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鱼的诗句:鱼儿水中游,自在心不忧,倦了卧水草,饿了觅小虫…补充完整
找到一首当代大家写的类似的关于“鱼”的唯美山水风光古诗词名言名句供参考:
南宫观鱼
文/李者也
北地少见碧水清,苍原难得烟波兴。
一尾独浮莲叶间,百千群游云影中。
空灵似欲与人戏,时而翻跃浪花生。
南宫之湖沧浪下,却疑当有鱼之宫。
【注】南宫湖,位于南宫市。原名群英水库,1976年疏浚改造,分南、北、西三个湖区,面积3000余亩,邢台市平原地区最大的地上蓄水湖。湿地公园,分为重点保护区、科普展览区、游览活动区、管理服务区等功能区。
2. 邢台南宫附近的著名旅游景点有哪些
南宫普彤寺塔
普彤寺塔位于河北省南宫市西约2公里的北旧城村,有乡村公路直达塔下,古塔原位于普彤寺内,现古寺已毁,古塔尚存,现在塔下的普彤寺是近年来重建的。 塔高30余米,九层楼阁式砖塔,每层均出单檐,檐下以斗拱依托,比较奇特的是此塔的塔檐全部呈弧形,塔的第一层原南面开门,近代维修中加固封闭,并被包在厚厚的保护墙内,二层以上各层在东、西、南、北四面各开一门。塔身向上逐渐收小,顶部置金属塔刹,普彤寺塔的塔刹部分较为完整,莲花座之上是一个庙宇状的刹穴,刹穴的作用是用来供奉舍利或存放经书的,刹穴之上是四珠葫芦状刹体。 古塔已封闭,无法攀登,据寺内僧人介绍,塔内有梯道可登顶,应为内壁折上式塔梯,塔的中心部分无塔室,而是以夯土上下贯通,起到支撑作用。 普彤寺塔又被称为中国最古老的佛塔,据现存于寺内的清光绪年间修塔碑刻记载,普彤塔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距今1900多年。据《后汉书》记载:“世传明帝夜寐南宫,梦见金人长大,顶有光明,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黄金色。’帝于是谴使天竺问佛道法,遂于中国图画形象焉。”《高僧传》卷一记载:“明帝刘庄永平中,谴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往西域天竺寻求佛法。在月氏(今阿富汗一带)遇摄摩腾、竺法兰,邀二人来中国……”,摄摩腾和竺法兰在回洛阳途中,明帝刘庄命其在南宫修建佛塔。 这段记载,也成了目前可查的中国朝廷正式接纳佛教的最早记录,普彤塔于永平十年(公元67年)开建,,永平十五年落成,历史上已经有七次维修和重修。第一次重修是魏(三国)太和四年(公元230年),第二次维修是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第三次维修是在宋代中期,第四次是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的重修,第五次是清光绪十一(公元1885年)年进行的重大维修,第六次是民国年间进行的一次维修,第七次是1991年,河北省文物部门将塔“上三层”全部翻新。其中明代的重修规模较大,并按当时的建筑风格将古塔修饰一新。 相传建佛塔选址南宫,是因汉明帝刘庄随其父光武帝刘秀被王莽追杀,曾在南宫驻跸并吃饭歇息,刘秀言此地是风水宝地。 在普彤塔的西北角,有一座新修的覆钵式石塔,那是普彤寺上任住持弘川法师的墓塔,据寺内僧人介绍,古普彤寺早年已毁,现在的普彤寺是九十年代弘川大师一手重建起来的,大师圆寂后,人们感念大师的公德,捐资为大师修建了墓塔。墓塔是佛教的特有建筑,多为覆钵式,我们前面介绍的这些七层以上的高大的佛塔,多为供奉舍利之用,并非墓塔,可能是墓塔较为低矮,易遭破坏的原因,现存的古代墓塔并不多,主要集中在少林寺、灵岩寺等几个塔林内,随着佛教的复兴,现代高僧大德的墓塔也会逐渐增多,这些塔更象是一座座纪念碑,记载着他们对佛教发展作出的贡献。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877d4d010005nd.html
3. 南宫是什么地方
有两个名叫南宫的地方,一个隶属于河北省邢台市;一个位于故宫东南方向。
1、南宫(隶属于河北省邢台市)
南宫市,位于河北省中南部、邢台市东北部,西南与巨鹿县、威县接壤。总面积863.3平方公里。下辖6镇、5乡、4个街道。
南宫市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因西周八士之一的南宫适封侯于此而得名,是邢台市19个县市区之一,有冀南红都之称。西汉初置南宫县,1986年撤县建市,1987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
2、南宫(位于故宫东南方向)
南宫位于故宫东南方向,即南池子大街缎库胡同内,又名崇质殿,俗称小南城,是明代北京的南宫即洪庆宫,后来李自成入北京,将其焚毁,清朝不再复建。
(3)南宫湖纯水岸扩展阅读:
南宫市内河流属海河流域黑龙港水系。有清凉江、溹泸河、西沙河3条主要河流,全长62.8km,流域面积540.9km2。全市有河流、运河27条,总长367公里。河网密度0.43km/km2,总径流量7110万立方米。群英湖(南宫湖)位于城市西北部。
它建于1976年。湖区面积2780亩,库区面积2400亩,最大蓄水量800万立方米,蓄水灌区面积25000亩。清溪干渠从东南向西北贯穿全境,全长65公里,是该河的主要轴线。
4. 烟雨江湖南宫靖一改学枪棍吗
不可以。游戏中的枪法和棍法并不一样,虽然这两者都属于长兵器,并且受到的属性影响也是一样的,不过具体的实战打法并不一样,枪法偏向输出,而棍法偏向防御,使用枪武器的攻击会高一些,棍武器的命中率则会高一些。
5. 南宫群英湖作文200字
今天我 坐着豪华公共汽车来到了群英湖公园。我们沿着小路一一看了这里的风景,今天是一个特殊的节日 九月九日重阳节,大概是想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搞一个特殊的活动。
我们下了车,走过大门,一眼望见的是门上五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南宫湖公园”。一进门看到这里有很多漂亮的盆景,五颜六色的花摆成形状各异的造型,这些菊花好像是菱形的,非常漂亮,非常耀眼。在路上老师给我们说这是我们邢台最大的人工湖,大约有260万平方米……老师给我们讲着,我们不知不觉来到了一个小亭子里,真凉快呀,太阳似乎要把我们烤糊了,终于有一个给我们遮凉的好地方了。太棒了!我们纷纷去抢座位,从这往下看一切尽收眼底。小丘上的绿草就像小天使在对我们眨眼睛,这道风景看够了,就该到下一站了。我们经过了一个拱桥,下面是一潭死水,道路两旁的树千姿百态,有的像对我们招手,有的像一只只自由的天使,往上生长……,那还有一个亭子,我们又不约而同的跑上去,这次我不怎么累,所以我跑下去玩了会,我在小丘上发现了一个蒲公英,它长的好漂亮,白白的毛把它的身体装点的像公主一样,在这玩够了,我又跑到上面去了,咦!那个亭子几个角啊,我数了数一面四个十六个吧。下一站的目标是儿童乐园在去这的路上,路边有一块大石头,上面写着一个大字“舞”,那种字体写起来还真像是一个人在跳舞耶!儿童乐园到了,我们风一样的冲了过去,玩这个玩那个,忙的不得了,玩了好长时间我们回到了门口,老师让我们去湖那看水,哇!好漂亮啊!那还有小亭子和花呢,那些花真的比那次的还要漂亮一百倍,有很多蝴蝶在上面偏偏起舞,蜜蜂也在这和花玩的开心呢,站在这往水那边看。湖面像一块无暇的翡翠,闪烁着美丽的光泽。它宛如明镜一般,清晰的映出绿树、蓝天、、白云,一阵微风吹过,那水像一幅迎风舞动的绸,层层鳞浪迎风而起,伴着跳跃的阳光,伴着我的心在追逐,在嬉戏。我想湖中肯定有个水晶宫,那是个金色的家园。不然它为什么整天这么快活呢?接着我们在这合了影,几乎我们都成了人们的风景线了。这湖我们游览完了。
我们依依不舍得回去了,在这里留下了美好的心情。
6. 群英湖纯水岸周边环境怎么样生活便利吗
城市:邢台
楼盘名称:邢台群英湖纯水岸
规划信息:其占地面积为77922平方米,容积率,绿化率0%,共0栋楼,停车位1138个
周边配套:本项目是南宫市政府重点项目,现有交通四通八达,北城街和企之路的沿街商铺,将作为餐饮、购物、医疗等社区生活配套建设。二期项目会建有幼儿园、小学教育机构,满足居民孩子上学需求。
北街上有北街小学,育才路上有东街小学,东行有南宫中学,另外二期的望湖国际规划有幼儿园和小学。
(所载信息仅供参考,最终以售楼处信息为准。)
点击查看更多房产信息
7. 普彤塔的肇建年考证
普彤塔是一幢佛教古塔,坐落在河北省南宫市(县级市)西约1.5公里处。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1'19′′,北纬37°22'07′′,地面海拔高度28米。现存普彤塔为八角形楼阁式九级红砖塔,通高33米,呈明代建筑风格。1982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方志资料显示,普彤塔建于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若果真如此,则该塔建造年代比公认的“神州第一刹”洛阳白马寺(始建于永平十一年)及其齐云塔(始建于永平十二年)还要稍早,可谓神州最早之佛塔。
此说是否属实,涉及佛教初传汉地的诸多问题,有必要加以探究。 普彤塔的建造年代在历代《南宫县志》中均有记载。
经查,自明朝至民国,共编纂南宫志书10部,其中7部传世,可供今人查阅[①],而其中[明]嘉靖版、[清]康熙版和民国版的《南宫县志》可作为代表。
[明]嘉靖版《南宫县志·卷之一·地理志第一·古迹》关于普彤塔的记载如下:
普彤塔,在废县。汉明帝永平十年建,贞观四年重修。有唐时断碑:大耳禅师重建。
[清]康熙版《南宫县志》对嘉靖版《南宫县志》的记载有所补充:
普彤塔,在旧城。汉明帝永平十年建,贞观四年重修。有唐时断碑:大耳禅师重建。基周三十二武,高十仞。府志一作“彤塔书院”。
民国版《南宫县志》又有所补充:
普彤塔,在旧城,汉明帝永平十年建,贞观四年重修。有唐时断碑:大耳禅师重建。基周三十二武,高十仞。《一统志》作“普同寺”。《正定府志》作“彤塔书院”。
从上述方志资料可以获得如下信息:
(一)历代《南宫县志》均明确记载普彤塔建于汉明帝永平十年,而且文中没有“传”、“闻”的字样。这表明,普彤塔建于永平十年的传说非常久远,至少明清两代南宫当地方志著者对此说不存疑议。
(二)各版县志中对普彤塔的地理位置描述十分准确,增强了关于普彤塔建造年代记述的可信度。所谓“废县”或“旧城”,就是成化十四年(1478年)以前的南宫县城,因被洪水淹浸而废弃,在新县城以西3华里处(见嘉靖版《南宫县志·卷之二·建置志第二·城池》。距离现南宫市中心1.5公里。
(三)因地震和洪水之患,普彤塔在历史上屡遭损毁,但又多次被修缮和重建,反映了当时人对该塔的珍视。县志中特别提到,唐代大耳禅师曾主持普彤塔的重建,这一点值得特别注意。
据[宋]道彦《景德传灯录·忠国师章》记载,大耳三藏法师是“西天”高僧,唐代宗时抵达帝都。唐代宗因闻知大耳三藏法师“得心慧眼”(能够以心灵感知他人所思,亦即有“他心通”),遂敕令他与中国高僧忠国师当面验证:
三藏方见师,便礼拜,而立于右边。师问:汝得他心通耶?对曰:不敢。师曰:道老僧即今在什么处?曰:和尚是一国之师,何得却去西川看竞渡?师再问:汝道老僧即今在什么处?曰:和尚是一国之师,何得却在天津桥上看弄猢狲?师第三问语曰亦同前,三藏良久而罔知去处。师叱曰:这野狐精!他心通在什么处?三藏无以对。
而嘉靖版《南宫县志·卷之四·杂物志第八·仙释》则记载:
大耳禅师,不知何许人也,唐贞元年间居普彤寺,建浮图,高十余丈。
唐代宗在位年代是公元763-779年;“贞元”是唐德宗年号,相当于公元785-805年。看来大耳法师是唐代宗时抵达首都,唐德宗时到达南宫的。一位印度旅华高僧,专程到南宫普彤寺住持一段时间,并且倾力修缮已经损毁的普彤塔,这一事件印证了普彤塔在海外僧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佐证了普彤塔的特殊身世。
有必要说明,上述几部县志中所记“贞观四年”疑为“贞元四年”之讹,因为大耳三藏法师应当是在贞元年间重修普彤塔的,除非有证据表明,在贞观年间另有人重修普彤塔。 如果说县志资料有所欠缺,那么已发现的文物资料则可以提供补充和佐证。
1、1995-2006年,在南宫境内3处地点陆续发现北朝至唐朝时期汉白玉和青石佛教造像残件数百件,应为唐朝末年“武宗灭佛”事件的遗迹。特别是在普彤塔侧畔群英湖湖底发现的北齐时期汉白玉佛教造像残件近百件,堪称中国佛教考古稀有发现。这些佛教造像数量众多,年代久远,且许多造像基座上都镌刻着供养者的姓名,可弥补方志之不足,佐证南宫普彤塔年代之久远,名声之显赫[②]。
2、据南宫文物管理部门介绍,1990-1992年河北省文物局拨款,由河北省古建筑研究所主持,对普彤塔进行维修时,曾经发现一块带铭文石板残片,系民国二十二年(1933)修缮普彤塔的记事板,上有铭文说明普彤塔的建造年代:
……汉明帝永平十年始建,永平十五年正月十五竣工 ……
此铭文说明普彤塔的肇建时间是永平十年,而竣工时间是永平十五年初,历时近5年,这应当符合当时南宫县的物力状况和建塔主持者的精力状况。此外,永平十年是众所周知的佛教始传中国内地标志性年代,如果普彤塔肇建于永平十年,则建塔的发起者只能是传说中第一批来中国内地传法的印度高僧摄摩腾(Kashyapa-matanga,又译称“迦叶摩腾”,意译为饮光象)以及竺法兰(Dharma-ratna,即天竺的“法宝”, 概顺汉人三字姓名习惯,故均以三字称呼之)等人,因为当时中国内地别无佛僧。
3、邢台市文物局现收藏1966年大地震时从普彤塔塔顶震落的3尊明代铜佛像,其中最大的一尊(高41厘米,重6.25公斤)佛像背部有铭文,说明普彤塔肇建者的确是摄摩腾等人:
……永平十五年正月十五摄摩腾建……竺法兰……大耳三藏公……至元和四年正月初五海和尚重修,至嘉靖十五年七月十五重修……
此段铭文中的“永平十五年”应当是普彤塔的建成年代。
也许正是因为普彤塔的初建者是外国僧人,所以后来才有多名外国僧人对其进行修缮。除前文提到的“大耳三藏”外,此段铭文中的“海和尚”疑为“海东和尚”,即一位唐朝时期来华访学的新罗高僧(见[宋]赞宁《宋高僧传·卷四》)。先后有两位海外高僧对中国的一座佛塔进行修葺,这种情形在佛教史上并不多见。它是否暗示普彤塔的身世非同一般呢? 方志和文物所提供的线索,使普彤塔的修建与“永平求法”联系起来,因此有必要回顾一下佛教史上这个著名事件。
所谓“永平求法”,就是汉明帝(东汉第二位皇帝刘庄)于永平年间派遣使者前往西域迎请佛法之事,是世所公认的佛教传入中国内地之始。惟因“正史”《后汉书》中对此只记有寥寥数语,而记载该事件的其他多种著作又说法不一,以致后人无从了解事件的详情,而仅能推测其梗概: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某夜,汉明帝梦有金身大神飞翔于殿前,因此询问朝臣;有人回答说:西方有身高一丈六尺的金色大神,称作佛;于是汉明帝派遣使者赴印度迎请佛法;汉使者在大月氏国(贵霜王国,Kushan)遇到印度高僧迦摄摩腾等,遂带领高僧返还东土,以白马驮载佛经和佛像,终于永平十年十二月底抵达东汉首都洛阳[③];汉明帝接见摄摩腾等人,并下令将高僧安置在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下属的馆舍,并且在第二年(公元68年)敕令在洛阳城雍门外兴建僧院,即“白马寺”,又于永平十二年(公元69)敕建“释迦舍利塔”(后称“齐云塔”);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等在白马寺完成了第一部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的撰译工作,佛教从此传播于华夏九州。
根据这个史实轮廓判断,若南宫普彤塔肇建于永平十年,其日期只能在摄摩腾等人进入东汉首都之前,因为他们抵达洛阳的日期已经是永平十年年底。
如果摄摩腾等在抵达雒阳之前开始建造普彤塔,就意味着他们从西域到洛阳的旅行路线经过南宫。这是否可能呢?
首先应当承认,从西域到洛阳的最便捷路线不经过南宫。这条路线西起葱岭的乌孜别里山口,东到东汉首都洛阳,分为三段。第一段是西域都护府辖区,其路线是乌孜别里山口--疏勒--龟兹--焉耆--戊己校尉城--宜禾校尉城--玉门关;第二段是凉洲刺史辖区,其路线串联“河西五郡”(敦煌郡、酒泉郡、张掖郡、武威郡、金城郡)以及陇西郡和汉阳郡(永平十七年改天水郡置)的治所;第三段是司隶校尉辖区(即当时中央直辖区),其路线是天水--长安--弘农--黾池--函谷关--洛阳。
在这条“便捷路线”中,从乌孜别里山口到玉门关,是处于汉朝政权控制下的一连串沙漠绿洲,自然是汉朝使者旅行的最佳路线;而从玉门关到武威郡治所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市),是狭长河西走廊中别无选择的路径;但是自武威以东,道路有多条,可供旅行者选择。而恰恰在汉明帝即位当年,武威以东的路段上出现了严重情况。《后汉书·卷二·明帝纪第二》记载如下:
秋九月,烧当羌寇陇西,败郡兵于允街。赦陇西囚徒罪减一等,亦复免是年更赋,遣谒者张鸿讨叛羌于允吾,鸿军大败战殁。冬十一月,遣中郎将窦固监捕虏将军马武,讨烧当羌。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就在汉明帝即位当年(中元二年,公元57年),游居于金城郡和陇西郡的“烧当羌”(羌族一支)暴动,先在陇西郡的允街(音“沿佳”)城打败驻陇西汉军,又在金城郡的允吾(音“沿牙”)城附近打败朝廷派来的征讨军队,斩杀汉军统帅张鸿及其所统官兵。紧急关头,汉明帝派遣窦固作监军,委派马武为主帅,率领重兵,才将暴动镇压。但是羌人活动并未从此被遏止。永平初年,金城郡和陇西郡境内大道被旅行者视为险途。因此摄摩腾和汉使者难免要避开这段道路,向东北方向迂回。
向东北方向迂回可能是“小迂回”,也可能是“大迂回”。前者是指经过安定郡(在武威郡东方、金城郡的东北方,亦属于凉州刺史辖区),沿泾水进入司隶校尉辖区,抵达长安后再续走“便捷路线”的第三段;后者是指经过凉州刺史辖区的安定郡、北地郡进入并州刺史辖区(包括今山西大部以及陕西、内蒙古各一部),然后进入冀州刺史辖区(大致相当于今河北的中南部),最后转入洛阳。由于两汉之际长安城及其周围地区(右扶风、京兆尹、左冯翊)屡遭兵燹,以致建武年间曾出现“三辅大饥,人自相食,城郭皆空”的情况,估计摄摩腾等人可能进行“大迂回”。此外,汉使者和摄摩腾选择“大迂回”路线的原因还有两个。
第一,明帝求法的动因。世人皆知汉明帝“感梦”而求法,却鲜有人分析他为何“感梦”。《后汉书》中记载了明帝两次“感梦”,一次发生于是永平十七年,《后汉书·卷第十上·后纪第十上·阴皇后纪》记载为:
十七年正月,当谒原陵,明帝夜梦先帝太后如平生欢。既寤,悲不能寐,即案历。明旦日吉,率百官故客上陵,其日降甘露于陵树,帝令百官采取以荐。会毕,帝从席前伏御床,视太后镜奁中物,感动悲涕,令易脂泽装具。左右皆泣,莫能仰视焉。
另一次“感梦”发生在“永平求法”事件之前,其梦境已为人所熟知。《后汉书·卷一百十八·西域传第七十八》记载为:
传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顶有光明,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身形长丈六尺而黄金色。帝于是遣使天竺问佛道法。
后一段记载没有标明“感梦”的年月,但是联想到阴太后崩于永平七年正月癸卯,葬于二月庚申(见《后汉书·卷二·明帝纪第二》),可以推断此次“感梦”发生时间应当与阴太后逝世或安葬的日期相去不远。
汉明帝与其母亲的深厚情感史书中多有记载,他的两次“感梦”都与其母亲阴太后(阴丽华)有关,这本不足为奇。但是,它能够说明,汉明帝遣使求法之初衷,并非寻求海外治国之道,而是要拜求有大功德的异域神祇庇佑母后亡灵,以尽自己孝心。而冀州与阴太后以及汉明帝的经历密切相关,例如阴太后(当时为阴贵人)就是在冀州的元氏县生下汉明帝的。既然汉使者明了汉明帝的心迹,在被迫迂回奔赴洛阳的情况下,取道冀州以取悦于汉明帝,并非不可思议之举。
第二,冀州与刘秀、刘庄父子的特殊关系。众所周知,冀州是东汉光武帝刘秀起家之地。当年刘秀开始经略河北,曾经受到豪强王朗(当时占据邯郸)的追迫。刘秀经过南宫时,躲到一所民舍中避风雨,当时惶然不知投奔何处,奇迹般见到一位白衣老者,指点他投奔约80华里外的信都郡治所(当时南宫县属于信都郡),于是取得了第一座归自己控制的城池。正是在信都立脚之后,刘秀才得以率军转战河北,取真定,陷元氏,克房子,占邯郸,在篙县(后改名为高邑)称帝(见《后汉书·卷一上·光武帝纪上》)。为纪念在南宫的奇遇,后来东汉朝廷在南宫县建立“大风亭”(见嘉靖版《南宫县志·卷之一·地理志第一·古迹》),标明此处是东汉王朝的“福地”。而在刘秀、刘庄父子统治期间,冀州始终是东汉朝廷统治最稳固的地区。因此汉使者携摄摩腾等取道冀州,不仅可以确保旅途安全,而且可以沿途瞻仰元氏、高邑、南宫等地“圣迹”。
从并州刺史辖区进入冀州刺史辖区,必须穿越太行山脉,其数条道路皆为河谷通道,诸如浣水河谷、滹沱河河谷、绵曼水河谷、漳水河谷,而其中滹沱河河谷大概是摄摩腾一行所经之路。做此推测的理由有两个:第一,该河谷中央水流终年不断,河畔道路较为宽敞,两侧山峰植被之繁茂为太行山脉中段所鲜见,地理条件最佳。第二,滹沱河蜿蜒穿流太行山的地段,即东经113°30'-114°30',北纬38°00'-39°10',后来在这里兴建了几座名寺,如太行山西侧的五台山佛教寺院群,太行山东侧的临济宗的祖庭临济院(寺);从临济院(寺)向东南约75公里,有赵州柏林寺;再向南约80公里,就是南宫的的普彤寺。这些寺院虽然规模不一,却都有起源于东汉的传说。传说固然不等于历史,但是其中可能包含着历史信息。
由此判断,摄摩腾等人的第三段行程可能是从并州刺史辖区,沿滹沱河进入冀州刺史辖区,经由真定(属于常山国)、元氏(属于常山国)、高邑(属于常山国)、南宫(当时已属于安平国)、邯郸(属于赵国)等地,再由魏郡进入司隶校尉辖区,最终抵达洛阳。 对于以上结论,还有几点说明。
第一,永平十年是普彤塔的肇建年代,据现有已知的历史资料证明,普彤塔是中国内地肇建年代最早的佛塔。因此,完全有理由称普彤塔是“中国第一佛塔”。
第二,普彤塔虽然也泛称为“塔”,但估计它不是“浮屠”,而是“支提”。依照印度佛教惯例,安置舍利的塔称作“浮屠”(Stūpa),而不安置舍利的塔称作“支提”(Caitya)。根据南宫文管部门资料记载,在1990-1992年修复普彤塔时,发现该塔1-6层塔为空筒结构,底部有一水井,7-9层是实心结构,整塔之中未发现安放舍利宝匣的空间。由此推断该塔并未安置舍利,应当是弘扬佛法的标志,以表明佛法从此在中国内地扎根。
第三,有学者注意到,摄摩腾和竺法兰不是同时到达洛阳的,即摄摩腾于永平十年十二月三十日抵洛阳,而竺法兰稍后才至。这不禁令人猜想,究竟什么事情耽搁了竺法兰的行程?会不会是普彤塔的筹建呢?
8. 群英湖风景名胜区的简介
一个占地一千余亩耕地,总投资约五个亿,配有温泉、阳光水岸小区、高尔夫球场、专生态观光园、湖泊等属设施的大型项目浮出水面。该项目设计书上注明,这是一个集餐饮娱乐、住宿、会议、旅游为一体的大型项目,项目规划在湖面中心设计一个小岛,上面建有12栋豪华别墅。
这就是在河北南宫市一个叫做南湖温泉度假村的项目。该项目组工作人员谢先生介绍说,门前的企之路是政府专门为这个酒店修建的,可见这个项目在当地政府的地位。
与它紧邻的群英湖纯水岸已经建起了两排十几栋联排别墅,这是另外一个项目,销售员告诉记者,包括南湖公园在内,这个项目占地近千亩。别墅五证齐全,已经销售出去30多套。而附近村民却向记者反映,这个地方其实都是他们的口粮田被改头换面后修建的。而在南宫市,几百亩上千亩的土地被围墙圈起待建设的地方随处可见。
9. 南宫市属于哪
南宫市属于河北省邢台市。位于河北省中南部、邢台市东北部,西南与巨鹿县、威县接壤。总面积863.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8.17万人(2016年)。下辖6镇、5乡、4个街道。
1958年12月20日,撤销威县、清河县并入南宫县。
1961年7月9日,析南宫县复置威县、清河县。
1970年,邢台专区改称邢台地区,仍辖南宫县。
1986年3月5日,南宫县经国务院批准改建为南宫市,为县级,区域不变,仍隶属邢台地区。
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邢台地区与邢台市合并为邢台市,南宫市仍属之。
(9)南宫湖纯水岸扩展阅读
南宫市地处河北平原南部,属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地面高程海拔27.2~30.1米,东南稍高,西北低,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坡降1/7000。
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因素,局部地区出现缓岗、洼地、道沟、坑塘等微地貌,呈现大平小不平。有较大通渠存水洼地九处:西康洼、崔村洼、宋家都水洼、六方洼、开河洼、大潘庄洼、云家庄洼、独水张家庄洼、北孟村洼,面积28174亩,涉及49个村庄。
南宫市内河流属海河流域黑龙港水系。有清凉江、溹泸河、西沙河3条主要河流,境内总长62.8公里,流域面积540.9平方公里。
全市共有大小河渠27条,总长367公里。河网密度0.43公里/平方公里,径流总量7110万立方米。群英湖(南宫湖)位于城区西北,1976年开工兴建,湖区面积2780亩,蓄水面积2400亩,最大蓄水量800万立方米,蓄水灌溉面积2.5万亩。
清西干渠自东南至西北贯穿全境,流长65公里,为境内河道之主轴。
南宫境内土壤分3个土类、7个亚类、15个土属、46个土种。潮土面积有1251212亩,占总面积的98.27%,分布广泛。
盐土面积有1705亩,占0.13%,主要分布于清凉江河床。风沙土面积20360亩,占1.6%,主要分布于西沙河、清凉江、溹泸河两岸。
南宫市属暖温带亚湿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区,气候四季分明,昼夜温差较大。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晴朗凉爽,冬季寒冷少雪;全年平均气温13.1℃,1月平均气温-3.7℃,极端最低气温-20.8℃(1971年12月21日)。
10. 邢台南宫市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邢台南宫市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1.南宫普彤寺
普彤寺坐落于河北省南宫市西郊华北最大的人工湖群英湖畔,与万亩省级湿地保护区相毗邻。东汉初年,佛法东来,第一批御准传法的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在南宫亲自主持修建了普彤寺、普彤塔,成为中国第一座佛寺、佛塔,南宫也因此成为中原佛教文化的发源地。“普彤”,二字源自于佛经《妙法莲华经冠科卷感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解释:“普以周普为义”。佛学“普渡”指大慈大悲,普渡众生。“彤”为朱色。东汉时,娘娘住的皇宫涂红色,叫“彤庭”,因为塔后普彤寺内供奉着菩萨,塔身及寺均为朱色,故取“彤”字。
2.南宫湖湿地公园
南宫湖的前身为古水潭,史料多有记载。民国版南宫县志中说,这片积水早年间连成一片,称“古水潭”,“衡漳诸水汇积为渊”,“广数里,人常泛舟其中,举网得鱼。” 古水潭形成于夏代至宋绍熙年间,当时是黄河干流支脉过境南宫,经新河、武强由天津入海,造就而成巨鹿、任县、隆尧、宁晋间的大陆泽,汇流形成了南宫境内的“古水潭”。
明孝宗年间,兵部尚书白钺作为南宫人,在回乡游览间挥笔写就《游旧城潭记》,记载了当年古水潭“汀浦岸柳,鸥鹭翔舞”的情景,发出“俨然江乡景也”的感叹之词。