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打開盛有雪碧飲料的易拉罐後,會有大量的氣泡冒出來,請你設計實驗,分別用兩種不同的方法證明逸出氣體是
方法一: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根據這一性質可設計實驗內將塗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放在罐口容上方,石灰水變渾濁,說明逸出的氣體是二氧化碳; 方法二:二氧化碳能與水反應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根據這一性質可設計實驗將逸出的氣體通入紫色石蕊試液中,試液變紅,說明逸出的氣體是二氧化碳. 故答案為:
|
㈡ 為什麼 「檢查裝置的氣密性時,先對試管加熱,過一會兒把導管放入水裡,沒有看到氣泡逸出,說明裝置漏氣」
先把導管放入水裡,然後加熱,看是否有氣泡。
㈢ 如圖實驗為研究金屬腐蝕的實驗.下列相關說法正確的是() A.食鹽水中有氣泡逸出 B.鐵表面的
A.該實驗屬於鋼來鐵的吸氧腐蝕源,負極上發生的電極反應式為:Fe-2e - =Fe 2+ ,正極上發生的電極反應式為:O 2 +2H 2 O+4e - =4OH - ,所以食鹽水中沒有氣泡逸出,故A錯誤; B.鐵表面的反應為Fe-2e - =Fe 2+ ,故B錯誤; C.食鹽水周圍液體少,氧氣量多,所以紅色首先在食鹽水滴的周圍出現,故C錯誤; D.該實驗是在中性條件下發生的腐蝕,為吸氧腐蝕,故D正確; 故選D. |
㈣ (2008株洲)如圖所示,打開活塞,將液體A滴入到試管①中,若試管②中沒有大量氣泡逸出,則液體A和固體B
A、鹽酸和鐵能反應生成氫氣,所以導管口有氣泡產生,故錯誤;
B、過氧化氫溶液和二氧化錳混合會產生氧氣,所以導管口有氣泡產生,故錯誤;
C、鹽酸和碳酸鈉能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所以導管口有氣泡產生,故錯誤;
D、稀硫酸和銅混合時不能發生化學反應,溫度沒有明顯的變化,所以導管口沒有氣泡產生,故正確.
故選:D.
㈤ 生活中的下列現象,不能說明氣體的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減小的是()A.燒開水時,沸騰前有氣泡逸出B.
A、燒復開水時,沸騰前水中制有氣泡產生,是因為隨著溫度的升高,原本水中溶有的氣體的溶解度減小,因此有氣泡產生,故選項不符合題意.
B、喝下汽水時,感到有氣體沖出鼻腔,是由於胃內的溫度高二氧化碳的溶解度變小而導致的,故選項不符合題意.
C、打開啤酒瓶蓋,有大量氣泡冒出,是因為打開汽水瓶蓋,壓強變小,二氧化碳的溶解度減小,故大量的氣體沖出,說明了氣體的溶解度隨壓強的減小而減小,故選項符合題意.
D、夏天溫度較高,飲水桶的內壁掛滿一層氣泡就是由於溫度高氣體的溶解度減小造成的,D能說明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減小.
故選:C.
㈥ 打開汽水瓶蓋,有大量氣泡從瓶口逸出,這是因為 ______.燒開水時,加熱不久在鍋底出現許多氣泡,這說
汽水是將二氧化碳氣體加壓之後製成的,打開汽水瓶蓋,壓強變小,二氧化碳的內溶解度減小,所以有大量氣泡從容瓶口逸出.燒開水時,加熱不久在鍋底出現許多氣泡,這是因為:隨著溫度升高,原本水中溶有的氣體的溶解度減小,因此有氣泡逸出. 故答案是:氣體溶解度隨壓強減小而減小,汽水中的二氧化碳溶解度變小,從瓶口逸出; 溫度升高,氣體溶解度減小,水中的氣體逸出. |
㈦ 下列反應的現象描述與離子方程式都正確的是()A.碳酸鈣固體中加入鹽酸,固體溶解,有氣泡逸出; CO
A.碳酸鈣固體中加入鹽酸,碳酸鈣固體溶解生成二氧化碳氣體,正確的離內子方程式為:CaCO3+2H+=Ca2++H2O+CO2↑,故A錯誤;容
B.氯化鐵溶液中加入過量鐵粉,振盪,反應生成氯化亞鐵,離子方程式為:Fe+2Fe3+=3Fe2+,反應後溶液變淺綠色,不是紅色,故B錯誤;
C.將金屬鎂投入稀鹽酸中,反應生成氫氣,所以有無色氣泡產生,氯化鎂應該拆開,不能保留化學式,正確的離子方程式為:Mg+2H+=Mg2++H2↑,故C錯誤;
D.氫氧化鋇溶液中滴加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澱,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Ba2++2OH-+2H++SO42-═BaSO4↓+2H2O,故D正確;
故選D.
㈧ 生活中的下列現象,不能說明氣體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減少的是()A.燒開水時,沸騰前有氣泡逸出B.揭
A、燒開水使水的溫度升高,氣體的溶解度變小,氣泡會溢出,故此選項錯專誤.
B、揭屬開啤酒瓶蓋,瓶內氣壓變小,則會有有大量氣泡逸出,是壓強對氣體的影響,故此選項正確.
C、喝下汽水,氣體的溫度升高,二氧化碳溶解度變小,是溫度對它的影響,故此選項錯誤.
D、夏季黃昏,氣溫較高,水中的氧氣溶解量變小,魚會出現浮頭現象,故此選項錯誤.
故選B
㈨ 一般密封的啤酒瓶內的壓強是2個大氣壓左右,打開啤酒瓶蓋後,有大量氣泡逸出,對此,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
A、打開啤酒瓶蓋,氣壓減小二氧化碳的溶解度減小,有大量氣泡逸出,溶液中二氧化碳的質量版減權少,溶液仍是飽和溶液,A不正確;
B、打開啤酒瓶蓋後,氣壓減小二氧化碳的溶解度減小,氣體溶解度變小,多餘的二氧化碳逸出,溶液一定是飽和溶液,B正確;
C、打開啤酒瓶蓋後,氣壓減小二氧化碳的溶解度減小,氣體溶解度變小,C不正確.
D、打開啤酒瓶蓋後,氣壓減小二氧化碳的溶解度減小,溶液仍然飽和,D不正確.
故答案選:B.
㈩ 對實驗室製取CO2反應後濾液的相關探究:(1)塊狀石灰石和適量稀鹽酸反應至氣泡逸出不明顯後,過濾,測得
(1)實驗室中用石灰石和稀鹽酸反應來製取二氧化碳,該反應生成了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其中氯化鈣在溶液中以鈣離子和氯離子的形式存在,而水以水分子的形式存在,二氧化碳逸出;根據溶液的pH值和溶液的酸鹼性的關系可以知道,pH=2的溶液為酸性溶液;
(2)①現要配製質量分數為26.5%的碳酸鈉溶液200g,需要碳酸鈉固體的質量為:200g×26.5%=53g;水的質量為:200g-53g=147g,即為147mL;
②用天平稱量物質時,對於有腐蝕性的固體應該在燒杯中稱量,應該將燒杯放在左盤,然後將砝碼放在右盤,調節游碼,向左盤加入葯品直至天平平衡;
③溶解時為了加速溶解,通常用玻璃棒攪拌來加速溶解;
④為了方便識別試劑,應該將試劑瓶貼上標簽;
(3)①根據上述分析可以知道,在溶液中含有氯化鈣、鹽酸,所以將碳酸鈉溶液滴入溶液中,即AB段發生的反應為:碳酸鈉和氯化鈣溶液的反應、碳酸鈣和鹽酸反應、碳酸鈉和鹽酸的反應,可以據此寫出它們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Na2CO3+2HCl═2NaCl+H2O+CO2↑、CaCO3+2HCl═CaCl2+H2O+CO2↑、Na2CO3+CaCl2═CaCO3↓+2NaCl;
②BC段的pH=7,且不再發生改變,則可以判斷鹽酸已被完全反應,即該段發生的反應為碳酸鈉和氯化鈣的反應,所以產生的實驗現象為產生白色沉澱;
③CD段pH值升高,說明溶液中的氯化鈣已被完全反應,而碳酸鈉溶液呈鹼性,當氯化鈣反應完後繼續滴加碳酸鈉溶液,溶液會顯鹼性,故pH會逐漸增大.
(4)鹽酸和碳酸鈉反應生成氣體,而沉澱為碳酸鈉和氯化鈣的反應生成的,但是碳酸鈣可以溶於鹽酸中,所以必須把鹽酸消耗完全才能生成碳酸鈣沉澱,結合圖中數據可以知道當滴入10g碳酸鈉溶液時鹽酸被消耗完畢,即開始產生了沉澱,最後生成沉澱的質量為5g;
設氯化鈣的質量為x,則:
Na2CO3+CaCl2═CaCO3↓+2NaCl
111 100
x5g
111 |
100 |
x |
5g |
5.55g |
50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