖洗干凈,烘乾後使用。對於除菌濾器,使用前需高壓滅菌,使用後應用洗滌液進行抽濾,然後放入洗滌液中浸泡48小時,取出用蒸餾水沖洗、抽濾、烘乾、保存。在烘乾過程中,切勿中途開烘箱,要待烘箱降至室溫後再打開烘箱取出,以防炸裂。
2、濾器使用後須進行洗滌處理,以免因沉澱物堵塞而影響過濾功效。 主詞條:三梁天平
三梁天平因其有三支具刻度的橫桿量尺而得名。三梁天平有三組騎碼但沒有砝碼 先使用刻度最大的騎碼若指針沒歸零再調較小刻度的騎碼。三梁天平有三支橫桿,每支橫桿各有不同質量的砝碼置於其上,移動砝碼的位置即可調整以天平支點為中心,和物體相對邊的抗力大小。待測物則盛裝在稱量紙或是稱量盤內再放於天平的稱盤上。
使用方法
A.天平之水平位置的調整:旋轉天平底盤上的水平螺旋,使底盤中央水平儀之氣泡維持在正中央位置。
B.零點校正:把天平橫桿支點下方之固定鎖鎖住,再將三根橫桿上的砝碼放置在零刻度的刻齒或刻度上。打開固定鎖,使橫桿自由擺動,當橫桿靜止時,橫桿最右端之水平指針是否指在標度盤之中央零點上?如果指針恰好指在零標度,則天平已歸零,可以使用。如果指針指在零標度的下方,則鎖住固定鎖,旋轉平衡調整器之調整螺使向左移,一直到打開固定鎖而指針恰指在零標度為止。如果指針指在零標度的上方,則使調整螺向右移。
C.測質量(稱重):鎖住固定鎖,把等測物體置於物盤中央,如果物體會腐蝕稱物盤,則用適當容器或紙張盛墊。預估物體的質量(重量),把砝碼移在預估質量的相應刻度上,打開固定鎖,由指針之平衡位置判定物體質量是大於或小於預估質量,改變或移動三根橫桿上砝碼的位置,直至橫桿平衡靜止時,指針恰指在零標度。而由三根橫桿上之砝碼位置,讀記物體的質量值。
D.重復上述各步驟,測量待測物體之質量三次,求取平均值,並用有效數字表示其質量大小。 主詞條:冷凝管
利用熱交換原理使冷凝性氣體冷卻凝結為液體的一種玻璃儀器。有直形、球形、蛇形三種,規格以長度(mm)表示,有150~300等多種。
用途
用於蒸餾液體或有機備置中,起冷凝或迴流作用。
使用范圍:蒸汽的溫度大於140攝氏度,用空氣冷凝管,溫度小於140攝氏度,用直形冷凝管。
冷凝管通常使用於欲在迴流狀況下做實驗的燒瓶上或是欲搜集冷凝後的液體時的蒸餾瓶上。蒸氣的冷凝發生在內管的內壁上。內外管所圍出的空間則為行水區有吸收蒸氣熱量並將這熱量移走的功用。進水口處通常有較高的水壓,為了防止水管脫落,塑膠管上應以管束綁緊。當在迴流狀態下使用時,冷凝管的下端玻璃管要插入一個橡皮塞,以便能塞入燒瓶口中,承接燒瓶內往上蒸發的蒸氣。
迴流冷凝管
有易揮發的液體反應物時,為了避免反應物損耗和充分利用原料,要在發生裝置設計冷凝迴流裝置,使該物質通過冷凝後由氣態恢復為液態,從而回 流並收集。實驗室可通過在發生裝置安裝長玻璃管或冷凝迴流管等實現。
直形冷凝管
由內外組合的直玻璃管構成,多用於蒸餾操作蒸汽溫度小於140度,不可用於迴流。在其外管的上下兩側分別有連接管接頭,用作出水口和進水口。
使用方法:使用時,將靠下端的連介面以塑膠管接上水龍頭,當作進水口。因為進水口處的水溫較低而被蒸氣加熱過後的水,溫度較高;較熱的水因密度降低會自動往上流,有助於冷卻水的循環。
空氣冷凝管
空氣冷凝管和直形冷凝管主要是蒸出產物時使用(包括蒸餾和分餾),當蒸餾物沸點超過140度時,一般使用空氣冷凝管,以免直形冷凝管通水冷卻導致玻璃溫差大而炸裂。
球形冷凝管
內管為若干個玻璃球連接起來,用於有機制備的迴流,適用於各種沸點的液體。
長期使用後,隔套中的鐵銹可以用鹽酸洗去。缺點:冷凝後的液體凝固後容易卡在玻璃球中。由於進水口水壓較高所以膠管容易脫落,使用時要用鐵絲綁住。
蛇形冷凝管
用於有機制備的迴流,適用於沸點較低的液體。 主詞條:洗瓶
化學實驗室中用於裝純水的一種容器,並配有發射細液流的裝置。常用的有吹出型和擠壓型兩種。吹出型由平底玻璃燒瓶和瓶口裝置一短吹氣管和長的出水管組成;擠壓型由塑料細口瓶和瓶口裝置出水管組成。
洗瓶用於溶液的定量轉移和沉澱的洗滌和轉移。經濟洗瓶(常用500ml經濟洗瓶)、安全洗瓶(蒸餾水洗瓶、甲苯洗瓶、乙醇洗瓶、甲醇洗瓶、丙酮洗瓶、異丙醇洗瓶、次氯酸鈉洗瓶)、耐溶劑洗瓶,塑料洗瓶(紅)(即紅嘴洗瓶) 主詞條:克氏燒瓶
1883年發明測定有機化合物中氮含量的方法:他將一定重量的試樣與硫酸作用,使試樣中的氮全部轉變為硫酸銨,然後往硫酸銨溶液中加入鹼,再將生成的氨蒸餾到一定體積的標准酸溶液中,再滴定過量的酸,就能測出試樣的含氮量。此法普遍用於化學和醫學研究及農業生產和葯物工業。後人稱此法為克氏定氮法。
此法所用的儀 器是一種梨形長頸燒瓶,容量通常約300毫升,微量分析用的可以小到10毫升,後人稱這種燒瓶為克氏燒瓶。 主詞條:稱量瓶
磨口塞的筒形玻璃瓶,用於差減法稱量試樣的容器。因有磨口塞,可以防止瓶中的試樣吸收空氣中的水分和CO2等,適用於稱量易吸潮的試樣。
稱量瓶的蓋子是磨口配套的,不得丟失、弄亂。稱量瓶使用前應洗凈烘乾,不用時應洗凈,在磨口處墊一小紙,以方便打開蓋子。
稱量瓶主要用於使用分析天平時稱取一定質量的試樣,也可用於烘乾試樣。稱量瓶平時要洗凈,烘乾,存放在乾燥器內以備隨時使用。稱量瓶不能用火直接加熱,瓶蓋不能互換,稱量時不可用手直接拿取,應帶指套或墊以潔凈紙條。
常見的稱量瓶有高型和扁型兩種,高型的瓶高40mm至60mm不等;扁型的瓶高40mm至60mm不等。扁型用作測定水分或在烘箱中烘乾基準物;高型用於稱量基準物、樣品。稱量瓶不可蓋緊磨口塞烘烤,磨口塞要原配。 主詞條:乾燥器
乾燥器是通過加熱使物料中的濕分(一般指水分或其他可揮發性液體成分)汽化逸出,以獲得規定濕含量的固體物料的機械設備。
注意事項
(1)乾燥劑不可放得太多,以免沾污坩堝底部。
(2)搬移乾燥器時,要用雙手拿著,用大拇指緊緊按住蓋子。
(3)打開乾燥器時,不能往上掀蓋,應用左手按住乾燥器,右手小心地把蓋子稍微推開,等冷空氣徐徐進入後,才能完全推開,蓋子必須仰放在桌子上。
(4)不可將太熱的物體放入乾燥器中。
(5)有時較熱的物體放入乾燥器中後,空氣受熱膨脹會把蓋子頂起來,為了防止蓋子被打翻,應當用手按住,不時把蓋子稍微推開。
(6)灼燒或烘乾後的坩堝和沉澱,在乾燥器內不宜放置過久,否則會因吸收一些水分而使質量略有增加。
(7)變色硅膠乾燥時為藍色,受潮後變粉紅色。可以在120℃烘受潮的硅膠待其變藍後反復使用,直至破碎不能用為止。 主詞條:鹽橋
鹽橋常出現在原電池中,是由瓊脂和飽和氯化鉀或飽和硝酸銨溶液構成的。用來在兩種溶液中轉移電子。常用於原電池實驗,材料:瓊脂+飽和氯化鉀溶液或飽和硝酸銨溶液。 為了減小液界電位,通常在兩種溶液之間連接一個高濃度的電解質溶液作「鹽橋」。
作用原理:
在兩種溶液之間插入鹽橋以代替原來的兩種溶液的直接接觸,減免和穩定液接電位(當組成或活度不同的兩種電解質接觸時,在溶液接界處由於正負離子擴散通過界面的離子遷移速度不同造成正負電荷分離而形成雙電層,這樣產生的電位差稱為液體接界擴散電位,簡稱液接電位),使液接電位減至最小以致接近消除。 防止試液中的有害離子擴散到參比電極的內鹽橋溶液中影響其電極電位。
原理:
飽和KCl溶液的濃度高達4.2mol·dm-3,當鹽橋插入到濃度不大的兩電解質溶液之間的界面時,產生了兩個接界面,鹽橋中K+和Cl-向外擴散就成為這兩個接界面上離子擴散的主流。由於K+和Cl-的擴散速率相近,使鹽橋與兩個溶液接觸產生的液接電勢均很小,且兩者方向相反,故相互抵消後降至1~2mV。 選擇鹽橋中的電解質的原則是高濃度、正負離子遷移速率接近相等,且不與電池中溶液發生化學反應。常採用KCl、NH4NO3和KNO3的飽和溶液。
㈧ 衛生部辦公廳關於印發《靜脈用葯集中調配質量管理規范》的通知的靜脈用葯集中調配操作規程
一、靜脈用葯調配中心(室)工作流程
臨床醫師開具靜脈輸液治療處方或用葯醫囑→用葯醫囑信息傳遞→葯師審核→列印標簽→貼簽擺葯→核對→混合調配→輸液成品核對→輸液成品包裝→分病區放置於密閉容器中、加鎖或封條→由工人送至病區→病區葯療護士開鎖(或開封)核對簽收→給患者用葯前護士應當再次與病歷用葯醫囑核對→給患者靜脈輸注用葯。
二、臨床醫師開具處方或用葯醫囑
醫師依據對患者的診斷或治療需要,遵循安全、有效、經濟的合理用葯原則,開具處方或用葯醫囑,其信息應當完整、清晰。
病區按規定時間將患者次日需要靜脈輸液的長期醫囑傳送至靜脈用葯調配中心(室)。臨時靜脈用葯醫囑調配模式由各醫療機構按實際情況自行規定。
三、審核處方或用葯醫囑操作規程
負責處方或用葯醫囑審核的葯師逐一審核患者靜脈輸液處方或醫囑,確認其正確性、合理性與完整性。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一)形式審查:處方或用葯醫囑內容應當符合《處方管理辦法》、《病例書寫基本規范》的有關規定,書寫正確、完整、清晰,無遺漏信息。
(二)分析鑒別臨床診斷與所選用葯品的相符性。
(三)確認遴選葯品品種、規格、給葯途徑、用法、用量的正確性與適宜性,防止重復給葯。
(四)確認靜脈葯物配伍的適宜性,分析葯物的相容性與穩定性。
(五)確認選用溶媒的適宜性。
(六)確認靜脈用葯與包裝材料的適宜性。
(七)確認葯物皮試結果和葯物嚴重或者特殊不良反應等重要信息。
(八)需與醫師進一步核實的任何疑點或未確定的內容。
對處方或用葯醫囑存在錯誤的,應當及時與處方醫師溝通,請其調整並簽名。因病情需要的超劑量等特殊用葯,醫師應當再次簽名確認。對用葯錯誤或者不能保證成品輸液質量的處方或醫囑應當拒絕調配。
四、列印標簽與標簽管理操作規程
(一)經葯師適宜性審核的處方或用葯醫囑,匯總數據後以病區為單位,將醫師用葯醫囑列印成輸液處方標簽(簡稱:輸液標簽)。核對輸液標簽上患者姓名、病區、床號、病歷號、日期,調配日期、時間、有效期,將輸液標簽按處方性質和用葯時間順序排列後,放置於不同顏色(區分批次)的容器內,以方便調配操作。
(二)輸液標簽由電腦系統自動生成編號,編號方法由各醫療機構自行確定。
(三)列印輸液標簽,應當按照《靜脈用葯集中調配質量管理規范》有關規定採用電子處方系統運作或者採用同時列印備份輸液標簽方式。輸液標簽貼於輸液袋(瓶)上,備份輸液標簽應當隨調配流程,並由各崗位操作人員簽名或蓋簽章後,保存1年備查。
(四)輸液標簽內容除應當符合相關的規定外,還應當註明需要特別提示的下列事項:
1.按規定應當做過敏性試驗或者某些特殊性質葯品的輸液標簽,應當有明顯標識;
2.葯師在擺葯准備或者調配時需特別注意的事項及提示性註解,如用葯濃度換算、非整瓶(支)使用葯品的實際用量等;
3.臨床用葯過程中需特別注意的事項,如特殊滴速、避光滴注、特殊用葯監護等。
五、貼簽擺葯與核對操作規程
(一)擺葯前葯師應當仔細閱讀、核查輸液標簽是否准確、完整,如有錯誤或不全,應當告知審方葯師校對糾正。
(二)按輸液標簽所列葯品順序擺葯,按其性質、不同用葯時間,分批次將葯品放置於不同顏色的容器內;按病區、按葯物性質不同放置於不同的混合調配區內。
(三)擺葯時需檢查葯品的品名、劑量、規格等是否符合標簽內容,同時應當注意葯品的完好性及有效期,並簽名或者蓋簽章。
(四)擺葯注意事項:
1.擺葯時,確認同一患者所用同一種葯品的批號相同;
2.擺好的葯品應當擦拭清潔後,方可傳遞入潔凈室,但不應當將粉針劑西林瓶蓋去掉;
3.每日應當對用過的容器按規定進行整理擦洗、消毒,以備下次使用。
(五)擺葯准備室補充葯品:
1.每日完成擺葯後,應當及時對擺葯准備室短缺的葯品進行補充,並應當校對;
2.補充的葯品應當在專門區域拆除外包裝,同時要核對葯品的有效期、生產批號等,嚴防錯位,如有塵埃,需擦拭清潔後方可上架;
3.補充葯品時,應當注意葯品有效期,按先進先用、近期先用的原則;
4.對氯化鉀注射液等高危葯品應當有特殊標識和固定位置。
(六)擺葯核對操作規程:
1.將輸液標簽整齊地貼在輸液袋(瓶)上,但不得將原始標簽覆蓋;
2.葯師擺葯應當雙人核對,並簽名或蓋簽章;
3.將擺有注射劑與貼有標簽的輸液袋(瓶)的容器通過傳遞窗送入潔凈區操作間,按病區碼放於葯架(車)上。
六、靜脈用葯混合調配操作規程
(一)調配操作前准備:
1.在調配操作前30分鍾,按操作規程啟動潔凈間和層流工作台凈化系統,並確認其處於正常工作狀態,操作間室溫控制於18℃~26℃、濕度40%~65%、室內外壓差符合規定,操作人員記錄並簽名;
2.接班工作人員應當先閱讀交接班記錄,對有關問題應當及時處理;
3.按更衣操作規程,進入潔凈區操作間,首先用蘸有75%乙醇的無紡布從上到下、從內到外擦拭層流潔凈台內部的各個部位。
(二)將擺好葯品容器的葯車推至層流潔凈操作台附近相應的位置。
(三)調配前的校對:調配葯學技術人員應當按輸液標簽核對葯品名稱、規格、數量、有效期等的准確性和葯品完好性,確認無誤後,進入加葯混合調配操作程序。
(四)調配操作程序:
1.選用適宜的一次性注射器,拆除外包裝,旋轉針頭連接注射器,確保針尖斜面與注射器刻度處於同一方向,將注射器垂直放置於層流潔凈台的內側;
2.用75%乙醇消毒輸液袋(瓶)的加葯處,放置於層流潔凈台的中央區域;
3.除去西林瓶蓋,用75%乙醇消毒安瓿瓶頸或西林瓶膠塞,並在層流潔凈台側壁打開安瓿,應當避免朝向高效過濾器方向打開,以防葯液噴濺到高效過濾器上;
4.抽取葯液時,注射器針尖斜面應當朝上,緊靠安瓿瓶頸口抽取葯液,然後注入輸液袋(瓶)中,輕輕搖勻;
5.溶解粉針劑,用注射器抽取適量靜脈注射用溶媒,注入於粉針劑的西林瓶內,必要時可輕輕搖動(或置震盪器上)助溶,全部溶解混勻後,用同一注射器抽出葯液,注入輸液袋(瓶)內,輕輕搖勻;
6.調配結束後,再次核對輸液標簽與所用葯品名稱、規格、用量,准確無誤後,調配操作人員在輸液標簽上簽名或者蓋簽章,標注調配時間,並將調配好的成品輸液和空西林瓶、安瓿與備份輸液標簽及其他相關信息一並放入筐內,以供檢查者核對;
7.通過傳遞窗將成品輸液送至成品核對區,進入成品核對包裝程序;
8.每完成一組輸液調配操作後,應當立即清場,用蘸有75%乙醇的無紡布擦拭檯面,除去殘留葯液,不得留有與下批輸液調配無關的葯物、余液、用過的注射器和其他物品。
(五)每天調配工作結束後,按本規范和操作規程的清潔消毒操作程序進行清潔消毒處理。
(六)靜脈用葯混合調配注意事項:
1.不得採用交叉調配流程;
2.靜脈用葯調配所用的葯物,如果不是整瓶(支)用量,則必須將實際所用劑量在輸液標簽上明顯標識,以便校對;
3.若有兩種以上粉針劑或注射液需加入同一輸液時,應當嚴格按葯品說明書要求和葯品性質順序加入;對腸外營養液、高危葯品和某些特殊葯品的調配,應當制定相關的加葯順序調配操作規程;
4.調配過程中,輸液出現異常或對葯品配伍、操作程序有疑點時應當停止調配,報告當班負責葯師查明原因,或與處方醫師協商調整用葯醫囑;發生調配錯誤應當及時糾正,重新調配並記錄;
5.調配操作危害葯品注意事項:
(1)危害葯品調配應當重視操作者的職業防護,調配時應當拉下生物安全櫃防護玻璃,前窗玻璃不可高於安全警戒線,以確保負壓;
(2)危害葯品調配完成後,必須將留有危害葯品的西林瓶、安瓿等單獨置於適宜的包裝中,與成品輸液及備份輸液標簽一並送出,以供核查;
(3)調配危害葯品用過的一次性注射器、手套、口罩及檢查後的西林瓶、安瓿等廢棄物,按規定由本醫療機構統一處理;
(4)危害葯品溢出處理按照相關規定執行。
七、成品輸液的核對、包裝與發放操作規程
(一)成品輸液的檢查、核對操作規程:
1.檢查輸液袋(瓶)有無裂紋,輸液應無沉澱、變色、異物等;
2.進行擠壓試驗,觀察輸液袋有無滲漏現象,尤其是加葯處;
3.按輸液標簽內容逐項核對所用輸液和空西林瓶與安瓿的葯名、規格、用量等是否相符;
4.核檢非整瓶(支)用量的患者的用葯劑量和標識是否相符;
5.各崗位操作人員簽名是否齊全,確認無誤後核對者應當簽名或蓋簽章;
6.核查完成後,空安瓿等廢棄物按規定進行處理。
(二)經核對合格的成品輸液,用適宜的塑料袋包裝,按病區分別整齊放置於有病區標記的密閉容器內,送葯時間及數量記錄於送葯登記本。在危害葯品的外包裝上要有醒目的標記。
(三)將密閉容器加鎖或加封條,鑰匙由調配中心和病區各保存一把,配送工人及時送至各病區,由病區葯療護士開鎖或啟封後逐一清點核對,並註明交接時間,無誤後,在送葯登記本上簽名。
八、靜脈用葯調配所需葯品與物料領用管理規程
(一)葯品、物料的請領、保管與養護應當有專人負責。
(二)葯品的請領:
1.靜脈用葯調配中心(室)葯品的請領應當根據每日消耗量,填寫葯品請領單,定期向葯庫請領,葯品請領單應當有負責人或指定人員簽名;
2.靜脈用葯調配中心(室)不得調劑靜脈用葯調配以外的處方;
3.靜脈用葯調配中心(室)不得直接對外采購葯品,所需的葯品一律由葯學部門葯品科(庫)統一采購供應。
(三)葯品的驗收:
1.負責二級葯庫管理的葯師應當依據葯品質量標准、請領單、發葯憑證與實物逐項核對,包括品名、規格、數量及有效期是否正確,葯品標簽與包裝是否整潔、完好,核對合格後,分類放置於相應的固定貨位,並在發葯憑證上簽名;
2.凡對葯品質量有質疑、葯品規格數量不符、葯品過期或有破損等,應當及時與葯品科(庫)溝通,退葯或更換,並做好記錄。
(四)葯品的儲存管理與養護:
1.葯庫應當干凈、整齊,地面平整、乾燥,門與通道的寬度應當便於搬運葯品和符合防火安全要求;葯品儲存應當按「分區分類、貨位編號」的方法進行定位存放,按葯品性質分類集中存放;對高危葯品應設置顯著的警示標志;並應當做好葯庫溫濕度的監測與記錄;
2.葯庫具備確保葯品與物料儲存要求的溫濕度條件:常溫區域10℃~30℃,陰涼區域不高於20℃,冷藏區域2℃~8℃,庫房相對濕度40%~65%;
3.葯品堆碼與散熱或者供暖設施的間距不小於30厘米,距離牆壁間距不少於20厘米,距離房頂及地面間距不小於10厘米;
4.規范葯品堆垛和搬運操作,遵守葯品外包裝圖示標志的要求,不得倒置存放;
5.每種葯品應當按批號及有效期遠近依次或分開堆碼並有明顯標志,遵循「先產先用」、「先進先用」、「近期先用」和按批號發葯使用的原則;
6.對不合格葯品的確認、報損、銷毀等應當有規范的制度和記錄。
(五)已建立醫院信息系統的醫療機構,應當建立電子葯品信息管理系統,葯品存量應當與一級庫建立電子網路傳遞聯系,加強葯品成本核算和賬務管理制度。
(六)靜脈用葯調配中心(室)所用葯品應當做到每月清點,賬物相符,如有不符應當及時查明原因。
(七)注射器和注射針頭等物料的領用、管理應當按本規范的有關規定和參照葯品請領、驗收管理辦法實施,並應當與葯品分開存放。
九、電子信息系統調配靜脈用葯規程
(一)電子信息系統靜脈用葯調配流程:
1.由醫師按照《處方管理辦法》和《電子病歷基本規范(試行)》有關規定,負責將患者處方或用葯醫囑分組錄入電腦;
2.將靜脈輸液醫囑直接傳遞至靜脈用葯調配中心(室);
3.經葯師審核處方或用葯醫囑的適宜性後,自動生成輸液標簽及備份輸液標簽或採用電子處方信息系統記錄,上述標簽或記錄均應當有各道工序操作人員的信息。
(二)建立電子葯品信息管理系統。處方或用葯醫囑列印成輸液標簽,並在完成調配操作流程後,自動減去處方組成葯品在二級庫所存葯品數量,做到賬物相符,並自動形成葯品月收支結存報表。
十、靜脈用葯調配中心(室)人員更衣操作規程
(一)進出靜脈用葯調配中心(室)更衣規程。進出靜脈用葯調配中心(室)應當更換該中心(室)工作服、工作鞋並戴發帽。非本中心(室)人員未經中心(室)負責人同意,不得進入。
(二)進入十萬級潔凈區規程(一更):
1.換下普通工作服和工作鞋,按六步手清潔消毒法消毒手並烘乾;
2.穿好指定服裝並戴好發帽、口罩。
(三)進入萬級潔凈區規程(二更):
1.更換潔凈區專用鞋、潔凈隔離服;
2.手消毒,戴一次性手套。
(四)離開潔凈區規程:
1.臨時外出:在二更室脫下潔凈隔離服及帽子、口罩整齊放置,一次性手套丟入污物桶內;在一更室應當更換工作服和工作鞋;
2.重新進入潔凈區時,必須按以上更衣規定程序進入潔凈區;
3.當日調配結束時,脫下的潔凈區專用鞋、潔凈隔離服進行常規消毒,每周至少清洗2次;一次性口罩、手套一並丟入污物桶。
十一、靜脈用葯調配中心(室)清潔、消毒操作規程
(一)地面消毒劑的選擇與制備:
1.次氯酸鈉,為5%的強鹼性溶液,用於地面消毒為1%溶液,本溶液須在使用前新鮮配製,處理/分裝高濃度5%次氯酸鈉溶液時,必須戴厚口罩和防護手套;
2.季銨類陽離子表面活性劑,有腐蝕性;禁與肥皂水及陰離子表面活性劑聯合使用,應當在使用前新鮮配製;
3.甲酚皂溶液,有腐蝕性,用於地面消毒為5%溶液, 應當在使用前新鮮配製。
(二)靜脈用葯調配中心(室)清潔與衛生管理其他規定:
1.各操作室不得存放與該室工作性質無關的物品,不準在靜脈用葯調配中心(室)用餐或放置食物;
2.每日工作結束後應當及時清場,各種廢棄物必須每天及時處理。
(三)非潔凈區的清潔、消毒操作程序:
1.每日工作結束後,用專用拖把擦洗地面,用常水擦拭工作台、凳椅、門框及門把手、塑料筐等;
2.每周消毒一次地面和污物桶:先用常水清潔,待干後,再用消毒液擦洗地面及污物桶內外,15分鍾以後再用常水擦去消毒液;
3.每周一次用75%乙醇擦拭消毒工作台、成品輸送密閉容器、葯車、不銹鋼設備、凳椅、門框及門把手。
(四)萬級潔凈區清潔、消毒程序:
1.每日的清潔、消毒:調配結束後,用常水清潔不銹鋼設備,層流操作檯面及兩側內壁,傳遞窗頂部、兩側內壁、把手及檯面,凳椅,照明燈開關等,待揮干後,用75%乙醇擦拭消毒;
2.每日按規定的操作程序進行地面清潔、消毒;
3.牆壁、頂棚每月進行一次清潔、消毒,操作程序同上。
(五)清潔、消毒注意事項:
1.消毒劑應當定期輪換使用;
2.潔凈區和一般輔助工作區的清潔工具必須嚴格分開,不得混用;
3.清潔、消毒過程中,不得將常水或消毒液噴淋到高效過濾器上;
4.清潔、消毒時,應當按從上到下、從里向外的程序擦拭,不得留有死角;
5.用常水清潔時,待揮干後,才能再用消毒劑擦拭,保證清潔、消毒效果。
十二、生物安全櫃的操作規程
生物安全櫃屬於垂直層流台,通過層流台頂部的高效過濾器,可以過濾99.99%的0.3μm以上的微粒,使操作台空間形成局部100級的潔凈環境,並且通過工作檯面四周的散流孔回風形成相對負壓,因此,不應當有任何物體阻擋散流孔,包括手臂等。用於調配危害葯品的生物安全櫃,應當加裝活性炭過濾器用於過濾排出的有害氣體。
(一)清潔與消毒:
1.每天在操作開始前,應當使用75%的乙醇擦拭工作區域的頂部、兩側及檯面,順序應當從上到下,從里向外;
2.在調配過程中,每完成一份成品輸液調配後,應當清理操作台上廢棄物,並用常水擦拭,必要時再用75%的乙醇消毒檯面;
3.每天操作結束後,應當徹底清場,先用常水清潔,再用75%乙醇擦拭消毒;
4.每天操作結束後應當打開回風槽道外蓋,先用蒸餾水清潔回風槽道,再用75%乙醇擦拭消毒。
(二)生物安全櫃的操作與注意事項:
1.有1至2位調配人員提前半小時先啟動生物櫃循環風機和紫外線燈,關閉前窗至安全線處,30分鍾後關閉紫外線燈,然後用75%乙醇擦拭生物安全櫃頂部、兩側及檯面,順序為從上到下、從里到外進行消毒,然後打開照明燈後方可進行調配;
2.紫外線燈啟動期間,不得進行調配,工作人員應當離開操作間;
3.紫外線燈應當定期檢測,如達不到滅菌效果時,應當及時更換燈管;
4.所有靜脈用葯調配必須在離工作台外沿20厘米,內沿8~10厘米,並離檯面至少10厘米區域內進行;
5.調配時前窗不可高過安全警戒線,否則,操作區域內不能保證負壓,可能會造成葯物氣霧外散,對工作人員造成傷害或污染潔凈間;
6.生物安全櫃的回風道應當定期用蒸餾水擦拭清潔後,再用75%乙醇消毒;
7.生物安全櫃每月應當做一次沉降菌監測,方法:將培養皿打開,放置在操作台上半小時,封蓋後進行細菌培養,菌落計數;
8.生物安全櫃應當根據自動監測指示,及時更換過濾器的活性炭。
(三)每年應當對生物安全櫃進行各項參數的檢測,以保證生物安全櫃運行質量,並保存檢測報告。
十三、水平層流潔凈台操作規程
(一)物品在水平層流潔凈台的正確放置與操作,是保證潔凈台工作質量的重要因素。從水平層流潔凈台吹出來的空氣是經過高效過濾器過濾,可除去99.99% 直徑0.3mm以上的微粒,並確保空氣的流向及流速。用於靜脈用葯調配操作的水平層流台的進風口應當處於工作台的頂部,這樣可保證最潔凈的空氣先進入工作台,工作台的下部支撐部分可確保空氣流通。此類層流潔凈台只能用於調配對工作人員無傷害的葯物,如電解質類葯物、腸外營養葯等。
(二)清潔與消毒:
1.每天在操作開始前,有1至2位調配人員提前啟動水平層流台循環風機和紫外線燈, 30分鍾後關閉紫外燈,再用75%乙醇擦拭層流潔凈台頂部、兩側及檯面,順序為從上到下,從里向外進行消毒;然後打開照明燈後方可進行調配;
2.在調配過程中,每完成一份成品輸液調配後,應當清理操作台上廢棄物,並用常水清潔,必要時再用75%的乙醇消毒檯面;
3.每天調配結束後,應當徹底清場,先用常水清潔,再用75%乙醇擦拭消毒。
(三)水平層流潔凈台的操作與注意事項:
1.水平層流潔凈台啟動半小時後方可進行靜脈用葯調配;
2.應當盡量避免在操作台上擺放過多的物品,較大物品之間的擺放距離宜約為15厘米;小件物品之間的擺放距離約為5厘米;
3.潔凈工作台上的無菌物品應當保證第一時間潔凈的空氣從其流過,即物品與高效過濾器之間應當無任何物體阻礙,也稱「開放窗口」;
4.避免任何液體物質濺入高效過濾器,高效過濾器一旦被弄濕,很容易產生破損及滋生黴菌;
5.避免物體放置過於靠近高效過濾器,所有的操作應當在工作區內進行,不要把手腕或胳膊肘放置在潔凈工作台上,隨時保持「開放窗口」;
6.避免在潔凈間內劇烈的動作,避免大聲喧嘩,應當嚴格遵守無菌操作規則;
7.水平層流潔凈台可劃分為3個區域:
(1)內區,最靠近高效過濾器的區域,距離高效過濾器10~15厘米,適宜放置已打開的安瓿和其他一些已開包裝的無菌物體;
(2)工作區,即工作台的中央部位,離潔凈台邊緣10~15厘米,所有的調配應當在此區域完成;
(3)外區,從台邊到15~20厘米距離的區域,可用來放置有外包裝的注射器和其他帶外包裝的物體(應盡量不放或少放)。
8.安瓿用砂輪切割和西林瓶的注射孔蓋子打開後,應當用75%乙醇仔細擦拭消毒,去除微粒,打開安瓿的方向應當遠離高效過濾器;
9.水平層流潔凈台每周應當做一次動態浮游菌監測,方法:將培養皿打開,放置在操作台上半小時,封蓋後進行細菌培養,菌落計數。
(四)每年應對水平層流潔凈台進行各項參數的檢測,以保證潔凈台運行質量,並保存檢測報告。
十四、其他
醫療機構開展其他集中或者分散的臨床靜脈用葯調配,參照以上各項有關操作規程執行,具體實施規程由各醫療機構負責制定。
㈨ 卧室燈壞了,但是蒸餾器和燈管沒問題,請問怎麼辦
是不是開關壞了,再就是線有問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