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水墨画与诗的意境
水墨画:由水和墨经过调配水和墨的浓度所画出的画,是绘画的一种形式,更多时候,水墨画被视为中国传统绘画,也就是国画的代表。也称国画,中国画。墨水画是中国传统画之一。
墨水是国画的起源,以笔墨运用的技法基础画成墨水画。线条中锋笔,侧锋笔,顺锋和逆锋,点染,擦,破墨,拨墨的枝法。墨于水的变化分为五色。画成作品,题款,盖章。就是完整的墨水画作品。
基本的水墨画,仅有水与墨,黑与白色,但进阶的水墨画,也有工笔花鸟画,色彩缤纷。后者有时也称为彩墨画。在中国画中,以中国画特有的材料之一,墨为主要原料加以清水的多少引为浓墨、淡墨、干墨、湿墨、焦墨等,画出不同浓淡(黑、白、灰)层次。
别有一番韵味称为“墨韵”。而形成水墨为主的一种绘画形式。
(1)纯水墨画赏析扩展阅读
艺术特征
水墨画是中国汉族特色较强的一种绘画艺术形式,借助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绘画工具和材料(毛笔、宣纸和墨),表现具有意象和意境的绘画。其特征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从工具材料上来说,水墨画具有水乳交融,酣畅淋漓的艺术效果。
具体地说就是将水、墨和宣纸的属性特征很好地体现出来,如水墨相调,出现干湿浓淡的层次;再有水墨和宣纸相融,产生溵湿渗透的特殊效果。二是水墨画表现特征,由于水墨和宣纸的交融渗透,善于表现似像非像的物象特征,即意象。
这种意象效果能使人产生丰富的遐想,符合“中国绘画注重意境”的审美理想。
㈡ 西方油画和中国水墨画,你更欣赏哪一种,为什么
就我个人而言的话,我更喜欢中国的水墨画,因为水墨画,看起来非常的灵动,很有气韵,有一种中国传统的意境在里面,而西方的油画则是用丰富多彩的颜色堆砌出物体的质感。我个人会更喜欢偏灵动的画作,所以我会更偏向于中国的水墨画。
所以对比西方的油画和中国的水墨画,我个人会更加喜欢中国的水墨画,因为中国的水墨画意境非常深远。
㈢ 中国著名山水画欣赏
溪山行旅图 溪山行旅图 北宋 范宽 绢本墨笔 纵206.3厘米,横103.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
米芾对范宽的绘画风格曾作过这样的描述:“范宽山水丛丛如恒岱,远山多正面,折落有势。山顶好作密林,水际作突兀大石,溪山深虚,水若有声。物象之幽雅,品固在李成上,本朝自无人出其右。晚年用墨太多,势虽雄伟,然深暗如暮夜晦暝,土石不分。”我们把这段话用来与本图勘校,就会感到很是妥贴。所以历来鉴藏家和美术史家们均坚信此图为范宽真迹。近年对画幅树下草业间“范宽”二字款 的发现更证实了这点。
此画单从构图方面说,应属于平易之境,但它却产生了非凡的力量。究其原因一是造型的峻巍,其次是笔墨的酣畅厚重。此图经清内府收藏,《石渠实笈初编》著录。
“溪山行旅图”是范宽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绘画史中的杰作。这件作品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气势雄强,巨峰壁立,几乎占满了画面,山头杂树茂密,飞瀑从山腰间直流而下,山脚下巨石纵横,使全幅作品体势错综,在山路上出现一支商旅队伍,路边一湾溪水流淌,正是山上流下的飞瀑,使观者如闻水声、人声、骡马声,也点出了溪山行旅的主题。
范宽以雄健、冷峻的笔力勾勒出山的轮廓和石纹的脉络,浓厚的墨色描绘出秦陇山川峻拔雄阔、壮丽浩莽的气概。这幅竖长的大幅作品,不仅层次丰富,墨色凝重、浑厚,而且极富美感,整个画面气势逼人,使人犹如身临其境一般。扑面而来的悬崖峭壁占了整个画面的三分之二。这就是高山仰望,人在其中抬头仰看,山就在头上。在如此雄伟壮阔的大自然面前,人显得如此渺小。 山底下,是一条小路,一队商旅缓缓走进了人们的视野——给人一种动态的音乐感觉。马队铃声渐渐进入了画面,山涧还有那潺潺溪水应和。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就是诗情画意!诗意在一动一静中慢慢显示出来,仿佛听得见马队的声音从山麓那边慢慢传来,然后从眼前走过。
《溪山行旅图》,好就好在静止的画面有一种动感,一幅空间艺术的绘画却有一种时间艺术的感觉。面对这幅一千多年前古人的绘画,体味着画中令人心醉的意境,怎能不令人发出由衷的赞叹。
打开《溪山行旅图》,一座大山矗立眼前,和山水一起映入人们眼帘的,还有不少收藏者的题款,而这些题款,就成了揭开名画流传千年的唯一线索。
这枚“御书之宝”方玺的印文和印色,具有明显的宋代特点。可见,这幅名画曾经被收藏于北宋的皇宫。随着金兵南下,北宋灭亡,皇宫里的大量珍宝绘画开始流散于民间,其中也包括范宽的《溪山行旅图》。
范宽发展了荆浩的北方山水画派,并能独辟蹊径,因而宋人将其与关仝、李成并列,誉为“三家鼎峙,百代标程” 。后人将范宽与李成、董源二人合称“宋三家”,之后的“元四家”、明朝的唐寅,以至清朝的“金陵画派”和现代的黄宾虹等大师,都受到范宽画风的影响。
宋元两代,大师级的画家都以范宽的绘画为典范。南宋初期的李唐,稍后的一些的马远、夏圭元代的倪云林、王蒙,都对范宽的画风大加赞赏。
几乎所有著名的画家,说到范宽山水画神异的表现力时,都一致认为“范宽之画,远望不离座外”,范宽的画,远远看去,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认为范宽“画山,皆写秦陇峻拔之势。大图阔幅,山势逼人,真古今绝笔也”。
继续看画,就会发现第二枚御用方印,这枚 “御书之宝”的印鉴,是乾隆皇帝专门用于收藏的印鉴。
巍峨的山峰,葱茏的林木,突兀的巨石,描绘出雄伟的自然景色;山路间行商的小小驮队又显出了人世间生活的脉搏,自然与人世的生命活动处于和谐之中
㈣ 中国水墨画的特点是什么
中国水墨画的特点:
创造形神交融、天我合一的意境,即不但表现丰富多彩的自然景物,且往往由有限的取景来表现对整个宇宙自然的由表及里的认识,或于山水之中寄托对于国土家园的感情,因而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和社会审美意识,也可以说从侧面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
水墨画:由水和墨经过调配水和墨的浓度所画出的画,是绘画的一种形式,更多时候,水墨画被视为中国传统绘画,也就是国画的代表。也称国画,中国画。基本的水墨画,仅有水与墨,黑与白色,但进阶的水墨画,也有工笔花鸟画,色彩缤纷。后者有时也称为彩墨画。在中国画中,以中国画特有的材料之一,墨为主要原料加以清水的多少引为浓墨、淡墨、干墨、湿墨、焦墨等,画出不同浓淡(黑、白、灰)层次。别有一番韵味称为“墨韵”。而形成水墨为主的一种绘画形式。
中国水墨画在形象描绘上,山水画的特点为重宏观、重整体的把握,而非拘泥于细枝末节。对于物象的组织构造,则创造了独特的程式化表现方法,但并非机械照搬,而是灵活地用高度提炼的结构程式来表现物象。在空间的处理方法上,提出高远、平远、深远、阔远等概念,并巧妙加以融合运用。构图上,则较人物画、花鸟画更重"势"与"开合起伏"的表达。"势"为具体形象间的联系,而"开合起伏"为这种联系中的节奏变化。这表现了山水画中在静态的画面和形象组合中对于大自然的内在联系的一种运动的、全面的观察与表现观念。山水画的笔墨技法,较人物、花鸟画丰富多变,各种皴法和点苔法为笔法之要素;而墨法则有"染"、"擦"、"破墨"、 "积墨"等种种手段,笔墨交融,有力地影响了其表达感情、状物写意的功能。
㈤ 水墨画的鉴赏
鉴赏墨:如故宫收藏的“乾隆御咏西湖十景十色墨”,色彩各异,墨的形式富于变化。一面为阴文楷书填金乾隆御咏西湖十景十色七言律诗,一面浮起诗中所咏西湖十景图画。依次为“曲院风荷”、“花港观鱼”、“苏堤春晓”、“断桥残雪”、“三潭印月”、“双峰插云”、“柳浪闻莺”、“南屏晚钟”等。画面的构图,以极简练的手法刻画出方题的基本特征,艺术地再现了杭州西湖的美丽景色,形象地反映出200多年前,西湖十景的历史面貌,是较好的鉴赏墨。此套墨为色墨,是绘画用的颜料,有红、黄、青、绿、蓝、棕、白色等色,多为天然色料配制,色彩纯净艳丽,不易褪色。虽早期色墨不多见,但从唐、宋的绘画中,可以看到颜料的精美与华丽。唐人《金碧山水图》,画面以青、绿色彩为主,间施以金描绘出秀丽苍翠的山川,巍峨宏伟的殿阁,展现出辉煌壮丽的自然图景,突出了色彩的美丽。五代著名画家顾闳中创作的《韩熙载夜宴图》,画面前后分作5段,用浓笔生彩的艺术手法,把南唐宰相韩熙载的夜生活,刻画得惟妙惟肖。宋徽宗赵佶的《听琴图》,色彩柔和艳丽,人物传神,更显出色彩的美妙。这些在纸、绢上的色彩,已历经了八九百年,乃至上千年历史沧桑,仍然保持着夺目的光彩,充分显示了这些彩色墨制造精良,是古代鉴赏的佳品。
鉴别文物真伪是文物科研及陈列研究的前提,无鉴别真伪就谈不到鉴定。所以鉴别、鉴定是文物工作者首要解决的。我们鉴别鉴定的目的是为人们提供研究真实可靠实物的参考凭证。我们鉴别墨也一样,要求多看实物、多记实物,通过实物与文献资料相互印证,看后加以思考,善于比较分析,善于发现问题,多看实物是可以对某一名家名作的墨质、题识、图案、墨品、风度认识就越深刻熟悉。加上不断充实自己的学识,多学文献资料,并学会区分歙县与休宁各派的墨品及风度的特点,通过对墨品的了解,即使在没有年款的情况也可以鉴定出是哪些名家墨品。如:康熙三十五年所制“耕织图”墨品,乾隆三十年所制“棉花图”无论仿造、改制,我们都可以断定康熙三十五年以前没有“耕织图”墨品,乾三十年以前没“棉花图”墨品,以后仿造可能就是旧模新作比较容易鉴别真伪。还有清代名家墨品分等级、价格也可以参考。
另外避讳对墨影响,封建社会有国讳与家讳之说。国讳是避皇帝与孔子的名;家讳是避自己祖先的名字。避讳的方法是,在书写时候凡遇到应避的名讳,或缺笔或易字,说念之时改原音。“避讳”对于文物鉴别有一定影响。如“避讳”对于明清两代墨的鉴别尤为重要。明代还可以,在明清两代制墨中品名,斋名常用“玄”字,“玄元灵气”、“九玄三极”等。到了清代康熙皇帝名玄烨,因而“玄”字避讳,或改写元,或缺写一笔,明清两代凡有“玄”字的墨如不是仿造假品,当是康熙以前的作品。如“玄”改写“元”或缺一笔当是康熙以后的作。而由于“玄”字墨品给明代墨带来多少厄运。明代的“玄”字墨到了康熙以后,均挖去“玄”字或将墨毁坏。总之“玄”给明代传品招致厄运,其损失不可估计,但同时也在鉴别方面起到了划分时代的作用。由于明清两代书画受各流派的影响,其风格有所不同;因书画风格不同,其墨模雕刻技巧、手法,显然有时代的区分。明代的书法多遒劲,雕刻手法为了表达遒劲,刀法则需要深厚,才能显示字体雄健,阳文字锋芒峻厉,圭角崭然。清代书法多秀润,雕刻手法必须掌握精秀润细的刀法,才能表达柔丽清雅。绘画与书法完全一致,因之明清两代雕刻墨模的技巧,以明清两代书画不同风格,而形成两大流派:明代墨模,其刀法多深厚有力;清代墨模,其刀法多柔妍精细。其所以不同,实因书法绘画风格不同所致。这样对鉴别明清两代名墨,就可掌握内涵。
明清两代大部分为了更换墨模,不在模上刻用年款,即刻上也在侧面,更换时也不影响墨面。
在墨上考证年代,只能以自制墨来解决,文人官吏嘱墨家制墨不惜墨模成本,带有纪念性的墨品,多署干支年款,这就为我们考证年代提供了方便。
另外从墨模上鉴别墨品,墨模使用年久影响墨面的清晰,凡是初版初刻,花纹、书画、印章均特别清楚悦目;相反,墨模使用久了,墨面就显得模糊不清,可能是复制,年代则稍晚一些,所以说墨模可以反映墨家业务大小,经营盛衰。
墨品的漆衣,是在墨布加刮摩。通过漆衣也可鉴别墨,漆衣墨凡年代较远,漆皮显得浑厚,并呈蛇皮断纹,与古琴相似。断纹不是裂纹,有纹不裂,隐蕴在漆皮之间,又与古瓷开片相同。漆皮墨盛于万历年间,清康熙墨少见,乾隆晚期以后漆衣墨,其光泽漂亮有余,而苍厚浑朴不足。墨上的漆边也可作为不同时代的风尚,有助于我们对年代的鉴别。明代大从漆上下左右侧通漆边,正面背面为本色。清代多漆两面的边,两侧上下都不漆。
㈥ 水墨画的特点是什么
水墨画是中国特色较强的一种绘画艺术形式,借助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绘画工具和材料(毛笔、宣纸和墨),表现具有意象和意境的绘画。其特征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从工具材料上来说,水墨画具有水乳交融,的艺术效果。
具体地说就是将水、墨和宣纸的属性特征很好地体现出来,如水墨相调,出现干湿浓淡的层次;再有水墨和宣纸相融,产生溵湿渗透的特殊效果。二是水墨画表现特征,由于水墨和宣纸的交融渗透,善于表现似像非像的物象特征,即意象。这种意象效果能使人产生丰富的遐想,符合“中国绘画注重意境”的审美理想。
㈦ 水墨画究竟怎么欣赏
其实 水墨画 本身就有几个很典型的特点,也即是本身就具有某些现代表现手法的特征:单纯性、象征性、自然性。三者中,单纯性可以发挥到当代的“极限主义”, 象征性可以转向“概念艺术” 、“抽象表现”和象征主义。因此,传统套路中早早就孕育了现代艺术才达到的一些方式和手法,要转变它的整个方向,恐怕相当困难。这也就是为什么理论界喋喋 不休的争了几十年,到现在也没有看见多少成功的突破流派。漫说流派,就是具有强烈个人风格走向的画家也是凤毛麟角。而社会、大众、艺术界对这些变革之后的 作品的承认、接受又非常有限。 1400多年水墨的发展,的确有不同时期的差异,现存的唐宋人画山水多湿笔,出现“水晕墨章”之效。元人始用干笔,墨色更多变化,有“如兼五彩”的艺术效 果。中国人喜欢以奇数说事,因此把墨可分作墨、淡墨、浓墨、极淡墨和焦墨五墨,也就是焦墨一浓墨一重墨一淡墨一清墨五层次。其实,墨因水分稀释而千变万 化,又何止五色呢? 浓淡配合,干湿配合。“浓破淡”的方式,画面感较为融合。而“淡破浓”的方式,由于生宣纸有先入为主的特性,尤其是浓墨八成干时再用淡墨或清水去破,这样,先画的部分就较为清晰。 墨厚了,就叫做“积墨”,是为了使画面厚重。一次用墨不够分量,可反复加强。积墨积在什么地方好呢?如果墨色非常淡薄,叫做“淡墨”,用墨的时候追求透明、纯净。笔与笔之间形成的水印。淡墨与浓墨呼应、对比、相互依托,才有浓、淡之感。 20世纪初期,已经有一批画家提出吸收西画的技法和概念,才能促进 水墨画 的现代化。当时的探索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在继承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吸收外来艺 术,走一条融合中西的创作道路。另一类是从内到外完全摆脱传统绘画的影响,走一条用西方现代艺术的观念来进行创作的道路,但是并不放弃使用传统 水墨画 的笔、墨、纸等媒材。走了一百多年,特别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更是风起云涌。但是到今天看看,没有什么人能走出来一条康庄大道来。画界、评论界的争 论我看倒无所谓,有所谓的是绘画需面对的收藏家和观众,他们对这些探索态度冷淡,大部分甚至有点无动于衷,哪能够说成就呢?博物馆不收藏,收藏家不收藏, 观众不看,刊物介绍也少,评论家各自说自己的看法,永无定论, 怎么 推进呢? 当代的水墨有一种民族艺术的标记,虽然日本、韩国也有人画水墨,但是真正能带给世人感受的水墨,还是跟中国形象密切相连的。你非说是西方当代艺术形式,不 过用了水墨表现,西方评论界多半不吃这一套,就说你是中国的传统手法。几个一直在外国做水墨创作的艺术家,比如杨佴一直在日本,他的作品明显受法国印象主 义以后的画家影响,画的还是 水墨画 。我到日本和多摩美术大学的几个教授谈水墨问题的时候提到他的作品,他们轻描淡写地说他是中国 水墨画 家,没有一个人认为 他是后印象派的;台湾的袁金塔、刘国松、香港的王无邪,因为他们作品的媒材主要还是宣纸和水墨,虽然他们的作品与传统 水墨画 已有了明显的距离,但我在美国 看他们的展览时,注意到旁边的美国人都这样评说“中国画能够这样画真有趣”,却并没有听过一个人说这是当代西方艺术的发展。是不是有点“媒体决定论”的问 题呢?我不知道。但是这种特定的媒体,特别是笔墨宣纸的框框,基本给这类画打上了一个民族标记。 几类当代 水墨画 家中,有把传统水墨的本末里外全抛弃,用 水墨画 当代试验画的一批人。最近这些年,我看见在大陆冒出好多 水墨画 家群体,有传统 水墨画 、实验水 墨画、表现性 水墨画 和新文人画等群体。这批画家都比较年轻,从他们的创作来看,起码有一点我看是共同的,就是他们所受的美术教育都是西式体系的,他们的艺 术概念是西方的绘画艺术观念和形式因素,水墨仅仅是用来创作的工具而已。比如我看见的张羽、刘子健、阎秉会、魏青吉、方土等人,他们的作品是试验性水墨的 经典。而就我看,则是西方的技法背景、艺术思想水墨化的结果。我自然不反对这种探索,但是如果从水墨来说,把技法、表现的概念都换了西方的,那么剩下来的 除了宣纸、水墨之外,还有什么呢?问题是这类型的试验水墨在西方艺术界也未必得到肯定和接纳,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不上不下的状态。 另外一批人,则去本留末,去里留外,延续传统水墨的路走,添加进去一些西画的元素。赵绪成、董小明、孙海清、钟儒乾等人的这些作品明显地让人感到是受现代 艺术形式的影响,所表现的对象却是中国的。这样是用中国的皮来弘扬西方的神,如赵绪成将抽象表现主义的形式和石窟艺术的历史感结合起来,董小明将熟悉的水 墨形式与抽象主义的节奏感结合起来。他们的创作乍一看是中国题材的,再细细看看下去却感受到了北欧冷漠的隔世感,是德国的表现主义艺术。表现意识是中国写 意传统,是用水墨表达现代主义。 在众多的试验性水墨艺术家中,台湾的刘国松凭借其画作宇宙风景是最早取得成功的一位。张羽、王无邪画显微世界;黄一瀚画虚拟世界;还有我看到张正民的《时 尚制造》,高鹏的《金陵不夜城》,薛亮的《都市墨意之一》,谢海的《科隆景象》,韩书力的《乐生图》,杨怀武的《四条屏》,冯劲松的《荷塘印象》,王法的 《城市建筑》,王剑阁的《崛起》,陈辉的《皖南印象之一》,黄孝逵的《清水居鸟生四图》……,真是五花八门,琳琅满目。当代 水墨画 突破了传统符号象征体 系,也突破了上世纪50年代以来形成的“新传统”的范围,越来越趋向一种多样化、个人化的世界。当代 水墨画 反映了我们生存环境中不断变化的个人态度。 这些作品,我在好多水墨大展中看过,数量庞大、尺寸庞大,也的确有些想法。在我来说,第一,因为对西方的当代艺术了如指掌,对于那些作品中的西方当代元 素,我可以说是熟视无睹。如果这个核心打动不了我,那么我认为余下的水墨也只是是很表层的,既缺乏传统笔墨的根基,又还没有形成当代艺术技法的体系,所以 怎么 看都是空空荡荡。去年在广州美术学院的新展览馆中看了一个大型的水墨展,在广东美术馆看了三年展,其中的水墨作品,思想和形式内容双空的实在多。艺术 家中好多除了要做到耸人听闻之外,好像没有什么想说的,没有什么潜台词,也没有什么技法来承载他们的概念,展厅中看的人都很沉闷,我估计是谁也没有看懂。 说危机,我看这种不旧不新、不中不西的心理状态才是最大的危机。 看完这类当代 水墨画 展,我走出门来心里经常是闷闷的,往往也没有什么评论可说。我在美国的当代艺术馆出来却不是这样的,经常会有感而发。也可以看到有好多 评论家都滔滔不尽地进行评说,评论的文章也言之有物。是不是当我们走西方风格的时候不求甚解,而对于传统又嗤之以鼻造成这样的尴 尬呢?
㈧ 关于梅花的水墨画的赏析150字
四君子”是指中国画中的梅、兰、竹、菊,中国古代绘画,特别是花鸟画中,有相当多的
作品是以它们为题村的,
它们常被文人高士用来表现清高拔俗的情趣:
正直的气节、
虚心的
品质和纯洁的思想感情,因此,素有“君子”之称。
小小的花瓣,细而有劲的枝,淡淡的粉白,缠绕在周身的芳香。那是一种在冬天才傲然
开放的花,
那是一种在雪中才显得更加纯白的花,
那是一种雪花压不到的花。是的,那就是
梅花。
在冬雪中傲然挺立的花。
古有很多文人墨客都对梅花赞赏有加,
其中最有名的有宋代
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其中“树枝”与“墙角”搭配极为自然,显出了梅的
清瘦,又自然而然地想到这“树枝梅”的姿态。诗人用零星的笔墨层层展开意境,几笔实写
提起无限虚景,梅之精神也被表达得淋漓尽致,此诗人之神往,亦令读者神往。
㈨ 明徐渭墨葡萄图的作品赏析
徐渭曾被浙闽军务总督胡宗宪聘为幕僚,这期间他参加乡试八考八落。后来,明奸相严嵩之子因通倭罪被杀,胡宗宪也被捕,徐渭以为自己也不能幸免其祸,遂惧祸而狂,多次自杀但都归于失败,后因误杀继妻而下狱7 年。出狱后的徐渭已经是50多岁的人了,由于饱尝世间酸辛,对世事已心灰意冷。徐渭的不幸反而成就了他在诗词、戏曲、绘画上的辉煌业绩,这里我们只就他的绘画成就加以论述。
写意花鸟画由“吴门画派”的沈周、文征明、唐寅、陈淳继承元代没骨写意画法,用文人画笔墨法式重新梳理写意花鸟画,将具有独立语言和自身发展的用笔、用墨引入自然界的花花草草之中,使文人画家不再依靠描写梅兰竹菊来抒发内心的情志逸趣,仅靠几种单调的物象和单纯的墨色已满足不了士大夫文人丰富的情怀。写意花鸟画笔墨语言的相对独立,使文人画家既可以在笔墨天地中陶冶自我,又能将心灵寄托于所画物象。写意花鸟笔墨的独立,使笔墨表现形式空前自由,不久便出现了大写意的艺术高峰,而徐渭则是大写意的代表人物。
徐渭在陈淳的基础上,将小写意发展为笔墨恣肆的大写意。徐渭的写意花卉,“走笔如飞,泼墨淋漓”,在用笔上强调一个“气”字,用墨上强调一个“韵”字。他的用笔看似草,若断若续,实际笔与笔之间有“笔断意不断”的气势在贯通着;他的用墨看似狂涂乱抹,满纸淋漓,实际上是墨团之中有墨韵,墨法之中显精神。他的恣肆纵横、解衣盘薄,在其泼墨大写意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他自己认为作画“大抵以墨汁淋漓、烟岚满纸、旷如无天、密如无地为上”,“百丛媚萼,一干枯枝,墨则雨润,彩则露鲜,飞鸣栖息,动静如生,悦性弄情,工而入逸,斯为妙品”。由此可见,徐渭的画是在用情感来调动笔墨,在他的画中笔墨和物象都退居第二位。笔墨在他那里已不是问题,物象只不过是个载体,他将自己的人生升腾于笔墨、物象之上。《墨葡萄图》最能代表他的大写意花卉风格。画中有作者自己的题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这正是作者心境的写照。下钤“湘管齐”朱文方印,尚有清陈希濂、李佐贤等鉴藏印多方。
此图构图奇特,信笔挥洒,似不经意,却造成了动人的气势和葡萄晶莹欲滴的艺术效果。此图纯以水墨画葡萄,随意涂抹点染,倒挂枝头,形象生动。画藤条纷披错落,向下低垂。以饱含水分的泼墨写意法,点画葡萄枝叶,水墨酣畅。用笔似草书之飞动,淋漓恣纵,诗画与书法在图中得到恰如其分的结合。作者将水墨葡萄与自己的身世感慨结合为一,一种饱经患难、抱负难酬的无可奈何的愤恨与抗争,尽情抒泄于笔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