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养金龙和软化水
1.水质饲养金龙鱼需和弱酸性软水。 一般源自江河的自来水的水质为弱酸性,是适合金龙鱼的软水。 但是自来水中,含有氯或氟,这对金龙鱼是有害的,甚至引起死亡。因此在饲养金龙鱼时,必须把水先存贮1~2 天或在日光下晒半天,使得溶解在水内的氯或氟得以自行消失。 如果可在水中添加极少量的大苏打以分解氯。 若使用来源于地下的自来水、井水、矿泉水,硬度可能偏高, 应加入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的白开水或蒸馏水, 将水的硬度降低。水族箱中养金龙鱼较久的老水,由于蒸发作用, 一般也会变为硬水,应及时软化。 水质软化最简单的办法是先把水煮沸,除去杂质, 或用离子交换树脂过滤设备过滤。
2.水温水温最好保持在24℃~26℃, 特别是饲养银龙和黑龙,水温需要提高到28℃~30℃, 金龙鱼对水温忽然升高或降低非常敏感,易使神经系统休克、吸收中断、导致死亡。在饲养金龙鱼时, 必须严格控制水温的恒定。尤其是水族箱养金龙鱼,换水时新旧水的温差不要超过2℃,而且新水注入时,一定要惯注、散开。 当金龙鱼经过运输转入新环境养殖时,应等15分钟左右, 待运载容器与新的放养环境水温相近时再将鱼放入。
3.氧气和光线水中溶解氧的来源主要有二。 一是水生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二是直接从空气中溶入。 但水中残饵、 鱼的排泄物和水生植物枯枝败叶的分解作用,也在不断消耗水体的溶解氧。 因此应及时清理饲养池和水族箱的各种污物。 为了保证水池或水族箱中有足够的溶氧,还应配套增氧设备。 另外,水中溶解氧的消耗同金龙鱼放养密度密切相关,依照笔者经验,金龙鱼饲养最佳密度以鱼体长20厘米, 水深度50厘米计算,水面5平方米可养15尾,15平方米则可养30尾,随着水面的扩大,放养密度可适当提高。 鱼在生长过程中需要适度光线。 最好是一天内早晚两次的阳光能照射到饲养水3~4小时为佳。 光线过暗,金龙鱼行动呆板,食欲不振,色泽暗淡;光线太强, 同样会游动不正常,甚至出现气泡病等。
㈡ 养金龙鱼需要注意什么
养金龙鱼需要注意:第一,鱼缸选择1.5米左右长度的,同时给鱼缸加盖,不然金龙鱼容易跳缸。第二,使用软水饲养,水温控制在24~28度。第三,每天让金龙鱼接受4~8小时的光照,这样有利于发色。
要想提升金龙鱼鳞片的光泽度,需要适当让它晒阳光,或者给它开灯。每天可以让金龙鱼接受4~8小时的太阳光散射,注意别让阳光直射到它们。
㈢ 金龙鱼喜欢什么样的水温水质
把鱼养活容易,自来水就可以,加热棒,过滤都齐全就OK了,要是想养出精品龙鱼,那还是慢慢学习吧,每个几年时间养不出精品龙鱼
㈣ 金龙鱼需要的水质和水温
龙鱼的生存需要弱酸性到中性的水质,硬度要求软水。PH值6.5-7.5之间,DH值3-12。水温24-28摄氏度都可以。亚硝酸盐含量以及氯含量最好为零。
鱼缸尺寸:由于龙鱼属于大型鱼类,鱼缸至少长1.5米,宽0.5米,高0.7米。鱼缸一定要加盖,龙鱼属于上层游动的鱼,喜欢跳跃,以避免无人时跃缸而出窒息而死。
光照:红龙鱼需要光很多,每天光照最好达到4个小时。其它龙鱼也最好能达到8个小时的光照。有些养鱼爱好者,比如养红鱼,喜欢用红色的光来照红龙鱼,这样以达到更好的效果。龙鱼最好的光照是白天的日光,长期使用灯光会遮暗龙鱼的背部。
㈤ 金龙鱼和银龙鱼哪个水质要求高
金龙鱼和银龙鱼水质要求一样高。
一、金龙鱼和银龙鱼所需水质
龙鱼的生存需要弱酸性到中性的水质,硬度要求软水。pH值6.5-7.5之间,DH值3-12。亚硝酸盐含量以及氯含量最好为零。
二、水质的应急处理
如果养鱼的生物过滤没有形成或遭破坏,而鱼出现问题急需处理水质,此时对水中氨的处理:
1、换一部分水(1/4左右)降低浓度;在过滤器内加入沸石(市场有卖)快速吸附氨;添加入消化细菌(推荐用干粉的)来分解氨。
2、对水中亚硝酸盐的处理
换一部分水(1/4左右)降低浓度;放入适量的无碘盐(以平均100升水中加入5克左右)。
三、金龙鱼和银龙鱼所需水温
金龙鱼:水温24-28摄氏度都可以。银龙鱼:水温最好保持在25到28摄氏度之间。
(5)金龙鱼纯水软水扩展阅读
物种溯源
1、金龙鱼
远在太古石炭纪,隶属骨舌鱼科(Osteoglossidae)科的龙鱼便已经开始存在了。骨舌鱼科是华莱士线两侧发现的唯一的淡水鱼家族。在1.4亿年前,龙鱼迁移到亚洲和印度次大陆,地球地壳的移动逐渐地把它们分布到世界各大陆去。
龙鱼,原产地称之为“Arowana”,华人的发音为‘亚罗娃娜’,中文名称”硬仆骨舌鱼“,音译来自西班牙语“Pez lengüihueso malayo”。”Pez(仆)“在西班牙语中是”鱼“的意思,“lengüihueso”是“长舌”的意思。其学名“Scleropages”是舌头、硬咽状的意思。
2、银龙鱼
双须骨舌鱼主要产于巴西亚马逊河流域。1929年被鱼类学家温带理(Vandelli)首先发现。在当地是一种食用鱼。1935年引入美国。1955年引入日本。1966年日本神户的宫田先生在九州阿苏长阳的热带养殖场利用温泉首先人工繁殖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