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关于茶具中青花瓷、汝窑、柴烧的知识有哪些
青花瓷(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柴烧:
现在所称的柴烧,多数是指日本侘寂审美体系下的陶瓷作品,与我国古代追求的审美风格是不一致的。
柴烧作品表面并不施釉,通过自然草木落灰以及温度和火焰的流向,在陶土上留下印记。
柴烧是一种由火形成的美,只要你观察就会发现,柴窑烧成作品的颜色、形状和肌理千差万别、耐人回味。
如果用10倍以上放大镜观察,釉中含有稀疏的气泡如晨星般寥寥无几,故曰“寥若晨星”。釉色天青,深浅不一,釉质莹润,光泽内含,上有细密开片,俗称蟹爪纹。
『贰』 柴窑,煤窑,气窑烧出的瓷器你能鉴别吗
景德镇瓷器分很多种烧制方法,随着工艺的逐步提升,从传统的柴烧逐渐进步到现代工艺烧制。所以烧制的瓷器就会有柴窑、气窑之分,景德镇王掌柜以现代工艺的气窑为例,与传统柴窑比较,从三个方面来看看它们的区别。
气泡
首先我们可以用在网上就很容易买到的放大镜来看瓷器的表面,观察气泡,可以很清晰明显的看出柴窑和气窑表面气泡的不同。
1、柴窑的气泡不均匀
因为柴窑在烧制过程中要不断加柴,所以温度时高时低,不可控制,表现在气泡上就是大小不一,有一定层次感。
▲柴窑在放大镜下的气泡
▲柴窑在放大镜下的气泡
2、气窑的气泡很均匀
烧制过程中温度可以很好的控制,气泡大小均匀密集。
▲气窑在放大镜下的气泡
釉面的青花
如果没有放大镜,也不要着急,我们还可以观察釉面上的青花,来进行区别。
柴窑是以松木为木柴进行烧制,在烧制过程中会产生松脂油,松脂油吸附在胎上,感觉柴窑的釉面肥润。使得柴窑烧的青花,落在胎体里,就像水墨画一样,有晕染的感觉。
▲柴窑青花
反观气窑的青花,就像浮在表面上,纹饰比较清晰、利落。
▲气窑青花
柴窑需要烧制50多个小时,而气窑则需要20多个小时,这个就好比熬汤,慢慢熬制时间长的汤和短时间的汤口感、味道指定不一样。所以长时间烧制的柴窑的质感会比气窑更沉稳,温润。
颜色
还有一种更直观的方法,就是看瓷器的颜色。
柴窑在烧制时,木材燃烧所产生的灰烬和火焰宜接窜入窑内,在坯体上产生自然落灰的现象,经长时间的高温融合成自然的灰釉,颜色会偏灰。
▲柴窑气窑的颜色则会偏白、偏亮。
▲气窑这三种方法只是让大家了解如何区分柴窑和气窑,这两种窑并没有高低之分,只是制作工艺不同。在市场上,柴窑的价格贵是因为它的合格率较低,只有30%到40%,有时甚至全军覆没。气窑是由现代工艺烧制,成功率高,它是一种社会发展、工艺进步的体现。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谢谢
『叁』 柴窑和气窑的瓷器有什么区别
一、气泡
首先我们可以用在网上就很容易买到的放大镜来看瓷器的表面,观察气泡,可以很清晰明显的看出柴窑和气窑表面气泡的不同。
1、柴窑的气泡不均匀
因为柴窑在烧制过程中要不断加柴,所以温度时高时低,不可控制,表现在气泡上就是大小不一,有一定层次感。
▲柴窑在放大镜下的气泡
▲柴窑在放大镜下的气泡
2、气窑的气泡很均匀
烧制过程中温度可以很好的控制,气泡大小均匀密集。
▲ 气窑在放大镜下的气泡
二、釉面的青花
如果没有放大镜,也不要着急,我们还可以观察釉面上的青花,来进行区别。
柴窑是以松木为木柴进行烧制,在烧制过程中会产生松脂油,松脂油吸附在胎上,感觉柴窑的釉面肥润。使得柴窑烧的青花,落在胎体里,就像水墨画一样,有晕染的感觉。
▲ 柴窑青花
反观气窑的青花,就像浮在表面上,纹饰比较清晰、利落。
▲ 气窑青花
柴窑需要烧制50多个小时,而气窑则需要20多个小时,这个就好比熬汤,慢慢熬制时间长的汤和短时间的汤口感、味道指定不一样。所以长时间烧制的柴窑的质感会比气窑更沉稳,温润。
三、颜色
还有一种更直观的方法,就是看瓷器的颜色。
柴窑在烧制时,木材燃烧所产生的灰烬和火焰宜接窜入窑内,在坯体上产生自然落灰的现象,经长时间的高温融合成自然的灰釉,颜色会偏灰。
『肆』 青花瓷是如何烧制的怎样才能将胎体烧得雪白无暇
青花瓷是如何烧制的?怎样才能将胎体烧得雪白无暇?
千百年来,青瓷窑不断烧制,成为瓷器界的一枝独秀。根本原因是当地(南方)瓷土和瓷釉的成分在窑的还原气氛中能呈青色,从而使瓷色呈青色。白瓷和青瓷最大的区别就是釉中铁的含量不同。含铁量越低,在窑中还原反应后颜色越浅。所以通过炼釉,把釉中的铁含量降低到很低的水平,烧制后的成品是白色的。
化妆土的广泛应用是隋代制瓷技术的一大进步。化妆土,即上釉前,在胎体上施一层白色细腻含铁量很少的瓷土作为保护釉。这种方法既能弥补胎体表面的粗糙,又能增加胎体的白度,从而使釉面更加白润。比较接近的例子是现代女性使用的化妆粉底。不管她脸上有什么坑坑洼洼的斑点,粉底一打就不见了(_)。瓷胎用白妆土打底后,再涂上白釉,烧成后就是白瓷。
『伍』 台湾丞汉宝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
*竹杯盤
*电子泡茶壶生铁壶
*丞汉柴烧
*汝窑手绘青花
*蝶舞青花瓷
*清风荷韵
*简单冲泡壶
*茶席系列
*水洗系列
*花团锦簇碗盤
*孟宗竹茶盤
*陶艺耐热壶炉座
*汝窑梅子绿
*汝窑天圆地方
(天青)
*汝窑天圆地方
(粉青)
*汝窑珍珠白
*运动三用壶
*黑檀配件
*精瓷茶罐系列
*花好月圆
*黑檀木茶盤
*十二生肖造型壼
*鎏金牡丹
*白玲珑迎春
*手绘仿古铁质
*天目兔毫油滴
*耐热玻璃杯组
*孟宗竹配件
*茶罐系列
*时来运转
*石茶盤
*造型壼
*落灰还原烧
*黄金玫瑰
*影青
*花团锦簇壶杯
*耐热玻璃壶
*线香盤
*工匠茶叶罐
*餐盤、砂锅
*茶席系列
*茶壶组
* 靛窑
* 陶艺古如意
* 陶艺古佰梅
*水墨兰花
*耐热玻璃茶海
*茶具配件
*汝窑茶罐系列
*细竹织布帘垫
*鉴定杯、旅行组
*哥窑(淡青/月白)
*唐宋6大名窑
* 钧窑蓝色油滴
*耐热玻璃杯
*滤网配件
*锡罐系列
*壶承(盤)系列
*兰藤花
*花枝招展
*粉彩荷花
*喜上眉梢
*水缸系列
*黑铁砂
*原矿
*手绘双鱼
*东方玉瓷白玉
*青花以和为贵
*青白釉/锦绣年华
*点金手彩绘
*工笔画花鸟
*白珍珠金盏花
*黑珍珠金盏花
*黄金云龙壶组
*手绘杯
*梦幻洒金
*无我自在
*金龙(红/蓝/白)
*堆雕手彩釉
*综合商品区
*冰裂
*团圆熊猫
*手写茶诗
『陆』 关于茶具中青花瓷、汝窑、柴烧的知识有哪些
汝窑其实也有柴烧的。目前汝窑一般称为仿汝,可以分原产地,景德镇和台湾的。哦对了还有德化的。原产地的有朱法喜、郭留江等。感觉他们做的可能最接近博物馆里汝窑最开始的状态,而台湾的晓芳感觉像是和现在博物馆里的汝窑比较像,毕竟人家上手过真品。晓芳的一件也巨贵。但是个人觉得挺大气的。德化的目前不被看好就不提了,景德镇的记得好像有的牌子是从台湾传过来后来在景德镇做的。忘了柏采算不算。现在汝窑还分纯手工的和灌浆胎的,像柏采和问鼎加上德化就灌浆的。我上几个手工的图。个人感觉手工的比较耐玩,也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意味在里面。但是釉面掌控就没有柏采和问鼎稳定了。毕竟天然矿石入釉。下面中间有一张透光杯子的照片据说是柴烧复火过的,确实很润,杯子里面的釉面也像肌肤一样。接下来是蚯蚓走泥纹。柏采有的,问鼎没入过,不知道。那些手工的杯子也很明显有的。
『柒』 柴窑裸烧可以养吗
可以。柴窑裸烧保养越好越有收藏价值,所以柴窑裸烧可以养。柴烧裸烧与罩烧和精制的青花汝窑哥窑瓷器等不同,二者自然不能用一种审美来做评价。
『捌』 永宣青花除了“苏麻离青”外还有什么特征
在过去,人们往往不加区分,统称为“宣青”,故有“永宣不分家”之说法。随着对永乐、宣德瓷器风格的不断深入研究,现已基本摸清其各自的面貌特征,完全可以将两者区分开来。特征及鉴定要点。
一般说来,永乐圈足矮浅,由于胎土淘炼精细,白沙底温润细密,有足墙内直外坡,有时偶见有小块铁色斑点,呈糯米粉状,摸之细腻滑润。也有施釉底,釉底白釉匀净,釉薄处泛黄色,厚处呈浆白色或闪青色,有些底釉开有细片纹。小器底足多施釉,有的底釉呈波浪纹;细瓷底足平切,足跟较窄。琢器器足大多是边棱状,即削切痕明显。圈足露胎处泛火石红,足内墙多泛黄斑。永乐的胎体比较轻薄,修胎工整,器物腹部的胎体接痕处不明显。
在用料上,永乐青花主要用“苏麻离青”钴料,烧造时有自然的晕散现象。青花发色浓艳,犹如宝石蓝一般的光泽。由于采用了“苏麻离青”料这种含锰量低、含铁量高的青花料,在适当的火候下就能烧出浓艳的青蓝色,不过由于青花含铁量高,往往会在青花烧成部分留下黑疵斑点,一条纹理中常见的钴铁结合晶斑,浓重处凝聚为黑色锡光。也有将进口料和国产料相结合使用的,如以淡色国产料绘云水,浓色进口料绘游龙,使色泽对比鲜明,凸现主题。在传世品中,也有不带铁锈斑黑斑的,青花色泽极为幽雅美丽的瓷器,其实用的青花料还难以确定,估计是淘洗纯度较高国产钴料或进口国产混合料。
永乐时期的釉面以肥厚、细腻、光滑、莹润、平净为主要特征,绝无橘皮釉纹。就青花瓷器的釉面而论,永乐瓷器的釉面青白程度较元代有所减弱,釉面青白为整个明代传统烧造方法所致,因釉料中掺有草木灰,并用木柴烧,所以会产生这种效果。现代瓷器的釉面成分及烧造工艺都与明代不同,因此釉面无此青白色。
永乐青花瓷一般无款识,只有极少数有“永乐年制”的年款。但从明正德年开始,就出现了仿永乐窑器款。其后,嘉靖、万历,康熙、雍正,清末民初都有仿款出现。历代仿款有青花写款、阴文刻款、阳文刻款三种字体;字体和写法也不一样。款的外围常饰花瓣形图案,线条硬直欠流畅,也有的围以单圈。所以凡以四字楷书或六字款写在器里、底足或口上的多是后代仿品。
永乐的纹饰疏朗秀丽、笔意自然。图画花纹多为双钩填色,绘笔用小笔触,往往出现深浅不一的颜色。青花纹饰的线条中常有钴铁的结晶斑,这是由于钴料研磨不细所致。器物上构图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其纹饰无论是粗笔写意还是细笔描摹,均给人以清秀之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时已不见洪武朝所盛行的以扁菊花为主题的纹饰图案了,这在断代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提示。
仿品瓷胎厚薄均匀,而真品较薄,迎光可看见釉面有不均匀现象;永乐青花压手杯为历代所仿,明万历时所仿的产品青花色艳而不浓艳,且器型略大于真品;清康熙、雍正时所仿的产品酷似真品,然而在胎釉上仍然带有清代的风格;清同治、光绪时所仿的产品器型就要比永乐的大得多,并且胎体厚重,纹饰也比较粗糙。近现代的仿伪品往往忽略了其器足之外的一道贴地凸线。
『玖』 景德镇哪个窑口做的茶器好
有个小众品牌,余器 ,里面做的四大名瓷之一的粉彩瓷很美
『拾』 明朝永乐时期青花瓷赏析
青花瓷器的创烧产生,以及收藏鉴赏普及,是一个世界性文化课题,更是全球范围内,文博界、收藏界最为关注和热衷的焦点议题。
永乐青花端庄秀美,器物线条非常柔美流畅。讲究修胎,器形十分规整。瓷胎由于注意淘炼,胎质纯,含杂质少,胎质细腻,胎色洁白,胎体厚薄适度,灵巧凝重,较之洪武朝普遍轻薄一些。永乐时期由于烧造温度的提高,釉面肥厚、细腻、光滑、莹润、平净,绝无橘皮釉纹,有少部分器物釉面开片,以脱胎器名传于世。釉色大多白中泛青,有些呈现洁白色,接近甜白釉,釉汁肥厚处闪现虾青色。口沿和底部釉薄处大多为白色或黄色,器物里外釉面较均匀。民窑器普遍有缩釉现象。其釉面青白程度较元代有所减弱,釉面青白为整个明代传统烧造方法所致,因釉料中掺有草木灰,并用木柴烧,所以会产生这种效果。现代瓷器的釉面成分及烧造工艺都与明代不同,因此釉面无此青白色。
永乐时期青花瓷器造型圆润、灵巧、清秀,不但继承了前朝器形,还吸收了大量外来的元素,制作出了许多创新器物。传统器物有梅瓶、玉壶春瓶、贯耳瓶、竹节柄壶、执壶、僧帽壶、梨形壶、折沿盘、盏托、深腹洗、无挡尊、渣斗、香薰、笔盒、三足炉、大盘、大碗、碟、罐、钵、高足杯、各式碗等。
梅瓶线条更加流畅,底部较为丰满。玉壶春瓶颈部较洪武时期变细,造型显得更为清秀。僧帽壶比元代也有所变化,线条刚柔相间,匀称端庄。碗的造型多样,有撇口、敛口,大小多种式样。其中一种墩式碗,口至下腹部线条较直,至近底略收,碗下部比较丰满,足大而浅,为该时期较为常见的,后为宣德时期所仿效。各式大盘亦比洪武时期工艺精细,纹饰多样,绘画技法更加成熟。
据明王世懋《窥天外乘》记载:“我朝则专设于浮梁县之景德镇,永乐、宣德年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棕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无疑,进口的苏麻离青开创了永乐青花瓷烧造艺术的黄金时代。永乐的青花瓷器所用青料,以苏麻离青为主。苏离麻青属高铁低锰型钴料,而国产钴料为低铁高锰型。二者在发色效果上有着显著不同:进口苏离麻青钴料绘制的青花色调浓艳深沉,线条晕散,蓝色中掺杂有黑色斑点,黑色斑点是因含铁量较高所致,咬入胎骨,用手触摸有凸凹不平的感觉,视觉上亦有色调深浅变化莫测的效果,恰似中国传统水墨画;而采用国产钴料绘制的青花色调清新淡雅,线条稳定,因青料中减少了钴铁着色而增加了钴锰着色,故形成纯正蓝色,且蓝中略带紫色调。
也有部分国产青料,但即便是国产料,发色也相当好。反映了这一时期与外域、外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纹饰多见各种缠枝或折枝花果、龙凤、海水、海怪、游鱼等。胎质较以前细腻致密。釉质肥润,多见橘皮纹。永乐的器型轻薄、秀美,纹饰疏朗,描绘细腻,底釉较白,器物多无款,仅见“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
清代前期出现了大量仿明永乐青花瓷,尤以雍正、乾隆时期的仿制效果最佳。但其是以国产浙料来模仿永乐苏离麻青料的呈色,同时采用重笔点染的方法着力显现永乐青花那种特有的黑褐色结晶斑,青花黑疵没有沉入胎骨的凹陷现象,显得规矩生硬而呆板。另因有的器物上落有清代的帝王年号款,时代特征明确,故给仿永乐青花断代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而对于那些不带清代帝王年号款的仿永乐青花则需要格外注意,应采用胎、釉、彩、造型、工艺等多方面结合的综合鉴定方法进行判断与评价。
民国时期亦因仿古风气兴盛而烧造有仿永乐青花瓷。民国仿永乐青花除了造型、纹饰、工艺上的模仿外,还刻意模写“大明永乐年制”款,显得画蛇添足。
香港纪伯伦国际征集处刘生整理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