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置酒蒸餾法 蒸餾出什麼留下什麼為什麼要蒸餾
蒸餾的是高濃度的酒精和少部分的水.留下的都是水.蒸餾是為了讓酒的度數更高,更純.通常蒸餾的酒都很燒喉嚨.
Ⅱ 什麼是蒸餾
蒸餾是指利用液體混抄合物中各襲組分揮發性的差異而將組分分離的傳質過程。將液體沸騰產生的蒸氣導入冷凝管,使之冷卻凝結成液體的一種蒸發、冷凝的過程。蒸餾是分離沸點相差較大的混合物的一種重要的操作技術,尤其是對於液體混合物的分離有重要的實用意義。即,蒸餾條件:1.液體是混合物。2.各組分沸點不同。
特點:
1.通過蒸餾操作,可以直接獲得所需要的產品,而吸收和萃取還需要如其它組分。
2.蒸餾分離應用較廣泛,歷史悠久。
3.能耗大,在生產過程中產生大量的氣相或液相。
分類:
1.按方式分:簡單蒸餾、平衡蒸餾、精餾、特殊精餾;
2.按操作壓強分:常壓、加壓、減壓;
3.按混合物中組分:雙組分蒸餾、多組分蒸餾;
4.按操作方式分:間歇蒸餾、連續蒸餾。
Ⅲ 什麼是蒸餾
蒸餾是利用有機物質的沸點不同,在蒸餾過程中低沸點的組分先蒸出,高沸點的組分後蒸版出,從而達到分權離提純的目的。
這個原理和分餾是一樣的。
不同的是,分餾是藉助於分餾柱使一系列的蒸餾不需多次重復,一次得以完成的蒸餾,可以理解為分餾就是多次蒸餾的綜合。應用范圍也不同。蒸餾時混合液體中各組分的沸點要相差30℃以上,才可以進行分離,而要徹底分離沸點要相差110℃以上。而分餾可使沸點相近的互溶液體混合物(甚至沸點僅相差1-2℃)得到分離和純化。
煮沸是將水燒到沸騰,達到沸點。
兩種水自然是蒸餾更純了。
Ⅳ 二鍋頭酒是蒸餾時經什麼方法留下來的酒
二鍋頭酒選用高粱為原料,還是以麩曲和酵母為糖化發酵劑,採用傳統的「老五曾瓦」工藝,經原料清蒸、輔料清蒸,低溫入池,適當發醇,緩火蒸餾,掐頭去尾,貯陳精釀而成。由於二鍋頭酒的酒液清亮透明,香氣芬芳,酒質醇厚,入口甘潤、爽洌,酒力強勁,後勁綿長,回味悠長,因此備受廣大消費者的認可,二鍋頭品牌家族也日漸豐富,其中「紅星」牌二鍋頭酒,執行國家優級和一級標准,採取電話、電碼防偽,已受到越來越多飲酒者的喜愛。概述1、每燒一鍋酒,開始流出的酒叫「鍋頭」,這酒的濃度比較高,可達到75度以上,而後濃度不斷地下降,到後來還能喝的酒,只有10幾度了,叫「酒稍子」。燒酒的原料一般可以經過五到六次的發酵和上鍋。除了原材料有小麥、高粱、玉米等等,還有輔料,如玉米秸、玉米核、麥麩子和米糠什麼的。按一定的比例經過粉碎後加水,蒸熟,再加入酵母,攪拌均勻後入窖發酵,一般要5天後出窖、燒酒,這是第一鍋。出酒後,要把蒸鍋中的料取出,經過揚場,把這些料冷卻、鬆散開,而後還要加入少量的新原料和酵母,攪拌均勻後再入窖發酵,這才完成一個班次的工作。5天後再取出用來燒酒,為第二鍋,這時開始流出的酒才是真正的「二鍋頭」。顧名思義,「二鍋頭」就是原材料在經過第二鍋燒制時的「鍋頭」酒,這酒最為純正、無異味、濃度雖高卻不烈,真的醇厚綿香。如果只取60度的酒,並把它裝壇密封於地下,經過長時間醇化,那樣的酒就更好喝了,就是有名的「窖酒」了。
名稱由來 北京釀制白酒的歷史悠久。金朝將北京定為「中都」,傳來了蒸酒器,釀制燒酒。
到了清代中期,京師燒酒作坊為了提高燒酒質量,進行了工藝改革。在蒸酒時用作冷卻器的稱為錫鍋,也稱天鍋。蒸酒時,需將蒸餾而得的酒汽,經第一次放入錫鍋內的涼水冷卻而流出的「酒頭」和經第三次換入錫鍋里的涼水冷卻而流出的「酒尾」提出做其它處理,因為第一鍋和第三鍋冷卻的酒含有多種低沸點和沸點的物質成分,所以只摘取經第二次換入錫鍋里的涼水冷卻而流出的酒,故起為「二鍋頭」。是一種很純凈的好酒,也是質量最好的酒。現在各地的白酒廠蒸酒時所採取的「掐頭去尾」、「按質取酒」的方法就是沿承「二鍋頭」工藝原理而來的。清代末期,二鍋頭的工藝已傳遍北京各地,頗受文人墨客贊譽。吳延祁在詩中贊道,「自古人才千載恨,至今甘醴二鍋頭。」將二鍋頭比作「甘醴」。
Ⅳ 蒸餾水還叫什麼
蒸餾水是指用蒸餾方法制備的純水。可分一次和多次蒸餾水。水經過一次蒸餾,不揮發的組分殘留在容器中被除去,揮發的組分進入蒸餾水的初始餾分中,通常只收集餾分的中間部分,約佔60%。要得到更純的水,可在一次蒸餾水中加入鹼性高錳酸鉀溶液,除去有機物和二氧化碳;加入非揮發性的酸,使氨成為不揮發的銨鹽。由於玻璃中含有少量能溶於水的組分,因此進行二次或多次蒸餾時,要使用石英蒸餾器皿,才能得到很純的水,所得純水應保存在石英或銀制容器內。
編輯本段種類
可分一次和多次蒸餾水。
一次蒸餾水
水經過一次蒸餾,不揮發的組分(鹽工業蒸餾水
類)殘留在容器中被除去,揮發的組分(氨、二氧化碳、有機物)進入蒸餾水的初始餾分中,通常只收集餾分的中間部分,約佔60%。
多次蒸餾水
要得到更純的水,可在一次蒸餾水中加入鹼性高錳酸鉀溶液,除去有機物和二氧化碳;加入非揮發性的酸(硫酸或磷酸),使氨成為不揮發的銨鹽。由於玻璃中含有少量能溶於水的組分,因此進行二次或多次蒸餾時,要使用石英蒸餾器皿,才能得到很純的水,所得純水應保存在石英或銀制容器內。
編輯本段標准
1 灼燒渣含量 (≤0.01 %) 2 錳(Mn)含量 (≤0.00001%) 3 鐵(Fe)含量 (≤0.0004 %) 4 氯(Cl) (≤0.0005 %) 5 還原高錳酸鉀物質(O)含量 (≤0.0002 %) 6 透明度 (mm) 無色透明 7 電阻率(25℃) (≥10x104 Ωcm) 8 硝酸及亞硝酸鹽(以N計) ( ≤0.0003 %) 9 銨(NH4)含量 (≤0.0008 %) 10 鹼土金屬氧化物(CaO計) (≤0.005 %)
編輯本段純度要求
蒸餾水的質量標准之一是含鹽量一般在1~5mg/L左右。因為水中的含鹽量減少,水的電阻率增加,就能用測定水的電阻率來衡量水的純度。蒸餾水的電阻率要求在0.1×106Ω·cm(歐·厘米)左右。蒸餾水經過第二次蒸餾,可得重蒸餾水,它的純度更高。
編輯本段製作
自然界中的水都不純凈,通常含有鈣、鎂、鐵等多種鹽,還含有機物、微生物、溶解的氣體(如二氧化碳)和懸浮物等。用蒸餾方法可以除去其中的不揮發組成。用蒸餾法,並配合以下一些措施,可以獲取質量較高的蒸餾水。 ①排去初始餾分(約占原水的20%),因為揮發組分主要集中在初始餾分中。 ②排去殘留部分(約占原水的20%),因為很多不揮發組分集中在殘留水中。 ③添加某些物質以利於蒸餾。例如,添加NaOH,使水中的CO2變成難揮發組分,添加KMnO4 可氧化水中的有機物。
編輯本段優點
蒸餾水的製作是把源水煮沸後令其蒸發冷凝回收,要大量耗費熱能,蒸餾水
造價不會太低,用於製作蒸餾水的源水中的其它遇熱蒸發物質,也就隨著蒸餾水的生成而冷凝到蒸餾水中,如對健康有害的酚類、苯化合物,甚至可蒸發的汞等。要想得到純凈水或超純水,必須經過二次、三次的蒸餾還得增加其它純凈手段。 不過市場供飲用的蒸餾水不大可能這么做,也沒有必要這么做。 同時,常飲蒸餾水就等於放棄了從水中獲得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的5%的來源。 實驗室做蒸餾水器是自來水用電加熱致沸,其蒸氣過冷凝管冷凝成蒸餾水,收集即得。
編輯本段用途
1.在生活中,一般和機器,電器相關的時候,蒸餾水的作用主要是它不導電,保證機器運行穩定,延長電器使用壽命。 2.在醫葯行業,蒸餾水的作用是因為低滲作用。用蒸餾水沖洗手術傷口,使創面可能殘留的腫瘤細胞吸水膨脹,破裂,壞死,失去活性,避免腫瘤在創面種植生長。 3.學校里的化學實驗,有些需要用蒸餾水,利用的就是蒸餾水無電解質,沒有游離離子,或是沒有雜質。你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看看是利用它不導電的性質,還是低滲作用,還是沒有其他離子,不會發生化學反應的作用。
編輯本段天然水
天然水中通常含有五種雜質: 1.電解質,包括帶電粒子,常見的陽離子有H+、Na+、K+、NH4+、、Mg2+、Ca2+、Fe3+、Cu2+、Mn2+、Al3+等;陰離子有F-、Cl-、NO3-、HCO3-、SO42-、PO43-、H2PO4-、HSiO3-等。 2.有機物質,如:有機酸、農葯、烴類、醇類和酯類等。 3.顆粒物。 4.微生物。 5.溶解氣體,包括:N2、O2、Cl2、H2S、CO、CO2、CH4等。所謂水的純化,就是要去掉這些雜質。雜質去的越徹底,水質也就越純凈。
編輯本段蒸餾水、去離子水、高純水、超純水比較
1. 蒸餾水:就是將水蒸餾、冷凝的水,蒸二次的叫重蒸水,三次的叫三蒸水。有時候為了特殊目的,在蒸前會加入適當試劑,如為了無氨水,會在水中加酸;低耗氧量的水,加入高錳酸鉀與酸等。工業蒸餾水是採用蒸餾水方法取得的純水,一般普通蒸餾取得的水純度不高,經過多級蒸餾水,出水才可達到很純,成本相對比較高。 2. 去離子水:就是將水通過陽離子交換樹脂(常用的為苯乙烯型強酸性陽離子交換樹脂),則水中的陽離子被樹脂所吸收,樹脂上的陽離子H+被置換到水中,並和水中的陽離子組成相應的無機酸;含此種無機酸的水再通過陰離子交換樹脂(常用的為苯乙烯型強鹼性陰離子)OH-被置換到水中,並和水中的H+結合成水,此即去離子水。去離子水在現代工業中有著非常廣泛的用途,使用去離子水,是我國很多行業提高產品質量的,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 由於去離子水中的離子數可以被人為的控制,從而,使它的電阻率、溶解度、腐蝕性、病毒細菌等物理、化學及病理等指標均得到良好的控制。在工業生產及實驗室的實驗中,如果涉及到使用水的工藝都被使用了去離子水,那麼,許多參數會更接近設計或理想數據,產品質量將變得易於控制。 3. 高純水:就是指化學純度極高的水,其主要應用在生物、化學化工、冶金、宇航、電力等領域,但其對水質純度要求相當高,所以一般應用最普遍的還是電子工業。例如電力系統所用的純水,要求各雜質含量低達到「微克/升」級。在純水的製作中,水質標准所規定的各項指標應該根據電子(微電子)元器件(或材料)的生產工藝而定(如普遍認為造成電路性能破壞的顆粒物質的尺寸為其線寬的1/5-1/10),但由於微電子技術的復雜性和影響產品質量的因素繁多,至今尚無一份由工藝試驗得到的適用於某種電路生產的完整的水質標准。不過近年來電子級水標准也在不斷地修訂,而且高純水分析領域的許多突破和發展,新的儀器和新分析方法的不斷應用都為制水工藝的發展創造了條件。高純水的國家標准為:GB1146.1-89至GB1146.11-89[168],目前我國高純水的標准將電子級水分為五個級別:Ⅰ級、Ⅱ級、Ⅲ級、Ⅳ級和Ⅴ級,該標準是參照ASTM電子級標准而制定的。 4. 超純水則可以認為是一般工藝很難達到的程度,如水的電阻率大於18MΩ*cm(沒有明顯界線),則稱為超純水。關鍵是看你用水的純度及各項征性指標,如電導率或電阻率,PH值,鈉,重金屬,二氧化硅,溶解有機物,微粒子,以及微生物指標等。
Ⅵ 白酒釀酒時剩下的東西叫什麼
出窖等待蒸餾的叫「酒糟」;
蒸餾酒後扔去的叫「丟糟」;
蒸餾後放去的叫「底鍋水」;
窖池內地坑留下的叫「黃漿水」;
蒸餾留下酸度很大的叫「酒尾」;
帶有丟糟扔去的泥叫「窖皮泥」。
你說的是酒尾吧?蒸餾剩下的。
Ⅶ 蒸餾是什麼
蒸餾是水質分析來中常用的一源種分離技術。即將液體沸騰產生的蒸氣導入冷凝管,使之冷卻凝結成液體的一種蒸發、冷凝的過程。它是分離混合物的一種重要的操作技術,尤其是對於液體混合物的分離有重要的實用意義。
蒸餾是分離均相液體混合物的一種方法。蒸餾分離的依據是,根據溶液中各組分揮發度(或沸點)的差異,使各組分得以分離。其中較易揮發的稱為易揮發組分(或輕組分);較難揮發的稱為難揮發組分(或重組分)。例如在容器中將苯和甲苯的溶液加熱使之部分汽化,形成汽液兩相。當汽液兩相趨於平衡時,由於苯的揮發性能比甲苯強(即苯的沸點較甲苯低),汽相中苯的含量必然較原來溶液高,將蒸汽引出並冷凝後,即可得到含苯較高的液體。而殘留在容器中的液體,苯的含量比原來溶液的低,也即甲苯的含量比原來溶液的高。這樣,溶液就得到了初步的分離。若多次進行上述分離過程,即可獲得較純的苯和甲苯。
Ⅷ 二鍋頭是蒸餾時經過什麼方法留下來的酒
蒸
中國白酒是世界著名的六大蒸餾酒之一(其餘五種是白蘭地、威士忌、郎姆酒、伏特加和金酒)。中國白酒在工藝上比世界各國的蒸餾酒都復雜得多,原料各種各樣,酒的特點也各有風格,酒名也五花八門。
中國白酒在飲料酒中,獨具風格,與世界其他國家的白酒相比,我國白酒具有特殊的不可比擬的風味。酒色潔白晶瑩、無色透明;香氣宜人,五種香型的酒各有特色,香氣馥郁、純凈、溢香好,余香不盡;口味醇厚柔綿,甘潤清冽,酒體諧調,回味悠久,那爽口尾凈、變化無窮的優美味道,給人以極大的歡愉和幸福之感。
我國白酒的酒度早期很高,有67°、65°、62°之高。度數這樣高的酒在世界其他國家是罕見的。近幾年,國家提介降低白酒度數,有不少較大的酒廠,已試製成功了39°、38°等低度白酒。低度白酒出現市場初期,大多數消費者不太習慣,飲用起來總覺著不夠味,「勁頭小」。90年代初,城市消費者已經開始習慣低度白酒,在宴席上已經逐漸成為一個較好的品種了。
白酒以前叫燒酒、高糧酒,建國後統稱白酒、白乾酒。為什麼叫白酒、白乾和燒酒?白酒就是無色的意思,白乾酒就是不摻水的意思,燒酒就是將經過發酵的原料入甑加熱蒸餾出的酒。
白酒的名稱繁多。有的以原料命名,如:高粱酒、大麴酒、瓜干酒等,就是以高粱、大麴、瓜干為原料生產出來的酒。有的以產地命名,如:茅台、汾酒、景芝白乾、曲阜老窖、蘭陵大麴等。有的以名人命名,如:杜康酒、范公特曲等。還有的按發酵、貯存時間長短命名,如:特曲、陳曲、頭曲、二曲等。二鍋頭、回龍酒等,則又是以生產工藝的特點命名的。二鍋頭是我國北方固態法白酒的一種古老的名稱。現在有的酒仍叫二鍋頭。現在的二鍋頭是在蒸酒時,掐頭去尾取中間餾出的酒。真正的二鍋頭系指制酒工藝中在使用冷卻器之前,以古老的固體蒸餾酒方法,即以鍋為冷卻器,二次換水後而蒸出的酒。所謂回龍酒,就是將蒸出的酒重烤一次,即為回龍酒。
我國白酒起源於何時,眾說不一,尚無定論。
一種說法,起源於詔代,在唐代文獻中,燒酒、蒸酒之名已有出現。李肇(公元806年)寫的《國史補》中的:「酒則有劍南之燒春」(唐代普遍稱酒為「春」);雍陶(公元834年)詩雲:「自到成都燒酒熱,不思身更入長安。」可見在唐代,燒酒之名已廣泛流傳了。田錫寫的《曲本草》中說:「暹羅酒以燒酒復燒二次,入珍貴異香,其壇每個以檀香十數斤的煙熏令如漆,然後入酒,臘封,埋土中二三年絕去燒氣,取出用之。」趙希鵠寫的《調燮類編》中說:「燒酒醉不醒者,急用綠豆粉粉盪皮切片將筋撬開口,用冷水送粉片下喉即安」(卷二);他又說:「生薑不可與燒酒同用。飲白酒生韭令人增病。飲白酒忌諸甜物」(卷三)。
以上引文中所說的「燒酒」、「蒸酒」、「白酒」,是否就是今天的白酒?單從名字相同還不可定論。有人認為我國民間長期相沿,把蒸酒稱為燒鍋,燒鍋生產的酒即為燒酒。但燒鍋之名起源於何時,尚待考證。故白酒起源唐代,其論據尚欠充分。
另一種說法,元代時(1271―1368年)由國外傳入。
元時中國與西亞和東南亞交通方便,往來頻繁,在文化和技術等方面多有交流。有人認為「阿刺古」酒是蒸餾酒,遠從印度傳入。還有人說:「燒酒原名『阿刺奇』,元時征西歐,曾途經阿刺伯,將酒法傳入中國。」章穆寫的《飲食辨》中說:「燒酒,又名火酒、『阿刺古』。『阿刺古』番語也。」現有人查明「阿刺古」、「阿刺吉」、「阿刺奇」皆為譯音,是指用棕櫚汗和稻米釀造的一種蒸餾酒,在元代曾一度傳入中國。
再一種說法,是明代葯物學家李明珍(1518―1593年)在《本草綱目》中所寫:「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氣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敗之酒皆可蒸燒。近時惟以糯米或黍或秫或大麥蒸熟,和曲釀瓮中十日,以甑蒸好,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這段話,除說明我國燒酒創始於元代之外,還簡略記述了燒酒的釀造蒸餾方法,故人以為可信。
Ⅸ 蒸餾法留下的是水還是溶質跟水和溶質的沸點相關嗎
蒸餾法留下的是水還是溶質?跟水和溶質的沸點相關嗎?
不一樣的,如果你搞混了可以想想水和海水
將幾種沸點相近的混合物進行分離的方法稱為分餾.
分餾:如果將兩種揮發性液體混合物進行蒸餾,在沸騰溫度下,其氣相與液相達成平衡,出來的蒸氣中含有較多量易揮發物質的組分,將此蒸氣冷凝成液體,其組成與氣相組成等同(即含有較多的易揮發組分),而殘 留物中卻含有較多量的高沸點組分(難揮發組分),這就是進行了一次簡單的蒸餾.
在分餾柱內,當上升的蒸氣與下降的冷凝液互凝相接觸時,上升的蒸氣部分冷凝放出熱量使下降的冷凝液部分氣化,兩者之間發生了熱量交換,其結果,上升蒸氣中易揮發組分增加,而下降的冷凝液中高沸點組分(難揮發組分)增加,如果繼續多次,就等於進行了多次的氣液平衡,即達到了多次蒸餾的效果.這樣*近分餾柱頂部易揮發物質的組分比率高,而在燒瓶里高沸點組分(難揮發組分)的比率高.這樣只要分餾柱足夠高,就可將這種組分完全徹底分開.工業上的精餾塔就相當於分餾柱.
Ⅹ 二鍋頭酒是蒸餾時經什麼方法留下來的酒
除去最先出的和最後出的酒
二鍋頭是我國北方固態法白酒的一種古老的名稱。現在有的酒仍回叫答二鍋頭。現在的二鍋頭是在蒸酒時,掐頭去尾取中間餾出的酒。真正的二鍋頭系指制酒工藝中在使用冷卻器之前,以古老的固體蒸餾酒方法,即以鍋為冷卻器,二次換水後而蒸出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